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 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第一节绪论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含义(一)中国饮食饮食体系包括:饮(茶、酒、奶、其他);食(主食、副食)中国饮食文化: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饮食是文化的原因:1与人的生存同步2每种菜系都是一种文化3饮食现象有一种丰富的结构4包含着哲学思想三饮食文化研究内容内容:食生产、食生活、食事象、食思想、食惯制四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现状1历史上的滞后的饮食文化研究(秦始皇专政,汉独尊儒术)食天求饱,居天求安2近代至20世纪中叶的国内饮食文化研究(孙中山)烹调之术蕴育在文化中3海外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热潮。

4方兴未艾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5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趋势五课程专业地位与学习方法饮食文化:专业与修养,修养,知识,管理,技能,就业点,未来发展前景,应用研究学习方法:1积累广博的知识2掌握学科信息3理论联系实际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重点难点:四大原则,五大特点一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一)医食合一1神农尝百草《齐民要术》贾思勰,李时珍《本草纲目》2周代食医3《千金食治》孙思邈(二)饮食养生1预防重于防治2黄帝内经3饮膳正要,忽思慧(元):食疗、保健思想(三)本味原则1滋味美味:味感、触感、嗅感2作用功能辛:发散作用,酸:收敛作用,苦:清热解暑,甘、咸:补身体(四)孔孟食道体现道德规范:孔子饮食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唯酒无量,不及乱”“食于表者之侧,未尝饱也”孟子饮食观:(1)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2)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而尔予人,行道之人弗受,蹴而尔予之,乞人不屑也二饮食文化的五大特征1悠久的饮食文化2浓厚的文化内涵:重食,重养,重味,重利,重理(道德规范,哲学思辨)3精湛的制作工艺:刀工精细,调味多样,制熟技术先进,美食美名美器,造型美化4原料选取的广泛性:自然地理条件5进食选择的丰富性:上层社会选择,下层社会的选择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与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一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一)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上的饮食文化汉带去丝绸、茶叶,引进葡萄、胡桃、胡蒜、西瓜等水果(二)释教弘法与求法事业中的中外饮食交流鉴真东渡带给日本制做豆腐的方法,日本“干光法师”荣西传去菜文化(三)“贡使”与商人西欧与北美国家中餐馆的开设(四)郑和下西洋(五)传教士:沟通中西饮食文化的桥梁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文化观念:中国饮食文化:美性(悟性),西方饮食文化:理性;饮食核心:中(重味),西(营养);饮食行为:中(合)西(分)原料使用:中(植物性)西(动物性);分解工艺:中(精细)西(简单)火候方法:中(复杂)西(单一)饮食器具:中(筷子)西(刀叉)饮食制作:中(随意)西(规范)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源流1生产力烹饪水平:史前熟食,瓷器,青铜,铁器2以历史朝代划分: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三代时期,春秋战国,汉魏,唐宋,元明清3以饮食发展的进程划分:中国饮食文化的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成熟阶段,繁荣阶段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萌芽时期一人类饮食的起源饮食起源:生食(茹毛饮血),熟食(自然火的利用与保存,人工取火阶段)用火熟食的意义:把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1)代表人类饮食历史的开端,摩擦生火在解放人类的作用上,甚至还超过蒸汽机的作用(2)结束人类生食的生存状况,使身体素质和智力得到更迅速提高(3)孕育原始的烹饪,奠定了人类饮食史上的第一次伟大飞跃物质基础二中国饮食文化萌芽产生的条件1火的使用2食物原料来源相对稳定3陶器的产生与使用三中国饮食文化萌芽时期的特点1炊餐器具基本齐备2采集渔猎与农耕畜牧原料使用3烹饪技艺与饮食品初步发展4调味出现,筵宴产生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初步形成时期一初步形成的历史背景1夏商周的农业2夏商周手工业的发展二初步形成时期的特点1炊餐器具种类多样(1)烹饪食器(2)酒食器(3)辅助器2烹饪原料品种繁多植物性原料,动物性原料,调味品3烹饪工艺形成初步格局(1)对烹饪原料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使用(2)对烹饪方法及手段有一定进步4周八珍及南北食风(南甜北盐)5烹饪名家纷纷涌现6饮食著作开始问世:《黄帝内经》“四大医术之一”,《吕氏春秋》“本味学说7水果用于充饥,在周朝起作为休闲食品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的蓬勃发展时期一中国饮食法杖时期的历史背景(一)农业的发展:水利建设,温室(二)手工业的发展:铁器冶炼,漆器的产生,大陶器,瓷器(三)商业的发展:长安,贸易往来,丝绸之路,重农抑商二中国饮食蓬勃发展时期特点1能源出现新突破(煤的利用)2炊餐具的革新(地灶台,铁“五熟釜”诸葛亮发明)3食物原料来源更加丰富传统原料发生变化,豆腐发明,异域菜种传入,植物油应用,茶成为主要饮品4烹饪工艺不断革新(1)烹饪环节分工细化(炉案分工,红白分工)(2)烹饪技艺不断创新(炸、煎、炒)5荤素菜系形成流派6烹饪饮食名家与饮食著作《茶经》“茶圣”陆羽“茶仙”“茶神”《金匮要略》孙思邈7饮食市场逐渐兴盛(1)经营档次齐全(2)经营方式灵活多样(3)服务周到,分工细致第四节中国饮食文化成熟时期(定型)一历史背景(一)发展:岭南出现三季稻,引进番薯等品种(二)手工业的发展:景德镇瓷器,红曲霉酿酒,茶叶“炒青”(三)商业的发展:都市食肆发展二时期特点1餐饮器具精美绝伦(1)瓷器餐饮器具,中国瓷器鼎盛时期,“景德镇瓷器”青花瓷(2)金属餐饮器具,金银器2食物原料十分广阔(1)新原料的开发:新的野生动植物品种的开发与利用;持续利用不断提高的各种技术培育和创新品种(2)新原料的引进:番薯、番茄、辣椒、马铃薯、洋葱(3)已有原料的巧妙利用一物多用—综合利用—废物利用3烹饪工艺拥有较完整的体系(1)对原料选取和加工有了较为科学的总结(2)刀工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3)制熟技术发展(4)火候与调味颇有建树(文火与武火的划分,十层油温判断,复合味定型)4地方风味流派形成稳定格局5饮食消费空前繁荣(1)专业的饮食行增多(2)综合性的饮食店不断完善(3)饮食奢华,场面盛大(满汉全席代表)6饮食著述完善体系—袁枚《随园食单》特点:(1)注重原料选择(2)注重原料搭配(3)强调烹调诸要素的作用及相互制约的关系(4)主张破除陈规陋习(5)讲究装盘上菜及进食艺术第五节中国饮食的繁荣创新时期(民国—改革开放—至今)一繁荣时期的特点(一)烹饪工具与生产方式逐步趋于现代化1烹饪工具的现代化:能源(汽、电、太阳能、沼气),烹饪设备(电磁炉、微波炉)2生产方式现代化:(1)代替手工操作(2)食品工厂出现,自动化生产食品(二)优质原料品种增加1新型的优质原料品种的引进与开发2珍稀原料的种植与养殖3传统优质原料的品种增多(三)国内外饮食文化与烹饪技艺广泛交流1国内饮食的交流:沙琪玛、羊肉串、竹筒饮2国外饮食的交流:肯德基、麦当劳(四)创新筵席大量涌现与饮食市场空前繁荣1创新筵席:新奇宴、文化宴、生态宴2饮食市场繁荣第三章中国饮食思想第一节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一“甘”、“美”、“善”—饮食审美思想的萌芽1羊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2《说文》释云: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善也,美与善同意3美是感官的舒服感,是人的需求被满足二“五味调和”—和谐美的探求1从“和”的思想来源上看2从“和”的内容上看:(1)物有先天(原料选择的自然和谐)(2)水火相济(食物烹调物性和谐)(3)适口者珍(饮食过程的审美过程)3从“和”的效果上看(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浓而不薄,肥而不腻)4从“和”的思想之辩证关系与深刻性是看三“五世长者知饮食”—高层次的审美1“三世长者之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2“知味者”王小余3上层社会定势、定向对饮食文化起着制约和导向作用四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1“质”:原料和成品的品质、营养。

饮食文化概况的复习资料

饮食文化概况的复习资料

1 中国饮食文化:指在中华民族长期的饮食品生产与消费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 饮食作名词指:各种饮品和食物作动词指:喝什么,怎么喝及吃什么,怎样吃3 人类历史可分为自然饮食状态和调制饮食状态4 现代烹饪:人类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把可食用食料用适当的方法加成使用成品的活动。

5 食物的四性:寒热温凉寒和凉的食物可以清热,泻火,解毒。

6 五味的美食观点:辛甘酸苦咸7 现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1)烹饪工具与方式发生变化,并趋于现代化2)优质原料发展较快,品种增多3)民族地区及中外饮食文化与烹饪技术交流频繁4)西方现代营养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巨大8 中国烹饪的特点: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9 中国菜品的独特标准概括:色、形、看、味、质、器、养10 中国烹饪技术三大要素:刀工、火候、调味11 肴馔:指的是由人们加工制作12 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巧,是做一品中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13 技法各异:炒、漾、炸烹、溜、煎14 五味调和:增加食品香味,赋予菜肴色泽,可杀菌消毒15 食医结合:“医食同源”“药膳同功”16 养助益充理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17 用火熟食的意义:(1)标志畜从野蛮走向文明(2)少生病18 太牢和少牢:太牢:牛羊豕少牢:没有牛,只有羊豕19 随园食单:清代袁枚写成一部烹饪专著20 四大菜系:川苏鲁粤21 宴会:集饮食、社交、娱乐于一体,人们为了社交目的而聚集在一起传统宴会的弊端:(1)贪多求丰,浪费惊人(2)营养失衡(3)不良卫生习惯(4)造奇猎异,要保护野生动物(5)风格雷同(6)冗长拖长22 满汉全席:兴起于清代23 诈马宴:蒙古人的满汉全席24 《茶经》—陆羽红、绿、青(乌龙茶)、白、黄、黑茶25茶的欣赏:审议名称,观察形色,闻香品茶26鄂菜:以咸鲜味为丰,讲究嫩,柔,滑爽,善烹河鲜以蒸菜驰名,富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点西汉风味,汉沔风味。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一、饮食习俗1.四季饮食:中国饮食习俗与四季有关,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烹饪食物,以适应当季气候和人体的需求。

2.节令饮食:中国人讲究节令饮食,如春天要吃春笋、夏天要吃西瓜、秋天要吃瓜果、冬天要吃涮火锅等。

3.地域饮食:中国各地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菜肴和烹饪方法,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4.宴席饮食:中国人重视宴席文化,讲究宴客礼仪和宴席菜品搭配,有各种规定的席次和宴席流程。

二、餐饮礼仪1.客人敬主人:在中国餐桌上,客人要尊重主人,主人要热情招待客人,互相敬酒、劝酒是常见的礼节。

2.先年长后晚辈:吃饭时要遵守先年长后晚辈的原则,年长者先坐下,先吃菜,晚辈要等待长辈吃过后再开始用餐。

3.尊重食物:在饮食过程中要尊重食物,不可挑食、浪费食物,要将饭菜吃完,不可留下残羹剩饭。

4.注意餐桌礼仪:用餐时要注意坐姿端庄、言谈举止得体,勿大声喧哗,不可伸长吧脚等。

三、饮食禁忌1.偏食忌辛辣:中国饮食禁忌中有禁忌偏食,忌过于嗜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2.不宜过量:中国人饮食注重平衡,不宜过量,大鱼大肉、油腻辛辣的食物要适量食用。

3.忌生吃生冷:中国饮食文化忌生吃生冷食物,认为这样容易伤害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4.忌吃动物的头部:中国有吃动物头部的忌讳,认为头部为先天之气所在,忌食动物头部。

四、餐具礼节1.餐具摆放:中国人讲究餐具摆放的规矩,如筷子要放在右侧,碗要正对着主人等。

2.用筷子注意事项:用筷子时要注意避免发出刺耳的咬合声音,不可竖插在饭中,不可将筷子交叉放在碗上等。

3.点心吃法:中国的点心吃法也有许多礼仪,如不可一口吃完,要小口尝,分次享用,不可大口吞咽等。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人文精神。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塑造出更加多元化的饮食文化。

同时,传统的饮食文化依然保留着其珍贵的传统和魅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文化-重点笔记亲自整理

饮食文化-重点笔记亲自整理

饮食文化-重点笔记亲自整理一、背景知识1.1 饮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饮食文化是指由食品、饮料、饮食习惯、食品加工技术、餐桌礼仪、饮食消费等方面的文化元素组成的饮食系统。

•饮食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人类历史、地域、民族和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

1.2 饮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饮食文化可以强化人们之间的社交关系,加深交往感情。

•饮食文化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饮食文化是保持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重要因素。

二、中华饮食文化2.1 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华饮食文化强调“色、香、味、形”。

•中华饮食文化推崇“和谐饮食”,强调食物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

2.2 中华饮食文化的代表菜系2.2.1 北京菜•北京菜系是指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的饮食文化。

•北京菜以清淡、麻辣、鲜香为特点,讲究制作工艺和菜品的摆盘。

2.2.2 川菜•川菜系是指四川、重庆地区的饮食文化。

•川菜以色、香、味、形美丽,口感多样,麻辣浓香为特点。

2.2.3 粤菜•粤菜系是指广东、香港地区的饮食文化。

•粤菜以鲜、嫩、鲜香、滋味丰富为特点,烹饪技巧纯熟。

2.3 中华饮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中华饮食文化强调餐桌礼仪,讲究吃饭时的作法、规矩和静态美感。

•传统的中华饮食文化中,饮食是和人情、感情密切相关的。

三、西方饮食文化3.1 西方饮食文化的历史和传统•西方饮食文化根源于希腊罗马文化,经过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到18世纪形成了近代的西餐文化。

•西方饮食文化中,菜肴和餐饮饰品的重要元素在于供应的奢侈品和美味食物。

3.2 西方饮食文化的代表菜系3.2.1 法国美食•法国美食以刺激口感、美化视觉、修辞味觉为特点。

•法国餐食讲究五味调和、花式摆盘以及享受的文化体验。

3.2.2 意大利美食•意大利美食因其精致、简单、新鲜、口感纯正而享誉世界。

•意大利餐食以面食、奶酪、蔬菜和鱼肉为主要材料,同时加入适量的橄榄油、香料和葡萄酒调味。

中国饮食文化参考题及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参考题及答案
答案:D
19.从这些饮食思想出发,中国人选择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为饮 食结构,其中“五畜”是指()。
A、牛、羊、猪、鸡、鸭
B、牛、羊、鹅、鸡、鸭 C、牛、羊、兔、鸡、鸭 D、牛、羊、猪、鸡、犬
答案:D
20.在汉民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道两旁、车船码头、半路凉亭,直至车间工 地、田间劳作,都屡见不鲜。这种饮茶习俗在我国北方最为流行,名称是()
5.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 树生长。其出产的中国名茶是()
A、庐山绿茶 B、庐山云雾 C、庐山毛峰 D、庐山红茶
答案:B
6.在烹饪刀工技艺中,能使原料具有平滑、宽阔、扁平的特点的是()。
A、斜刀法 B、剞刀法 C、直刀法 D、平刀法
答案:D
A、淋饭酒 B、喂饭酒 C、摊饭酒 D、加饭酒
答案:ABC
9.目前比较通行的传说是中国造酒的起源有()
A、杜康造酒 B、仪狄造酒 C、上天造酒 D、猿猴造酒
答案:ABCD
10.从茶叶干燥工艺看绿茶可分为()
A、炒青绿茶 B、烘青绿茶 C、蒸青绿茶 D、晒清绿茶 答案:ABCD
A、盖碗茶 B、大碗茶 C、早市茶 D、下午茶
答案:B
21.中国传统认为开门七件事中不包括什么()
A、柴米 B、油盐 C、酱醋 D、茶酒
答案:D
22.对食物原料进行杀菌、杀虫、酶活性钝化等处理后进行保藏,主要用于如粮食类、薯类、 花生等的食物原料的保藏方法是()。
A、低温保藏 B、干藏 C、腌渍保藏 D、辐射保藏
A、15% B、12% C、9.5% D、8.5%
答案:D
12.()说过中国历史上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资料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资料

第一章饮食文化1. 中国饮食文化的艺术倾向表现在选料精良、刀工细巧、火候独到、技法各异、五味调和、情调优雅方面。

2. 中国饮食文化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命名、佳境三个方面。

3.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饮食文化的历史研究、饮食文化的文化学研究、饮食的营养学研究、饮食文化的前景研究。

4. 中国饮食文化区的形成因素有地理环境因素、气候物产因素、政治经济因素、饮食科技因素及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因素。

5.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

6. 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菽(俗称大豆)。

7. 春秋时期的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讲究,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要求。

8. 元朝,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诞生。

9.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六大基本茶类中的名茶有哪些?第二章菜系1.查阅资料,了解关于鲁菜的形成、流派、风味特点及代表菜等知识。

2. 粤菜系由广府菜、潮州菜(亦称“潮汕菜”)、客家菜(亦称“东江菜”)组成,以广府菜作为代表。

3. 川菜特点是突出麻、辣、香、鲜、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和鲜姜。

4. 闽菜的特色菜包括佛跳墙、鸡汤氽海蚌、荔枝肉等。

5. 浙菜的代表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雪菜大汤黄鱼、西湖莼菜汤、油焖春笋、梅菜扣肉、三片敲虾、冰糖甲鱼等数百种。

6. 南京菜以善制鸭馔著称。

7. 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指的是徽州菜。

第三章饮食习俗1. 粽子,东汉已经出现,到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2. 重阳节以吃糕驰名,现各地仍有吃重阳糕、饮菊花酒、食蟹等饮食风俗。

3. 冬至节,节日饮食有鲜明的冬令特点。

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谚,一些地区在冬节还喜欢吃羊肉、狗肉,认为是冬补食品。

4. 寿诞食俗,因地域而异。

常见的有寿面、寿桃、寿糕、寿饼等。

5. 中国传统节日食俗的文化特征:多元复合;多元复合首先体现在参加者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涉及到社会各层面。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

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茶德:中国儒学传统君子完美人格修养对茶的比德思想,是传统茶人对茶与茶事的道德和哲学认识的升华,主要理解为:诚、清、真——“茶德三昧”,即:诚—诚厚、诚明、诚信、诚敬;清—清真、清俭、清正、清明;真—真情、真性、悟真、归真。

陆羽:中国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家和鉴赏家啊,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袁枚:中国古代食学的集大成者,有“食圣”之誉。

所著《随园食单》是中国古代食学著作的典范。

茶人:有茶文化修养的嗜茶者。

角黍:即粽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美食,是定形于3000年以上的文化积淀最厚重、最具艺术性的特型食品,源于上古祈农传统,定型于屈原纪念风俗。

六礼: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普劳:又作“朴劳”,我国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的风味名食,汉语名为“羊肉抓饭”黄酒:中国的民族特产,也称为米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

多以谷物为原料,蒸熟后加入专门的酒曲和酒药进行的发酵酒。

本味论:本味论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注重原料的天然物性,讲求食物的自然美味与味性变化的科学合理性。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 复习资料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 复习资料

第一章饮食文化1.中国饮食文化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命名、佳境三个方面。

2.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菽(俗称大豆)。

3.在古代,甑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

4.依据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的不同,将中华食文化圈划分为12个小圈。

第二章菜系1.中国菜系的形成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历史时期的不同,在饮食烹饪和菜肴品类方面,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随着食生产的不断发展和食生活的逐渐丰富,由于金属炊具、尤其是铁质炊具较多地用于烹饪之后,菜的品种开始明显增多,菜的地方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南北两大风味,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诗经》、《楚辞》、《山海经》等先秦诗文中对食物原料、食物品种及食风、食事的记述,已经表明了人们已开始注意到饮食的地域性差异。

汉至唐宋各期,曾出现了“胡食”、“素食”、“北食”、“南食”、“川味”等称呼。

因此,到唐宋时期已形成南食和北食两大风味派别。

宋代的时候,中国各地的饮食已经有了区别。

在当时,中国的口味主要有两种,北方人喜欢吃甜的,南方人喜欢吃咸的。

南宋时候,北方人大量南迁。

逐渐地,北方的饮食文化影响了南方。

在南方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派系。

到了明代末期,中国饮食分为京式、苏式和广式。

京式偏咸,苏式、广式偏甜。

到清末初期,鲁菜、苏(淮皖)菜、粤菜、川菜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的地方菜。

民国开始,中国各地的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苏式菜系分为苏菜、浙菜和徽菜。

广式菜系分为粤菜、闽菜,川式菜系分为川菜和湘菜。

因为川、鲁、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中国的“八大菜系”。

2.八大菜系中,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3.佛跳墙是闽菜的特色菜。

4.我国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职业厨师彭铿,又名彭祖。

彭祖制作野鸡羹供帝尧食用,其故乡被封为大彭国,亦即今天的徐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饮食文化
1.中国饮食文化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命名、佳境三个方面。

2.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菽(俗称大豆)。

3.在古代,甑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

4.依据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的不同,将中华食文化圈划分为12个小圈。

第二章菜系
1.中国菜系的形成过程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历史时期的不同,在饮食烹饪和菜肴品类方面,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随着食生产的不断发展和食生活的逐渐丰富,由于金属炊具、尤其是铁质炊具较多地用于烹饪之后,菜的品种开始明显增多,菜的地方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南北两大风味,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诗经》、《楚辞》、《山海经》等先秦诗文中对食物原料、食物品种及食风、食事的记述,已经表明了人们已开始注意到饮食的地域性差异。

汉至唐宋各期,曾出现了“胡食”、“素食”、“北食”、“南食”、“川味”等称呼。

因此,到唐宋时期已形成南食和北食两大风味派别。

宋代的时候,中国各地的饮食已经有了区别。

在当时,中国的口味主要有两种,北方人喜欢吃甜的,南方人喜欢吃咸的。

南宋时候,北方人大量南迁。

逐渐地,北方的饮食文化影响了南方。

在南方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派系。

到了明代末期,中国饮食分为京式、苏式和广式。

京式偏咸,苏式、广式偏甜。

到清末初期,鲁菜、苏(淮皖)菜、粤菜、川菜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的地方菜。

民国开始,中国各地的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苏式菜系分为苏菜、浙菜和徽菜。

广式菜系分为粤菜、闽菜,川式菜系分为川菜和湘菜。

因为川、鲁、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中国的“八大菜系”。

2.八大菜系中,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3.佛跳墙是闽菜的特色菜。

4.我国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职业厨师彭铿,又名彭祖。

彭祖制作野鸡羹供帝尧食用,其故乡被封为大彭国,亦即今天的徐州。

5.川菜特点是突出麻、辣、香、鲜、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和鲜姜。

6. 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指的是徽州菜。

7.京菜中,最具有特色的要算是烤鸭和涮羊肉。

8.淮扬菜中“软兜长鱼”和“白袍虾仁”并称为“淮炒双峰”。

第三章饮食习俗
1.中国的饮食民俗的影响因素
中华民族食俗内容很丰富,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饮食习俗也不尽相同,构成了中华民族食俗庞大纷繁的体系。

自然条件:中国南部大都以种植水稻为主,多以大米为主食;中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则多以面粉为主食。

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手段的民族,日常饮食多以粮菜为主;以畜牧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手段的民族,则多以肉乳为主。

民间礼仪与食俗:自远古时期开始,中国各民族就都喜欢把美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年节、生丧婚寿的祭典和宴请活动者是表现食俗文化风格最集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活动。

宗教信仰与食俗:在食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宗教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任何一种宗教都按自己的教义、教规制定食礼、食规和禁忌。

民族交往与食俗: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食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民族间、地区间、国家间的交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推动着食俗的演变。

2. 中国传统饮食民俗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是聚食制。

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

3.二月二,普通人家吃面条、春饼、爆米花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
与龙有关。

4.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著名。

5.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每年的腊月初八都要煮粥供众,称为腊八粥。

6.封斋节食是伊斯兰教的信仰习俗,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7.农历12月23日前后,民间有祭祀灶神的风俗,全国多数地区祭灶用灶糖,其他祭品则因地而异。

8.新婚夫妇共饮交杯酒这一习俗是宋代以后由合卺之礼演变而来的。

第四章饮食礼仪
1.《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2.先秦时期,在菜肴的食用上,贵族菜肴以肉类为主,平民菜肴以蔬菜为主。

3.筵席,古时制度,筵铺在下面,席加在上面。

4.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带上了政治性、家族性、神赐性和礼仪性四大特点。

5.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雅令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