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蒙古民歌《草原夜色美》的艺术特色及演唱风格 .

浅谈内蒙古民歌《草原夜色美》的艺术特色及演唱风格 .
浅谈内蒙古民歌《草原夜色美》的艺术特色及演唱风格 .

浅谈内蒙古民歌《草原夜色美》的艺术特色及演唱风格

民歌在我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受到了音乐界的极大重视。其中,内蒙古民歌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其也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以《草原夜色美》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内蒙古民歌《草原夜色美》创作背景进行简要分析;其次从语言风格、体裁特色两方面研究《草原夜色美》的艺术特色;再次,从演唱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阐述其演唱风格;最后,概括的分析《草原夜色美》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以加深对内蒙古民歌的了解,把握好演唱风格。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rt history, folk music has long been likened to the root of the Chinese nation, " mother of all music," the nation's most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Moment, Chinese folk music focus o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increasingly high, showing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As China's Inner Mongolia outstanding national folk art,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of excellence in the country music industry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the paper mainly to "Prairie Night Americ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its artistic features and singing style.

目录

引言 (4)

一、内蒙古民歌《草原夜色美》概况 (4)

(一)《草原夜色美》简介 (4)

(二)《草原夜色美》创作 (4)

二、内蒙古民歌《草原夜色美》的艺术特色 (5)

(一)《草原夜色美》的语言风格特色 (5)

1. 《草原夜色美》的作词特色 (5)

2. 《草原夜色美》的语言特色 (6)

(二)《草原夜色美》的体裁特色 (7)

1.《草原夜色美》修辞力量 (7)

2.《草原夜色美》的张力 (7)

3.《草原夜色美》排章布字 (7)

三、内蒙古民歌《草原夜色美》的演唱特色 (7)

(一)演唱技巧 (7)

1.滑音唱法 (7)

2. 衬词衬腔唱法 (8)

(二)《草原夜色美》的情感表达 (8)

1.表现出歌曲的声情并茂 (8)

2.赋予观众神奇的想象 (8)

四、《草原夜色美》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8)

一、娴熟的技巧是形成艺术风格的基础 (8)

二、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 (9)

结论 (9)

引言

民歌是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艺术瑰宝,我国民歌源远流长,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国民歌尤其是西北部地区的民歌,受到了很多的学者的关注,其中,内蒙古民歌在我国民歌发展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受到了音乐界的重视。内蒙古民歌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其也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以《草原夜色美》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对内蒙古民歌《草原夜色美》的艺术特色及延长风格进行研究,有利于读者加深对内蒙古民歌的了解,掌握其演唱技巧,且对民众进一步认识内蒙古民歌艺术具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内蒙古民歌《草原夜色美》概况

(一)《草原夜色美》简介

《草原夜色美》是由白洁进行填词的,而作曲则是由王和声完成的,《草原夜色美》的演唱者是我国非常有名的女中音歌唱者德德玛。《草原夜色美》的旋律非常的流畅,营造了一幅安静祥和的夜色意境,歌声非常的深沉、浑厚、激越,似乎将听众带进了一个非常辽阔的草原上。这首民歌描写的正是蒙古草原的夜色,述说了草原上的儿女在大自然背景下休闲的生活场景,《草原夜色美》收录在德德玛专辑《红雨伞》里面,是她的代表音乐作品之一。

(二)《草原夜色美》创作

《草原夜色美》是由德德玛演唱的,该音乐作品在1984年全国征歌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荣耀。其歌曲流传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此曲被人称之为“中国小夜曲”,可见其影响力。

此歌曲营造的意境非常优美,并且拥有流畅的旋律,引人入胜。将听众带进草原,感受绿草朦胧、牛羊熟睡,听起来非常的惬意。《草原夜色美》的作曲家王和声曾经创作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是我国的一级作曲家。

王和声是我国著名的解放军乐团成员,最开始时使学大管。从70年代开始他也开始了进行有意的音乐创作。其创作《草原夜色美》这一作品最开始的艺术来源主要来源与他的战友白洁,是根据她的一首四句三段词改编的,这四句词被用于其创作的歌词之中。而作品创作之后,其也听从了战友和老师的建议,将该作品献给德德玛演唱。并且一炮走红,红遍大江南北。

浅析江苏民歌

浅析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演唱风格与情感体验 摘要: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国内的重要活动中几乎都会演奏江苏民歌《茉莉花》。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源于生活,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所选意象突出、鲜明,能使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表现手法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主题集中;以独特的情节,溶注着浓郁的民族性情,古老而又新鲜;体现了当代人们的审美风尚,反映出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茉莉花》;生命力;意象;民族性情;精神特质 绪论 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钟爱常常表现为一种对审美的主动的渴望。当渴望的审美条件一旦出现,便会情不自禁地欣赏。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8年奥运会徵——“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我们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 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国际国内重要活动中的必奏之歌。小小的一首《茉莉花》竟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它究竟好在哪里?中国传统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首歌体现了中国民歌节奏灵活,旋律婉转悠扬、自由而舒缓的特色。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这首清香四溢的《茉莉花》。 1、江苏《茉莉花》的历史与流传 1.1江苏《茉莉花》的历史 江苏《茉莉花》是一首产生于明末清初,流传东北地区及全国各大城市的小调歌曲,距今约有300年的历史。最早的时候叫《鲜花调》,由于第一句是个重叠句,所以又称为《双叠翠》或《双叠词》。十八世纪下半叶传到西方,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于歌剧《图兰多特》中作为公主的主题曲。此歌最早收入我国由贮香主人编辑的《小慧集》中。 江苏《茉莉花》曾在1768年被英国作曲家卢梭收入他所编的《音乐辞典》中,此曲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美国等国家,成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江苏《茉莉花》的曲调婉转、流畅、细腻、柔美、淳朴。曲式是由四个乐句构成单部曲式;调式为徴调式。 现代版的《茉莉花》是作曲家何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创作的,是目前流传最广的《茉莉花》。歌词描述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又担心受责骂,被人取笑,又怕伤了茉莉花等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纯洁的美好形象,生动而又含蓄地表达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情感处理

浅析《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弹奏的情感处理 【摘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在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原型上进行改编的。本论文从赏析的层面研究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对其曲式,钢琴肢体,民族特色,通过弹奏练习和理论结合,探索曲子的情感表现方式和弹奏特点,以达到提高对作品的知识概念,理解诠释富有陕北独特魅力的文化艺术音乐作品,折射出陕北地域文化。通过从历史背景的研究曲式分析手段及其感情处理,让更多的钢琴学习者和演奏者了解陕北民歌改编钢琴曲美的内涵。【关键词】陕北民歌二度创作情感处理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音乐艺术事业也得到了日益普及和提高,钢琴虽然是一门外来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在我国正有着越来越广泛的群众基础,钢琴演奏的水准也开始跻身于世界前列。但国内对于钢琴作品研究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系统的、有建树的、有学术价值的、可资借鉴的钢琴作品方面的理论专著。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经历了百来年的发展,已逐步走向繁荣,呈现创作风格多元化、音乐内容多样化的可喜形势。在百花齐放的中国钢琴音乐艺苑中,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钢琴曲是以其浓郁的本土风格、现代气息和激越悠扬的特点来表现的,在创作题材上形成了一大典型的类别。正是其源于传统这条亘古不息的河流,因而大部分陕北民歌改编钢琴曲深受人们喜爱,部分作品更是经受了长期的钢琴演奏艺术实践的考验,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精品。如何在演奏中表现好这些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底蕴,是我们要认

真对待的问题。 钢琴的二度创作与钢琴作品的情感表现与处理在钢琴曲的表演艺术上有两个创作过程;它的前期创作是作曲家合作谱写钢琴作品的音乐创作,是“一度创作”。这一创作的艺术作品,只是停留在谱面上的,由演奏者在原作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对钢琴曲作品的深刻理解进行艺术处理与加工,将演奏技巧同钢琴曲的艺术表现密切结合而弹奏出的过程,称为演奏者对钢琴曲的“二度创作”,在演奏过程中找到如何掌握二度创作的关键所在。 二度创作是音乐表演的本质 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以活的生命的创作行为。严格意义上讲,当音乐家把生动乐思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就已经抽掉了音乐的灵魂,只剩下没有生命的乐音符号而已。而只有通过音乐表演的行为赋予音乐以活的生命。在二度创作的过程中演奏者不仅仅要忠实原作,还要通过演奏者富有创造性的表演,两者缺一不可。许多钢琴学习者有一种误解,认为弹钢琴只要弹出声响,把乐谱音符能分毫不差地弹奏出来就可以了,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作品蕴意的表达,那就是听众理解的事情了。孰不知,这种错误的理解往往会引人误入歧途,最终使钢琴学习者变成一个没有思想与情感的弹奏音符的机器。在钢琴弹奏中,要使用正确的弹奏技巧与方法,还要学会怎样最完美地去处理弹奏中作品表达情感的方法。 音乐表演是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中介 音乐表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作为联系音乐创作与欣赏的中介环

民歌演唱主持词

民歌演唱主持词 篇一:民歌联唱串词 在锦绣的神州大地上,民歌唱出了万里山河那壮美的风姿,唱出了千古中华那博大的文明,唱出了长城风烟那春秋的史册,唱出了大漠边关那豪迈的雄浑,唱出了江南水乡那轻柔的美丽,唱出了丝绸之路那千年的历史,民歌是民族艺术的国粹,是炎黄子孙最喜欢听的歌,这歌声将随着中国新时代的东方朝阳,一起升腾在新世纪的文明中。 篇二:民歌大赛主持稿 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第六届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三届校园民歌大赛决赛 主持词 品民歌韵味、展旅游风采 范: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王:敬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 合:晚上好! 杜:欢迎大家来到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第六届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三届校园民歌大赛决赛的现场!!! 洪:踏着青春的节拍,我们向春天走来,一路欢歌,一路笑语,万物在漫天风雪中欣然等待。 王:激扬着青春的风采,我们向春天走来,一路欢歌,一路笑语,万物在翘首期盼中安然舒怀。范:在这灯光与微笑构成的舞台,我们唱响激情的青春杜:在这笑声与歌声汇成的海洋,我们飞扬嘹亮的歌喉 王:在这永恒与温馨筑就的圣地,我们唱响时代的旋律

洪:我们踩着悠扬的旋律,展现动人的歌喉,放飞青春美丽的梦想杜:这,将是才艺的较量,更是信心和勇气的比拼 范:这,将是激情的燃烧,更是动感与活力的绽放王:今夜我们的舞台是音乐与星光交汇的海洋,现场的观众朋友们让我们看到你们手中的星光好吗? 范: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伴随那熟悉的旋律去放声高歌,歌唱我们幸福的生活,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吧 杜:下面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出席本次比赛的领导和嘉宾,他们分别是校团委谢荣成书记、星湖分团委何鸿书记,出席今天活动的我院领导有旅游学院陈天培院长、旅游学院党总支曹勇书记、旅游学院党总支颜珂副书记、旅游学院院长助理王东强老师。 范:欢迎你们! 王:参加今天活动的还有旅游学院的部分教师代表和全体学生,欢迎大家的光临。 洪:同时,有请旅游学院陈天培院长上台为本次活动致辞。范:谢谢陈院长的精彩致辞。下面我宣布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第六届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三届校园民歌大赛决赛正式开始! 王:接下来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本次比赛的评委,他们分别是... 欢迎你们的到来,本次大赛的评分标准,评委以10分制进行计算,歌曲内容占1分,音色音质占4分,演唱技巧占3分,仪表仪态占2分,由评委进行现场打分,求平均分为最终得分。我们将在舞台一侧的投影仪实时更新选手比赛得分情况。有请评委入席。 杜:雀之灵的优美飘逸,让人无不向往西南边陲的美,你听,丝丝的微风,已经将那朵朵的心雨渐渐吹来,首先请大家欣赏由特邀嘉宾,上届民歌大赛季军,王甜甜为我们带来的歌曲《彩云之南》,大家掌声欢迎! 王:在中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从南疆的碧波到北国的胡杨,从东海的渔火到雪域的高原,五十六个民族血脉相连,五十六族兄弟携手并肩

民歌的节奏形态与演唱.

民歌的节奏形态与演唱 内容摘要:文章将汉族民歌演唱的主要节奏形态归类为上板唱、散板唱、垛唱和急唱,并通过对具体演唱实例的分析提出了演唱要领。关键词:民歌节奏演唱民歌节奏的形成,有两个途径:一是从语音节律的基础上逐步提炼而来,语音本身的律动美是民歌旋律形成的基础;二是由于受人们长期的劳动生活的影响而形成的,劳动、舞蹈、行进等活动本身的节奏特点形成部分民歌的基本节奏。不同类型的民歌的旋律节奏形态有不同的特点。如号子的节奏与所从事的劳动有关,节奏规整,节奏型的顿逗,适合劳动的气息运用,节奏重音突出;山歌的节奏大多自由、灵活,以散腔居多,即使板眼较规整,也常运用延长音记号,使歌手自由发挥,乐句的节奏型大多前短后长,句末有充分的长音是山歌节奏的显著特点;小调的节奏、节拍既规整又灵活多变。民歌旋律总是在不同速度、不同力度的节奏驱动下,体现丰富的表现力。论文百事通演唱者了解民歌节奏的特点,有利于更准确地表现旋律节奏的长短、疏密、连断等变化,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容。 1.上板唱 上板唱的作品的节拍形态是规整的,演唱速度基本一致。号子、小调、舞歌大多属于此类节拍。其中多数为偶数拍,如2/4、4/4等,节奏的律动特点稳定,强弱对比性较大。上板唱中,小调和号子的节奏处理方式有很大区别。由于号子与生产劳动直接相关,音乐中总带有有关劳动方式的节奏特点,音乐节奏与劳动节奏密切吻合,节拍规则整齐,律动感强,出现有规律的、效果突出的强音。其演唱应着重体现音乐紧凑、曲调方整、有较强的推动力的特点,还常根据不同的劳动形式加入了气息声和叹息声。上海码头工人的《杠棒快步号子》是一首歌腔化的劳动呼号,其演唱与自然劳动呼号很相近,起腔和落腔都用很强的气息和大滑音,演唱者要按劳动的节奏调整呼吸,同时在用腔时把气息顶上去,借此来调动全身的力量。作品中每小节的第一拍是甲、乙二人唱腔交接的地方,起腔者大幅度上滑,落腔者大幅度下滑,演唱上都用很强的气流,造成音乐的推动力和强烈的气氛。四川成都的《板车平路哨子》是用以切分音为特点的节奏型贯穿全曲,这与调整呼吸和精力的实用性功用要求有密切的联系。演唱时,第一拍的后半拍加重音,与脚步节奏错开,第二拍休止处换气。小调也有上板唱,但不像号子那样有明显的律动性,节拍感也没有那么强烈。所以小调的演唱虽然也受规整节奏的制约,但演唱上更着重体现音乐的流畅性,多使用圆滑的连音唱法,节奏重音则不宜过分强调。如江苏扬州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歌词的节奏很规整,歌曲中4/4拍的节拍重音与歌词的词拍重音相一致,前三句都是两小节为一个乐句,第四句由于最后一个字的拖腔的运用扩展了一小节。演唱时节奏很平稳,着重体现乐句整体的流畅感,并不刻意强调节奏重音。云南的《扬调》是一首云南花灯中舞霸王用鞭时常用的曲牌,旋律在平行、级进的基础上多用跳进,由于受舞蹈表演因素的作用,音乐的速度较快,节奏十分活跃,2/4拍的强弱布局突出,演唱时要注意随舞蹈的律动感来突出小节重音。上板唱中,有时也有多种节拍混合的形式。浙江民歌《青丝鸟》是2/4、3/4两种节拍的混合,歌曲中倾诉了传统妇女生活中的悲苦,音乐与口语很接近,装饰较少,但地方特点鲜明,很好地表现了一个天真幼稚、初涉人世的农村姑娘的性格。由于歌词词拍不很规整,所以音乐采用了两种节拍的混合与之相适应。虽有一定的节拍规律,但总体上有一种不稳定感,演唱时要着重体现这种疏密相间、不同节拍重音交错的特

黄土地之魂_阐释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粗犷、豪爽,具有黄土高原一样坦荡豪爽的性格特质,其种类多样曲调广阔,有优美抒情的山歌,浑厚宽广的信天游,节奏强烈的劳动歌,流利畅达的小调,流传民间的风俗歌等等,仅记录在册的就有2万多首。 陕北民歌不仅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还富有广泛的多元性,如小调类歌曲中包含有许多外地流入的民歌小调,经陕北民间歌手更新、重组,成为陕北民歌,一展陕北人民的歌唱才能和音乐创编智慧,更体现了陕北人民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一、陕北民歌的文化底蕴 (一)悠久历史 陕北是华夏民歌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一带的早期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端史。陕北民歌源流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如神宫调是陕北巫婆神汉作法事时所唱之曲调,可溯源至古代的占卜巫风;其旋律简单,吟诵性强,代表曲目如《参神》、《上香》等。再如陕北民歌小调,可溯源至先秦时的乡遗风,历唐、宋、元、明、清而发展盛行。 最早的陕北民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民间艺人千百年来不断的筛选和丰富、保留与变异,直到封建社会,才逐步衍生了包括劳动号子、仪式歌、信天游、小调、社火歌舞等体裁,具有黄土高原历史文化特色。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对陕北民歌早有记载,而《国风》中的《秦风》和《幽风》就是陕西一带的民歌。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陕北民歌历史性的辉煌时期,以吕骥为首的一批鲁迅艺术学院的教收稿日期:2009-07-03 作者简介:刘彩云(1958-),女,陕西人,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学与理论。 黄土地之魂 ———阐释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 刘彩云 (海南大学,海南 572022)摘要:陕北民歌用它那淳朴明快的音乐、原始野性的唱腔与近似疯狂的语言,彰显了独具魅力的艺术特征。陕北民歌以山曲小调宣泄黄钟大吕之韵,以大气磅礴张扬黄河儿女的性格。这块黄土堆起的中华的脊梁,承载了历史上最深的苦难,扛起过华夏的大运,在艰难的岁月里是民歌让人们在苦难中找到希望,也是民歌让人们在重压下爆发出力量。 关键词:陕北民歌;体裁形式;曲式结构;文化底蕴;信天游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9)09-0092-05

陕北民歌的情感表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71708588.html, 陕北民歌的情感表现 作者:孙鸿亮孙志岗 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6期 [摘要]陕北民歌像奔流不息的黄河,伴随着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民,成为勤劳的陕北人一部延续不断的生活史诗。陕北民歌中充满了酸甜苦辣,是贴近陕北人民生活和心灵的真实写照。陕北人民在波光闪烁的漫长历史长河里,用他们无穷的智慧创造出优美醉人的陕北民歌,是陕北高原历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丰富宝贵的艺术遗产。“一把黄土撒上天,信天游永世唱不完”。我们相信这艳丽的奇葩必将开得更加灿烂和绚丽多彩。 [关键词]陕北民歌情感表现信天游 一 众所周知,高亢激昂,苍凉厚重的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用最真挚的情感谱写出来的一节节人生乐章,犹如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久经不断的飘荡在黄土高原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体现了陕北人民的勤劳朴实、坦荡厚道、豪放和倔强。由于陕北民歌一直为口头文学形式,故他具体产生于何时,现无史料难以稽考。迄今发现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一首陕北民歌,是西汉成帝时(公元前206年-23年)的《上郡歌》。其歌词为“大冯郡、小冯郡,兄弟继踵相因循。聪 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均,周公康叔如二君。”丹纳在考察艺术品的产生时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陕北高原自古就是孔孟之道,封建道德统治最薄弱的地方,同时也集中体现阐释着人世间最强烈的情感和沉重的苦难。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陕北民歌以它那高昂雄浑的气势世世代代和陕北人相伴一起,它那雄浑,苍凉、淳朴、深情,激昂,与高天阔地、空旷荒远的黄土高原一脉相承,无数的陕北民歌无不表现着陕北人民的酸甜苦辣,抒发着陕北人民的真切情感。它是从人们的灵魂最深处流泄而出呐喊。因而才能如生命之树般直斥性灵、世代常青。民族音乐学家梅里亚姆说“……音乐是由构成其文化的人类价值观、态度与信念所形成的人类行为的结果,乐音无非是人类为自己而创造出来的东西。人类的行为会产生出乐音,但它的创造过程是一种具有因果性的连续过程……”陕北人们就生活在这块生长民歌的土地上,一代一代陕北民歌伴随着他们在这块自然条件恶劣偏远贫瘠的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地延续不断。由于陕北山高皇帝远,交通闭塞,与外界的直接交往和交流的机会很少,所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永世唱不完的信天游便成了单调枯燥贫乏生活必不可少的调节剂。“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无论是在劳作的时候还是在辛勤劳动之暇茶余饭后都是他们津津乐道消困解乏的精神营养补给品,是生活奋斗的源泉美好理想的无形动力,体现和倾诉着他们的心声和情感。陕北的汉子和婆姨们以“歌”为“食”,以

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

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1.平腔唱法指用真嗓演唱,或用以真嗓为主的真假嗓结合的方法演唱,声调高亢、嘹亮。 陕北民歌以平腔演唱为主,根据歌曲音区的变化,真假声的比例也可适当调整。 ①完全用真嗓演唱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中用这种唱法的有两种类型的歌,一类是速度不快,旋律起伏不大,比较婉转、柔美、忧伤的歌曲,如《揽工歌》等。 另一类是速度较快,音域不宽,铿锵有力,旋律线条较直的歌曲,如《天心顺》等。 ②用真假嗓结合方法演唱的陕北民歌因陕北民歌旋法中四、五度音程及七、八度大跳音程较多,音域宽广,音乐中刚性因素较重的风格特点,完全用真嗓演唱往往不能胜任。 又因陕北地势山大沟深,要使声音唱得高、传得远,就必须借助假声。 优秀的陕北民歌演唱者在演唱信天游和山曲时,往往同时采用低腔、平腔和高腔演唱,但几乎听不出衔接的痕迹,发出的声音却高亢、悠扬,即使相隔两道山梁也能听得见。 特别是信天游的长音较多,而且长音一般都在高音区,借助假声使长音听起来更加结实而明亮。

例如大家熟悉的信天游《赶牲灵》这首歌,不仅在长音处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而且在“上字和“ 哇字的第二个音“sol 上也用这种方法来演唱。 有些音域偏高的歌曲,一开始就要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 在《船夫曲》这首号子曲中,由于起音就在e2、a2 而且全曲高度基本保持在e2 与b2 之间,近似呼喊。 只有用这种方法演唱,才能更准确地表现其音乐的内容。 创作和演唱这首民歌的老船工李思敏在演唱这首民歌时,不仅让人领略到了黄河船工坚毅、粗犷、奋力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歌声中也透出一股宣泻、悲凉、凄苦的滋味。 在以真声为主,真假声结合的演唱中,把船工的性格一览无余地表现了出来。 陕北民歌中许多长音后面加有一个短装饰音,就是这种语言习惯的体现。 这种音往往时值较短,音域较高。 演唱这种长音后面的短装饰音时要像甩东西一样把音甩出去,前面的长音拖够时值后,迅速地把气一提,把声音送进头腔,然后马上换气唱下一句,这又短又重的音,就用假声演唱。 这样唱既体现了陕北语言特有的语气,又使长音听起来有头有尾,穿透力极强。 陕北民歌中这种甩腔一般都在句首,信天游中较多见。

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 内容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也包括艺术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各民族的唱法在风格、演唱特点上也各有区别,民族声乐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各少数民族结合本民族语言、民歌音调特点,形成了各有特点的发声方法(俗称用嗓方法)。要保持和发展民族歌手的演唱风格,要求老师要根据歌手各自的嗓音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各人的具体条件去发展他们的个人演唱风格。 关键词:民族风格用嗓方法演唱风格 云南省地处富饶美丽的边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2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和优美的民歌,被人们称为民歌的海洋,是一个汇集多民族文化元素的聚宝盆。民族的多样性造就了民歌的多样性风格,使云南民歌百花园里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象,这丰富的民族元素也为云南民族音乐文化的创作与发展积淀 了厚重的基础。 云南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演唱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种:1.高亢明亮的真声唱法;2.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的假声唱法; 3.表现力强、感情丰富的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唱法。与传统的

民族唱法相比较,戏曲、曲艺、民歌都是以真假声演唱方法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一种演唱方法,现已成为中国主流民族声乐流派的代表。而云南少数民族唱法,在不脱离本民族语言、风格特点的前提下,进行着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下面笔者着重把这26年来在教学实践与教研交流中所掌握的几种云南独具特色的 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方法一一介绍。 一、云南省红河北岸江内彝族“四大腔”(即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四腔白话)的演唱 1.江内彝族因与汉族杂居,有些曲式结构受到汉族民歌的许多影响。最有特点的用嗓方法就是真假声交替使用的技巧,要求歌者在演唱整首歌中,真假声转换要娴熟自如,不能让观众听到换声时出现的一点瑕疵,真假声的交替要天衣无缝。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在长期的传承中早就自成一种套曲模式,有特定的演唱技巧,歌词格式具体到哪一腔唱几个字都有明确的规定,演唱时用汉语演唱。据彝族歌手白秀珍所讲,演唱海菜腔(四大腔之一)的第一腔时,首先是对气息的要求很高,要气沉丹田,第一腔整个乐句中不能换气,要一气呵成,并且第一腔在唱“ei”和“a”母音时都是用真声唱,用口腔共鸣居多,音色朴实而清脆,才能表现出“海菜腔”独有的爽朗流畅的特点。接着唱“i”音时突转假声,

走进江苏民歌《茉莉花》

走进江苏民歌《茉莉花》讲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同走进江苏民歌《茉莉花》。《茉莉花》不仅江苏人民喜爱她,中国人民喜爱她,世界人民更是青睐她。据记载:这首歌在明朝就已流传到国外,几百年间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散发着芳香,传播着友谊。《茉莉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她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和缓、柔美、善意,是和谐世界的和谐之声。《茉莉花》的演绎形式可谓是丰富多彩,就合唱的版本也是琳琅满目。我们的音乐教材第十一册的第四单元采用了杨鸿年老师改编的童声合唱版的《茉莉花》。这是一首复调式的合唱曲,作为普通教学班,要把它学下来并唱好比较困难,基于这个原因,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简化旋律、二度创作的方法,在不改变作品的原有风格特点的前提下,即让孩子感受到合唱曲的魅力,又让他们掌握了旋律创作的手法。下面,请随着我一起走入今天的音乐课堂,一同学习江苏民歌《茉莉花》。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播放短片导入,让学生欣赏后谈感想。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唯美的视频,请大家欣赏后谈一谈感想。短片中的音乐你熟悉吗?取材于哪首民歌? 师:短片中的音乐取材于江苏民歌《茉莉花》,从画面上我们感受到了茉莉花已经飘香于世界各地,深受国内外友人的喜爱。听着《茉莉花》,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这悠扬的笛声心驰神往。茉莉是常绿小灌木,岁岁开花,香气清雅而幽远。让我们随音乐用鼻子来闻一闻,哼一哼。 三、播放《茉莉花》音乐,学生复习歌曲《茉莉花》主旋律,并随着老师的手势做呼吸训练。 1.师:请你想像自己置身茉莉花丛,满园芬芳,深吸气——感觉很香,很享受,气息下沉,保持——徐徐吐出来,呼气。 2.出示大歌片,学生有感情地复习歌曲,演唱后谈谈民歌的特点。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 我的家乡安塞不仅是一座历史名城,还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文化名城. 尤其是以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安塞腰鼓粗犷豪放,气势宏大,先后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建国五十周年大庆等国家和省、市重大活动的大型文艺广场表演,受到广泛赞誉,被誉为“东方第一鼓”和“中华鼓王”。安塞剪纸、农民画以其古朴的艺术风格而倍受青睐,被誉为艺术的“活化石”。民歌、唢呐、泥塑等独具风采,先后被国家文化部授予 “民间绘画之乡”、“剪纸之乡”和 “腰鼓之乡”,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 但是我今天给大家不是以上这些,而是另外一项和我们陕北

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北民歌有她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

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

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境北山(位于凤翔、耀县、韩城一线)以北广大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它按体裁主要分号子、小调、山歌和儿歌四大类。陕北民歌中最常见、最典型、最富有特色的典型音调,是在五声(或七声) 徵、商、羽调式基础上,由调式主音及其上、下方五度音构成的双四度叠置音调,即是sol、do、re、sol、re、sol、la、re。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1.平腔唱法 指用真嗓演唱,或用以真嗓为主的真假嗓结合的方法演唱,声调高亢、嘹亮。陕北民歌以平腔演唱为主,根据歌曲音区的变化,真假声的比例也可适当调整。 ①完全用真嗓演唱的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中用这种唱法的有两种类型的歌,一类是速度不快,旋律起伏不大,比较婉转、柔美、忧伤的歌曲,如《揽工歌》等。另一类是速度较快,音域不宽,铿锵有力,旋律线条较直的歌曲,如《天心顺》等。 ②用真假嗓结合方法演唱的陕北民歌 因陕北民歌旋法中四、五度音程及七、八度大跳音程较多,音域宽广,音乐中刚性因素较重的风格特点,完全用真嗓演唱往往不能胜任。又因陕北地势山大沟深,要使声音唱得高、传得远,就必须借助假声。优秀的陕北民歌演唱者在演唱信天游和山曲时,往往同时采

用低腔、平腔和高腔演唱,但几乎听不出衔接的痕迹,发出的声音却高亢、悠扬,即使相隔两道山梁也能听得见。特别是信天游的长音较多,而且长音一般都在高音区,借助假声使长音听起来更加结实而明亮。例如大家熟悉的信天游《赶牲灵》这首歌,不仅在长音处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而且在"上" 字和" 哇" 字的第二个音"sol" 上也用这种方法来演唱。有些音域偏高的歌曲,一开始就要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在《船夫曲》这首号子曲中,由于起音就在e2、a2 而且全曲高度基本保持在e2 与b2 之间,近似呼喊。只有用这种方法演唱,才能更准确地表现其音乐的内容。创作和演唱这首民歌的老船工李思敏在演唱这首民歌时,不仅让人领略到了黄河船工坚毅、粗犷、奋力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歌声中也透出一股宣泻、悲凉、凄苦的滋味。在以真声为主,真假声结合的演唱中,把船工的性格一览无余地表现了出来。 ③以假声为主的甩腔演唱 陕北人在叫人或在平常的说话中有拉长音的习惯,而且在呼喊较远的人时,往往在长音后面的最后一个字上加一个重音。陕北民歌中许多长音后面加有一个短装饰音,就是这种语言习惯的体现。这种音往往时值较短,音域较高。演唱这种长音后面的短装饰音时要像甩东西一样把音甩出去,前面的长音拖够时值后,迅速地把气一提,把声音送进头腔,然后马上换气唱下一句,这又短又重的音,就用假声演唱。这样唱既体现了陕北语言特有的语气,又使长音听起来有头有尾,穿透力极强。陕北民歌中这种甩腔一般都在句首,信天游

民歌音乐风格差异浅析

中国矿业大学民歌音乐风格差异浅析学院:机电学院 班级:机自08-1班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一、地理环境 (3) 二、文化背景 (4) 三、语言习惯 (4)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不同的地理文化正是音乐多样的根源。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各民族人们借助音乐这一载体抒发自己对于家乡、爱情、生命、劳动等真挚的情感。在此我从对地理背景、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与中国民歌音乐风格的关系做出几点浅微的分析。 民歌是我国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而广泛的口头传唱所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民歌音乐形象鲜明生动,音乐语言简明洗练,结构形式短小精悍,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我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地域、众多的人口和民族,造就了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歌。而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也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起源于劳动,产生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它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传唱、广泛流传和集体加工而形成,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的特点是语言朴实洗炼、节奏自由不工整(民歌节奏的不规整,与其说是未受训练的结果,不如说是遵循了心灵的自然律动。自然的歌唱是自发和自由的,无所谓严格的拍子。民间的歌唱正是出于这种原始激情的力量脱口而出。)和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反映着时代的面貌。民族音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说法能更精确地表现地域生态对民族音乐的影响:民族音乐指的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具有该民族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自然环境是滋养民族音乐的土壤,北方音乐的豪放粗犷,南方音乐的俊秀灵巧;高原音乐的高亢嘹亮,平原地区音乐的舒展自如等,都印证了民族音乐的地域属性。不同地域下的地理、气候、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在这环境下形成下的人的思想意识等,都和民族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地理环境 一个民族的民歌风格与之相关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会产生与之相关的音乐风格。从我国的地理背景来说,中国地域辽阔,有地形之分,气候之分,各地经济生产方式也不同,因此,在大民族、大文化中,各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生产条件、社会变迁、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等等的不同也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也各有差异。这种特色和差异的程度,与交通发达的状况和对外交流的程度形成反比:交通越发达,对外交流越多,地域性特征往往越模糊,或呈混合状态;反之,交通越闭塞,与外界的往来越少,地域性特征往往越鲜明。如由于地理、语言、生活习性养就了东北人豪爽的气质,在民歌中往往得以充分体现。东北民歌中有些曲调是受地方戏二人转唱腔的影响,因此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另外与中国民歌风格相似,这种情况同样适应于不同民族。如我们听非洲音乐,非洲音乐使用最多的乐器是打击乐器,而且非洲人最喜欢的音乐方式是摇滚乐,这个与非洲的地狱有十分重要的联系。洲地处一个在地球的赤道这个位置。这个位置有一个特点就是太阳最容易照射最多的地方,所以这里的人们受到太阳的紫外线也是十分多。因为这个原因,这里是黑人的底盘,非洲有许多黑人。在这里的气候特点就是干旱与炎热。在这里的人们都是生活在炎热之中,他们每天面对的是空旷的沙漠地狱,这样的地域和我们陕北地域十分相似。这是两个地方的共同点,这些地方的环境都是十分的荒凉,没有什么植物生长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会给人们一种荒凉寂寞的感觉。山脉对于文化的传播,常常起着阻挡和分割的作用,如秦岭是我

陕北民歌特点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丰富多彩,它那浓郁的乡土气味和朴实风格,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其中《信天游》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赞誉。《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一种体裁,它的内容和曲调都异常丰富,其节奏一般较自由舒展,声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旋律有的起伏很大,有的则平稳委婉,有的感情豪放率直,有的则柔和抒情,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在演唱特点上,一种是以声音平直高亢的山歌风格来表现,另一种则以感情细致、声音委婉的小调风格来表现。 陕北民歌的主题 民歌和人民生活的联系紧密,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祖国、歌唱劳动、歌唱幸福生活成为陕北民歌的主题。下面谈谈陕北民歌的主题所表现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劳动,创造了财富,也创造了人类的文化。因此,歌唱劳动是一切民歌的共同特点,也是一切民歌的突出主题。一般地说,劳动歌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以劳动生活为题材,表现劳动情绪的劳动歌。这种歌在旧社会往往是劳动者在沉重的劳动之余,概叹生活的艰难和对自己处境的愤懑,反映出劳动者与剥削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二是歌唱劳动本身,流露出质朴、健康的韵律的劳动歌。这种歌是劳动者在劳动时和着劳动的节拍,夹着劳动呼声或全用劳动声组成的歌。这两种内容的歌,前者内容较为丰富,后者内容较为单纯。 (二)政治歌是人民群众政治态度的晴雨表。其有有战歌,有颂歌,战歌对敌,颂歌对我。反映在陕北民歌中的第二个突出主题,便是劳动人民对封建剥削制度、地主武装的控诉和反抗,对党、对领袖、对革命的热情歌颂。民歌的字里行间充满人民群众对革命领袖真挚的爱戴和深厚的情谊。 (三)生活歌在陕北传统民中极为丰富,题材也较广泛。有反映家庭生活、风土习俗的歌,也有传授自然知道、生产经验的歌。这些歌虽然是点点滴滴,片片断断,甚至有些知识、经验还介绍得不够正确,但是,这些家庭生活、习俗习尚歌,表现了陕北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情绪;这些零星的知识、经验对于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农民来说,在他们的知识领域里还

对陕北民歌的认识和体会

对陕北民歌的认识和体会 陕北民歌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常有人说大巧若拙,也有人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可见拙与巧是和谐统一的,拙在其表,巧在其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方是上乘之作。叶燮“其工处乃在拙,其拙处乃在工”,正是其意。陕北民歌,可以说就是大巧若拙的民间杰作。我觉得它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质朴。一、意象质朴;二、语言质朴;三、技巧质朴;四、情景质朴;五、情感质朴。 在北起毛乌素沙漠南至金锁关,东起黄河西至宁夏平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抒发着自己的冲天豪气,宣泄着自己的情感世界。通过山曲、酸曲、秧歌曲、小调、道情、信天游、二人台,碗碗腔、陕北说书、劳动号子等多种形式,用自己全部的精神、思想、情操甚至生命,向世人尽情展示着陕北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人文价值。在这里,黄土高原厂裹、雄浑中透出儿分苍凉的自然环境,端梁起伏、沟窒纵横的视觉效果,通过艺术思维的折射,赋予了陕北民歌独特的地缘基因,那高亢粗扩、悠扬质朴、热情奔放的一首百陕北民歌,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吗。 陕北人就像陕北民歌的一个个音符,无论是牛耕的犁沟还是农闲的炕头;无论是节日的街巷还是商贾的路途,都会被陕北人谱写成一行行、一曲曲如醉如痴的民歌乐章。"阳坡的糜子背圳的谷,黄土地里笑来黄土地里哭",你看那田野里、路畔上、院落里、崖畔上,那做工、放牧、赶牲灵的;那洗衣、挑水、纳鞋底的,竞相用民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劳作中、酒席上,甚至叫卖、哭悼,都有词有曲,令人荡气回肠,情不自禁。清末钦差、光绪帝的老师王培案(斋堂)在巡视三边后写的《七笔勾》中,将三边描绘成"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之地。恕不论老先生有无偏见,正是受封建礼教影响较小的客观现实,才使陕北人的天性、野性、人性得以张扬,才会涌现出赫连勃勃、李继迁、李自成、韩世忠这样的民族精英,才会孕育出陕北民歌这样的文化精品。 陕北民歌是用老撅头携刻在黄土高坡上的音乐巨著,是了望陕北的百科全书。"信天游好像没梁的斗,甚会想唱甚会有",现今流存的两万多首陕北民歌中,有言情的、叙事的,也有诉苦的、明理的,大都是口头传唱文学。陕北民歌在流

浅谈民歌演唱的二度创作

浅谈民歌演唱的二度创作 发表时间:2010-07-01T09:21:39.450Z 来源:《戏剧之家》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付威[导读] 民歌演唱艺术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变成声音的过程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民歌演唱艺术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变成声音的过程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一首好歌,通过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才能从纸面上立在舞台上,使听众受到感染并广泛流传,深入人心。因此,民歌演唱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用心灵唱好民歌。 一、充分理解歌词和曲谱的内涵,让作品“立”起来 歌词和音乐是词曲作者智慧的结晶,充满着辩证的统一。但同时她们又是静止的,摆在纸面上的。让一首好歌变成立体的、有型的、充满活力且经久不衰、甚至成为经典,演唱者首先必须做到的是理解词曲的内涵,把词曲作者蕴藏在音符之中的深情厚意挖掘出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去理解作品的内涵,从历史的、现代的、民族的不同背景理解作品的意义。这就要求演唱者有较高的文学修养,粗知天文地理,略懂古今中外,有较丰厚的阅历和经历。好学上进,多方吸取知识营养。对西方音乐和美声唱法有个大致的把握。对我国多民族的文化、多民族歌曲的演变过程等知识都广泛涉猎,对民族唱法的速度、音色、语气、润腔等知识把握准确。把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都变成自己的创作灵感。在理解消化词曲的过程中,发挥音乐的想象力,把自己幻化为词曲的意境角色,确立起正确的音乐形象,身临其境,演唱出来就会情真意切,音乐角色也会栩栩如生。一个作品就会变无形为有型,立在舞台上,刻在历史上。 二、正确运用声音,演唱出民族风格,让作品“美”起来 民歌演唱者在演绎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作品时,需要不同的声音方式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民歌的“美”用声音表达出来。这是民歌演唱二度创作的重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语言、声调不同,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民间风尚不同,也使民歌的旋律调式、行腔韵味各有不同,民歌中的劳动号子、时政歌、生活歌、多民族的情歌等音乐体裁演唱风格截然不同。把不同的民歌唱出不同的风格,听起来很美、很醉人、很感人,需要演唱者有扎实的功底,有独到的技巧,把声音表达得贴切,火候掌握得适当,体现出民歌的地域风格、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音乐是无形的时间艺术,民歌的特点更突出一些,民歌演唱者必须在诠释词曲的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和理解作品的风格,然后用自己独特的声音和风格把作品二度创作出来,无论是“原生态”民歌,还是少数民族的小调、情歌、山歌、儿歌,都会用不同的风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作品的丰富内涵,歌唱者在具备了美妙的声音之外,还要具有驾驭各种声音和角色的能力。比如草原上的民歌要具有穿透力;陕北民歌要高亢有力。再比如摇篮曲要柔和甜蜜;船工号子要整齐雄浑等等。演唱者要创造性地让作品“拔高”、“加粗”,使音乐的全部涵义得以诠释,让听众“一饱耳福”,回味无穷。 三、艺术处理恰到好处,演唱韵味十足,让作品“打”出去 对于民歌演唱来说、歌曲的结构、曲体、调式旋律的起伏,包括演唱的速度、力度、音色、伴奏都十分重要。在艺术处理上,先把歌曲的性质定位,要控制演唱情绪,找到全曲的一条红线,确定演唱的高潮和层次,分清强弱、轻重、快慢的变化。确定哪节是铺垫,哪节是高点。民歌演唱也像写文章一样,“歌如看山喜不平”。高低错落,快慢有致,才能体现出作品的美感和动感。一首歌曲,作曲家无法提供韵味,必须由演唱者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去体会、去挖掘、去创造。对词曲理解得越深刻,演唱经验越丰富,所表达的民族韵味就越充分。民歌演唱的二度创作还要挖掘某些潜在的东西,好的演唱者要注意“弦外之音”,平铺直叙的演唱表达不出民歌的特点,只有在“吃透”,“拿准”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感情的需要在音调处理上,在换气、装饰音、颤音、滑音、倚音等方面很自然地运用和过渡,唱出民族的特点、地域的特点、语言的特点。在演唱中,演唱者要调整到兴奋和激动的状态,放弃一切杂念,以既充满激情又放松自如的状态进入演唱,情感解放了,才能有自然和舒畅的声音效果,才能有更加完美的感情表达。声与情是辩证的统一,民歌演唱绝非只靠嗓子、气息和共鸣。歌唱是全身心都参与的一种表演艺术,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达到沁人肺腑的效果,作品才能“打”出去。实现民歌作品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的目的。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浅析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浅析 [摘要]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基础,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研究陕北民歌,对于解读陕北文化,继承民间 艺术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陕北民歌艺术性自然奔放 提起陕北民歌,我们不由得想起那首唱遍全中国的《东方红》,那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续写着军民鱼水情。就是那一溜溜沟沟,那一道道山峁,还有那滚滚逝去的黄河水。飘洒于陕北父老的口耳之间,世代不息。就在这儿——陕北的黄土地上,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式的农民,勤劳、朴素…… 六十年前,美国人斯诺说:“走进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确,古老的陕北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在《国风》中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方的民歌。而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创造了有节奏的喊声,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黄土高原——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永远吸引着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是谁走进这片土地都会被一种激情所占有和征服,这就是陕北民歌的旋律,她开阔奔放,感情炽热而深沉,有浓厚的抒咏性。随着历史的漫长发展,她敞开胸怀吸收了北方各地民歌中的精华,再后来慢慢地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充实了她的内容,这其中自然饱含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陕北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具有独特的地貌,大自然用它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精雕细刻,雕刻出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在历史上陕北属边塞要地,是我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区域,由于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 地,在这独特的环境中,产生了陕北特有的风土文化——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具有高亢、悠扬的旋律和清新、质朴的风格,以其感情的真挚深深的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民间歌唱家把内心无尽的寂寥,炽热的企盼,复杂的感情,毫无保留的宣泄出来。真实的表现了陕北人的精神世界和陕北的自然景观、地方民俗。陕北民歌包涵了陕北人生活的全部,她们当中绝大部分是情歌,这一点与其他民歌相似,充分体现出陕北女子的泼辣与柔情,体现出陕北汉子纯朴敦厚的性格。如: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剁头也不后悔。三天没见哥哥的面,拉上个黑山羊许口愿。这种直爽的表达方式,很难相信出自是见了外人连说话都脸红的陕北农村姑娘的口中。 陕北民歌道出了年轻人对纯洁的爱情追求和向往。如《五哥放羊》中“有朝

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艺术魅力

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艺术魅力 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钟爱常常表现为一种对审美的主动的渴望。当渴望的审美条件一旦出现,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观赏。 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在1999年中葡两国政府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中国军乐队都演奏了江苏民歌《茉莉花》。1997年江泽民访美、1998年克林顿访华、2000年第6届中国艺术节、2001年上海APEC会议以及2004年张艺谋执导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8分钟文艺表演,以《茉莉花》为基调的音乐都融入了一个个历史瞬间。世界闻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创作歌剧《图兰朵》时,也选用了中国民谣《茉莉花》的曲调。美国发射的一艘向外太空飞行查找宇宙生命的飞船,搭载许多国家的优美音乐进入太空,《茉莉花》和《梁祝》作为中国的经典名曲入选。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国际国内重要活动中的必奏之歌。小小的一首《茉莉花》竟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它毕竟好在哪里?中国传统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首歌表达了中国民歌节奏灵活,旋律婉转悠扬、自由而舒缓的特色。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够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这首清香四溢的《茉莉花》。 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1.美妙声音:从“草根”到经典 2.意象鲜亮:清雅幽远华夏味 3.重章迭句:一唱三叹华夏音 4.适度中和:深厚含蓄华夏情 5.纯真和谐:表达当代审美风尚

《茉莉花》芬芳馥郁、朴实无华,在人们眼里是特别高雅、特别圣洁、特别纯真的美好形象。人们歌颂她的雪白无暇、歌颂她的朴实无华。她代表着人们追求理想,追求纯真和谐的美好愿望,符合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浓的民族风韵,在朴素的旋律和音乐节奏中凝聚着民族的信仰、盼望和情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茉莉花》既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