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管的功效与作用

合集下载

中国民族乐器介绍

中国民族乐器介绍

拉弦乐器——二胡
• 发展历史: 二胡又名“胡琴”,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 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当时将西方、 北方各民族称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通称。宋朝 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已开 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乐器历史到了宋 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 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至元朝之后,明清时期, 胡琴成为擦弦乐器的通称。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 入旺盛时期。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 和技巧,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提升了二胡的演奏层次,丰富了表 现力,开拓了表达意境。使得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 的独奏乐器, 促使我国民族音乐迈入现代精致艺术殿堂。二胡被国际 间誉为“中国的小提琴”。
吹管乐器——管子
• 管子是一种双簧吹管乐器,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在 古代曾称它为“筚篥”或“芦管”,早先流传于我国新疆库车一带,南 北朝时传入中原。管身为木或竹制,经过变化发展,它的演奏技艺得到 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现在,管子广泛地流行于中国民间,成为北方人民 喜爱的常用乐器。 • 管子的音量较大,音色高亢明亮、粗犷质朴,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管 子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管哨、侵子和圆柱形管身三部分组成,前开七孔, 后开两孔,管口插一芦苇制的哨子。管子的用途很广,可用来独奏、合 奏和伴奏。在中国北方的一些乐种里,管子是非常重要的吹管乐器。此 外,吹奏时,利用口形的变化,还能模拟出人声和各种动物的叫声。运 用循环换气法可不间歇地奏出长时值音。 • 管子有大、中、小三种。小管又称高音管,是乐队中有特色的领奏乐器。 中管比小管低八度。大管又称低音管,比中管低八度,在乐队中担任低 音或作节奏型强拍演奏。 • 欣赏管子独奏《江河水》,管子独奏曲。王石路、朱广庆、朱长庆和谷 新善等根据“辽南鼓乐”同名笙管曲牌整理加工改编而成。是一首令人 心碎,也让人心醉的乐曲。呈现给人们的只有掩抑不住的悲愤和绝望 。

中药学_大管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中药学_大管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生态环境: 广东、广西。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大管
性味: 苦、辛,温。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大管
功能主治: 散瘀行气,止痛,活血。主治毒蛇咬伤, 胸痹,跌打扭伤。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大管
用法用量: 根3~5钱,叶2~4钱,水煎服。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大管
相关疾病症状: 跌打扭伤、毒蛇、毒蛇咬伤、活血、扭伤、 散瘀、蛇咬、蛇咬伤、行气、胸痹。
大管 中医药用价值
详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大管>>>
名称:大管 别名:野黄皮、白骨走马、鸡卵黄、 山黄皮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大管
引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医药用价m (Lour.) Tanaka,以根、叶入药。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大管
谢谢!

菅的功效与作用

菅的功效与作用

菅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菅的功效与作用是非常大的,我们生活中可以常见到菅,利用菅的药性和食疗性,将给我们养生保健带来很多预想不到的收获,下面我们看看中药菅。

【别名】
蚂蚱草、接骨草、大响铃草
【来源】
禾本科


Thcmeda gigantea var. villosa (Poir.)Keng [T. villosa (Poir.)A. Camus],以


入药。

【生境分布】
华中、华南、西南。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散寒解表,接骨,利水。

主治风寒感冒,风湿麻木,骨折,水肿。

【用法用量】
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通过上面文章关于中药菅的详细介绍,我们知道菅的功效与作用很多,对身体极有好处。

所以大家要是有相关的病症就不妨试试吧。

古今同名乐器考——大管

古今同名乐器考——大管

古今同名乐器考——大管作者:刘文荣来源:《乐器》 2019年第1期今所谓大管,多指16世纪初创于意大利,18世纪已成乐队低音组固定成员的双簧木管乐器。

其英语名称为“Bassoon”,故将大管称为“巴松”,又因其为管乐器,故又有称“巴松管”者(见图1)。

今称为大管的乐器,其构造主要由长节、短节、底节、喇叭口、弯管、哨子、音键等部分构成,管体(高)长为130厘米左右,S形金属管上装有双簧的哨子,与金属曲颈管相连,插于短节顶端,可调乐器音高。

大管乐器音色丰富,低、中、高音区均能吹奏出丰富、饱满、独特而多变的音色,是管弦乐队中的重要低音乐器。

但在清代,大管并不指如上的乐器。

《皇朝礼器图式》载:“大管以姑冼律管为体,径二分七厘四豪,哨下口至末长五寸七分六厘”(见图2)。

由图而观,大管以竹为管身,芦叶为首,开七孔,以流苏为饰。

由文字记载得知,并以长度和径围所定大管以姑冼为律度。

清时,“朝会丹陛大乐”中对“管”虽有分“大管”和“小管”,但大管已由管之尺寸大者渐次过渡到已呈稳定乐器形态的“大管”专有乐器名称所指。

《清会典》对大管形制与尺寸有着更为详细的记载,并披图,如其文云:“大管,径二分七厘四毫。

哨下口至底通长五寸七分六厘。

自下而上,至哨下口第一孔四寸九分九厘,第二孔四寸四分三厘五毫,第三孔三寸七分三厘五毫,第四后出孔三寸五分二厘九毫,第五孔三寸一分三厘七毫,第六孔二寸四分九厘五毫,第七孔一寸五分六厘四毫”。

《清会典》叙述“大管”文字的同时,并绘之于图(见图3)。

《清会典》在文字详述各孔在管体中尺寸位置及管径时,再复绘图披之,并注管体开孔部位。

其精确的图文描述,实至为珍贵。

如图中右空直言“大管”,并述管体中哨下口至管底,亦即不含芦哨的竹管体长五寸七分六厘,管身径为二分七厘四毫。

图中,管体上首绘“哨”,并以描黑部分寓意镶入管体之中。

图左七个孔中在每孔旁分别标有尺寸,意为自管底由上,至管首哨下口之位置距离尺寸数。

论大管演奏的若干技巧

论大管演奏的若干技巧

论大管演奏的若干技巧大管是西洋乐器中比较有代表的木管乐器,掌握好大管的吹奏技巧对于提升音乐的表现力非常有意义。

全文首先介绍了大管的组成,以及其演奏技巧的重要性。

随后从四个方面对大管演奏技巧进行了阐述气息,运指,节奏,口型等。

标签:大管演奏技巧1大管及其演奏技巧的重要性1.1大管及其组成大管属于木管双簧乐器,又称“巴松”,即英文“bassoon”,在其发明国意大利语言中为“(fagotto”),即“一捆柴”。

大管本身可拆为四节,如果再加上弯曲造型的吹口管,这样总共有五个部份,当然这还不包括簧片部份。

它134公分高,吹的时候用一根类似于裤腰带的东西挂在脖子上。

具体组成为①底管,即最底部的管,厚底,管的底部有个U型管,而底管有两个口,是连接长管及支管的。

底管管壁很厚,有“斜开音孔”。

②支管。

支管比底管或长管瘦一些,但支管的中间部份管壁变粗,这是为了左手手指要按的三个斜开音孔。

支管接上底管一个较小的开音口,而支管的上端则是接吹口管,为了避免吹奏时由口中所吹出的水气直接与木头接触,所以内壁是一层橡胶或塑料。

③长管。

它在支管的旁边。

长管的底部是衔接底管,它的顶端是衔接扬音管。

在大管中,它是最长的,它没有斜开音孔,而是采用杠杆原理的长按键盖住音孔。

④扬音管。

扬音管在长管上端,它的顶端通常镶一圈远远看起来好像是白色或米黄色的环,常采用象牙或塑料,甚至有用铁环镶嵌的。

扬音管的长度有时被要求加长,这样可以让最低音从降BI吹到降AI。

⑤吹口管,又叫变音管,底部衔接支管,另一端衔接簧片的弯管。

吹口管插入支管的部份较粗,而插上簧片的一端则是较细的一端。

1.2大管演奏技巧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当我们在大管上将美妙的音乐通过手指以及呼吸等技巧传达给观众时,会给人带来一种听觉与视觉上的享受。

而其中的演奏方法就是一种复杂的技巧。

大管演奏技巧是一种清晰的,准确的演奏发音修养,又是演奏者综合能力最重要的组成因素。

“人们把技巧比作一种武器,这种比喻是无懈可击的”。

三筒管的功效与作用

三筒管的功效与作用

三筒管的功效与作用
关于《三筒管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伙儿了解三筒管是啥吗?假如了解得话,那麼对与三筒管的作用和功效掌握吗?三筒管做为一种传统式的中药材,针对我们的人体具备什么调养功效呢?下面我们将一一剖析给大伙儿。

特异别称生产
山主管、百解薯
特异来源于生产
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绿色植物
三筒管
Aristolochia championii Merr. et Chun.,以
块茎
当药。

秋天采,清洗切成片,晾干预留。

特异茯苓功效生产
苦,寒。

特异功效与作用生产
清热去火。

用以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疮疖疮毒。

特异使用方法使用量生产
3~5钱。

特异摘抄生产
《全国中草药汇编》
以上便是有关三筒管的功效与作用的一个简易的详细介绍,针对
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而言运用三筒管医治疾患,能够不必担心副作用。

因此三筒管医治疾患便是一种效果非常的好且确实的治疗方法,因而在临床医学中也获得了一个很普遍的运用。

大排功效与作用

大排功效与作用

大排功效与作用大排,又名大黄、大黄皮,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中药材。

其主要功效与作用广泛,包括通便润肠、泻火热毒、消肿止痛等。

现在,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大排的功效与作用。

1. 通便润肠:大排是一味极好的通便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止泻、润肠的方法,排出体内积存的废物和毒素。

它能够刺激肠道 peristalsis,增加肠蠕动,使大便更加容易排出,从而缓解便秘的症状,减轻肠胃负担,保持肠道的正常蠕动功能。

2. 泻火热毒:大排具有剧烈的泻火功效。

中医认为,人体内火热,往往会导致口干舌燥、烦躁易怒、眼红目赤等症状。

大排可以通过排便,排除体内积存的病毒、细菌和毒素,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从而缓解上述症状,平衡人体内的阴阳。

3. 消肿止痛:大排还有一定的消肿止痛作用。

中医认为,很多疾病和疼痛都与湿气有关,因此需要祛除湿气来缓解症状。

大排含有一种名为大黄素的成分,具有较强的湿气驱散作用。

它可以通过增加尿量,促使体内多余的湿气排出,改善湿疹、水肿等症状。

4. 利尿排石:大排具有渗透性呕吐作用,可增加尿量,从而加速体内废物和毒素的排出。

此外,大排还可以改善尿路结石、尿道感染等症状,减轻病症的痛苦。

虽然大排有许多功效与作用,但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适量使用:大排属于强力泻药,使用过量可能导致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

因此,在使用大排之前,一定要咨询医生以确定合适的剂量。

2. 避免长期使用:长期大量使用大排可能会导致腹泻、胃痛、肠梗阻等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大排时,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 注意服用时间:大排一般在饭后30分钟到1小时内服用效果最好。

空腹服用可能会加重胃肠刺激,导致不适症状。

4. 孕妇和儿童慎用:大排具有较强的泻赤作用,不适合孕妇和儿童使用。

特别是在儿童使用时,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综上所述,大排作为一种常用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然而,我们在使用时一定要谨慎,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管仲的功效与作用

管仲的功效与作用

管仲的功效与作用
管仲别称番白叶、地管子、马屎根等,为蔷薇科植物西南委陵菜的根或带根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涩肠止泻、凉血止血的功效,对赤白下痢、肠炎腹泻、肠风下血、肺痨咯血、吐血、衄血、崩漏带下、外伤出血、疔疮、烫烧伤等症有治疗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管仲的功效与作用吧!
管仲的药用功效
【性味】味苦、涩,性寒。

【归经】胃、肺、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涩肠止泻,凉血止血。

主治赤白下痢,肠炎腹泻,肠风下血,肺痨咯血,吐血,衄血,崩漏带下,外伤出血,疔疮,烫烧伤。

管仲的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治血崩,白带,大肠下血,用新瓦焙,治面寒疼,烧酒为引。

2、《贵州民间药物》:治痢疾,疔疮,风湿。

3、《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清热止血,消炎收敛。

治痢疾,肠炎,胃痛,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痛经。

4、《云南中草药选》:凉血止血,收敛止泻。

治肺结核咯血,吐血,鼻衄,消化不良,贫血,赤白痢疾。

管仲的药用选方
1、治痢疾:鲜翻背白草30克。

水煎。

将适量红糖,放于锅中,
酒60克,烧过,再兑入已煎好的药水,然后服用。

2、治阿米巴痢疾,菌痢:翻白叶6克,地蜂子6克。

煎服。

3、治消化道出血:翻白叶60克,加水1200毫升。

煎至300毫升。

每次服100毫升,日服3次。

4、治疔疮:鲜翻背白草,捣烂敷患处,留头,干则换之。

5、治风湿痛:翻背白草根90克,泡酒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管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在治疗某些疾病上有着很好的效果,虽然见效稍慢,但对人体无副作用,还是受到人们的推崇。

不过在选择的时候,需要注意对它的使用方法等,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大管这种药材。

【别名】
野黄皮、白骨走马、鸡卵黄、山黄皮
【来源】
芸香科

大管
Micromelum falcatum (Lour.) Tanaka,以





入药。

【生境分布】
广东、广西。

【性味】
苦、辛,温。

【功能主治】
散瘀行气,止痛,活血。

主治毒蛇咬伤,胸痹,跌打扭伤。

【用法用量】
根3~5钱,叶2~4钱,水煎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上文为我们分析了大管的一些功效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
根据自身的情况适量食用大管,对身体机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