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练习(10--20)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典型例题】约不可失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2)是日,饮酒乐,天雨()(3)公将焉之()(4)岂可不一会期哉()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①打猎②下雨③到、往④约定的时间(2)A(疑问代词哪里)(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4)守信【模拟试题】一.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 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 妇亦/ 起大呼B. 又夹百千/ 求救声C. 虽人/ 有百手,手/ 有百指D. 不能/ 名其一处也2. 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A. 虽人有百手虽:虽然B. 不能指其一端指:手指C.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D. 几欲先走走:走开3. 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从正面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B. 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令人胆战心惊。
C.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
D.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4.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听口技表演的人很多。
B. 表演者和观众面对面坐在一间屋里。
C. 表演者所用道具非常简单。
D. 表演者还没开始表演就抓住了听众。
二.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附译文及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附译文及答案)小升初文言文专题小练(1)措大①吃饭有二措大相与( )言志。
一云( ):“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
他日得志,当吃饱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
”一云:“我则异于是。
当吃了又吃,何暇( )复睡耶?”吾来庐山,闻( )马道士善睡,于睡中得妙。
然( )吾观之,终不如彼措大得吃饭三昧②也。
①措大:亦曰“醋大”,唐宋之世,俗称士人为“措大”,含轻视意,犹后世云穷酸。
②三昧:佛家语,正定之义,俗以称事之诀要。
“三昧”是梵语译音,“三”字无义。
1.在括号里解释加点字。
2.翻译句子。
然吾观之,终不如彼措大得吃饭三昧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是苏轼写的一篇讽刺小品,它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升初文言文专题小练(2)论贫士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
或( )怪( )而问之,生曰:“固( )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裹中耳。
”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乃( )知俗传信而有徵。
使瓶有储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马后纪》,夫人见大练①,以为( )异物;晋惠帝问饥民何不食肉糜,细思之,皆一理也。
聊为好事者一笑。
永叔②常言:孟郊诗“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纵使堪织,能得多少?①大练:即大帛,丝织之粗者。
②永叔:欧阳修,字永叔。
1.在括号里解释加点字。
2.翻译句子。
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裹中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细思之,皆一理也”,这“理”是什么道理?请写在下方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升初文言文专题小练(3)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 )子,长沙刘氏之甥也。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郑玄对应劭时大将军袁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玄④,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⑾之徒不称官阀⑿。
”劭有惭色。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
②总兵:总领兵马。
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
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
⑤斛(hú):量器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
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
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⑧太山:泰山。
⑨应中远:即应劭,字中远。
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⑾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
⑿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
文化常识]“尺”及其他。
“尺”是古代的度量单位。
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l引。
古代的尺要比现代的短,据考证,周朝的1尺,约合今天6.5寸左右,到汉朝,约合今之7寸左右。
上文说郑玄“身长八尺”,按现代度量计算,约为1.85米,算是个高个子。
如果不了解上述情况,将古今尺寸视为相同,那么郑玄身高便为2.7米左右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要②会③竞④归.翻译:①乃延升上坐②未以通人许之③咸出问表④莫不嗟服3.理解:为什么郑玄最后的一番话会使“劭有惭色”?【参考译文】当时大将军袁绍统兵冀州,派使者邀请郑玄,大宴宾客,郑玄最后才到,便请到上座。
郑玄身高八尺,能喝一斛酒,眉目清秀,仪容温和高大。
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爽俊杰之士,且很有口才。
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设置奇异的问题,百家交替提问。
郑玄依次辩论答对,都出乎问者的意料之外,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他们全都惊叹佩服。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专力则精,杂学则粗(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
”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注释]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称,他字姬传,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
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
③休宁:古县名,今浙江境内。
[文言知识] 说“少”。
作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
“少”在文言中还作“年轻”、“年轻时”解。
上文“余少时尝效焉”中的“少时”,即为“年轻时”。
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还”,其中“少小”指年轻时。
古人年龄在30岁之内的都可指“少年”。
岳飞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头”即年轻人的头发。
古语有“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少年”也指年轻人。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盛②焉③悚2.翻译:①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3.“多所舍弃,词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很多爱好都抛弃了,只有词没放弃;②很多爱好抛弃了,词便是其中之一;⑧很多爱好没放弃,词便是其中之一;④很多爱好没放弃,只有词抛弃了。
4.理解:姚鼐感到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译文】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效焉。
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
”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词学以浙中为最盛,我小的时候曾经效仿过。
一天,嘉定王凤喈对休宁的戴东原说:“我从前怕姬传,现在不怕了。
”东原说:“为什么?”凤喈说:“他喜欢多才,见到有人有一个处便要和他一样。
专心学一门则精,学杂了就粗了,所以不怕了。
”东原见到我,把凤喈的话告诉了我,我感到震惊,于是把其他的爱好舍去,只功词一项。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五)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七)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八)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十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十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十三)治学的人一定要注重品行修养,而品行修养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的。
从这一意义上说,“苦其心志”就是造就人的大功。
《孟子》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应用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升初考试中,应用题也常常是考察的重点。
下面,我们将针对小升初数学应用题进行专题探讨,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类问题。
理解题目背景:在解决应用题之前,首先要理解题目所描述的情境和问题。
要仔细阅读题目,抓住关键词,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定义变量:根据题目,将已知量和未知量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例如,我们可以设未知数为x,已知数为a和b。
建立数学方程:根据题目描述和已知条件,建立数学方程。
这个方程可以是等式、不等式或方程组。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指洞庭湖。
⑤逋赋:拖欠赋税。
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不答复。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登闻鼓”及其他。
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
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
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
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②死者相踵③遂自经于鼓下④养以公田百亩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译文】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
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一)曹彬仁爱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张光祖《言行龟鉴》)[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的德行。
(二)狄仁杰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
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世说》)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3. 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4.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三)猿母中箭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释加点的词语:付子已.()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四)银烛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
庆初未之觉也。
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④之。
”曰:“爇而不能燃也。
”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
最新小升初专项训练(含答案)——文言文.pdf

经典例题
道旁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 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 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游:_玩__耍__,_游__玩_ 。
尝:_曾__经______
2.解释句子。(4分) 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文言文知识梳理
——小升初专项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9分 不识自家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 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 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 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2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 渭(wèi);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每空2分,共4分) ⑴夸父逐日( 追赶 ) ⑵夸父与日逐走( 赛跑 ) 2.在括号里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每空1分,共2分) ⑴( 夸父 )饮于河、渭。⑵( 夸父 )渴,欲得饮 3.翻译下面句子。(2分)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__黄__河__、_渭__水__的_水__不__够_他__喝__,_就__到__北_方__的__大_湖__去__喝_水__。_ 4.“夸父与日逐走”,他胜利了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链接
北人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①菱者,仕③于南方。席上 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 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 也。”问者曰:“北地亦有此物否?”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 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十一: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文中加点字“其”都起指代作用,请分别写出它们各指什么?(1)其.子随之而泣()(2)其.母曰()2、写出下面加点的“而”字的作用。
(1)待父母而.学者也(表递进,)(2)子而不信其.母(则,就)3、写出下面“之”字在不同语境中不同含义。
(1)曾子之妻之市()()(2)其子随之而泣()(3)曾子欲捕彘杀之()(4)今子欺之()4、下列加有下划线的字在文中理解有误的一项()A、汝还(回来)B、顾反为汝杀彘(返回)C、特与婴儿戏耳(开玩笑)D、遂烹彘也(烧煮)5、翻译“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如今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
6、“特与婴儿戏耳”的意思是——()A、特意跟婴儿开开玩笑而已B、特地于婴儿看戏罢了C、三岁的小兽跟孩子戏耍而已D、只不过同孩子说着玩玩,开开玩笑罢了7、对本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A、嘲讽曾子杀猪的迂腐不化、小题大做B、说明孩童时期正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不能用谎言教育子女C、说明父母教育子女要身教胜于言教,一旦许诺就要说到做到D、说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其十二: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时冕父已卒.:.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
A.听已.辄默记(完毕)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D.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D.以刀劈狼首4、翻译下列句子。
①或牵牛来责蹊田。
②曷不听其所为?③门人事冕如事性。
④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6、这两段文字说了王冕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其十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
②悲鸣:动听地鸣叫。
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
④委身:曲身。
⑤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⑵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⑶黄雀延.颈()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⑵不知螳螂在其.后也()⑶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⑷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我国古代还有一个与螳螂有关的寓言故事,并且从中也提炼出一个成语,比喻自不量力,这一成语是什么?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其十四:请君入瓮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
②鞫(jū):审讯犯人。
③推事:研究事情。
④炙(zhì):烧烤。
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
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当.为何法()3..取.大瓮( )4.因.起谓兴曰( )二、翻译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三、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____________的方法。
其十五:《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其十六: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句总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等因素。
2.解释加粗的词。
(1)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___(2)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__(3)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4)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3.“儿女”一词古今意义不同,今义指儿子和女儿,古义指________________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十七: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一、解释加点的字1、天雨.(yù, )2、墙坏.()3、其.子曰()4、不筑.()5、必将..有盗()6、其邻人之父.(fǔ,)7、亦云..()8、暮.而果.大亡.其财()()()9、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二、翻译句子1、暮而果大亡其财译: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三、问答题1、宋人被盗的原因是什么?答:2、《智子疑邻》寓意是什么?(或者给你什么启示或者告诉什么道理?)答:其十八: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皆:此:居:归:十九:2.用“/”将本文划分层次。
(在原文划分)3.用一个成语概括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答: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答:5.翻译下列句子(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其十九: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多子折枝”一句中的“折”读音为,意思是。
“折”字还有另外两个读音,一是,组词;二是,组词;2、解释加点字(1)尝.与诸小儿游(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3)取之信然.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各指代什么?(1)诸儿竞走取之(2)人问之(3)取之信然4、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会想些什么?5、王戎与诸小儿相比有哪些过人之处?()(多选)A.仔细观察B.会动脑筋C.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D.先人后己,懂得谦让6、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其二十:欧阳修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欧阳公四岁而孤()(2) 教以书字()(3) 及其稍长()(4)或因而抄录()2.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3.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4.在文中用横线标出欧阳修刻苦读书的句子。
5.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6.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