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典型应用题解答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典型应用题

四年级数学典型应用题
解答:爸爸和妈妈的票价是25元 3; 15元 = 65元。
7.小明家有一片长方形的花园,长是18米,宽是10米。他想把这片花园分成4个相等的小区域,每个小区域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解答:花园的总面积是18米 × 10米 = 180平方米。每个小区域的面积是180平方米 ÷ 4 = 45平方米。
8.一箱鸡蛋里有30个鸡蛋。小明的家人每天早上吃4个鸡蛋,这箱鸡蛋能够供他们吃几
解答:每天吃4个鸡蛋,那么这箱鸡蛋能供他们吃30个鸡蛋 ÷ 4个鸡蛋/天 = 7.5天。因为不能吃半个鸡蛋,所以这箱鸡蛋能供他们吃7天。
9.一辆火车从城市A出发,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到达城市B需要3小时。如果中途停留休息30分钟,那么从城市A到城市B一共需要多长
3.一家商店里有48颗苹果,每个苹果卖1.5元。如果一个顾客买了5颗苹果,他需要支付多少钱?
解答:每颗苹果1.5元,所以5颗苹果共需支付5 × 1.5 = 7.5元。
4.一块长方形的土地的长度是12米,宽度是8米。这块土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解答: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度 × 宽度,所以面积是12米 × 8米 = 96平方米。
四年级数学典型应用题
1.小明有10块钱,他想买3本漫画书,每本书5块钱。他是否有足够的钱买这些书?
解答:小明需要支付3本书 × 5块/本 = 15块。因为他只有10块,所以他没有足够的钱买这些书。
2.一辆巴士上有32名学生,下车的时候有15名学生下车了。还有多少名学生
解答:巴士上的学生数量是32名 - 15名 = 17名学生。
5.一只箱子里有24个巧克力,如果将它们平均分给4个朋友,每个朋友会得到多少个巧
解答:每个朋友得到的巧克力数量等于总数除以朋友的数量,所以每个朋友得到24个巧克力 ÷ 4个朋友 = 6个巧克力。

小升初数学十六类典型应用题(有答案)

小升初数学十六类典型应用题(有答案)

小升初数学十六类典型应用题1【平均数问题】1、算术平均数: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

例1:五(1)班有48人共栽树453棵,五(2)班有42人,比五(1)班少栽树15棵。

两个班一起平均每人栽树多少棵?解:453+(453-15)=891棵 891÷(48+42)=9.9棵例2:欢欢上学期期末考试时,语文和数学这两门的平均分是89分,想要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平均分达到92分,英语必须考多少分?解:假设英语为x 分,则(89×2+x)÷3=92,解得x=982、差额平均数:是把各个大于或小于标准数的部分之和被总份数均分,求的是标准数与各数相差之和的平均数。

例3:小红跳绳前四次跳绳平均数是182下/分钟,第五次一分钟跳了214下,小红这五次跳绳平均每分钟多少下?解:(214-182)÷5=6.4 所以平均每分钟跳绳182+6.4=188.4下3、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2=小数应得数 最大数与各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大数应给数 最大数与个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小数应得数。

例4:一辆汽车以每小时 100 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到达乙地后,又以每小时 60 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

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解:汽车以每小时 100 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所用的时间为t 1=1001,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 60 千米/小时,所用的时间是 t 2=601 ,汽车共行的时间为 t 1+t2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60110012 =75(千米/小时)2【归一问题】正归一: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乘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式:单一量×份数=总数量(正归一)例5:织布多少米?解:2520=1875米反归一: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除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总数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例6: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 4774 米,照这样计算,织布 6930 米,需要多少天?解: 6930 ÷( 4774 ÷ 31 ) =45 (天)3【归总问题】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 另一个单位数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另一个单位数量。

一些典型的应用题

一些典型的应用题

应用题一、行程问题1、某校组织学生排队去春游,步行速度为每秒1米,队尾的王老师以每秒2.5米的速度赶到排头,然后立即返回队尾,共用10秒,求队伍的长度是多少米?、解:速度差=2.5-1=1.5米/秒速度和=1+2.5=3.5米/秒设队伍长度为a米a/1.5+a/3.5=105a=3.5x1.5x10a=10.5米或者这样做第一次追及问题,第二次相遇问题速度比=1.5:3.5=3:7我们知道,路程一样,速度比=时间的反比因此整个过程,追及用的时间=10x7/10=7秒那么队伍长度=1.5x7=10.5米2、两列火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4小时后在距中点48千米的地方相遇,一直慢车是快车的5/7,他们的速度分别是?甲乙相距?解:已知慢车和快车的速度比为5:7那么相遇时,慢车行了全程的5/12快车行了全程的7/12那么全程=48/(1/2-5/12)=576千米两车的速度和=576/4=144千米/小时慢车速度=144x5/12=60千米/小时快车速度=144x7/12=84千米/小时3、在一个圆形跑道上,甲从A点,乙从B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6分钟后两人相遇,再过4分钟甲到B点,又过8分钟两人再次相遇,甲、乙环形一周各需多少分钟?解:解:将全部路程看作单位1第一次相遇后,再一次相遇,行驶的路程是1那么相遇时间=4+8=12分钟甲乙的速度和=1/12也就是每分钟甲乙行驶全程的1/126分钟行驶全程的1/12×6=1/2也就是说AB的距离是1/2那么6+4=10分钟甲到达B,所以甲的速度(1/2)/10=1/20甲环形一周需要1/(1/20)=20分钟乙的速度=1/12-1/20=1/30乙行驶全程需要1/(1/30)=30分钟4、某学校组织学生去100千米以外的夏令营.汽车只能坐一半人,另一半人步行,先坐车的人在途中某处下车步行,汽车则立刻回去接步行的另一半人,已知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汽车每小时走20千米(不计上下车的时间).要使大家下午5点到达,需何时出发?设一半人步行的距离是X,因为二批人是同时出发又同时到达,所以,另一批人的步行距离也是X,那么二批人的乘车距离是:100-X 车从第一批人下车处到回来与第二批人相遇的距离是:100-2X车从出发到与第二批人相遇的时间与第二批人步行的时间相同,所以:[100-X+(100-2X)]/20=X/4X=25即步行距离是25千米,乘车距离是75千米所用时间是:25/4+75/20=10小时那么要在下午5点到,则应该在上午7点出发5、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站开往西站,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性12千米。

小学数学应用题10道(附带答案及详解)

小学数学应用题10道(附带答案及详解)

以下是10道小学数学应用题,每道题都附有答案和详细解释。

题目1:班里有20个男生和15个女生。

男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之几?解答:先计算男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比例。

男生人数为20,全班总人数为20 + 15 = 35。

所以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20/35。

将这个比例转化为百分数,可以得到(20/35) ×100% = 57.14%。

答案:男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57.14%。

题目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

如果一个人行走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那么他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走完汽车行驶的距离的1/4?解答:汽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所以它行驶1/4的距离需要(1/4) ×60 = 15公里。

一个人行走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所以他需要走15/5 = 3小时。

答案:他需要走3小时才能走完汽车行驶距离的1/4。

题目3:在一家餐厅,一份披萨可以分给8个人吃。

如果有24个人,他们需要几份披萨才能每个人都吃到?解答:每份披萨可以分给8个人吃,所以24个人需要分成24/8 = 3份披萨。

答案:他们需要3份披萨才能每个人都吃到。

题目4:班上有30个学生,其中1/3的学生喜欢足球,1/6的学生喜欢篮球。

至少有几个学生喜欢足球或篮球?解答:先计算喜欢足球的学生人数,30 ×(1/3) = 10人。

然后计算喜欢篮球的学生人数,30 ×(1/6) = 5人。

但是这两个群体可能有重叠,所以我们需要将重叠的人数减去。

由于5人中有2人同时喜欢足球和篮球,所以总共有10+5-2=13个学生至少喜欢足球或篮球。

答案:至少有13个学生喜欢足球或篮球。

题目5:一个盒子里有12个苹果和8个橙子,小明闭上眼睛从盒子里随机摸出1个水果。

他拿到苹果的概率是多少?解答:总共有20个水果,其中12个是苹果,所以小明拿到苹果的概率是12/20。

答案:小明拿到苹果的概率是12/20或60%。

题目6:一家商店原价卖一件衣服为100元。

小学数学应用题典型例题(一)(含答案解析)

小学数学应用题典型例题(一)(含答案解析)

小学数学应用题典型例题(一)(含答案解析)1、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解题思路:由已知条件可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的288元,正好是一把椅子价钱的(10-1)倍,由此可求得一把椅子的价钱。

再根据椅子的价钱,就可求得一张桌子的价钱。

答题:解:一把椅子的价钱:288÷(10-1)=32(元)一张桌子的价钱:32×10=320(元)答:一张桌子320元,一把椅子32元。

2、3箱苹果重45千克。

一箱梨比一箱苹果多5千克,3箱梨重多少千克?解题思路:可先求出3箱梨比3箱苹果多的重量,再加上3箱苹果的重量,就是3箱梨的重量。

答题:解:45+5×3=45+15=60(千克)答:3箱梨重60千克。

3、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经过4小时,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

甲比乙速度快,甲每小时比乙快多少千米?解题思路:根据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和甲比乙速度快,可知甲比乙多走4×2千米,又知经过4小时相遇。

即可求甲比乙每小时快多少千米。

答题:解:4×2÷4=8÷4=2(千米)答:甲每小时比乙快2千米。

4、李军和张强付同样多的钱买了同一种铅笔,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李军又给张强0.6元钱。

每支铅笔多少钱?解题思路:根据两人付同样多的钱买同一种铅笔和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可知每人应该得(13+7)÷2支,而李军要了13支比应得的多了3支,因此又给张强0.6元钱,即可求每支铅笔的价钱。

答题:解:0.6÷[13-(13+7)÷2]=0.6÷[13—20÷2]=0.6÷3=0.2(元)答:每支铅笔0.2元。

5、甲乙两辆客车上午8时同时从两个车站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两车同时到达一条河的两岸。

由于河上的桥正在维修,车辆禁止通行,两车需交换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发的车站,到站时已是下午2点。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100道附答案(完整版)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100道附答案(完整版)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100道附答案(完整版)1. 小明有10 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2 倍,小红有多少个苹果?答案:10×2 = 20(个)2. 商店里有30 个篮球,卖出了15 个,还剩下多少个?答案:30 - 15 = 15(个)3.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0 千米,行驶4 小时,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答案:80×4 = 320(千米)4. 果园里有120 棵桃树,梨树比桃树少20 棵,梨树有多少棵?答案:120 - 20 = 100(棵)5. 一本书有200 页,小明每天看25 页,看了4 天,还剩多少页没看?答案:200 - 25×4 = 100(页)6. 工厂要生产500 个零件,已经生产了200 个,剩下的要在5 天内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答案:(500 - 200)÷5 = 60(个)7. 学校买了8 套桌椅,每套桌椅150 元,一共花了多少钱?答案:8×150 = 1200(元)8. 长方形的长是12 厘米,宽是8 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答案:12×8 = 96(平方厘米)9. 一根绳子长50 米,剪掉20 米,剩下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答案:(50 - 20)÷50 = 3/510. 小红有80 元零花钱,花了30 元,还剩下零花钱的几分之几?答案:(80 - 30)÷80 = 5/811.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6 分米,高是4 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答案:6×4÷2 = 12(平方分米)12. 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 米,走了10 分钟,小明家到学校有多远?答案:60×10 = 600(米)13. 一批货物,甲车单独运6 小时运完,乙车单独运8 小时运完,两车一起运,需要几小时运完?答案:1÷(1/6 + 1/8) = 24/7(小时)14. 鸡兔同笼,共有20 个头,56 条腿,鸡和兔各有多少只?答案:假设全是鸡,兔有(56 - 20×2)÷(4 - 2) = 8(只),鸡有20 - 8 = 12(只)15. 果园里苹果树和梨树共180 棵,苹果树是梨树的2 倍,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答案:梨树有180÷(2 + 1) = 60(棵),苹果树有120 棵。

小学数学30个典型应用题

小学数学30个典型应用题

小学数学30个典型应用题1. 甲乙两个人共有80元,甲比乙多10元,甲要减去1/5的钱给乙,剩下的钱甲还有多少元?解析:甲比乙多10元,即甲有x元,乙有x-10元。

甲要减去1/5的钱给乙,剩下的钱为4/5x。

所以4/5x = x-10,解得x=50,甲剩下的钱为(4/5)*50=40元。

2. 两个正整数的和是35,差是5,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解析:设两个正整数分别为x和y,所以有x+y = 35和x-y=5。

将两个方程相加得到2x=40,解得x=20,代入第一个方程解得y=15。

所以这两个数分别是20和15。

3. 一辆汽车开车行驶了200公里,行驶速度为60千米每小时,行驶的时间是多少小时?解析: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

这里路程为200公里,速度为60千米每小时,所以时间为200/60=3.33小时。

4. 一袋米重5千克,小明买了3袋米,他付了多少钱?如果他付了480元,那么每袋米多少钱?解析:小明买了3袋米,总重量为5千克*3=15千克。

如果他付了480元,那么每千克米的价格为480元/15千克=32元。

所以每袋米的价格为32元*5千克=160元。

5. 一盒饼干有24块,小明吃掉了其中的1/3,还剩下多少块饼干?解析:小明吃掉了1/3,剩下的饼干为原来的2/3。

所以剩下的饼干数量为24块*2/3=16块。

6. 一个苹果25克,小红买了6个苹果,她买了多少克苹果?解析:小红买了6个苹果,总重量为25克*6=150克。

7. 一路程为120公里的旅程,甲和乙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乙的速度是甲速度的1.5倍,他们多少小时后会相遇?解析:设甲的速度为x千米每小时,乙的速度为1.5x千米每小时。

他们相遇时,甲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乙行驶的时间为1.5t小时。

根据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的公式,有xt+1.5xt=120,解得t=24/2.5=9.6小时。

所以他们9.6小时后会相遇。

8. 一辆公交车从A地出发,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向B地行驶,另一辆公交车从B地同时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向A地行驶。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及答案(打印)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及答案(打印)

1、一筐苹果,第一次卖出全部的一半多2个,第二次卖出剩下的一半少3个,还剩15个。

这筐苹果原来一共有多少个?2、有一篮鸡蛋,第一次取出全部的一半多2个,第二次取出余下的一半少2个,篮里还剩20个,原来一共有多少个?3、小胖的奶奶带了一篮鸡蛋,第一次卖掉了一半多4个,第二次卖掉了余下的一半少3个,第三次又卖掉了余下的一半,最后篮子里还剩下4个鸡蛋。

小胖奶奶的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鸡蛋。

4、亲亲读了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部的一半多2页,第二天看了剩下的一半多3页.最后还剩下3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⑤、37面彩旗按红黄蓝顺序排列最后一面是什么颜色?……………………………………6、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彩旗60面,按4面红旗、3面黄旗、2面蓝旗的顺序排列挂着,那么最后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红旗共有几面?7、有同样大小的红黄蓝弹子共270个,按照先2个红的,再3个黄的,再4个蓝的排列着,三种颜色的弹子各有多少个?8、南京长江大桥挂了许多彩灯,顺序是3盏红灯 4盏黄灯 2盏绿灯...这样重复排列,第500盏灯是什么颜色?这500盏灯里红灯有多少盏?9、教室里的彩灯按照5盏红灯2盏蓝灯2盏黄灯的顺序循环出现,则第60盏是( )色的,前60盏中有( )红灯?10、公园里有一串彩灯295个,按3个红灯,5个黄灯,1个绿灯的顺序排列。

问最后一个灯是什么色?…………………………11、一件衣服29元,两件49元,我有185元最多可买多少件?还剩多少钱?……………………12、妈妈计划买一部手机,价钱在1200~1500元之间,妈妈只带了950元,计算一下,妈妈最少还要取多少钱?最多要取多少钱?……13、王老师准备买8台录音机,每台录音机的价钱在80元到90元之间,王老师应带多少钱才能保证够用?…………14、李老师带全班39名同学去公园玩,带400元的门票钱够吗?成人票:16元一张,学生:10元一张15、李老师带领全班46名同学去公园玩,门票不分老幼每张15元,团体门票不少于50人,每张10元,怎么购票最省钱?16、王老师和李老师带45个学生去公园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题一直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一个难点。

由于应用题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小学生在没有辅导学习的情况下很难准确理解应用题的题意,其实很多典型应用题有其固定的解题规律,只要掌握,就容易做出正确答案。

在此整理了小学阶段常见典型应用题,与大家一起分享!
1. 小明买了1支钢笔,所用的钱比所带的总钱数的一半多0.5元;买了1支圆珠笔,所用的钱比买钢笔后余下的钱的一半少0.5元;又买了
2.8元的本子,最后剩下0.8元。

小明带了多少元钱?
解:还原问题的思考方法来解答。

买圆珠笔后余下2.8+0.8=3.6元,买钢笔后余下(3.6-0.5)×2=6.2元,小明带了(6.2+0.5)×2=13.4元
2. 儿子今年6岁,父亲10年前的年龄等于儿子20年后的年龄。

当父亲的年龄恰好是儿子年龄的2倍时是在公元哪一年?
解:儿子20年后是6+20=26岁,父亲今年26+10=36岁。

父亲比儿子大36-6=30岁。

当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2倍时,儿子的年龄就和年龄差相同,那么到那时儿子30岁。

所以,是在30-6+2007=2031年时。

3. 在一条长12米的电线上,黄甲虫在8:20从右端以每分钟15厘米的速度向左端爬去;8:30红甲虫和蓝甲虫从左端分别以每分钟13厘米和11厘米的速度向右端爬去,红甲虫在什么时刻恰好在蓝甲虫和黄甲虫的中间?
解:“恰好在中间”,我的理解是在蓝甲虫和黄甲虫的中点上。

假设一只甲虫A行在红甲虫的前面,并且让红甲虫一直保持在蓝甲虫和A甲虫的中点上。

那么A甲虫的速度每分钟行13×2-11=15厘米。

当A甲虫和黄甲虫相遇时,就满足条件了。

所以A甲虫出发时,与黄甲虫相距12×100-15×(30-20)=1050厘米。

需要1050÷(15+15)=35分钟相遇。

即红甲虫在9:05时恰好居于蓝甲虫和黄甲虫的中点上。

4. 一支解放军部队从驻地乘车赶往某地抗洪抢险,如果将车速比原来提高1/9,就可比预定的时间20分钟赶到;如果先按原速度行驶72千米,再将车速比原来提高1/3,就可比预定的时间提前30分钟赶到。

这支解放军部队的行程是多少千米?
解:车速提高1/9,所用的时间就是预定时间的1÷(1+1/9)=9/10,所以预定时间是20÷(1-9/10)=200分钟。

速度提高1/3,如果行完全程,所用时间就是预定时间的1÷(1+1/3)=3/4,即提前200×(1-3/4)=50分钟。

但却提前了30分钟,说明有30÷50=3/5的路程提高了速度。

所以,全程是72÷(1-3/5)=180千米。

这题我有一巧妙的,小学生容易懂的算术方法。

如将车速比原来提高9分之1,速度比变为10:9,所以时间比为9:10,原来要用时20*(10-9)=200分。

如一开始就提高3分之1,就会用时:3*200/4=150分,这样提前50分,而实际提前30分,
所以72千米占全程的1-30/50=20/50,
所以全程72/(20/50)=180千米。

回答者:纵览飞云 - 魔法师四级 1-9 18:56
5. 一只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往返一次共用4小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每小时多行12
千米。

因此后2小时比前2小时多行18千米,那么甲、乙两个码头距离是几千米?
解:逆水行的18÷2=9千米,顺水要行12×2-9=15千米。

所以顺水速度是12÷(15-9)×15=30千米/小时。

逆水速度是30-12=18千米/小时。

所以两个码头相距18×2+9=45千米
解:后2小时比前2小时多行18千米,意味着前2小时只行到了离乙码头18/2=9千米的地方。

顺水比逆水每小时多行12千米,那么2小时就应该多行 12*2=24千米,实际上少了24-18=6千米,从而,顺水只行了:2-6/12=1.5小时。

逆水行9千米用了2-1.5=0.5小时,逆水速度是:9/0.5=18千米顺水速度是:18+12=30千米甲乙两码头的距离是:30*1.5=45千米。

18÷12=1.5(时)就是回来时顺水所用的时间,那么去时所用的时间就是4-1.5=2.5(时)
那么去时的速度就是18÷(2.5-1.5)=18(千米)
路程就是:18×2.5=45(千米)
6. 甲、乙两个班的学生人数的比是5:4,如果从乙班转走9名学生,那么甲班就比乙班人数多2/3.这时乙班有多少人?
解:甲班比乙班多2/3,说明乙班3份,甲班3+2=5份,份数刚好没有变。

说明乙班转走的9名同学刚好是4-3=1份。

所以这时乙班人数是9×3=27人。

解:乙班转走9人后两班人数之比为5:3
则这个9人就是乙班原来人数的1/4,现在的1/3。

所以乙班现在有9*3=27人`
7. 甲、乙两堆煤共重78吨,从甲堆运出25%到乙堆,则乙堆与甲堆的重量比是8:5.原来各有多少吨煤?
解:后来甲堆有78÷(8+5)×5=30吨。

原来甲堆就有30÷(1-25%)=40吨。

原来乙堆就有78-40=38吨。

8.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20天完成,乙单独做要12天完成,如果这件工作先由甲队做若干天,再由乙队做完,两个队共用了14天,甲队做了几天?
解:如果14天都是乙做的,那么就会多做14/12-1=1/6。

乙做一天就会多做1/12-1/20=1/30。

所以乙做了1/6÷1/30=5天。

如果全是乙队做要用12天,实际上两队做用了14天,比乙队独做多用了14-12=2天,
这是因为甲队的工作效率低的缘故。

甲队一天比乙队一天的工作量少;1/12-1/20=1/30
所以甲队做了:1/12*2/1/30=5天
回答者:晨雾微曦 - 高级经理六级 1-10 13:05
9. 某电机厂计划生产一批电机,开始每天生产50台,生产了计划的1/5后,由于技术改造使工作效率提高60%,这样完成任务比计划提前了3天,生产这批电机的任务是多少台?
解法一:
完成1-1/5=4/5的任务,由于提高了工作效率,
所以工作时间就相当于原来的4/5÷(1+60%)=1/2。

那么原计划的工作时间是3÷(1-1/5-1/2)=10天。

所以生产这批电机的任务是10×50=500台。

解法二:
生产了计划的1/5后,实际的天数:3÷60%=5天
计划的天数:5+3=8天
总计划的天数:8÷(1-1/5)=10天
总共有10×50=500台
生产了计划的1/5后,实际的天数:
3÷60%=5天
计划的天数:
5+3=8天
总计划的天数:
8÷(1-1/5)=10天
总共有10×50=500台
10. 两个数相除商9余4,如果被除数、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3倍。

那么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和等于2583.原来的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
解:当被除数和除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时,余数也会跟着扩大的,商不变。

因此商还是9,余数就变成了4×3=12。

所以,被除数=除数×9+12。

所以,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9+12+除数+9+12
整理可以知道:除数=(2583-12×2-9)÷(9+1)=255
所以被除数是255×9+12=2307。

所以原来的被除数是2307÷3=769,除数是255÷3=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