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精品教案
5-千里马ABS&EBD教案

ABS 控制 (常规 模式)
M.C LPA
P
HPA
N.O
N.C
N.O
N.C
P
SOLENOID N.O OFF VALVE
N.C OFF OFF
F.L
R.R
PUMP MOTOR
ABS 控制 (保压 模式)
M.C LPA
P
HPA
N.C N.O N.ON.CPSOLENOID N.O O N VALVE PUMP MOTOR
━ LCRV, LSPV
3. 随摩擦系数的变化 需要改变后轮制动力的减压率
EBD (Electronic Brake-force Distribution)
Proportioning valve是 机械式后轮制动力分配装置。它与后 轮滑移率无关,始终在已设定的一定压力下启作用。因此 无法感应乘车人员或载重变化时产生的路面和轮胎间的摩 擦力及滑移量的变化。所以无法得到最佳的制动效果。 EBD(Electronic Brake-force Distribution) 是为了解决以上 问题 ABS在Normal brake 工作领域时为了防止 Rear wheel 滑移率 超过 Front wheel 的滑移率 在ABS Control module 里 控制 Rear wheel 的 Inlet solenoid valve (normal open)。
ABS(On), EBD(Off) 单独控制 On ABS & EBD警告灯控制 Off
IG BRK S/W
EBD (BRK) Off On
8 7
TCS OFF
6 5
ABS Off On
TCS
a
L L P P F F
【部编版】《马说》第1课时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马说》第1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开始今天的课堂之前,老师先来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春秋时,有个人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称他为伯乐。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糊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
只要精心喂(饲)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
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这是一匹幸运的马,遇到了伯乐,发掘了它的千里才能。
那么,其他的马,又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呢?今天,就让我们从韩愈的《马说》中寻找答案。
《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精品课教案)

《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导读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古代寓言》是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的必读书目,除了这一本必读书,“快乐读书吧”还推荐了两本选读书目,分别是《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
围绕“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这一主题,本单元编排了3篇精读课文:选自《中国古代寓言》的“守株待兔”,选自《伊索寓言》的“美丽的鹿角”,黄瑞云创作的一则现代寓言《陶罐和铁罐》。
此外,还编排了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克雷洛夫寓言》的《池子与河流》。
《中国古代寓言》作为“快乐读书吧”推荐的必读书,具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古代寓言历史悠久。
从先秦到清末,留下的寓言难以计数,其中有口皆碑的经典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古代寓言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国家治理、事态百象、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许多方面,这些内容包含着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中国古代寓言充满智慧,但它从不板着面孔说教,它的篇幅短小,所讲的故事简单而含义丰富,寓言中的智慧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无穷的启迪。
【教学理念】通过整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寓言故事“小故事,大道理”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学习寓言故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阅读《中国古代寓言》其实也是学生的一种学习需求。
因此,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应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阅读寓言的方法加以运用,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古代寓言的智慧和魅力。
【教学目标】1.在阅读交流中进一步感受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感悟古人的大智慧。
2.学习阅读《中国古代寓言》的方法:找到出处读一读和联系生活品故事。
3.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阅读《中国古代寓言》的方法。
难点:在阅读中感受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感悟古人的大智慧。
【教学过程】一、猜寓言导入,揭示课题1.看图猜寓言同学们读过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肯定不少吧,接下来老师就来考考你们,请同学们看图猜一猜寓言故事。
马说教案优秀5篇

马说教案优秀5篇《马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2.理解文章脉络清晰、中心突出的特点。
3.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我们现在常用“千里马”来比喻什么?(比喻有才干的人才)“伯乐”(“伯”,读bó音)比喻什么?(比喻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千里马”的文章。
二、解题、简介作者“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标题既突出了文章的体裁,又强调了本文是借“千里马”及伯乐为喻,来表达中心的。
简介作者略。
三、熟读课文:做到读准、读通、读熟,然后进一步达到“美读”。
要求学生至少读五遍课文。
(一)初读。
第一遍默读:对照注释,正音,解词,试译个别难句;实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请划上记号,准备质疑。
作好朗读的准备。
然后,教师答疑。
抽三人分段朗读:读的人要尽量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轻重缓急的变化来;听的人要注意听,看读得好的地方有哪些,不足在哪里。
朗读后,师生共同评议: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由学生评定其中读得最好者。
再抽三人分段朗读后,教师点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叶老讲的“美读”,是一种声情并茂的吟诵,是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能给人以美感的朗读。
要做到美读,必须经过读准、读通、读熟三个阶段。
准、就是不读错音,不读破词语句子(“读破”可适当解释),不添、漏字;通,就是读明白,正确把握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熟,就是读得连贯流畅,且有一定的速度。
刚才朗读得不好的同学,就是因为没有读准、读通和不熟的原因。
现在我们来看看文章写了什么,解决“读准”“读通”的问题。
(二)初步分析课文,结合词句了解段意。
抽学生翻译:从“故虽有名马”到“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后,师生评议。
然后,教师补充强调:“虽”,即使;“名”,可译作“出色”“雄健”;“骈”,本义为两马并驾一车,引申为并列、一起,“骈死”,可译作“(和普通的马)一起死”。
马说教案精选5篇

马说教案精选5篇《马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诗教案优秀版

马诗的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四个生字,及多音字燕。
2、读通诗句,理解字义和诗句的含义。
能背诵诗句。
3、感悟诗人的情怀,了解诗人渴望被重用的愿望。
教学重点:1、学习四个生字,及多音字燕。
2、读通诗句,理解字义和诗句的含义。
能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的情怀,了解诗人渴望被重用的愿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对马的认识能结合刚刚学习的课文《马》,谈谈你对马的认识吗?师:马与生俱来的灵性与忠诚让人而信服,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写马,赞马的文章比比皆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马的古诗《马诗》。
二、读诗文,通障碍1、自由读诗,会认的字就读字,不会认的字先读读音节。
2、同桌互听,纠错误,读通诗句。
3、指导读诗,共同纠错,相机指导字的教学。
三、悟诗句,剖意境。
(一)教学前两句诗1、观看课件(前两句诗的图),你看到了什么?(生回答,师相机指导。
出示前两句诗。
)2、练读诗句,读出美。
教学“燕”字:字体演变,指导书写,多音字在本文中的读音。
3、指导朗读。
学生评议。
4、看大屏谈体会:描述读过前两句诗在你脑中呈现的景象?理解:①沙如雪、月似钩②字卡“钩”讲解钩字的字义,并区别形近字③你们无形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为什么?5、师:作者抓住了沙、月的特点运用了比喻方法真切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塞外边关,放眼望去的大沙漠像铺上了薄薄的白雪,连绵起伏的燕山上空一轮弯月高悬,多么幽静的夜晚啊!又有谁愿打破这片宁静安详!可天不遂人愿,让我们随大屏走进纷乱的战场。
(二)教学后两句诗1、放课件,学生观看,师讲述当时的时局。
2、回顾学过的边塞诗,谈谈诗的意境。
3、交流古今作战的武器,凸显马的神勇。
4、渲染:马在古战场上配合人力发挥出超强的力量,往往一匹良马,配上良将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壮举。
因而谁饲养的马配上好鞍,被送上战场这是马的荣幸。
(回放刚才的课件,给出马的写真前蹄欲奔。
)5、从马姿态中你体会到马的什么心态?(急切)6、从哪个词能体会出着急?(何当)根据生的汇报相机教学踏清秋?7、(出示后两句诗)指导读诗,抓住何当、快走。
马说优秀教案

马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 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 难点: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思考,从而引出课题《马说》。
2. 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3. 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世称“韩昌黎”。
4. 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语调、语速和情感。
5. 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进行重点字词讲解和文意疏通。
6. 文本分析:
-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 探讨作者对千里马和伯乐的看法。
- 理解文章所阐明的道理。
7. 小组讨论: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发现和培养人才。
8.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所阐明的道理。
9. 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来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发现和培养人才。
2-千里马发动机教案

EMS的输入输出东风悦达起亚节气们位置传感器 水温传感器 进气温度传感器 MAP CKP 爆振传感器 CMP O2传感器点火时期 喷油量 怠速执行器 碳罐电磁阀EMS冷却扇控制 主继电器控制 自诊断2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TPS)可变电阻式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东风悦达起亚(Linear Type Throttle Position Sensor)开启Vc(电源) V开度输出值1 2 3关闭E(Earth)3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TPS)5V东风悦达起亚EMS信号线接地4水温传感器 (WTS)(Water Termo Sensor)东风悦达起亚水温传感器主继电器 B THW E2 E1 水温传感器信号 电脑水温传感器5进气温度传感器 (ATS)(Air Temperature Sensor)东风悦达起亚热敏电阻6ATS&WTS输出特性温度℃ 电阻Ω东风悦达起亚电压V05.384~6.0853.7~4.3205.384~6.0853.2~3.6401.077~1.2052.4~3.0800.294~0.3371.0~1.5进气岐管绝对压力传感器(MAP)东风悦达起亚Manifold Absolute Pressure Sensor7进气岐管绝对压力传感器(M A P) 东风悦达起亚1 21C B 5 A 4 31.压力转换元件 2.膜片弹簧 3硅膜片(250um) 4.真空室 5.外壳MAP 传感器内的压力转换元件8MAP SENSOR<MAP 传感器电路 >惠斯蹲电桥东风悦达起亚<ECU 侧电路 >5V 电源R 1R 4输出VR 2 R 3放大器※ 进气歧管压力变化时 R1, R3电阻变大 R2, R4 电阻变小9曲轴位置传感器(CKP)输出转子 传感器 LED东风悦达起亚输出光敏二极管CKS信号盘 SGT(RPM信号) SGC(气缸判别) 信号盘 SGC 信号 0º齿圈NO气缸 BTD 350º 90º 180º10发光二极管光敏二极管+_+_5V5V342电瓶5V5VCKPCMPA13A112V电源霍尔元件霍尔效应信号盘11排气大气大气产生电压排气电压1V0.47V浓14.7空燃比稀薄产生电压V大气白金12氧化锆式氧传感器最常用,基本构造,氧化锆管的(Zr O2)内表面与大气相通,外表面与废气相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
精品教案.助教学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培养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现实。
3、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的关系,领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掌握“说”的文体特点,学习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情境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
这匹千里马最终得到了伯乐的赏识,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被赏识,被重用呢?
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知道了。
【新课解读】
【释题】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父母早亡,由嫂抚养。
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一、初读课文,明大意
自学课文
提示和要求: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2、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
3、试着给课文分段
明确:
世有伯乐(lè),然后有千里马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所以读(xiàn)。
注意读出语气:
节奏划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部分:1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2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3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二、深入探究,理解文意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问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明确: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问题
1、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明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问题
1、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明确: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3、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明确: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
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四、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1、本文主要写作特点是什么,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托物言志,即讲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用: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例: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
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嘲讽作用。
2、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
3、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明确: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
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五、拓展延伸。
1、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
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
.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3有关马的成语:
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