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分享——《从中国传统文化感悟养生智慧》
养生人文:传统文化与养生智慧相互交融

养生人文:传统文化与养生智慧相互交融导言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也得到了重新关注。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与养生智慧的相互交融,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应用于当代养生实践。
一、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300字)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平衡,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理论中融合了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强调“上医治未病”,即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养生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健康的重视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二、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300字)1. 饮食养生: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饮食养生智慧,如“药食同源”、“饮食有节”等理念。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食物性味归经,不同的食材对人体有着不同的滋补作用,因此在日常饮食中,选择适宜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对于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2. 运动养生: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气功等传统运动形式,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通过调理呼吸、舒缓身心来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
这些传统运动形式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有助于调整情绪、平衡内外在。
3. 气功养生:气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调整呼吸和身体的内在能量,通过练习气功来调和人体的阴阳五行,以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
气功养生强调精气神调养,注重身心平衡,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养生方式。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养生的结合(300字)1. 中医药健康养生产品的开发: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可以开发出更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中医药保健品,如参考传统草药制剂开发现代中药养生产品,满足现代人对健康的需求。
2. 传统文化养生活动的推广:将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活动如太极拳、气功、中医按摩等推广到社区、企业、学校等场所,让更多人接触并参与其中,以促进身心健康。
传统中医养生智慧

传统中医养生智慧传统中医养生智慧传统中医养生智慧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它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核心,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传统中医养生的智慧,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持健康。
一、饮食调理中医养生注重“食疗”,即通过食物的搭配和烹调方法来调理和预防疾病。
比如,食用五谷杂粮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保持肠胃的健康;喝粥可以清除体内的湿气,有利于排毒养颜;吃一些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可以补肾护肝,延缓衰老等。
此外,中医养生还强调饮食的节制,避免暴饮暴食。
二、辟邪驱瘟传统中医强调风寒暑湿火等邪气对人体的侵害,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护和驱散。
比如,在寒冷的冬天要注意御寒保暖,避免感冒;在湿气较多的季节要注意避湿,可适量食用些辛散湿气的食物如生姜、葱、大蒜等;在夏天要避免暴晒,可以饮用一些养生茶水来降火等。
这些都是中医养生智慧的体现。
三、运动养生传统中医认为,身体的健康需要舒畅的气血流通,因此适当的运动对健康至关重要。
常见的中医养生运动有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
这些运动可以调理气血,强身健体,同时也能提高人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精神调养传统中医认为人的身心健康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在养生中也注重精神的调养。
中医养生智慧中常提到的“五脏六腑对应五情”,即喜、怒、思、忧、悲对应心、肝、脾、肺、肾五脏,合理的情绪调节有助于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此外,中医还提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等,都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
五、草药调理中医养生智慧中广泛使用了一些草药来调理人体的机能。
比如,当人感冒发热时可以使用白芷、荆芥等草药来发散风寒,提高体温;当肠胃不适时可以喝一些陈皮、山楂等草药来调节消化功能。
合理使用草药可以起到很好的养生效果。
总结:传统中医养生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为核心,注重饮食调理、辟邪驱瘟、运动养生、精神调养和草药调理等方面。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生智慧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生智慧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生智慧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
这些养生智慧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还能促进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成长。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以及心理养生四个方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生智慧。
一、中医养生1.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平衡阴阳,可以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2. 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穴位和按摩经络,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身体自愈能力。
3. 中草药中草药在中医养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功效,可以用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促进气血流通。
二、饮食养生1. 饮食调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饮食调理,强调“药食同源”。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可以用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寒热体质的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来平衡体内的阴阳。
2. 膳食搭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膳食搭配的重要性。
根据中医理论,合理搭配五味和五谷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并且有助于身体健康。
3. 节制饮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节制饮食。
适度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还需要注意进食时间和进食方式。
三、运动养生1.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运动方式。
太极拳注重呼吸和动作的协调,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
2. 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跳舞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心肺功能,并且有助于放松身心。
3. 民间体育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民间体育活动,如踢毽子、打陀螺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心理养生1. 冥想冥想是一种通过深度放松和专注来达到内心平静的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冥想技巧,如静坐、观音法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养生与生活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养生与生活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丰富的健康养生与生活智慧。
这些智慧不仅帮助人们保持健康,还有助于提升生活品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养生智慧,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一、养生智慧:阴阳平衡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养生领域。
阴阳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息息相关。
阴阳平衡不仅指内外环境的平衡,还包括人体内部各器官与经络的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情绪等方面来维持阴阳平衡。
例如,夏季属于阳盛季节,此时应多食用寒凉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等,以平衡身体的阳气。
而冬季则是阴盛季节,此时应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葱等,以增加身体的阳气。
二、养生智慧: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注重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治未病”,即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有着丰富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针灸、拔罐、按摩等疗法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调理脏腑功能。
中药配方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调配,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此外,中医还强调养生的四时调理,即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作息和运动等方面的习惯,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三、养生智慧:养生功法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养生功法,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功法通过调整身体的姿势、呼吸和意念,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也是一种养生功法。
太极拳注重身体的柔软和平衡,通过缓慢的动作和深长的呼吸,调和阴阳,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耐力。
太极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有助于调整心态,提升精神状态。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意念来调理身体的功法。
气功注重内观和内修,通过调整呼吸和意念,调和身体的阴阳,增强体内的气血循环,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四、生活智慧:节制饮食中国传统文化中,节制饮食被视为保持健康的重要原则。
养生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传承文化享受养生

养生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传承文化享受养生养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养生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对养生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并强调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养生所带来的享受。
一、传统文化与养生的联系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宝库,内涵十分丰富。
而养生则是以保持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活动。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交织,互为补充。
首先,传统文化在养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中医药、太极拳、气功等传统医疗和运动方式,都是源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注重防病先养生;太极拳融合了养生功法,强调身心合一;气功则通过调整呼吸、运用意念等方式,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这些传统文化的实践方法对于提升人体气质、增强体质具有极大的益处。
其次,养生活动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促进作用。
养生过程中的饮食、养生器械等的使用,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启发。
例如,中医药方面的饮食调理,讲究药膳食物的搭配,注重五味平衡;养生器械如针灸、拔火罐等,则源自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传统智慧。
在这些养生实践中,人们不仅能够享受养生之乐,还能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养生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在养生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传统文化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明白了养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改变。
传统文化作为养生的基础,需要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例如,每天坚持晨起五气调摄、按摩太冲等养生方法,坚持吃药膳和清淡饮食,都是为了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其次,养生需要注重内外兼修。
传统文化强调的是身心合一,也就是说要求养心之法与养身之法相辅相成。
在养心方面,我尝试了冥想和观赏古典音乐等方法,以舒缓压力和提升心境。
而在养身方面,我参与了太极拳和气功的练习,通过调整呼吸和锻炼身体来保持健康。
传统文化与养生之道心得

传统文化与养生有感传统文化与养生课程是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中医。
觉得中医文化博大精深,通过一些影视作品,更是对中医充满了巨大的兴趣,所以就选择了这么课程,希望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
在课程学习中,我学到了以前不曾接触的东西。
中医养生的神奇之处,看上去非常的简单,但其中运用了不少中医养生的知识与理论,不同体质的人所表现出的特征也是不同的。
阴阳的调和是极为重要的。
人体平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表象,其根本就是人体内部“气”的原因。
阴盛,阴虚,阳盛,阳虚,这些都是不同的表现,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相同。
我感觉中医与西医相比,其精髓不是吃中药,而是中医的先知先觉,可以防患于未然,以小见大。
从一些小的病症能看出潜在的大病灶,从而尽早的采取一些养生调节的办法,防患于未然。
而且中医讲究顺其自然。
比如人体的排毒,如果出疹子的话,西医的作法往往是同过药物,压制疹子的夸大,从而进一步消除。
然后中医的作法却相反,中医理论认为,出疹子是人体排毒的一种表现,有利于身体内在的平衡,可以防大病是,所以中医会让它将体内毒素发出来,而不是抑制。
中医自古以来就讲的非常清楚,春季、秋季、夏季都可以晚睡早起,但这个晚睡早起也是指子时以前一定要睡啊。
冬季呢,早上可以稍微晚一点,冬季比较寒,太寒了以后就把阳给抵消了。
寒是阴,拒寒的话你这个阳就弱了。
所以这个时候你要随着太阳起。
冬天进补也是一个好的时机,自然界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冬藏跟自然界一样,是吃补的时候,因为冬天才能收藏,才能吃,夏天吃了白费,因为它会发掉的在美国,一个朋友的小孩儿很胖,每天喝饮料,喝橘汁,结果越喝越渴。
我劝告他不要喝饮料,喝白开水。
后来他开始喝白开水,现在有十四、十五岁了,后来他觉得白开水好喝,为什么,因为真正解渴的是白开水。
所以在中国饮食上“饮”字非常重要。
好比泡茶,中医讲的是用“清汤”,清汤就是滚开的开水,中医有句话叫做:清阳开上壳。
”开上壳”就是升阳,补你阳气,长久下去,对身体会有好处的。
传统文化与养生的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与养生的心得体会传统文化与养生的心得体会这学期我选修了传统文化与养生这门课,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对养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精神,不仅是在文学上,武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有着很深的造诣,而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养生的道理,在这几个星期的上课中,我了解到了阴阳八卦的奥妙,还有佛家思想的博爱精神,还有道家的思想,身体内部的器官还有穴位,更有很多互动,了解到许多养生的方法,包括太极拳,和走路的方法等等,在同学的演讲,我也了解了茶文化,酒文化,食物,服装,藏传佛教等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以前的我不是特别了解中国的文化,因为自己学的是工科,对历史文化不是很有了解也不是特别有兴趣,但是学习了之后我想法发生了一些改变,也产生了很多乐趣,传统文化是我们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文化知识,内容丰富,传达的意思也各有不同,儒家道家的思想,而我们作为后辈,更应该了解并发扬这些文化,代代相传,并能在工作和学习中真正的应用到这些,在养生中结合这些文化,是我们不仅能锻炼身体,更能理解文化的'精髓。
动画版的释迦摩尼我看到了宣扬佛法的不易,已经佛所传达的宽容,博爱等精神,是我更加了解佛教文化。
再者谈谈我对养生的看法,所谓养生,通常解释为保养、养护生命之义。
不仅是对身体的锻炼养护,同时也关注人类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对道德品质、精神世界的修炼与维护,在课堂上我们看过一个近一百五十岁的老人的片段,是我印象深刻,精神不仅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修身养性,还有锻炼身体,了解文化,朗诵经文,平和自己心境等方面都做到才能达到较好养生的效果。
总之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对我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虽然我只晓得其中一小部分的道理,还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我去探索和了解,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如此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其中优良的传统,与养生等融会贯通,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让我们身心都更加健康。
传统养生智慧心得体会

传统养生智慧心得体会养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传统智慧,它是一种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生活方式。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健康是由于天人合一,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平衡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所带来的。
这些传统的养生智慧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分享一些我在实践传统养生智慧中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中医的“五行”理论对于养生非常重要。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它们代表了自然界的五种相互作用的力量。
人体也受到这些力量的影响,所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比如,春季属木,所以在春季我们要多食草本蔬菜和水果以及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来滋养肝脏和脾胃。
夏季属火,所以在夏季我们要多食一些清淡的食物,喝水多,并且要避免暴晒。
每个季节都有相应的养生方法,遵循五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护理身体,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其次,饮食调理也是传统养生的重要部分。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饮食息息相关,所以饮食调理是养生的核心。
根据中医的理论,不同的体质需要不同的营养,每种食物都有其对应的功效。
比如,有些人体质偏寒,就需要多食一些温热的食物,比如姜、大枣等;而有些人则体质偏热,就需要多食一些清凉降火的食物,比如绿豆、苦瓜等。
除了食物的选择,饮食的作息也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饮食的作息要顺应自然的节律,包括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轻;要尽量控制零食的摄入,要避免过饱过饥等。
通过调理饮食,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营养,增强体质。
另外,中医的一些养生方法也非常实用。
比如拥有大太阳穴的房间窗户过大,病弱已久的人不宜过多的直射阳光等。
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身体的健康。
同时,传统中医学还提倡“子时顾阳,午时顾阴”的生活作息,即子时(晚上11点到1点)顾阳,午时(正午11点到1点)顾阴的生活习惯。
这种作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调养肾气和脾胃,同时也能增强我们的抵抗力。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调养身体,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此外,中医还强调情志调理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传统文化感悟养生智慧当今天“养生”已经成为一个烂大街的词汇之时,各种养生方法、宝典层出不穷之际,我不是来教大家怎么做个大保健,也不是来送一碗心灵鸡汤,只是以个人的微观视角,以《说文解字》、《周易》及《黄帝内经》为纲,通过对传统文化中“汉字”、“阴阳”、“五行”等元素的解读,与大家共同探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折射出的养生智慧。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汉字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由于汉字承载了不同时代的古代文化,才使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得以延续至今。
汉字的历史据科学考证始于殷商时期,距今已经有3 400年左右。
传说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
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的形状、鸟兽的足印创造了汉字。
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用图画表述文字非常烦琐,从整个汉字的发展史来看一直都在想办法使之简化,简化字在普及教育和书写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却完全忽略了汉以前的古代文化形式和内容的特殊性,现代人使用简化字阅读古代汉语的著作相对来说就有很多困难了。
例如《黄帝内经》是春秋时期的经典著作,应尽可能使用传统文字,也就是繁体字来阅读,所以说繁体字应该是阅读经典的第一道门。
一、【疾与病】“疾”字的篆书是,它的外面是个“病”字旁,“疒”(音读ne四声)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疒者,倚也。
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
”从篆书上看很像一个人病了躺在床上。
疾的里面是个“矢”字,《说文解字》曰:“矢者,弓弩矢也。
”就是古代兵器弩的箭。
疾者,《说文解字》曰:“疾者,病也。
一曰急也。
”《广韵》曰:“疾者,急也。
”属“疾”的病症应该是急性病,但急性病为什么用“矢”字来表示呢?《黄帝内经》曰:“风为百病之长。
”而且弩矢的快速很像风,中文有疾如风雨之说。
因此,“疾”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外来的邪气侵袭人体,以风邪为代表。
第二,其病症特点是速度快、发病急。
回头再看看“病”字,外面也是个“疒”,是指人生病了;里面是个“丙”字。
“丙”是十天干之一,十天干有阴阳五行的不同,五行关系: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从阴阳关系看,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丙的阴阳属性为阳,五行属性为火。
“丙”属阳火,应该与心、心包、胆、小肠有关。
从字形上看,“丙”字形很像钻木取火,也说明“丙”与火的关系。
既然“丙”字与“火”密切相关,而“病”字选择“丙”作为它的意思,就是说“病”字的本意是“火”病了。
火是五行之一,五行内属五脏,经云:“在天化气,在地成形”,在天为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在地金木水火土五行。
《黄帝内经》曰:“心者,阳中之太阳。
”当人生病时主要表现为火的失调,在上为木火上逆;在下为相火妄动。
心主神明,心病与神情与情志有关。
心火的失调主要表现心阳虚,或者心火上逆,心阳虚则寒,心火上逆则会出现头晕、头痛、面红、口舌生疮等火热症候在上焦。
“疾病”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而在古汉语中,“疾”与“病”代表的意思有所不同,分别代表阴阳两种不同的状态。
从病因上看,“疾”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而致病;“病”表示由于内在病因所致。
从病症上看,“疾”是指病发迅速而急,多由风邪致病;“病”是指病发相对缓慢,病程时间较长,多与情志有关。
二、【阴与阳】阴阳这两字中国人都熟悉,阴阳源于道,“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法自然”,阴阳就是事物的自然属性。
阴阳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生老病死的准则。
阴阳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仅就文字方面做进一步的解释。
阴者,《说文解字》曰:“暗也。
水之南,山之北也。
”“暗者,闭门也。
”?以长江为例,江南为阴水湿偏多,江北为阳相对要干燥许多。
阳者,《说文解字》曰:“阳者,山之南,水之北”“高明也。
暗之反也。
除此以外,阳这个字的繁体字是“陽”,左边是山的意思,右面的字“昜”还叫阳,这个“昜”不是太阳的意思,而是开的意思,从简体字就看不出来了。
所以像学习《黄帝内经》这样的远古经典一定要用繁体字,要查《说文解字》。
再来进行阴阳对比,意思相对来说就比较有逻辑了,阴阳有了开阖,才有寒热、升降。
所以道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二”就是阴阳,天地混沌开始,日月分出阴阳,阴阳有了开阖转化,才生出中间的一层气的世界,才有了人,有了生命万物......总之,从阴阳的字面意思来看,是因太阳光线来决定的,太阳光线照得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为什么阴阳排列,阴在前阳在后呢?《黄帝内经》曰:“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阳”给予事物以正名,以外在表现为其要;“阴”是事物内部的主宰,以内在能量之源为其要。
其他名词也有类似的排列,例如“精神”也是以阴精在前,阳神在后。
三、【精与神】提起“精神”一词人们一定不陌生,我们都是在各种各样的精神影响下长大的,刘禹锡的一首诗这样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那到底什么是精神?如何学习别人的精神?这些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只要稍加思考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精与神在《黄帝内经》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但从未组成一个词,正像《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是谓五脏所藏。
”又有《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简而言之,心藏神、肾藏精,精与神分别归于肾和心两脏。
换句话说,比如“雷锋精神”实际上就是雷锋的心与肾的功能的外在表现。
从中医生理上看,精神是不容易靠学习而得来的,应该靠调理。
中医里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叫心肾不交,也就是精与神不相交通,临床上由于心肾不交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主要是心火不降而上逆表现:多为失眠、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头晕、记忆力下降等。
而肾精不藏的表现:多为遗精多梦、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疲乏无力等症状。
想想看如果每天都处于这样的病态,如何学习别人的精神呢?外在良好的精神状态是要基于在内的心肾的相互协调,心肾的功能平衡。
“精神”这两个字从文字上分析又有怎样的含义呢?先来看看“精”,《说文解字》:“择米也。
拨云雾而见青天亦曰精。
星,精也。
”《注》:“精,犹精密也。
又灵也,真气也。
”《疏》:“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
”《左传•昭七年》:“子产曰: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从这几段文字来看,精是能量高度聚集的物质,一般情况多以收藏的形式存在,当条件需要时可以气化,正所谓“精化为气”,是人体能量的来源,在人体,肾藏精,精是人体能量的高度集中,是生命之本,主生长。
生是指生命,长是指身体的成长,两者的意思有区别,当肾气盛时身体处于成长期,而过了青年时期以后肾气平均,身体就不再继续生长了,但还是有生命的存在,而维持生命的存在也是肾藏精。
再来看看“神”,《说文解字》曰:“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徐曰》云:“申即引也,天主降气,以感万物,故言引出万物。
”又《皇极经世》曰:“天之神栖乎日,人之神栖乎目。
又神明。
”神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天上的神,表现在“天运当以日光明”,万事万物的存在运行都是天地阴阳四时运行的结果,而这一切的自然变化称为神;第二是指人心中的神,表现在人的各种感受器官,而所有的感受终极都是心,心是人体感受的根。
《黄帝内经》曰:“所认任物者谓之心。
”由于人们各自内心中的神是不同的,人们对外界的世界观也不同。
例如,人们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制造出来有具体形象的神,像释迦牟尼佛、耶稣、圣母玛利亚、安拉等,他们的形象和神奇都有其共同点,他们都是当地人的形象,他们都具有人无法达到的神奇的力量。
而从道家的观点来看,天上的这个神是没有具体形象的,其所具有的能力是神奇的,它创造了世界、人类、世间一切万物,这个神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神,但又概括了所有神的共同点,这个神就是事物的自然属性,“道法自然”,也就是道。
在人体,心藏神,《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
”又《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中的神和天上的神,在汉字里用一个字,说明其含义是一致的。
心中的神同样具有超强能力,举个例子,当我们心情高兴时,走起路来好像在飞。
而当人心情不好时,走起路来双腿像是灌了铅,每走一步都很艰难。
总之,心藏神,肾藏精;心属火,肾属水。
精与神是水与火、阴与阳的关系。
精是神之根本,神是精的外在表现。
刚才我们提到了“阴阳”,说到阴阳大家脑海中最常出现的就是一副“太极”图,而个人认为太极图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图腾,但凡一个事物,在中国都能用“太极”解释清楚,而太极生两仪,就是像这样阴阳相合,对峙转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现代所提的和谐,便是如此。
接下来,两仪生四象说的是什么呢,其中有很多涵义,比如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比如四个方位(东南西北),那么这些和养生有什么联系呢,其实只要加上另一个传统文化的元素,就可以把这些串起来了,这个元素是什么呢?就是五行。
一般大家都认为是上北下南,为什么这张图南在上面呢?这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图,中国古代讲的从医入道最容易。
要想把这些东西弄明白,首先要对照我们的人体来看,中医讲心主火,心在最上面,当我们俯卧大地的时候,心在最上,所以上边为南,东方为木,对应脏器为肝,西方为金对应肺,北方为水代表肾,中央为土代表脾胃。
而《易经》后天八卦图中也是以水火立两级,震兑分列左右,这也是与五行的生长和成行有关。
那现在咱们来谈一个常识的话题,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说买东西,不说买南北呢?从远古来讲,在用竹篮子打水的那个时代,木和金为可承受之物,比如工具、器材等是可以拎着走的,然后火和水是不可承受之物,更多意义上是抽象的,易变动的,不易搬运交换的。
这是第一个层面,所以我们中国人是买东西不买南北。
实际上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买南北,买水和火,如果水和火进入人的买卖层面,就会对人类造成某种伤害。
比如说买军火,买卖军火和买卖石油,垄断行业大多都与水火有关,而现在我们目前的所有动荡,其实都跟这两个东西有关,它会对人类造成某种伤害,所以我们中国是讲文化的,连骂人都讲究文化。
我们经常说你这人真不是东西,为什么这么讲,实际上说你不是东西,你就是什么,就是南北,就是在说你这个人就像水和火一样无情无义。
它是在讲这个层面。
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东方又意味着生发,也就是生,长,中土是化,收,藏,那么就是东方为生发之象,南方为生长,西方为收敛,北方为收藏,先看一下,东方为什么有生发之象,实际上大家看这个东字,这个东字本身就是一个木然后中间一个日,太阳从树木中冉冉升起,就是在形容它的逐渐上升的这个状态,那么金,西,在古文里的写法是这样的,大家看像什么,它实际上像一个大鸟立在自己的鸟窝上。
那么人类,在最初观察西方的时候,观察西边,他首先抓住的是一个象,等到天快黑的时候,鸟都知道归巢了,连天地万物都知道收敛了,都知道回家,都知道该回去了,那么这就是一个收敛的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