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阅读概括主要内容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021春季小升初语文 学会写典型事例教案 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了解故事梗概,理解作品主题,掌握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讨论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形成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鲁滨逊勇敢、坚韧、乐观的品质,激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心态,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描绘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上漂流生活的小说。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通过分析作品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鲁滨逊在漂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的光辉,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力量,培养勇敢、坚韧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自备《鲁滨逊漂流记》书籍、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边读边做好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疑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见解。
4. 课堂交流: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解答学生的疑问,总结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5. 情感教育:通过分析鲁滨逊在漂流过程中展现出的勇敢、坚韧、乐观的品质,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心态,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读后感,字数不限。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主要内容:- 故事梗概- 人物形象- 作品主题- 作品意义七、作业设计1. 撰写一篇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读后感,字数不限。
小升初语文教案(课外阅读技巧)

个性化教案学生签字:教师签字:知识回顾内容的概括壹、文体知识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一、概念是用最少的文字最准确的表达文章的意思。
二、分类你平常是如何概括文章内容的呢?贰、回归课本一、提问方式(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短文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XX(人物)的什么特点的?(3)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件让XX(人物)XX(怎么样)的事?二、课文回顾《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
全文以梅花为线索,将具体、生动的内容连缀成一篇令人悲泣、感人至深的文章。
作者主要从“赠梅”、“赞梅”、“喻梅”这三个方面来写,通过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秉性、骨气热情的讴歌,说明梅花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抒发了一代老华侨热爱祖国、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同步典例分析】《梅花魂》这篇文章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全文以__________为线索,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现在学的课文题目也很有意思呢!1.段意归纳法。
《狼牙山五壮士》2.要素串联法。
叁、概括的方法可分为五个大段,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深谷。
根据段意归纳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弹尽后英勇跳崖的故事。
小升初语文阅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专题训练课件 精品共26页文档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小升初语文阅读概括文章主 要内容 专题训练课件 精品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小学初中阅读教案

小学初中阅读教案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教材:《小王子》原著教学目标:1. 了解《小王子》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
2. 故事中哲理的感悟。
教学难点:1. 故事中的一些象征性意义的理解。
2. 哲理的深入领悟。
教学准备:1. 《小王子》原著书籍。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小王子》的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及其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封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自主阅读(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小王子》第一章,了解故事梗概。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了解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针对故事中的象征性意义,如小王子星球上的玫瑰、狐狸等角色,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
3. 分析故事中的哲理,如友情、爱情、责任等,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价值。
四、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根据故事情节,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小品。
2. 各组展示小品,其他学生担任评委,对小品进行评价。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故事中的哲理。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小王子》,深入感悟其中的哲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小王子》,让学生了解了故事情节,感悟了其中的哲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故事。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初中情节概括教案

初中情节概括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情节概括的基本技巧,能够准确、简洁地表达故事的主要情节。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归纳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短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词、句子等形式,概括故事情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情节概括的基本技巧。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归纳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词、句子等形式,概括故事情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1)教师分发短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毕。
(2)学生阅读短文,理解故事内容。
3. 分析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概括的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词、句子等形式,概括故事情节。
4. 讲解示范(1)教师针对学生的概括情况进行讲解,指出优点和不足。
(2)教师示范如何运用关键词、句子等形式,概括故事情节。
5. 练习巩固(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巧,概括一篇故事。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给予评价和指导。
6. 总结反馈(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情节概括的基本技巧,能够准确、简洁地表达故事的主要情节。
2.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3. 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小升初阅读手法教案

小升初阅读手法教案教案标题:小升初阅读手法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不同的阅读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手法解决小升初考试中的阅读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包括故事、文章等。
2. 教师准备多种阅读手法的示例和练习题。
3.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一段有趣的短篇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阅读的欲望。
步骤二:介绍不同的阅读手法(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的阅读手法,包括预测、推测、细节理解、主旨概括等。
通过举例和解释,让学生理解每种阅读手法的含义和应用场景。
步骤三:示范阅读手法的运用(15分钟)教师选择一篇适合小升初考试的阅读材料,通过示范的方式,展示如何运用不同的阅读手法解答相关问题。
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问题和答案之间的联系。
步骤四:学生练习(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提供一些小升初考试中常见的阅读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手法解答。
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后,逐组点评和纠正,帮助他们加深对阅读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的阅读手法,并强调它们在小升初考试中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手法解答问题,并在下节课前完成。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阅读手法,并通过示范和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运用这些手法解决阅读题的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和练习题,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阅读中的困惑和问题。
语文小升初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小学六年级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会认“奋、翔、翱”等10个生字,会写“翩、舞”等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品味等方式,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美景。
3.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2.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出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春天的印象。
2.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三、精读课文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2)作者对春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喜爱之情?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四、品味课文1.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2. 学生仿写比喻句,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复习课文内容,让学生说说对春天的印象。
二、拓展阅读1.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在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三、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拓展阅读,寻找描写春天的优美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
2. 拓展阅读,寻找描写春天的优美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品味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小升初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小升初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准确理解课文中的信息;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3.学会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4.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文:《钓鱼》2.多媒体设备3.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简单的问答或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阅读对我们很重要”这个问题。
Step 2:导入课文(10分钟)1.教师呈现课文《钓鱼》的标题和插画,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猜测课文内容。
2.组织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并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希望大家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Step 3:整体阅读理解(15分钟)1.提问:文章的大意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梳理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确保学生对文章整体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2.教师导读,学生跟读,分段解读文章内容,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篇章结构。
Step 4:细节理解(25分钟)1.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段细读并回答问题。
例如:根据课文,作者钓到了几条鱼?为什么鱼要逃走?2.小组合作,学生互帮互助,答案达成共识后,各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Step 5:运用阅读策略(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常用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测、联想等。
2.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在书本中找出相关阅读策略的例子,并完成相关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惑。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提问:你在阅读本文时有哪些感受?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讨论。
Step 7: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相关阅读题目。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在阅读中提高了理解能力,并学会了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阅读概括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就现代文的阅读方法进行分析。
现代文的阅读,从文章体裁来讲,大致可分为四种:寓言故事,说明文,散文和记叙文的阅读。
寓言故事,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
考寓言的阅读,常常是考核我们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这就需要我们读懂文章故事,并善于概括。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
常常考我们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文章填空),二是常用的说明方法。
散文和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是检测我们对文章的感悟理解、分析概括、主旨大意、写作技巧、表达方法、结构形式、情感体验等,从不同角度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在考试中,常常是“1+1”的组合方式,即一篇短小的寓言故事或说明文,加一篇记叙文组合。
(有时也以一篇文言文加一篇现代文的方式。
这种组合方式更接近中学的考试形式)1、阅读题常见失误及扣分分析没读懂、做漏题、格式错、方法偏、书写差、错别字、做不来有近一半的同学因上述失误被扣去5分以上。
(1)没读懂要求(没读懂)一是因粗心没读懂要求。
如“请将下列表述有误的加以更正,正确的就打钩”,部分同学做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二是因理解错误而没读懂要求。
如让回答某句话是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同学写成了修辞手法;让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同学写的是心情。
如例题6:“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来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有同学写的是老人此时心情郁闷、不开心、郁郁寡欢等,与题目要求不符。
(2)做漏题(如加标点、填空)(做漏题)一般是在文中加标点、选择正确的词(注音)等题容易做漏题。
(3)格式不正确(格式错)一是提行空格;二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一类题,一定要先将词写下来,打冒号,再写上“在这里是……”或“在文中指……”如:3、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的意思(1)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忤逆:在这里是……的意思。
(4)方法不对,不完整、准确(方法偏)一是如像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是(“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谁的什么品质”)之类从文中梳理、筛选答案的题,容易出现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情况;二是像联系课文内容谈感受的题。
这类题一般分值较高(3—4分),很多同学都会因为找不到话说,认识肤浅,内容干瘪,空洞无物,无话可说等因回答不够完整有原因而被扣分。
如例文7: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许多同学找到一处就不再找下去,结果因为不完整而扣分。
还有如:9、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许多同学因为方法不对,或懒于思考,回答较肤浅,或太片面被扣分。
(5)书写不工整,潦草难认(书写差)(6)答案中有错别字(错别字)(7)没见过,做不来(做不来)2、阅读题的方法:做阅读题,首要的是阅读懂文章,这是做阅读题的前提。
有的同学做阅读题,往往是大概浏览一下,就开始动笔做后面的题,这样往往由于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较肤浅,没弄懂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在答题的过程中顾此失彼,抓不住重点,或回答不够完整、准确,白白丢失分数。
如例文:8、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许多同学因为没认真阅读分析文章,所以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这一过程大概在5分钟左右。
基本方法:整体理解与咬文嚼字相结合。
整体理解就是通过认真阅读文章,弄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作的顺序是什么,写作的意图(目的)是什么等等。
咬文嚼字就是对涉及到的有关问题,回到文中进行字斟句酌。
3、阅读题题型及答题方法指导题型1:概括文章关键词——抓主要内容,简洁,完整概括文章的主要方法是:①在什么情况(时候)下,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常见的记叙性文章可用此法。
)以《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的第一题“概括本文的中心内容”为例。
谁:一位菲律宾老华侨;干什么:资助贫困学生。
在什么情况下:以捐书的方式寻找值得资助的贫困学生;谁值得他资助:懂得感恩的孩子。
一位菲律宾老华侨以捐书的方式寻找懂得感恩的孩子作为自己的资助对象。
再如:《夜莺的歌声》二战时期,一名小男孩通过学夜莺叫的方法传递消息,将一队德国鬼子引进游击队的埋伏圈。
《小英雄雨来》主要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十二岁的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被鬼子抓住了,他坚决不说出李大叔藏在哪里,在鬼子把雨来拉到河沿上想杀害他时跳入河中,凭着他高超的游泳本领从鬼子的枪口下巧妙地脱险了。
②找中心句。
中心句有:总起句(开头),过渡句(中间),总结句(结尾)。
(一些抒情性或说明的文章可用此法。
)如: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总起句(开头)《美丽的西沙群岛》《詹天佑》的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条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以总起句的形式将文章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放在最前面,使读者印象清晰。
第9册《太阳》一文中,有这么一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过渡句(中间)《马踏飞燕》的结尾:“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科学知识,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创造才能。
”——总结句(结尾)③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些分类别介绍的科学小品文和科技说明文常用此法。
如《松鼠》、《水与生命》、《奇异的激光》等。
)练习:《松鼠》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
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到松鼠的。
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
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
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松鼠不敢下水。
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
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叫声还要尖些。
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
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
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
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这篇文章先总写松鼠的讨人喜欢,再分别从松鼠的外貌、活动范围、生活习性、用途等方面介绍松鼠,因此,可以这样概括文章:本文从松鼠的外貌、活动范围、生活习性、用途等方面介绍松鼠的美丽、驯良,讨人喜欢。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
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
”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
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
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
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 x x 。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
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
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
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
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概括本文的中心内容。
2 2、将“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改成陈述句。
3 3、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的意思(1)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2)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4、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答:5、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