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道教思想家葛洪传

合集下载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1)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1)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一、葛洪生平及其人生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葛洪(283-363)1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为东晋时代著名道教学者。

其身世,据《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五十《自序》等材料可知:一、葛洪出身江东土著士族,其父晚年虽随孙皓降晋,但家世仕吴。

江东士族素被中原士族视为“左衽之类”,葛洪成长于被歧视的环境里,加之少年丧父,家道中落,生活维艰。

这是个天下解纽、社会动乱的时代,生活于世道乱离之下的葛洪,一生坎坷。

丧父之后到二十岁,是刻苦学习的时期,他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书和道教典籍。

约二十一岁时曾一度从军,旋及南下广州。

约二十二岁至四十岁前,先滞留广州,后回家乡,一边继续学习,一边著书立说,完成了《抱朴子》;其间晋室南渡,拉拢江东士族,葛洪因十余年前战功得以封侯食邑。

约四十岁到五十五岁,又一度用世,为主薄、参军之类的佐吏。

此后到罗浮山炼丹,终其一生。

二、葛洪自称:“少有定志,决不出身”2,他的“本志”是修仙学道。

但从其一生行状看,他实际上是徘徊于儒道、游离于出处之间,为内圣外王之道的实践者。

在其潜意识中,未免没有儒家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文化心态,但又深知名位难就,仕途险恶,受制于人,不如修仙了道,养性全真,“在我而已”。

内道外儒,乃魏晋士大夫普遍的人生价值观,葛洪亦以此安身立命。

3三、葛洪于二十岁之前即已学习神仙之道,但因“年尚少壮,意思不专,俗情未尽,不能大有所得”。

4以后俗情随年事增加而逐步了却,专意修仙,成为当时神仙道教的集大成者。

其神仙道教的渊源师承关系为:左慈一葛玄一郑隐一葛洪鲍玄--这个道派的道术以金丹为主,既不同于三张一系的符水,也不同于上清派的存思。

葛洪之师郑隐,“本大儒士也,晚而好道,由以《礼记》《尚书》教授不绝”。

5葛洪即继承了这个儒道双修的特点。

四、葛洪好学深思,广览众书,其“博闻深洽,江左绝伦。

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

初中化学 化学家 葛洪简介

初中化学 化学家 葛洪简介

葛洪简介葛洪简介我国的炼丹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战国,就有关于方士和求“不死之药”的记载。

秦始皇曾派遣徐福带着几百个童男童女到蓬莱求仙人赐不死之药。

汉武帝招罗众多方士,讲求长生不老之术。

炼丹的风气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扶助下盛行起来。

魏晋南北朝,方士演变成符水治病的道士,他们把先秦的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作始祖。

从此道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主要宗教之一,与儒、佛并行于世。

炼丹的本意是荒谬的,它指望惜金石之精气使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但是在炼丹的实践活动中,部分炼丹家吸取了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的丰富经验,同时孜孜不倦地从事采药、制药的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关于物质变化的知识,认识了物质变化乃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特别是炼丹人大都兼搞医疗活动,他们把炼丹的药物引入医疗,从而丰富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内容。

在这些炼丹家中,葛洪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失意的知识分子一炼丹家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

东晋丹阳句容人。

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祖父在三国时代曾是吴国的大官,父亲也做过吴国的大官,投降晋国后,还做过中等官吏。

在他13岁那年,父亲病亡,家境也随之恶劣。

葛洪从小就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没有书,就到处向别人借书来读,无钱买笔墨,就拿木炭在地上练写字。

从16岁读儒家的“孝经”、“论语”等书开始,广泛地阅读了许多书,从经书、史书到杂文,凡能借到的书都认真地读了。

后来还学习了“望气”、“卜卦”之类。

葛洪经过长期的刻苦自学终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公元303年,多处发生农民起义,反对晋朝的统治,石冰率领的起义军是其中的一支起义队伍。

由于是世家子弟,小有才干的葛洪奉了吴兴太守之命,率兵与石冰作战。

石冰被打败了,葛洪却没有被论功行赏。

忿忿不平的葛洪投戈释甲,离乡去了洛阳。

到了洛阳又遇上了“八王之乱”,到处都在打仗,口家的路也走不通了。

正当他不知如何是好时,他的一个朋友要到广州去做官,于是他自告奋勇去为朋友打前站。

没想到他在广州替朋友安排妥了,朋友却在上任的路卜被杀了。

葛洪简介_葛洪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葛洪简介_葛洪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葛洪简介 葛洪 葛洪(约283~363) 东晋学者、医学家、道教理论家。

字稚川,⾃号抱朴⼦。

丹阳句容(今属江苏)⼈。

祖系孙吴时学者,位列九卿。

⽗悌,亦博学之⼠,吴亡⼊晋,官⾄邵陵太守。

葛洪⼗三岁丧⽗,家道中衰,他刻苦好学,⼴览经史百家之⾔。

西晋末,流民领袖张昌在江夏起义,命别帅⽯冰东占江、扬⼆州(见张昌、⽯冰起义)。

江南世族、义军⼤都督顾秘邀葛洪为将兵都尉,镇压起义。

⽯冰平,洪不受封赏,赴洛阳搜书求学。

适逢⼋王之乱,避乱南⾄⼴州,羁留多年,后还乡⾥。

东晋建国后,以葛洪镇压起义有功,赐爵关内侯。

王导召为州主簿、司徒掾、咨议参军。

⼜得⼲宝荐为散骑常侍,领⼤著作,撰修国史,洪固辞不就。

他得知交产丹砂,求为句漏县令,以便就近炼丹。

⾄⼴州为刺史邓岳挽留,遂寄居罗浮⼭(在今⼴东博罗西北),修道炼丹,从事著述,直⾄逝世。

葛洪出⾝于天师道世家,⾃幼深受熏陶,酷好修道炼丹之术。

叔祖葛⽞,孙吴时学道,号称葛仙公。

葛洪从⽞弟⼦郑隐处学得炼丹秘术;后⼜拜南海太守鲍⽞为师,刻苦,⽞以⼥嫁之。

洪继承葛⽞、鲍⽞事业,⼜综练医术,成为江南博学多闻的学者。

葛洪的著述甚多,除诗、赋、章、表及神仙传记数百卷(已⼤部亡佚)之外,流传⾄今的有《神仙传》、《抱朴⼦》内外篇。

《抱朴⼦·内篇》⼆⼗卷,论神仙黄⽩、⿁怪变化、养⽣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外篇五⼗卷,论时政得失、⼈事臧否,属儒家。

他还精通医术,著《⽟函⽅》⼀百卷,后压缩为《肘后要急⽅》(⼜作《肘后备急⽅》、《肘后救卒⽅》),多为简易治疗⽅法和易得之药,尤便民间使⽤,⼀直为后世所重。

在道教理论上,葛洪⾸次提出“⽞”的概念作为道教思想体系的核⼼。

“⽞”即“道”,是创造天地万物之母,他将修炼⽞道视为成仙的途径。

在《抱朴⼦·内篇》中⾸次辑录了许多现已失传的炼丹著作,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记载了许多炼丹⽅法,具有⼀定的价值。

他主张养⼼颐神,崇信炼制和服⾷⾦丹,同时⼜将神仙⽅术与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主张神仙养⽣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东晋道教学家葛洪生平简介

东晋道教学家葛洪生平简介

东晋道教学家葛洪生平简介葛洪又称抱朴子,他是三国时期方士葛玄的后人,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少年丧父的他不得不挑起养家的重任,所以每天努力的砍柴换取纸笔来学习,经常学到深夜里,他是一个内向的人,不擅长和外人接触,于是就更加的专心于学习,因此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之后葛洪拜师郑隐,郑隐是当时有名的炼丹大师,曾经受到葛洪祖先葛玄的教导,因此郑隐对于教导葛洪也非常用心,据说当时郑隐的几十个弟子之中只有葛洪学到了真本事。

郑隐的道教思想对于葛洪的人生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之后葛洪对于建功立业一直都不关心,更加专注于炼丹修道。

后来因为乱世将至,郑隐带着很多学生离开了丹阳,只有葛洪留在了丹阳,后来在石冰造反的时候,葛洪因为率兵作战有功,所以被封为了伏波将军,但是因为葛洪的心思不在当官上,所以就辞官打算去洛阳搜寻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因为当时的世道混乱所以在回来的时候被断绝了归途,只好辗转在各地之间,之后又因为受到了当时的好友的邀请就出使的参军,希望可以借此来前往南方避乱,但是不料却困顿于广州等地,有感于这样世事烦扰,葛洪就放下了世俗的事务,开始专心修道。

后来在东晋时期葛洪被封为了关内侯,还多次被朝廷征召前去治理国事,但是大多都被葛洪婉言拒绝了。

最后葛洪在罗浮山定居了下来,安心的炼丹修道,写下了很多的著作。

中国的炼丹术兴起于秦汉时期,古代方士和社会流行的阴阳五行思想的结合,就成了炼丹术发展的思想源泉。

葛洪是晋朝的一代名医,他对炼丹极其推崇,他认为服用植物做成的要只能让人延年益寿,但是无法成仙。

只有服用“金丹”和黄金才能让人不老不死。

葛洪应当算是早期的化学家了,他们把一些矿物放在密封的鼎里,用火来烧,美其名曰是炼丹。

矿物在高温高压喜爱就会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当然,长生不老的仙丹只是古代贵族们的幻想。

葛洪有炼出密陀僧氧化铅、三仙丹氧化汞等外用药物的原料。

他在炼制水银的时候发现化学的反应是可逆的,在丹砂硫化汞加热时可以炼出水银,但是水银和硫磺的再次结合又能变成丹砂。

抱朴子葛洪传原文及译文翻译

抱朴子葛洪传原文及译文翻译

抱朴子葛洪传原文及译文翻译大家好,这里是黄帝内经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一篇医古文-葛洪传,整理了原文和翻译,帮助大家学习!【原文】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

祖系,吴大鸿胪。

父悌,吴平后入晋,为邵陵太守。

【译文】葛洪字稚川,丹杨句容人。

祖父葛系,在吴国担任过大鸿胪。

父亲葛悌,吴国灭后入仕晋,任过邵陵太守。

【原文】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

性寡欲,无所爱玩,不知棋局几道,摴蒱齿名。

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

【译文】葛洪从小就刻苦好学,家中贫穷,自己白天上山打柴以换取笔墨纸张,夜晚读书抄写记诵,于是以精通儒学而知名于世。

他性格清淡寡欲,没有玩耍之类的爱好,不知道棋盘上有多少条线,也不知扌雩..之类的赌具叫什么名称。

葛洪为人木讷少言,不好名利,时常闭门不出,也很少有交游。

【原文】于余杭山见何幼道、郭文举,目击而已,各无所言。

时或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遂究览典籍,尤好神仙导养之法。

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练丹秘术授弟子郑隐。

【译文】他曾在余杭山见到何幼道和郭文举,互相对视了一阵,双方没有说一句话。

他时常寻访典籍探究学问,哪怕是千里之遥道路崎岖艰险,也必去寻问,直到有了结果才罢休,就这样得以博览群书,而又特别爱好神仙导养之法。

从祖葛玄,吴时学道成仙,号为葛仙公,曾把炼丹秘术传授给弟子郑隐。

【原文】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

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

玄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

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

【译文】葛洪投奔于郑隐门下学道求仙,掌握了郑隐所授的全部法术。

后来又师从于南海太守上党人鲍玄。

鲍玄也精通谶讳之学,能预测未来,见到葛洪非常器重,把自己的女儿许配与他为妻。

葛洪继承了鲍玄的学业,同时又兼攻医术,所撰写的文章著作,无不透彻精妙,而文辞也很华美。

【原文】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为义军都督,与周己等起兵讨之,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迁伏波将军。

葛洪成语故事

葛洪成语故事

葛洪成语故事一、葛洪简介葛洪(284年-364年),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时期著名道士、文学家、哲学家。

他出生于江苏句容的一个世族家庭,成年后投身道教,师从著名道士鲍靓。

葛洪不仅在道教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学家,著作等身,其中最著名的是《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

二、葛洪成语故事介绍1.葛洪与蛇传说葛洪年轻时,曾在山中遇到一条受伤的蛇。

他见蛇痛苦不堪,便用自己的草药为其治疗。

蛇痊愈后,为了报答葛洪的救命之恩,化身为人,告诉葛洪一处神奇的山洞,里面有修炼成仙的秘籍。

这个故事体现了葛洪乐于助人、善良的品质,以及他对道教的向往。

2.抱朴子取名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取自“抱朴守真”之意。

据传,该书名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

葛洪的一位好友邀请他赴宴,席间有人提议以“抱朴子”为题,撰写一篇赋文。

葛洪即兴创作,文中以“抱朴守真”为主旨,阐述了道教的真谛。

这篇赋文受到众人好评,于是葛洪便将这一题材纳入著作之中。

3.葛洪与鲍靓葛洪拜鲍靓为师,学习道教知识。

鲍靓见葛洪聪明过人,便将自己的女儿鲍姑许配给他。

这对夫妇共同研究道教,成为道教界的佳话。

故事传颂了葛洪勤奋好学、谦逊诚恳的品质。

三、成语故事背后的启示葛洪成语故事传达了道教的思想内涵,强调了道家倡导的“抱朴守真”、“无为而治”等理念。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富含人生哲理,启示我们在生活中秉持真诚、善良、勤奋的品质,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四、葛洪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葛洪是我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著作《抱朴子》系统地总结了道教的发展历程,提出了道教修炼的理论体系。

葛洪还关注民生,他的《肘后备急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著作,载有许多实用草药方剂。

此外,葛洪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有较高造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总之,葛洪成语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展现了葛洪的博学多才,又传达了道教的精神内核。

葛洪最著名的十句话

葛洪最著名的十句话

葛洪最著名的十句话摘要:1.葛洪简介2.葛洪的道教思想3.葛洪的医学成就4.葛洪的文学成就5.葛洪的十句名言正文:葛洪(约公元284年-364年),字稚川,东晋时期的著名道士、医学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道教世家,少年时期就对道教有着浓厚的兴趣。

成年后,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对道教、儒教、佛教都有深入的研究。

葛洪是道教丹鼎派的创立者,他所著的《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经典著作。

葛洪的道教思想以神仙道教为主,他认为道教的最终目标是修炼成仙,长生不老。

他主张道教徒应该以内丹修炼为主,外丹为辅。

内丹是指修炼自身的精气神,使之内化为真元,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外丹则是以矿物、植物等为原料,炼制出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药。

葛洪的道教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道教的亚圣”。

在医学方面,葛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书详细记录了各种急性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葛洪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同样斐然。

他的著作《抱朴子》是一部道教哲学论文集,书中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文章和道教教义。

这些文章论述了道教的内丹修炼、神仙信仰、道德观念等问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葛洪最著名的十句话:1.“抱朴子者,所以全真也。

”2.“长生久视之道,非积善阴德,不足以登真。

”3.“道者,万物之祖,天地之始。

”4.“夫道者,无极之极,无端之端。

”5.“养生者,以身为本,以心为君。

”6.“内丹者,修心养性,炼气化神。

”7.“神仙者,所以长生也。

”8.“修真者,所以超凡也。

”9.“儒者,所以明道也。

”10.“夫儒者,所以修身也;道者,所以养生也。

”以上就是葛洪最著名的十句话,这些话语充分体现了他的道教思想、医学成就和文学成就。

试析老庄对葛洪道教思想的影响

试析老庄对葛洪道教思想的影响

试析老庄对葛洪道教思想的影响*导读:葛洪,字雅川,丹阳句容人,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卒于东晋穆帝永和元年(公元345年),祖父葛系为吴大鸿胪葛洪,字雅川,丹阳句容人,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卒于东晋穆帝永和元年(公元345年),祖父葛系为吴大鸿胪,父葛悌初亦仕于吴,后为晋邵陵太守。

葛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广览众书,以儒学知名,尤好神仙导养之术。

从祖父葛玄,吴时学道,号为葛仙公,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

葛洪先就隐学,后又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

鲍玄亦为神仙家,据说能逆占将来。

葛洪传玄业,并兼综医术。

晋太安中,石冰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葛洪又随吴兴太守顾秘参与军事,为将兵都尉,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迁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后又入罗浮山,炼丹终生。

葛洪著《抱朴子》、《神仙传》、《隐逸传》等书,是魏晋神仙道教形成的关键人物,对历史上及当时流传的仙道、仙术作了系统而富有创造性的阐述,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为神仙道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种宗教要想成为有影响的完整意义上的宗教,必定有一套论证其宗教信仰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也必然有其哲学基础。

道教是中华民族本民族的宗教,因而它必定会打上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烙印。

葛洪生活于两晋时期,他不仅受到传统的道家和儒家思想影响,而且也受到了当时流行的玄学思潮影响。

其受道家思想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成仙根据上,葛洪深受老子以道为本思想影响。

玄、道、是葛洪神仙学的最基本概念和术语,而这些概念和术语继承自老庄哲学。

葛洪认为玄是自然的本原,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

其《抱朴子》云: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

⑴玄成为先天地而存在,产生万物的根本。

这样的玄基本上与道相同,因此他说夫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

⑵葛洪玄的概念直接来自扬雄之太玄。

在扬雄那里,玄具有着万物由以化生的宇宙论意义。

而扬雄这一范畴又是对老子道的概念的继承和改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晋道教思想家葛洪传生平和著述葛洪(283—343),晋代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西晋太康四年(283)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

祖父葛系在三国时期的吴国为官,历任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卢陵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少傅,中书、大鸿胪,侍中,光禄勋,输吴将军等要职。

父葛悌,仕吴为建城、南昌二县令,中书郎,廷尉评,中护军,五郡赴惊等,入晋后,又任郎中,大中大夫,大中正,肥县令,吴王郎中令,后升迁为邵陵太守,卒于官所。

葛洪为第三子。

早年受父母娇宠,生活懒散,好学而未苦读。

十三岁丧父,又逢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社会动荡,家乡屡遭兵火,不仅先人传留的书籍烧毁一空,而且家境也每况愈下,以致饥寒困顿,生计艰难。

家境的变迁使葛洪受到极大的震动,并促使他振奋起来,刻苦学习,力求上进。

无书可读,他便背着书箱四处求借。

他常以砍柴所得换取纸笔,日间劳动,夜晚抄读。

由于家贫,每得到一张纸都备加珍惜,在正反两面反复抄写,直到无法利用为止。

后来,为寻书问义,他甚至不远千里崎岖跋涉,以达到求学的目的。

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到十五六岁时,他已博览群书,小有文名,所作诗赋杂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葛洪十六岁始读《孝经》、《论语》、《诗经》和《易经》等儒家经典,但他自知“才非政事”,无意仕途,于是立志成为精研经史百家,专事著书立说的儒家学者。

这是他早期的奋斗目标。

葛洪从祖葛玄,字孝先,受业于三国时魏国著名方士左慈(左元放),精于炼丹术,世称葛仙公,又称太极仙翁。

其术传弟子郑隐(郑思远)。

葛洪大约在十八九岁时曾到庐江(今安徽庐江)入马迹山拜郑隐为师,并做他的助手,研习道书和炼丹术著作,受到道教思想的深刻影响。

郑隐还将一些道家秘籍传授给葛洪,让他归家继续钻研。

葛洪在二十岁左右就因儒道兼通学识渊博而远近知名,并且决心“立一家之言”①,开始撰写《抱朴子》,但不久即因战乱而中辍。

①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

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发生了张昌领导的农民起义。

葛洪小时候学过骑射,略知武功,这时应吴兴太守顾秘之邀,出任将兵都尉,募集数百人,参与了镇压义军石冰部的行动,并因战功升迁为伏波将军。

事平之后,他立即投戈释甲,径往洛阳,搜求异书,以广学识,这一时期已天下大乱,北道不通,归途阻塞,于是周游于徐、豫、荆、襄、交、广数州之间,接触了流俗道士数百人,对于道教及方术有了更多的了解。

晋惠帝光熙元年(306),葛洪24 岁,其友人嵇含被任命为广州刺史,请他去作参军。

他感到这虽非所愿,但可避地南土,所以还是接受下来,并受命先行催兵来到广州。

不料嵇含半途遇害,葛洪仍留广州多年,但无意再任官职,地方官员屡次邀用皆被辞却。

在此期间,他又拜南海太守鲍靓(鲍太玄)为师,学习神仙方术,使丹法、医道更为精进。

鲍靓很器重葛洪,并将女儿鲍姑嫁给他。

鲍姑,名潜光,懂医术,尤擅长针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见于记载的女针灸医家。

她曾亲自参加葛洪的炼丹和医疗活动,帮助葛洪编撰医学著作,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还载有她的艾灸法等。

约在三十岁左右,葛洪携家眷返归故里,潜心著述十余年,作品多达六百余卷。

他在整理和续写《抱朴子》旧稿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约于建武元年(317)三十五岁时,完成《抱朴子内篇》20 卷,《抱朴子外篇》50 卷。

这两部书合称《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经典之作,葛洪也因之成为对后世影响很大的道教学者,此外,他在这时期完成的著作还有《神仙传》10 卷,《隐逸传》10 卷,碑颂诗赋100 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30 卷,抄录五经七史、百家之言、方技杂事310 卷,《玉函方》100 卷,《肘后备急方》3 卷等。

其间,葛洪曾担任为期不长的掾,州主簿,司徒掾,咨议参军等官职,并受封关内侯。

后来,其挚友干宝推荐他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葛洪固辞不就。

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约在葛洪五十岁左右,他因年事已高,打算亲自炼丹以求长寿,又听说扶南(今越南和柬埔寨南部)出产丹砂,于是上书请为勾漏(今广西北流)令。

成帝因其资历高不可低就而未准。

葛洪解释说,他去勾漏并非贪求荣耀,而是为了炼丹。

在说服成帝之后,他与子侄同行又赴广州。

在广州为刺史邓岳劝阻,遂隐居于罗浮山。

邓岳曾上表补授他为东官太守,他仍婉辞不就。

葛洪在罗浮山多年,从事著述,修道炼丹,过起了“丹鼎神仙”的优游生活。

南粤名山属二樵,罗浮山即其中的东樵,为道教“第七洞天”所在地,现在尚存葛洪炼丹时所用之洗药池等胜迹。

东晋康帝建元元年(343)辞世,享年六十一岁①。

葛洪一生著述宏富,但多已失传。

《正统道藏》所收归于葛洪名下的著作共19 种,主要有《抱朴子内篇》20 卷,《抱朴子外篇》50 卷,《肘后备急方》8 卷,《神仙传》10 卷,《太清玉碑子》1 卷,《大丹问答》1 卷,《还丹肘后诀》3 卷,《抱朴子养生论》1 卷,《稚川真人校正术》1 卷,《抱朴子神仙金汋经》3 卷,《元始上经众仙记》1 卷,《汉武内传》1 卷等。

其中除前四种外,余者大部分为托名之作。

史籍有载《西京杂记》6 卷为葛洪托名西汉刘歆所作,尚无确据。

葛洪佚著除前文录而不存者外,尚有《玉函方》100 卷,《神仙服食药方》10 卷,《太清神仙服食经》5 卷,《序房内秘术》1 卷,《胎息术》1 卷,《五金龙虎歌》1 卷,《周易杂占》1 卷,《五岳真形图文》1 卷,《良吏传》10 卷,《集异传》10 卷,《抱朴子军术》、《浑天论》、《潮说》等,其中有些作品是否确为葛洪所作,亦难以断定。

葛洪和道教自东汉时期道教形成以后,魏晋之际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一股宗教力量和社会思潮。

葛洪则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道教理论家,他为道教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受到历代道家和道教徒的尊崇。

葛洪的道教思想十分庞杂。

他继承和发挥先秦及秦汉道家的哲学理论,并对道家一些基本概念加以神秘化的解释,才得以建立起来道教的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他又吸取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与儒家思想有①关于葛洪卒年说法不一。

《太平寰宇记》卷160 引袁彦伯《罗浮记》称葛洪卒时,年六十一,而《晋书·葛洪传》、《太平御览》卷664 引《晋中兴书》等,均谓其卒时,年八十一。

《晋书·葛洪传》提到,广州刺史邓岳曾去看望葛洪,但洪已卒,遂不及见。

按吴廷燮《东晋方镇年表》,邓岳卒于康帝建元二年(344)葛洪卒年当在此之前,故此《太平寰宇记》谓洪卒年六十一之说较为可信。

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葛洪所著《抱朴子》自叙称,“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①。

他还明确指出:“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治国”②,“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③,明显地体现了他的内神仙外儒术的思想。

他的这种思想和理论,为后世道教所袭用和发挥,并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接受,在封建社会长期盛行。

但是,葛洪的思想仍然是以道家为主体的,他认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④,以道术修身与以儒术应世并不能摆在同等的地位。

在葛洪的道教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是“道”、“玄”和“一”。

他说:“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

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⑤,把“道”描述成一种涵盖天地万物,影响其运动变化,但又无可捉摸,难以认识的神秘力量,而如果将任何事物“强名为道”,那么就“已失其真”了。

他还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把“玄”说成是产生天地万物及造成物质多样性的本源。

“一”则是象征天地人,但“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存之则在,忽之则亡,向之则吉,背之则凶”⑥的人格化的神物。

就人而论,“一”存在于上中下三丹田之中,甚至有姓名、有大小、有固定的穿着,只是道家秘相传授绝不对外说出来而已。

从“道”、“玄”、“一”出发,葛洪进而宣扬,如果人们能够“得道”,“通玄”,就会具有无限的超自然的力量,就能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从人变成长生不老随意上云霄入川海的神仙。

要想“得道”当然就要“修道”,修道要在内修与外养两方面下功夫。

内修主要是“守一”,并且还有“守真一”与“守玄一”的不同,“守形却恶,则独有真一”,“守一存真,乃能通神”①。

但是,内修“守一”,行气导引,只能益寿延年,最多也不过是“通神”,还不能达到长生不老的地步,因此还需要外养。

外养主要是服食金丹,所谓“长生仙方,则唯有金丹”②,“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上下太清”③。

炼丹术是炼制丹药的方法,只有掌握这些方法才能获得金丹。

炼丹术还有一项内容就是炼制金银,实际上是伪金和伪银。

服食金丹可以长生,炼制金银可以致富,都是很有诱惑力的事情,所以历代道教信徒为了追求长寿永生、得道成仙或者发财致富,一直对炼丹术十分重视,并且进行了无计其数的炼丹活动。

葛洪是道教理论的奠基者,也是道教中“丹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不仅继承了左慈、葛玄、郑隐传承的丹经和炼丹经验,而且周游四方,访道问贤,广泛收集各种丹书丹法。

在此基础上,他在《抱朴子内篇》中对于各种丹药丹方和炼制方法,服食方法等,都作了翔实的记述,并且还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这是对于自西汉到东晋时期中国早期炼丹实践及其成就的全面概括和系统总结,同时也为中国炼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①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

②葛洪:《抱朴子内篇·明本篇》。

③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篇》。

④葛洪:《抱朴子内篇·明本篇》。

⑤葛洪:《抱朴子内篇·道意篇》。

⑥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篇》。

②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篇》。

③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篇》引《黄帝九鼎神丹经》。

葛洪和炼丹术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是中国也是世界炼丹术史和化学史上的重要文献。

其中有关炼丹术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金丹》、《仙药》和《黄白》三篇。

《金丹篇》主要论述各种金丹的炼制和服食方法。

《仙药篇》主要论述五芝、云母、雄黄、诸玉、真珠、胡麻等所谓仙药的特征、性质、产地、采集、加工及服食方法。

《黄白篇》主要论述伪金和伪银的炼制方法。

这些内容集中反映了汉晋时期中国炼丹化学的概貌。

葛洪认为,“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夫变化之术,何所不为”①,他以高山为渊、深谷为陵、阳燧取火、方诸得水、铅丹制炼等种种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他还说,“外国作水精碗,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今交、广多有得其法而铸作之者”②,可是一般人并不相信,还要说水精本来是自然之物,玉石之类,这正是由于“所见少,则所怪多”③的缘故。

葛洪通过对炼丹术的体验以及对其他事物的仔细观察和思考,已经朴素地认识到物质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这与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