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盆地油气显示及油源对比

合集下载

羌塘盆地上侏罗统索瓦组烃源岩分布特征及远景分析

羌塘盆地上侏罗统索瓦组烃源岩分布特征及远景分析

V0 . O. . I3 No 2
A pr 2 08 .. 0
羌 塘 盆 地 上 侏 罗统
索 瓦 组 烃 源 岩 分 布 特 征 及 远 景 分 析
杜佰 伟 , 陈 明
( 国地 质 调 查 局 成 都 地质 矿 产 研 究 所 , 都 中 成 6 08 ) 1 0 2
摘 要 : 塘 盆 地迄 今 为 止 共 发 现 2 0多 处 油气 显 示 点 , 中 5处 液 态 油 苗 , 处 油 页 岩 , 明 盆 地 具 备 生 烃 的 物 质 基 础 。上 侏 罗 羌 0 其 多 表
结果 认 为 索 瓦组 烃 源 岩 有机 质 类 型 主 要 为 Ⅱ-型 , 质 体 反 射率 介 于 0 9 ~ 2 7 之 间 , 源 岩处 于 成熟 一 过 成 熟 阶段 。构 造 镜 .44 . , 0 烃 运 动造 成 索 瓦 组烃 源 岩 抬 升剥 蚀 , 合分 析 认 为 该 烃 源 岩总 体 上 对 整 个 盆 地 的油 气 远 景 贡 献 较 差 , 在 北 羌 塘 坳 陷 西 部 和 东 北 综 但
统 索 瓦组 烃 源 岩 以碳 酸 盐 岩 为 主 , 度 从 几 十米 到 几 百 米不 等 , 机 碳平 均 含 量 为 0 14 1 9 , 中等 至 好 烃源 岩 为 主 ; 厚 有 . ~ . 0 以 , 0 其次
为 泥 质岩 , 在北 羌塘 坳 陷 中 、 部 有 所 分 布 , 机 碳 含 量介 于 3 7 ~2 . 4 之 间 , 仅 西 有
部仍 可 作 为 重 要 的烃 源 岩 。
关键 词 : 机 质 丰度 ; 机 质类 型 ; 质 体反 射 率 ; 源 岩 ; 瓦 组 } 有 有 镜 烃 索 上侏 罗 统 ; 塘 盆地 羌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中生界主要烃源层分布特征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中生界主要烃源层分布特征

差, 尚需进 一 步 研究 和 工 作 。J : 余 累 积 厚度 达 ; 残
10 2m( 9 长虹 河 剖 面 ) 为 一 套 潮 坪一 台地 和陆 棚 , 相沉 积 , 灰岩 厚度 4 5m, 中 Js 5 其 下部陆 棚相 沉积
(1) 索 瓦组 (。) 肖查 卡组 ( 。 ) J6 、 J 和 a 为羌 崎 盆地 4 FT 套 主要烃 源层 一 。但 是 , 同坳 陷或 凹 陷 内主要烃 不
J ,? ? J b和 T。7 .。侏 罗 系 有 效 泥质 烃 源 岩 厚 度 一 般 在 1 0 0 有 效 碳 酸 盐烃 源 岩 厚 度 一 般 在 2)~ 6 0m ,2 2 0 ~5 0 n . () 0 J - ( r和 J 局 部 地 = 区发 育 有 2 0 0 的 富 烃 源 岩 ; 一 般 厚 5 0 0 北 羌 塘 坳 陷 T3 0 ~4 0 m T3 0 ~7 0 m, 发 育 1 0 3 0m 的 优 质 好 烃 源 岩 。J 页 岩残 ,也 O ~ 0 2
青 藏 高原 羌塘 盆 地 中生界
主 要 烃 源 层 分 布 特 征
秦建 中
( 国石 油 化 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石 油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无 锡 石 油地 质研 究 所 , 苏 无 锡 24 5 ) 中 江 1 11
摘 要 : 藏 高原 羌 塘 盆 地 是 一 个 中生 界海 相 残 余 盆 地 . 青 根据 地 质 调 查 和 380块 烃源 岩 样 品 2 5 9个 分析 项 目 2 7 块 次 约2 00 0 39 6 0 0 个 原始 基 础 数 据 的 分 析 、 筛选 、 理 统 计 和 综 合 研究 得 出 . 向上 发 育 J 、2 、! 整 纵 J Jb和 T3 4套 主 要 烃 源 层 . 同坳 陷 或 凹 陷 内 主 不 要烃 源 层 有 所 差 别 。南 羌塘 坳 陷 东 部 为 J Jb和 Jq T . 。.2 2 中西 部 为 J ,? rJb和 T。 ; 羌 塘 坳 陷 东部 为 JbT , 北 , ?. 西部 为 J _ { l. 、

羌塘盆地中侏罗统布曲组烃源岩评价

羌塘盆地中侏罗统布曲组烃源岩评价
江 2条 缝合 带之 间 , 括 中 央 隆起 带 在 内残 留面 积 包
坳 陷 内 , 羌 塘坳 陷 中部 累积 厚度最 大 , 次是 北羌 北 其 塘坳 陷西 部 。北羌 塘坳 陷 中部 的长水 河 西支 沟剖 面
的暗色 灰 岩 累积 厚 度 达 4 3 5 m, 水 河 西剖 面 的 6 . 长
塘 翁 地—L— : , — : 二



1 烃 源 岩 分 布 特 征
中侏 罗 统 布 曲组 在盆 地 内分布 最 广 泛 , 沉积 厚 度一 般为 4 0~1 0 0 0 m。布 曲组 含 多套 富含有 机质 6 的烃 源岩 , 岩石 类 型 以泥 灰 岩 、 泥灰 岩 、 晶灰 岩 含 泥 等碳 酸盐 岩烃 源岩为 主 , 度 为 6 厚 7~6 1 3m, 制 3 . 控
第 1 9卷
第 3期








Vo .I 1 9,No. 3 M a 01 v2 2
2l O 2年 5月
P toe m o o y a d Re o ey Ef ce c e r lu Ge lg n c v r f i n y i
羌 塘 盆地 中侏 罗统 布 曲组烃 源 岩 评 价
南 羌塘坳 陷 中东部 加那 南一 多涌一 破岁 抗 巴一带 的
碳 酸盐 岩烃 源岩厚 度大 , 形成 2个厚 度 中心 , 四周 向 减 薄 。2个 厚度 中心 的鞍 部 即 曲瑞 恰 乃 地 区碳 酸 盐
组 ( ) 中侏 罗 统 布 曲组 ( ) 中侏 罗 统 夏 里 组 T 、 Jb 、 (2) J 和上侏 罗统 索 瓦组 (3) Js4套 烃 源 岩 。其

羌塘盆地油气显示及油源对比

羌塘盆地油气显示及油源对比
Prdu to sa c n ttt o cinRee  ̄h I siue,SI OPEC ,Bejn 0 0 3 C ia N ii g 1 0 8 , h n )
Ab ta tTh r r e so y r c r o o r er c si h a g a gBa i sr c : ee ae4 s t fh d o ab n s u c o k n t eQin tn sn,icu ig t e Up e u n ld n h p r — J r si S o o main ( 3) h ideJ r s i Xil F r ain ( ,t eM id eJ r s i B q r a sc u waF r t o J ,t eM d l u a sc ai o m to J ) h d l u a sc u uFo — s 2 m ain (2 )a d t e Up e is i Xio h k o ma in ( . M ut p it fh d o a b n s o to J 6 n h p rTra s a c a a F r to c T3 z) li on s o y r c r o h w
h v e ic v r d i e e a o a i ns a e be n d s o e e n s v r ll c to ,m anl nc u i g 3 t e .Thefr tt pei he lq i i s e — i y i l d n yp s is y s t i u d o 1 e p
a ei rc u e fl e t n n t eU p e r si S o o m ain,whc sd so ee t1 Da — g nfa t r so i so ei h p rJ a sc u waF r to m u ihwa ic v r d a o 1 4

羌塘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

羌塘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

油气地质条件对比
报告内容
二. 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1. 油气地质类比分析 2. 生烃条件分析 3. 储层条件分析 4. 盖层条件分析 5. 生储盖组合划分及评价 6. 油气远景生油岩系分布图
(2)有机质类型
(3)有机质成熟度
褶皱反应的应力场
断层反应的应力场
节理反应的应力场
报告内容
二. 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1. 油气地质类比分析 2. 生烃条件分析 3. 储层条件分析 4. 盖层条件分析 5. 生储盖组合划分及评价 6. 油气远景综合评价
特提斯构造域分区略图
卡拉库姆盆地构造单元
沉积-构造演化对比
(1)羌塘盆地中生代有利储层分布图
(2)羌塘盆地储集层评价标准
碎屑岩储层评价标准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标准
(3)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改造与破坏
1.压实、压溶 2.重结晶 3.溶蚀
4.白云岩化
(4)有利储层预测
报告内容
二. 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1. 油气地质类比分析 2. 生烃条件分析 3. 储层条件分析 4. 盖层条件分析 5. 生储盖组合划分及评价 6. 油气远景综合评价
六、中侏罗世卡洛期古地理
七、晚侏罗世牛津期古地理
八、晚侏罗世提塘期—早白垩世贝里阿斯期
报告内容
一. 研究区地质特征 1.羌塘盆地位置 2.羌塘盆地构造演化 3.羌塘盆地岩相古地理研究与沉积相演化 4.羌塘盆地构造地质特征
构造单元划分
构造样式剖面图
褶皱的叠加形成有力背斜圈闭
羌塘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
姓名: 陈 阳
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能源方向) 构 造 地 质 学

羌塘盆地与特提斯域油气盆地类比及其含油气远景

羌塘盆地与特提斯域油气盆地类比及其含油气远景

文章编号:100923850(2007)0320001213羌塘盆地与特提斯域油气盆地类比及其含油气远景丘东洲1,乃东专2,李晓清3,陈 明1(1.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82;2.广西地矿资源公司,广西南宁 530002;3.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胜公司,山东东营 257000)摘要:本文从羌塘盆地在特提斯域中的位置入手,对沉积充填、构造特征和地史演化加以论证,并与北带塔里木盆地进行具体对比。

羌塘盆地与塔里木盆地沉积、构造、地史差异性十分明显,故其应划为中带,而不是北带。

根据类比盆地选择原则,选取与羌塘盆地同属中带,沉积、构造,含油气性具可比性的伊朗卡维尔盆地、泰国呵叻盆地进行类比,发现羌塘盆地与两盆地沉积、构造、生储盖组合具相似性,唯油气保存条件较差。

从亚洲特提斯域油气聚集地质特征分析,羌塘盆地油气远景毋庸质疑,只是因位于中带地质构造与改造十分复杂,油气远景虽好,但勘探难度相对较大。

关 键 词:羌塘盆地;特提斯域;类比;油气;青藏中图分类号:TE121.1文献标识码:A1 羌塘盆地在特提斯域中的位置正确识别羌塘盆地在特提斯构造域中的位置是开展其与特提斯油气盆地对比的重要前提,因为羌塘盆地的定位关系到其油气远景评价与勘探决策。

目前对羌塘盆地在特提斯域的位置,即其属特提斯域中带还是北带的问题,存在两种分岐意见,一是将其分为中带,一是将其分为北带。

认为羌塘盆地属北带者[1]把班公湖2怒江缝合带(侏罗纪末—白垩纪初板块缝合线,代表中特提斯洋)作为西藏特提斯域中带和北带的分界线(并把班公湖2怒江缝合带与西亚科佩特2北帕米尔缝合带相连),进而将羌塘盆地划为特提斯域北带。

认为羌塘盆地属中带者[2~11]把龙木错2可可西里2金沙江缝合带(二叠纪板块缝合线,代表古特提斯大洋)作为西藏特提斯中带和北带的界线,并将羌塘盆地划归中带。

西藏特提斯构造域南北向北、中、南3个带到底应如何划分,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这要追溯到特提斯构造域的形成演化全过程。

羌塘盆地第一口油气科学钻探井油气地质成果及勘探意义

羌塘盆地第一口油气科学钻探井油气地质成果及勘探意义

第40卷第1期2020年3月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Vol.40No.1Mar.2020 DOI :10.19826/ki.1009⁃3850(2020)01⁃0015⁃10羌塘盆地第一口油气科学钻探井油气地质成果及勘探意义付修根1,王 剑1,宋春彦2,刘中戎3(1.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 成都 610081;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收稿日期:2019⁃10⁃11;改回日期:2020⁃01⁃05作者简介:付修根(1976-),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沉积地质与油气地质研究工作㊂E⁃mail:272331614@资助项目:‘羌塘盆地金星湖-隆鄂尼地区油气资源油气资源战略调查“项目(编号:DD20160159)和‘东特提斯演化在羌塘盆地的沉积响应及能源效应“项目(编号:91955204)摘要: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陆上面积最大㊁勘探程度最低的油气勘探新区,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油气科学钻探井的验证,对盆地油气地质条件认识不清㊂最近,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在北羌塘中北部的半岛湖地区组织实施了第一口深达4696.18米的油气科学钻探井 羌科1井,本文对该科探井的油气地质成果进行了报道㊂钻遇了从上侏罗统至上三叠统的连续地层,其中下-中侏罗统雀莫错组与下伏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地层为整合接触,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局限台地环境㊂羌科1井在雀莫错组中首次钻遇了烃源岩,并发现13层气测异常,其中,3层为重要含气层,此外还识别出两套重要的区域性盖层和一套直接封盖层㊂这些成果表明半岛湖地区油气保存条件较好,是盆地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㊂关 键 词:油气地质条件;科探井;羌塘盆地;地震解译中图分类号:TE121.1文献标识码:A 青藏高原位于特提斯构造域的东段,与之毗邻的西段是著名的波斯湾油气区,东南则是东南亚等含油气盆地分布区[1]㊂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东特提斯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中生代海相盆地,也是我国陆上面积最大㊁勘探程度最低的油气勘探新区㊂开展羌塘盆地资源潜力调查对于寻找我国油气资源战略后备基地㊁缓解国家能源安全㊁提升青藏高原油气地质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近年来对羌塘盆地油气地质调查主要基于盆地周缘及盆地中部地表露头资料开展的,特别是盆地及中央隆起带周缘发育大规模泥火山[2⁃3],盆地南部发育大规模古油气藏[4⁃5],这些特征表明盆地油气成藏之后经历了大规模的破坏作用㊂一些学者提出了羌塘盆地油气保存条件较差的认识[6]㊂然而,盆地周缘与盆地腹部相比,在沉积古地理条件和油气保存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㊂因此,不能根据盆地周缘的古地理环境和浅地表油气保存条件评价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㊂羌科1井的实施为了解盆地腹部的沉积环境和构造沉积演化提供了宝贵资料,使得客观评价羌塘盆地的石油地质基本条件成为可能㊂图1 羌塘盆地构造格架及羌科1井位置图Fig.1 Simplified tectonic map of the Qiangtang Basin showing the location of the QTKT1well 羌科1井位于在北羌塘中北部的半岛湖地区(图1),羌科1井井深4696.18米,钻遇了从上侏罗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统至上三叠统的连续地层㊂1 北羌塘下侏罗统地层时代新认识及盆地侏罗系地层格架的建立1.1 北羌塘坳陷下侏罗统时代新认识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经历了一个从碰撞剥蚀到伸展拉张的过程,盆地的伸展拉张以那底岗日组火山-火山碎屑岩的广泛沉积为特征,其时代为晚三叠世[7-11]㊂盆地伸展拉张早期,在周缘沉积了雀莫错组冲洪积相砾岩㊁砂岩㊂由于该套地层下部缺乏生物化石,其时代归属存在较大的争议㊂早期的研究认为,北羌塘坳陷缺乏早侏罗世地层,雀莫错组时代归属为中侏罗世[12],Yan et al.[13]的研究也沿用了这一认识㊂Fang et al.[13]进一步通过该套地层中上部的双壳和腕足化石确定了雀莫错组地层时代归属为中侏罗世巴通期㊂然而,双壳和腕足化石的时代跨度较大,难以较为准确地确定地层时代㊂近年来,那底岗日组火山-火山碎屑岩最新的锆石U⁃Pb SHRIM测年结果表明,该套地层时代归属为晚三叠世,而不是前人归属的早侏罗世或中侏罗世[14⁃17],因此,对沉积于那底岗日组地层之上的雀莫错地层时代也提出了早侏罗世的新认识[18]㊂然而,上述认识并没有准确的同位素年龄㊁沉积或可靠的化石证据㊂羌科1井成果为雀莫错组地层时代的确定提供了更为充分的证据㊂在羌科1井中,钻遇了1500余米厚的雀莫错组地层,自下而上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泻湖相-潮坪相沉积,下部岩性主要为棕红色粉砂质泥岩㊁浅红棕色含泥粉砂岩㊁紫红色细-粉粒砂岩夹灰白色细粒岩屑石英砂岩㊁紫红色粉砂岩㊂在羌科1井中,雀莫错组底部为浅灰绿色陆缘近海湖相凝灰质粉砂岩,那底岗日组顶部为灰绿色沉凝灰岩(年龄为201Ma),显示整合接触的特征,因此,推测雀莫错组地层时代为早侏罗世㊂雀莫错组二段发育泻湖相沉积,岩性以白色石膏岩为主,偶夹灰色灰岩㊁白云质灰岩;三段为潮坪相沉积,岩性为灰色㊁黄灰色灰岩㊁白垩化灰岩与灰色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不等厚互层㊂值得注意的是,在雀莫错组三段地层层中,识别出了负的碳同位素异常(未发表成果),通过对比,确定了这些碳同位素异常与全球早侏罗世托尔期缺氧事件的负偏碳同位素异常能够完全对比㊂早侏罗世托尔期缺氧事件的负偏碳同位素异常在南羌塘地区也已经被广泛识别,其托尔期特征的菊石化石显示,时代为早侏罗世[19-20]㊂上述资料表明,雀莫错组地层时代归属主体应该为早侏罗世,而不是中侏罗世㊂当然,雀莫错组地层顶部地层是否跨时,尚缺乏充分的证据,本文沿用前人的资料㊂1.2 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地层柱的建立羌科1井由上至下钻遇上侏罗统索瓦组(J3s)㊁中侏罗统夏里组(J2x)㊁中侏罗统布曲组(J2b)㊁下-中侏罗统雀莫错组(J1-2q)及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T3nd),共五套地层㊂羌科1井钻遇上侏罗统索瓦组视厚度为59米,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㊁泥灰岩㊂该套地层与下伏夏里组间存在明显的岩性差异,该井段表现为较低的伽玛值,符合碳酸盐岩的自然伽玛测井特征,其物性特征也与下伏夏里组地层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图2)㊂羌科1井钻遇中侏罗统夏里组视厚度为991米,该套地层总体为一套局限台地相的碎屑岩沉积,下部以深灰色泥岩为主,偶夹泥质粉砂岩,中部为灰色泥岩㊁泥质粉砂岩互层夹少量灰岩,上部为灰色泥岩夹泥质粉砂岩㊁泥灰岩㊁泥晶灰岩及石膏㊂夏里组测井曲线总体为齿化线形特征(图2)㊂细碎屑岩段表现为高自然伽玛值㊁锯齿化线形;碳酸盐岩段表现为自然伽玛为低值㊁箱状㊁微齿化㊂因此,夏里组的测井曲线的齿化线形特征与主要岩性为细粒碎屑岩一致㊂羌科1井钻遇中侏罗统布曲组视厚度为1450米,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泥晶灰岩㊁泥灰岩,夹鲕粒灰岩㊁藻砂屑灰岩㊁生屑灰岩㊁泥岩㊁泥质粉砂岩,偶夹白色石膏㊂布曲组中下部以局限台地相的灰岩㊁泥岩为特征,上部以开阔台地相的颗粒灰岩为特征,与上覆夏里组存在明显的岩性差异㊂在测井曲线上,上部自然伽玛为低值㊁曲线呈箱形,微齿化;中下部自然伽马为高值㊁曲线呈锯齿化线形(图2)㊂羌科1井钻遇下侏罗统雀莫错组视厚度为1557米,岩性组合特征显示,下部以碎屑岩为主,中部以膏盐为主,上部为灰岩夹石膏㊁泥岩㊁粉砂岩,总体显示向上变深的海侵序列㊂雀莫错组与上覆布曲组地层岩性差异明显,在界线附近,布曲组地层以泥晶灰岩为特征,而雀莫错组地层则以紫红色泥岩为特征㊂值得注意的是,在羌科1井雀莫错组中钻遇了厚度超过360米的膏岩地层,这与前人[6]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㊂羌科1井雀莫错组测井曲线总体为锯齿化线形,局部呈箱形特征(图2)㊂612020年(1)羌塘盆地第一口油气科学钻探井油气地质成果及勘探意义图2 羌科1井钻井综合柱状图Fig.2 Synthesis column map of the QTKT1well 羌科1井钻遇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视厚度为639.18米,岩性以灰绿色凝灰岩为主,夹沉凝灰岩㊁凝灰质粉砂岩㊁碳酸盐岩㊂测井曲线总体为弱锯齿化线形,自然伽玛为中-低值(图2)㊂2 单井地震标定及新认识用羌科1井井深500~4696m测井声波资料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图3)进行标定㊂总体分析表明,与钻井标定前相比,标定后构造的整体形态和地层层序是一致的㊂从羌科1井现阶段的标定结果来看,较纯的厚层泥岩在常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空白反射㊁内部存7181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2020年(1)羌塘盆地第一口油气科学钻探井油气地质成果及勘探意义9102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2020年(1)羌塘盆地第一口油气科学钻探井油气地质成果及勘探意义在微弱断续同相轴,反演剖面表现为低阻抗㊁分布连续稳定;纯碳酸盐岩段表现为平行-亚平行中强振幅波组特征,如果碳酸盐岩中发育优质储层,则会出现变振幅-杂乱反射㊁反演剖面上表现为高阻抗中的相对低阻抗;碎屑岩层段表现为变振幅㊁中低频㊁弱连续㊁前积-丘形-杂乱反射;碎屑岩与碳酸盐互层的层段对应地震剖面的平行-亚平行中强振幅的波组,见图4㊂与钻井标定前的地层记录相比,钻井标定后在地震解译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㊂在羌科1井标定之前,依据其他地区的经验和羌塘盆地地表地质综合解译,认为空白反射㊁内部存在微弱断续同相轴的地震记录为布曲组灰岩的特征,然而,钻井标定之后发现,该套地层为中侏罗统夏里组泥岩㊂钻井标定之前,地震剖面表现为中强振幅㊁中低频率杂乱反射的地层解译为那底岗日组火山-火山碎屑岩沉积,然而,钻井标定之后表明,该套地层为下侏罗统雀莫错组膏岩地层,该套膏岩在北羌塘中部地区是首次发现㊂3 羌科1井石油地质条件及气测异常3.1 羌科1井气测异常羌科1井在钻井过程中共发现13层较为明显的气测异常(表1),发育于1237m~4254m井段,涉及中侏罗统布曲组㊁下侏罗统雀莫错组和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三套地层㊂其中,布曲组气测异常6层22.7m(灰岩3层15.7m㊁泥质粉砂岩2层5m㊁泥岩1层2m),雀莫错组气测异常6层21.0m(灰岩4层17m㊁灰质白云岩1层2m㊁泥岩1层2m),那底岗日组气测异常1层7.7m(钙质凝灰岩);总体上气测异常的数值较低,异常最高的井段为那底岗日组的4246.0~4253.7m井段㊁其异常全烃值为3.54%㊂ 综合钻井过程中实时钻进及取芯钻井时的气测异常情况㊁H2S显示情况㊁后效显示情况㊁显示层岩性及缝洞发育情况㊁录井现场岩芯及岩屑实物含油气试验情况㊁测井解释结论等,认为羌科1井较重要的油气显示层有:(1)布曲组井深1219.3~1226.1m,厚6.8m,岩芯岩性为深灰色含溶孔洞含砂屑-砂屑灰岩㊂钻井过程中出现H2S异常18⁃210PPM,含甲烷气体,工程节流循环后液气分离器排气管线出口点火橘黄色火焰高50cm,该套含气层作为H2S气层㊂(2)布曲组井深1237.0⁃1249.3m,厚12.3m㊂岩性为深灰色含生屑亮晶藻砂屑灰岩及深灰色含生屑藻砂屑泥晶灰岩㊂气测全烃由0.028↑0.074%㊁C1由0.021↑0.068%,显示时钻井液相对密度为1.10㊂有一次明显的后效,气测全烃由0.049↑4.467%㊁C1由0.012↑3.577%,后效显示时钻井液相对密度1.11㊂(3)布曲组井深2059.0~2061.0m,厚2.0m,岩性为深灰色泥质粉砂岩及灰色泥晶灰岩㊂气测全烃由0.161↑0.541%㊁C1由0.143↑0.527%,显示时钻井液相对密度为1.09㊂现场录井统计该显示层有13次后效,最大的一次后效气测全烃由0.024↑2.894%㊁C1由0.001↑2.786%,后效显示时钻井液相对密度1.28㊂(4)那底岗日组井深4246.0~4253.7m,厚7.7m,岩性为灰白色钙质凝灰岩㊂气测全烃由0.044↑3.544%㊁C1由0.005↑3.35953%,显示时钻井液相对密度为1.25㊂钻井液相对密度提至1.44后仍然有后效,共见8次后效,最大的一次后效气测全烃由0.0.421↑0.559%㊁C1由0.005↑0.068%,后效显示时钻井液相对密度1.32㊂3.2 羌科1井烃源岩特征羌科钻遇了多套烃源岩层,主要分布于中侏罗统布曲组和下侏罗统雀莫错组地层中㊂尽管从区域优质烃源岩展布预测及羌科1井最下部含气层分析,主力烃源岩发育于上三叠统巴贡组,但该井未能钻进到巴贡组,因此未能揭示羌塘盆地的最优质烃源岩㊂羌科1井布曲组以碳酸盐岩特别是泥晶灰岩为主,局部夹泥岩,有利于烃源岩发育㊂羌科1井布曲组发育烃源岩5套,第一套为井深1143~1159m,岩性为深灰色生屑泥晶灰岩,视厚度为4m,TOC含量为0.61~1.04%;第二套为井深1216~1232m,岩性为深灰色含生屑藻砂屑泥晶灰岩,视厚度为4m, TOC含量为0.51~0.90%;第三套为井深1444~ 1484m,岩性为深灰色含生屑微-亮晶粉屑灰岩,视厚度为6m,TOC含量为0.67~2.99%;第四套为井深2044~2056m,岩性为深灰色含钙粉砂质泥岩,视厚度为4m,TOC含量为0.50~0.87%;第五套为井深2076~2120m,岩性为深灰色含钙粉砂质泥岩,视厚度为11m,TOC含量为0.52~0.77%㊂通过羌科1井,首次在下侏罗统雀莫错组地层发现烃源岩,包括4套,第一套为井深3172~ 3140m,岩性为灰色泥岩,视厚度为6m,TOC含量为12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0.51~0.59%;第二套为井深3284~3340m,岩性为粉砂质泥岩,视厚度为11m,TOC 含量为0.51~0.56%;第三套为井深3766~3790m,岩性为深灰色泥岩,视厚度为24m,TOC 含量为0.51~1.58%;第四套为井深3846~3858m,岩性为粉砂质泥岩,视厚度为12m,TOC 含量为0.53~0.67%㊂值得注意的是,雀莫错组地层在区域上以冲洪积相沉积为主,有机碳含量非常地低,羌科1井首次在雀莫错组地层中发现了烃源岩,表明了半岛湖地区的沉积环境与盆地沉降中心存在较大的差异㊂尽管羌科1井仅在布曲组和雀莫错组地层中发现了多套烃源岩,而且,这些烃源岩以差的烃源岩为主,但在下部那底岗日组沉凝灰岩地层中钻遇了厚达7.7m 的气测异常,通过研究表明,这些气测异常为正常裂解气,因此,推测其气源来自下部地层,可能为上三叠统巴贡组烃源岩㊂我们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巴贡组泥岩是羌塘盆地的一套优质烃源岩㊂3.3 羌科1井储层特征及新认识羌科1钻遇的多套地层中,储层类型包括裂缝㊁溶孔㊁岩性储层等㊂溶孔储层主要见于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碳酸盐岩化凝灰岩及布曲组中,裂缝型储层在各个地层中均有发育㊂岩性储层主要见于布曲组颗粒灰岩,包括生屑砂屑灰岩㊁藻灰岩㊁鲕粒灰岩等㊂孔隙类型有晶间孔及溶蚀孔,发育程度较低,孔隙比较孤立;孔隙周缘的颗粒表面有明显的溶蚀痕迹;粒状方解石晶体之间呈紧密镶嵌状接触,见个别晶间微孔隙,细晶结构方解石晶体之间呈镶嵌状接触,见晶间溶蚀孔隙(图5)㊂图5 羌科1井布曲组灰岩显微镜下特征Fig.5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qu Formation limestones in the QTKT1well 物性分析结果表明,羌科1井布曲组灰岩储层孔隙度分布范围0.1%~2.4%,平均0.7%;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001mD ~0.2136mD,平均0.0011mD 左右,属特低孔特低渗储层㊂通过单井相分析,羌科1井布曲组为局限台地潮坪-泻湖相沉积㊂井南侧的长水河西剖面布曲组为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沉积,其上部发育台内浅滩储层,局部发育点礁,整体储层厚度较大㊂地震剖面上,在羌科1井西南侧发现明显 底平顶凸㊁内部杂乱变振幅反射”地震异常(图6),初步推断为滩相灰岩,分布面积42.4km 2㊂3.4 羌科1井盖层及生储盖组合羌科1井实钻在中侏罗统夏里组及布曲组中各发现了1套泥质岩集中发育的井段,在下侏罗统雀莫错组中发现了1套厚度较大的石膏㊂在夏里组的下部即井深788~1050m 钻遇泥质岩集中发育段,岩性为灰色-深灰色泥岩夹薄层白色石膏㊁厚度262m (图7);在布曲组中部井深1904-2105m 钻遇泥质岩集中发育段,岩性为深灰色泥岩㊁厚度201m (图7)㊂该两个段地质录井资料及测井资料均证实为致密地层,具有一定的封盖性㊂雀莫错组下部井深3397~3752m 井段发育泻湖相白色膏岩,累厚296m,膏岩集中发育段厚270m㊂膏岩实验室分析孔隙度0.6⁃2.1%㊁渗透率0.0342⁃0.161×10⁃3μm 2,岩性比较致密㊂羌科1井夏里组泥质岩累厚近700m,其底部泥岩段(厚262m)在地震时间剖面上为弱反射㊁波阻抗反演剖面上为低阻抗特征,横向上分布较稳定(图7),可作为区域盖层;布曲组中段的泥质岩累厚201m,其在地震时间剖面上同样表现为弱反射㊁在波222020年(1)羌塘盆地第一口油气科学钻探井油气地质成果及勘探意义图6 半岛湖地区布曲组地震相异常图Fig.6 Seismic facies anomalies of the Buqu Formation in the Bandao Lakearea图7 羌科1井盖层地震反演剖面特征Fig.7 Seismic inversion profile ofregional caps based on the QTKT1well32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阻抗反演剖面上为低阻抗特征,横向上具有一定范围的展布,但从地震时间剖面上可看出其横向稳定性不如夏里组底部泥岩,可作为其下伏储层的直接盖层;雀莫错组膏岩累厚296m,膏岩集中发育段厚270m,地震反演剖面上为高阻抗特征,横向上分布较稳定,在半岛湖地区波阻抗预测膏岩厚度290~ 330m,可作为下部巴贡组储层的区域盖层㊂需要注意的是,在每套盖层的下部,均发现了较好的油气显示,如:在夏里组泥岩之下,发现了厚12.3米的气测异常层;在雀莫错组膏盐地层之下,发现了厚7.7米的气测异常层㊂依据这些主要盖层㊁钻井钻遇的烃源岩(或区域有效烃源岩)㊁储层特征等因素,建立了生储盖组合,明确了盆地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包括夏里组-布曲组㊁布曲组㊁雀莫错组-巴贡组(或巴贡组上生下储)㊂其中,特别是雀莫错组-巴贡组(或巴贡组上生下储)为最有利的生储盖组合㊂4 结论与油气勘探建议(1)羌科1井在下侏罗统时代归属方面取得了新认识,明确了北羌塘中部地区存在下侏罗统,雀莫错组时代为早-中侏罗世,而不是前人归属的中侏罗世㊂(2)钻井标定后在地震解译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明确了空白反射㊁内部存在微弱断续同相轴的地震记录为布曲组灰岩的特征,而不是之前解译的夏里组泥岩的特征;中强振幅㊁中低频率杂乱反射的地层为下侏罗统雀莫错组膏岩特征㊂尽管如此,标定后构造的整体形态和地层层序与钻前解译结果是一致的㊂(3)首次在雀莫错组中发现了烃源岩,尽管该套烃源岩属于差烃源岩,但该套烃源岩的发现表明,半岛湖地区沉积环境与盆地沉降中心存在较大的差异,依据沉积相预测,在羌科1井南部的坳陷区,该套烃源岩较为发育㊂(4)储层分析显示,北羌塘地区储层性能总体较差,但通过连井地层对比分析,岛湖地区布曲组具备台内浅滩发育条件,羌科1井西南侧地震剖面明显的 底平顶凸㊁内部杂乱变振幅反射”,分析认为是浅滩沉积㊂因此,羌科1井西南侧的浅滩沉积区可能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㊂(5)羌科1井发现13层气测异常,其中,3层为重要含气层,通过羌科1井标定和地震的重新联片解译,识别出了两套重要的区域性盖层和一套直接封盖层㊂这些成果表明,半岛湖地区油气保存条件较好,是盆地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㊂参考文献:[1] 王剑,丁俊,王成善,等.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19-20.[2] Fu Xiugen,Wang,Jian,Tan,Fuwen,et al.Gas hydrate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potential in the Qiangtang Basin, northern Tibet,China.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3,73,186-194[3] 冯兴雷,付修根,谭富文,等.羌塘盆地戈木错地区泥火山群沉积及浅地表地球化学特征.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5,35(1):50-56.[4] 王成善,伊海生,刘池洋,等.西藏羌塘盆地古油藏发现及其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139-143. [5] 万友利,王剑,付修根,等.羌塘盆地南坳陷古油藏带中侏罗统布曲组白云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8,38,23-35.[6] 赵政璋,李永铁,叶和飞,等.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石油地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74-238.[7] Fu Xiu-gen,Wang Jian,Tan Fu-wen,et al.2010.The LateTriassic rift-related volcanic rocks from eastern Qiangtang, northern Tibet(China):Age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J].Gondwana Research,17(1):135-144.[8] 王剑,汪正江,陈文西,等.藏北北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时代归属的新证据[J].地质通报,2007,26(4):404-409. [9] 付修根,王剑,汪正江,等.藏北羌塘盆地菊花山地区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论评, 2008,54(2):232-241.[10] 王剑,付修根,陈文西,等.北羌塘沃若山地区火山岩年代学及区域地球化学对比―对晚三叠世火山-沉积事件的启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38(1):33-43. [11] 付修根,王剑,谭富文,等.羌塘东部鄂尔陇巴组火山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009(5),28:15-21.[12] 郝子文,饶荣标.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西南区区域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0-126. [13] Yan Maodu,Zhang Dawen,Fang Xiaomin,et al.Paleomagneticdata bearing on the Mesozoic deformation of the Qiangtang Block: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and Meso⁃Tethys[J].Gondwana Research,2016,39:292-316.[14] Fang Xiaomin,Song Chunhui,Yan Maodu,et al.Mesozoiclitho⁃and magneto⁃stratigraphic evidence from the central TibetanPlateau for megamonsoon evolution and potential evaporites[J].Gondwana Research,2016,37:110-129.422020年(1)羌塘盆地第一口油气科学钻探井油气地质成果及勘探意义[15]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万黑虎岭幅)[R].成都: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2005.[16] 贵州地质调查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万丁固幅)[R].成都: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2005.[17] 长春地质学院.青藏地区羌塘盆地区域石油地质调查报告(蜈蚣山幅9⁃45⁃93,达尔沃错温幅9⁃45⁃94)[R].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青藏项目经理部,1996.[18] 付修根,王剑,吴滔,等.羌塘盆地胜利河地区雀莫错组地层及其古环境.中国地质,2016,37(5):1305-1312. [19] Fu Xiugen,Wang Jian,Feng Xinglei,et al.Early Jurassiccarbon⁃isotope excursion in the Qiangtang Basin(Tibet),theeastern Tethys:Implications for the Toarcian Oceanic anoxicevent.Chemical Geology,2016,442,62-72. [20] Fu Xiugen,Tan Fuwen.,Feng Xinglei,et al.Early Jurassicanoxic conditions and organic accumulation in the eastern Tethys.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4,56(12),1450-1465.Petroleumge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 of the first oil and gas scientific drilling well in the Qiangtang BasinFU Xiu⁃gen1,WANG Jian1,SONG Chun⁃yan2,LIU Zhong⁃rong3(1.School of Geoscience and Technology,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610500,China;2.Chengdu Center,China Geological Survey,Chengdu610081,China;3.Sinopec exploration company,Chengdu610041, China)Abstract:The Qiangtang Basin is located in central Qinghai⁃Tibet Plateau,which is a new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rea with the largest area and the lowest level of exploration in China.Oil and gas 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unclear in this basin due to lack of validation of oil and gas scientific drilling wells.Recently,QTKT1well was drilled by Chengdu Center,China Geological Survey in the Northern Qiangtang Depression with a depth of4696.18m.This paper reports the petroleum ge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well.The Quemo Co Formation conformably overlies the Upper Triassic Nadi Kangri Formation in the Badao Lake area suggesting an early⁃middle Jurassic age.Mudstones and gypsum we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Quemo Co Formation,suggesting delta⁃restricted platform environments. The QTKT1well penetrated the Quemo Co Formation source rocks firstly,although they are poor source rocks. Shoal on edge of platform was identified on the southwest of the QTKT1well with an area of42.4km2,where is a favorable target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future.Thirteen gas logging abnormal zones and two important regional cap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QTKT1well.These data suggest that the Bandao Lake area exhibit good oil and gas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nd is a favorable area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basin.Key words:Oil and gas conditions;scientific drilling well;Qiangtang Basin;Seismic interpretation52。

藏北羌塘盆地成油气地质条件探讨

藏北羌塘盆地成油气地质条件探讨

藏北羌塘盆地成油气地质条件探讨的报告,800字
藏北羌塘盆地的成油气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层建造、储层特征、控制油气运动性及成藏机制等四个主要方面。

本文首先从地层建造方面分析,藏北羌塘盆地位于西藏西北部,地下层序多为前三叠世至中生代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等。

地层建造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奥陶系、泥盆系既有孔隙砂岩储层,又有可气化的超压焦糖系油气。

再次,研究表明藏北羌塘盆地的储层特征多集中在深层,且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等具有良好的差异化和选择性。

储层特征对油气的富集、成藏及开采也有重要的影响。

此外,控制油气运动性的地质因素也非常重要,其中地层构造、岩性及胶结性特征、断裂活动程度等均可综合影响油气运动性,从而控制盆地内油气流动路径和成藏范围。

最后,藏北羌塘盆地的油气成藏机制主要受地质年代、构造、油气富集区、构造活动、复杂地层、断层系统等因素控制。

压力梯度开发、渗流增加、聚集成片、侵蚀断裂、烃源岩排出等都是推动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藏北羌塘盆地成油气地质条件主要有地层建、储层特征、油气运动性及成藏机制等四个因素。

在考察藏北羌塘盆地这样一个油气勘探发现区时,不仅需要研究这些地质因素,还应该根据具体地质情况分析影响油气成藏的多种地质因素,把握好勘探方向,全面深入的了解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塘盆地油气显示及油源对比南征兵;李永铁;郭祖军【摘要】羌塘盆地主要发育上侏罗统索瓦组,中侏罗统夏里组、布曲组和上三叠统肖茶卡组4套烃源岩.盆地内已发现多处油气显示,主要有3种类型:一类是索瓦组灰岩裂缝中的液态油苗;另一类为南羌塘坳陷隆鄂尼西布曲组和昂达尔错北索瓦组含油白云岩,以及北羌塘坳陷西部西长梁索瓦组含油灰岩、泥质白云岩;第三类为沥青,主要分布在北、南羌塘坳陷西部和中央潜伏隆起东部等地区.通过多种地球化学方法对比,认为索瓦组灰岩液态油来源于索瓦组泥晶灰岩;索瓦组、布曲组含油灰岩、含油白云岩的油苗来源于索瓦组、夏里组泥页岩;盆内许多沥青,则可能来自索瓦组和布曲组灰岩.【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8(030)005【总页数】5页(P503-507)【关键词】油气显示;碳同位素;生物标志物;单体烃同位素;油源对比;羌塘盆地【作者】南征兵;李永铁;郭祖军【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1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面积约18×104 km2,平均海拔高度4 500 m,盆地内发育巨厚的中生代海相沉积地层,是中国陆上面积最大的中生代海相残留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1~3]。

前人资料显示,羌塘盆地在地表总共出现了200多处油气点,表明盆地曾经有过大量的生烃过程[4~8]。

1 油气显示羌塘盆地已发现200多处“油苗”(图1)。

“油苗”主要有3种类型:一类是南羌塘坳陷东部114道班等地上侏罗统索瓦组(J3s)灰岩裂缝中的液态油苗;一类为南羌塘坳陷隆鄂尼西中侏罗统布曲组(J2b)和昂达尔错北J3s中的含油白云岩,另在北羌塘坳陷西部西长梁也发现J3s含油灰岩、泥质白云岩;第三类为沥青,主要分布在北、南羌塘坳陷西部和中央潜伏隆起东部等地区。

这些“油苗”都经过了多种方法的判识和确认。

在荧光显微镜下,隆鄂尼西J2b白云岩、昂达尔错北J3s白云岩、西长梁J3s泥质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和安多114道班J3s角砾灰岩,均在缝洞中普遍见到不同程度的荧光显示。

荧光主要为绿兰色、兰色或浅兰色,表明石油组分较轻。

固体沥青在偏光镜下呈褐色或棕褐色,在荧光镜下不发光,周围无分异的轻组分。

野外调研中,在野牛沟等剖面的J3s、董杯桑等剖面的J2b的手标本中,不同程度地发现黑色、褐色固体沥青,它们以分散状分布于白云岩晶隙中。

在安多114道班和西长梁J3s灰岩裂缝中也见到条带状固体沥青。

隆鄂尼西J2b白云岩、昂达尔错北J3s白云岩,破碎后或磨擦时,均能闻到较浓的“煤油”味,说明在这些白云岩中,存在残留的石油。

此外,在安多114道班和西长梁剖面的J3s灰岩中,见到了液体油苗。

据中石油青藏项目经理部测试,隆鄂尼西J2b含油白云岩,昂达尔错北J3s含油白云岩,西长梁J3s含油灰岩、含油生物碎屑灰岩和安多114道班J3s含油角砾灰岩的热解S1在0.02~0.41 mg/g之间,S2在0.02~0.52 mg/g之间,S1/(S1+S2)大于0.1,TOC在0.05%~0.4%之间,氯仿沥青“A”在0.001 4%~0.041 7%之间,族组分中饱和烃含量大于30%,沥青含量小于8%。

上述研究表明,非烃源层的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和角砾灰岩中确实有液态油苗,而且油质较轻,但由于地面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其含量一般很低。

西长梁和安多114道班固体沥青的有机碳和S2含量很高,2块样品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0.47%和54.81%,S2分别为35.97 mg/g和251.30 mg/g;S1含量相对较低,S1/(S1+S2)小于0.1。

2 含油灰岩、白云岩中油苗的油源对比2.1 碳同位素油源对比2.1.1 西长梁J3s含油灰岩油苗在西长梁J3s含油灰岩油苗及源岩的碳同位素δ13C类型曲线上(图2),J3s含油灰岩油苗干酪根的δ13C值在-21.5‰~-24‰之间,而J3s页岩干酪根δ13C为-23‰(表1),正好位于此范围内,并且,油苗与J3s页岩δ13C变化趋势也相似。

因此,西长梁J3s油苗可能来源于J3s页岩。

图1 羌塘盆地油苗与沥青显示点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oil seepage and bitumens display in the Qiangtang Basin表1 羌塘盆地部分油苗及岩样δ13C 数据统计Table 1 δ13C data of oil seepage and source rocks in the Qiangtang Basin样品编号产地岩性层位δ13C,‰沥青“A”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干酪根1西长梁稠油灰岩J3s-25.3-26.3-24.5-24.9-24.524.02西长梁稠油灰岩J3s21.53西长梁北页岩J3s-23.4-24.5-23.3-23.5-23.4-23.04隆鄂尼西含油白云岩J2b-29.6-28.5-28.6-24.9-22.85隆鄂尼西含油白云岩J2b-28.3-25.0-26.6-25.9-27.26东湖南西泥晶灰岩J3s-23.5-23.0-23.3-24.07向阳湖南钙质页岩J2x-27.6-27.4-26.4-26.8-26.8-25.68比洛错页岩J2x-27.1-28.1-26.1-26.9-26.0-24.5注:数据来自中石油青藏项目经理部。

图2 羌塘盆地油苗与源岩δ13C类型曲线Fig.2 The δ13C curve of oil seepage and source rocks in the Qiangtang Basin2.1.2 隆鄂尼西J2b含油白云岩油苗在隆鄂尼西J2b含油白云岩油苗及源岩的碳同位素δ13C类型曲线上(图2),油苗的δ13C变化曲线位于J2x泥页岩附近,与J3s泥晶灰岩、页岩相差较大。

隆鄂尼西J2b含油白云岩油苗的干酪根δ13C为-22.8‰~-27.2‰,而2个J2x泥页岩干酪根δ13C为-24.5‰,-25.6‰(表1),正好介于上述范围内。

可见,隆鄂尼西J2b油苗与J2x泥页岩可能具有亲缘关系。

2.2 单体烃同位素的油源对比在单体烃同位素分布曲线上(图3),隆鄂尼西J2b油苗与比洛错J2x页岩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两者单体烃同位素随碳数的分布曲线几乎重合在一起,变化趋势相似,均没有出现锯齿状分布,C24以前,随碳数增加而碳同位素变轻,C24之后,经历了一个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的变化过程,体现两者之间具有极好的可对比性。

西长梁J3s油苗、昂达尔错北J3s油苗与比洛错J2x页岩单体烃同位素随碳数分布的变化趋势相似,也具可比性。

图3 羌塘盆地油苗及源岩单体烃同位素对比Fig.3 Comparison map of monomer hydrocarbon isotope of oil seepage and source rocks in the Qiangtang Basin2.3 生物标志物的油源对比2.3.1 重排甾烷从生物标志物谱图的直观对比(图4)可以看到,西长梁J3s稠油灰岩、隆鄂尼西J2b含油白云岩,与东长梁北J3s页岩、比洛错J2x页岩的重排甾烷含量均很高,具有很好的对比性。

而图4中其它油苗和烃源岩都不具备这种重排甾烷优势。

在C27重排甾烷、C21孕甾烷和C27甾烷三角图中(图5)得到进一步证实。

重排甾烷含量除与成熟度有关外,还与粘土矿物的催化作用有关。

油苗及其烃源岩这种重排甾烷优势,主要是粘土矿物催化作用的结果,是沉积环境的差异造成的。

图4 羌塘盆地油苗及源岩生物标志物谱图对比[3]Fig.4 The comparison diagram of biomarker of oil seepage and source rocks in the Qiangtang Basin图5 羌塘盆地油苗及烃源岩C27重排甾烷、 C21孕甾烷、5α-C27甾烷三角图Fig.5 Triangle diagram of C27 rearranged sterane, C21 pregnane andC27(5α)sterane of oil seepage and sourece rocks in the Qiangtang Basin2.3.2 C35升藿烷系列、γ-蜡烷、4-甲基甾烷通过C35升藿烷指数、γ-蜡烷/[C31(22S+22R)/2]2个参数分别与∑(4-甲基甾烷)/C29(20R)的关系图(图6)看到,由于升藿烷、γ-蜡烷及4-甲基甾烷含量上的差别,因此样品的分布也不同。

它们揭示了西长梁J3s含油灰岩与J3s页岩的可比性,昂达尔错北J3s含油白云岩及隆鄂尼西J2b含油白云岩与J2x页岩、J2x钙质页岩的可比性。

图6 羌塘盆地油苗及烃源岩∑(4-甲基甾烷)/C29(20R) 甾烷与C35升藿烷/∑(C31-C35) 升藿烷及γ-蜡烷/[C31(22S+22R)/2]关系Fig.6 Relationship of ∑(4-methyl sterane)/ C29(20R) sterane,C35hop ane/∑(C31-C35)hopane and γ- cerotene/[C31(22S+22R)/2] of oil seepage and source rocks in the Qiangtang BasinC35升藿烷、γ-蜡烷及4-甲基甾烷的相对含量与沉积氧化还原性质、水体含盐度及有机质来源等因素有关。

油、岩间反映出的可比性,体现了沉积环境和有机质来源上可能的亲缘关系。

2.3.3 规则甾烷在甾烷C27—C28—C29三角图上(图7),西长梁J3s含油灰岩与J2x泥岩,隆鄂尼西J2b含油白云岩与J3s页岩,昂达尔错北J3s油苗与J3s泥晶灰岩、J3s页岩聚类分区,揭示出它们之间具有可比性。

3 结论1)羌塘盆地见众多油气显示,主要有3种类型:灰岩裂缝中的液态油苗;含油白云岩、含油灰岩的油苗;以及遍布盆地的沥青。

其中含油白云岩的油苗是隆鄂尼西J2b和昂达尔错北J3s古油藏留下的残迹。

2)经过多种地球化学方法对比,羌塘盆地的4套主要烃源岩中,除T3x外,其它3套(J3s,J2x,J2b)均与“油”显示可以对比。

J3s灰岩液态油来源于J3s泥晶灰岩;J3s、J2b含油灰岩、含油白云岩的油苗来源于J3s和J2x泥页岩;盆内许多沥青,则可能来自J3s和J2b灰岩。

图7 羌塘盆地规则甾烷C27—C28—C29三角图Fig.7 Triangle diagram of C27,C28and C29 regular sterane in the Qiangtang Basin3)J3s,J2x泥页岩和J3s泥晶灰岩是盆内主要油气显示样品的油源岩,也是白云岩古油藏的油源岩,它们也是有机质最为丰富的烃源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