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食货志注译

合集下载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一、作者和成书经过《汉书》作者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

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

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

其父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出身于汉代显贵之家,家世儒学,造诣颇深。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未全写)。

尔后,续补者多,如褚少孙,刘向、刘歆父子,冯商,卫衡,杨雄,史岑等。

班彪皆不满意,“以为其言鄙俗,不足以踵前史;又雄、歆褒美伪新,误后惑众,不当垂之后代者也。

于是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作《后传》六十五篇。

”(《史通、古今正史》)。

班固出身于“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世代显贵家庭。

固“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后汉书、班固传》)这表明班固在少年时代,就已有了很好的史学修养。

班彪死时,固23岁。

返乡三年守孝,整理其父遗稿《史记后传》(65篇),被人告发“私改作国史”下狱治罪。

弟超闻讯上京力辩,具言固“著述之意”,“郡亦上其书”。

地方官将书稿送到京师。

明帝看罢,认为无不利,免其罪,召为校书郎,作兰台令史(掌校勘,治理文籍图书,秩600石),后迁为郎,典校秘书。

他奉诏修《汉书》,公元82年(章帝建初七年)书基本完成。

后升为玄武司马,秩比千石。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随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参预谋议,后窦宪图谋叛乱,被迫自杀,他受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

固死时尚存八表,天文志未成。

和帝命其妹昭补《八表》,马续负责《天文志》。

所以说《汉书》作者实为四人。

班昭(49-120年):名姬,字慧班,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

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和帝命其参考,东观藏书,为其补作,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

又命马续补作《天文志》汉书始出,以文义深奥,多难通晓,著名学者马融增从之受读,常出入宫迁皇后及诸贵人师事元,尊称为大家,着有《东征赋》《女诫》等。

元史—食货志

元史—食货志

志第四十二食货一《洪范》八政,食为首而货次之,盖食货者养生之源也。

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国非食货则无以为用。

是以古之善治其国者,不能无取于民,亦未尝过取于民,其大要在乎量入为出而已。

《传》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此先王理财之道也。

后世则不然,以汉、唐、宋观之,当其立国之初,亦颇有成法,及数传之后,骄侈生焉,往往取之无度,用之无节。

于是汉有告缗、算舟车之令,唐有借商、税间架之法,宋有经、总制二钱,皆掊民以充国,卒之民困而国亡,可叹也已。

元初,取民未有定制。

及世祖立法,一本于宽。

其用之也,于宗戚则有岁赐,于凶荒则有赈恤,大率以亲亲爱民为重,而尤惓藐于农桑一事,可谓知理财之本者矣。

世祖尝语中书省臣曰:「凡赐与虽有朕命,中书其斟酌之。

」成宗亦尝谓丞相完泽等曰:「每岁天下金银钞币所入几何?诸王驸马赐与及一切营建所出几何?其会计以闻。

」完泽对曰:「岁入之数,金一万九千两,银六万两,钞三百六十万锭,然犹不足于用,又于至元钞本中借二十万锭矣。

自今敢以节用为请。

」帝嘉纳焉。

世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者,盖以此。

自时厥后,国用浸广。

除税粮、科差二者之外,凡课之入,日增月益。

至于天历之际,视至元、大德之数,盖增二十倍矣,而朝廷未尝有一日之蓄,则以其不能量入为出故也。

虽然,前代告缗、借商、经总等制,元皆无之,亦可谓宽矣。

其能兼有四海,传及百年者,有以也夫。

故仿前史之法,取其出入之制可考者:一曰经理,二曰农桑,三曰税粮,四曰科差,五曰海运,六曰钞法,七曰岁课,八曰盐法,九曰茶法,十曰酒醋课,十有一曰商税,十有二曰市舶,十有三曰额外课,十有四曰岁赐,十有五曰俸秩,十有六曰常平义仓,十有七曰惠民药局,十有八曰市籴,十有九曰赈恤,具著于篇,作《食货志》。

经理经界废而后有经理,鲁之履亩,汉之核田,皆其制也。

夫民之强者田多而税少,弱者产去而税存,非经理固无以去其害;然经理之制,苟有不善,则其害又将有甚焉者矣。

宋史食货志

宋史食货志
樊若水建议在江南逐渐用铜钱取代铁钱。
一、用现存铜钱购买金帛轻货上供、大量购买粮食。
二、产铜地区大量铸造铜币。维持江南钱币禁止流入江北禁令。
三、回收铁钱铸造农具。
四、铜钱足够流通之后解除禁止流入江北禁令。
钱少,以不足之数充百。宋初,缴纳官府以85(唐天佑)至80(唐天成)充当100,民间有以48作100使用的,现在统一以77(后汉乾祐)钱作100钱使用
降低大、小钱比价,陕西大铜钱与大铁钱与小铜钱、小铁钱的比价都将为1当2。
大钱的贬值稳定了货币,也导致用大钱作为俸禄的兵士和储备大钱的民众的资产缩水。怨恨引发动荡,过了很久才安定。
增设钱监:
兴元府西县设济远监,后被撤销
韶州天兴场产铜量猛增,增设永通监
仪州博济监废弃后又重新设置
皇佑1049年—1054年
西北归附的少数民族用货物布帛交易铜钱运出境外,铸造铜器。定下禁止铜钱运出境外禁令,百文以上治罪,五贯以上押送京城。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解除铜钱流入禁令,禁止蜀地铁钱流出。
同用铜铁钱,租税及榷利,以铜钱计价,一铜钱折合十铁钱。(蜀地铜钱少,民间价为1铜14铁)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张谔建议用铁钱购买少数民族地区的铜。
结果:许申求得外任为江东转运使,朝廷命他在江州铸造百万缗钱,告诫不要泄漏铸造方法。
宝元元年(1038年)
钱文:宋太宗,太平兴国铸文太平通宝;
淳化年间改铸淳化通宝(行、真、草)三种字体;以后通宝改为元宝。
至此,钱文应是宝元元宝,仁宗特命改为皇宋通宝,庆历年以后重新冠以年号。
庆历初年(1041年)
钱被毁铸他物及流出境外禁令。
要求监司每年用抽分钱储备医药。
十二月,下令每旬停作一日。(法定休假)

食货志(明史)

食货志(明史)

明史卷七十七志第五十三◎食货一《记》曰:“取财於地,而取法於天。

富国之本,在於农桑。

”明初,沿元之旧,钱法不通而用钞,又禁民间以银交易,宜若不便於民。

而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

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又开屯田、中盐以给边军,餫饷不仰藉於县官,故上下交足,军民胥裕。

其后,屯田坏於豪强之兼并,计臣变盐法。

於是边兵悉仰食太仓,转输住往不给。

世宗以后,耗财之道广,府库匮竭。

神宗乃加赋重征,矿税四出,移正供以实左藏。

中涓群小,横敛侵渔。

民多逐末,田卒污莱。

吏不能拊循,而覆侵刻之。

海内困敝,而储积益以空乏。

昧者多言复通钞法可以富国,不知国初之充裕在勤农桑,而不在行钞法也。

夫缰本节用,为理财之要。

明一代理财之道,始所以得,终所以失,条其本末,著於篇。

户口田制(屯田庄田)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

籍上户部,帖给之民。

有司岁计其登耗以闻。

及郊祀,中书省以户籍陈坛下,荐之天,祭毕而藏之。

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

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

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

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

里编为册,册首总为一图。

鳏寡孤独不任役者,附十甲后为畸零。

僧道给度牒,有田者编册如民科,无田者亦为畸零。

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

册凡四:一上户部,其三则布政司、府、县各存一焉。

上户部者,册面黄纸,故谓之黄册。

年终进呈,送后湖东西二库庋藏之。

岁命户科给事中一人、御史二人、户部主事四人厘校讹舛。

其后黄册只具文,有司征税、编徭,则自为一册,曰白册云。

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

民有儒,有医,有阴阳。

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

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

濒海有盐灶。

寺有僧,观有道士。

毕以其业著籍。

人户以籍为断,禁数姓合户附籍。

漏口、脱户,许自实。

里设老人,选年高为众所服者,导民善,平乡里争讼。

汉书食货志1

汉书食货志1

中国史书记述经济史实,以《史 记·平准书》为其先驱,而《汉 书·食货志》继承其重视经济的传 统,内容更为充实。但《平准书》
是财政史,偏重于工商业政策的叙
述,司马迁对社会经济提出了一系
列系统而富于创见的经济学说,反 映了《史记》 “圆而神”的特点。
在本篇中,班固录以贾谊《积贮疏》、 晁错 《贵粟疏》和董仲舒《限民名 田》,并以其为支轴,客观地叙述西汉 时期的经济状况。与《平准书》相比较, 其内容之充实,叙述之井然有序,可谓 后来居上,但缺少创建,而这也正是 《汉书》的“方以智”特点的具体表现。
《史记》、《汉书》比较
《王命论》 ——《汉书·叙传》
要旨: 1、“刘氏承尧之祚,氏族之世,着乎
《春秋》。” 2、“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
《史记》、《汉书》比较
二、“通变”与“洽通”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班固:“综其行事,旁观《五经》,上 下洽通”。
《史记》、《汉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比较
《史记》、《汉书》比较
《史记》和《汉书》的不同社会 作用:
“知来”和“藏往”
《汉书·食货志》内容概说
汉书食货志详细记载了从远古到西汉
的经济情况。分为上、下两篇:上 篇言“食”,下篇言“货”。西汉
整个一朝尤其详细。讲到西汉的物质 生産、农业技术、财政政策、货币政 策。还讲了上述几样对人民生活状况、 贫富分化、国家兴亡的影响。
文章结构与段落大意
本课为节选,可分五个结构段。 第一段(1):写贾谊上《积贮疏》的社
会背景。 第二段(2-4):载录贾谊上《积贮疏》,
指出汉朝经过近四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 国家仍然经济脆弱、政治隐伏严重危机 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是“趋民而归 之田”。

汉书食货志上翻译

汉书食货志上翻译

汉书食货志上翻译原文: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

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赋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齩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基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于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

译文:汉文帝即位后,亲自奉行节俭的政策,想以此安定百姓。

此时,百姓风气与战国时接近,都是不爱务农爱经商。

于是贾谊上书皇帝,说:《管子》说:“不为吃饭担忧的人家才知道礼节。

”自古以来,人民要是吃不饱的话,就不可能被治理好。

古人说:“一个男人不耕种,家里就要受饿,一个女子不纺织,家里就要受寒。

”衣食的生产是受时节限制的,如果人力物力的使用不安排好,就都要白费了。

古代治天下的人极其仔细,因此储备充足。

当今不务农而去经商,吃饭的人多,(种地的人少,)这是对天下大大的伤害;荒废放荡的风俗与日俱增,这是天下大大的负担铺张。

对公家的损害,却没办法制止;命运将要颠覆,却没办法救济。

食货志原文及翻译

食货志原文及翻译

食货志(上)《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

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

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饥”,是为政首。

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茂迁有无,万国作乂。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亡贫,和亡寡,安亡倾。

”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人有业。

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

理民之道,地著为本。

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

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

农民户人己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比。

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

此谓平土可以为法者也。

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各以肥硗多少为差。

有赋有税。

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人也。

赋共车马、兵甲、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

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

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

《汉书·食货志》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食货志》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食货志》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食货志》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汉书·食货志》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食货志》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嬂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

世之有饥穰。

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一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译文: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

”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

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

”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

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

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

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

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名】历代食货志注释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
【作者】王雷鸣编注
【出版社】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4・1985・1989・1991・1991年
【格式】pdf
【页数】共2054页(389・493・418・321・433)
【文件大小】共46.6MB3个文件+2个包
【完整性】完整
【便利度】无书签页
【清晰度】清晰
【内容简介】
第一册为《史记平准书》、《史记货殖列传》、《汉书食货志》、《汉书货殖传》、《晋书食货志》、《魏书食货志》、《隋书食货志》、《旧唐书食货志》《新唐书食货志》。

第二册为《旧五代史食货志》和《宋史食货志》。

第三册为《辽史食货志》、《金史食货志》、《元史食货志》。

第四册为《明史食货志》。

第五册为《清史稿食货志》。

历代正史中的《食货志》是研究中国经济史的重要资料;与其他古代经济文献相比,《食货志》直接取材于前代政府档案文献,记事时间、地点比较准确,关于重要经济事件、经济政策的记述,比较系统和完备,能够概括一代王朝国民经济的特点;各《食货志》的记述基本上前后相接,经济纪事首尾相沿,为经济史的研究提供清晰的线索。

但由于《食货志》分散于各史之中,检索不便;而所记内容,涉及面广,情况比较复杂,再加之王朝更迭、制度变迁的影响,使得了解《食货志》所记经济事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比较费力;此外,各志先后出于多人之手,写作体例及文中名物、词语多不一致,因而给阅读、使用这些材料带来困难。

本书集历代《食货志》为一体,对其中的经济事件、人物、年代、古代地域、官职名称、经济、财政术语、度量衡及器物名称都详加注释,每志篇首有简要题解。

书中以边
注方式标明重要经济事件、经济政策、人物活动之内容要点。

(白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