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重耳对秦客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
“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
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除本书外,二吴还细着了《纲鉴易知录》。
《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古文观止》的许多译注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
中华书局本实有两种:一是1959年本。
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转来的本子,此本“据映雪堂本断句,并校正ORg了个别显著的错字”。
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点校本。
此本虽以1959年本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过,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还用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校勘过,而且补录了二吴之《序》和乘权所撰《例言》。
因而后者是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版本。
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石碏谏宠州吁臧僖伯谏观鱼郑庄公戒饬守臣臧哀伯谏纳郜鼎季梁谏追楚师曹刿论战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宫之奇谏假道齐桓下拜受胙阴饴甥对秦伯子鱼论战寺人披见文公介之推不言禄展喜犒师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郑子家告赵宣子王孙满对楚子齐国佐不辱命楚归晋知罃吕相绝秦驹支不屈于晋祁奚请免叔向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晏子不死君难季札观周乐子产坏晋馆垣子产论尹何为邑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子革对灵王子产论政宽猛吴许越成祭公谏征犬戎召公谏厉王弭谤襄王不许请隧单子知陈必亡展禽论祀爰居里革断罟匡君敬姜论劳逸叔向贺贫王孙圉论楚宝诸稽郢行成于吴申胥谏许越成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郑伯克段于鄢虞师晋师灭夏阳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曾子易箦有子之言似夫子公子重耳对秦客杜蒉扬觯晋献文子成室苏秦以连横说秦司马错论伐蜀范雎说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颜斶说齐王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庄辛论幸臣触龙说赵太后鲁仲连义不帝秦鲁共公择言唐雎说信陵君唐雎不辱使命乐毅报燕王书谏逐客书卜居宋玉对楚王问五帝本纪赞项羽本纪赞秦楚之际月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孔子世家赞外戚世家序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屈原列传酷吏列传序游侠列传序滑稽列传货殖列传序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高帝求贤诏文帝议佐百姓诏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武帝求茂才异等诏过秦论治安策论贵粟疏狱中上梁王书上书谏猎答苏武书尚德缓刑书报孙会宗书光武帝临淄劳耿弇诫兄子严敦书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北山移文谏太宗十思疏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滕王阁序与韩荆州书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文陋室铭阿房宫赋原道原毁获麟解龙说马说师说进学解圬者王承福传讳辩争臣论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与于襄阳书与陈给事书应科目时与人书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送杨少尹序送石处士序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祭十二郎文祭鳄鱼文柳子厚墓志铭驳复仇议桐叶封弟辨箕子碑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愚溪诗序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城山记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待漏院记黄冈竹楼记书洛阳名园记后严先生祠堂记岳阳楼记谏院题名记义田记袁州州学记朋党论纵囚论释秘演诗集序梅圣俞诗集序送杨置序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宦者传论相州昼锦堂记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泷冈阡表管仲论辨奸论心术张益州画像记刑赏忠厚之至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上梅直讲书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潮州韩文公庙碑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槐堂铭方山子传六国论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寄欧阳舍人书赠黎安二生序读孟尝君传同学一首别子固游褒禅山记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送天台陈庭学序阅江楼记司马季主论卜卖柑者言深虑论豫让论亲政篇尊经阁记象祠记瘗旅文信陵君救赵论报刘一丈书吴山图记沧浪亭记青霞先生文集序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徐文长传五人墓碑记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文言文阅读训练:《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①伐诸蒲城。
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狄人伐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天赐也J尊首,受而载之。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②,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僖负羁之妻日:“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璧焉。
公子受飨反璧。
及宋,宋寰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
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
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
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今?”对曰:“子女下年,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强、右属爨缝,以与君周旋。
”子玉请杀之。
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外内等之。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注】①晋人:指晋献公的军队。
重耳为晋献公之子,因骊姬乱而被迫流亡。
②骈胁:肋骨紧密连接为一,是一种生理上的畸形。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B.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C.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D.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稽首,是一种跪拜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是九拜中最重的一种礼节。
公子重耳对秦客(选自《礼记·檀弓上》)原文-古文观止

公子重耳对秦客(选自《礼记·檀弓上》)原文经典古文??公子重耳对秦客(选自《礼记·檀弓上》)??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①。
’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②!”以告舅犯③。
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④。
父死之谓何⑤?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⑥?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⑦。
父死之谓何?或取有他志,以辱君义⑧。
”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⑨。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⑩。
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
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11}。
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注释】??①丧:死去。
恒:常。
??②俨然:矜持庄重的样子。
忧服之中:守孝期间。
丧(sàng):指失去国内地位逃亡在外。
因重耳在其兄申生自尽后,本可做晋国太子,但此时逃亡在外,故言失位。
孺子:犹小子,指重耳。
其:命令副词,当。
??③舅犯:即狐偃,字子犯,重耳的舅父,此时随重耳出亡在狄国。
??④丧人:失位的人,指重耳。
仁亲:仁爱思亲。
??⑤父死之谓何:父亲死了是何等大事。
??⑥因以为利:借父死之机牟取私利。
??⑦惠吊:深情厚谊地吊唁。
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不能与家人一起参加父亲的丧礼哭泣致哀。
??⑧他志:别样心思,指回国牟取君位。
辱君义:辜负您来吊的情义。
??⑨稽颡而不拜:行礼时只以额触地而不作揖。
为居丧时拜答宾客的礼节。
不私:对客人不私下谈话。
??⑩子显:即公子絷,穆公派来吊重耳的使者。
致命:回去报告。
??{11}后:后嗣,继承人。
成拜:古时丧礼,主丧人对吊唁者先稽颡后拜谢谓之成拜。
重耳还未成为晋君的继承人,所以不行成拜礼。
??【鉴赏】??公子重耳由于受骊姬的陷害,于晋献公在世时流亡国外。
公元前651年,献公去世,晋国无主,秦穆公派使者公子絷借吊唁之机试探重耳是否有乘机夺位之心。
成人高考古诗文必考篇目

成人高考的古诗文必考篇目一般会根据不同的专业和考试级别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必考篇目:
1.《论语》:《学而》、《为政》、《里仁》、《公冶长》等。
2.《孟子》:《梁惠王上》、《尽心上》等。
3.《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晋公子重耳对秦客》、《烛
之武退秦师》等。
4.《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
5.屈原:《离骚》等。
6.李白:《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7.杜甫:《登高》、《春望》等。
8.唐宋八大家: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
9.《诗经》:部分篇章,如《关雎》、《蒹葭》等。
10.宋词: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等。
以上只是常见的必考篇目,具体的考试范围和要求还需参考每年的考试大纲和官方公布的考试要求。
镇江市丹徒区2017年九年级语文调研试题及答案

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专项调研九年级语文试卷试卷共6页,20小题,总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积累运用(共26分)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或加点汉字的拼音依次分类....填在方格内。
(2分)诗意江南有着dài()白墙,微风细雨。
你无需涉.()水而行,只duó()步在轻烟长巷,就可以邂.()逅一份纯净的美好。
只是寻觅之前,请折一枝绿柳,插在老田的白瓷瓶里。
因为我相信,一个小小的瓷瓶可以装载整个春天。
(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填字注音2.默写。
(8分)①,一览众山小。
(杜甫《春望》)②八百里分麾下炙,。
(辛弃疾《破阵子》)③,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④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⑤,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⑥,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⑦俄顷风定云墨色,。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⑧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3. 名著阅读。
(6分)(1)下列对名著的内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描述了父亲长年患病,请了几位医生给父亲治病的经过,医生开出的药引稀奇古怪。
B.《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流落荒岛生活28年,自力更生,并收得一土著人星期五为仆,最后因帮助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而得以返回祖国。
C.《骆驼祥子》中祥子三年来省吃俭用,用自己拉车攒下的96元买了生平的第一辆车。
D.《格列佛游记》中有些孩子会在额头正中长有一块紫色的圆点,这一标记表明,他将永远不死。
(2)阅读《水浒传》选段,补充完整人物绰号和名称。
(1分)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的烧着, A 便拿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
A 就伏在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且奔庙里来。
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推也推不开。
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
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
中学需要背诵的文言文

中学需要背诵的文言文在中学阶段,学生需要背诵的文言文数量较多,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文言文篇目:一、《论语》选录《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许多孔子的思想和言论。
其中一些重要篇章如《学而》、《为政》、《里仁》等,需要学生重点背诵。
二、《孟子》选录《孟子》是孟子及其门徒的著作,主要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论。
其中如《告子下》、《尽心上》等篇章,对于理解孟子的思想有很大帮助。
三、《荀子》选录《荀子》是荀子及其门徒的著作,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思想。
其中如《劝学》、《天论》等篇章,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有很大帮助。
四、《左传》选录《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大量历史事件和人物。
其中如《郑伯克段于鄢》、《晋公子重耳对秦客》等篇章,对于学生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有很大帮助。
五、《史记》选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大量历史事件和人物。
其中如《项羽本纪》、《屈原列传》等篇章,对于学生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有很大帮助。
六、《资治通鉴》选录《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大量历史事件和人物。
其中如《三家分晋》、《淝水之战》等篇章,对于学生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有很大帮助。
七、《诗经》选录《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许多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如《关雎》、《蒹葭》、《采薇》等篇章,对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诗歌艺术有很大帮助。
八、《楚辞》选录《楚辞》是屈原及其门徒的著作,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如《离骚》、《九歌》等篇章,对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诗歌艺术有很大帮助。
晋文公称霸的原因

晋文公称霸的原因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他使晋国成为霸主,是经历了一番艰难曲折的历程的。
那么晋文公是怎么称霸的呢?下面为你解答。
开始,晋文公受到父亲的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逃出晋国,在许多国家流浪,经历了19年的磨难,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磨炼了他的性格。
公元前636年,由于晋国发生内乱,没有了国君,重耳结束了在外国流亡的生活,在秦国的护送下回到了晋国,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回国后,雄心勃勃,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开始训练他的百姓。
两年以后,晋文公认为差不多了,便准备用他的百姓称霸诸侯。
子犯曾经跟他在外流浪,是一个十分有见识的人,他劝阻说:“百姓虽经过训练,但还不懂得什么是义,还没能各安其位,不能用。
”晋文公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他便想办法让百姓懂得义。
正在这时,周朝发生了“昭叔之难”。
昭叔是周惠王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惠后,昭叔还有个哥哥,是太子,即后来的周襄王。
惠王想立昭叔为太子,但还没来得及便死亡,昭叔便逃到齐国。
襄王即位后,将昭叔接回来。
然而昭叔回国后,又与襄王的王后乱搞。
襄王知道后,便将王后废掉。
这下触怒了王后的娘家,他们派兵讨伐周朝,周襄王便逃到了郑国。
周朝在当时名义上还是各诸侯国的宗主国,虽然有名无实,但各诸侯国毕竟还得尊重它。
于是晋文公决定帮助周襄王返回周朝,其主要的目的是用此事教育晋国的百姓,让他们懂得什么是义。
他派出左右两军,右军攻杀昭叔,左军往郑国迎接周襄王返国。
周襄王为表彰晋文公的功劳,待之以殊礼。
晋文公推辞说:“这是臣下分内之事。
”晋文公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他的百姓,对上尽忠就是义。
他的这一举动对他自己的声誉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使得百姓愿意向他尽忠。
他在帮助襄王返国后,又回国致力于造福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
他认为这回可以役用百姓了。
不料,子犯又出来阻拦,他说:“百姓虽然懂得了义,但还不知道信是怎么回事,还不能使用。
”于是,晋文公又想方设法让百姓懂得信。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简介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简介晋文公是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晋文公人物简介晋文公(公元前671年或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名姬重耳,出生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县),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
晋文公也是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他在位期间拔擢贤能、强大晋国,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勤王败楚、称霸春秋。
公元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文公人物生平少年时期骊姬之乱前672年(晋献公五年),晋献公娶狐姬,次年生下重耳。
重耳自小就喜好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
前659年(晋献公十八年),深受晋献公宠爱的骊姬预谋要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便陷害太子申生,太子申生上吊自尽后骊姬又诬陷重耳和夷吾,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前655年(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因重耳与夷吾两位公子不辞而别而怒,认为他们有阴谋,就派公使勃鞮伐蒲。
重耳说:“君父的命令不能违抗。
”于是他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敌。
”重耳逃走,勃鞮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逃亡到了母亲的故国翟国。
流亡生涯重耳流亡、醉遣重耳重耳与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人一起流亡到翟国,其中狐偃是重耳的舅舅,翟国人把从咎如俘获的两个姑娘送给了他。
重耳娶了其中一个叫季隗的姑娘,生了伯鲦和叔刘,另一个送给了赵衰。
前651年(晋献公二十六年)九月,晋献公去世,公子奚齐继位,里克等人聚众作乱,先后杀死了奚齐与卓子,并派狐偃之兄狐毛至翟国请重耳回国执政,重耳怕有诈就推辞了,里克转而又去找到身在梁国的夷吾。
前650年(晋惠公元年),夷吾即位,史称晋惠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子重耳对秦客
古代文化
1213 1522
公子重耳对秦客
【原文】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①,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②。
’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③,丧亦不可久也④,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⑤!”
以告舅犯⑥。
舅犯曰:“孺子其辞焉。
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⑦。
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⑧,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
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⑨,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⑩,以为君忧。
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⑾,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⑿,哭而起,起而不私⒀。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⒁。
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
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
——选自《礼记》
【注释】
①秦穆公:秦国国君,名任好。
春秋五霸之一。
吊:慰问死者的家属。
公子重耳:晋献公的儿子,即后来的晋文公,进重耳在狄避难,穆公使人致吊,有劝他回国即位的意思。
②恒:常。
斯:此、这。
③俨然:庄重,恭敬的样子。
④丧:指失去国内地位逃亡在外。
下面“丧人”“身丧”的“丧”都是这个意思。
⑤孺子:指年幼者。
这里是指嫡长子后面的儿子。
晋献公的几个儿子中,除世子申生外,重耳为最长,当嗣君位,所以秦穆公这样称呼他。
图:图谋,考虑。
⑥舅犯:即狐偃,字子犯。
重耳的舅父。
⑦仁亲:仁爱和怀念亲人。
⑧利:指父死时回国即位。
⑨亡臣:出亡在外之臣。
⑩与(yù):参加。
这里是指不能亲自回国参加丧礼。
⑾他志:指回国即位的野心。
⑿稽颡:古人守丧时拜客的一种礼节。
拜时以额触地。
颡(sǒng):额。
⒀私:私谈。
⒁子显:即公子絷,秦穆会派去吊重耳的使者。
致命:回报。
【译文】
晋献公死了,秦穆公派人慰问晋公子重耳,并且对他说:“寡人听说过这样的话:‘失去君位常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君位也常常在这个时候。
’虽然您还处于为父王服丧的悲痛之中,但是丧失地位,逃亡在外也不要太久了,这个时机不要轻易丢掉,孺子您可要好好考虑考虑。
”重耳把这话对舅舅狐偃说了。
舅舅狐偃说:“孺子您还是辞谢秦君的好意吧。
逃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宝物,仁慈的父母才是宝贵的。
父亲的死何等重大?却想乘机谋取利益,那普天之下还有谁能够替您辩白呢?孺子您还是辞谢秦君的好意吧。
”
公子重耳对秦穆公派来的使者说:“蒙君王惠爱,来慰问逃亡之臣重耳,我自己逃亡在外,又遭遇父亲死去的厄运,无法参与为父亲哭泣的哀悼之礼,而成为君王您忧心的事。
父亲死去何等重大?我怎么敢另有所图,以辱没君王您的高义?”说完,对使者只行了稽颡之礼而不行拜礼。
哭着站起来,起来后对使者也不再私下说话。
秦国使者子显向穆公复命。
穆公说:“仁厚啊公子重耳!这光稽颡而不拜的礼节,表示自己还不是继承人,所以不成拜礼;哭着站起来,表示爱父亲;起来而不再私下交谈,表示他远避私利。
”
【解析】
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以舅舅狐偃为首的几位老臣时时给以辅佐、匡正,使他日渐成熟。
晋献公死时秦穆公劝重耳借此机会回国继位,但狐偃认为时机不成熟,所以让重耳谢绝了秦穆公的好意。
此后重耳在外又过了十几年的流亡生活,最终在秦穆公的有力支持下返回国内登上君位,并在日后成为一代霸主。
本文写作重点是突出重耳的“孝”,但实际上秦穆公、狐偃、重耳等人都是在利用晋献公的死这件事做文章,居父丧不过是重耳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文章通过对话,写出了秦穆公的试探与狡诈、狐偃的老谋深算以及重耳“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的有义、有利、有节,人物形象在对话中鲜明突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