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咏怀(阮籍)及杂诗(陶渊明)

感情与手法
这首诗写诗人终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 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 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悽;是陶渊明咏 怀诗中的代表作。
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 撤走了!
体会与感悟
1、结合对陶渊明诗 文的学习,你认为 归隐后的他是快乐 的还是痛苦的? 一个人也许可以逃 避喧嚣的世界,却 无法逃避自己的内 心。
二、作家作品
1、生平、性格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 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 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 一。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 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 (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 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 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 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 •阮籍传》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明月”、“清风”——衬托其高洁不群 明月” 衬托其高洁不群 明月 清风” 衬托其 吹我襟” 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薄帷”、 “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薄帷” 让人感觉 明月相伴、清风 明月相伴、 相慰,形影相吊, 相慰,形影相吊, 高洁而落寞幽独 视觉、 视觉、感觉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 客体的自然回复到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 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 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 “阮旨遥深” 阮旨遥深” 阮旨遥深 其三十九》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其三十三》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其十七》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及赏析《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由阮籍所创作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魏晋: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注释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
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
然而。
这里的动是似如磐夜色为背景的。
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
咏怀八十二首阮籍2019

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 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小心翼翼, 虚与周旋,常用醉酒的方法,在险恶的政 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阮籍的《咏怀》诗表现了诗人生活在黑 暗现实中的内心苦闷,反映了诗人看不见 希望和出路的忧思。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 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 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yì 高兴)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jī带着) 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作品简介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 诗,总题为“咏怀”。《咏怀》开创了我 国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充满苦闷和孤独 的情绪。本诗是《咏怀》的第一首。
咏怀八十二首 · 其一
阮籍
走近阮籍
阮籍,三国曹魏诗人,字嗣宗,竹林七 贤之一。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步 兵”。
“竹林七贤”是三国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称。 他们是谯国嵇康、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 内向秀、沛国刘伶、陈留阮咸、琅邪王戎。 由于他们互有交往,而且曾集于竹林之下肆 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 思考: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①托物言(象征)
②林凤中有凰奇奇鸟特,不自凡言,是鸣凤凰彻。九州,象征着诗人高洁 不清俗朝饮的醴人泉格,、日心夕怀栖天山冈下。的理想。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③凤凰因环境的恶劣而不能飞翔,象征着诗人 身适处逢商乱风世起不,能羽施翼展自才摧藏华。的苦闷。
解读诗歌
《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字士文,是中国东晋末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卓越的成就,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其中《咏怀八十二首》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咏怀八十二首》是阮籍在晋代末期创作的一组诗集,以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思想感情为主题。
诗选内容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总共包含82首诗,其中第一首是《咏怀六首·其一》。
徘徊篱落间,载酒临清流。
言入黄花川,每饮无与伦。
自我洒落久,四顾茫然群。
及夜白星朗,风急如火云。
春华秋实稀,年华虚白分。
若音怨直顾,当妾不得闻。
寄言兰梦诗,忆心与梦真。
沧海可满流,百岁能恢神。
靡我诚捐矣,不知天地新。
感怀终日日,何苦千里亲。
愿言勿复成,留此埋荒尘。
诗词分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阮籍对时代局势和个人境遇的思考和感叹。
首先,诗人描述了自己在篱落间漫步时,手持酒杯来到清流边,表明自己的思绪正为篱落之间的景色所所沉浸。
接着,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比喻为一股涌入黄花川的溪水,每次喝酒都让他与众不同。
这种比喻显示了诗人对自己的自豪和独立思考的追求。
然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境遇的不满和困惑。
他感叹自己过去的行为被人误解,导致自己四处寻找目标,茫然无助。
但他在深夜仰望繁星时,感受到风云变幻的快感;并且诗人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虚幻进行了思考。
他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的无奈和白驹过隙的感受。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天地之间的新秩序和自己所处时代的期望。
他渴望一切不合己的困顿和障碍可以尽快过去,向着光明的未来进发。
他希望自己的感慨和思绪能够化作兰梦,留存于这个荒凉尘世。
最后,诗人以一种超常的姿态表达了自己的心愿,隐隐透露出对离世和重生的向往。
他将自己的感怀和思绪寄托于这首诗作,深深感叹人生苦短,希望自己的诗篇能够永存于世。
总结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中的首首皆有情感和思想的传递。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时代境遇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 知识讲解-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编稿:程彦芳审稿:姜虹学习目标1、了解阮籍、陶渊明及其诗文,了解两首诗创作的背景;2、理解体会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这两首诗歌中借景抒情或运用对比等表达技巧。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阮籍(201-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其父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与嵇康齐名,同为为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为了全身远祸,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
《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高中语文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1]
![高中语文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1]](https://img.taocdn.com/s3/m/f415b472168884868762d61d.png)
人与路
想到路,眼前挥之不去的,只有阮籍。 是他,驾着破旧的牛车,一坛酒,独自驶向城郊。 路旁,奇花异草,奇峰怪石,他视而不见,投以翻白 眼。上方,落单的飞雁寂寞冷落鸣叫。此时,牛车停 了,老牛回过头来,似乎在说:“没有路了,该往哪 儿走?”他怎奈,只有怎奈地答道:“路在哪里,我怎 晓得?”说罢,取瓢捧起浊酒,喝罢,继门大呼,继而 大号,最后一把卒酸泪,沿原路而回。此所说的,阮 籍狂妄放肆,岂效路的尽头之哭。 只然而没有路而已,为什么痛哭?他哭的不是眼 前的路的尽头,而是人的生活的路的尽头。
[答案]
(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 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才能出众。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 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 “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 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 门”)的悲伤情怀。
(1)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直译:树林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赏析:一“奇”字,点明此鸟所视甚高。这正是 阮籍风格。 (2)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醴泉:lǐquán,甘甜的泉水。 日夕:近黄昏时;傍晚。 直对:凤凰清明的早晨饮用提甘甜的泉水,黄昏 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赏析:以凤凰鸟的所饮、所栖,传达了凤凰鸟的 不凡,亦即诗人的高超精神。
3)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直译: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全国,伸长头颈眺望 八方荒远的地方。 赏析:以两句以凤凰鸟的鸣声和行动,表现了凤 凰鸟心怀天下的气慨,此正是诗人理想的写照。 (4)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适逢:恰好遇到。 商风:秋风,西风。 摧藏:cuī cáng,收敛,隐藏。 直译: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凤凰鸟的羽翼自然收 藏起来了。 赏析:此两句写凤凰鸟因所处环境的恶劣而不能 飞翔,亦是诗人不能施展才化的苦闷的传达。
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诗歌的艺术成就
• 1、“阮旨遥深”的艺术风格。
• 生在易代之际,高压之下,阮籍抒其怨愤,不 能不欲露故藏,欲言又止。故风格隐晦曲折,“言 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 难求”(钟嵘《诗品》)这主要是由时代和他的身 世所决定的,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 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世极为谨慎,作诗亦不敢直 言,常常借助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 怀抱。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美人 香草寓写怀抱,使诗歌变得非常隐晦。李善《文选 注》:“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遭祸,因兹发咏, 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讥刺,而文多隐蔽,百代 以下,难以情测。”
阮籍的反礼法思想
“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 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 之,伺察,终无他意。”(《世说新语·任诞》)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 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 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 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 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 饮啖不辍,神色自若。”(同上)
• 2、就诗歌的精神而言,《咏怀诗》大抵 又具备各自的个性,它们远承《风》、 《雅》、《离骚》,近取乐府、《古诗十 九首》,在艺术表现上兼收并蓄,寓多样 于统一。
• 3、诗歌精神而言,阮籍《咏怀诗》与建 安风骨仍是一脉相承的。“黄初之后,惟 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 骨。”(严羽《沧浪诗话》)
竹林七贤图(局部)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 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
竹林七贤
阮籍及其创作
阮籍为阮瑀之子,字嗣宗,曾任步兵校尉, 有《阮步兵集》,诗以《咏怀诗》八十二首、 文以《大人先生传》为代表作。其作品内容 大致有三类:(一)表现诗人“身在乱朝, 常恐罹谤”的孤寂和苦闷,如“夜中不能 寐” 、“嘉树下成蹊” 、“独坐空堂上” 、 “一日复一夕” 等;(二)讽谕时政之作, 如“湛湛长江长” 、“驾言发魏都” 等, (三)揭露和讽刺礼法之士的虚伪,如“洪 生资制度” 、《大人先生传》等。 其中, 忧生之嗟是其诗歌的主调。
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 籍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 尉氏)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 儿子,“竹林七贤”之一。他是正始 文学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 诗。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 传说、寓情于景、借古讽今等表现手 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妒俗、感慨 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 言近旨远 的艺术风格。
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
的孤独和忧思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 我,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 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 思,永恒的悲哀……
•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 答: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 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 中的隐忧。 •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 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一种凄 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 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夜 中 不 能 寐 , 起 坐 弹 鸣 琴
咏 怀 八 十 二 首 ( 阮 其 籍 一 )
诗歌鉴赏
诗歌的诗眼是?
为何而忧?
如何写忧?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一个孤冷凄清的夜晚,“酣饮 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 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 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 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独专国政。 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 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 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 建立晋朝。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210-263),字嗣宗,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博览群籍,尤好《老》、《庄》。
曾为司马师、司马昭的僚属。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故世人称“阮步兵”。
阮籍年轻时有济世志,但随着政治风云日趋险恶,阮籍只得放弃了自己的雄心。
他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虽避免了杀身之祸,但内心极端痛苦。
史传记载他“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二、作品作品内容: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82首。
八十二首诗虽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因内容集中,风格和表现手法接近,能够看成五古咏怀组诗。
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抒写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强烈的忧生惧祸之情。
《咏怀》其一“夜中不能寐”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奠定了整个组诗的基调。
诗人用象征的手法,通过他夜中难寐、徘徊户外的一系列举动和眼前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既难以名状又难以排遣的深沉愁绪。
再如其十七“独坐空堂上”,写遥望整个世界空无一人,唯见失群的鸟兽惊惶奔飞,抒发了强烈的孤独感和忧生之嗟,给人以震撼。
有时诗人的内心情感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如其三十三“一日复一夕”直陈“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倾诉了在动荡不定、变幻无常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哀伤、焦虑、忧愤的心情。
这样的作品在《咏怀》中有相当数量。
二是讽刺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专制残暴,批判维护世族统治的儒家礼法的虚伪。
这个类作品也往往不是对人物、事件作具体描绘,而主要是抒发由历史事实引起的盛衰之叹。
如其三十一“驾言发魏都”由古吹台引起联想,用战国之魏喻曹氏之魏,影射魏王只知歌舞行乐,不知养兵用贤,难免重蹈前人亡国的覆辙。
其十一“湛湛长江水”对楚国君臣荒淫误国行径的揭露,显然也是针对曹魏王朝的。
更多的盛衰之叹则是针对恐怖政治而发,但这类诗多用曲笔,写得更为隐晦曲折。
一般不具体记述史实,而着重抒写作者对于社会和人生感受的思考。
诗中还有很多篇章揭露和讽刺了那些趋炎附势的名利之士和虚伪做作的礼法之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他们丑恶的嘴脸和卑鄙的灵魂,如其六十七“洪生资制度”。
三是借饮酒、求仙表现遗世独立、高蹈出尘的情怀。
阮籍在诗中赞美了巢由、夷齐、四皓等隐士,也一再抒发“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其三十二)的隐居求仙的愿望,但这个切都不过是诗人企望逃避现实、排遣苦闷的一种曲折的表达方式而已。
作品风格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这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经历决定的。
正如李善《文选》注所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造成这个艺术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咏怀》诗继承了《诗经》、楚辞以来的比兴象征手法,并加以玄学性的创造发展。
具体做法一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使诗寓意深邃难明;二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
故钟嵘《诗品》评阮籍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阮籍《咏怀》开创了五古咏怀组诗的体例,对后世影响十分长远。
从唐代陈子昂、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组诗形式和哲理与诗情结合的特点中,都不难看出对阮籍的继承。
阮籍的散文,不但在精神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使气骋辞,以情被质,一些受玄学思辨精神浸染的论说文,尤其说理透彻、论证严密,其《达庄论》和《大人先生传》等,均属此类。
咏怀八十二首《咏怀》诗现存82首,是阮籍平生诗作的总题。
因为生活在政治黑暗的魏末晋初时代,阮籍之诗大多隐晦曲折。
刘宋时期的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
”(《文选李善注引》)李善也说:“(阮籍)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猜测。
”(《文选·咏怀诗注》)三、其一首赏析本诗是《咏怀》的第一首,它典型地体现了上述诸特点,用现代的批评术语来说,它近乎一首朦胧诗,它写了“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也写了自己不寐而弹琴,写了自己的“徘徊”“忧思”,但却没有指明或暗示其具体内容。
清代一些学者往往征引史实来考证其所指,结果往往是反失其旨趣。
其中方东树之见“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较为贴近。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
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
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显示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
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
所以这首诗,只要看他“孤”“独”二字,就不难“曲径通幽”了。
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书法心曲的琴弦。
这是从实景来理解。
不过,也不妨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
“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其六十一》)呵!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
清人吴淇说:“‘鉴’字从‘薄’字生出……堂上止有薄帷。
……堂上帷既薄,则自能漏月光若鉴然。
风反因之而透入,吹我衿矣”(《六朝诗选定论》)。
进一步,我们还能够从这幅画面的表层意义上,感受到诗人的旨趣。
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这虽非屈子那种“登昆仑兮食玉英”的浪漫境界,但那种特立危行,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三四句,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五六句不但进一步增加了“孤鸿”“翔鸟”的意象,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
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
“北林”化用《诗经》“鴥(“音郁”)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之典,从而暗含了思念与忧心之意。
“北林”与“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
结尾二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有如庄周梦为蝴蝶后“蘧(音“渠”)蘧不过觉”,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他也许想到很多很多:“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却“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
诗人只能永远得布道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孤独地徘徊,永恒的悲哀。
纵观全诗,似是“反复零乱,兴寄无端”(沈德潜语),“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王夫之语),但如果把握了诗人“悲在衷心”的旨趣,就自可理解这首“旷世绝作”。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在《诗品》中对阮籍诗的评价,当是不易之论吧!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赏析《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此中之二。
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
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存中,他觉得取得了自由,心思舒服,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
不过他终非“周身静穆”,这首诗正透显露其中消息。
此诗最先处魄力宏壮:“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万里国土一片平静寂然,掩盖在月光之下。
望着这浩大辽阔的气象,墨客的心被激动了。
正是“爬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浩渺漫空,星转斗移,又一次策动起墨客潜伏的豪情。
接下来四句,“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凉风入户,使墨客感悟到季候的替代、年华的流逝,思路万千,通宵难眠。
这四句诗承先启后,由此转入悲伤的格调。
墨客本怀有广大的理想,少年时即有济百姓之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但是屡次的战乱、昏暗的政界,使这位志高行洁的墨客愿望破碎了,只能归耕园田,独善其身。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他的心终于得到了平静。
不过济世之志未泯,它像一股暗潮在诗人心底涌动着,撞击着。
在这样一个晚上,无边的月色,高远的漫空,又把它从诗人心底牵引出来。
想起少年时的广大志向,中年的政界灾难,直到行将老矣的如今,怎能不让墨客感喟万千呢!不过“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漫漫长夜里,只听到墨客独自叹息的声音。
这种痛楚的孤单感,并不光为夜深无人语而来,我们从屈原的“环球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阮籍的“夜中不克寐,起坐弹鸣琴”,以至自后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等等诗句中,都不难找到共鸣。
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肯随俗浮沉,因而都难容于世,也更深的理解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痛楚,这是不行摆脱的、刻骨铭心的痛楚。
懂得墨客的心里天下之后,我们对此诗反面出现的变化之音,当会有更深的明白了。
他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生存的旋涡中躲避开来,靠岸在平静的港湾,但却无法回避自己心里时时而来的风风雨雨。
这可说是此诗的内蕴地点。
前六句时间在替代,日轮月出。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限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标致而飘渺的虚空。
“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庞大的空间辞别,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穷的时间运行进程与稳定的这个“夕”之间拉开了间隔,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心情的楚切、焦虑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想。
七、八两句总括前六句形容的气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先启后的作用。
诗歌的后六句生命是孤单的,不光“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能离开的时间也寡情地遗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线,把人播种在时间旷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忙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失去,焉能不“念此怀悲切,终晓不能静”呢! 时间替代,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单;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
这便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构造。
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人们素来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重视,原来陶诗在平凡冲和的整体品格下,有着太多的相关悲情的内容,具体再现为四类:1.存亡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别离之悲,4.伶仃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