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公子重耳夷吾出奔原文-翻译

合集下载

《国语之郑文公不礼重耳》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国语之郑文公不礼重耳》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郑文公不礼重耳》原文公子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叔詹谏曰:“臣闻之:亲有天,用前训,礼兄弟,资穷困,天所福也。

今晋公子有三祚焉,天将启之。

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狐氏出自唐叔。

狐姬,伯行之子也,实生重耳。

成而隽才,离违而得所,久约而无衅,一也。

同出九人,唯重耳在,离外之患,而晋国不靖,二也。

晋侯日载其怨,外内弃之;重耳日载其德,狐、赵谋之,三也。

在《周颂》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荒,大之也。

大天所作,可谓亲有天矣。

晋、郑兄弟也,吾先君武公与晋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夹辅平王,平王劳而德之,而赐之盟质,曰:‘世相起也。

’若亲有天,获三祚者,可谓大天。

若用前训,文侯之功,武公之业,可谓前训。

若礼兄弟,晋、郑之亲,王之遗命,可谓兄弟。

若资穷困,亡在长幼,还轸诸侯,可谓穷困。

弃此四者,以徼天祸,无乃不可乎?君其图之。

”弗听。

叔詹曰:“若不礼焉,则请杀之。

谚曰:‘黍稷无成,不能为荣。

黍不为黍,不能蕃庑。

稷不为稷,不能蕃殖。

所生不疑,唯德之基。

’”公弗听。

《郑文公不礼重耳》译文重耳经过郑国,郑文公也不加礼遇。

叔詹劝谏说:“我听说,亲近上天,遵循先君的教诲,对兄弟以礼相待,资助穷困的人,上天是会保佑他的。

如今晋公子有三种天意的吉兆,该是上天要赞助他吧。

同姓的男女不结婚,怕的是子孙不会昌盛。

狐氏是唐叔的后代,狐姬是伯行的女儿,生了重耳。

重耳长大成人,才能出众,虽然逃难离国,但举动得体,长久处于穷困而没有什么毛病,这是一。

同生的九个兄弟中,现在只有重耳还活着,虽然遭到陷害而流亡在外,而晋国国内却一直不安定,这是二。

百姓对晋侯怨声载道,日甚一日,国内外都抛弃了他;重耳则天天注重提高品德,有狐偃、赵衰等为他出谋划策,这是三。

《周颂》上说:‘上天生成了岐山,太王大大拓展了它。

’荒,就是扩大的意思。

扩大上天所生成的,可以称得上是亲近上天了。

晋、郑两国是兄弟之国,我国的先王郑武公和晋文侯曾同心协力,捍卫周王室,辅佐周平王,平王感激他们,赐给他们盟信,说:‘世世代代互相扶持。

国语晋语原文及翻译

国语晋语原文及翻译

原文:武公伐翼,杀哀侯,止栾共子曰:“苟无死,吾以子见天子,令子为上卿,制晋国之政。

”辞曰:“成闻之:‘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唯其所在,则致死焉。

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人之道也。

臣敢以私利废人之道,君何以训矣?且君知成之从也,未知其待于曲沃也,从君而贰,君焉用之?”遂斗而死。

献公卜伐骊戎,史苏占之,曰:“胜而不吉。

”公曰:“何谓也?”对曰:“遇兆,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戎、夏交捽。

交捽,是交胜也,臣故云。

且惧有口,携民,国移心焉。

”公曰:“何口之有!口在寡人,寡人弗受,谁敢兴之?”对曰:“苟可以携,其入也必甘受,逞而不知,胡可壅也?”公弗听,遂伐骊戎,克之。

获骊姬以归,有宠,立以为夫人。

公饮大夫酒,令司正实爵与史苏,曰:“饮而无肴。

夫骊戎之役,女曰‘胜而不吉’,故赏女以爵,罚女以无肴。

克国得妃,其有吉孰大焉!”史苏卒爵,再拜稽首曰:“兆有之,臣不敢蔽。

蔽兆之纪,失臣之官,有二罪焉,何以事君?大罚将及,不唯无肴。

抑君亦乐其吉而备其凶,凶之无有,备之何害?若其有凶,备之为瘳。

臣之不信,国之福也,何敢惮罚。

”饮酒出,史苏告大夫曰:“有男戎必有女戎。

若晋以男戎胜戎,而戎亦必以女戎胜晋,其若之何!”里克曰:“何如?”史苏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妹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

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

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

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

周于是乎亡。

今晋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宠,虽当三季之王,不亦可乎?且其兆云:‘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我卜伐骊,龟往离散以应我。

夫若是,贼之兆也,非吾宅也,离则有之。

不跨其国,可谓挟乎?不得其君,能衔骨乎?若跨其国而得其君,虽逢齿牙,以猾其中,谁云不从?诸夏从戎,非败而何?从政者不可以不戒,亡无日矣!”郭偃曰:“夫三季王之亡也宜。

《国语之史苏论骊姬必乱晋》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国语之史苏论骊姬必乱晋》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史苏论骊姬必乱晋》原文献公伐骊戎,克之,灭骊子,获骊姬以归,立以为夫人,生奚齐。

其娣生卓子。

骊姬请使申生主曲沃以速悬,重耳处蒲城,夷吾处屈,奚齐处绛,以儆无辱之故。

公许之。

史苏朝,告大夫曰:“二三大夫其戒之乎,乱本生矣!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

昔者之伐也,兴百姓以为百姓也,是以民能欣之,故莫不尽忠极劳以致死也。

今君起百姓以自封也,民外不得其利,而内恶其贪,则上下既有判矣;然而又生男,其天道也?天强其毒,民疾其态,其乱生哉!吾闻君之好好而恶恶,乐乐而安安,是以能有常。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今君灭其父而言其子,祸之基也。

畜其子,又从其欲,子思报父之耻而信其欲,虽好色,必恶心,不可谓好。

好其色,必授之情。

彼得其情以厚其欲,从其恶心,必败国且深乱。

乱必自女戎,三代皆然。

”骊姬果作难,杀太子而逐二公子。

君子曰:“知难本矣。

”《史苏论骊姬必乱晋》译文晋献公讨伐骊戎,征服了这个国家,杀了它的国君骊子,俘获骊姬回国,立她为夫人。

骊姬生了奚齐,她妹妹生了卓子。

骊姬请求献公派太子申生去曲沃以逼他速死,另派公子重耳去蒲城,公子夷吾去屈,而把奚齐留在国都绛。

她说这是为了防备敌国的入侵,不让晋国受到耻辱。

献公同意了她的请求。

史苏上朝时对大夫们说:“你们可要戒备哩,晋国内乱的根子已经产生了!当年,国君立骊姬为夫人,民众不满的心态原就达到了极点。

古代的明君从事征伐,是发动百姓为百姓除害,所以民众能高兴地拥戴他,无不尽忠竭力甚至不惜一死。

现在国君发动百姓却是为的自己丰厚,民众对外攻战得不到利益,又厌恶国内君王的贪欲,所以上下已经离心了。

然而骊姬生的又是儿子,难道这是天意?上天加强了晋国的祸害,民众不满这种状况,内乱就要发生了!我听说国君应该喜欢好的事物,憎恶坏的事物,欢乐时就高兴,安定时就放心,这样统治才能持久正常。

砍伐树木不从树根开始,必定会重新萌生;堵塞河水不从源头开始,必定会重新流淌;消灭祸乱不从根本着手,必定会重生祸乱。

(2021年整理)晋公子重耳之亡原文及翻译

(2021年整理)晋公子重耳之亡原文及翻译

晋公子重耳之亡原文及翻译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晋公子重耳之亡原文及翻译)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晋公子重耳之亡原文及翻译的全部内容。

晋公子重耳之亡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译文:晋公子重耳因太子申事件遭了难.晋献公进兵蒲城,蒲城人想抵抗,重耳不允许,说:“依仗父亲的恩赐才享有养身的封地,才得到人民的拥戴。

有了人民的拥戴就对抗自己的父亲,没有比这罪过更大的了。

我还是逃跑吧。

”于是逃到狄国。

跟随他一块出逃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译文:狄人讨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

献给公子。

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叔隗做了赵衰的妻子,生赵盾。

将要离开狄国到齐国去,公子对季隗说:“等我二十五年,我不来就后嫁吧。

”季隗回答说:“我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我该进棺材了,还是等你吧。

”在狄国居住了十二年后离开走了.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

"稽首,受而载之。

译文:路过卫国,卫文公不礼遇。

走到五鹿,向野人乞讨饭吃,野人给了一块土,公子大怒,要举鞭子打他,子犯说:“土块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土地."于是接受后叩头致谢。

《国语之秦伯纳重耳于晋》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国语之秦伯纳重耳于晋》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秦伯纳重耳于晋》原文十月,惠公卒。

十二月,秦伯纳公子。

及河,子犯授公子载璧,曰:“臣从君还轸,巡于天下,怨其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不忍其死,请由此亡。

”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河水。

”沈璧以质。

董因迎公于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对曰:“岁在大梁,将集天行。

元年始受,实沈之星也。

实沈之墟,晋人是居。

所以兴也。

今君当之,无不济矣。

君之行也,岁在大火。

大火,阏伯之星也,是谓大辰辰以成善,后稷是相,唐叔以封。

瞽史记曰:嗣续其祖,如谷之滋。

必有晋国。

臣筮之,得《泰》之八。

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及之矣,何不济之有?且以辰出而以参入,皆晋祥也,而天之大纪也。

济且秉成,必霸诸侯。

子孙赖之,君无惧矣。

”公子济河,召令狐、臼衰、桑泉,皆降。

晋人惧,怀公奔高梁。

吕甥、冀芮帅师,甲午,军于庐柳。

秦伯使公子絷如师,师退,次于郇。

辛丑,狐偃及秦、晋大夫盟于郇。

壬寅,公入于晋师。

甲辰,秦伯还。

丙午,入于曲沃。

丁未,入绛,即位于武宫,戊申,刺怀公于高梁。

《秦伯纳重耳于晋》译文十月,晋惠公死。

十二月,秦穆公把公子重耳送回晋国。

到了黄河边上,子犯把祭祀用的璧交给重耳,说:“我跟随您乘车周转,在天下巡行,臣的罪过已经太多了。

我自己尚且知道,何况您呢?我不忍心因此而死,请公子就此允许臣离开吧。

”重耳说:“假如我不跟舅舅同心同德,我愿以黄河水赌咒为誓!”说着就把那块璧扔进了黄河里,来表明自己的诚信。

董因在黄河边上迎接重耳,重耳问道:“我这次回来能成功吗?”董因回答说:“现在太岁星出现在大梁区域,这象征您将要成就大事。

您即位的第一年,是在实沈星的位置。

实沈的故城,正是晋人居住的地方。

晋国因此才兴盛起来的。

如今正好应合在您身上,没有不成功的。

您出逃的时候,岁星在大火星的位置。

大火星,就是阏伯星,也称为大辰星。

辰星代表农事吉祥,周的祖先后稷据此以成就农事,晋的始祖唐叔也是岁星在辰的那年受封的。

瞽史的记载说:子孙后代继承先祖,如同谷物蕃育滋长。

【作文】晋公子重耳之亡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5)

【作文】晋公子重耳之亡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5)
(重耳在秦军的护送下)过了黄河(进人晋国国境,接着)围困令狐,攻入桑泉,又拿下臼衰。同年二月,初四日,晋怀公的部队驻扎在庐柳,秦穆公派遣公子絷到晋国部队(劝说他们退兵)。晋军后退,驻扎在郇城。十一日,狐偃同秦、晋两国的大夫在郇城签订盟约。十二日,重耳接管了晋国军队。
十六日,(重耳)进人曲沃城。十七日,(重耳)到(祖父)武公的宗庙朝拜。十八日,(重耳)派人到高梁杀死了晋怀公。{节选}
晋公子重耳之亡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5)
分类: 作文 > 国学精粹 > 文言文 > 文言文翻译 > 晋公子重耳之亡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5)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创作时间:04-07 07:27:49
鲁僖公二十四年,春天,周历正月。秦穆公派兵护送晋公子重耳回国。到了黄河边上,子犯拿了一块宝玉献给公子重耳,并说:“我牵马执缰服侍您走遍了天下各国,(一路上)得罪您的地方太多了。连我自己尚且知道有罪,何况您呢?让我从此走开,到别国去吧。”公子重耳说:“我要是不同舅舅一条心,就请白水作证。”说着把那块宝玉扔到了河里,以示求河神作证。

国语·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原文-翻译

国语·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原文-翻译

国语·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原文|翻译晋语,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原文及原文他日,秦伯将享公子,公子使子犯从。

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

乃使子余从。

秦伯享公子如享国君之礼,子余相如宾。

卒事,秦伯谓其大夫曰:为礼而不终,耻也。

中不胜貌,耻也。

华而不实,耻也。

不度而施,耻也。

施而不济,耻也。

耻门不闭,不可以封。

非此,用师则无所矣。

二三子敬乎!明日宴,秦伯赋《采菽》,子余使公子降拜。

秦伯降辞。

子余曰:君以天子之命服命重耳,重耳敢有安志,敢不降拜?成拜卒登,子余使公子赋《黍苗》。

子余曰:重耳之仰君也,若黍苗之仰阴雨也。

若君实庇■膏泽之,使能成嘉谷,荐在宗庙,君之力也。

君若昭先君之荣,东行济河,整师以复强周室,重耳之望也。

重耳若获集德而归载,使主晋民,成封国,其何实不从。

君若恣志以用重耳,四方诸侯,其谁不惕惕以从命!秦伯叹曰:是子将有焉,岂专在寡人乎!秦伯赋《鸠飞》,公子赋《河水》。

秦伯赋《六月》子余使公子降拜。

秦伯降辞。

子余曰:君称所以佐天子匡王国者以命重耳,重耳敢有惰心,敢不从德?译文有一天,秦穆公将设宴款待公子重耳,重耳叫子犯随从。

子犯说:我不如赵衰那样善于辞令,请让赵衰跟您同去吧。

于是,重耳便叫赵衰随从前往。

秦穆公用款待国君的礼节来招待重耳,赵衰做宾相,完全按照宾礼进行。

宴会结束后,秦穆公对大夫们说:举行礼仪而不能够善始善终,是耻辱。

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外貌不一致,是耻辱。

形式华丽而没有实际内容,是耻辱。

不估量自己的能力而施恩德,是耻辱。

施德于人而不能助人成功,是耻辱。

不关闭这些羞耻之门,不足以立国。

不这样,对外用兵就会一无所成。

你们在这方面必须恭敬谨慎从事啊!在第二天举行的宴会上,秦穆公朗诵了《采菽》这首,赵衰让重耳下堂拜谢。

秦穆公也下堂辞谢。

赵衰说:国君用天子接待诸侯的待遇来接待重耳,重耳怎敢有苟安的想法,又怎敢不下堂拜谢呢?拜谢完毕后又登堂,赵衰让公子朗诵《黍苗》这首诗。

赵衰说:重耳仰望国君,就像久旱的黍苗仰望上天下雨一样。

中考文言文《晋公子重耳之亡》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晋公子重耳之亡》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晋公子重耳之亡》全文详细翻译导读:晋国的公子重耳,在遭受迫害的时候,晋献公派兵到蒲城去攻打他。

蒲城民众想要抵抗,重耳不允许,说:“倚仗君父的命令而享受养生的俸禄,才得到属下人民的拥戴;有了属下人民的拥戴,就同君父对抗起来,没有什么比这再大的罪过了。

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重耳)就逃往狄国。

随从他一起逃亡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国人攻打咎如的时候,俘获了这个部落的两个姑娘叔隗季隗,把她俩送给晋公子重耳。

重耳娶了叫季隗的姑娘,生了伯鲦和叔刘;把叔隗嫁给了赵衰,生了赵盾。

(重耳)要(离开狄国)到齐国去,对季隗说:“等待我二十五年,(如果我)不回来你再改嫁吧。

”(季隗)回答道:“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等二十五年后改嫁,就该进棺材了,让我等着你吧。

”(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

(重耳和他的随从)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

(他们)从五鹿经过,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

重耳大怒,想要用鞭子打那个人。

狐偃(劝他)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

”(重耳)磕头致谢,收下土块,装在车上。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天赐也。

”稽首,受而载之。

重耳来到齐国,齐桓公(把本族的一个女子)嫁给他为妻,还给他八十匹马。

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

(可是,他的)随从们认为这样呆下去不可以,将要出走,(就在)桑树底下暗中商量(动身的事)。

(不料)采桑叶养蚕的女奴在桑树上,(偷听了他们的话)把这件事报告给姜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语·公子重耳夷吾出奔原文|翻译
齐语,公子重耳夷吾出奔原文及
原文
二十二年,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适齐、楚。

狐偃曰:无卜焉。

夫齐、楚道远而望大,不可以困往。

道远难通,望大难走,困往多悔。

困且多悔,不可以走望。

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而不通,愚陋而多怨,走之易达。

不通可以窜恶,多怨可与共忧。

今若休忧于狄,以观晋国,且以监诸侯之为,其无不成。

乃遂之狄。

处一年,公子夷吾亦出奔,曰:盍从吾兄窜于狄乎?冀芮曰:不可。

后出同走,不免于罪。

且夫偕出偕入难,聚居异情恶,不若走梁。

梁近于秦,秦亲吾君。

吾君老矣,子往,骊姬惧,必援于秦。

以吾存也,且必告悔,是吾免也。

乃遂之梁。

居二年,骊姬使奄楚以环释言。

四年,复为君。

译文
晋献公在位的第二十二年,公子重耳被迫出逃。

到了柏谷这个地方,占卜求问去齐国或楚国的吉凶。

狐偃说:不用占卜了。

那齐、楚两个国家离晋国很遥远,而且奢望很大,不能在困厄的情势下投奔它们。

道路遥远难以抵达,奢望很大又难以投奔,我们在困厄中去投奔它们肯定会后悔。

令我们困厄而且后悔的国家,不能指望投奔后得到帮助。

若按我考虑,还是去狄国吧!狄国靠近晋国,但与晋国没有
交往。

这个国家愚昧落后,和邻国结怨甚多,投奔它很容易到达。

狄国与晋国不交往我们正好可以隐蔽下来,与邻国结怨多我们可以与它共担忧患。

如今我们如果能在狄国获得休整并为它分忧,从这里静观晋国政局的变化,而且密切注视诸侯国的行动,那么成就大事没有不成功的。

于是重耳就逃亡到了狄国。

重耳到狄国一年以后,公子夷吾也被迫出逃,说:何不跟随我哥哥隐蔽在狄国呢?他的师傅冀芮说:不行。

你出逃在后却跟他住在同一个国家,难免有合谋之罪。

再说一起进出也不方便,生活在一处你和重耳性格也合不来,不如投奔梁国。

梁国亲近秦国,秦国又和我们国君很亲善。

我们国君已年迈,你去梁国,骊姬害怕,必定以为我们会向秦国求援。

由于我们在梁国可以依靠秦的庇护,她必定很后悔,这样我们也就有免罪的可能了。

于是夷吾逃亡到了梁国。

在梁国寄住的第二年,骊姬派奄楚送来玉环,表达愿意让夷吾还国的意思。

夷吾在梁国呆了四年后,回国当了国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