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菲弗尔操控论视野下的十七年文学翻译_刘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9-12-16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9Y B A 005)

作者简介:刘 彬(1974-),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外语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勒菲弗尔操控论视野下的十七年文学翻译

刘 彬

(清华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4)

摘 要:建国初17年间(1949)1966),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文学翻译高潮。这一时期经历了从主要译介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到广泛引入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古典和经典英美文学作品及亚非拉反殖民主义作品的过程。从勒菲弗尔操控理论所强调的意识形态、诗学形态和赞助人等因素来看,在当时翻译政策和文艺思想指导下引入的外国文学作品对于巩固新生共和国政权、传播马列主义思想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勒菲弗尔;操控理论;意识形态;诗学形态;赞助人中图分类号:

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 (2010)04-0093-05

0.引言

对于建国17年(1949)1966)的文学成就,许多当代文学评论家都认为没有太多评论的价值。德国汉学家顾彬(W 1Kubin)曾说道:/但以貌似客观、积极的方式来谈论1949年以后几十年的中国文学却是无益的。0(2008

:12)在国内,丁帆、王世沉认为,建国后27年文学(包括文革10年)缺乏现代性元素。(1999:58)笔者认为,翻译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途径,译介则是促进本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手段。1949至1966年这17年间文学译介的发

展过程长期以来未被论及,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许多人误以为17年没有什么文学译介或译介成就不大;二是以为17年文学译介完全意识形态化了,没有什么研究价值。(方长安,2002:79)本文运用勒菲弗尔翻译即操控的宏观理论,研究建国后17年的文学翻译状况,用实证的观点来探讨该时期的基本倾向,客观地描述其中的特色和取得的成就,认为全球本土化是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必然趋势。

1.翻译即操控论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由来已久,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讨论却还是近年来的事情。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勒菲弗尔(A 1Lefevere)、赫曼斯(T 1H er m ans)和国内蒋骁华、王东风等学者针对意识形态对翻译,尤其是对文学翻译的操控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以翻译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

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更加系统,更加完备。勒菲弗尔明确提出,翻译当然是改写;一切改写,无论意图如何,都反映一定时间阶段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

态;改写是在权力操控下进行的,有助于一种文学和一个社会的进化。他进而提出:重写可以引进新观念、新流派、新词语;因此翻译史也是文学的革新史,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史。(L e fevere ,

2004b :

v ii)

勒菲弗尔操控论的详细描述体现在其

5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6一书中。勒菲弗尔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3

个方面的限制:意识形态、诗学形态和赞助人。在这里,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政治领域,而应理解为由用于规范我们行为的模式、惯例、信仰所形成的框架体系,它对于文学作品的形式以及主题的选择和展开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L e fevere ,

2004b :

16)

意识形态可能是译者所信奉的,也可能

是某个赞助人以某种限制形式强加给译者的。(L efe -vere ,2004b :41)

诗学形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指文学技巧、文类、主题、人物原型、情境和象征;另一方面是指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一旦诗学形态形成,就会在文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约束其必须取得社会认同。

(Le fev ere ,

2004b :

26)

赞助人是指那些可以促进或阻

碍文学的阅读、书写或重写的力量,可以是一些个人、宗教团体、政党、社会阶层、权力机构、出版

第33卷 第4期2010年7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PLA U n i versity o f Fo re i gn L anguages

#93#

商,以至于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等。(L efevere,2004b:15)运用勒菲弗尔的这种观点来研究我国17年的文学翻译,对整个翻译实践活动进行考察,并对翻译的组织形式、题材的选择、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等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出这一时期文学翻译的典型特点。

2.意识形态对译介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推行的是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其实质是历史唯物主义,执行的是以毛泽东思想为统领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总路线。在该总路线指导下形成的毛泽东文艺路线规划着一切文化活动,该路线将文艺工作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组成部分,强调了列宁提出的/齿轮与螺丝钉0的关系。这种文艺思想一直影响着这一时期的文化活动,当然包括文学翻译。

当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推崇的是在某种特定文化语境中被经典化了(canon ized)的文学翻译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运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曾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赞扬,有的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反帝反封,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残酷的进步意义0。(查明建,2004:88)1959年,卞之琳等人在总结建国10年的翻译成就时也说道:/我国人民解放前特别需要苏联文学,解放后就更特别需要苏联文学。10年来,我们进行了许多伟大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改造运动,进行着宏伟的社会主义建设,最先进的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就特别符合我们思想教育和艺术借鉴的不断增长的普遍要求。0建国初期公开的宣传和强调使苏联文学的高大形象深入人心,直接影响了17年文学翻译的读本和对象选择。/据出版事业管理局不完全的统计,从1949年10月到1958年12月止,我国翻译出版的苏联(包括旧俄)文学艺术作品共3526种,占这个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总数6518%强(总印数82005000册),占整个外国文学译本总印数7414%强。0(卞之琳等,1959:41)

在意识形态与民族国家话语的影响下,认同、择取外国文学变成了一种有计划的行为。5译文6杂志所选作品突出反映了这一宗旨及特色,这基本能从两个方面得到印证。一方面,在建国初期(1949)1961)受到了苏联文学思想、作品以及文艺理论的极大影响。在5译文6中,我们可以看到,介绍和评论外国作家的论文都无一例外译自苏联作家。如:5莎士比亚论6(莫罗佐夫,5译文61954年5月号,曹葆华、岷英译)、5乔治#戈登#拜伦6(叶利斯特拉托娃,5译文61954年6月号,李相崇译)、5马克#吐温论6(奥尔洛娃,5译文61954年8月号,张由今译)等。另一方面,集中介绍了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指导思想的名家作品,如托马斯#哈代的5彼特利克夫人6(5译文61954年9月号,李相崇译)和亨利#菲尔丁的5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6 (5译文61954年10月号,萧乾译,潘家洵校)。

1959年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决裂,划分三个世界的思想使我国的政治和经济总方针发生了重大变化,亚非拉成了/世界革命的根据地0,中国成了/世界革命的中心0。这一时期,大量的亚非拉文学作品通过翻译被介绍到我国。5译文6杂志1958年9月和10月号连续推出了/亚非国家文学专号0,11月号推出了/现代拉丁美洲诗特辑0; 1959年2月号主要刊登的就是亚非拉文学的翻译作品,4月号则又开辟了/黑非洲诗选栏目0。这样,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全国出现了亚非拉国家文学的翻译热潮。仅上海文艺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越南文小说、诗集就达21种,其中包括素友(T1H uu)著、李亚舒译的5越南儿女6和江南(G1N a m)著、岱学译的5南方风暴6等优秀翻译作品。(邹振环,2000:289-290)这种对于亚非拉弱小民族国家文学的翻译扩大了中国读者的外国文学视野,丰富了外国文学翻译的对象,客观上纠正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作家创作外来资源上的偏颇格局,显然具有长远的积极意义。

3.诗学形态对译介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在翻译诗学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果。法国学者梅肖尼克(H1M eschonn ic)自1973年提出翻译诗学理论之后,又出版了多部著作(M e-schonnic,1982;1985;1999),对翻译诗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英国学者斯坦纳(G1Ste i n er)则称其代表性专著研究的对象为/翻译的系统诗学0(S teine r, 1975),而勒菲弗尔也在其著作中对诗学和翻译诗学问题进行了讨论(L efevere,2004a;2004b)。国内中国语言文学学者在讨论篇章诗学相关问题时,倾向于对诸如字、词、句等显性指标进行规约化分析,而翻译学目前还没有相类似的诗学观规约理论。在翻译诗学研究方面,斯坦纳等人强调诗的文化方面,勒菲弗尔在此发展了斯坦纳的观点,并逐步将其进行规约性解构,而在我们关注的建国17年中,诗学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新生政权,当时,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落实在捍卫、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这个中国社

#

94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