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朝代:魏晋作者:阮籍原文: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
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
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
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心。
注释①炎光:日光。
②湍濑(tuúnlài团赖):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也叫濑。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大水在沙石的河滩上流着。
③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
说法详见《山海经》、《十洲记》。
④长剑句:宋玉《大言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
”以上二句是用弓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士”的形象高大。
⑤砥砺,磨刀石。
二句是说,和“雄杰士”的形象比较起来,泰山小得如同一块磨刀石,黄河窄得象一条带子。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这里袭用其句。
⑥庄周: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虚无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言人。
著有《庄子》。
⑦荣枯:本意是开花和枯萎,一般引申为生死、兴衰等含义。
⑧《庄子·列御寇》云:庄子临死时,嘱咐门人们待他死后把他的尸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
门人说,怕让乌鸢啄食。
庄子说,埋下去叫蝼蚁食,抛在上面叫乌鸢食,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子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
⑨雄杰士:阮籍所幻想的能摆脱人世,超然于天地之外的人物。
他的《大人先生传》就是描绘的这样一个形象。
⑩功名:这里指道德名声。
从此大:指一直响亮地传下去。
鉴赏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是第一首。
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及赏析《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由阮籍所创作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魏晋: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注释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
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
然而。
这里的动是似如磐夜色为背景的。
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字士文,是中国东晋末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卓越的成就,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其中《咏怀八十二首》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咏怀八十二首》是阮籍在晋代末期创作的一组诗集,以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思想感情为主题。
诗选内容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总共包含82首诗,其中第一首是《咏怀六首·其一》。
徘徊篱落间,载酒临清流。
言入黄花川,每饮无与伦。
自我洒落久,四顾茫然群。
及夜白星朗,风急如火云。
春华秋实稀,年华虚白分。
若音怨直顾,当妾不得闻。
寄言兰梦诗,忆心与梦真。
沧海可满流,百岁能恢神。
靡我诚捐矣,不知天地新。
感怀终日日,何苦千里亲。
愿言勿复成,留此埋荒尘。
诗词分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阮籍对时代局势和个人境遇的思考和感叹。
首先,诗人描述了自己在篱落间漫步时,手持酒杯来到清流边,表明自己的思绪正为篱落之间的景色所所沉浸。
接着,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比喻为一股涌入黄花川的溪水,每次喝酒都让他与众不同。
这种比喻显示了诗人对自己的自豪和独立思考的追求。
然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境遇的不满和困惑。
他感叹自己过去的行为被人误解,导致自己四处寻找目标,茫然无助。
但他在深夜仰望繁星时,感受到风云变幻的快感;并且诗人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虚幻进行了思考。
他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的无奈和白驹过隙的感受。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天地之间的新秩序和自己所处时代的期望。
他渴望一切不合己的困顿和障碍可以尽快过去,向着光明的未来进发。
他希望自己的感慨和思绪能够化作兰梦,留存于这个荒凉尘世。
最后,诗人以一种超常的姿态表达了自己的心愿,隐隐透露出对离世和重生的向往。
他将自己的感怀和思绪寄托于这首诗作,深深感叹人生苦短,希望自己的诗篇能够永存于世。
总结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中的首首皆有情感和思想的传递。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时代境遇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出自魏晋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赏析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
这是第一首。
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
《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
”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
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
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昭昧詹言》卷三)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
《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
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字词注释: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
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
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②鉴:照。
这句是说月光照于薄帷③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④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 U)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⑤号:鸣叫。
作者简介1、生平、性格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他的父亲阮璃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阮籍传》)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晋书?阮籍传》2、创作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辑有集13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诗歌鉴赏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赏析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是第一首。
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
《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
”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
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
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昭昧詹言》卷三)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
《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
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
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
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
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
”(《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
”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
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
”(《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
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
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原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
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
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② 鉴:照。
这句是说月光照于薄帷③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作者简介1、生平、性格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阮籍传》)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晋书•阮籍传》2、创作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辑有集13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诗歌鉴赏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咏怀(其一)》的原文及赏析

《咏怀(其一)》的原文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咏怀(其一)》的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阮籍《咏怀(其一)》原文: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咏怀(其一)》赏析阮籍的《咏怀诗》共八十二首,非一时之作。
其内容主要表现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因当时现实引起复杂矛盾而产生的苦闷心情。
本诗是《咏怀》的第一首,主要表现作者夜晚孤独、凄清的心情。
诗的前两句,点明时间、诗的主人公、主人公在做什么。
时间是“夜中”,主人公是诗的作者,他因“不能寐”而起坐弹琴。
中间四句描写景物: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帷照在主人公的身上,清风也透过窗帷吹拂主人公的.衣襟,孤独的鸿雁在野外哀号,飞翔的鸟儿在北林悲鸣。
前两句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后两句见出其处境的凄清。
最后两句写主人公的心态,先说自己得不到任何的慰藉,又说自己独坐既忧愁又伤心。
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1.以景喻情。
主人公独坐,只有明月相照,清风相拂,但明月、清风何能理会他的心情?主人公只能感到自己的孤独,他弹出的琴声,自然更是无人理会。
而主人公听到的是孤鸿哀号,翔鸟悲鸣,这凄清的景物,正以见出主人公对自己处境的凄清之感。
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曲折地表达出在当时恐怖政治统治下的自己的孤独和凄清,从而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2.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
前两句叙事,中间四句写景,结尾抒情。
但其重点在写景,所费笔墨较多,旨在通过写景来曲折表达心态,从而突出本诗的主题思想。
【关于《咏怀(其一)》的原文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由阮籍所创作的,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魏晋: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
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注释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
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是第一首。
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
《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
”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
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
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昭昧詹言》卷三)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
《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
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
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
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
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
”(《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
”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
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
”(《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
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
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
”由此或可得其仿佛。
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
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
这似乎是
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
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
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
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
”是继续写景。
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
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
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
”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
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
”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
所以“忧思独伤心”。
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对中国古代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刘勰说:“阮旨遥深。
”(《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诗品》上)李善说:“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文选》卷二十三)都说明阮籍诗隐晦难解。
阮诗隐晦难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用比兴手法。
而这是特定的时代和险恶的政治环境及诗人独特的遭遇造成的。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作者介绍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