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县壮族丧葬习俗民间调查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

对歌择偶习俗是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壮族婚姻文化的历史缩影。 对歌择偶习俗分为四个阶段:相见对唱“初恋歌”,唱到爱慕时转为“赠礼歌”,之后再唱“别情歌”,分 手时唱“约会歌”。 “初恋歌”有六个进程: 1.游歌(又称沿路歌),为引起对方注意而即兴唱的一些与赶歌圩有关的山歌。 2.见面歌(初会歌),一般是互相问候,互通姓名、住地,并互相谦恭赞许。 3.求歌,即请求与对方正式对歌。 4.和歌(又称接歌),被邀请的一方,与“求歌”者唱答。 5.盘歌,即一般的对歌,双方互相盘问唱答,考察对方的聪明才智,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初结情谊。 6.相交歌(又称甜歌),这是男女之间彼此倾心、相互爱慕,为抒发情怀、披露心声而唱的甜蜜之歌,是双 方交结情谊的一种标志,有初交歌、深交歌之分。
文化特征
文化特征
壮族三月三具有历史性、传承性、群众性、广泛性、丰富性、系统性、包容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武鸣区壮 族三月三是壮族一种传统的文化形态,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地缘、宗教、审美等诸因素和条件,所形成的文化 现象(包括婚姻文化)下,成为连接这一人们共同体的一种精神纽带。壮族三月三体现了壮族人民的信仰观念、 文化心理、审美理念和生活追求,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和历史生活风貌。
文化轶事
文化轶事
民间传说
壮族三月三与神话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武鸣区民间传说中,骆越祖神“娅浦”曾豢养过一条叫“特掘”的 秃尾蛇,这条蛇后来变成珠江的守护神秃尾龙神。传说“娅浦”在农历三月初三逝世,后来秃尾龙把她葬在大明 山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秃尾龙都要回到大明山为“娅浦”扫墓,所以骆越后裔都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 “娅浦”举行祭祀典礼并祭扫各家的祖坟。现武鸣区壮族三月三时歌圩开台歌都是先唱龙母的故事。现武鸣地区 流行一句俗语:“三月三,龙拜山”。
壮族葬礼:壮族人的葬礼有什么样的特殊仪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壮族葬礼:壮族人的葬礼有什么样的特殊仪式导语:人死后,停尸于正厅。
以柚叶、桃叶或姜煎水浴尸换装。
入殓时孝男孝女放声号哭,也有唱《丧歌》的习惯,表示诀别。
一般停尸三日。
亲戚故旧来人死后,停尸于正厅。
以柚叶、桃叶或姜煎水浴尸换装。
入殓时孝男孝女放声号哭,也有唱《丧歌》的习惯,表示诀别。
一般停尸三日。
亲戚故旧来吊,洒酒供祭。
将死者生前喜爱的器物置于尸旁,用铜钱遮眼、塞口,或填以糯米饭、茶叶,意为使死者在往阴间的路上有赶路饭和买路钱。
有的以朱砂点五官,叫做“开光”。
尸体遮盖白布。
擂鼓或燃放鞭炮志哀。
如死者为妇女,还必须向外家报丧,俟外家来人“见面”后方能入殓。
有些地区,子女为父母办丧事,要请两位歌师分扮舅甥,通宵达旦以问答形式唱“哭丧歌”,赞颂死者生前美德,并劝喻世人应尊敬长辈,不忘祖恩。
死后的第二十一天的时把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拿到坟前烧,这个叫做过三七。
壮族有“二次葬”的传统。
一般葬后三年揭棺,捡取骸骨放入陶缸内(此环节叫“捡金”,装尸骨的罐子叫“金罐”)置于岩洞或土洞中,选择“吉壤”再行安葬,称“二次葬”。
至此,死者才成为祖先神灵而受供奉。
对非正常死亡的,被认为将变成恶鬼,因此必须火葬。
请道公诵经打斋,骨灰随道公跳过火坑,才承认其阴魂与祖先神灵有同等地位。
巫师分巫和师两类,被认为能交通鬼神的人神中介。
巫又称小巫,多指巫婆。
作法时穿常服。
无师授,无经典。
以瓢为乐器,名之为“鼎”,也有摇着铃铛。
巫以巫术活动为主,自称能代人“神游”阴间,寻找死去的亲人,代为传言;或替人问神问鬼,以告吉凶祸福。
师又称师公。
由师徒传承,但无组织。
不吃素,可婚娶。
主要为人“驱鬼”、“祈鬼”、“择吉”、“求生活常识分享。
广西农村传统的丧葬习俗,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懂,你还记得多少呢

广西农村传统的丧葬习俗,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懂,你还记得多少呢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在农村对于红白喜事最为重视,因此有着诸多的禁忌与讲究,前段时间回寨子里参加了一场白事,感觉好多规矩啊,我们这些年轻人都不懂了,今天说一下我们这边的丧葬习俗。
1、在我们这边如果有老人去世,那么孝子会在门口放两包鞭炮,注意不能放长鞭炮,意思是家里有人去世升天了,然后通知理事会的成员来家里开会,我们这边有老人去世是每户去一个人帮忙的,我们寨子有70多户人,等寨子里的人到齐后就开始抓阄,我们这边会把工作内容写在纸上,你抓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能说我抓到不想干的就不干,然后就各自去做各自的工作。
2、从老人咽气后,就要点上香了,点上长明灯,要注意的是,香不能断掉,就是要一直有香烧着,长明灯也是不能灭的,要一直亮着。
3、让人去亲戚家报丧,我们这边不用自己去的,寨子里的人谁抓到报丧的工作,谁就去报丧,主家只要告诉他亲戚家地址是哪里的就可以了,现在报丧不比以前了,以前没有电话,都是全靠人去的,现在有电话了,一般的表亲都是直接电话通知,只有娘家这些是必须人去报丧的。
4、等采买的人回来后,孝子贤孙就要披麻戴孝了,但是现在也简化了,都是头上戴白布就可以了,女士要把头发放下来披着,腰系麻绳,一般看见白布很长差不多拖地的就是逝者的儿子,亲戚只有一小节,都是扎在手臂上的。
5、我们这边要砍“哀杖”,有的地方用的是柳树,我们这边用的芦苇杆,这个是不可以乱丢的,要随着逝者一起下葬的,会铺在逝者的棺材旁边,人家看这“哀杖”就知道墓主人的儿孙数量。
6、孝子贤孙要跪在路边迎客,不能一直呆在灵堂里,亲戚来的时候吹唢呐的师傅会提醒的,你只要听见唢呐声音就是有亲戚朋友来吊丧了,亲戚没有让你起来,你不能自己战起来,有的亲戚是很会哭丧的,你得陪着他们一起哭。
7、我们这边是在晚上进行入殓仪式,以前古代人入殓的时候会在逝者嘴里放玉石,现在都是放硬币,道公会在棺材里面放上铜钱,然后进行入殓仪式,在这时候孝子贤孙一定要大声哭出来,盖棺之后会用一块新的被子盖在棺材上,我们这边都是用红色的被子居多。
展示壮族风情,演绎壮族民俗——武鸣壮族节日习俗初探

展示壮族风情,演绎壮族民俗——武鸣壮族节日习俗初探摘要:民俗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自然条件,自然而然地创造出来的,世代相传。
我们壮族有着古越人的独特文化,但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大,初到壮族地区的人,容易认为壮族无民族特点的印象,例如,几乎所有的汉族节日都排上了壮族节日的日程。
但岭西的自然环境,绵延不断的峰峦,一定程度上挡住了中央王朝的辐射,我们壮族也保留了自己的个性。
例如,每年三月三,特能彰显地方特色。
研究民俗,是为了将民俗放在某种特殊效力的溶液里,分析有效的成分,汲取文化营养,赋予新意,推动社会的发展。
(壮族民俗志)关键词:月月有节节日习俗时代新意前言:壮族在它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节日,我们武鸣县域内的节庆,按农历计算基本上月月有,有全国性的节庆,有全县统一的节庆,又有各村落自己的节庆。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有着不同的寓意,在合适的日子祭拜各种神,教育后代,敬仰祖先。
如今,过节不仅保留热闹过节的着传统,还赋予新意,我们武鸣壮乡以这些节日为契机,各种商业交流会也热闹非凡,展示壮乡儿女紧跟时代的潮流,努力创造社会财富,让更多的壮乡儿女留恋这块热土。
一、月月有节,村村有节我们武鸣在农历的每个月份里都有节日。
正月有春节,二月初二土地节,三月有清明节、三月三,四月四年王节,五月有端午节,六月初六祭田节,七月有中元节,八月有中秋节,九月有重阳节,十月初十丰收节,十一月冬至节,十二月有送灶节。
其中,除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全国性的节庆外,其它的都是壮乡特有的节日。
二、汉风壮俗相融壮族风俗受汉族风俗很大的影响,几乎所有的汉族节日都排上了壮族节日的日程,下面就以春节为例,我们壮乡明显受到汉族风俗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的特色。
不管汉族,还是壮族,春节都是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从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拉开序幕,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广西壮族丧葬风俗中的道公、师公信仰

在广西壮民族的眼里,葬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礼仪,“事死如事生”。
壮民族信仰道(公)教、师(公)教,由道公、师公主持、完成的各种人生礼仪,贯穿了壮民族每个人的一生。
道公、师公信仰是壮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的民间的信仰。
一、壮族的道公、师公信仰(一)道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广西壮族的道公不像中原传统的道教徒,在广西壮民族中,从事道公这个行业的多半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他们平时下地干活,只有在日常需要超度亡灵、禁压恶鬼和举办丧礼的时候,才作为神职人员出现,举办道场,他们也可以婚娶成家,荤素不忌,只忌狗肉。
他们并不是社会宗教的领袖,也没有在意识形态上脱离社会,他们是普通的社会人,区别于其他的人为宗教的教徒,他们是壮族民间宗教的鬼神代言人。
壮族人民尊敬道公、师公,并信仰他们通天地晓鬼神的能力,但人民并不是教徒。
道公没有成型的宗教组织,没有固定的专门的宗教活动场所,但是他们有临时的宗教活动场所,它的神职人员一般都是专门的,相对固定的,除了师父和徒弟,他们没有更多的级别分类。
法师是通过严格的学习、仪式和考核才具有资格的,他们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成为道公的,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是道公的,一个人在成为道公前,他们要拜师受戒、背诵经文,并用毛笔抄写所有的经文、随师父练习设道场做法事,只有经过了这些过程,他们才能顺利出师。
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并没有年龄限制,有些人是老了之后才开始学,有些人是少年时候开始学,终身以此为生。
道公、师公出师后,要在主持过很多场道场、学过很多经文并在地方上有声望之后,才能带徒弟做师父,他的资格取决于他从事本行业的时间长短,而不取决于年龄。
道公有大量的成文经书,有统一的教义,那些经书教义中虽然有伦理的成份,却并不是主要用来指导人们自身行为的,它们更重要的是能超度亡灵,安抚死者。
(二)师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师公跟道公差不多,其神职人员也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也要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考核,只是师公在出师前还要学会舞蹈、杂技等“师公”的看家本领。
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

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
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
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
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
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
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一、入棺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
左右和底数量一- 1 -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二、领地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
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三、编扎编扎就是打钱、织马,一般都是由先生做,按照孝家的要求,有的织狮、马、鹿、像,有的织三人三马,打两束钱。
四、做法事做法事前要扎好孝房,孝房扎好后,按孝家的要求,有的做三晚法事,有的还要念经,也是三晚上,如两样都做就是六晚上,有的要搭架子、点天灯,点天灯也要按老人的岁数,有一岁点一盏,另加三盏。
壮族丧葬习俗

壮族丧葬习俗作者:周礼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0年第11期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
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
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
两者2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
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
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各个民族又有不同的丧葬习俗。
壮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
壮族的丧事依照传统的葬礼习俗操办,其流程大致是报丧壮家有人死后,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
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
洗礼死者主家报丧后,族内的男女就自动地到主家里,帮忙各种丧事。
孝男孝女及族人,披发带孝,戴竹笠,携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
泉)边号哭,掷几枚钱于水中,汲水回来浴尸。
孝男孝女及最亲者给死者擦洗完毕,俗日洗礼。
死者是男的给他剃头发,是女的给她梳理头发。
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头巾。
接着给死者穿新衣服、新鞋,还给死者口里放一枚银元,俗日含金。
男性死者给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给她手里握一块手巾。
目的是让死者干净体面地去到另一个世界生活。
入殓道公来后,儿女到齐,由道公择定吉时,便举行人殓仪式。
其仪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内放一屋草木灰,后铺上一屋白布,将死者尸体抬八棺里,再用一幅白布盖上,作为新被,又用白布缝成蚊帐式罩上,使布角露出棺外。
诸事齐备,就将棺盖盖上,用大铁钉钉牢,此时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声大哭。
边哭边歌,以示与死者诀别。
死者入殓后,棺材放在厅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冲犯祖宗在天之灵,棺材头垂下一张布幔,设一张方桌,桌上设死者灵位,点灯燃香烛,地面铺着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灵。
停丧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
壮族丧葬习俗

文 /周 礼
死亡列 于人们 来说是 没有 办法避免 的 .茫茫宇宙 大千世界 人们在这里诞 生.成长 直到最
后的死t o几千年 来人们 形成的丧葬礼仪 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 .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 。在整个
丧葬 的过程 中 .是生者 与死者 的对话 .两者之 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 。这个结 .
孝 男孝 女 及 最 亲 者 给 死 者 擦 洗 完 毕 .俗 日 洗礼 。死 者 是 男 的
给他 剃 头 发 .是 女 的给 她 梳理 头 发 。 男 的戴
上新 帽 ,女 的包好 头 巾。 接 着给 死 者 穿新 衣
服 新鞋 .还 给 死者 口里 放一 枚 银 元 俗 日
含 金 。男 性死 者给 他 手 中拿一 把 扇 子 女 性
的队伍 在后 面 。行 进途 中 ,灵 柩 绝对 不能 着 地 .直 至墓 地 。到 要 阐述 一 番宗 旨 .宣 布 申请入 会 名单 .用协 商 办法 选下 一 任正 达 墓地 后 下 葬前 .道 公 将一 只 带去 的公 鸡 捧在 手 中 .转 了几 副会 长 。会 务 办完 .即共 饮 团结 酒 。谁 家老 人 去世 .会 长便 召
死者 给她 手 里 握一 块 手 巾。 目的是让 死 者 干
净体面地 去 到另一 个世 界生 活 。
入 殓
道 公 来 后 .儿 女 到 齐 . 由道 公 择 定 吉 时 ,便 举 行 人殓 仪 式 。 其仪 式 是 :由族 人在 棺 材 内放 一屋 草 木 灰 .后 铺 上 一屋 白布 .将 死 者尸 体 抬入 棺 里 ,再 用一 幅 白布 盖 上 .作 为 新被 .又 用 白布 缝 成蚊 帐 式 罩上 ,使 布 角 露 出棺 外 。诸 事 齐 备 ,就 将 棺 盖盖 上 .用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班级:汉本107新闻班姓名:潘芳荣
民俗学民间调查报告:
武鸣县壮族丧葬习俗
武鸣县是一个壮族同胞聚居的地区,而居住在农村地区中仍然保留着独特的丧葬习俗。
武鸣壮族家中有白事时,那一年的丧事会在不同的时间陆续进行,总共分为死者去世当天及第二天、当年的端午节、农历七月初七这主要的四天,而死者去世第二天天是最主要最隆重仪式最繁杂的一天。
死者去世的第二天,丧事的重要仪式就正式开始。
首先是要在这一天提前请道公,一般道公队由四个人组成,另外还有吹奏丧乐的一批人,道公主要是农村里年长的具有一定道教经验的人组成。
祭祀的灵台经道公布置好后,道公便吩咐让四个不同姓氏的人找四种不同的草放到装了谁的容器中浸泡,用这些水洒在灵台前给去世的人洗魂,洗掉死者生前的霉运和疾病,用竹枝将水洒到戴孝的人身上保平安,葬礼的堂内若有与死者同生辰生辰的人不能在场。
另外,道公还设有一个天神台,神台上方南面挂有三位天神,道公先用桃木剑画符咒到地上,让妖魔鬼怪不敢靠近,然后用竹子做成一个架子,架子的顶上是一个圈,圈着贴上各种符咒,竹子圈外面四面各自点有三根香,子女和亲属跪在符咒圈前,道公念悼词,随着道公的指挥,亲属们一起围着符咒圈转圈,是让死者家属怀念失去的亲人,并祝愿死去的亲人能很好的升天,到更好的世界去,没有病痛苦难。
从夜幕降临到白天,亲属好友都要在灵位前守夜,道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念经文,几个道公一起,手中敲着竹子做的乐器配合孝经的反复诵读,
死者家中有未婚的女孩子的,道公会准备八个莲花灯,每个莲花灯里面点上一根蜡烛,摆成一个八卦方阵,四个道公围着莲花八卦阵跳起方阵舞,莲花灯主要是为了给姑娘保留福气,以保佑姑娘将来嫁个好人家,生活能更好。
方阵舞跳完后,道公将糯米与朱砂混合与36枚硬币混合一起放在手中,道公会安排死者家属里面的子女辈的男男女女各自拿一个莲花灯绕着死者的灵位转圈,每走一步,停一步,道公作领头,一边走一边念悼词,转满七圈后,道公停下,将手中的36枚硬币发放到转圈的人手中,并说这些硬币可以放在身上辟邪,用来做生意可以保佑那个人生意兴隆,有钱可赚,用在出行路上可以保平安等等。
入夜至凌晨这段时间,道公们每隔两个时辰念一次悼文,唱壮族悼歌,歌文内容页大多是歌颂死者生平及其贡献作为等等,表达死者家属心中的哀伤不舍之情等。
道公们举行的每一项仪式的开始前都要算好时辰,道公根据死者的生辰和死亡时辰推算黄道日,以及适合举行的吉利的时辰。
道公会给出禁忌,除了灵堂内与死者生辰相同的人不能出现以免有晦运跟上以外,若是死者死亡的当天是凶日,则死者家中不能有哭声,参加葬礼的人不能哭泣,以免招来恶灵,只有过了当日显凶的时辰才可放出声来哭。
第二天,道公会推算出送死者的骨灰或尸体上山的好时辰,由几个死者生前的好友或年轻力壮的中年人将骨灰或尸体扛上山上的安葬处,安葬出一般条在方位坐北朝南干燥的前方视野开阔的高处,此时放的骨灰盒或尸体都是暂时放置,埋葬尸体的羊角坟过了四年或七年等尸体全部腐烂后才请村里的年长的人开坟捡骨,上山捡骨时,妇女和儿童以及生辰犯冲的
人不能在现场看,不能跟随拣骨人上山。
捡好尸骨后装到骨罐里放到合适的高处,等找到合适的坟地后将骨罐葬入。
是骨灰盒的放置在高处也是需要找到合适的坟地才葬入。
将棺材或骨灰抬上山时,道公走在前头指路,死者的儿女或死者兄弟的儿女戴孝走在前头,亲生的儿女用白绫捆住镰刀背在背上,死者兄弟的儿女则各手托一碗满满的用白纸包住的米饭走在第二位置,后边是拿着大捆香的死者女方的人,抬着的棺材和骨灰紧跟在后,旁边有一个人是撒纸钱的,后边跟着的是死者的亲戚及朋友一行人。
前往上山的路上需要注意的是,遇到坡的时候,所有人都要回过头来面对棺材或骨灰盒的位置磕三个头才能继续往前行进,同时,拿着香的人不能让香给熄灭,因为香是指引死者魂魄上山的方向。
到放置骨灰盒或棺材的坟地后,死者的亲生儿女不能回头看,要立即离开,离开之前在坟地上抓一把土,离开的路线不能往原路折回。
回到自己家中,死者的儿女将抓的泥土撒到饲养牲畜的圈中可保六畜兴旺。
当下葬仪式结束回到死者家中后,死者的儿女及亲戚要戴孝戴草帽到街上去“卖丧”,意思是把霉运都卖出去,同时也带死者逛街,死者的儿女拿着香走在前边,其余人跟在后面排成一列,“卖丧”的人一定要在街上买点东西,不管花大钱还是小钱,一般是要买点糖果和饼干,逛街结束后“卖丧”的人在十字路口分食一点糖果,剩下的就放在十字路口给死者吃,手中带去的香也要插在十字路口。
“卖丧”结束后就是前来吊唁的人吃午饭的时间了,饭席间,死者的家属要到死者娘家人面前下跪叫吃好喝好,娘家人则会起身加以安慰。
临
走前亲戚朋友有些会给死者家属一点钱表达安慰及帮助的心。
等到死者去世当年端午节那天,是送粽子的日子,死者的姐妹会在这天包上上两个四斤重的大粽子,在端午节这天送到死者家中去,死者的兄弟及娘家人则每人送一袋三斤的米,在端午这天还要聚在死者家中一起吃午餐。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情人节,但是在壮族的丧葬习俗里却还有另外的含义。
死者去世当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壮语里说的“烧纸”的日子,“烧纸”的含义就是给死者烧纸钱、衣服雨伞房子电视等物品的日子,为了给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获得更好,有钱花,有好的生活。
七月初七这天死者所有的亲戚姐妹都要到死者家中一起举行“烧纸”仪式,嫁出去的姐妹要拿香烛、纸衣之前等祭祀用品和一袋米、一只活的黑鸭子到死者家中参加对死者的祭祀。
祭祀仪式中重要的“烧纸”仪式也有特别的讲究。
当地壮族老人们说:“烧给死人的钱和物品没有记上死者的名字的话会被鬼节里出现的许许多多的鬼魂抢走,因为没有名字记号,死者是收不到这些东西的。
按风俗来讲,烧给死者的祭祀物品都要写上一份死者的信笺,一般只有年长的道公或算命先生才懂得这些信件的格式。
格式是这样的:在一张白色砂纸上右起第一列写上“中元节气”,另起一列写上“今有阳居***送给***物品**件,钱***亿,***鉴收”,写好后用浆糊贴在这些捎给死者的祭祀品上,一齐烧给死者。
送给人与死者的名字前面最好写上两者之前的亲戚等关系。
“烧纸”祭祀仪式结束后,用一张大彩纸将祭祀品烧后留下的灰烬收集好包起来,插上两根香烛和三根香一齐带到外面空旷处的石头上放好,这个仪式叫做送死者的魂出门。
等将死者的魂送走后客人们可以
开始吃午饭了。
午饭中死者家属要蒸好一笼黄色的糯米饭以及别的饭类招待客人,菜类主要是鸡鸭鱼肉,最缺不了的是当地出名的八宝鱼生,不论客人的多少,这道菜一般都要有,鱼生显示出饭菜的丰富和对客人招待的周到程度。
以上是对武鸣县丧葬习俗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