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

合集下载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络语言中,隐喻和转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使用规律。

本文将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分析其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人们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规律。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是两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映射来扩展语言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的修辞手法。

隐喻的构建依赖于人们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的认知能力,通过将一个熟悉的概念应用到另一个不那么熟悉的领域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转喻则是一种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转换来实现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映射,通过转换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含义,可以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1. 隐喻属性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表现在词汇的使用和含义上,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

在网络语言中,很多词汇都具有隐喻属性,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来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举例来说,网络用语“晒”就是一个具有隐喻属性的词汇,它原指阳光下晒衣物或晒太阳的行为,但在网络语言中被用来表示展示、分享自己的某种东西,比如“晒美食”、“晒旅行照”等,这里“晒”这个词汇通过将展示自己的行为与晒太阳的行为进行隐喻联系,创造出了新的意义和用法。

三、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在网络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网络词汇不仅可以进行直接的描述和表达,还可以通过隐喻和转喻来进行比喻和象征,从而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范文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范文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篇一一、引言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深入探讨语言的表达和内涵提供了独特视角。

本篇论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广泛使用的转喻现象,并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认知心理和语用价值。

通过对《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实例进行分析,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诗词中的语言表达与思想传达方式,并以此深化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解和应用。

二、认知语言学基础及转喻概念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语言认知和思维过程的理论,它强调语言与认知之间的互动关系。

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中,用一个事物或概念代替另一个事物或概念来表达意义的过程。

在转喻的过程中,语言与人们的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紧密相连,成为理解语言现象的重要途径。

三、《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现象(一)《宋词三百首》概述《宋词三百首》是宋代词作的集大成者,其中收录了众多著名词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以婉约、豪放、雅致等风格为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宋代词人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表达方式。

(二)转喻在《宋词三百首》中的应用在《宋词三百首》中,转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广泛运用于作品之中。

例如,用“青山”代指“故乡”,用“明月”象征“离愁”等。

这些转喻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还使得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四、转喻的认知心理分析(一)转喻的心理基础转喻的运用基于人们的认知心理和思维习惯。

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往往会通过联想、隐喻等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转喻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既简化了语言表达,又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二)《宋词三百首》中转喻的认知心理分析在《宋词三百首》中,词人们运用转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词人们的语言表达技巧,还反映了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思维方式。

例如,通过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状态相联系,词人们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近十几年来,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者们着眼于人们编码和解码信息时的语言行为,重视其深层认知机理的探究,更深入地探讨了语言的修辞功能,这一切以转喻为例,尤其是从认知语用视域下研究语言的重要修辞手段转喻,以及它的功能及意义。

转喻是人类语言的重要修辞手段,它以一种特殊的话语形式,即把一个非比较领域里的概念用另一个领域里的形象性词语来描绘,以达到表达和沟通的目的。

转喻表达时可以在认知层面上发挥重要作用,并具有丰富的修辞功能。

首先,转喻可以在表达上起到增强语义的作用,甚至可以突出表达的主要语义。

从认知心理视角看,它可以启动人们的共情,引起读者和听众的客观关注。

例如,“他的心如铁”,“他的心如磐石”,联想,寓意非常深刻,而且很容易引起共鸣。

其次,转喻可以增加表达的凝练性,增强表达的效率。

从语言学的结构来看,它可以短小精悍地表达多种意义,使语言表达招数更丰富,也更灵活多变。

例如,“她住在书海里”,“她住在书库里”,联想,寓意非常深刻,而且很容易引起共鸣。

此外,转喻也可以营造艺术氛围,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它可以极大地增强表达的美感,让表达变得更加妙趣横生,具有更多的情感色彩。

例如,“桃花飞舞,声声情话”,“春风拂面,心花怒放”,联想,寓意非常深刻,而且很容易引起共鸣。

总之,转喻是人类语言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揭示出转喻在表达上所起的作用及其修辞意义,可以说它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

它不仅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增强语义,亦可以提高表达的凝练性,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展现出丰富的修辞功能。

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转喻的修辞功能展开研究,它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转喻的本质特征,还能够增强我们对转喻修辞功能的认知,以把其更好地纳入日常语言交流之中。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也被称为比喻或典型,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能使语言变得活泼而生动,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它们更加容易理解。

因此,转喻常常用于文学作品和作文中,它的使用能够使文章更有吸引力,更具感染力。

尽管传统的话语分析把转喻看成直白的和客观的,但是认知语用学研究认为,转喻的功能不仅仅是描写,而且包括评价、理解和行动。

本文旨在探索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学重新审视了转喻,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其功能不仅仅是用来描述,而且包括评价、理解和行动。

也就是说,转喻不仅仅能表达想法,而且给读者以参与和思考的机会。

首先,转喻能有助于表达主观的情感和评价。

转喻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并能以客观的方式表达评价。

例如,当提到“海洋”时,人们可能会用“巨龙”来比喻它,以此来表达“海洋”的浩大,令人畏惧。

另一个例子是,人们可能会把“美丽”比作“明月”,表达“美丽”的辉煌和完美无瑕。

使用转喻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评价。

其次,转喻还能有助于理解文本。

转喻可以突出文本的核心内容,从而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本的主旨和重要信息。

例如,当提到“一个文明的沉沦”,人们可能会把它比喻成“一座古城沉沦”,以此来突出文明灭亡的恐怖,令读者明白文本所要表达的重点。

此外,转喻还能促进行动。

转喻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想法和观点,从而激发读者采取行动。

例如,当一篇文章把“改变世界”比做“燃起一把火”时,读者可能就会想做出贡献,使自己成为一名“火炬手”。

因此,转喻的功能不仅仅是描写,而且可以引导读者的读写行为,激发行动。

最后,转喻能够使文章更有吸引力,更具感染力。

由于转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读者里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容易产生共鸣。

因此,适当地使用转喻能够使文章更有吸引力,更具感染力。

综上所述,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不仅仅是描写,而且包括评价、理解和行动。

浅议认知转喻及其语用运用

浅议认知转喻及其语用运用

浅议认知转喻及其语用运用1.引言传统修辞学研究把转喻和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人们在交际中惯用的装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随着Lakoff和Johnson的合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的出版,转喻和隐喻被认知语言学家看作是一种心理机制。

刚开始时,认知语言学家只是在论述隐喻时顺便提到转喻。

经历了“隐喻狂热”(Metaphomania)时代,学者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转喻。

从90年代末,一些有影响的论文集和专著陆续出版( Panther & Radden, 1999; Barcelona, 2000; Ruiz de Mendoza, 2002 )。

Radden & K·Vecses (1999) 认为转喻更具本原性,即语言本质上是转喻的。

本文在分析转喻认知功能的基础上,探讨转喻在语用层面上的运用,如其对间接言语行为、同义反复话语、委婉语等语言现象的语用推理。

2.认知转喻2.1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转喻的概念本质“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的概念是Lakoff(1987)提出的。

所谓“理想化认知模型”就是现实世界的结构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与脚本(scenario)、草案(script)及认知图式(schema)相似。

其主要认为人的认知模型是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认知模型在人与世界的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贮存信息,而且还对转入的信息进行重组,这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理想的认知框架。

ICM可细分为4种类型:意象图式、命题模型、隐喻模型及转喻模型。

其中转喻模型是产生类典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s)的基础。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一般会把mother和housewife mother联系在一起,因为人们把常年呆在家、任劳任怨地做家务事、抚养子女的母亲看成是母亲的典型代表,mother 与housewife mother之间存在着一种转喻关系。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隐喻转喻在语言学中的探究在语言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我们将探究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隐喻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反映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更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本文将从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及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一、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隐喻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首先基于语言符号与思维之间的联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隐喻”这一概念,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在于人们将一个物体、概念或行为与另一个不相关的物体、概念或行为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思维模式或概念。

而后,隐喻转喻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著名语言学家拉卡托斯通过对隐喻转喻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之间的区别,丰富了隐喻转喻的理论体系。

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认知语言学是将语言和认知过程相结合的学科,它强调人类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转喻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抽象概念和具象之间的联系。

通过隐喻转喻的使用,人们可以更生动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并使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为我们深入理解隐喻转喻在语言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三、隐喻转喻的实际应用隐喻转喻不仅存在于日常的口头交流中,还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政治演讲、广告宣传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隐喻转喻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和情感效果,这使得它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广泛运用。

在政治演讲中,隐喻转喻能够激发听众的共鸣和情感,传达思想和价值观念。

广告宣传中常使用的隐喻转喻也能够吸引潜在客户的注意力,刺激购买行为。

隐喻转喻的实际应用不仅体现了其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更为我们研究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提供了实证案例。

综上所述,隐喻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词汇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词汇的形成和使用受到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广泛关注。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词汇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词汇的本义映射到另一个词汇的隐喻义,从而产生新的含义和概念。

网络词汇作为信息时代典型的语言形式,其隐喻属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隐喻: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网络词汇可能具有不同的隐喻含义。

“梦醒时分”在传统文化中是指醒来时的时刻,而在网络文化中,“梦醒时分”被引申为思考清醒的时刻,具有了新的隐喻含义。

2. 表意隐喻: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还表现在其表意上。

一些网络词汇常常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感或态度。

“曲线救国”这个词汇在网络语境中用来形容通过迂回曲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具有明显的隐喻属性。

3. 结构隐喻: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还表现在其结构上。

一些网络词汇的形式和结构往往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996”这个网络词汇指的是工作时间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这个词汇的结构隐喻了劳动时间的过长和不合理。

1. 词义转喻: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与词义转喻相关。

一些网络词汇通过转喻的方式来赋予原本普通的词义新的含义。

“碰瓷”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中被转喻为通过故意制造意外事故来敲诈钱财。

2. 句法转喻: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还表现在其句法结构上。

一些网络词汇通过句法结构的转喻方式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带狗逛街”这个词汇在网络语境中被转喻为带着狗在公共场所故意引起麻烦。

三、案例分析下面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进一步分析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对其进行解读:案例一:鸡汤文化“鸡汤文化”是指一些所谓的励志言论和励志文学,其内容空洞,充斥着虚假的乐观主义和劝诫性的言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般的语言现象;其实它也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

【关键词】转喻认知模型显著度应用
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例如:
炉子着了。

(炉子指代炉中的火)
白宫没有表态。

(白宫指代美国政府)
他瞎了。

(他指代他的眼睛)
要了解认知语言中的转喻概念需要理解转喻中的两个名词:“认知模式”和“显著度”。

沈家煊先生把转喻的认知模式表述如下:
“①在某个语境中,为了表达某种目的,需要用概念A指称目标概念B;
②用概念A指代B,A和B须同在一个“认知框架”内;
③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A和B密切相关,由于A的激活,B(一般也只有B)会被附带激活;
④A要附带激活B,A在认知上的“显著度”必须高于B;
⑤转喻是A和B在某一认知框架内相关联的模型,这种关联可以叫做从A到B的函数关系。


上述模型用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说就是:“炉子点着了。

”是用炉子(概念A)转喻火(目标概念B),炉子和火同在“容器-内容”这个认知框架里,两者密切相关,概念炉子的激活会附带激活概念火。

炉子在认知上比火显著,炉子是可以看得见的,而火在炉子里面是看
不见的。

火被点着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火在燃烧,而是炉子在冒烟。

这就是转喻的一般规律。

沈家煊先生还指出,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对人们来说,各种框架是自然的经验类型。

常见的认知框架有:容器——内容;整体——组成部分;领有者——领有物;劳作者——工具;物体——性状;机构——所在地;当事——行为/经历;施事—— (工具) ——动作——受事/结果;施事——动作——与事/目标——受事。

例如:
他喝三瓶。

(容器指代内容)
我教大四。

(层次水平指代学生)
转喻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概念是“显著度”。

显著度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

A转喻B,A和B除了在同一认知框架内,A还必须比B显著。

根据沈家煊的先生的观点,显著度主要看四个方面:
1.一看“整体和部分的显著度”
一般整体比部分显著,所以有“他拿着一瓶水”用他转指他的'手里;“手里拿着锤子”其实手里拿的只是锤子的把柄。

2.二看“容器和内容的相对显著度”
一般容器总比内容显著,如“喝了三瓶”指“喝的是瓶里的酒”。

3.三看“恒久性状和临时性状的相对显著度”
“白”这一性质形容词是区别性的,所以“白的”可以转指“白纸”,而“雪白”是状态形容词,是描写性的,因此“雪白的”不可以转指“雪白的纸”。

认知语言学认为,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要用一类事物的性状来转喻这一类事物,这种性状必须是恒久性状而不是临时性状。

一类事物的恒久性状才能在人脑中形成这类事物的显著印象。

4.四看“名词的可及性显著度”
名词的生命度越高,显著度越高且可及性就越强。

因此专有名词的显著度高于普通名词。

“在东南沿海再造几个香港”,香港是一个显著名词。

5.五看“语境对显著度的调控性”
语境(上下文)的作用是可以把一般不在认知框架内的概念临时
纳入认知框架内。

语境调控有一个总的倾向:两个概念的距离越近,作用力越大。

如:一般我们不说“晓宏的眼睛大,小云的不大。

”而说“晓宏的眼睛比小云的大”。

理解了转喻的两个基本概念以后,我们来看转喻在语言中的某些应用:
第一,关于“程度副词+名词”的现象,刑福义指出:“从语义看,典型名词进入这类结构,用的不是本然意义,而是一种临时赋予的‘异感’意义。

①这个男人的名字很女人。

②他长的很中国。

这里“女人、中国”显然比“轻盈、文雅”“黑头发、黄皮肤”更加容易识别,处理和记忆,因而具有较高的“显著度”。

诚然,这类结构中的名词实际上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也就是说这些词前后表述的是不同的概念。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名词的理性义称为概念A,把名词在“程度副词+名词”的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意义成为概念B,并且概念A的显著度比概念B高。

这是转喻在语言中的一种应用。

第二,转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在汉语宾语的转换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思维具有转喻性,所以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会无意识的体现这种转喻性。

工具和方式成分可以成为宾语,部分是因为它们本身带有新信息。

如“写毛笔”中,“字”并没有出现。

因为“字”是“写”的常规宾语。

即使“字”不说出来,人们也知道“写”什么。

而如果“毛笔”做宾语的话,能使工具这一新信息具有更高的显性度。

动词允许在直接宾语位置上出现不同的题元角色,如“吃食堂”,“靠山吃山”。

这些不同的题元角色同属于“吃”的语义框架内,在概念上具有临近性。

“这事,我们跑了好几趟了”这一数量宾语中,说话人为了体现事情的难办性而把数量放在直接宾语位置上,使得这一新信息被凸显。

此外,数量宾语可使表达简洁,达到经济性的效果。

第三,同义反复话语(tautological utterance)是言语交际中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表面上同义反复话语是一种累赘表达,而实际上具有丰富的交际内涵。

它的语用功能在于言简意赅。

例如:
(1)开会半天了,她还没有来。

女人究竟是女人!
(2)你瞧,连路上吃的菜她都给你准备好了,女人究竟是女人!
(3)做起事来拖拖拉拉,女人究竟是女人!
上述三个例子中的第二个“女人”激活了与“女人”这一范畴相关的女人特征:女人拖拖拉拉;女人心细,办事认真;女人做事不果断等。

听话者利用认知语境,对这三句话进行转喻推理,激活与之相对应的部分,就可获得恰当正确的理解。

第四:委婉语是人们尽量避免直接使用令人不快的词语而采用的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说法。

对委婉语的理解,语用学中礼貌原则可做出较好的解释,而认知语言学中转喻的表达则可更进一步揭示委婉语的认知机制。

如:人们不用“大便,小便”而用“去卫生间(洗手间)”这一文雅的词语来表示;“下葬”说成“入土”;“垃圾箱”说成“清洁箱”;汉语中一些谩骂言语:NB,TMD,NMD,英语中的B.O代body odor(狐臭)。

这些其实都是转喻在起作用,只是人们并不知道这是转喻,认为这只是一种委婉语,是一种词语的替换而已。

总之,转喻在语言中的反映不仅仅是上述那些,还有很多,这里仅就几个比较突出的方面简单阐述一下。

转喻是我们的认知基础之一,这种认知基础反映在语言当中是自然的事情,所以有些语言现象我们以前有很多不同的解释,现在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理解语言中的语法,语义,语用不能孤立理解,要把三者联系在一起。

因为语言说到底是认知的产物。

参考文献:
[1]钱乃荣.现代汉语.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
[2]任鹰.“吃食堂”与语法转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03.
[3]沈家煊.转喻和转指[J].北京:当代语言学(第一卷),1999,(1).
[4]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9.
[5]赵彬.“转喻”与“程度副词+名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6]刑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 J ].语言研究,1997,(2) .
[7]聂鑫琳.认知语言学概论[ 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沈家煊.认知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