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剩余价值分配形式的新变化(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商品价值(W )商品价值(W )= 不变资本价值(C )+ 可变资本价值(V )+ 剩余价值(m ) = 生产成本(K )+ 剩余价值(m )全部劳动耗费(实际耗费)=物化劳动耗费+活劳动耗费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商品的全部价值•商品的价值由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二、生产成本(K )1、含义(生产成本即资本的消耗)生产商品所耗费的预付资本价值就是生产成本(生产费用),即c+v ,用K 来表示。
2、假象生产成本这一范畴,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本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在生产成本这一范畴下,剩余价值被看作商品价值在生产成本以上的余额,即资本家所耗费资本的产物3、意义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成本有着以下实际意义: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a.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利或亏本的标志b.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若销售价格高于生产成本,则盈利;反之,则亏损。
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c.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的只是资本的耗费C+V ,剩余价值m 是无偿获得的,是资本家预付资本的增殖,因此不计入生产成本。
➢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 )1、如何转化事实上,剩余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可变资本带来•由于资本家关心的只是资本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C )的产物是,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此时剩余价值来源表达式由C+(V+m )变成(C+V )+m•若P 代表利润,商品价值的公式W=K+P•2、二者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都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二者数量上相同。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2022年5月21日20:35(2)区别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在生产成本和利润的形态下,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都被掩➢盖了3、利润率(P')(1)定义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叫利润率。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 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 均利润,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2、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 提条件。
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生产价格和价值存在一定差别。 在质方面,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只同所耗
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 在量方面,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产品生产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不同生产部门由于技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利润率的差别,会造成资本 的转移。资本转移和部门之间的竞争最终会导 致利润和利润率的平均化。
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不同生产部 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社会剩余价值的 结果,其本质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 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整个资产阶级 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借贷资本的特点
第一,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 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第二,借货资本的使用,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 权分离,同一资本取得了双重存在。
第三,借贷资本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借贷资 本的运动公式是G—G′,G′代表利息 。因为这 个公式省略掉了职能资本运用借贷资本的过程, 于是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不经过任何生产过程 与流通过程,货币本身可以生出更多的货币, 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价值增值的真实过程。
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产品 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 上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产品生产价格和 价值大体相等。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没有否定 价值规律
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前提,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 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它只是由于剩余
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2-文档资料

G´
购买阶段 (货币资本)
生产阶段 售卖阶段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二、商业资本的职能
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
G W G´
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 售商品,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剩余价值。
商业利润:产业资本所有者转让给商业资本所
有者的、由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商业是流通部门,并不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商 业资本为什么会取得利润和怎样取得利润呢? 2、产业资本家自己出售商品给消费者,按价值出售。 3、商业资本既节省了产业资本家的资本,又节省时间。 4、 为此,产业资本家按低于价值的价格将商品出售给 商人,而商人则按价值将商品出售给消费者。 5、价格差额构成商业利润。
第四节 资本主义地租
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
人们对土地的所有、占有、收益、处分等关系的 总和。 土地所有权 是土地所有制关系在法律上的表 现,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占有土地的 法律形式。
土地所有制性质决定土地所有权性质。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特征:
(1)存在三大社会阶层: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 农业工人 (2)土地的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权 (3)农业工人具有人身自由
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的来源 和资本主义的剥削进一步被掩盖:
不同部门,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 利润的来源及其多少,仅与预付总 资本有关。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 同时转化为生产价格。
价值=商品成本价格 + (企业)剩余价值 ( c+v+m ) 生产价格 = 成本价格 + (社会)平均利润 ( c+v+P )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其公式=
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社会总资本
各个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平均利润和
总结
生产价格理论
可变资本 劳动耗费
剩余价
剩余价值 资本耗费
成本价格
值转化 为利润
利润 利润率
所费资本
三
全部预付资本 所用资本
个 利润转 部门内部的竞争
社会价值
转 化
商业资本对职工剥削的实质,是迫 使商业职工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无酬 地实现产业资本让渡给商业资本的 那部分剩余价值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二借、贷借贷资本和利息 资本
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 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 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借贷资本的本质
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 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 关系,另一方面还体现 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 本家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生产部门
不变资 可变资 剩 余价 剩余价 商品价 利润率
本
本 值率(%) 值
值
(%)
食品工业
70
30
100
30
130
30
纺织工业
80
20
100
20
120
20
机械工业
90
10
100
10
110
10
合计
240
60
60
360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本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其中之一便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探讨。
一、剩余价值的定义和产生过程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已经得到补偿的前提下,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仅仅是生产者,更是雇佣者的雇佣劳动力,他们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环节:资本主义社会首先会通过生产工具的购买等方式,投入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而后,工人将在雇佣劳动中利用这些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其中不变资本转化为商品中的价值,而可变资本则转化为工人所提供的劳动力价值。
在生产的过程中,工人所创造出的商品价值等于不变资本加上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程的必然产物。
二、剩余价值和剥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存在的剥削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于剩余价值产生和占有的原则,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以雇佣工人的方式使得工人的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与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之间形成了一个差额,而这个差额就代表了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程度。
这种剥削关系迫使工人永远处于劳动和生活的边缘,而资本家则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因此,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剥削和阶级矛盾问题。
三、剩余价值的流转和利润的形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具有自己的流转和变现方式。
剩余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被转化为利润,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的重要环节。
剩余价值通过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转化为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第七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假定商业资本投 入10000完成总值 108000商品销售
社会资本总量 为100000 (90000+10000)
社会平均利润率 =18000/100000= 18%
产业利润=90000×18%=16200
商业利润=10000 × 18%=1800
商业资本家购买价 =72000+18000+16200=106200 商业资本家卖出价 =106200+1800=108000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
商 业 资 本 的 产 生
可能性在于:商品资本职能 作用的相对独立性
必要性在于:增加生产资本, 加速资本周转,获取更多利润
是从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发 挥作用的商品资本,是商品资本独立化形式。
形成
商业资本
独立化的商品资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含义 在流通领域中,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职能 资本。
◎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的商品不再 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售。这样, 各部门的价值与生产价格往往不一致。这 违背不违背价值规律呢?
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①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生产价格= 成本价格+平均p 价值= c+v+m 成本在c、v的基础上形成,平均p在m的 基础上形成。 ②从整个社会或全部商品看,平均利润总量 =剩余价值总量、生产价格总额=价值总量。 因此,从全部商品看,商品仍是按价值出 售的; ③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 动。
纺织工业 80
机械工业 90 合计
20
10
20
10 60
120
110 360
20
2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 价值率 100%
100%
100%
剩余 价值 30
平均利 润率
20%
平均 利润 20
与剩余 价值差
-10
20 20% 20
0
10 20% 20 +10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三)平均利润率影响因素
各部门利润率 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的分配
★平均利润率是一般趋势,短期内仍有差距 ★掩盖了利润本质和来源
上边描述的情况,不是黑社会,也不是赌场。在整个80年 代与90年代中,这类的场所在温州每个村庄都发生过。这 种民间的资本拍卖会或叫“呈会”,或叫“千千滚会”, 名称不一,急需用钱做生意的人带数万就可以入会,如果 喊出的利息足够高,他就可以拍得十倍的资金,然后每月 还一个人的本息。
温州真正大规模的民间资本市场诞生在苍南。苍南同时有 大面积的平原与渔村,从80年代开始,庄稼收割卖掉后, 农村大量现金从平原涌向渔村,供渔民们造船修船;而一 到播种季节,渔村的大量资金又从沿海涌向平原,供农民 急用。这种农民与渔村的资金联合,使得民间大规模资金 流动形成了一种机制,大批经纪人出现了。
第7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第二节 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 第三节 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新变化
本章重点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
引例:民间资本
在温州苍南县一个村庄里,河边有个小屋,窗子用被子堵 个严实。10个男人陆陆续续进了小屋。一位瘦小的老人庄 重地连击两掌,用低哑的嗓音说“上一回收会了”。
资本有机构成,反相关
c∶v
m’ m P’
资本周转速度,正相关
M ' m' n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 所谓“资产荒”是指没有人投资,更准确地说“资产荒” 似乎应当是“投资荒”。而“投资荒”的本质是“资本纠 结”,就是说并非所有投资都无人问津,而是与实体经济 投资相比,其他投机方式会显得更具魅力和诱惑力。
❖ 例如,温州模式在这几年转变为区域集群投机(温州中小 企业集群),转变为“温州炒房团”后,大量民资开始外 流,温州同时也成为民间高利贷盛行之地。此后,温州的 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落后于浙江省内其他地区。
G W G’ ( G+ ΔG)
买
卖
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和利润
➢2.数量
▪获得平均利润 ▪商业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来实现 ▪平均利润率公式的修改: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K)+产业利润(P)+商业利润 (h )
图示
生产价格 出厂价格 销售价格
80c+20v 20
90c+10v 10
240c+60v 60
平均 利润 20
20
20
60
价值 130 120 110 360
生产 价格 120
120
120
360
生产价格与 价值之差
-10
0
+10
0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价格高于价值;反之。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例:假定整个社会生产部门分别是食品工业、纺织 工业和机器制造业,这三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C: V)分别是7:3、4:1、9:1,今年投入资本各100, 不变资本的价值全部转移,可变资本周转一次,剩余 价值率为100%。计算: ▪(1)机器制造业的价值是多少? ▪(2)食品工业的平均利润是多少? ▪(3)纺织工业的生产价格是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剩余价值分配形式的新变化(一)
摘要:西方社会中以慈善捐助为主要实现方式和手段的对“剩余价值”的第三次分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一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调整、社会进步的产物对缓和社会的贫富分化、均衡国民收入的分配、缓和社会的矛盾等多个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的内容和形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同时,对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收入分配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剩余价值;三次分配;效率;公平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
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增殖资本的价值或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家从事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家通过在分配过程中无偿地占有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
当前西方社会,资本家的剥削和对剩余价值无偿占有的情况依旧存在,但一些新的情况值得我们思考,如股份制的出现、资本市场的发展及“第三次分配”的实现等,它们对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中,“第三次分配”的实现,对缓和社会的贫富分化、均衡国民收入的分配、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一新情况和形式的出现是以往的剩余价值分配形式中极其少见的,它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在经过市场分配和政府分配后,又一次“特殊的分配”,它的内容和形式值得思考。
一、西方社会剩余价值分配的新变化
“剩余价值”的传统分配主要可分为市场引导下的初次分配和政府指导下的再次分配。
在市场分配中,参与分配的主体主要有三个:政府、企业和个人。
与三个主体相对应,市场分配划分为政府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三部分。
在市场引导的分配后,政府又根据社会管理和发展的客观实际和需要,对其所掌握的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一般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与行政、国防支出以及转移支付的支出。
其中,转移支付的支出是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把所掌握的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其间并没有相应的产品或劳务交换的发生,它推动了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政府指导下的分配,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市场分配尊重效率,满足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攫取,又在第二次分配中兼顾劳动者和低收入者的利益。
这在一定时期内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当然,无论社会福利体制和保障体制怎样健全,都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决定的按资分配,因而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两极差距拉大的趋势依然日益加剧。
以美国为例,1999年美国20%高收入的人同其他人的税后收入差距达到了顶峰。
美国《商业周刊》对工人和首席执行官的收入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990年两者的差距是84倍,1995年为140倍,1998年达到326倍,1999年则高达416倍。
1995年,1%最富裕的美国人占有全国40%的财产,而80%的美国人仅占16%的财富。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政府主导的第二次分配的局限性和缺陷日益明显,第三次分配也就在社会发展和实践中被逐渐的提了出来。
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总结了西方社会发展的一些经验后,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收入实行三次分配的概念:第一次是由市场按照效益原则进行分配;第二次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根据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通过税收、救济以及社会保障等方式来进行的分配;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缴纳和捐献等非强制方式来实现的再一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是以慈善捐助为主要形式的新的分配形式。
以美国为例:据《福布斯》杂志的美国慈善榜统计,十年内,美国的富豪们对社会各慈善组织的捐赠总和已经超过了2000亿美元,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表示将在有生之年捐赠自己95%的财产支持慈善事业,世界著名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向“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捐赠300亿美元,金融巨鳄索罗斯也将自己50%的资产用于慈善事业等等。
除了这些富人外,以资产阶级为主要群体代表的美国广大民众对慈善捐助也持积极、支持的态度,美国的慈善机构和公益组织每年获得的捐助所占的GDP的总额平均为2.17%,并且“有77%以上的善款来自于个人日常捐赠”。
第三次分配通过民间的自主分配共享了“私人财富”财富,这一过程的实现在客观上缓和了因为前两次分配的不公平造成的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促进了国民收入分配在保证了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实现尽可能的实现公平的愿望,大大的缓和了国内各阶级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这就与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在最终的分配上就产生了一个似乎无法避免的冲突,即剩余价值私人占有与剩余价值社会共享的冲突,这一新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需要认真反思和研究的问题。
二、剩余价值分配形式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
西方社会中大量出现的慈善捐赠,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实践形式。
根据三次分配的理论,不难发现,第三次分配是在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实现后,社会财富的分配无法满足大多数人对效率和公平的分配愿望,效率与公平的矛盾难以调和,进而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逐渐被认识、接受、采纳,然后广泛运用的前提下实现的。
社会的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则是导致第三次分配出现的直接原因,而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分配制度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则是造成贫富分化、矛盾加剧的制度前提,因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身的缺陷和不足是催生第三次分配的根本原因。
第三次分配通过社会民间的一种自发性的行为弥补了市场分配和政府分配中所存在的缺陷,满足了多数人对效率与公平的渴望,这是第三次分配得以兴起的民众基础,同时也反映了第三次分配在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一次民众自发的社会分配体制的局部调整。
第三次分配通过道德、信仰的引导,社会良心、爱心的推动,社会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恰到好处的填补了利益驱动和行政手段驱使下地分配无法调整的空白。
它通过民间的自发实现了对社会财富的和平转移,实现了对社会财富公平分配最大程度地实践,理想化的实现了既不伤害效率又能够尽可能的实现公平,因而最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成为了西方社会的一种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