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

合集下载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210-263),字嗣宗,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博览群籍,尤好《老》、《庄》。

曾为司马师、司马昭的僚属。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故世人称“阮步兵”。

阮籍年轻时有济世志,但随着政治风云日趋险恶,阮籍只得放弃了自己的雄心。

他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虽避免了杀身之祸,但内心极端痛苦。

史传记载他“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二、作品作品内容: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82首。

八十二首诗虽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因内容集中,风格和表现手法接近,能够看成五古咏怀组诗。

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抒写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强烈的忧生惧祸之情。

《咏怀》其一“夜中不能寐”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奠定了整个组诗的基调。

诗人用象征的手法,通过他夜中难寐、徘徊户外的一系列举动和眼前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既难以名状又难以排遣的深沉愁绪。

再如其十七“独坐空堂上”,写遥望整个世界空无一人,唯见失群的鸟兽惊惶奔飞,抒发了强烈的孤独感和忧生之嗟,给人以震撼。

有时诗人的内心情感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如其三十三“一日复一夕”直陈“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倾诉了在动荡不定、变幻无常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哀伤、焦虑、忧愤的心情。

这样的作品在《咏怀》中有相当数量。

二是讽刺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专制残暴,批判维护世族统治的儒家礼法的虚伪。

这个类作品也往往不是对人物、事件作具体描绘,而主要是抒发由历史事实引起的盛衰之叹。

如其三十一“驾言发魏都”由古吹台引起联想,用战国之魏喻曹氏之魏,影射魏王只知歌舞行乐,不知养兵用贤,难免重蹈前人亡国的覆辙。

其十一“湛湛长江水”对楚国君臣荒淫误国行径的揭露,显然也是针对曹魏王朝的。

更多的盛衰之叹则是针对恐怖政治而发,但这类诗多用曲笔,写得更为隐晦曲折。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出处、解释及赏析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出处、解释及赏析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出自:魏晋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解释: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原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注释: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鉴赏: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

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

然而。

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背景的。

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

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 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 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 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 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 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 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时率意独驾, 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 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 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 畅,世谓竹林七贤。
阮籍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 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 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 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阮籍本有剂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 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 事,便经常饮酒至醉。文帝司马昭想为武帝司马炎向 阮籍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 中止。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 治他的罪,阮籍以大醉而豁免。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明月”、“清风”
衬托其高洁不群
“薄帷”、
“吹我襟”
让人感觉丝丝冷意
明月相伴、清风相慰,形影相吊, 高洁而落寞幽独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孤鸿”——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
“翔鸟”——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
“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

“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 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 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 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 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 自己。
与乱世亲密接触的文人,宛如风中之 落叶残花,没有能力拯救自己,更没有能 力拯救世界。面对微笑着的带着血痕的雪 亮刀锋,他们只能选择躲,躲,躲。世上 并没有钢筋铁骨的碉堡可以供他们防身, 他们,只能躲在香醇的酒浆里,躲在悠远 的琴声里,躲在落寞的幻想里,最后醉死、 心碎死或者被莫名其妙的罪名杀死。

咏怀原文及鉴赏

咏怀原文及鉴赏

咏怀原文及鉴赏咏怀原文及鉴赏咏怀原文及鉴赏1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鉴赏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

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

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

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

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

古诗词临摹字帖-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小篆字帖

古诗词临摹字帖-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小篆字帖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 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译文 : 到了半夜还不能入
睡,就坐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 的帐幔照了进来,清 风吹着我的衣襟。失 群的大雁在野外哀号 ,飞翔盘旋着的鸟在
北林鸣叫。这时徘徊
会看到些什么呢?不
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简析 :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一》是一首五言诗

。诗中以“明月”、 “清风”、“孤鸿” 、“翔鸟”的意象, 映衬出诗人不寐而弹 琴的孤影,道出了其 在长夜未央时代的徘
徊和忧思。此诗反映 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 环境中,在种种醉态 、狂态掩盖下,内心 充溢的无限孤独寂寞 、痛苦忧愤之情。

《咏怀》其一阮籍

《咏怀》其一阮籍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以其深刻的政治抒情和独特的五言组诗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诗作不仅反映了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思想深度,更展现了他身处三国魏时期,面对动荡社会和险恶政治环境的复杂情感。诗中,阮籍常通过夜晚的景色,如孤冷的薄帷、明亮的月光、吹拂的清风,来营造一种凄清的氛围,以此映衬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同时,他巧妙地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孤鸿的号叫、翔鸟的鸣响,进一步加深了诗境的寂静与凄凉。这种艺术特色不仅体现了阮籍高超的诗歌技巧,更使他的诗作充满了深沉人的忧思与伤心融入到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之中,使得每一首诗都仿佛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以其含蓄的感情、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咏怀八十二首》是魏晋时期文学家阮籍创作的一组诗。

这八十二首诗主要抒写阮籍在魏晋易代的黑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感慨,抒发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的痛苦与愤懑之情。

这组诗被视为正始之音的代表,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开创的意义。

下面是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快来看看吧!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

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

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

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心。

【注释】①炎光:日光。

②湍濑(tuúnlài团赖):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也叫濑。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大水在沙石的河滩上流着。

③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

说法详见《山海经》、《十洲记》。

④长剑句:宋玉《大言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

”以上二句是用弓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士”的形象高大。

⑤砥砺,磨刀石。

二句是说,和“雄杰士”的形象比较起来,泰山小得如同一块磨刀石,黄河窄得象一条带子。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这里袭用其句。

⑥庄周: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虚无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言人。

著有《庄子》。

⑦荣枯:本意是开花和枯萎,一般引申为生死、兴衰等含义。

⑧《庄子列御寇》云:庄子临死时,嘱咐门人们待他死后把他的尸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

门人说,怕让乌鸢啄食。

庄子说,埋下去叫蝼蚁食,抛在上面叫乌鸢食,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子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

⑨雄杰士:阮籍所幻想的能摆脱人世,超然于天地之外的人物。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字词注释: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

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

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②鉴:照。

这句是说月光照于薄帷③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④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 U)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⑤号:鸣叫。

作者简介1、生平、性格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他的父亲阮璃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阮籍传》)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晋书?阮籍传》2、创作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辑有集13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诗歌鉴赏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魏晋: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
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注释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
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是第一首。

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

《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

”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

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
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

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昭昧詹言》卷三)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

《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

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

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

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

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

”(《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

”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

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

”(《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

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

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

”由此或可得其仿佛。

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

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

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

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

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

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

”是继续写景。

是写孤鸿在野外哀
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

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

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

”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

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

”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

所以“忧思独伤心”。

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对中国古代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刘勰说:“阮旨遥深。

”(《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诗品》上)李善说:“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文选》卷二十三)都说明阮籍诗隐晦难解。

阮诗隐晦难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用比兴手法。

而这是特定的时代和险恶的政治环境及诗人独特的遭遇造成的。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作者介绍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