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 对花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5《对花》优质教案

2024年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5《对花》优质教案

2024年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5《对花》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第5课《对花》。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对花》的旋律、节奏、和声及演唱技巧;学习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民间音乐特点;掌握歌曲的主题及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对花》的旋律、节奏、和声及演唱技巧。

2. 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对花》,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主题思想,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对花》的旋律、节奏、和声及演唱技巧。

难点:歌曲高音部分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民间音乐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花》。

2. 新课内容学习(15分钟)(1)介绍歌曲背景,让学生了解《对花》的创作来源和民间音乐特点。

(2)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引导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学唱歌曲。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通过演唱技巧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2)每组派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逐一讲解和示范。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跟随钢琴伴奏,独立演唱《对花》,老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对花》2. 歌曲背景:民间音乐特点、创作来源3. 歌曲分析:旋律、节奏、和声4. 演唱技巧:高音部分、情感表达5. 课堂小结:学习收获、改进方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对花》,并录制视频。

2. 答案:视频提交至老师邮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了解其他民间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学生了解并掌握《对花》的旋律、节奏、和声及演唱技巧。

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5《对花》优质优质教案

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5《对花》优质优质教案

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5《对花》优质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对花》旋律、节奏和歌词。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认识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演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4.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一些特殊节奏和旋律掌握,以及歌曲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歌曲整体演唱效果和音乐表现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黑板。

2.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与《对花》风格相近民族音乐,引导学生关注民族音乐特色。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名称?它属于哪个民族音乐?2. 新课导入(15分钟)介绍歌曲《对花》背景和创作特点。

播放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节奏和情感。

分析歌曲旋律、节奏和歌词,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细节。

3. 歌曲学唱(20分钟)分组教学,每组学习歌曲一个部分。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唱。

针对学生演唱进行指导和纠正,强调歌曲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自主练习歌曲,提高演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汇报演出(10分钟)每组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学生评价、提出建议。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对花》2. 歌曲背景和创作特点3. 歌曲旋律、节奏、歌词分析4. 演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要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对花》歌曲,并录制视频。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演唱情况进行评价。

2. 附加作业:解其他民族音乐特点,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民族音乐发展,解不同民族音乐特色,提高音乐素养。

组织学生参加民族音乐活动,如民歌比赛、音乐会等,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

是歌曲《对花》旋律、节奏和歌词掌握,是歌曲情感表达,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度和兴趣。

第五单元戏曲撷英欣赏《对花》教案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戏曲撷英欣赏《对花》教案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
(kuo)、“么”(mo)等,唱准,体会其风格韵味。

8、戏曲第一句将“田埂下”截为三小段:,
,各个击破,再连起来唱。

注意第一节后面休止符完全挺住,唱出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开始的节拍重音,再连贯演唱,全局要唱出韵味,说明戏曲中常用的拖腔。

9、演唱《对花》时,陶金花唱的第一句可不可以改成两人合唱,为什么?
小组回答:可以,因为第一句是交代人物、地点和事件的,还没开始猜谜。

集体演唱第一句,然后分组对唱二、三句,体会前后不同的表达功能。

10、单独学唱长串衬词部分
长长的衬词乐句“呀喝儿呀嘚儿喂呀嘚喂呀”在此起什么作用?能不能去掉?
小组回答:起到间奏的作用,更是表现出猜谜时,一连串的问题之后需要留出好好思考的时间,还有日常说话时“卖关子”、迟迟不说最后一句的感觉,非常贴切、有趣。

如果去掉衬词,整个唱段就显得太平淡了。

这也是黄梅戏起初作为民间小戏的风趣、活泼的基本特点所在。

分组演唱猜謎部分,合唱最后的衬词长句,体会其内在表达逻辑和韵味。

京剧的形成
京剧作为我们的国粹,虽然形成于北京,但它并非土生土长的北京戏。

乾隆年间,为了给乾隆祝寿,四大徽班进京,融合了昆曲、汉戏、徽剧的精华,结合了北京的语言特点,形成了京剧。

豫剧
代表人物:常香玉、马金凤。

豫剧的特点: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

平词
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花腔
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

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

人音版音乐九下第5单元《对花》word教案1

人音版音乐九下第5单元《对花》word教案1

《对花》教学内容:演唱黄梅戏《对花》。

教学目标:1、学习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黄梅戏选段,能够用简单的、经过提炼的动作进行戏曲唱段表演并能尝试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

2、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黄梅戏产生兴趣,并了解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和流传地域等知识。

3、感悟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黄梅戏鲜明丰富的地方色彩。

难点:较逼真地模仿《对花》的唱腔特点,以及附点节奏和一字多音处的准确表现。

课前准备:1、自制多媒体课件及相关道具。

2、学生课前自主查阅黄梅戏相关文化资料。

教学过程:(一)感受黄梅戏师:“老师给同学们唱一段戏曲音乐,请你们听后说说,它属于什么剧种?”1、(教师清唱《天仙配》选段前两乐句,教师反串男女角色演唱。

)(带动作边唱边演)生:“黄梅戏。

”2、师生齐唱《天仙配》,教师带学生做动作(放视频)。

师:“刚才的黄梅戏《天仙配》选段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生:“男女对唱。

”(二)了解黄梅戏师:“同学们对黄梅戏有那些了解?”生:自主回答问题。

(三)体验黄梅戏(播放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1、这段唱腔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生:“锣鼓经。

”2、介绍锣鼓经简称罗经,戏曲打击乐各种具有固定程式的打击乐“合奏谱”的泛称。

锣鼓经都采用文字记谱,所用文字及代表的含义并不统一,较为流行的记谱法中:“乙”代表板;“仓”代表大锣;“台”代表小锣。

3、教师出示三件打击乐器实物让学生听一听三件打击乐器的音色,学学每件乐器的敲奏方法,再让学生敲一敲,练一练。

4、展示《对花》中的对白,师生用方言念对白。

5、歌词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情趣?教师总结:花腔以演生活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朴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说白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戏词中间夹杂口语化无词意的衬词。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四)模唱黄梅戏1、教师范唱一段唱词。

2、跟录音轻声整体学唱戏词。

3、分角色学唱戏词。

初中音乐对花教案

初中音乐对花教案

初中音乐对花教案教案标题:初中音乐对花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音乐对花的概念和特点;2. 学习音乐对花的基本技巧和表现形式;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音乐对花的定义和特点;2. 音乐对花的表现形式;3. 学生合作演奏的能力。

教学准备:1. 音乐对花的示范录音或视频;2. 乐器、乐谱等音乐资源;3. 合作小组。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音乐对花的概念和特点,提问:“你们对音乐对花有什么了解?它有什么特点?”2. 播放一段音乐对花的示范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和欣赏。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介绍音乐对花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分析音乐对花的表现形式,如交替演奏、对位演奏等。

三、技巧训练(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

2. 分发相应的乐谱,让学生学习和练习音乐对花的技巧。

3. 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演奏,注重节奏和配合。

四、合作表演(15分钟)1. 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合作表演,展示他们学习和练习的成果。

2. 其他学生可以观察和评价表演,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五、总结归纳(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音乐对花的表现形式和技巧要点。

2. 强调合作演奏的重要性和效果。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尝试其他音乐对花的形式和曲目。

2. 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导,让学生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对花的概念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分组合作演奏,学生不仅提高了技巧,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有机会自主探索和发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音乐水平。

《对花》音乐教案

《对花》音乐教案

《对花》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对花》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2. 能够感受和理解音乐所传达的情感;3. 能够演奏《对花》的简单乐谱。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对花》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2. 学会演奏《对花》的乐谱。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准确表达音乐传达的情感;2. 学会演奏《对花》中的乐谱。

四、教学准备:1. 音乐播放设备;2. 乐谱复印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欣赏过的一首音乐,让他们描述这首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情感和印象。

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音乐作品《对花》。

2. 学习音乐作品《对花》的背景和特点介绍《对花》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创作目的。

指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作品,感受其中传达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分析音乐的曲调、速度和表现手法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3. 学习音乐作品《对花》的乐谱向学生展示《对花》的乐谱,并简要讲解旋律、音符、节拍和连线等基本的乐谱元素。

然后,通过逐小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并且学会演奏这首音乐作品。

4. 音乐欣赏与情感表达结合教学过程中对音乐的解析和学习,引导学生再次欣赏《对花》这首音乐作品,让他们感受并理解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并鼓励他们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这种情感,如绘画、写诗等。

5. 演奏音乐作品《对花》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演奏。

首先,要求学生按照乐谱进行个别练习,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演奏自己的部分。

然后,分小组进行合奏,最终整合全班的演奏成果。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音乐作品《对花》的理解和感受,并鼓励他们将音乐所传达的情感运用到生活中。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们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对花》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理念,扩展他们对音乐的理解程度;2. 引导学生们创作属于自己的乐曲,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音乐才能。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专注度;2. 评估学生对音乐作品《对花》的理解和感受;3. 评估学生对乐谱的掌握程度和演奏技巧。

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五单元 《☆对花》教学设计

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五单元 《☆对花》教学设计

《对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学唱黄梅戏选段《对花》,能够基本完整、准确地演唱《对花》的第一段内容,通过演唱和表演初步经历体验黄梅戏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韵味。

二、初步了解中国戏曲及黄梅戏的相关背景知识。

三、通过演唱、表演、探究等活动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总结黄梅戏这种地方剧种在旋律唱腔、演唱形式、表演形式、语言歌词、乐器搭配等方面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跟唱、片段视唱、齐唱、表演唱等方式学唱《对花》的第一段。

教学难点:戏曲音乐当中旋律的一字多音,节奏的准确,以及有意识地把握好独特的唱腔风格。

二、通过演唱和表演的体验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分析,黄梅戏这一地方戏曲的独特的音乐特征。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钢琴。

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演唱学生猜体裁,然后由学生来介绍戏曲音乐中国戏曲音乐及其地方剧种黄梅戏的相关背景知识。

然后引入揭示课题。

二、完整聆听音乐,探究归纳特点。

完整领听歌曲,请学生关注其中的细节和影响深刻之处。

生答师归纳总结形成板书。

三、学唱歌曲(一)二次聆听歌曲,寻找难点。

(二)逐个突破难点。

(三)片段视唱。

(四)老师示范。

(五)学生跟唱。

(六)跟琴齐唱。

(七)跟琴慢速齐唱。

(八)纠正错误不足。

(九)跟伴奏音乐原速齐唱。

(十)分男女生对唱。

(十一)观看表演视频。

感受表演。

(十二)小组体验展示。

四、小组讨论总结该首歌曲在旋律唱腔、演唱形式、表演形式、语言歌词、乐器搭配等方面的音乐特点。

五、教学总结。

人音版音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对花教案

人音版音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对花教案
九.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1)演唱练习:要求学生在家中独自或与家人一起演唱《对花》,录制视频并上传至学习平台,以便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2)音乐分析:要求学生分析《对花》的音乐特点,如节奏、旋律、和声等,并撰写分析报告,字数不少于200字。
(3)舞蹈动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家中学习《对花》的舞蹈动作,录制视频并上传至学习平台,以便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2. 音乐实践能力:通过演唱《对花》和舞蹈表演,锻炼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身体协调性,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3. 音乐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对花》的背景和文化,使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和文化素养。
4. 音乐创新思维:通过对《对花》音乐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新热情。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这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
最后,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学生们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锻炼了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其他学生的提问和点评也促进了互动交流,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
②《对花》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③《对花》的音乐创新与突破
6. 学生学习效果与反思
①掌握《对花》的演唱技巧
②分析《对花》的音乐特点
③学习《对花》的舞蹈动作
④了解《对花》的背景与文化内涵
⑤探讨《对花》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⑥提高音乐学习兴趣与动力
⑦培养音乐学习习惯与自主学习能力
八、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1)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对花》的背景、创作过程、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书籍或文章。
(4)背景资料查阅:要求学生查阅《对花》的背景资料,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等,并撰写报告,字数不少于300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花》
教学内容:
演唱黄梅戏《对花》。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黄梅戏选段,能够用简单的、经过提炼的动作进行戏曲唱段表演并能尝试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

2、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黄梅戏产生兴趣,并了解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和流传地域等知识。

3、感悟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黄梅戏鲜明丰富的地方色彩。

难点:较逼真地模仿《对花》的唱腔特点,以及附点节奏和一字多音处的准确表现。

课前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及相关道具。

2、学生课前自主查阅黄梅戏相关文化资料。

教学过程:
(一)感受黄梅戏
师:“老师给同学们唱一段戏曲音乐,请你们听后说说,它属于什么剧种?”
1、(教师清唱《天仙配》选段前两乐句,教师反串男女角色演唱。

)(带动作边唱边演)生:“黄梅戏。


2、师生齐唱《天仙配》,教师带学生做动作(放视频)。

师:“刚才的黄梅戏《天仙配》选段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
生:“男女对唱。


(二)了解黄梅戏
师:“同学们对黄梅戏有那些了解?”
生:自主回答问题。

(三)体验黄梅戏(播放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
1、这段唱腔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
生:“锣鼓经。


2、介绍锣鼓经
简称罗经,戏曲打击乐各种具有固定程式的打击乐“合奏谱”的泛称。

锣鼓经都采用文字记谱,所用文字及代表的含义并不统一,较为流行的记谱法中:“乙”代表板;“仓”代表大锣;“台”代表小锣。

3、教师出示三件打击乐器实物让学生听一听三件打击乐器的音色,学学每件乐器的敲奏方法,再让学生敲一敲,练一练。

4、展示《对花》中的对白,师生用方言念对白。

5、歌词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情趣?
教师总结:花腔以演生活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朴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说白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戏词中间夹杂口语化无词意的衬词。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四)模唱黄梅戏
1、教师范唱一段唱词。

2、跟录音轻声整体学唱戏词。

3、分角色学唱戏词。

4、找出难唱乐句,师生共同解决。

(五)活动展示
播放黄梅戏《对花》伴奏音乐,师生合作共演黄梅。

(六)拓展延伸
黄梅戏不仅在国内具有独特的地位,它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教学小结:
师:“祖国的民族和民间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大家接触的只是冰山一角,只要留心生活,用善于发现的耳朵和眼睛多角度地感受生活中的一切,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在黄梅戏《打猪草》的音乐声中结束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