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教案(整理精校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考试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考试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小狗包弟》选自巴金晚年散文集《随想录》。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 映了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愈合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3、散文家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对一次演讲的叙述,塑造了一个有思想、有修养、有个性、博闻强记、睿智认真、感情丰沛的学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 对梁任公的敬仰之情。
尸hái(骸) chu āng(创)伤浸zì(渍) gàn(干)练zhǎn(辗)转
yǔn ( 殒)身不xù(恤)作yī(揖)tǎng(倘)使解pōu (剖)步lǚ(履)
谦xùn (逊) jiǒng(迥)乎不同bǐng(屏)息叱zhà(咤)风云chà(诧)异lì(莅)临
二、辨析下列汉字的字形
第三单元
三、掌握下面词语的词义
2、点出每课的重点词语,在课本上标示出来。
3、由学生提出课文是否有难以理解的地方,由教师当场解决。
三、学生做复习的基础知识练习。
第二课时
对照练习答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liáo(寥)落长歌dàng(当)哭fěi (菲) 薄桀ào (骜) dié(喋)血
立Pū(仆)风尘púpú(仆仆)lìn(赁)屋àn(黯)然è(噩)耗
2、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 》、《电》)和散文《旅途随笔》《随想录》等。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
3、梁实秋(1903-1987),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代表作品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所有内容,了解学习要求和任务,同时,还需要阅读一定量的相关文献资源和文本,以扩展自己的阅读视野、知识视野、思维视野,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和写作的相关活动。

2.诵读法。

通过反复的,不同形式的诵读吟咏,达到记忆,印刻于心,感通开悟。

3.问题设计法。

大部分文本的品味、鉴赏问题需要教师来设计,能设计情境的问题尽量使用情境呈现。

4.自主阅读、创作法。

强调学生阅读以及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批判的个性化。

5.团队合作法。

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团队作用,重视小组成员内部的品味、发现、体验、分享和探究活动。

6.比较阅读法。

能根据课内文本开展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鉴赏文本的人物形象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表达手法和创作风格的活动。

求”的有关要求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于“教学”部分的相关阐述。

4四、教学(学习)课时数共安排10个课时,五个环节。

(一)第1——2课时:自主阅读。

结合单元说明、诗词、注释、学习提示等教材资料对八首诗词进行自主阅读,找出八首古诗词中蕴含独特文化内涵(隐含义)的特殊词语或诗句,并结合诗词的语境进行阐述,然后制成卡片。

(二)第3——4课时:诗词演诵比赛。

自我诵读---组内诵读----班级演诵比赛。

(三)第5——9课时:比较阅读——通过单元若干文本比较,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体悟作者情感;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文学短评创作。

(四)第10课时:展示分享活动。

分享文学短评成果;提出新的困惑与问题。

落实立足文本,以“学习任务群”学习的学习方式,紧扣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遵循阅读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开展系列教学(学习)活动。

5五、教学(学习)总体设想通过个人的大量反复阅读和搜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初步形成了基本教学(学习)框架。

本单元共三课8篇诗词,从魏晋到宋代,可比较之处有很多,主题也比较集中——都可以探究个人经历与人生思考问题。

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方案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单元。

本单元选取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其中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编者选取他们的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意在让学生领略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把握内容、体味情感、陶冶情操,从而提高个人文化品味和修养。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篇重要的课文,好几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了这首词,而语文高考中涉及这课的内容也经常出现。

【学情分析】高一同学在必修二中已经学习过《赤壁赋》,对苏轼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文风并不陌生,为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学生对于其词的豪放特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大有人在,所以这节课我将创设氛围,引领学生进入这种氛围,运用诵读法、知人论世法、意象分析法等方法来鉴赏这首词,来领略这首词的豪放特征。

【教学目标】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祖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1.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写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怎样理解《赤壁赋》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声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 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 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领会散文抒情性的特点,把握散文的情感走向。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1、理清作者行文的情感脉络。

2、反复朗读课,把握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反语讽刺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习作者的语言艺术四、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阅读鉴赏,理解、体会作者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走进作者忧愤深广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结合文本,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领会反语讽刺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习作者的语言艺术是难点。

教学方法概括法、探究法、引导法学情分析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积累词语寥落:稀少、冷落。

踌躇(chbuchfi):犹豫;平素:平时、平常。

桀骜:性*情刚强不屈。

桀:不顺从。

噩耗:指自己亲近的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噩:凶恶惊人的;耗:消息。

惨淡:暗淡五色*,这里是悲惨凄凉意。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引退:指辞去官职。

这里是告退的意思。

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

甚至超出了愤怒的程度。

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同一党一的帮凶。

羽翼:本为鸟的翅膀,此指帮凶。

惩创:惩治伤害。

淋一漓:湿一淋一淋往下滴二、解题导入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接着又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

L923年和1926年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o内喊》和《彷徨》。

另外鲁迅先生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坟》、《热风》两本杂文集和散文诗集《野草》。

1927年10月以后,鲁迅走上了他人生道路上最光辉的历程,这是他率领“左联”文艺大军同国民一党一反动派英勇奋战的时期。

主要著作是《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杂文集和历史神话小说集《故事新编》。

鲁迅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殚精竭虑,积劳成疾,1936年10月19日不幸去世。

在葬礼仪式上,他的遗体上覆盖着上海各界敬献的绣着“民族魂”的旗帜。

人教统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琵琶行

人教统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琵琶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琵琶行》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明确诗歌写作背景。

2.品味音乐描写艺术,学习对比、衬托等手法,感受诗歌意境。

3.分析比较人物的身世命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掌握意义和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对比、衬托等手法,欣赏并学习诗歌中运用形象的比喻写音乐的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诗歌进入诗歌意境,激发想象和联想,品味音乐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蕴。

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三、预习检测1.查字典,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识记字形。

倡()女贾()人荻()花铮()悯()然转徙()浔()阳捻()抹()挑( ) 霓裳()六幺()舫()教坊() 红绡()谪()居间()关虾()蟆陵钿()头银篦()呕哑()嘲哳( )答案:chāng gǔdízhēng mǐn xǐxún niǎn mǒtiǎo nícháng yāofǎng fáng xiāozhéjiàn hádiàn bìōu yāzhāo zhā2.各学习小组课前查找资料,阅读课下注释,落实基础知识。

各小组使用学习卡片分别展示学习成果。

(一)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回灯:重新拨亮灯光。

新教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短歌行、归田园居、登高等全部课文)

新教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短歌行、归田园居、登高等全部课文)

第三单元教案7.1短歌行 ............................................................................................................................... - 1 -7.2归园田居(其一) ........................................................................................................... - 5 -8.1梦游天姥吟留别 ............................................................................................................... - 7 -8.2登高 ................................................................................................................................. - 10 -8.3琵琶行并序 ..................................................................................................................... - 16 -9.1念奴娇·赤壁怀古 ......................................................................................................... - 19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22 -9.3声声慢 ............................................................................................................................. - 27 -7.1短歌行【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3.体会诗人浓烈的忧患意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3单元复习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3单元复习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3单元复习教案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 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 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篇1)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重点难点1、理解*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理解*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_、勇于斗争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教案必修教案 0109 08:01 ::高一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必修一第三单元教学时间:课时 2 教学过程:一、单元梳理这个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描摹他们的音容笑貌,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字里行间融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悲爱国青年惨遭屠戮,愤反动政府和走狗文人言行卑劣。

巴金的《小狗包弟》表达的是一种忏悔之情,忏悔自己竟然为了自保而将聪明可爱有情有义的小狗包弟扔上医院的解剖台。

这两篇文章同时还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众心态。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表达的是一种景仰之情,文章选取了梁氏演讲的几个精彩片断生动地刻画了梁氏才情横溢的形象,字里行间灌注了对老师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现的情感倾向。

尝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品味语言,揣摩形象,把握主题。

二、复习《纪念刘和珍君》(一)、复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事迹及死难经过,学习爱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理清思路,把握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

2 结合语境,字斟句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 节。

4、2背诵课文第4 (二)、课文整体感知、解说文题1“纪念”,现在写做“纪念”。

“纪念”说明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类的回忆性的文章。

“刘和珍”是本文描述的主体。

“君”是对爱国学生刘和珍的尊称。

从题目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学生刘和珍的悼念与崇敬之情。

《纪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明了背景2日,为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18月3年1926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门前集会。

会后游行示威,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当游行队伍抵达执政府国务院辕门时,早已戒备森严的执政府卫队突然向请愿队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200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岁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22的“三一八”惨案。

当天,年仅珍为了组织女师大的学生参加集会游行,不顾身患感冒,欣然前往,奋勇前进,行进在队伍的最前面,后来在执政府门前饮弹倒下。

惨案发生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在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严正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日,鲁迅先生满怀悲忧愤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

1月4年1926爱国青年。

、梳理结构3全文共七小节,已经标明。

七小节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节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第六、七节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节)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

这部分分两层,先说“写一点东2、1第一部分(第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节)记述刘和珍烈士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这部分先依时间5—3第二部分(第3顺序,从平时(第节)。

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5、4节)到遇害(第节)。

5节)到遇害细节(第4(第节)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请愿事件的意义,提7、6第三部分(第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

、感悟主旨4鲁迅先生通过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去创造一个理想的新世界。

(三)精彩语段赏析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

1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1)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

“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

“深味”,深深地体味。

“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悲凉”修饰“浓黑”,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

“快意”,感到痛快;“奉献”,恭敬地呈现。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2) 和幸福者?“直面”,直接面对。

面,动词,面对。

“正视”,正眼看,不回避。

“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

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

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

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3)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已”,时间副词,已经;“尤”,程度副词,更加。

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

军人凶残,文人嚣张。

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

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

“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4)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第一句中的“这”指代“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

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指“三·一八”大屠杀。

“ 文明”“伟绩”“武功”都是反语。

这两句话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用“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攒射手无寸铁的女子的罪恶行径,表达悲愤之情。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5) 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先看看鲁迅先生在《空谈》中如是说:①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

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②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③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其中”指流血斗争。

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不在流血斗争中的请愿又何能推动历史的进步呢?结合鲁迅先生在《空谈》中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是否定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告诫斗争者要改变斗争方式,注意保存革命实力,不做无谓的牺牲。

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主张。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6) 行。

“依稀”,模模糊糊。

“微茫”,隐约,不清晰。

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

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四)重点难点探究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1 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3“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第二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的愤懑之情。

第五节:“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

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