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艺术学基础知识复习指南(戏曲编 第3章 戏曲声腔剧种)【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艺术硕士艺术学基础知识复习指南(戏曲编 第7章 戏曲舞台美术)【圣才出品】

艺术硕士艺术学基础知识复习指南(戏曲编 第7章 戏曲舞台美术)【圣才出品】

3.脸谱是戏剧角色图案化的脸部化妆,一般用于( )[青岛大学13年研] A.净、丑 B.生、旦 C.净、生 D.丑、生 【答案】A
4/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4.( )是中国第一座有先进设备的近代化剧场,是镜框式舞台,而不是四面观戏 的舞台,清光绪年间成为戏曲改良的生力军。
A.易俗社 B.三庆会 C.警世戏社 D.上海新舞台 【答案】D 【解析】1906 年夏月珊、夏月润和潘月樵等在上海创建新舞台,它将中国传统的“三 面观”式舞台改为西洋的镜框式舞台,使用了幕布、布景和转台,同时最先实行了买票制。
二、多项选择题 1.行头是戏曲服装的统称,《扬州画舫录》将其分为( )。 A.衣箱 B.盔箱 C.杂箱 D.把箱 【答案】ABCD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7 章 戏曲舞台美术
【考情分析】 本章知识点较为简单,在历年真题中尚未涉及,但作为戏曲常识,需要考生了解在戏曲 舞台中相关的人物造型、场景造人物造型指人物的装束和形貌化妆,特点为可舞性、装饰性和程式性。其构成有: (1)行头。即戏曲服装的统称。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其中杂箱包括髯口、靴 鞋、面具、乐器及部分砌末;把箱包括刀枪把子、銮驾器仗。 (2)戏衣。即戏曲服装,有蟒袍、宫衣、箭衣、马褂、褶子、茶衣、斗篷、龙套衣等。 (3)戏鞋。即传统戏曲使用的各种靴鞋,包括厚底靴、快靴、薄底靴、洒鞋、旗鞋等。 (3)面具。又称“脸子”“假面”,是指演员面部塑型化妆。 (4)脸谱。即戏曲脚色图案化的脸部化妆,一般用于净、丑两行。红色表示忠勇,黑色 表正直,白色表示奸诈等。 (5)俊扮。又称“素面”“洁面”,是指戏曲的美化化妆,略施彩墨以求美观,一般用 于生、旦两行角色。 (6)变脸。即戏曲的情绪化妆,指当场实现面部装饰的变化,发展成一种特技,方法有 抹暴眼、吹粉、扯脸等。 (7)髯口。即戏曲表演时戴的假胡须,有黑、灰、白三种色彩,区别不同年龄,常见 的有三(三髯)、满(满髯)、扎(扎髯)、丑三髯、一字髯、吊搭髯、四喜髯、五撮髯等。

艺术硕士艺术学基础知识复习指南(戏曲编 第2章 中国戏曲史)【圣才出品】

艺术硕士艺术学基础知识复习指南(戏曲编 第2章 中国戏曲史)【圣才出品】

第2章中国戏曲史【考情分析】本章知识点是戏曲篇的重点,主要内容是戏曲的产生、发展历史,其中戏曲作家作品主要集中在宋、元、明、清四代戏曲的名家名作中。

主要知识点如下:1.考生要了解戏曲的起源;2.重点掌握在春秋战国到宋元明清之间,产生的戏曲类型,出现的与戏曲相关的名词和相关知识点,重要的戏曲作品与人物;3.了解近代戏曲的发展,重点掌握京剧的产生,了解近代出现的与戏曲相关的新词。

4.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戏曲改革。

【考点归纳】一、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一)戏曲源头略说1.民间歌舞民间娱乐、祀神的歌舞,如《大面》《钵头》《踏摇娘》。

2.说唱艺术韵散相间的叙事性的民间说唱艺术为戏曲的形成提供了文学基础和音乐基础。

3.滑稽表演自奴隶社会起,宫廷贵族之家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奴隶——优。

优的任务是以滑稽表演娱乐其主人。

春秋时代楚国优孟的精彩表演,被认为是戏曲的雏形。

唐宫廷里出现“参军戏”。

4.傩舞与傩戏傩是中国古代以卫生防疫为目的的全民性的民俗仪式活动,有乡人傩、宫廷傩、军傩等。

(二)词语释例1.优孟优孟是春秋时楚庄王的乐人,“优孟衣冠”成为演戏的代称。

2.东海黄公这是汉代百戏节目,起于长安附近的“三辅”民间,被认为是中国戏曲的雏形。

3.踏摇娘这是唐代歌舞戏,最初的表演是男扮女装,有故事、帮腔,在唐代文献中被称作歌舞戏。

4.大面唐代歌舞戏又称“兰陵王”“代面”,唐代歌舞戏,北齐人将兰陵王的故事编为舞蹈,配以歌曲。

5.钵头又称“拔头”“拨头”,唐代歌舞戏,传自西域,以载歌载舞的表演来描绘情景。

6.参军戏唐代流行的滑稽戏,代表有黄幡绰、张野狐、曹叔度、刘泉水、范传康、上官唐卿等。

7.梨园这是唐玄宗时宫廷中所设专门训练乐工的机构。

在梨园教习乐舞的乐工以及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弟子”,戏曲界也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

二、宋辽金杂剧(一)概述中国戏曲发展到宋代,已经成为独立存在的艺术。

1.戏曲称谓宋人称戏曲为“杂剧”,金人称之为“院本”。

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填空题1.宋代词体歌曲《扬州慢》和《杏花天影》的曲作者是()。

【答案】姜夔2.“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分别指的是吴道子和()的绘画风格。

【答案】曹仲达3.记录元代杂剧作家与作品的文献有()的《录鬼簿》。

【答案】钟嗣成4.青花与釉里红于()代烧制成功,开辟了彩绘装饰的新领域。

【答案】元5.扁担舞是壮族著名的一种舞蹈,亦称______。

【答案】《舂米舞》6.《带绿色条纹的肖像》的作者是()。

【答案】亨利•马蒂斯7.新启蒙时代具有探索意义的现代主义话剧代表作有锦云的《狗儿爷涅槃》、高行健的《车站》和刘树纲的______。

【答案】《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8.美国现代舞训练体系影响最大的是()体系,它大大提高了动作表现力,适于表现强烈的内心矛盾。

【答案】玛莎•格雷厄姆9.()是现代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发源地,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答案】德国10.同一首歌的总导演是______。

【答案】孟欣二、名词解释1.正剧答:正剧名称的出现,比悲剧和喜剧都要晚得多。

正剧也曾被称为悲喜剧,它是一种同时混杂着悲剧和喜剧因素的剧种。

正剧的诞生是因为单纯的悲剧或喜剧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戏剧本身面临着变革的必然性。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开始。

正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率先提出了“介乎喜剧和悲剧之间”的第三种戏剧体裁。

他把这种体裁称为“严肃的戏剧”,有时又称作“严肃喜剧”。

2.皮黄腔答:皮黄腔是我国戏曲声腔的一种,以二黄、西皮为代表。

二黄调发源于安徽、江西、湖北交界的长江中游地区,清代乾隆年间活动于安庆至汉口间的广大地区。

西皮调来源于西北的秦腔,在汉水流域发展成襄阳调,到汉口一带与二黄调汇合,被当地艺人称作“西皮”。

皮黄腔在长江流域分布很广,是汉剧、湘剧、桂剧、赣剧、滇剧等剧种的主要声腔。

乾隆末年,徽班带二黄调进京,对后来京剧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

3.郑正秋答:郑正秋(1889-1935),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潮阳县成田人,导演,编剧,中国电影事业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家庭伦理片的开拓者和创始人。

艺术硕士艺术学基础知识复习指南(广播电视艺术编 第3章 广播电视文艺的基本类型)【圣才出品】

艺术硕士艺术学基础知识复习指南(广播电视艺术编 第3章 广播电视文艺的基本类型)【圣才出品】

第3章广播电视文艺的基本类型【考情分析】本章知识点较系统,主要介绍了广播与电视节目的类型,需要考生掌握广播文艺与电视文艺的节目类型与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节目。

另外具有标志性的时间与事件,例如中国电视剧的诞生等,此类知识常出现在真题中,需要考生特别注意识记。

【考点归纳】一、广播文艺的节目分类(一)文学广播文学广播主要传播和介绍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需要节目编辑精心筛选,需要人进行绘声绘色的再创造,有时还需适当加配音乐、音响,包括若干鲜明地体现广播艺术独立品格的节目和栏目形态,如小说连播(含评书连播)、戏剧和电影录音剪辑(含话剧、歌剧、电影)、广播剧。

(二)音乐广播广播中的音乐节目主要传播和介绍古今中外的各种音乐作品,节目类型有:欣赏性音乐节目、专题性音乐节目、知识性音乐节目、报道性音乐节目、服务性节目。

(三)戏曲曲艺广播1.广播中的戏曲曲艺节目广播中的戏曲曲艺节目主要传播戏曲和曲艺,这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性的传统戏剧和讲唱艺术。

戏曲曲艺广播类型有欣赏性节目,专题性节目,知识性节目,报道性节目,服务性节目,广播戏曲唱段、广播戏歌、戏曲广播剧等。

2.戏曲曲艺的特点(1)曲艺属于通俗讲唱艺术,与广播艺术有天然的默契;(2)我国传统曲种数以百计,曲段丰富,与古典文学、民间音乐有密切的联系;(3)曲艺形式灵活,被称作“文艺尖兵”。

3.戏曲曲艺的发展1953年成立的中央广播文工团,便以广播曲艺为特长,造就了若干曲艺大师,繁荣了广播曲艺事业。

曲艺节目多为欣赏和专题、晚会,犹以长篇评书和相声最受欢迎。

(四)广播综合文艺节目广播综合文艺节目,又称“广播综艺节目”,是兼容文学、音乐、戏曲、曲艺等多种文艺形式并由各种文艺节目综合组成的节目,具有多样化的娱乐性、欣赏性、知识性、信息性等特点,分为综合性文艺晚会形式与栏目、节目形式两种。

(五)广播剧1.含义广播剧是以广播为媒介、以语言和声音为基本元素的“听的戏剧”。

艺术学基础知识-戏曲篇(三).doc

艺术学基础知识-戏曲篇(三).doc

艺术学基础知识-戏曲篇(三)(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3,分数:100.00)1.明传奇《目连救母劝善记》是______写的。

(分数:2.50)A.周朝俊B.高濂C.许自昌D.郑自珍2.“一人永占”是______撰写的四种传奇。

(分数:2.50)A.周朝俊B.高濂C.许自昌D.李玉3.李玉撰的明传奇______是戏曲史上不多见的反映当朝现实生活的剧作。

(分数:2.50)A.《清忠谱》B.《十五贯》C.《目连救母劝善记》D.《人兽关》4.《十五贯》又叫______。

(分数:2.50)A.《清忠谱》B.《双熊梦》C.《十五贯戏言成巧祸》D.《奈何天》5.______生平著述甚丰,有诗文集《笠翁一家言全集》,剧作《怜香伴》、《风筝误》等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

(分数:2.50)A.李渔B.李玉C.周朝俊D.许自昌6.侯方域和李香君是______中的主人公。

(分数:2.50)A.《长生殿》B.《风筝误》C.《怜香伴》D.《桃花扇》7.清代乱弹剧目《龙虎斗》又名______。

(分数:2.50)A.《反五关》B.《红鬃烈马》C.《梵王宫》D.《下河东》8.铁镜公主是清代京剧剧目______中的人物。

(分数:2.50)A.《四郎探母》B.《反五关》C.《红鬃烈马》D.《玉堂春》9.苏三是清代乱弹剧目______中的人物。

(分数:2.50)A.《玉堂春》B.《庆顶珠》D.《张古董借妻》10.《打渔杀家》又叫______。

(分数:2.50)A.《玉堂春》B.《庆顶珠》C.《长生殿》D.《四进士》11.______的代表作有《三尽忠》、《闹齐庭》、《柴市节》等。

(分数:2.50)A.范紫东B.黄吉安C.樊粹庭D.罗瘿公12.______是近代川剧作家。

(分数:2.50)A.范紫东B.樊粹庭C.黄吉安D.罗瘿公13.秦腔作家范紫东的代表作是______。

(分数:2.50)A.《三滴血》B.《三尽忠》C.《游西湖》D.《王佐断臂》14.《血泪仇》是______的代表作。

艺术学(戏曲)基础知识

艺术学(戏曲)基础知识

艺术学(戏曲)基础知识第一章一种独特的戏剧文化第一节“戏曲”一词的基本含义“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特别称谓。

到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中,才把“戏曲”一词作为包含宋金杂剧,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清代以来的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的通称。

第二节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一,综合性二,虚拟性三,程式性第三节戏曲的活动方式有史以来,戏曲艺术主要有三种活动方式。

一是庙会演出。

一是宴会演出。

一是剧场演出。

一是广大民众的自娱演唱活动。

第二章中国戏曲史第一节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一,概述二,戏曲源头略说民间歌舞:《东海黄公》(秦汉时代),《大面》,《钵头》,《踏摇娘》(南北朝,隋唐)民间说唱:《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滑稽表演傩舞与傩戏三,词语释例优孟:春秋时楚庄王的乐人。

东海黄公:汉代百戏节目。

踏摇娘:唐代歌舞戏。

大面:唐代歌舞戏。

也称“兰陵王”,“代面”。

钵头:唐代歌舞戏。

也称“拔头”,“拨头”。

参军戏:唐代流行的滑稽戏。

梨园:唐玄宗时,宫廷中所设专门训练乐工的机构。

第二节宋辽金杂剧一,概述二,词语释例官本杂剧:宋代流行的戏曲。

院本:金朝流行的戏曲。

第三节宋元南戏一,概述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戏文”等,是北宋与南宋之交,温州戏曲艺人首创的扮演大规模故事的戏曲样式。

其首创剧目是《赵贞女》,《王魁》。

南戏的角色有生,旦,净,丑,外,末,贴等。

二,词语释例书会:宋元时代为艺人写作剧本,曲本的民间创作组织。

九山书会:温州的书会。

温州是南戏的原创地。

第四节元杂剧一,概述金末元初,在北方流行的诸宫调,唱赚等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以大套北曲来演唱故事的戏曲形式。

二,词语释例玉京书会:元杂剧作家在大都的创作组织。

玉京书会的重要成员有关汉卿,白朴,杨显之,赵公辅,岳伯川,赵子祥等。

四折一楔子:元杂剧剧本的结构体制。

旦本,末本:元代北曲杂剧的演出,只有正末和正旦两种脚色有唱曲的任务。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考试复习重点(戏剧戏曲)(三)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考试复习重点(戏剧戏曲)(三)

美术学考研常考知识点(3) 「速写」 以迅速⽽准确的观察⼒,运⽤简练的线条,扼要地描画出对象的神态、形体、动作等特征的⼀种画法。

它是培养作画者敏锐的观察⼒和迅速把握对象特征的概括⼒的重要绘画⼿段,也是记录⽣活,积累创作素材的重要⼿段。

六朝四家六朝指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

皆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

四家指东吴的曹不兴,东晋的顾恺之,南朝的陆探微、张僧繇。

南宋四家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的合称。

元四家元代四位⼭⽔画家的合称。

主要有两说:⼀是指赵孟府、吴镇、黄公望、王蒙四⼈;⼆是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

第⼆种说法流⾏较⼴。

明四家明代中叶沈周、⽂征明、唐寅、仇英四位画家的合称。

他们之间或师或友,关系密切,艺术风格各异,对后世颇有影响。

清四王"清六家"中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的合称。

他们之间有师友或亲属关系,在绘画风尚和艺术思想上受董其昌影响,绘画讲究笔墨技法,功⼒较深,⼜崇尚古⼈,不少作品趋于程式化,对清代⼭⽔画影响较深。

清四僧即弘仁(渐江)、髡残(⽯谿)、⼋⼤⼭⼈(朱耷)、⽯涛(原济)。

皆明末遗民,他们深通禅学,寄情书画,各有独特造诣。

⼋⼤⼭⼈和⽯涛系明宗室,后出家为僧,髡残号⽯溪,与⽯涛并称"⼆⽯"。

⾦陵⼋家明末清初龚贤、樊圻、⾼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的合称。

他们的绘画题材和风格不尽相同,由于都居⾦陵(今南京),皆有⼀定时誉,故称⼋家。

当代⾦陵画家有:傅抱⽯、钱松喦、魏紫熙、宋⽂治、亚明等。

扬州⼋家清乾隆年间寓居江苏扬州的⼋位代表画家的总称。

他们是:汪⼠慎、黄慎、⾦农、⾼翔、李少堂、郑燮、李⽅膺、罗聘。

实际上不⽌⼋⼈,还有⾼凤翰、边寿民、闵贞等,说法不⼀。

他们多以花卉为题,也画⼭⽔、⼈物,不拘前⼈的陈规,破格创新,抒发真实情感,能诗、擅书和篆刻,讲究诗书画结合。

此画派对近代中国画写意花卉的意趣和技法有相当⼤的影响。

艺术学(戏曲)基础知识

艺术学(戏曲)基础知识

艺术学(戏曲)基础知识第一章一种独特的戏剧文化第一节“戏曲”一词的基本含义“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特别称谓。

到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中,才把“戏曲”一词作为包含宋金杂剧,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清代以来的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的通称。

第二节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一,综合性二,虚拟性三,程式性第三节戏曲的活动方式有史以来,戏曲艺术主要有三种活动方式。

一是庙会演出。

一是宴会演出。

一是剧场演出。

一是广大民众的自娱演唱活动。

第二章中国戏曲史第一节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一,概述二,戏曲源头略说民间歌舞:《东海黄公》(秦汉时代),《大面》,《钵头》,《踏摇娘》(南北朝,隋唐)民间说唱:《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滑稽表演傩舞与傩戏三,词语释例优孟:春秋时楚庄王的乐人。

东海黄公:汉代百戏节目。

踏摇娘:唐代歌舞戏。

大面:唐代歌舞戏。

也称“兰陵王”,“代面”。

钵头:唐代歌舞戏。

也称“拔头”,“拨头”。

参军戏:唐代流行的滑稽戏。

梨园:唐玄宗时,宫廷中所设专门训练乐工的机构。

第二节宋辽金杂剧一,概述二,词语释例官本杂剧:宋代流行的戏曲。

院本:金朝流行的戏曲。

第三节宋元南戏一,概述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戏文”等,是北宋与南宋之交,温州戏曲艺人首创的扮演大规模故事的戏曲样式。

其首创剧目是《赵贞女》,《王魁》。

南戏的角色有生,旦,净,丑,外,末,贴等。

二,词语释例书会:宋元时代为艺人写作剧本,曲本的民间创作组织。

九山书会:温州的书会。

温州是南戏的原创地。

第四节元杂剧一,概述金末元初,在北方流行的诸宫调,唱赚等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以大套北曲来演唱故事的戏曲形式。

二,词语释例玉京书会:元杂剧作家在大都的创作组织。

玉京书会的重要成员有关汉卿,白朴,杨显之,赵公辅,岳伯川,赵子祥等。

四折一楔子:元杂剧剧本的结构体制。

旦本,末本:元代北曲杂剧的演出,只有正末和正旦两种脚色有唱曲的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以下哪位演员是越剧演员( )。[青岛大学2015年研] A.红线女 B.袁雪芬
3/5
圣才电子书

C.严凤英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D.新凤霞
【答案】B
【解析】A项,粤剧女演员,创造了新颖的“女腔”;C项,严凤英是著名的黄梅戏女演
员;D项,新凤霞是评剧女演员,工青衣、花旦,在评剧艺术中形成“新派唱腔”。
5/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3 章 戏曲声腔剧种
【考情分析】 本章知识点较为简单,但常出现在历年真题中,需要考生识记戏曲的主要声腔、现代主 要的戏曲剧种,重点掌握不同戏曲的代表人物,这在历年真题中,属于考察重点之一。
【考点归纳】 一、戏曲声腔概述 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合称“四大声腔”。 (1)弋阳腔。又称“弋腔”“高腔”,其特点是“其节以鼓,其调喧”。 (2)余姚腔。形成于浙江余姚,曾流传于浙江和长江下游。 (3)海盐腔。形成于浙江海盐,特点是“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使用“官语”。 (4)昆山腔。起源于昆山一带,“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采用丝竹乐器伴奏。嘉靖、 隆庆年间,经过魏良辅等改革,发展为委婉细腻的“水磨调”,被称为“昆曲”。 (5)梆子腔。“山陕梆子”,被称为“乱弹”“西调”,特点是以梆击节,有胡琴伴奏。 (6)皮黄腔。即以二黄、西皮为代表的戏曲声腔,对后来京剧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 (7)昆曲。原为“昆山腔”,经魏良辅等改进,成为一种细腻优雅的“水磨调”。 二、戏曲剧种举要 (1)昆剧。即以昆曲为音乐载体的戏曲剧种。明代嘉靖以后,由于昆山腔改良的成功, 戏曲作家开始为昆曲写作传奇。首先以改良后的昆曲演唱的传奇是梁辰鱼的《浣纱记》。 (2)京剧。“国戏”,是流行全国的戏剧剧种。其主要腔调是西皮、二黄,此外还有昆 曲、吹腔、拨子、杂调、四平调、南梆子、啰啰腔、柳枝腔等,乐队的主奏乐器是京胡。
(5)越剧。越剧是流行于长江三角洲的广大地面的戏曲剧种。其代表性艺术家有袁雪 芬、傅全香、范瑞娟、姚水娟等,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红楼梦》等。
(6)黄梅戏。又称“黄梅采茶调”“怀调”,是主要流行于安徽、湖北等地的戏剧剧种。 严凤英、王少舫是黄梅戏的代表性艺术家,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等。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秦腔。又称“乱弹”,演唱以梆子击节,唱腔结构属板式变化体。秦腔的唱腔有 欢音、苦音两类。其代表人物有刘毓中、萧若兰等,代表剧有《三滴血》《火焰驹》《铡美案》 等。
(4)豫剧。又称“河南梆子”,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马金凤、陈 素真、崔蓝田、牛得草等,代表剧目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七品芝麻官》 等。
4/5
圣才电子书

E.欢音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F.苦音
பைடு நூலகம்
G.二黄
【答案】ABCDG
3.川剧中,( )五种声腔共存。 A.高 B.昆 C.胡 D.弹 E.灯 【答案】ABCDE 【解析】川剧流行于四川、重庆和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各种声腔在四川流传过程中, 逐步实现地方化。在三庆会的影响和号召下,五种声腔实现“共和”,形成今日所见的“高、 昆、胡、弹、灯”五种声腔共存的川剧。
(7)评剧。又称“平腔梆子戏”,代表性艺术家有成兆才、李金顺、白玉霜、新凤霞 等,代表性剧目有《秦香莲》《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
(8)川剧。即流行于四川、重庆和贵州、云南的戏曲剧种,代表人物有康子林、萧楷 成、周慕莲、周企何等,代表剧目有《柳荫记》《白蛇传》《玉簪记》《拉郎配》《鸳鸯谱》等。
【专项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婺剧是我国( )省的戏曲曲种。 A.江苏 B.四川 C.浙江 D.山西
2/5
圣才电子书

【答案】C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解析】婺剧,俗称“金华戏”,中国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是高腔、昆腔、
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婺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较有影响的剧目有:
《黄金印》《孙膑与庞涓》《三请梨花》《断桥》《西施泪》和现代戏《桃子风波》等。
2.皮黄腔在( )分布很广,是汉剧、湘剧等剧种的主要声腔。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湘江流域 【答案】A
3.京剧是在徽班与汉班合流、以( )为演唱乐器并吸收昆剧的基础上形成的。 A.琵琶 B.京胡 C.古筝 D.板胡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1.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戏曲剧种是( )。 A.豫剧 B.京剧 C.昆曲 D.粤剧 E.秦腔 【答案】BCD 【解析】京剧、粤剧、昆曲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时间分别是 2010 年、 2001 年、2009 年。
2.京剧包括的腔调有( )。 A.昆腔 B.吹腔 C.拨子 D.西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