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那些人,那些事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古诗作品《清明》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翻译】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安徽池州杏花村简介

安徽池州杏花村简介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好好唠唠安徽池州的杏花村,那可是个充满诗意与韵味的好地方,就像一幅古色古香的水墨画,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晕染开来。
我记得有一次去池州游玩,心心念念就想去杏花村看看。
刚到杏花村的村口,就看到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大叔在卖杏花酒。
那酒坛上还贴着红红的剪纸,看着特别喜庆。
我走上前去,笑着问:“大叔,这杏花酒味道咋样啊?”大叔爽朗地笑着说:“小伙子/姑娘,这可是咱杏花村的招牌。
用的是村里老法子酿的,闻着香,喝着醇,一口下去,那滋味,就像在舌尖上跳舞。
”我好奇地追问:“大叔,这酿酒的方子传了多久啦?”大叔挠挠头说:“那可有些年头咯,祖祖辈辈都在酿,据说从很久以前,杏花村就因为这酒而闻名四方。
”走进村子,哇,到处都是杏花树。
正值杏花盛开的季节,那一片片杏花林就像粉色的云霞飘落人间。
我正陶醉在这美景中,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
顺着声音找过去,原来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在杏花树下吹奏。
我走过去,赞叹道:“兄弟,你这笛声可真好听,在这杏花林里吹,简直绝了。
”小伙子停下吹奏,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从小就在这杏花村长大,看着这杏花盛开,就忍不住想吹一曲。
这杏花村的美景啊,就是我最好的灵感源泉。
”这时候,一位穿着古装的小姐姐走过来,她手里拿着一把扇子,在杏花树旁翩翩起舞。
她看到我们,笑着说:“你们在这儿享受这杏花美景呢?我每次来杏花村,都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古代,成了那吟诗作画的文人雅士。
”沿着村子里的小路往前走,我看到一座古老的石桥。
桥边有一位老伯伯在钓鱼。
我凑过去看,那河里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鱼儿在水草间游来游去。
我问老伯伯:“伯伯,这河里鱼多吗?”老伯伯慢悠悠地说:“不少嘞,这河啊,养育了杏花村一代又一代的人。
以前村里的人洗衣做饭、灌溉农田,都靠这河水。
”我看着这平静的河面,仿佛看到了过去杏花村村民们的生活场景,女人们在河边浣衣,孩子们在河边嬉戏,男人们在田里劳作。
再往前走,有一个古旧的庭院。
杏花村里醉煞人

杏花村里醉煞人我住的地方离汾阳杏花村很近,大约百十多公里,也就是一个小时的车程。
我去过汾阳城无数次,可偏偏就没有去过杏花村。
是因为我这个住在大都市的人看不起这个小小的村落吗?不是。
是因为我工作忙没有时间去光顾这个小小的村落吗?也不是。
要知道,这个小小的村落可是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华名酒第一村”的!我怎么敢怠慢呢?其实,我小的时候就知道汾阳有个杏花村,还知道杏花村里出产的一种好酒叫汾酒。
长大了以后天天喝汾酒,可竟然没有去过汾酒的故乡,这实在是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雨祥兄昨天来过一次电话,说他从北京来到太原。
今天又来一次电话,说是想让我陪他去杏花村汾酒厂考察一下关于酒的方面的事情,我欣然同意了。
一是满足老友的心愿,落个顺水人情。
二是趁时弥补一下“早该去而没有去过”的这种缺憾,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自驾车,一路风雨,一路飞驰,一路谈东道西,一路轻快如云,不知不觉中便来到了刚刚被雨水冲刷过的、清澈透亮的杏花村。
杏花村本身就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地名。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早在1000多年前就以其著名的《清明》诗,把这个小小的村落炒作的沸沸扬扬、红红火火。
“杏花村里酒如泉,街头处处亦翠帘”。
之后的文人墨客们更是妙笔生花,极尽渲染,一度再度地把这个小小的村落推向了酒文化的顶峰。
于是,酒因杏花村而令人心仪,杏花村因酒而令人神往。
巧妙地把美酒和杏花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实在是一个独巨匠心而又奇特的天工之作。
七月流火,可以熔炼所有。
这个季节,虽然绚丽多彩的杏花早已变成馋人的红杏,但酒的芳香依然沁人心脾。
没有杏花红,依有汾酒香。
走进杏花村,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像是走进了酒的世界、酒的海洋。
人们像是时时刻刻被裹挟在严严实实的酒韵之中。
看看吧,街道两侧售酒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醒目的招牌一块挨着一块,老白汾、竹叶青、玫瑰白玉、葡萄干红、北特佳、七必坊等400多个系列品牌琳琅满目,如数家珍。
精美的包装里满盛着透亮的琼浆玉液,时而飘出扑鼻的幽香,真让人如痴如醉,垂涎欲滴。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描写的情景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描写的情景1 杏花村的美景杏花村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这里有美丽的风景和独特的文化活动。
每年的春天,村里的杏花绽放,如同一片片粉色的云彩,柔软的花瓣随风飘荡,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
村子的建筑风格独特,由于村庄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所以许多民居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漂亮的青砖红墙矗立在那里,使人有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
同时,在村子里还能看到许多具有彝族特色的建筑,比如用竹子编成的屋顶和茅草墙等,让人更加感受到了这里的特别之处。
2 酒家的寻找当你漫步在杏花村的街道上,经过一排排悠久的老屋时,会闻到阵阵诱人的味道。
原来,这里有着许多出名的酒家,古老的酿酒工艺和独特的香味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寻觅酒家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
随着熟悉的本地居民推荐,你会走过一条条小巷和拐角,看到不同的风景和建筑,感受到村庄深厚的文化底蕴。
3 杏花村的文化活动在杏花村,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是,在村口的广场上,每周固定的时间都有原生态的彝族舞蹈表演。
演员们身着彝族传统服饰,表演古老的舞蹈,以及有趣的传统仪式。
他们跳得热情洋溢,令人感染地不自觉跟着鼓点和场上热情的舞者一同扭动身体,享受独特的文化体验。
此外,村子里还有一些小的手工作坊,可以让你亲手参与到彝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当中,感受到手工艺品的魅力。
4 结束语杏花村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其中的每一条小巷和建筑都带着历史和文化的印迹。
走在村里的街道上,感受到的是平淡而真实的生活,隔绝了城市的嘈杂和浮华,让人感到心灵得到了一次深深的净化。
在这里,每一个来访的人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便是这个村庄最珍贵和独特的价值了。
杏花村考究

图说唐朝三百年: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在哪里?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脍炙人口,历来受人称道。
但诗中的“杏花村”在何处却众说纷纭,或说在山西的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安徽的贵池。
那么,杜牧的《清明》所指杏花村究竟是现今何处呢?第一种说法是:今山西汾阳县杏花村。
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这里的杏花村酒已闻名国内。
而且,历代的杏花村都以酿酒、酒文化闻名。
盛唐时,这里以“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成为酒文化的古都。
历史上,我国著名文人、学者李白、杜甫、宋延清、顾炎武、傅山、巴金、郭沫若等都赋诗赞誉。
李自成进北京路经杏花村,停留三日,留下“尽善尽美”的题匾,杏花村曾一度更名“尽善村”。
虽然有人认为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描述的是江南的春景,但在唐代山西的春天恰恰也是春雨纷纷,雨水充足。
其实,唐诗中描写山西及北方春天的诗句甚多,唐代著名才女鱼玄机在《寄刘尚书》一诗中说:“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
”独孤良在《清明宴游》中云:“细雨莺飞重,春风酒酝迟。
”姚合有诗:“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
但是山西汾阳说却有一点争议,那就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发现杜牧涉足汾阳的文献记载。
但杜牧有《并州道中》一诗,有研究者便认为杜牧曾到过太原,因唐时并州州府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太原,而从太原到汾阳不过150华里,因而推断出杜牧可能经太原往汾阳品酒。
第二种说法是湖北黄州(古齐安)的麻城县古镇歧亭之旁。
歧亭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来的古城,古镇歧亭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
现在,仍扼守汉麻公路,处于麻城、新洲(原属黄冈)、黄陂、红安四县交界处。
《黄州府志》还载:杏花村在歧亭镇北五里处。
因是交通要道,杜牧过此赋诗,是很自然的事情。
杜牧是否到过这里呢?有诗为证。
《题木兰庙》:“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
自然景观知识:杏花村,春天里的浪漫

自然景观知识:杏花村,春天里的浪漫杏花村,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是一个以杏花为主题的景区,每年春天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这里杏花盛开,让这个小村庄充满了浪漫和田园风光。
春天到来时,杏花开始绽放,整个村庄都被一片粉红色的海洋所包围。
沿着村庄的小路漫步,经过蜿蜒的小路和小桥、溪流和田地,一路上都能看到粉红色的杏花在微风中随风飘舞,让人感到十分美妙。
除了美丽的杏花外,村庄还有许多传统的建筑和景点。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古镇街,这条街有着古朴的建筑和风情,让人们仿佛回到了古代的小镇。
街上的店铺也都十分有特色,有售卖土特产的小店,有小吃摊和天然农家乐,游客们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美食和文化,更能感受到当地人的热情与友好。
在杏花村,除了杏花外,还有一处寺庙叫做石羊寺,这个古老的寺庙建于唐朝时期。
寺庙内的建筑和雕塑都极其精美,令人称赞。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寺庙内的一尊传世珍品石羊佛像,它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代表之一,历经千年却依然保存完好,让人们惊叹不已。
除了杏花、古镇、寺庙外,村庄还有许多特色的景点,比如活的“老梅树”、杏花小学、杏花幼儿园等等,每个地方都弥漫着青春和活力的气息,让你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
如果你想在杏花村庄住上一段时间,可以选择在当地农家民宿住宿。
这里的农家民宿大多都是简单而又自然,让人感觉到来到了家一般的温馨和自保。
总之,杏花村是一个充满浪漫和田园风光的地方,它不仅有美丽的杏花、古老的建筑和传统文化,还有可爱友好的当地人和美味的小吃,让旅游者在杏花的花海中感到了无限的惊喜和美好。
来到这个小村庄,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魅力,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留下美好的回忆。
杏花村 简介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简介杏花村因杏花诗而闻名,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作《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留文,杏花村被誉为天下第一诗村。
清康熙年间,池州人郎遂编纂《杏花村志》,是被《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村志。
为充分挖掘杏花村文化内涵,加快建设杏花村文化旅游区,2012年3月,市委、市政府抢抓发展机遇、顺应社情民意,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的意见》,高效推进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建设。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在史载杏花村区域基础上,利用良好的山水生态本底,延续保持现已恢复的历史文化遗存廊道,规划区域面积35平方公里,东至318国道,南至涓桥天生湖南岸山体分脊线,西至秋浦河西岸,北至秋浦河大桥东连接线。
规划布局为“一路两水三区”,“一路”即杏花村景观大道,“两水”即秋浦河观光带和杏花溪风光带,“三区”即民俗体验区(8平方公里)、田园观光区(11平方公里)、山水度假区(16平方公里)。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立足彰显原生态的山水风貌、古朴式的乡村风韵、江南味的田园风光和市井里的诗酒风情特色,围绕打造具有“唐朝风韵、市井风味、农耕风俗、民俗风格、山水风情、生态风貌”的“中国最具活力的文化旅游业态”、“中国最具价值的文化旅游品牌”等目标,突出展示盛唐诗酒、山水农耕、传统民俗和江南村落“四大文化”,重点创新杏花诗林、杏花酒肆、杏花农庄、杏花烟溪、杏花渔港、杏花茶坊、杏花木屋、杏花草市“八大业态”,坚持高站位策划、高品质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推进,力争到2020年将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建成集生态文化休闲、民俗文化体验、市井文化消费于一体的的国家5A 级景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世界级知名旅游目的地。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建设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
规划编制方面。
已编制完成“一路两水三区”总体规划、村落布局规划和北入口区域地段详细规划,农业、林业、游路、水系、电力、燃气、供水、弱电等专项规划已完成评审。
池州杏花村风景区介绍

池州杏花村风景区介绍
杏花村风景区位于池州市九华山脚下,是著名的黔江山谷,尼洋、宿河等江流都穿越
此处,流经杏花村,蜿蜒而下,形成一道风景区直径3000里外游天堂,是神奇的“世外
桃源”。
杏花村风景区在山谷深处,一片小小的延边古镇,古镇的四周是悬崖峭壁的山区,河
水是蓝蓝的,远山苍劲,近水清澈,林木婆娑,古朴洁净,那么多的梦幻般的独峰、悬崖、原野、安静的咆哮的河,山好水美,有许多里程,值得一游。
在杏花村风景区,游客可以观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千山青、草木葱茏、楼台亭榭、
瀑布落凤,还可以饱览历史文化景观,如炎帝故里、神兽丹溪、元气龙井。
这里也是重要
的生态保护区,建有许多名胜,如虎跳峡、绦虹桥等,气势磅礴;再一看,可以发现这里
有许多古老的秀美的清真寺和名胜。
这里也是一个绝佳的水上活动地,这里可划船,轻舟无声地漂流在九华之间,还可以
乘船观赏悬崖峭壁,欣赏花景时节,观赏各种山水美景,置身其中,便是放松身心。
杏花村风景区景区边缘有《一江荷》景观,把杏花村·九华桃源·世外桃源故事表现
得淋漓尽致,给游客们带来一次惊叹不绝的旅游体验。
杏花村风景区,有山、有河、有洞,有古今景观,充满历史和文化色彩,它是一个
“桃源”,一个天然清凉的故乡,它给我们带来自然和谐气息,耳畔炎帝、心自西王母,
蒙上眼,便是百里桃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杏花村:那些人,那些事杏花村人说到汾酒都眉飞色舞。
每一个杏花村人都爱汾酒。
不管是一线工人,还是公司高管,不管是老酒工,还是80后,不管是男人还是女士。
我很想探究这种爱。
我问到的每一位汾酒人都能脱口说出进入汾酒厂的日子,因为那个日子让他们刻骨铭心。
比如韩建书,他说是汾酒让他的人生有意义。
比如文景明,他说是汾酒成就了他。
比如张桂仙,她说来到汾酒厂是她的福气。
比如刘彩霞,她说去城市两天她就想杏花村。
比如雷振河,他在杏花村等太太退休后来团聚。
比如任全生,看到别人喝汾酒他会觉得幸福。
比如程小兵,他说酒真的要用心酿造。
比如王建耀,他说就是想为汾酒做点事。
比如若寒,他说你对酒好,酒才能对你好。
有一种东西根植于他们血液里。
我不想用文化这个词。
这个词太大太泛,不足以表达这些普通汾酒人对汾酒的深情。
这些普通的汾酒人酿造出了我们喜欢的美酒。
这些美酒当中,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而他们,坚定地和汾酒前行。
一年里,两次来杏花村。
上一次是仲春,采访郭双威先生,谈创新,谈发展,谈人生,谈阅历,相谈甚欢。
这一次是初冬,采访更多的汾酒人,访酒班,访曲厂,访评酒部,访成装车间,访技术中心,忙碌但开心。
好了,喝过杏花村美酒,带大家认识一下酿造美酒的人们。
出场人物韩建书,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从异乡人到汾酒人韩建书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在杏花村呆26年,并且还会继续呆下去。
1983年,韩建书大学毕业分配到汾酒厂。
那时,他22岁。
22岁的年轻人,心底装着背井离乡的凄凉,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开始自己毫无把握的人生。
韩建书老家在沁县,星期天不能回家,工作也不是自己感兴趣的。
最无聊的时候,他到街上和修鞋的师傅聊天。
当时的汾酒厂八九百人,也就现在东分厂一个小厂区。
韩建书总觉得,自己一个外地人,肯定在杏花村呆不下去。
那时候年轻气盛,一心想做有形的能看得见业绩的工作,不喜欢搞行政,整天想的是调走。
在到汾酒厂的最初三年,韩建书对汾酒真没什么感觉。
让他没想到的是,1986年10月,他被任命为汾酒厂质检处处长,对行政工作毫无经验。
当时,他25岁,还没成家。
工作没多久,一件事让韩建书终身难忘。
质检科的科长去车间检查工作,发现配制的竹叶青酒有浑浊,看还敢不敢生产。
韩建书第一次处理这种事情,一到车间就被吓坏了,车间停产,工人们在等着,不同日期生产的酒摆在那里。
韩建书说了一句话:我不懂,什么原因造成的?会产生什么后果?一位老工人听韩建书这样说,很生气,大喝一声:你干什么吃的?韩建书觉得很下不来台,但他接着说:我确实不懂,怎么处理你们有经验的人来决定吧。
把过程、理由和依据告诉我,出了问题,我来承担。
离开生产车间的路上,韩建书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把工艺流程学会,再不受这种委屈。
韩建书说,到今天为止,他一直都特别感激和敬重那位敢说话的老工人。
他当面指责你,是要求你在这个位置上,你就应该懂。
否则,你毁了我的厂怎么办?他完全理解老工人的心情。
韩建书意识到,做质检要靠数据说话,大量的经验管理要靠知识配合。
从此,他沉下心来,学评酒,学检验,学流程,学技术。
谈到领导为什么委年轻的韩建书以重任,韩建书说自己其实也想不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自己责任心强,做事不会应付,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
况且汾酒这么好的品牌,如果做不好,对企业对员工都是犯罪。
如同白酒必须蒸馏,历经疼痛才能变得纯净。
1988年,韩建书结婚,他分到了60多平米的房子。
太太刘娟也调到汾酒厂,搞统计工作。
小家安在杏花村后,韩建书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从1983年毕业分配到汾酒厂研究所工作,到1985年任汾酒厂研究所副所长、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再到汾酒厂质检处副处长、处长、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直到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见证了汾酒作为汾老大的辉煌,他体验了汾酒作为中国首家白酒企业上市的喜悦,他也经过了上世纪末朔州假酒案对无辜汾酒造成致命打击的冰冻时分。
他和汾酒都走过来了。
韩建书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醉意醺醺的记者的采访,办公桌后面的他从容淡定,不愠不火。
回头想想,杏花村的点点滴滴都让他感念。
他本不属于这里,却深深地融入了这片土地。
26年,光阴和汾酒让个异乡人心甘情愿地变成了汾酒人。
对了,韩建书劝人喝酒很有一招,使的是欲擒故纵法。
他不直接劝人喝酒,只是给你的杯子里倒上五分之一,然后是三分之一,然后是二分之一,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汾酒的口味,接下来,大概就是客人主动要求喝酒了。
问到韩建书的酒量,他说一斤会有酒意。
大概也是一个谦虚的说法。
韩建书突然说,汾酒让我的人生有了意义。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终于放下男人的矜持。
语气里有感激,有喜悦,还有莫名的伤感。
记者相信:那一刻,他在用心拥抱汾酒。
出场人物文景明,书法家,曾任汾酒集团副总经理诱吴冠中追关山月激范曾去杏花村一定要做两件事,第一当然是喝酒,第二就是参观汾酒博物馆,观摩历代酒器酒具,欣赏名家书画。
汾酒博物馆有当代名家书画作品3400件,藏有1043件酒器酒具。
这些和一个叫文景明的人有关。
听说记者是《新晋商》的,文先生便说,晋商是靠“耍水”起家的,所谓酿酒做醋打豆腐,离不开一个“水”字。
文先生发花白,面清癯,着唐装,七十有一。
家里大的地方被书架占据,案前几上,有兰独立。
在文先生古香古色的家中,听他讲了许多和杏花村有关的文人墨客的故事。
杏花村得吴冠中的画,全在一个诱字。
吴冠中来杏花村是给《新观察》画插图,吴先生画来画去,净画些破旧的窑洞。
文景明很想让让吴先生看看汾酒厂,可吴先生说他又不酿酒,看酒厂做什么。
文景明说去看看,汾酒厂好着呢。
吴先生害怕误了吃饭时间,当时搞接待的文景明许诺,可以把用餐时间推后,然后陪吴先生去写生。
吴先生参观了汾酒厂,觉得酿酒很有意思,于是给汾酒厂画了幅《水乡图》,应酬之作,用文景明的话说就是些树的倒影。
文景明再向吴先生求画。
吴冠中回家后专程为汾酒厂作《杏花香浓》。
作好画后给文景明来信:我已给汾酒厂画好画,请速派人来取。
文景明想,寄过来不就得了,还要派专人去取。
没理会。
没多久,吴先生又来信:我已给汾酒厂画好画,上次已去信让派人来取。
为何还不来,再不来取,就把画撕掉。
文景明恍然大悟,吴先生想喝汾酒了。
于是带上当时汾酒厂最珍贵的观音瓶、双耳瓶、竹笋瓶、琵琶瓶装的好酒,去找吴先生取画。
画上题字:小小杏花村,酒香闻名,不问牧童也好寻。
而关山月的《清明诗意图》是文景明一路追来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文景明的第一本书《杏花村里酒如泉》要出版,编辑提了个要求,里面的插图要用关山月的画。
关山月当时名气大的不得了。
听说关山月在北京开会,文景明和在杏花村插队的北京知青徐树森赶到北京。
不想关山月到了上海,他们又追到上海。
到了上海,关山月已回到广州。
文景明又追到广州。
到了广州却不知道去哪里找关山月。
多方打听,找到了关山月的家。
关山月和黎雄才上世纪50年代来过汾酒厂,二人还合作画了一幅《牧童遥指高烟囱》,就画在白报纸上。
见了关先生,先送上观音瓶、双耳瓶、竹笋瓶、琵琶瓶装的好酒,把《牧童遥指高烟囱》拿出来让盖章,关先生倒也痛快,还找黎先生也盖了章。
谈到画画,关先生说,你看坐着都汗流浃背,哪能作画?文景明说自己和厂里立了军令状,拿不到画就不走了。
关先生被逼无奈,只好答应了两个年轻人的要求。
文景明临走给关先生留下话,杏花村在我们山西,牛要画成黄牛,可不敢画成水牛。
文景明和同事随即做船去肇庆买砚台。
肇庆归来,招待所的服务员报告,关山月打电话一直找你们,画好画了,让去取。
画上题字:1978年,盛暑,挥汗为山西汾酒史话作。
两个年轻人狂喜。
而范曾的《李白邀月图》,纯粹是激将法激来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景明在荣宝斋看到了范曾的《李白邀月图》,喜欢的不得了。
一看标价,8000块。
这在当时可是大数目。
但文景明又很想为汾酒厂求得这幅画。
于是找荣宝斋裱画车间主任冯鹏生商量。
两人思来想去,设了个局。
冯鹏生带文景明来到范曾家。
交谈中,文景明夸范曾画好,尤其喜欢他的《李白邀月图》o但也说有人说你画的不好。
范曾一听,马上问谁说的?不好在哪里?一定要文景明指出来。
别人说你画的人物都是闭眼睛的。
范曾问谁说我的人物画都是闭眼的?文景明说,一见钱眼睛就睁开了。
范曾急了,说我见钱眼开,我这次还就不要钱了,《李白邀月图》送汾酒厂了。
说起这些往事,文景明开怀大笑,如孩童般狡黠,也如孩童般真纯。
文景明1964年9月4日来汾酒厂上班。
之前,他从山大中文系毕业后在《汾阳小报》做过两年记者、编辑。
自己能来杏花村,要感谢两个人,一位是当时的汾阳县委书记刘耀,一位是当时的杏花村党委书记刘风亮。
当时汾酒厂需要一个写材料的人。
刘耀把文景明推荐给刘凤亮。
在文景明到杏花村以前,杏花村没有多少文字资料。
写材料之余,文景明着手对汾酒文化资料进行查找和整理,后来和刘集贤合作,出了《杏花村里酒如泉》一书,基本上把汾酒的历史写出来了。
后来又编著了一本《汾酒的传说》,考虑到要让小朋友对汾酒文化有所了解,文景明又和王捷三合作,出了小人书版本,王捷三绘画,文景明撰文。
文景明为汾酒编撰的第三部书是《杏花村文集》。
文景明为汾酒文化做的第二件事是为汾酒厂搜罗了3400件书画作品,基本上当代名家的作品全都有。
1989年,文景明还组织拍过一部反映汾酒传奇的电视剧《杏林深处》。
文景明为汾酒文化做的第四件事是经文物局批准,为汾酒厂收藏了1043件酒器、酒具。
这些器具都收藏在汾酒博物馆里。
文景明说,他还要感谢一个人:钱自在。
钱老是收藏方面的大家,当初是钱老坐阵当顾问,汾酒厂才收得了现在这些酒具酒器。
文景明写书法始于和文人墨客的交往。
谈到这里,文景明说,他又要感谢两个人,张颔先生和林鹏先生。
文景明手上有一枚闲章:括囊。
是从林鹏先生处得来。
当初文景明想要一枚闲章,林先生说,你随便挑吧。
文景明随手拿了一枚,却不想这枚章也是林先生的爱物。
“括囊”二字是张先生出词,林先生治印。
意即:口袋张开,把知识装进去,再把口袋扎紧。
文景明的书斋叫贤愚斋,他给记者解释:贤指夫人,愚是自己。
他和夫人刘玉梅结婚46年,没吵过没打过没红过脸,是杏花村有名的恩爱夫妻。
退休后,他每天买菜,洗碗,做家务。
做完家务,再练习写字。
他说一个家庭的好坏和女人有65%的关系。
应该善待给你生儿育女的人,善待与你同甘共苦的人。
但文先生在子女面前很有威仪,儿子在他面前,从不敢大声说话,文先生说,父父子子还是要讲的。
孙子的书法作品在去年的大学生书法比赛中得了特等奖,这让文先生很欣慰。
家里醒目位置挂着孙子的书法作品《桃花源记》。
文先生身上流转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这位温雅长者年轻时酒量惊人,中午一斤,晚上一斤。
来杏花村的文人墨客多,不如此,总觉得没招待好大家。
出场人物刘彩霞,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成装分厂厂长、经济师把汾酒打扮的漂漂亮亮去见人刘彩霞坐在靠窗户的办公桌前,这个穿着灰色工装的女人沐浴在晨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