【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2课内文言文训练答案17.4.10

高中语文必修2课内文言文训练答案17.4.10

高中语文必修2课内文言文训练答案17.4.10班级:姓名:2.8 兰亭集序王羲之 P29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春季的最末一个月,农历三月)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全)至,少长咸.(都)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长,这里是高的意思)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繁盛),一觞一咏..(幽深内藏的感情)。

....(喝点酒,作点诗),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繁多),所以..(用来)游目骋怀(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实在)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一世,或.(有的人)取诸.(之于)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依,随着)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趋向)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一时)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往,到达)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附着)之矣。

向.(过去,以前)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因)之兴怀;况修短随化.(自然),终期.(至,及)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大事)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原因),若.(像)合一契,未尝不临.(面对)文嗟悼,不能喻.(明白)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纵使,即使)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思想情趣)一.(一样)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2.9 赤壁赋苏轼P3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

举酒属.(劝人饮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10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10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10新高考新题目2010-01-26 1631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田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A. 冀君实或见恕也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C.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够从“名实”入手,表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辩驳,十分有力的项是()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②某则以谓受命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浙江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更法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鞅曰:“臣阐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

”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

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选自《商君书》,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孝公平画画:谋划B. 恐天下之议我也议:非议C. 何古之法法:法度D. 不循古而兴循:遵循(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固见负于世日削月割,以趋于亡B. 更礼以教民作《师说》以贻之C. 君其图之其皆出于此乎D. 寡人不之疑矣蚓无爪牙之利(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记叙了商鞅、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就变法问题展开的一场辩论。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7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7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7新高考新题目2010-01-26 1612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①,踞虎豹,登虬龙②,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④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 ①蒙茸杂乱的草。

②虬龙指盘曲而古老的树。

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

④畴昔往日。

这里指昨日。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薄稀薄,不浓C.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履踏,攀D.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寤睡醒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C.①履巉岩,披蒙茸②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D.①攀栖鹘之危巢②正襟危坐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归而谋诸妇②侣鱼虾而友麋鹿B.①予亦悄然而悲②揉使之然也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②醉则更相枕以卧D.①凛乎其不可留也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赤壁赋》描写的是江上夜景,《后赤壁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11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11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11新高考新题目2010-01-26 1635墨池记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岂信然邪果真B.尝极东方至,达C.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高举D.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崇,尊重5.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B.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犹不能以之兴怀D.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其孰能讥之乎?6.通读全文,下列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章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指出要想有“所能”不能依赖所谓天赋。

B.王君让写记,推测他是想让王羲之的“一能”加以发扬光大,而认为没有必要因为爱好王羲之的长处而连王羲之的遗迹一并重视。

C.文章认为后世的书法不如王羲之的原因,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比不上王羲之。

D.文章指出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思想将会对后世的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4.C(揭标志,标明。

)5.B(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6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6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6新高考新题目2010-01-26 1622梅圣俞诗集·序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

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

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

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

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

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

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达显达臣以险衅衅祸患B.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放纵情夙遭闵凶凶不幸C.乐于诗而发之发打开行比一乡比比较D.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掇选取盛筵难再再第二次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B.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C.圣俞以疾卒于京师(鹏)去以六月息者也D.辄抑于有司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6.下列对于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提出世人的看法并加以分析,段末提出自己的观点。

必修2模块考试语文读本3篇文言文复习

必修2模块考试语文读本3篇文言文复习

必修2模块考试语文读本3篇文言文复习《始得西山宴游记》《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秋声赋》高一语文集备组复习重点内容推荐:一、读本:文言文阅读(8分)《始得西山宴游记》《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秋声赋》(3选1)。

篇目1:《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原文: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

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

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

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嘹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

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

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

必修2第3单元古文

必修2第3单元古文

必修二课内文言文同步训练一、阅读下面王羲之《兰亭集》文段,完成1~6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茂林修竹修:长,高。

B. 信可乐也信:相信。

C. 世殊事异殊:不同。

D. 其致一也一:一样。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当其欣于.所遇③仰观宇宙之.大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我这篇文章的文采产生感慨。

B.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产生感慨。

C.后来的游览者,也将对我的这篇文章产生感慨。

D.后来的游览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产生感慨。

4..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二两段主要是叙事、写景。

B. 三、四两段主要是抒情、议论。

C. 文中情感复杂多变,波澜起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3
新高考新题目
2010-01-26 1841
送孟东野序
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

维天之於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四时之相,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至于人也亦然,人之声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

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

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

伊尹鸣殷。

周公鸣周。

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

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其弗信也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楚。

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

臧孙辰、孟轲、苟卿,以道鸣者也。

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

秦之兴,李期鸣之。

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善鸣者也。

其下魏晋氏,鸣之者不及于古,然未尝绝也。

就其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衰,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折、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

其存也在下者,孟东野始以其诗鸣。

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

其他侵淫于汉氏矣。

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

三子之鸣信善矣。

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

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者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于人也亦然②鸣者不及于古
B.①凡出乎口而为声者②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C.①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②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D.①人之于言也亦然②有若不释然者
9.下列名句编者按为四组,分别表现曹端“不平则鸣”和“善于鸣”的一组是
A.①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②伊尹鸣殷。

周公鸣周。

B.①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②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C.①三子之鸣信善矣②其在上也奚以喜
D.①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②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10.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先说物体得不到平静便发出响声,后说鸣有善和不善之分,两层意思互为表里。

B.本文一方面说文章必须有所感而作,另一方面又说文章应当是对时代社会感受的产物,体现了的著文观点。

C.本文是一篇赠序,借送别之机来劝慰孟郊,并为孟郊不被朝廷重用而不平,也是劝慰孟郊顺“天意”,顺自然。

D.本文旁征博引,历史名人,信手拈来,始终围绕“鸣”字做文章,笔意纵横,淋漓痛快,从自然界到人类,层层剥笋,得出“劝”意。

11.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2)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8910
C A C
11.(10分)
(1)也许老天爷认为他的德行丑恶而不屑一顾吧?不然,为什么不让那些真正擅长言辞的人发言呢?
(2)还是使他们遭受穷困忧愁的煎迫而吟咏自己的不幸呢?
附译文
大凡物不能维持其平静状态就要发出鸣叫声。

草木没有声音,风吹动它就发声。

水没有声音,风激荡它就发声。

水波飞溅,是有东西在激起它;水流迅疾,是有东西在阻塞它;水沸腾了,是用燃料在烧它。

金石之类的声音,是用东西敲击它才发声。

人们的言辞也是这样,总是有不得已之情才需用言辞来表达。

他们歌唱总是有情思,他们哭诉总是有忧伤。

凡是出于口而发为声音的,大抵都是有不平的原因吧!
音乐,是把人们郁结于心中的情感宣泄出来的声音,还需要选择那些善于发声的东西来借助它发声。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就是物中善于发声的。

天在四时变化方面也是这样,选择那些善于鸣叫的借助它们来鸣。

所以用鸟鸣来表现春,用雷鸣来表现夏,用虫鸣来表现秋,用风鸣来表现冬。

四季的递相推移变化,一定也是有不能维持其平静状态的原因吧!
对于人也是一样。

人的声音最精妙的是言语,而文章辞采对言语来说,又是其中尤为精妙的,尤其需要选择那善于鸣叫的来借助他们鸣叫。

在唐尧、虞舜时,咎陶、禹,就是善鸣的,所以就借助他们来鸣。

夔不能用文章辞采来鸣,又自己借助于乐曲《韶》来鸣。

夏朝的时候,太康的五个弟弟用他们的歌诗来鸣。

伊尹鸣于殷,周公鸣于周。

凡是记载在《诗》、《书》等六经中的,都是很善于鸣的。

周朝衰败时,孔子等人发出了鸣声,那声宏大而远播。

《论语》中说“上天将要让孔夫子像木铎一样作用巨大。

”这难道不是真的吗?到了周末时,庄周用他想象超常的文辞来鸣,楚是个大国,当他败亡时,用屈原来鸣。

臧孙辰、孟轲、荀卿,都是用他们的思想学说来鸣。

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类,都是用自己的主张来鸣。

秦朝建立后,由李斯鸣秦。

汉朝时,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最善于鸣的人,魏、晋两代以下,鸣不平的人已经赶不上古代,但是也不曾断绝。

就其中好的来说,他们的鸣声浅薄而轻浮,他们的节奏频繁而急促,他们的文辞放荡而颓伤,他们的情志松懈而放肆,他们的著作,杂乱而没有法度。

大概是上天认为那个时代德行丑恶而不顾惜他们吧?为什么不让那些善于鸣的人鸣呢?
唐朝统一天下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用他们所擅长的来鸣。

现在还活着而处在下位的,孟郊字东野,才专以他的诗来鸣。

他那些好的作品已超过魏、晋两代的人,如努力不懈就可以赶上古代人;其余的作品也接近汉代的了。

跟我交往的人里,李翱、张籍是最特出的。

三个人的鸣声的确是很好的了。

不知上天是要使他们声音和畅来歌唱国家的兴盛呢?还是要使他们处境穷困、心情愁苦让他们去歌唱自身的不幸呢?三个人的命运,是系之于上天了。

那么他们居于上位有什么可喜?居于下位又有什么可悲呢?东野到江南去供职,好像有些不愉快,所以我谈了命运决定于天这番话来劝解他。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挠阻止
B.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假凭借
C.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荒唐广大,漫无边际
D.东野之役于江南役外放供职做官。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A.水之无声,风荡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
B.其跃也或激之其于人也亦然
C.其声清以浮是故以鸟鸣春
D.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1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本文是一篇阐发文学创作原理的独具一格的赠言,从内容到表达形式都令人叹为观
止。

B.本文旁征博引,始终围绕“鸣”字做文章,从自然界到人类,层层剥笋,得出“劝”
意。

C.在韩愈看来,无论是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只要有“文辞”传世的,皆是“善
鸣者”。

D.韩愈对历史上各时期的善鸣者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从而自然地引出对孟东野诗作的
推崇。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2)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
(3)其在下者奚以悲!
14.从本文来看,韩愈在先秦诸子中特别推崇谁?请简要说明理由。


2,4,6
10.A 11.A 12.D
13.(1)大凡事物得不到平衡就要发出声音。

(2)大概是上天认为这个时代德行丑恶而不愿顾念他们吧?
(3)他们身处下位又何足为悲!
14.孔子。

①只对“孔子之徒”有“其声大而远”的评价。

②且引用《传》中的话来写孔子“善鸣”,再用感叹句突出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