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应用题(一)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1 :归一问题(含解析)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1 :归一问题(含解析)归一问题【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1:3头牛4天吃了24千克的草料,照这样计算5头牛6天吃草_____ 千克。
解:1、根据题意先算出1头牛1天吃草料的质量:24÷3÷4=2(千克)。
2、那么5头牛一天吃2×5=10(千克)的草料。
3、那么6天就能吃10×6=60(千克)草料。
例2:5名同学8分钟制作了240张正方形纸片。
如果每人每分钟制作的数量相同,并且又来了2位同学,那么再过15分钟他们又能做_____ 张正方形纸片?解:1、可以先算出5名同学1分钟能制作正方形纸片的数量,240÷8=30(张)。
2、再算出1名同学1分钟制作的数量,30÷5=6(张)。
3、现在有5+2=7(名)同学,每人每分钟做6张,要做15分钟,那么他们能做7×6×15=630(张)正方形纸片。
例3:某车间用4台车床5小时生产零件600个,照这样计算,增加3台同样的车床后,如果要生产6300个零件,需要_____ 小时完成?解:1、4台车床5小时生产零件600个,则每台车床每小时生产零件600÷4÷5=30(个)。
2、增加3台同样的车床,也就是4+3=7(台)车床,7台车床每小时生产零件7×30=210(个)。
3、如果生产6300个零件,需要6300÷210=30(小时)完成。
1、典型应用题训练(追击问题)

1、典型应用题训练(追击问题)1、甲、乙两人在相距12km的A、B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步行每小时4km,乙在后面骑自行车,每小时的速度是甲的3倍,问几小时后乙追上甲?甲的速度为4km/h,乙的速度为12km/h。
设乙追上甲的时间为t小时,则甲走了4t公里,乙走了12t公里,根据题意可得:4t+12t=12,解得t=1.所以乙需要1小时追上甲。
2、从A地到B地,甲需要20分钟,乙需要30分钟,如果XXX先走5分钟,甲需要几分钟才能追上乙?设甲需要x分钟才能追上乙,则乙在先走5分钟后,走了30-5=25分钟,此时甲走了20分钟,根据题意可得: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
因为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甲的速度是乙的1.5倍。
所以20/60*x=25/60*(x+5),解得x=15.所以甲需要15分钟才能追上乙。
3、从学校到少年宫,XXX步行每分钟80米,出发25分钟后,XXX骑自行车去追他,10分钟后追上了,XXX骑自行车每分钟行多少米?设XXX骑自行车的速度为v,则XXX骑自行车走的距离为v*(10/60),XXX走的距离为80*(25/60),根据题意可得:v*(10/60)=80*(25/60),解得v=200.所以XXX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
4、甲、乙两人行走的速度比是11:9,他们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如果相向而行,2分钟后相遇,如果同向而行,甲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追上乙?设甲的速度为11x,乙的速度为9x,则相向而行时,他们的速度之和为20x,根据题意可得:20x*2=距离,解得距离为40x。
同向而行时,他们的速度之差为2x,甲追上乙需要的时间为40x/(2x)=20小时。
5、甲、乙两人同时骑自行车由A城去B城。
甲每小时行12千米,乙每小时行9千米,甲在途中停留4小时,因此甲比乙迟到1小时。
问: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设A、B两城相距x千米,则甲迟出发3小时,乙行驶时间为t小时,根据题意可得:12*(t-4)=9*t+x,解得x=60.所以A、B两城相距60千米。
应用题练习

典型应用题(1)1、一块三角形水田占地1.2公顷,底是400米,高是多少米?2、营南小学食堂第4周前两天用去大米70千克,后三天用去大米125千克,求平均每天用大米多少千克?3、南京地铁一期工程分高架线和地下线两部分,其中高架线长约6.5千米,地下线是高架线的1.6倍,第一期工程全线长多少千米?4、一块正方形的周长是桌布是4.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5、一个梯形上底是5厘米,下底是8.2厘米,高是4.5厘米,如果在这个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6、一个梯形塑料板面积是240平方厘米,上底35厘米,下底4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7、一个停车场规定:停车场一次收费3元;超过1小时,每多停1小时再付1.5元。
司机小黄开走他的车时共交了13.5元停车费,他的车在那最多停了几小时?8、某市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是:3千米以内收费5元,3千米以外每千米收费1.6元,周六小军从家打车到少年宫共付20.2元,他家到少年宫多少千米?9、一个长方形墙面,长8米,高4.5米。
粉刷这一墙面用了9千克油漆,平均每平方米用油漆多少千克?10、王阿姨用40元买了12.5千克大米,李阿姨买14,5千克同样的大米需要多少元?11、一根1.2米长的钢轨重7.2吨,,平均每米钢轨重多少吨?平均每吨钢轨长多少米?12、一块平行四边形麦田,底是600米,高是30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如果每公顷收小麦6000千克,这块麦田能收到100吨小麦吗?13、一块梯形白菜地,上底是9米,下底是12米,高是18米,如果平均每棵白菜占地9平方分米,这块地里一共有白菜多少棵?14、一面用纸做成的直角三角形小旗,底是12厘米,高是20厘米,做10面这样的小旗,至少需要这种纸多少平方厘米?15、用一块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红布做直角小旗,小旗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10厘米和5厘米。
这块布最多可以做多少面这样的小旗?典型应用题(2)1、一个等腰梯形的门牌,上底是16米,下底是22米,高是3米,油漆这块装饰牌(每平方米需要油漆1千克),50千克油漆够不够?2、小华看见远处打闪以后,经过3秒听到雷声,已知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0.33千米,打闪的地方离小华有多远?3、王叔叔开车去农场要行200千米,汽车的油箱里有25千克汽油,每千克汽油可供汽车行驶6.8千米。
2020年小升初数学专题复习训练—拓展与提高:典型应用题(1)(知识点总结+同步测试) 通用版

A.3
B.4
C.9
7.弟弟原来有 5 本故事书,哥哥给弟弟 3 本后,哥哥的本数是弟弟的 2 倍,哥哥原来有( )本书.
A.7
B.16
C.19
D.14
8.哥哥的钱数是妹妹的两倍,如果哥哥拿 4 元钱给妹妹,那么兄妹俩的钱数就一样多.妹妹原来有( )
元钱.
A.2
B.4
C.8
D.16
二.填空题(共 8 小题)
【命题方向】
例 1:如果把一根木料锯成 3 段要用 9 分,那么用同样的速度把这根木料锯成 4 段,要用 13.5 分. 分析:这是一个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存在这样一个关系:锯的次数=锯成的段数-1;锯成 3 段, 要锯 2 次,锯成 4 段要锯 3 次, 那么本题就可以改成,锯 2 次要 9 分钟,那么锯 3 次要几分钟?先求锯 1 次要几分钟,用除法 即 9÷2=4.5(分),再求锯 3 次要几分钟,用乘法,即 4.5×3=13.5(分)
解:(8+16)÷(3-1) =24÷2 =12(千克) 12+8=20(千克) 答:两桶油原来各有 20 千克. 点评:本题考查了差倍问题,关键是得出 48 千克时是甲桶取出后的 2 倍.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共 8 小题) 1.王大伯今年栽了桃树和梨树(如图),算一算他今年栽的果树中有梨树(
)棵.
三.和倍问题
【知识点归纳】
公式: 两数和÷份数和=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两数和-小数=大数 和倍问题的特点是利用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解答和倍应用题的最好助手是,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表示两种量间的数量关系,以便找到解 题的途径.
【命题方向】
一些典型的应用题

应用题一、行程问题1、某校组织学生排队去春游,步行速度为每秒1米,队尾的王老师以每秒2.5米的速度赶到排头,然后立即返回队尾,共用10秒,求队伍的长度是多少米?、解:速度差=2.5-1=1.5米/秒速度和=1+2.5=3.5米/秒设队伍长度为a米a/1.5+a/3.5=105a=3.5x1.5x10a=10.5米或者这样做第一次追及问题,第二次相遇问题速度比=1.5:3.5=3:7我们知道,路程一样,速度比=时间的反比因此整个过程,追及用的时间=10x7/10=7秒那么队伍长度=1.5x7=10.5米2、两列火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4小时后在距中点48千米的地方相遇,一直慢车是快车的5/7,他们的速度分别是?甲乙相距?解:已知慢车和快车的速度比为5:7那么相遇时,慢车行了全程的5/12快车行了全程的7/12那么全程=48/(1/2-5/12)=576千米两车的速度和=576/4=144千米/小时慢车速度=144x5/12=60千米/小时快车速度=144x7/12=84千米/小时3、在一个圆形跑道上,甲从A点,乙从B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6分钟后两人相遇,再过4分钟甲到B点,又过8分钟两人再次相遇,甲、乙环形一周各需多少分钟?解:解:将全部路程看作单位1第一次相遇后,再一次相遇,行驶的路程是1那么相遇时间=4+8=12分钟甲乙的速度和=1/12也就是每分钟甲乙行驶全程的1/126分钟行驶全程的1/12×6=1/2也就是说AB的距离是1/2那么6+4=10分钟甲到达B,所以甲的速度(1/2)/10=1/20甲环形一周需要1/(1/20)=20分钟乙的速度=1/12-1/20=1/30乙行驶全程需要1/(1/30)=30分钟4、某学校组织学生去100千米以外的夏令营.汽车只能坐一半人,另一半人步行,先坐车的人在途中某处下车步行,汽车则立刻回去接步行的另一半人,已知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汽车每小时走20千米(不计上下车的时间).要使大家下午5点到达,需何时出发?设一半人步行的距离是X,因为二批人是同时出发又同时到达,所以,另一批人的步行距离也是X,那么二批人的乘车距离是:100-X 车从第一批人下车处到回来与第二批人相遇的距离是:100-2X车从出发到与第二批人相遇的时间与第二批人步行的时间相同,所以:[100-X+(100-2X)]/20=X/4X=25即步行距离是25千米,乘车距离是75千米所用时间是:25/4+75/20=10小时那么要在下午5点到,则应该在上午7点出发5、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站开往西站,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性12千米。
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典型例题

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典型例题在六年级数学中有的应用题题目由于具有特殊的结构,因而可以用特定的步骤和方法来解答,这样的应用题通常称为典型应用题。
店铺在此整理了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典型例题,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六年级数学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典型例题(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是,已知两个数量,所求问题是这两个量间的百分率。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的实质是一样的,只不过计算结果用百分数表示罢了,所以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时,要用除法计算。
解题的一般规律是:设a、b是两个数,当求a是b的百分之几时,列式是a÷b。
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关键是理解问题的含意。
例题如下:养猪专业户李阿姨去年养猪350头,今年比去年多养猪60头,今年比去年多养猪百分之几?思路分析:问题的含义是:今年比去年多养猪的头数是去年养猪头数的百分之几。
所以应用今年比去年多养猪的头数去÷去年养猪的头数,然后把所得的结果转化成百分数。
(二)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都用乘法计算。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反映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那个已知条件入手分析,先确定单位“1”,然后确定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三)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应用题可以用方程来解,也可以用算术法来解。
用算术方法解时,要用除法计算。
解答这类应用题时,也要反映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已知条件入手分析:先确定单位“1”,再确定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些稍难的应用题,可以画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四) 工程问题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问题。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工作总量没有给出实际数量,把它看做“1”,工作效率用来表示,所求问题大多是合作时间。
例题如下:一件工程,甲工程队修建需要8天,乙工程队修建需要12天,两队合修4天后,剩下的任务,有乙工程队单独修,还需几天?思路分析:把一件工程的工作量看作“1”,则甲的工作效率是1/8,乙的工作效率是1/12。
小学数学应用题典型例题(一)(含答案解析)

小学数学应用题典型例题(一)(含答案解析)1、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解题思路:由已知条件可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的288元,正好是一把椅子价钱的(10-1)倍,由此可求得一把椅子的价钱。
再根据椅子的价钱,就可求得一张桌子的价钱。
答题:解:一把椅子的价钱:288÷(10-1)=32(元)一张桌子的价钱:32×10=320(元)答:一张桌子320元,一把椅子32元。
2、3箱苹果重45千克。
一箱梨比一箱苹果多5千克,3箱梨重多少千克?解题思路:可先求出3箱梨比3箱苹果多的重量,再加上3箱苹果的重量,就是3箱梨的重量。
答题:解:45+5×3=45+15=60(千克)答:3箱梨重60千克。
3、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经过4小时,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
甲比乙速度快,甲每小时比乙快多少千米?解题思路:根据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和甲比乙速度快,可知甲比乙多走4×2千米,又知经过4小时相遇。
即可求甲比乙每小时快多少千米。
答题:解:4×2÷4=8÷4=2(千米)答:甲每小时比乙快2千米。
4、李军和张强付同样多的钱买了同一种铅笔,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李军又给张强0.6元钱。
每支铅笔多少钱?解题思路:根据两人付同样多的钱买同一种铅笔和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可知每人应该得(13+7)÷2支,而李军要了13支比应得的多了3支,因此又给张强0.6元钱,即可求每支铅笔的价钱。
答题:解:0.6÷[13-(13+7)÷2]=0.6÷[13—20÷2]=0.6÷3=0.2(元)答:每支铅笔0.2元。
5、甲乙两辆客车上午8时同时从两个车站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两车同时到达一条河的两岸。
由于河上的桥正在维修,车辆禁止通行,两车需交换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发的车站,到站时已是下午2点。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一)归一问题

.
1、归一问题 7、相遇问题 13、时钟问题 2、归总问题 8、追及问题 14、盈亏问题
19、“牛吃草”问题 25、构图布数问题
20、鸡兔同笼问题
26、幻方问题
3、和差问题 9、植树问题 15、工程问题
21、方阵问题
27、抽屉原则问题
4、和倍问题 10、年龄问题 16、正反比例问题 22、商品利润问题
• 解:先求1辆卡车一次能运货物多少吨, 再求增加6辆后,能运货物多少吨。 这是一道正归一应用题。
• 综合算式:
•
192÷24×(24+6)=240吨
.
• 例5、 张师傅计划加工552个零件。前5天加 工零件345个,照这样计算,这批零件还要 几天加工完?(这是一道反归一应用题。)
• 列综合算式: • ( 552-345) ÷( 345÷5)=3(天) • 或 552 ÷ ( 345÷5)-5=3(天)
路: • 3×5=15 • 最后求要增加多少人。.
例9、用两台水泵抽水。先用小水泵抽6小时, 后用大水泵抽8小时,共抽水624立方米。已 知小水泵5小时的抽水量等于大水泵2小时的 抽水量。求大小水泵每小时各抽水多少立方 米?
• 解法一: 根据“小水泵5小时的抽水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应用题(一)
一、什么是典型应用题?
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并且有一定解答规律的应用题叫典型应用题。
如求平均数应用题、相遇问题、归一应用题等。
解这类应用题,要特别注意认识各类应用题的特点,并掌握其解题规律。
二、求平均数应用题。
1、特点:已知几个不同的数(其中也可以有几个相同),
要在总和不变的情况下,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
等的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2、解题规律: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量”
和“总份数”,然后用“总量÷总份数= 平均数”。
例如:期末考试,小明语文得98分,数学得92分,这两门功课的平均分是多少?
三、“归一”应用题。
1、“归一”应用题:是指根据已知条件,在解题时要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归一),如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单位面积的产量、商品的单价、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等,然后再求出所求的问题,这类应用题叫“归一”问题。
2、特点:从已知条件中求出固定不变的“单一量”,再以“单一量”为标准去计算所求的总量或数量。
3、种类:
(1)、一次归一问题:在“归一”问题中,通过一步计算就能求得“单一量”的,叫一次归一问题。
(在解答时,求出单一量后,用乘法求新的总量的叫“正归一”,正归一问题也称直进归一问题)。
例如:一辆汽车3次可以运送15吨货物,照这样计算,运12次,一共可以运送多少吨货物?
“正归一”数量关系:
分步列式:总量÷数量= 单一量,单一量X新的数量= 新的总量;
综合算式:总量÷数量X新的数量= 新的总量。
(2)、反归一问题:求出单一量后,用除法去求新的数量的叫“反归一”,反归一问题也称逆转归一问题。
例如:某工厂7天共生产1575个零件。
照这样计算,生产6750个零件需要多少天?“反归一”问题的数量关系:
分步列式:总量÷数量= 单一量,新的总量÷单一量= 新的数量。
综合算式:新的总量÷(总量÷数量)= 新的数量。
(3)通过两步运算才能求出“单一量”的,叫二次归一问题。
例1:4头牛5天吃240千克青草。
照这样计算,18头牛9天要吃多少千克青草?(二次正归一问题)
例2、某竹器厂编花篮,30人10天可以编1500个。
照这样计算,60人要编制9000个花篮,需要多少天?(二次反反归一问题)
4、“归一”问题的解题规律:在解题词过程中,首先求出一个单位数量,然后以这个“单位量”为校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用乘法算出若干个“单位量”,这是正归一问题的解题规律;或用除法算出总量包含多少个“单位量”,这是反归一问题的解题规律。
计算时,有时求单一量必须经过两步除法才能求出,这是双归一问题的解题规律。
四、“归总”应用题。
1、“归总”应用题是指解答时要先计算出总数量(称为“总”),然后再算出所要求的数量是多少的应用题。
(“归总”应用题暗含着“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这类应用题六年级时还可以用把比例知识来解答。
)
2、“归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归总应用题也是两组同类数量关系复合构成的。
解答“归总”应用题的关键在于先求“总数”,且总数相等,然后根据总数量和题目中其他数量关系,求出单位数量或单位数量的个数。
例如:育才小学表演大型体操,参加体操表演的学生排成15行,每行站20名学生。
若排成30行,每行应站多少名学生?
“归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单位数量X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另一个单位数。
五、行程应用题: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
关系,计算相向、相背和同向运动等有关行程问
题的应用,叫做行程应用题。
1、特点:已知速度、时间和路程中的两个量,求第三
个量。
常见的典型应用题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过桥问题等。
2、相遇问题:也称相向运动问题,是指两个运动的物
体,同时或不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经过一定的时间相遇,这种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
(1)、解题关键:求出两个物体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共
走的路程(即速度和)。
(2)、关系式:
两地距离= 速度和X 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 两地距离÷速度各。
速度和= 两地距离÷相遇时间。
未知速度= 速度和—已知速度。
在解题前,一定要透彻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如“同时”、“提前”、“相对开出”、“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等。
例如:赵利现张奇家相距1800米,两人同时从家出发相向而行,赵利每分钟走50米,张奇每分钟走70米。
(1)走了5分钟时,他们还相距多少米?(2)经过多长时间两人相遇?
3、追及问题主要研究同向追及问题。
(1)、其特点是:两个运动物体同时不同一(或同地不同时)出发做同向运动。
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要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
(2)基本关系式是:
追及所需时间= 前后相隔路程÷(快速—慢速)例如:姐姐和妹妹都从家到学校上学,姐姐每分钟走55米,妹妹每分钟走40米,姐姐让妹妹先走3分钟,然后姐姐才出发追赶妹妹,经过多少分钟姐姐可以追上妹妹?(两人的路程差经过1分钟就缩短1个速度差,路程差与速度差的商就是追及时间。
)
4、过桥问题:是指计算一定长度的列车(或队伍)通
过一定长度的大桥(或隧道)需要的时间,或计算桥长、列车(或队伍)长、列车(或队伍)速度等数量的应用题。
过桥问题又称列车问题。
过桥问题是特殊的行程问题。
题目中过桥时间应从车头上桥算起,至车尾离桥终止。
这里的路程,并不是桥长,而应是桥条加上列车长。
其基本数量关系是:路程÷速度= 时间。
例1、一列长90米的火车要通过一座长150米的大桥,列车的运行速度是每秒15米,它多长时
间可以通过这座大桥?例2、57辆军车排成一列通过一座大桥,前后两车之间都保持4米的距离。
桥长200米,每辆车长5米。
他们的车速均为每秒8米。
这些军车大约多少秒可以通过大桥(得数保留整数)?
六、典型题练习:
1、小明考了4门功课,平均成绩是88分。
如果数学
成绩不算在内,其他3门的平均成绩是85分,你知道小华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吗?
2、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行100米,乙每分钟行120米,12.5分钟后两人相距150米,A、B两地相距多少米?
3、学校离烈士陵园14千米,同学们步行从学校去烈
士陵园,开始1.5小时行6千米。
照这样的速度,还要行几小时到烈士陵园?
4、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已知甲车每小时行驶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3小时后两车正好相距90千米。
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典型应用题(二)
一、和差问题:是指已知大小两个数(数目大的称为
大数,数目小的称为小数)的和与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题叫和差问题。
1、和差问题的一般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2、和差问题解题方法:
大数= (和+ 差)÷2(或大数= 和–小数)小数= (和–差)÷2(或小数= 和–大数)3、例:妈妈买了一套套
装用了456元,上衣比裤子贵66元,那么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分别需要多少钱?
二、和倍、差倍问题:
(一)、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
1、和倍问题的一般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差倍问题的一般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2、和倍问题和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是:
(1)、先找出哪个数作“1份”(1倍数),相应地可以确定另一数是几份(几倍);
(2)、再看跟“和”(或“差”)相对应的是几份(几倍);(3)、最后算出1份(1倍数)是多少,几份(几倍)是多少。
3、和倍问题和差倍问题的解题方法:
(1)、和倍问题:
1倍数(小数)= 和÷(倍数+ 1)
几倍数= 和–1倍数= 1倍数X倍数。
(2)、差倍问题:
1倍数(小数)= 两数差÷倍数差
几倍数(大数)= 1倍数(小数)+ 差
= 1倍数(小数)X倍数。
3、例1: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松树和柏树,一共栽了
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3倍。
松树和柏树各栽多少棵?
例2:学校有科技书的本数是文艺节书本数的4倍,科技书比文艺书多360本,两种书各有多少本?
三、年龄问题:就是知道几个人的年龄,求他们之间
的某种数量关系;或知道几个人年龄之间的数量
关系,求他们的年龄,这类应用题称为年龄问题。
1、年龄问题的特点:
(1)、两人的年龄差,不会因岁月的改变而改变,它是一个定值。
(2)、两人的年龄随岁月的变化将增加或减少同一个自然数。
(3)、两人年龄的倍数关系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年龄增大,倍数变小。
2、年龄问题的解题方法:
根据题目的条件,把年龄问题转化成“和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