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的历史变迁
计算机的发展史ppt课件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起止年代为 1958~1964年,主要元件 是晶体管,这时候的计算 机体积减小,耗电较少,运 算速度提高,价格下降.不 仅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管 理,并逐渐用于工业控制.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起止年代为1965~1971 年,主要元器件是中小规模集 成电路,这时候的计算机体积. 功耗进一步减小,可靠性及速 度进一步提高.应用领域进一 步拓宽至文字处理,企业管理, 自动控制,城市交通管理等方 面.
1969年:
DGC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小型机 Nova,成功的打入了一直被DEC 把持的小型机市场,并成为当年最 为红火的新兴企业。
图为贝尔实验室的ken Thompson, Dennis Ritchie在一部PDP-7上开发了 Unix操作系统。
1970年:
10 月,美国施乐 (Xerox)公司在硅谷成 立了研究中心诞生了以太 网、鼠标、面相对象、图 标、菜单、视窗等一系列 改变今后计算机发展方向. 硅谷由此得名。
相关人物事件
1623年:
德国科学家契克卡德 (W.Schickard)制 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第 一台机械计算机。
1642年:
法国科学家帕斯卡 (B.Pascal)发明了 著名的帕斯卡机械计 算机,首次确立了计 算器的概念。
1674年:
莱布尼茨改进了帕斯卡的计算机,使 之成为一种能够进行连续运算的机器。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二、微型化 计算机普及家庭生活,微 型机已从台式发展到掌上 机(家用电器等)。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三、网络化 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 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成一个网络 系统,达到共享资源,如因特网。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四、智能化 计算机具有更多的类似人 的智能.如会学习,会判断和 思考等。
PC总线发展历史及技术比较

PC总线发展历史及技术比较摘要:简要叙述了微机的发展史和几种常用的总线类型,且进行了Compact PCI与传统工业PC相对比。
关键词:Compact PCI 总线 PCI总线发展简史:随着微机的发展,内部总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最初的一条变为多条,功能由弱到强,传输速率由低到高,由依赖于处理器到与处理器无关……在现代微机中,内部总线又可分为以下四类:①处理器总线:从处理器引出的总线,即直接与处理器相连的总线,其速度极快。
②存储器总线:存储器控制器与存储器相连的总线。
在现代微机中,存储器控制器一般位于控制芯片组的主桥(北桥或后来出现的存储器控制器Hub)中。
③局部总线:对局部总线的理解需要从它产生的背景说起,而这又涉及到主流微机——PC系列机内部总线的发展史。
早期的PC系列机采用的系统总线叫PC总线、PC/AT总线,后来经过标准化后称为ISA(Industrial Standard Architecture)总线。
为了赢得市场,IBM公司公布了ISA总线的全部规范和机器的硬件结构。
这确实见效,其机器迅速占领微机市场,但随之而来出现了一大批兼容机厂家。
为此IBM公司在推出第一台80386机时创立了一种和ISA总线不兼容的MCA(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总线。
IBM公司吸取以前的教训,未公布其标准,企图垄断市场。
该总线在当时的确是一种高性能总线,其数据线宽度为32位,配有总线仲裁机制,支持16个总线主控器。
但由于与ISA总线不兼容,致使采用该总线的机器未能占领市场。
与此同时,以Compaq、AST、Epson、HP等9家公司联合,推出了与ISA总线兼容并且具有MCA 全部功能的扩展ISA,即EISA总线,该总线得到了广泛应用。
EISA总线的数据线宽度为32位,支持多处理器结构,具有较强的I/O扩展能力和负载能力,最大数据传输率为33 MB /S。
随着微处理器和系统总线的发展,微机的应用领域也在拓宽,如复杂的图像处理、在线交易处理、运动视频处理、高保真音响、多任务操作系统、局域网络以及多媒体的应用等。
计算机发展史(图片版)

[史前时代:1623——1895]1623年:德国科学家契克卡德(W. Schickard)制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台机械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进行六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1642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B.Pascal)发明了著名的帕斯卡机械计算机,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器的概念。
1674年:莱布尼茨改进了帕斯卡的计算机,使之成为一种能够进行连续运算的机器,并且提出了“二进制”数的概念。
(据说这个概念来源于中国的八卦)1725年:法国纺织机械师布乔(B.•Bouchon)发明了“穿孔纸带”的构想。
1805年:法国机械师杰卡德(J.Jacquard)根据布乔“穿孔纸带”的构想完成了“自动提花编织机”的设计制作,在后来电子计算机开始发展的最初几年中,在多款著名计算机中我们均能找到自动提花机的身影。
1822年:英国科学家巴贝奇(C.•Babbage)制造出了第一台差分机,它可以处理3个不同的5位数,计算精度达到6位小数。
1834 年:巴贝奇提出了分析机的概念,机器共分为三个部分:堆栈,运算器,控制器。
他的助手,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独生女阿达.奥古斯塔(Ada Augusta)为分析机编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计算机程序。
阿达和巴贝奇为计算机的发展创造了不朽的功勋,他们对计算机的预见起码超前了一个世纪以上,正是他们的辛勤努力,为后来计算机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47年:英国数学家布尔(G.Boole)发表著作《逻辑的数学分析》。
1854年:布尔发表《思维规律的研究——逻辑与概率的数学理论基础》,并综合自己的另一篇文章《逻辑的数学分析》,从而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布尔代数,为百年后出现的数字计算机的开关电路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数学方法和理论基础。
1868年:美国新闻工作者克里斯托夫.肖尔斯(C.Sholes)发明了沿用至今的QWERTY键盘。
1873年:美国人鲍德温(F. Baldwin)利用自己过去发明的齿数可变齿轮制造了第一台手摇式计算机。
计算机发展历史时间线

计算机发展历史时间线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埃尼阿克
1946-1958年: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1958-1964年: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
1964-1971年: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
1971年至今: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56年:人工智能元年;IBM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硬盘
1958年: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交付使用
1965年:摩尔定律
1969年:ARPAnet诞生,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网络,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
1971:英特尔公司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块CPU––4004微处理器,能够处理4bit的数据
1975年:比尔盖茨创办微软公司—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
1981年: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IBM 5150,IBM为其命名为IBM PC。
配置了16位、4.77MHz 的Intel 8088微处理器
1983年: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
1985年:微软发行第一个图形界面操作系统windows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
电脑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电脑的历史与文化传承电脑的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科技、商业、教育等各个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电脑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文化传承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本文将介绍电脑的起源、发展和相关文化,探究电脑如何从一个简单的计算工具演变为现代社会中无法或缺的重要元素。
一、电脑的起源电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使用简单的计算工具,如计数棒、石头和骨头,来完成计算任务。
然而,真正的现代电脑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开发可用于数据处理和计算的机器。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问世,它被认为是整个计算机革命的起点。
二、电脑的发展自ENIAC的出现以来,电脑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50年代和60年代,电子管取代了机械开关,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大幅缩小。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微处理器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电脑的发展,个人电脑开始普及。
90年代以后,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电脑成为了连接世界的窗口,信息的传递和获取变得更加便捷。
21世纪,移动设备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电脑,而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桌面电脑。
三、电脑文化的传承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发展,电脑文化也日渐显现出来。
电脑编程成为一门重要的技能,许多人热衷于学习和掌握各种编程语言。
编程不仅仅是一项实用技能,同时也成为一种创造力的表达和艺术的体现。
编程社区的形成和活跃也为电脑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电脑也对音乐、艺术和电影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音乐制作软件、图形设计软件和后期制作软件的出现,为艺术家和制作人创造了更多的表达空间和创作工具。
电脑技术也在电影制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CG特效的应用和数字剪辑的发展,使得电影制作变得更加精彩,视觉效果更加逼真。
此外,电脑游戏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电子竞技的兴起,使得电脑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同时也成为一种竞技体育。
电脑游戏不仅培养了人们的协作能力和战略思维,还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
电脑发展过程

电脑发展过程电脑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科技产品,它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迅猛的发展。
本文将从电脑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电脑的发展过程。
一、电脑的起源电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当时的科学家们为了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开始研究机械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克特和莫奇利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亚克”,它使用了真空管作为计算元件,具备了存储和计算功能。
二、第一代电脑第一代电脑主要采用了真空管作为计算元件,这些电子元件能够通过控制电流的开关来进行计算。
这些电脑体积庞大、功耗巨大、运行速度较慢,但它们的问世标志着计算机科学的诞生。
第一台商用计算机UNIVAC I于1951年问世,它的出现开创了电脑商业化的时代。
三、第二代电脑第二代电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
这一时期,晶体管取代了真空管成为电脑的主要元件。
晶体管比真空管更小巧、更可靠、更高效,大大提升了计算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同时,磁芯存储器也开始被广泛应用,它具备了更高的存储容量和更快的数据读写速度。
四、第三代电脑进入20世纪70年代,集成电路的出现标志着第三代电脑的到来。
集成电路是将多个晶体管和其他电子元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集成度和性能。
这一时期,计算机开始出现微型化的趋势,IBM公司于1975年推出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IBM 5100,它引领了个人电脑的潮流。
五、第四代电脑第四代电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这一时期,计算机的处理器性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存储器和硬盘容量也大幅提升。
此外,图形用户界面的出现使得电脑操作更加直观和便捷,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将电脑与全球连接起来,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变得更加便捷。
六、第五代电脑第五代电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21世纪初至今。
随着半导体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性能和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现代电脑采用了多核处理器和大容量存储器,运行速度更快,能够同时处理更多的任务。
世纪交易:IBM个人电脑(PC)的前世今生(二)

世纪交易:IBM个人电脑(PC)的前世今生(二)神译局3小时前关注IBU就是如何让大象跳舞这个问题的答案。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时代》杂志每年年底都会评选出当年度对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但,1982年的风云人物很特殊,因为当选的不是人,而是机器。
这是第一次非人类当选时代年度风云人物。
这个人物就是IBM PC。
“有时候,出现在年度新闻中最重要的力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进程,一个被全体社会广泛认为正在改变所有其他进程的进程。
”可以说,IBM PC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全世界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在IBM PC即将迎来诞生40周年之际,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这台神奇机器的历史。
原文发表在arstechnica网站上,标题是:The complete history of the IBM PC, part one: The deal of the century。
篇幅关系,我们分三部分刊出,此为第二部分。
划重点:IBM的团队决定要采用下一代的CPU,让内存等方面的限制成为过去开放架构其实是外人说的,不是IBM;更确切的说法是模块化架构IBM PC其实是公司常规设计理念的延续IBU就是如何让大象跳舞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了给IBM PC硬件寻找系统软件,IBM的团队找到了盖茨和微软当时微软在跟一家做操作系统的公司合作,这让IBM觉得有点麻烦相关阅读:世纪交易:IBM 个人电脑(PC)的前世今生(一)不起眼的 MOS 6502。
同样不起眼的Zilog Z80。
跟Z80二进制兼容的Intel 8080。
开放架构当时,几乎所有 PC用的都是两种 CPU 当中的一种:MOS 6502或Zilog Z80。
这两个都是相对较小的刚刚冒头的公司的产品,每个都“借鉴”了另一家大公司制造的更贵的CPU(分别是Motorola 6800 与Intel 8080)的基本指令集以及大部分设计。
电脑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电脑的发展历史及趋势教学目标:了解电脑的发展历史及趋势重点难点:电脑的发展历史中牵扯到的一些概念,如晶体管、集成电路。
教学过程:电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普及和迅速发展对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会经济结构及教育模式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
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素质中必须具备的组成部分,它与阅读、写作等基本技术一起,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文化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电脑,也称为电子计算机或计算机。
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科学计算、工程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
电脑的发展历史: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2月16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校物理学家穆奇里和工程师爱开尔特等一批研究人员,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它的名字叫ENIAC(埃尼阿克)。
它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每小时消耗电150度,每秒运算5000多次,占地167平方米,重量达30多吨。
真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
2、电脑的发展历程:计算机从20世纪40年代诞生至今,已有50多年了。
随着数字科技的革新,计算机差不多每10年就更新换代一次。
ﻫ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埃尼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诞生。
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 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E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ﻫ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磁鼓作存储器。
磁鼓是一种高速运转的鼓形圆筒,表面涂有磁性材料,根据每一点的磁化方向来确定该点的信息。
第一代计算机由于采用电子管,因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较低、故障率较高而且价格极贵。
本阶段,计算机软件尚处于初始发展期,符号语言已经出现并被使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方面。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47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三人发明的晶体管,比电子管功耗少、体积小、质量轻、工作电压低、工作可靠性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C机的历史变迁
提起计算机相信大家都不会再陌生,从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国内范围来说,计算机已经走下神坛,逐渐从商用发展到民用。
在短短十几年间,PC机遍地开花、迅速普及,时至今日,我们几乎到了没有计算机就不能工作的地步,足见计算机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以下内容将结合今天上课老师所讲及搜集资料简单介绍以下PC机的历史变迁。
纵观计算机发展历史,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问世以来,随着电子器件的不断发展、更新,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至今已发展了四代。
一般来说,电子计算机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是以所采用的电子器件的不同来划分的,即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目前所说的微型计算机属于第四代计算机产品。
计算机的组成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观其历史发展也主要以这两方面为依据划代,硬件主要是指CPU、内存,软件主要是指操作系统。
一、从硬件来看
微机系统的核心部件为CPU,因此我们主要以CPU的发展、演变过程为线索,来介绍微机系统的发展过程,主要以Intel公司的CPU 为主线。
1. 第一代微机
第一代PC机以IBM公司的IBM PC/XT机为代表,CPU是8088,诞生于1981年。
2. 第二代微机
IBM公司于1985年推出的IBM PC/AT标志着第二代PC机的诞生。
它采用80286为CPU,其数据处理和存储管理能力都大大提高。
3. 第三代微机
1987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386微处理器。
386又进一步分为SX 和DX两档,档次由低到高依次为386SX、386DX。
用各档CPU组装的机器,称为该档次的微机,如386DX。
4. 第四代微机
198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486微处理器。
486也分为SX和DX 两档,即486SX、486DX。
486档次的微机也已很少使用。
5. 第五代微机
1993年Intel公司推出了第五代微处理器Pentium(中文名“奔腾”)。
Pentium实际上应该称为80586,但Intel公司出于宣传竞争方面的考虑,改变了“x86”传统的命名方法。
其他公司推出的第五代CPU还有AMD公司的K5、Cyrix公司的6x86。
1997年Intel公司推出了多功能Pentium MMX。
奔腾档次的微机由于可运行Windows 95,所以现在仍有部分在使用。
6. 第六代微机
1998年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 Ⅱ、Celeron,后来推出了Pentium Ⅲ、Pentium 4,主要用于高档微机。
其他公司也推出了相同档次的CPU,如K6、Athlon XP、VIA C3等,第六代CPU是目前最流行的档次。
7. 第七代微机
2003年9月,AMD公司发布了面向台式机的64位处理器:Athlon 64和Athlon 64 FX,标志着64位微机的到来。
自1981年美国IBM公司推出了第一代微型计算机IBM-PC/XT以来,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便以其执行结果精确、处理速度
快捷、小型、廉价、可靠性高、灵活性大等特点迅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且技术不断更新、产品不断换代,先后经历了80286、80386、80486乃至当前的80586 (Pentium)微处理器芯片阶段, 并从单纯的计算工具发展成为能够处理数字、符号、文字、语言、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在内的强大多媒体工具。
如今的微型计算机产品无论从运算速度、多媒体功能、软硬件支持性以及易用性方面都比早期产品有了很大的飞跃,便携式计算机更是以小巧、轻便、无线联网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移动办公人士的喜爱,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
二、从软件来看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是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全部硬件资源包括软件资源及数据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界面;为其它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等,使计算机系统所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有效的、友善的服务界面。
目前微机上常见的操作系统有DOS、OS/2、UNIX、XENIX、LINUX、Windows、Netware 等
1.桌面操作系统:
(1)MSDOS:Intel x86系列的PC机上的最早的操作系统,微软公司产品,曾经统治了这个领域,现在已逐渐被自家兄弟WINDOWS 9x系列所代替,现在除了一些低档机外已不多见。
(2)Windows 9x:微软公司产品,从Windows 3.x发展而来,现在是基于Intel x86系列的PC机上的主要操作系统,也是现然个人电脑中装机量最大的操作系统。
面向桌面、面向个人用户。
(3)Mac OS:苹果公司所有,界面友好,性能优异,但由于只能运行在苹果公司自己的电脑上而发展有限。
但由于苹果电脑独特的市场定位,现在仍存活良好。
2.服务器操作系统:
(1)UNIX系列:UNIX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是一个真正稳健、实用、强大的操作系统,但是由于众多厂商在其基础上开发了有自己特色的UNIX版本,所以影响了整体。
在国外,UNIX系统可谓独树一帜,广泛应用于科研、学校、金融等关键领域。
但由于中国的计算机发展较为落后,UNIX系统的应用水平与国外相比有一定的滞后。
(2)Windows NT系列:微软公司产品,其利用Windows的友好的用户界面的优势打进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
但其在整体性能、效率、稳定性上都与UNIX有一定差距,所以现在主要应用于中小企业市场。
(3)Novell Netware系列:Novell公司产品,其以极适合于中小网络而著称,在中国的证券行业市场占有率极高,而且其产品特点鲜明,仍然是服务器系统软件中的长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