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七年级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市一等奖)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剿灭那里的倭寇。
——鲁教版《中国历史》
(4)戚继光的杰出领导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倭寇
葡萄 牙
戚继光抗倭 1553攫取澳门居住权
葡萄牙攫取澳门
1、明朝时期,骗取我 国澳门居住权的侵略 者是__________。
2、澳门居住权被骗取 的时间是在_________ 年。
1999年12月20日, 中国收回了澳门主权。
材料
结论
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 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都表示热 烈欢迎;许多外国使臣搭载郑和 宝船回访中国,明成祖期间访华 次数为明代最高,达到318次;
沿途的百姓纷纷用香料、珊 瑚去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 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因郑 和到过而聚居了更多的华人、华 侨,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增进了中国与亚 非国家和地区的 相互了解和友好 往来;
明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先进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 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主观 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
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之一!
姓 名:戚继光
生活朝代:明朝中期
主要事迹:带领“戚家军” 荡平了倭(wo) 寇。
今山东蓬莱人
倭寇
戚继光抗倭
论从史出
材河(料内1一积):满这大千是肆船一毁。场掠反,…侵…略杀的人正无—义数—战。《城争倭边变流事血略数》十里,
健全朝贡(体2系)。明成祖的鼓励与支持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 水平大为提
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 步,航海的勘探
等(,3)海外先地进理的知造识船也日技见术丰、富航。海技术和指南针的
应用
根据上述材料,思考郑和七下西洋成功 远航的条件是什么?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大西洋沿岸
4.明朝初年,我国沿海地区不断遭受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B 和民族利益,先后扫平浙江、福建、广东倭患的爱国将领是 (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文天祥
5是.搜某集同和学整整理理资的料郑、和制下作西知洋识的卡资片料是,学其习中历表史述的错一误种的重一要项方是法。以(D下
台州。九战九捷。 (4)你如何评价材料二的诗作者?
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 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 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课后活动P74
1.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 “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 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爪哇 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新加坡有“三 宝山”。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 有怎样的历史信息?
①目的:提高军队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②举措:大力整顿 军队,招募农民和 矿工,进行严格训 练,操练新阵法
戚家军
③结果: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戚继光的军事著作
鸳鸯阵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 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 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材料: ……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 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 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应 对措施?
现象:东南沿海倭寇猖獗。 应对措施: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倭。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
航郑海和到事达业占做城出(了越南伟)大的贡郑献和。到达阿拉伯
郑和到达非洲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初期的开放式的对 外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敢。但是, 郑和下西洋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大多 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 逃亡。
郑和成功实现大规模远航,他当时应具备 哪些条件?
材料一: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 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极盛。 物质前提: 明朝前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材料二: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 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海 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技术条件:造船技术先进,航海水平高;指南针的应 用
船数 共200余艘
17艘
4艘 船数最多
船大郑小只和大 米下船,西长宽洋16511.6时.8米间旗米,长舰宽、长6米2次4.5数长 8米多34米、,宽 船只最大
拥设规前备有模壮大举航罗。,海盘是图针 世界航罗盘海针史上的罗盘空针
设备最先 进
到 达 亚非30多个 范围 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范围最广
想一想,郑和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今天,我们追随着大海的风帆了解了明朝的对外关 系,可以看出中国这艘巨轮,承载着荣耀、遇到过危机, 也经历过耻辱。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和平、爱好和平,然而,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想要和平、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有 强盛的国力做保证。现在,我们正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目标大步迈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学习郑和“不 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品质,继承戚继光“以国家和 民族利益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我们一起为国家 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避难的平民》思考:画中百姓为何而逃?
01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
02 戚继光抗 倭
• 戚继光: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 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 雄,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 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
• 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 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 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 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西洋:明初,人们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 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 “西洋”。
西洋
01 郑和下西洋
02 戚继光抗 倭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是什么?
政治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威望和地位, 示中国富强 经济目的: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加 强与外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发展海外贸易。
01 郑和下西洋
02 戚继光抗 倭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 2.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
性质; 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4.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
难的毅力与勇气。
三宝庙 (泰国)
三宝庙(印尼 爪哇岛)
三宝庙(马来 西亚)
郑和下西洋具备哪些条件?
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是世界强国; 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远洋航海技术;指 南针的应用
郑和有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具备 杰出的指挥才能。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刘家港
01 郑和下西洋
02 戚继光抗倭
郑和下西洋盛况
时间 次数 人数 船数
1405-1433年 7次
首次出行达27000多人 最多时约200艘,最少时有60艘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市一等奖】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回忆前课明朝巩固统治的措施,认识到明朝前期的强大。
国力富强使得明朝的对外交往活动频繁,其中以郑和下西洋规模最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明朝的对外关系。
过渡: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师:介绍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
初中历史七年级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十校联赛”一等奖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教学目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特点,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戚继光抗倭的史实。
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2、通过在地图上指示、描绘或者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时空概念,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所体现出来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以及郑和下西洋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友谊的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感受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戚继光抗倭的史实。
三、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需要具备的条件;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导入: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然后设问,视频里的郑和是谁你了解他的哪些信息他七次到达的西洋是今天的哪些地方学生根据课本以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进行回答。
补充郑和的个人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云南的贵族,信奉伊斯兰教,都曾去遥远的圣地朝拜过。
郑和在幼年时,常在其父膝下听其讲述朝圣麦加途中的种种见闻。
父亲跋山涉水的惊险旅程,远方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给小郑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说不尽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谭,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他。
身受家庭父辈这种冒险精神的熏陶,小郑和从小就立下鸿鹄之志,准备将来远航西洋,朝圣麦加。
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学习划船、使帆、游泳,还潜心于航海史籍的研读,好像刻意要成为一代航海家、冒险家似的。
郑和下西洋设问,刚才在视频里我们看到了郑和的船队,你认为只是依靠郑和自己,他能够实现下西洋的目的吗如果不能的话,有是谁帮助郑和实现下西洋的梦想呢学生根据观察,回答问题:明成祖设问,那么明成祖为什么要派郑和去下西洋呢材料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初中历史七年级 明朝的对外关系-全国一等奖

明朝的对外关系❶教学分析➷【学习目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概况以及戚继光抗倭的背景、过程2、通过史料分析探究郑和下西洋具备的条件、意义和戚继光抗倭的性质、胜利的原因3、通过本课学习,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物导入新课讲授一、主动外交----- 郑和下西洋1.教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学生活动:现在文莱以西各地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2.读材料,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答案提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明朝的国威。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概况4、特点:郑和下西洋——1、时间早、规模大、到达范围广。
2、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5、读材料,小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2)明成祖的鼓励与支持(3)先进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和指南针的应用6.读材料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被动外交---- 戚继光抗倭1.什么叫倭寇从元末明初开始,一些人在国内失意的日本武士、商人纠集一批无赖,聚在海上进行武装走私和海盗抢劫,被称为“倭寇”。
2、戚继光为什么抗倭倭寇与中国一些走私商人和不法豪绅狼狈为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长期侵扰我国沿海被称为“倭患”。
3.戚继光抗倭过程(多媒体展示)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答案提示:工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5.分组讨论:结合材料说说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答案提示:1、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2、戚继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军严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一、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事;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过程与 方法
观察、分析图片和史料,提高分析与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郑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强烈爱国
精神。
教学 重点 难点 课标
要求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课标
解读
“知道” 和“了解”,都属于识记层次的要求。
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
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二、教法学法
三、教学过程
A 、课前预学 理论依据
布鲁姆教学理论: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需做一些基础知识的准备
铺垫。
教学环节
完成自主学习表格。
设计意图 课前预学,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 (1)心理特点:初一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
(2)知识储备:对明代的政治格局有一定的了解;
(3)能力水平:认知水平有限,理性思维还不成熟。
布鲁姆教学理论
选择原因:我的日常教学坚持贯穿布鲁姆的教学理论,布鲁姆教学
理论将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一一对应,对课堂教学有很
强的指导意义。
教法:“新3+X ”模式即微视频、电子白板、史料加上情境探究法、
设问引导法。
学法:1.自主阅读法
2.角色扮演
3.思维导图法
C、课堂教学过程
过渡:来自海上的不但有朋友,还有什么呢
过渡:在对外关系中,有三种主要形式,友好交往、冲突,侵略。
郑和下西洋是友好交往的代表,而明朝中期的沿海倭患则是冲突的表现,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再无郑和”的中国与世界慢慢偏离。
第三子目:侵略——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1分钟)
理论依据 布鲁姆教学理论: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
识整体。
教学程序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中国澳门的居住权。
设计意图 了解国家实力决定对外关系
D 、课堂小结(2分钟)
理论依据
布鲁姆教学理论: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
方法:思维导图法
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
利用百度脑图或者XMind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
E 、随堂检测(7分钟) F 、板书
设计
理论依据
布鲁姆教学理论: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
识整体。
1、(2017·南宁四市同城中考二模)如今,广西和东南亚各国交往日益密切,
假如你去到印度尼西亚的三宝珑市旅游会看到这样一副题联:“继张(骞)班(超)立功异域,开哥(伦布)麦(哲伦)探险先河”。
此联称颂的是( )
A.郑和
B.玄奘
C.马可波罗
D.朱元璋
2、(2017·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1.“1405~1433年、七次远航、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与这些信息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
A .郑和下西洋
B .郑成功驱逐荷夷
C .哥伦布远洋航行
D .麦哲伦环球航行
3、(2015·南宁中考)“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出自一位明朝抗倭民族英雄之口,他是( )
A .韩世忠
B .岳飞
C .戚继光
D .文天祥
4、下列对外关系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强化记忆,感受中考。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利用图示法,培养知识建构能力。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