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椎间盘突出定位诊断

合集下载

腰突的体格检查2【可编辑范本】

腰突的体格检查2【可编辑范本】

腰突的体格检查一、坐骨神经的张力试验(一)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1、直腿抬高试验:仰卧位,保持膝关节伸直,分别做直腿抬高动作,测量抬高时无痛的范围,如70°以下出现受压神经根分布区的疼痛,即为阳性。

加强试验:将下肢降低5~10°至疼痛消失,并将足背屈,坐骨神经再度出现疼痛为阳性,提示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坐骨神经受到牵拉.改进的直腿抬高试验:病人坐在床位,两小腿自然下垂,髋、膝关节屈曲90°,检查时仅将患侧小腿伸直,引起痛麻状者为阳性,这种检查比较自然.2、检测方法:应先检查健侧.并以健侧为标准进行比较,低于健侧的抬高角度出现疼痛才是阳性。

正常人下肢抬高范围是60—120.,一些运动员、女性即使有腰椎间盘突出,直腿抬高也可以大于9Oo,这些人应以疼痛是否存在为标准。

3直腿抬高的角度与神经根移动的关系直腿抬高30以下时腰椎间孔处的神经根在椎管内无移动,直腿抬高30-90时神经根移动较明显,L2、3神经根无移动,L4移动0-2mm,L 移动3—5ml。

因此试验阴性不能排除L3—4意思的椎间盘突出。

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的判断(1)典型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检查时有小腿外侧的放射痛,有足背直达拇趾的麻痛感或放射痛,或直达踝部、跟部的疼痛。

抬腿仅引起腰痛或仅腘窝部疼痛不适,不能算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抬腿仅有大腿后方的放射痛则只能算作可疑。

若抬高不足70,且伴有下肢后侧的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

在抬高受限制的同时,必须有臀部、下肢的放射痛,方可定为阳性。

如抬高超过70。

时,出现大腿后方的放射痛或小腿后侧的放射痛,,此体征(用于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只能判作阴性或可疑。

在直腿抬高出现放射痛时屈曲膝关节能明显缓解疼痛的;或作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者(才能确定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屈曲膝关节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其疼痛是否来源于神经根部;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的目的是在先放松小腿以上部位肌肉的前提下重新拉紧神经根,用以区别髂胫束、胭绳肌等紧张所造成的直腿抬高受限。

腰椎间盘突出的定位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的定位诊断

(1)腰3~4椎间盘突出①受累神经。

腰4或腰5神经根。

②疼痛部位。

腰背部、骶髂部、大腿外侧及小腿前侧。

③压痛点。

腰3、腰4棘间及棘旁。

④麻木部位。

小腿前内侧及膝关节前部。

⑤肌力改变。

伸膝无力。

⑥萎缩肌肉。

股四头肌。

⑦反射改变。

膝反射减弱或消失。

(2)腰4~5椎间盘突出①受累神经。

腰5神经根。

②疼痛部位。

骶髂部、大腿及小腿外侧。

③压痛点一腰4、腰5棘旁。

④麻木部位。

小腿前外侧及足背内侧和足底。

⑤肌力改变。

拇趾背伸肌无力。

⑥萎缩肌肉。

小腿前外侧肌群。

⑦反射改变。

无。

(3)腰5~骶I椎间盘突出①受累神经。

骶1神经根。

②疼痛部位。

骶髂部、大腿、小腿及足跟外侧。

③压痛点。

腰5骶1棘旁。

④麻木部位。

小腿后外侧及包括外侧三足趾的足背。

⑤肌力改变。

拇趾及足跖屈无力。

⑥萎缩肌肉。

小腿后肌群。

⑦反射改变。

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4)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①受累神经。

腰4~5、腰5~骶1的马尾神经。

②疼痛部位。

腰背部、双侧大腿及小腿后侧。

③压痛点。

腰5骶1中心④麻木部位。

马鞍区、双侧大腿、小腿后侧、足底及会阴部。

⑤肌力改变。

膀胱及肛门括约肌无力或麻痹,大小便功能障碍。

⑥萎缩肌肉。

不确定。

⑦反射改变。

跟腱、肛门反射消失。

【要点提示】在临床实践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是十分有意义的。

例如,若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提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节段椎间盘突出,那么,如何判断患者所发生的问题缘于哪一个突出的髓核,或哪一个突出的髓核所导致的问题更为严重。

此时,定位诊断就可较好地判断之。

腰椎间盘突出症(zyg)

腰椎间盘突出症(zyg)

一、解剖
L3及L4神经根自相应椎体上 1/3或中1/3水平出硬膜囊, 在椎管内不与同序数椎间盘接 触。 L5神经根自L4/5椎间盘水 平或其上缘出硬膜囊。 S1神经根自L5S1椎间盘上 缘或L5椎体下1/3出硬膜囊。
LDP压迫下位神经根,L4/5
、L5S1椎间盘突出较大或游离 时可影响下两个神经根。
五、鉴别诊断
梨状肌综合征: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出 骨盆,梨状肌病变引起坐骨神经痛。臀中 部可触及条索硬物,髋关节内收内旋受限 并加重腿痛。 劳损:腰肌劳损可有腰痛、直腿抬高受 限,一般无放射痛及皮肤感觉、肌力变化 。常与剧烈活动、劳累、天气变化有关。
六、治疗
保守治疗 开放手术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
软骨终板破裂。
职业:汽车驾驶员、举重运动员、从事强力劳动者, 椎间盘内压力长期较大,退变快。 妊娠:后纵韧带松弛导致椎间盘突出。 发育异常: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腰骶部小关节不对
称。
肥胖:自身体重过大,椎间盘压力较大。 遗传:非洲黑人、印第安人、爱基斯摩人发病率报道 较低。
一、病理变化
突出前期:髓核碎裂、纤维环变薄变软。 突出期:髓核从纤维环薄弱处突出,刺激、 压迫椎管内神经组织。 突出晚期:突出物纤维化、钙化;椎间隙变 窄、椎体上下面骨质硬化,骨赘形成;后纵韧 带增厚、骨化;关节突退变;黄韧带增厚;继 发腰型:纤维环部分破 裂,表层完整,突出物多 呈半球形隆起,一般无临 床症状
突出型:髓核隆起较大,纤维环表层很薄,产生临床症状

脱出型: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由裂口突出,位于后纵韧 带下。
游离型: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由裂口脱出,游离于后纵
韧带之下,或穿过韧带进入椎管。
二、分型—按突出位置
手术分类

腰椎间盘突出评定

腰椎间盘突出评定

根炎时,可表现为直腿抬高腿试和验小 和加强试验阳性。有时因突腿出后髓外 核较大,抬高健侧下肢也可侧因牵 拉硬脊膜而累及患侧诱发患侧坐
骨神经放射痛。 L5~ S1
骶臀区,大
S1
腿,小
腿及足
跟外侧
小腿前 内侧
小腿外 侧上 部, 趾基 底部
小腿外 侧下 部及 足外 侧
伸膝无 力
背伸无 力
偶尔足 跖屈 和背 伸无 力
由于椎间盘退变、损伤,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 和马尾神经,临床可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故大多 数病人可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腰椎X线片作出明 确诊断。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肯定腰腿痛确系 由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确实能识别和排除结核、肿 瘤、椎管狭窄、脊柱滑脱、脊柱裂等疾病。2.确定椎 间盘突出的平面,明确定位。3.确定椎间盘突出的类 型。4.有无合并疾病的存在,如椎管狭窄、脊柱滑脱 等。
□较□□□□的□有明明只不多日穿□很显显能得数常脱由轻的的借不日生衣于微痛痛助躺常活服疼物的□拿疼((拐在生需、痛体 物 只 不□站□站痛中相杖 床活 要 洗 加由3由1拿品能动□度当或上00□能他漱重于m于m起,拿)严手,由自人困,ii疼疼来比一nn重杖排于理帮难一痛痛,如点)行便疼,助,点加加但放轻走也痛有只也重重是在东只,的能不,,能桌西能根需躺敢最最拿面□用本要在坐多多起上任便无他床只只放何盆法人上能能在东入帮合西睡助适都□位提绝置不大上起多较来数轻或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突出前期 此期髓核因退变和损伤可变成碎块状
物,或呈瘢痕样结缔组织;变性的纤维环可因反复损 伤而变薄或产生裂隙。病人可有腰部不适或疼痛等症 状。
2.椎间盘突出期 外伤或正常活动导致椎间盘压力 增高,髓核从薄弱或破裂处突出。突出物刺激或压迫 神经根,导致下肢放射性疼痛,甚至可压迫马尾神经 而致大小便障碍。老年患者可因纤维环软弱而致椎间 盘向周围弥漫性膨出。在急性期,受压神经根常可发 生急性创伤性炎症,轻微刺激就可引起剧痛。根据髓 核突出的病理形态不同,常分为三种类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膨)出症的临床表现(1)腰背部疼痛:这种疼痛出现在腿痛之前,亦可同时出现。

疼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疼痛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椎间盘突出后刺激了纤维环外层和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产生。

疼痛部位较深,难以定位,一般为钝痛、刺痛或放射性疼痛。

(2)下肢放射性疼痛: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4、5和腰5骶1椎间隙,而坐骨神经正是来自腰4、5和骶1-3神经根,所以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或先有臀部开始,逐渐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和足趾。

中央型的突出常引起双侧坐骨神经痛。

当咳嗽、打喷嚏及大小便等腹内压增高时传电般的下肢放射痛加重。

腿痛重于腰背痛是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体征之一。

(3)麻木及感觉异常:腰椎间盘突出后,可造成神经根接触区域的局部性压迫和牵扯性压迫,使神经根本身的纤维和血管受压而导致缺血缺氧,故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域出现疼痛、麻木等异常感觉。

腰4、5椎间盘突出可累及腰5神经根并出现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及拇趾背侧感觉麻木异常。

腰5骶1椎间盘突出可累及4、5趾背侧皮肤感觉异常。

如果椎间盘突出物压迫或刺激椎旁交感神经纤维,可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而出现下肢发冷、发凉、足背动脉减弱等现象。

(4)肌肉瘫痪:腰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根时间较长者,可造成神经根缺血缺氧变性而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

腰4、5椎间盘突出,可引起腰5神经根麻痹所致胫前肌、腓骨长短肌、伸拇长肌和伸趾肌瘫痪。

腰5骶1椎间盘突出后,骶1神经根受累麻痹而出现小腿三头肌瘫痪。

(5)间歇性跛行:由于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和缺血,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和脊髓血管的扩张,同时也加重了神经根的压迫而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疼痛。

(6)脊柱姿势改变:腰椎间盘突出后约有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脊柱侧凸,多数凸向患侧,少数凸向健侧,主要视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

胸椎、颈椎、腰椎、骨棘突定位(图文学解)

胸椎、颈椎、腰椎、骨棘突定位(图文学解)

胸椎、颈椎、腰椎、骨棘突定位(图文学解)现代人由于长时间的学习和伏案工作,弯腰驼背的越来越多(包括许多青少年)。

胸椎的变形,小关节的紊乱,韧带、肌肉劳损是造成胸椎、背部顽固性疼痛的主要原因,并且也可能引起心慌、胸闷、早搏、胃痛等许多疾病。

古人说:“背脊正,不生病。

”就是这个道理。

驼背会导致脊椎神经孔狭窄,即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从而出现许多疾病。

00胸椎01胸椎图片02胸椎图片(侧面看)03胸椎图片(侧面看)胸椎胸椎棘突定位图解2脊柱棘突定位脊柱的检查通常以视、触、叩诊相互结合,其主要内容包括脊柱的弯曲度、有无畸形、脊柱的活动度及有无压痛、叩击痛等。

脊柱由7 个颈椎、12 个胸椎、5 个腰椎、5 个骶椎、4 个尾椎构成。

脊柱的体表定位:为了确定病变的位置,首先应了解各椎骨体表标志。

从枕骨结节向下,第一个触及的是第2 颈椎棘突;它与第2 颈椎椎体约在同一水平。

第7 颈椎棘突特别长,颈前屈时更为明显,故又称隆椎。

将双上肢垂于体侧,两肩胛冈内端连线通过第3 胸椎的棘突,棘突下缘约平第3 、4 胸椎间隙。

两肩胛下角的连线、通过第7 胸椎棘突,约平第8 胸椎椎体。

腰肌两侧可触及的最长的横突为第3 腰椎横突,同第3 腰椎椎体水平。

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一般通过第4 腰椎椎体下部或第4 、5 椎体间隙。

双侧髂后上棘的连线,通过第5 腰椎与第一骶椎棘突之间。

一、脊柱的棘突与椎体的定位(一)棘突定位胸椎棘突定位腰椎棘突定位1.第7颈椎棘突是颈椎棘突最隆起的一个。

当低头时,在项部下方正中线上最突出的一个,能随摇头而左右摇动,而其下方的第1胸椎棘突则完全不动,可资区别。

第七颈椎棘突2.第3胸椎棘突与肩胛冈内侧端平齐。

3.第7胸椎棘突与肩胛骨下角平齐。

4.第12胸椎棘突在第12肋肋角距后正中线5厘米处。

5.第4腰椎棘突(或棘间) 与髂嵴最高点平齐。

6.第5腰椎棘突与髂结节平齐。

为菱形窝的上点。

肥胖者为一凹窝,为下背部正中沟的终点。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

椎间盘源性痛(discogenic pain) 椎间盘源性痛
因椎间盘退变导致下腰痛,根据其发生机制大体可分为椎间盘源性 椎间盘源性 脊髓或神经根源性( (discogenic etiology)和脊髓或神经根源性(myogenic or ) 脊髓或神经根源性 neurogenic etiology)两类,区分点在于疼痛局限在腰部还是涉及到下 ) 肢放射痛,后者表示神经根受损,多为椎间盘突出、脱出所致。 椎间盘源性痛是指纤维环退变形成内裂症,但表层没有破裂,没有神经 根受损体征,以腰骶部疼痛为主。诊断取决于MRI示椎间盘有退变表现, T2加权像显示椎间盘后方有高信号区,提示纤维环后方有裂隙,因裂隙 处含有椎间盘的液体及局部炎症反应,静脉注入碘造影剂可见相应部位 信号增强。椎间盘造影可诱发相应的疼痛,并可见椎间盘裂隙延伸到了 纤维环的外1/3层,通常是与髓核相连的边缘性撕裂。同时,其他相邻的 椎间盘无退变,造影无类似疼痛,方可诊断为椎间盘源性痛。 确诊椎间盘源性痛后主要应用非手术疗法,近年多采用微创介入椎间盘 内热疗法,如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射频椎间盘内电热凝 术(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IDET)或椎间盘内电热纤维环成形术 (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annuloplasty, IDETA)等。IDETA的穿刺 导管可环形弯曲,沿纤维环组织到达后部纤维环破裂处,并逐渐加温, 使胶原纤维收缩、变性、聚合,并破坏局部神经末梢。此法近来发展迅 速,但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3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 PLDD): 操作与PLD相似,利用激光产生热能, 使椎间盘组织气化,干燥脱水,减轻髓核组织对神经根产生的 张力和压力,缓解根性症状。Choy等报告优良率78%,但随 后大多数作者研究表明疗效明显低于化学溶解术。该手术同样 为非直视微创手术,且设备昂贵,其安全性、有效性和价效比 有待进一步观察。 4 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 内窥镜按入路分三种类型:(1)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 镜;(2)前路腹腔镜;(3)后路椎间盘镜,即标准椎板间椎 间盘入路,适用于单节段旁中央突出、脱出及椎管内游离椎间 盘,并可同时进行侧隐窝扩大等椎管减压术。由于成像系统的 良好监控,避免了盲目性,可精确定位、适量切除和有效减压, 创伤小,恢复快,近期优良率高。但因显露局限,技术要求高, 难度大,手术难彻底,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目前,除常规的开放手术外,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已是治疗LDH 的重要手段,对症状较重者,效果优于保守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何海军一、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的定义,是因椎间盘的蜕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以及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是腰腿疼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它的发病率与各种因素有关,占门诊下腰痛的 10-15% ,占骨科因腰腿痛住院的 25-40% 。

男女的发病率相差比较大,一般认为是 7~12 : 1 ,可能与和男性劳动强度大有关系。

发病年龄主要见于青壮年,其中 80% 以上分布与 20-40 岁之间。

它发病的部位可见于腰椎的各个节段,但以 L 4-5 最为多见,大概占 60% 左右。

L5-S1 占到 30-40% ,其它的分布在 L3-4 或者以上节段,其中同时两节突出者占 5-10% 。

二、历史回顾有史记载以来,人类就受到腰腿痛的烦扰。

在原始文化中将其归罪于魔鬼在作怪。

后来古希腊人认识到下腰痛症状系由疾病引起,并以休息和按摩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到公元 15 世纪才明确地描述了坐骨神经痛的症状。

到公元 18 世纪提出这种疼痛是由坐骨神经引起的。

三、解剖概要椎间盘的构成由上、下软骨板,髓核和纤维环三部分组成。

椎间盘占脊柱全长的四分之一,其中腰部最大,颈部次之,胸部最小。

软骨终板上下各一,它的平均厚度大概是 1mm 。

作用主要是承受压力、保护椎体。

只要软骨终板保持完整,椎体不会因压力而产生吸收的现象,防止髓核突入椎体。

纤维环为纤维软骨组织,防止髓核向周围突出。

纤维环可以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由胶原纤维组成,内层由纤维软骨组成。

纤维环的前部和两侧部分最厚,几乎等于后侧部分的 2 倍。

纤维环比较坚固,它紧密附着于软骨终板上,可以保持脊椎的稳定性。

髓核是脊索残余的组织,黑白色,它的水份含量可以占髓核总量的 75-90% 。

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物质逐渐被软骨组织所替代,各种成份组结合使髓核形成立体网状角状结构。

髓核具有可塑性,在压力下可以变成扁平。

纤维环与软骨板将髓核限制在球形腔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过程是一个将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各种影像学检查所获得的全部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全面综合分析之后,得出诊断结论的过程.因此,详细地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主观症状,认真细致的体格检查,合理地选择运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认识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过程和最后确定诊断是缺一不可的.⑴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诊断依据⑴颈椎间盘突出症①在颈部酸胀不适等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有与外伤有关的突然发病,症状较重的持续神经刺激症状.②有颈髓或颈脊神经根压迫引起的上肢无力、疼痛、麻木、肌萎缩等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临床体征。

③颈肩部压痛明显。

④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特异性试验阳性,如颈椎挤压试验和颈脊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等。

但在髓核组织脱出游离时,颈椎挤压试验可为阴性或弱阳性。

⑤有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的CT、MRI、脊髓造影等影像学异常表现⑵腰椎间盘突出症①急性或慢性反复发作的腰腿痛,腿痛明显重于腰痛。

疼痛部位沿神经支配区域向远侧乃至趾端放射.②下肢皮肤感觉退减、麻木症状与神经支配区域相符合。

③下肢运动无力和(或)肌肉萎缩。

④受压迫神经报所支配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高位突出压迫脊髓者表现为腱反射活跃或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⑤突出平面棘突旁和神经走行区域有明显压痛。

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异性试验阳性,如直腿抬高试验,踇耻背伸、跖屈试验等。

⑦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的阳性征象,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

以上所述可归纳为两条:一条是有典型的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第二条是CT扫描或脊髓造影、磁共振成像有明确的椎间盘突出征象,并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⑵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是—组独立的疾病,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并不少见。

其发病机制为正常椎间盘在发生不同程度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受外力作用发生纤维环甚至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临床症状。

突出的椎间盘若压迫脊髓的前正中部,临床表现为自下肢而后上肢的感觉及运动神经功能障碍。

当突出物压迫脊髓的前角时,常表现为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后外侧型突出常压迫该侧神经根及脊髓,表现为上肢神经受压症状,受压侧平面以下出现锥体束征,对侧出现感觉障碍,即Browm-Sequard综合征。

颈椎间盘突出症以颈5-6间隙发病率最高,约占颈椎间盘突出症的44.6%,其次为颈4-5间盘,颈6-7和颈3-4间盘偶可发病。

颈椎间盘突出临床上常为中央型和后外侧型两个类型:⒈中央型突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①依脊髓受压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出现或轻或重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完全瘫痪。

②四肢感觉减退或消失。

③大小便失控。

④四肢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⒉后外侧型突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①一侧颈后部沿肩胛区及枕部的放射性疼痛和活动受限。

②一侧上肢疼痛、麻木。

③下颈部和肩胛区有压痛。

④头向患侧后仰并在头顶加压时,可引起颈肩部、手臂部的疼痛和放射痛。

⑤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

⑥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肌力减退。

⒊中央型突出椎间盘的定位颈椎间盘中央型突出压迫脊髓者出现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伴大小便异常,四肢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感觉减退或消失,依突出平面高低而异(图4-14.图4—15)。

⒋后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的定位后外侧型突出以单侧神经根性放射性痛为主,伴有麻本,具体定位以突出平面而异。

①颈1-颈2脊神经分别从环椎与枕骨及环椎与枢椎的缝隙中穿出椎骨.颈1神经沿动脉沟下行,分为前后两支,前支支配头后大、小直肌和上下斜肌4块肌肉。

颈1神经受累时,头的后仰及侧斜功能发生障碍。

颈2神经分为升支、降生和枕大神经3支,前2支分布于头下斜肌、头夹肌和颈夹肌,枕大神经分布于颈、枕部至冠状缝的头皮。

受累时.头的后仰及侧转力减弱或消失,颈部、枕部至头顶部感觉麻木.因环椎与枕骨、环椎与枢椎齿状突之间以关节形式连接.并无椎间盘,所以颈1-2神经功能障碍并不考虑椎间盘突出的原因。

但了解其分布及功能对鉴别颈3以下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要价值。

②颈2—3椎间盘突出:压迫颈3神经根,颈3神经的内支为参与支配颈部肌群的运动神经,外支为分布于枕部外侧的感觉神经。

受累时,颈部的肌肉活动无力,颈枕部外侧至耳部有放射性疼痛及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

③颈3—4椎间盘突出:压迫颈4神经根,出现颈后部至枕外粗隆周围的疼痛及麻木感,并沿肩胛部及上臂外侧放射。

颈项肌及冈上肌运动无力或减弱。

④颈4一5椎间盘突出:压迫颈5神经根,主要反应在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的运动及感觉障碍,后期可出现三角肌肌力减退。

其次是颈s神经参与支配的肱二头肌、冈上肌、冈下肌、肱桡肌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

表现为颈后部至肩部三角肌区的放射性疼痛和麻木,并可向前臂外侧至虎口部放射;屈臂、上举无力及肱二头肌反射早期亢进,晚期减弱等(图4—16)。

⑤颈5—6椎间盘突出:压迫颈6神经根。

主要为肱二头肌、桡侧伸腕肌及前臂旋转肌群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表现为肩部和肩胛内侧及前臂桡侧至大拇指的放射性疼痛及麻木.大拇指和示指伸屈无力,以及桡反射、肱二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图4—17)。

⑥颈6-7椎间盘突出:压迫颈7神经根,表现为患侧肩胛内侧及胸部疼痛,并向前臂掌侧的远端至中指放射,且伴有中指的麻木,尺侧伸腕肌、肱三头肌以及桡侧屈腕肌的肌力减退.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图4—18)。

⑦颈7~胸1椎间盘突出:压迫颈8神经根,主要表现为患侧前臂尺侧向下至小伍际肌、小拇指、无名指的放射性疼痛及麻木,由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支配的屈指浅肌和深肌运动障碍引起的手握力减退(图4-19)。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1.腰1-3椎间盘突出胸12至腰3椎体之间的椎间盘突出称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较少见,压迫腰1-3神经组成的闭孔神经和股神经等,由于腰1-3脊神经多无齐各自特殊的体征,常共同支配髂腰肌或与腰4神经共同支配股内收肌群及股四头肌。

(1)受压时出现的感觉障碍①腰1神经受压时, 腹股沟部至膝部的上1/3斜形带状区域疼痛和麻木。

(大腿内侧)②腰2神经受压时,大腿中前部1/3斜形带状区域疼痛和麻木。

③腰3神经受压时,大腿下前部1/3斜形带状区域疼痛和麻木。

(2)运动障碍表现①髂腰肌受累引起的髋关节前屈无力。

②由腰2—4三节脊神经支配的股内收肌群受累时,髋关节从外展位内收时运动无力。

③由腰2-4三节脊神经纤维组成的支配股四头肌的股神经受累时,表现为股四头肌萎缩,伸膝无力,膝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2.腰3-4椎间盘突出压迫腰4神经根,患者有背部、腰骶部及大腿外侧、小腿和足内侧的疼痛和麻木感。

足背伸及内翻运动无力。

因腰4神经参与支配股四头肌,故亦可出现股四头肌运动无力、伸膝无力、膝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症状和体征(图4—20)。

3 .腰4-5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神经根。

只要累及胫前肌和伸趾肌,常有腰背部、腰骶部疼痛,并向大腿、小腿后外侧至足背、足趾的放射性疼痛及麻木感,以及踇趾背伸无力,严重者可出现足下垂改变(图-21)。

4.腰5一骶1椎间盘突出压迫骶1神经根,感觉障碍表现为腰背部、骶尾部、臀部疼痛,并有向大腿,小腿的后外侧至足底部的放射性疼痛及麻木感。

运动障碍主要为腓骨长肌、短肌同时受累引起的足部外翻肌力减弱或丧失,以及小腿三头肌受累引起的踝关节、足及踇趾跖屈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症状和体征(图4—22)。

以上为偏侧型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中央型突出压迫马尾神经时,不论那个节段的突出,都可引起双侧下肢的疼痛和麻木。

腰4~5及腰5一骶1马尾神经受压可引起大腿和小腿后外侧疼痛、足底及会阴部麻木,膀胱和直肠括约肌无力或麻痹造成的排便无力或失禁。

跟腱反射及提肛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症状和体征,个别男性患者还可出现性欲减退及阳痿症状。

但在少数情况下,患者因椎间盘突出部位偏外,并沿韧带下向上移位,故压迫的不是下位神经,而是同间隙的上位神经根,如腰4~5椎间盘突出压迫的是腰4神经(图4-23),症状与影像学检查不符,定位时应注意鉴别。

另外,腰3-4、腰5一骶1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常保持一种特有的体位,即不自觉的直腰、屈髋,屈膝,前者以减轻髓核后突的压力,后者以降低坐骨神经的张力,这样可使疼痛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椎间盘突出的定位诊断除依据上述症状和体征之外,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CT、MRI等的检查,常可提供直观准确的图像,对病变的定位、定性、定量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是一般物理检查所不能替代的。

通过综合了解病史和细致体检,不仅能做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而且能基本上作出定位诊断,这主要依据不同的神经根在受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压迫下,产生特有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由于95%以上的腰椎间盘发生在腰4—5或腰5—骶1这段椎间隙,直接压迫刺激腰5或骶1神经根,因此患者主要表现在疼痛或麻木沿坐骨神经区分布,另外2%以下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3—4椎间隙,直接压迫刺激腰4神经根,出现疼痛或麻木沿股神经根分布区放射等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