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工艺规程制定

合集下载

装配工艺规程设计流程

装配工艺规程设计流程

装配工艺规程设计流程装配工艺规程设计是指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要求,对装配工艺进行细致的规划和设计。

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产品的装配质量和效率,并提供操作指导和问题解决方法。

下面是装配工艺规程设计的一般流程:1. 产品分析:对待装配的产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产品结构、功能和性能要求。

通过了解产品的特点和需求,为后续的工艺设计提供基础。

2. 工艺流程设计:根据产品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设计出详细的装配工艺流程。

将产品分解为若干装配单元或零部件,确定每个装配单元或零部件的装配顺序和方法。

可以使用流程图、文字描述或其他方式表达工艺流程。

3. 工艺参数确定:根据产品材料、尺寸、性能等要求,确定每个装配单元或零部件的工艺参数,包括装配工具、设备、工艺文件和检验方法。

确保装配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4. 工装设计:根据装配工艺流程和参数,设计相应的工装和夹具。

工装和夹具的设计要考虑到产品的特点和装配过程中的工艺需求,提高装配效率和质量。

5. 装配工艺文件编制:根据工艺流程和参数,编制相应的装配工艺文件,包括装配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故障排除手册等。

工艺文件要简明清晰,易于操作和理解。

6. 工艺验证:对设计好的装配工艺进行验证,以确保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可以通过样品试装、装配实践和质量评估等方式进行验证。

根据验证结果,及时进行修正和改进。

7. 工艺培训:对装配工艺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工艺流程和要求。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工艺文件解读、装配操作技巧、问题解决方法等。

8. 工艺改进:根据装配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反馈信息,不断改进装配工艺。

通过经验总结和问题解决,提高装配效率和质量。

装配工艺规程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产品特点、工艺要求和实际情况。

在设计过程中,要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充分沟通和协作,确保装配工艺规程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技术发展和创新,不断提升装配工艺的水平和能力。

9. 工艺优化:在装配工艺规程设计完成后,还可以进行工艺优化的工作。

装配工艺规程

装配工艺规程

装配工艺规程背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如何保证产品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而装配工艺规程是保证产品装配过程中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装配工艺规程的定义、编制步骤和主要内容。

定义装配工艺规程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失误,达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而编制的指导性文件。

它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包括产品的装配图、装配顺序、所需部件的清单和相应的检验、调试和测量方法及质量标准等,是保证生产过程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性文件。

编制步骤第一步:制定流程图和图纸在编制装配工艺规程前,首先需要绘制产品的流程图和图纸。

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产品的功能要求、换件频率、工艺要求等方面的需要。

这一步需要工艺人员、工程师、制造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共同参与。

第二步:确定装配顺序和工序根据产品的图纸和工艺要求,确定产品的装配顺序和工序。

在此过程中需要针对每个工序来编制详细的装配工艺卡和操作指南。

第三步:编制装配工艺卡和操作指南装配工艺卡和操作指南是装配工艺规程的核心。

对于每个工序,应详细地编制操作说明,包括工具和设备,操作方法,步骤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

第四步:确定质量检查标准在编制装配工艺规程时,需要确定产品的质量检查标准。

这些标准应该针对每个产品的具体特点和要求进行定制。

同时,为了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应根据检查标准制定检查计划,以及质量检查报告。

第五步:编制装配工艺规程根据以上步骤,将装配工艺卡、图纸、检查标准、检查计划合并,编制成规范的装配工艺规程。

主要内容产品的装配图产品的装配图是装配工艺规程的基础之一。

通过装配图,可以清晰地说明产品的组装方式和步骤。

装配顺序装配顺序应该详细说明产品的装配顺序、工序和装配卡。

所需部件清单所需部件清单包括产品需要用到的所有部件、工具和设备列表,以及这些物品的数量、规格和型号等信息。

检查和测量方法对于每个工序,应给出相关的检查和测量方法,以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

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指对产品质量的认可标准。

自动装配工艺规程制定

自动装配工艺规程制定

自动装配工艺规程制定引言自动装配工艺规程是指在自动装配生产线上,根据产品特点和生产要求,制定出一系列工艺规范,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本文将介绍自动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方法和步骤。

1. 工艺规程制定的目的制定自动装配工艺规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确保产品的装配质量和稳定性; -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 预防和减少不良品的产生; - 统一生产流程,方便生产管理和监控;2. 工艺规程制定的基本原则在制定自动装配工艺规程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安全性原则:确保工艺过程中不会对人员安全造成威胁; - 可行性原则:要考虑生产设备和工艺工具的可行性; - 经济性原则: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 - 稳定性原则:确保工艺规程的稳定性,不出现频繁的变更; - 灵活性原则:能够适应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的变化。

3. 工艺规程制定的流程3.1. 产品分析和特性评估在制定自动装配工艺规程之前,需要进行产品分析和特性评估,了解产品的结构、功能和性能要求。

通过分析产品的特点,确定适合的装配工艺和方法。

3.2. 工艺流程设计根据产品的结构和特点,设计出适合的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包括产品的装配顺序、装配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方法、检测和测试的步骤等。

3.3. 工艺参数设定根据产品的性能要求和装配工艺流程,确定关键的工艺参数。

工艺参数包括装配力度、装配速度、装配角度等。

在确定工艺参数时,需要考虑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4. 工艺评估和优化制定好初步的工艺规程后,需要对工艺进行评估和优化。

通过装配实验和试生产,评估工艺的稳定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然后进行优化,使工艺规程更加完善。

3.5. 工艺规程的编写和发布根据工艺规程的制定结果,编写工艺规程文件。

工艺规程文件包括工艺流程、工艺参数、操作规范等内容。

编写完成后,进行审查和审核,然后发布给生产线上的操作人员。

4. 工艺规程的执行和管理4.1. 工艺规程的培训和指导在工艺规程发布后,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其了解工艺规程的要求和操作方法。

简述装配工艺规程的内容

简述装配工艺规程的内容

简述装配工艺规程的内容
装配工艺规程是指针对某种制造产品,制订的、包括各种操作工艺、质量控制、安全保障等方面的书面规定文件。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装配工艺流程:包括从下料、机加工、配件加工、清洗、喷漆、电气线路连接、调试等所有的装配工序,按照顺序详细列出。

2.质量控制标准:通过设置装配中的关键节点、质量关键点、工序要点等,保证产品的装配质量,规定物料与零部件的质量标准和检验合格标准。

3.安全措施:制订应对安全隐患的预防和应急措施,规定安全操作步骤、注意事项、防护措施和应急保障等。

4.装配工具与检测设备:清单式地列出所需的专门工具、通用工具、检测设备和检测标准,以及大型设备、机械装备等配备情况,保证装配的效果和质量。

5.装配生产能力和记录:制订装配工艺流程所需的人员、物料、设备、工位、工时和产出等指标,同时要求对装配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记录和归档,为后续的工艺改进和质量保障提供数据依据。

总之,装配工艺规程是化繁为简,规范及标准化企业的制造流程。

制定和执行严谨的装配工艺规程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

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方法步骤

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方法步骤

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方法步骤1. 收集、研究原始资料研究原始资料应从两方面着手:(1)读图。

弄明白产品或部件的具体结构、组成;各零件的装配关系和连接方法;装配精度要求及设计人员打算用什么方法来保证这些要求。

(2) 审图。

通过结构工艺性分析,看产品结构是否便于拆装、调试和维修;对装配精度要求进行必要的精度校核. 审图中若发现问题应及时与设计人员协商解决2。

决定装配生产组织形式根据产品的结构特点、生产纲领和现场生产条件选择适当的生产组织形式。

3。

划分装配单元划分装配单元是制定装配工艺规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将产品合理地分解为可单独装配的单元后,才能合理安排装配顺序和划分装配工序,这对于批量生产尤为重要。

一般情况下,装配单元可分为5级:零件、合件、组件、部件和产品,如图9-12所示。

(1)零件.产品制造的基本单元,也是组成产品的最基本的单元。

大多数零件都先装成合件、组件和部件后才进入总装, 只有少数零件直接进入总装.2)合件。

若干个零件用不可拆卸连接法(如焊接等)装配在一起后的装配单元及利用“合并加工修配法”装配在一起的几个零件(如双联转子泵的内外转子、发动机连杆小头孔和衬套等)称为合件。

(3)组件。

由一个或数个合件及零件组合成的相对较独立的组合体称为组件,如轴和装在该轴上的齿轮、轴承等都可看成是合件。

(4) 部件。

由若干零件、合件、组件组合而成,在产品中能完成一定的完整功能的独立单元称为部件,如车床的主轴箱、进给箱等。

4. 确定装配顺序(1)选择装配基准件。

无论哪一级装配单元,都要选定一个零件或比它低一级的装配单元作为装配基准件.其选择原则为:①基准件应是产品的基体或主干零、部件。

②基准件应有较大的体积、重量和足够的支撑面以满足陆续装入零、部件时的作业要求和稳定性要求.③基准件的补充加工量应最少,尽可能不再有后续加工。

④基准件应有利于装配过程的检测、工序间的传递运输和翻身、转位等作业.2)确定装配顺序。

装配工艺规程

装配工艺规程

装配工艺规程
1、根据装配图纸和技术参数,按照装配过程进行装配。

2、检查零件,检查各种尺寸和质量,确保每一件零件符合图纸要求。

3、根据装配图纸,组装零件,按要求安装好所有螺栓、螺母、垫圈
等所有连接件。

4、按技术要求使用有机物清洁装配零件。

5、完成装配后,按装配图纸要求检查每一个零部件,确保不存在明
显的质量问题,并做好调试工作。

6、检查组装件是否完好,测量尺寸,使用游标卡尺和尺规进行检查,要求严格按照装配图上的尺寸进行检查。

7、确认装配完成后,进行性能检查,检查产品是否能正常工作。

8、完成性能检测后,做好报表,并保存资料,归类至相关资料文件
目录。

9、检查工作环境是否达到安全标准,若不达标,组织改善和检查,
确保安全。

机械厂装配规章制度范本

机械厂装配规章制度范本

机械厂装配规章制度范本
第一条装配规程
1.1 为保证机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制定本规章,规范机械厂的装配工作。

1.2 本规章适用于机械厂的所有装配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

1.3 装配工作应按照工艺流程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严格遵守规定的操作程序,杜绝违章操作。

第二条装配责任
2.1 装配工作由专门的装配人员负责,必须具备相关的技术和经验。

2.2 装配人员在装配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生产计划,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2.3 装配人员应定期维护和保养所使用的装配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第三条装配质量
3.1 装配人员应保证装配产品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禁止私自调换零部件或采取其他不合规的操作。

3.2 装配人员应认真检查装配产品的各项参数,确保产品质量。

3.3 发现装配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时,应及时向上级主管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第四条装配安全
4.1 装配人员在工作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做好自身防护工作,确保人身安全。

4.2 禁止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更改设备参数或进行危险操作,严禁违章操作。

4.3 对发生的安全事故应及时报告,并配合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第五条其他
5.1 本规章可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

5.2 未尽事宜,由机械厂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机械厂装配规章制度由上述内容组成,并于×××年××月××日开始执行。

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第七章

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第七章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
4.划分装配工序,设计工序内容 装配顺序确定以后.根据工序集中与分散的程度将装配工艺过 程划分为若干工序.并进行工序内容的设计工序内容设计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制定工序的操作规范.如过盈配合所需的压力、紧固件的 预紧扭矩等。 (2)确定设备和工艺装备.如需专用设备和工装.提出设计任务 书。 (3)确定工序时间定额.平衡工序节拍等。
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原则依然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提 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保证产品的装配质量.争取最大的精度储备.以延长产品的 使用寿命。 (2)尽量减少手工装配工作量.降低劳动强度. (3)缩短装配周期.提高装配效率。 (4)尽量减少装配成本.减少装配占地面积.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
四、装配单元系统图
为了清晰直观地表不装配顺序.生产中常常使用装配单元系统 图。在系统图中.每个零件或组件、部件都用一个长方格表不. 长方格的上方注明单元名称.左下方填写单元编号.右下方填 写参加装配的单元数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
上一页 返回
第四节 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
二、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原始资料
(1)产品的装配图和验收技术标准 (2)产品的生产纲领 (3)现有的生产条件 (4)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有关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
三、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方法和步骤
1.研究产品装配图及验收技术标准 在研究过程中了解产品及部件的具体结构、装配精度要求和 检查验收的内容及方法.审查产品的结构工艺性、研究设计人 员已确定的装配方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确定各组成环的公差:按等公 差法计算,各组成环公差为:
• T1 = T2 = T3 = T4 = T5 = (0.350.1)/ 5 = 0.05 • 考虑加工难易程度,进行适当 调整(A4公差不变),得到:
•T4 = 0.05, T1 = 0.06 , T3 = 0.1 , T2 = T5 = 0.02
•A0 •A2 ( 销 孔 直 径 )
求得活塞销孔与之对应的分组尺 寸如下:
•图6-7 活塞销与活塞销 孔装配尺寸链
• 组号
1
2
3
4
• 活塞销直径
•活塞销孔直径
装配工艺规程制定
6.2.2 装配尺寸链
装配尺寸链的修配法
•采用修配法时,装配尺寸链中各尺寸均按经济公差制造,但留出一 个尺寸做修配环。通常选容易修配加工,且对其它尺寸链没有影响的 尺寸作修配环。
•此时,可能出现的最大刮研量为:Zmax = A00max - A0max = 0.39 •为了减小刮研量,可以采用“合并加工”的方法,将尾座和底板配合面配 刮后装配成一个整体,再精镗尾座套筒孔。此时,直接获得尾座套筒孔轴 线至底板底面的距离A23,由此而构成的新的装配尺寸链,组成环数减少为 两个,这是装配尺寸链最短路线(最少环数)原则的一个应用。
装配尺寸链组成的最短路线(最少环数)原则
➢组成装配尺寸链时,应使每个有关零件只有一个尺寸列 人装配尺寸链。相应地,应将直接连接两个装配基准面间 的那个位置尺寸或位置关系标注在零件图上 ➢又称一件一环原则
装配工艺规程制定
6.2.2 装配尺寸链
装配尺寸链的完全互换法 ➢采用极值算法计算装配尺寸链 ➢封闭环公差的分配 •1)当组成环是标准尺寸时(如轴承宽度,挡圈的厚度 等),其公差大小和分布位置为确定值 •2)某一组成环是不同装配尺寸链公共环时,其公差大 小和位置根据对其精度要求最严的那个尺寸链确定 •3)在确定各待定组成环公差大小时,可根据具体情况 选用不同的公差分配方法,如等公差法,等精度法或按 实际加工可能性分配法等 •4)各组成环公差带位置按入体原则标注,但要保留一 环作“协调环”,协调环公差带的位置由装配尺寸链确 定。协调环通常选易于制造并可用通用量具测量的尺寸
•A2
•A1 •A0
•A5 •A4
•A3
•图6-4 齿轮与轴部件 装配
装配工艺规程制定
6.2.2 装配尺寸链
装配尺寸链的大数互换法 ➢采用概率算法计算装配尺寸链
•A2
•A1 •A0
•A5 •A4
➢封闭环公差分配原则同完全互换法
•A3
•【例6-2】•同例6-1,用大数互换法计算 •图6-5 齿轮与轴部件
•3)确定修配环公差带的位置 •用A00表示修配前封闭环实际尺寸。本例中,修配环修配后 封闭环变小,故A00的最小值应与A0的最小值相等。按直线 尺寸链极值算法公式,可导出:
•将已知数值代入,可求出:A2min = 46.1, 于是可得到: •若要求尾座底板装配时必须刮研,且最小刮研量为0.15。则可最后确 定底板厚度为:
数目和分组尺寸。
•图6-6 活塞与活塞销组件图
装配工艺规程制定
6.2.2 装配尺寸链
•【解】
•1)建立装配尺寸链 如图6-7所示。
•2)确定分组数:平均公差为0.0025,经济公差为0.01,可
确定分组数为4。
•3)确定各尺寸:若活塞销直径
•A1(活塞销直径)
尺寸定为:
,将其分为
4 组 , 解 图 6-46 所 示 尺 寸 链 , 可
•零 •零 •零 •零 •零 件件件件件
•基准零件
•零 件
•机 器
•部 •部 件件
•组 •套 件件
•图6-2 机器装配系统示意图
装配工艺规程制定
6.1.2 机械装配工艺过程
套件与组件示例
•a)套件
•图6-3 套件和组件示例
b)组件
装配工艺规程制定
6.1.3 装配组织形式
•生产规 模
•单件生 产
工所得的零件按尺寸大小分成若干组(分组数与公差放大 倍数相等)。最后,将对应组的零件装配起来。
•【例6-3】
•活塞与活塞销在冷态装配时,要
求 有 0.0025 ~ 0.0075 的 过 盈 量 。
若活塞销孔与活塞销直径的基本
尺寸为28,加工经济公差为0.01。
现采用分组选配法进行装配,试
确定活塞销孔与活塞销直径分组
艺相似的多品种流水线 可采用自由节拍移动
•成批或 大批生产
•一种或几种相似装配对象专 用流水线,有周期性间歇移
动和连续移动两种方式
•生产率高,节奏性强,
•机 械 化 传 待装零、部件不能脱节

,装备费用较高
•大批大 量生产
•半自动或全自动装配线,半 自动装配线部分上下料和装 配工作采用人工方法
•半 自 动 、 全自动装配
装配工艺规程制定
6.2.2 装配尺寸链
••【例6-1】 图示齿轮部件,齿.35。已知各零件有关的基本尺寸为:
A1 = 30 , A2 = 5 , A3 = 43,
(标准件),A5 = 5 。
用完全互换法装配,试确定各组成环的偏差。
•【解】 •1)建立装配尺寸链(图6-4 )
•【解】◆ 确定各组成环的公
装配尺寸链
差A4 为标准尺寸,公差确定:T4 = 0.05 •A1、A2、A5 公差取经济公差:T1 = 0.1, T2 = T5 = 0.025
•由式(6-12 ),有:
•取k=1.4,将T1 、T2 、T4 、 T5 及T0 值代入,可求出:T3 = 0.135 •◆ 确定各组成环的偏差
•取A5为协调环。A4为标准尺寸,公差带位置确定: •除协调环外各组成环公差入体标注:
•计算协调环的偏差:由式(6-15),得到:A5M = 4.93 •于是有:
装配工艺规程制定
6.2.2 装配尺寸链
装配尺寸链的分组选配法
•将组成环公差按完全互换法求得后,放大若干倍,使之 达到经济公差的数值。然后,按此数值加工零件,再将加
6.2.1 达到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
•表6-2 常用装配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装配方法
工艺特点
适用范围
•完全 互换法
•① 配 合 件 公 差 之 和 小 于 / 等 于 规定装配公差;②装配操作简
单;便于组织流水作业和维修
•大批量生产中零件数较少、零件可用 加工经济精度制造者,或零件数较多
但装配精度要求不高者
装配工艺规程制定
6.2.2 装配尺寸链
装配尺寸链的调节法
•调节法与修配法相似,尺寸链各组成环按经济精度加工,由此引起的 封闭环超差,通过调节某一零件的位置或对某一组成环(调节环)的 更换来补偿。 •常用的调节法有三种:可动调节法,固定调节法和误差抵消调节法
➢可动调节法
•a)
•b)
•c)
•图6-9 可动调节法示例
➢ 力、热、内应力引起 的零件变形
➢ 旋转零件的不平衡
•移动方向 •直角尺
•αT •αR •αS
•工作台 •回转台 •床鞍 •升降台
•α0
•千分表
•αP
•图6-1 卧式万能铣床工作台面 •对升降台垂直移动的垂直度要求
装配工艺规程制定
6.1.2 机械装配工艺过程
装配工艺系统图 •为了便于装配,通常将机器分成若干个独立的装配单元。 图装配单元通常可划分为五个等级,即零件、套件、组 件、部件和机器(图6-2)
•1 — 调节套筒 2 — 调节螺钉 3 — 楔条 4 — 调节螺钉 5 — 丝杠螺母 6 —丝杠
装配工艺规程制定
6.2.2 装配尺寸链
➢固定调节法
•通过更换不同尺寸的调节件来达到装配精度。采用固定调节法的关
键是确定调节件的分级和各级调节件的尺寸大小。
•【•例6-12】图6-10a所示部件中,齿轮轴向间隙要求控制在0.05~0.15范
工•①作配合件公差平方和的平方根 •大批量生产中零件数略多、装配精度
•大数 小于/等于规定的装配公差;② 有一定要求,零件加工公差较完全互 互换法 装配操作简单,便于流水作业; 换法可适当放宽;完全互换法适用产
③会出现极少数超差件
品的其它一些部件装配
•分组 选配法
•①零件按尺寸分组,将对应尺 寸组零件装配在一起;②零件
•动调整法多用于对装配间隙要求较高 并可以设置调整机构的场合;静调整
法多用于大批量生产中零件数较多、
装配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
装配工艺规程制定
6.2.2 装配尺寸链
装配尺寸链的建立 ➢ 确定封闭环:通常装配尺寸链封闭环就是装配精度要求 ➢ 装配尺寸链查找方法:取封闭环两端的零件为起点,沿 装配精度要求的位置方向,以装配基准面为联系线索,分 别查明装配关系中影响装配精度要求的那些有关零件,直 至找到同一基准零件或同一基准表面为止。所有零件上连 接两个装配基准面间的位置尺寸和位置关系,便是装配尺 寸链的组成环
误差较完全互换法可以大数倍
•适用于大批量生产中零件数少、装配 精度要求较高又不便采用其它调整装
置的场合
•修配 法
•调节 法
•预留修配量的零件,在装配过 程中通过手工修配或机械加工,
达到装配精度
•用于单件小批生产中装配精度要求高 的场合
•装配过程中调整零件之间的相 互位置,或选用尺寸分级的调
整件,以保证装配精度
•表6-1 装配组织形式的选择与比较
•装配方法与组织形式
•自动化程 度
•特 点
•手工(使用简单工具)装配 ,无专用和固定工作台位
•手工
•生产率低,装配质量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装配工
人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
•成批生 产
•装配工作台位固定,备有装 配夹具、模具和各种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