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故事程门立雪

合集下载

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程门立雪”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代传说,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一种符号,代表了孝道、忠诚、礼仪等传统美德。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讲述了三位相传为陈国大臣的家丁程婴,在主人家门外不畏严寒,日夜站立的感人故事。

程婴原本是一个来自山东的普通青年,因为家庭贫寒,无法承担家里的生活费用,所以不得不离家漂泊。

后来,他听到了陈国文武大臣秦康公的名字,便前来陈国寻找机会。

经过千辛万苦,程婴终于得到了秦康公的垂青,成为了秦康公的家丁。

在长达十年的服侍中,程婴一直表现得十分忠诚勤快,使秦康公赞赏不已。

有一天,秦康公有事外出,嘱咐程婴准备好行装,带着一些珍贵物品前往颍川县,待他回来后交给他。

程婴按照秦康公所嘱咐的行事,旅途中穿越山川河流,风餐露宿,最终抵达了县城。

可是,秦康公已经去世,程婴不得不在门外候着雪中。

这已经是一个寒冬了,天气十分峭寒,又是风雪交加,程婴却依旧在门口站着,一动不动,忍受着这片冰天雪地的严寒。

他边等边哭,泪眼模糊,仿佛秦康公就在眼前,这些年来日日夜夜的精神悬念,转眼间就宣泄出来。

城里的官员们瞧见程婴这般的人,不禁为他的忠诚和孝心感到钦佩。

于是,他们纷纷把这个场面告诉给了别人,很快,这个故事就传遍了皇城。

不久,陈国的国君得知了程婴这笔功劳,赐给他尚方剑,并且让他留在陈国做官,但是程婴还是选择了归家,继续照顾生病的母亲。

即使在这片雪地里,他也想坚定地表达着他深沉的情感。

程婴一生几十载,任劳任怨,却始终没有再站过这章冰雪。

在这个故事中,程婴的行动代表着古代中国的传统美德,尊重长辈、尊重礼仪、忠诚、孝心等等,使得他成为了传承中国文化中的符号。

尽管他的行动看似单纯、寡言无语,然而他的坚持和认真热情,迎来了一代传奇。

另外,这个故事也充满了人们对声望和地位的向往。

就像当时的程婴一样,他的这种不断努力工作的态度、不屈不挠的毅力、积极的态度,让他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好评。

它体现了中国人无止境的奋斗精神,我们应该努力工作,不屈不挠,目标只有自己能够看见。

程门立雪完整的故事

程门立雪完整的故事

程门立雪完整的故事程门立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节性的表达方式,它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被后来的文化和文学评论家奉为经典,成为中华民族尊敬师长、规范文明的典范。

下面,我们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完整内涵。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赵仲侍,是赵国的一位知名战士和将军,具有极高的权威和威仪。

赵仲侍的门前树着一根葱绿色的竹竿,这是他和家人之间的一种约定好的信号,来表示他安全归来了。

有一天,赵仲侍的一位学生嵇康来拜访他,赵仲侍正在洗澡,无法立刻接见,于是命家人把竹竿立在门前。

嵇康看到这个竹竿,认为赵仲侍已经回来,于是便进屋在外面等着赵仲侍。

过了许久,赵仲侍才洗完澡出来,看到门前有人,便命人去问是谁,得知是嵇康便带着一摞衣物出来见他。

此时,赵仲侍看到嵇康怒不可遏地瞪着自己,这让他十分不解。

嵇康解释说:他在门前等了很久,自己和门前的竹竿一起等到冰雪天气,门柱上还有自己的血迹,自己已经考虑到要离开了。

赵仲侍听了这番话,十分惭愧,知道自己疏忽了礼仪,躬身向嵇康的方向拜倒,并在门口立下了一堆雪人以示他的崇敬之意。

这个故事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

赵仲侍被认为是一个好老师的代表,他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教育自己,践行礼仪之道。

他即使是忙于自己的事务和个人的需求,仍然不忘对嵇康的敬重和待人谦和。

而嵇康在所受的冷落亏待之后,没有表现出愤怒或报复,而是坚守自己的位置,等待着他的老师。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被用于教育学生尊师重道,还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应用。

程门立雪的含义已经扩展到了个人的行为处世、职场礼仪、社交礼仪等多个方面。

今天,在中国,程门立雪已经成为了发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提高文化人权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的中国文化实践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程门立雪这种传统精神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扬。

例如,在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总是无论出现何种场合,都以恭敬、礼貌、领导者形象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持道德和习惯的象征。

程门立雪的简易故事

程门立雪的简易故事

程门立雪一、背景介绍程门立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习俗,源自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的记载。

相传,当时鲁国大夫程咬金因为不满被排挤而离开了鲁国,前往晋国投奔。

在他离开鲁国的时候,他的学生孟子及其他学生都来送行。

程咬金在离开之前,站在程门前面的雪地上等待着孟子等人来送行。

这个故事形成了一个习俗,后来被称为“程门立雪”。

这个习俗表达了对师长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也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礼仪之一。

二、故事情节1. 程咬金离开鲁国故事发生在中国春秋时期的鲁国。

程咬金是鲁国一位有名的大夫,他深受君王和百姓们的喜爱。

然而,在某一天,由于政治斗争和嫉妒心理作祟,程咬金被排挤出了权力中心。

2. 孟子及其他学生的送行程咬金离开鲁国之前,他的学生孟子及其他学生得知了这一消息,纷纷前来送行。

孟子是程咬金最得意的学生,他非常敬重和爱戴程咬金。

3. 程门立雪当孟子及其他学生抵达程家时,看到程咬金已经站在门前的雪地上等待着他们。

面对这样一位师长的深情厚意,孟子及其他学生感动得不知所措。

他们纷纷表示对程咬金的感激之情,并决定也站在雪地上等待。

4. 感激与告别在寒冷的雪地中,孟子及其他学生与程咬金聊天、讨论、告别。

他们表达了对程咬金所传授知识和教育培养的感激之情,并表示将继承和发扬下去。

5. 程咬金投奔晋国送行结束后,程咬金离开了鲁国,前往晋国投奔。

他希望能够在晋国重新开始,并继续为人民做出贡献。

三、习俗意义程门立雪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师徒关系和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它表达了对师长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也是对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礼仪之一。

通过程门立雪这一习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师长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谦逊、感恩和奉献精神。

四、现代应用程门立雪这一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职场中,人们都应该尊重并感激那些为我们付出辛勤努力的师长和领导。

在学校里,学生们可以通过积极向老师请教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等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程门立雪,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它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

故事的主人公是程颢和程颐兄弟,他们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孔子的学生。

程门立雪的故事源自《史记·孔子世家》,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被人们传颂至今。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内涵。

相传有一天,程颢和程颐两兄弟在家中讲学,突然下起了大雪。

有一位学生来拜访他们,但程颢和程颐并没有因为下雪而停止讲学,而是继续坚守自己的职责。

雪越来越大,学生们纷纷离开,只有一个学生仍然站在门外,不愿离去。

程颢和程颐见状,十分感动,于是一起走到门口,为这位学生挡住了风雪。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意义。

程颢和程颐不畏严寒,继续讲学,表现出了儒家学派强调的“不畏艰难,坚守正义”的精神。

而他们为学生挡雪的举动,则体现了仁爱之心,表现出了儒家所倡导的仁义道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当坚守自己的职责,不畏艰难,同时也要心怀仁爱,关爱他人。

程门立雪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简单的传说,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学业上、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职责,不畏艰难,做到有始有终。

同时,也要学会关爱他人,懂得仁爱之心。

这样的精神,不仅是儒家学派所倡导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品质。

程门立雪的故事,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坚定不移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同时也要学会关爱身边的人。

这样的精神,不仅在古代有价值,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一则充满正能量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应该坚守职责,不畏艰难,同时也要学会关爱他人。

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愿我们都能像程颢和程颐一样,不畏艰难,坚守初心,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

程门立雪的故事简要

程门立雪的故事简要

程门立雪的故事简要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中最经典的故事之一,用来形容人们对尊敬和敬意的表达。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代,主角是唐朝大臣程颢和他的朋友同事朱熹,两人相约有机会到对方家中做客时,将会在门前站立一定时间,以表达对彼此的尊敬。

程颢和朱熹是唐代文学界和思想界的杰出代表,并且相互很欣赏,但对于彼此工作中的某些观念和接受程度存在分歧。

然而,程颢和朱熹都知道对方是一个有思想、有文化、有趣味、友善、谦卑且有道德价值的人,因此他们决定在门前提醒自己要保持谦虚、不自满、更加努力地工作。

有一天,程颢到朱熹的家中拜访,走到门前,看到门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程门立雪”。

他感到有些意外,但也感到十分敬重朱熹。

于是他顿时站起来,立在门前,任凭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坚定地站了一会儿。

不久,朱熹从屋内出来,看到程颢以这种方式迎接自己,十分感慨,赶紧上前挽留,并且告诉了程颢自己站在门前求学多年的经历。

从那时起,程门立雪成为了一种表达敬意和尊重的形式,并且被广泛流传。

程门立雪的含义不仅在于对对方的敬意和尊重,更加深层的是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标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要求子孙“匡国、立家、安身、正业”是家风家训的核心内容,而践行这个宗旨的具体行为和方式,就是通过对人的对待来体现。

程门立雪不但是对他人的尊重,也代表了一个人做事要谦虚、认真、勤奋,而不是自以为是、骄傲自满。

程门立雪的故事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与作用,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敬业、认真、有谦虚之心,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生活与事业,同时处理好人际关系,让身边的人能够信任自己,与自己一起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不论是在学习、工作、婚恋,还是在人际交往、自我提升等方面,都需要我们以一个谦虚、真心相待的心态去看待和面对。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也充分体现出我们华夏民族伟大的文化文明与传统美德!。

程门立雪简要概括

程门立雪简要概括

程门立雪简要概括程门立雪又称程门泽洪之雪,是中国古代故事中的一段典故。

此典故不仅是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仪观念,还寓意着人们应当尽心尽力恪守本分的精神。

程门立雪的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主人公是一位叫程咬金的陕西人。

程咬金原为农民出身,后来经过努力考取功名,成为官员。

有一天,程咬金在外出巡视的时候,正巧经过弟弟所住的地方。

他特地到弟弟家拜访,并表示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依然是自己弟弟的亲兄长,希望能够帮助弟弟的家庭。

然而,弟弟的妻子并不顾礼法,对程咬金非常冷淡,并且不给他开门。

程咬金没有生气,反而带着一份恭敬和报答之情,在弟弟的门前站了一整个晚上,直到天亮后的第二天才离开。

由于这个故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人们纷纷议论。

有的人认为弟妇的行为非常不尊重程咬金,甚至有人嘲笑他心胸狭隘;而有的人则表示佩服,称之为“泽洪之雪”,并认为程咬金做的是正确的事情。

这个典故意味着弟弟妻子对程咬金的冷漠与失礼是非常不合适的。

在古代中国,兄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对于兄弟之中的长兄来说,他们有着保护、扶持、关爱弟弟的责任和义务。

所以对待亲人的行为应该更加亲近和热情。

程咬金立雪的做法不仅体现了他对亲人的关心和责任,也体现了他对尊严和礼仪的重视。

在古代中国,世代相传的礼仪观念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上级,敬畏社会秩序。

程咬金的做法可以看作是对这些观念的坚守,他凭借自己的举动告诉人们社会的秩序需要得到维护,亲人之间应该以礼相待。

除了礼仪观念之外,程门立雪还可以解读为对人性和人情的思考。

程咬金在弟弟家门前站了一夜,没有感到愤怒或恶意,而是持着真挚的感恩之心。

人性中的正义和宽容受到了极大的展示,他不为亲情所动摇,而是希望能以兄长的身份对待自己的弟弟。

总的来说,程门立雪故事体现了古代礼仪观念、家庭伦理以及人性的某些方面。

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故事,也是为后人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这个故事一直以来被传诵,有人借用故事内容进行艺术创作,如名家顾恺之的《程门立雪图》。

程门立雪的故事及寓意

程门立雪的故事及寓意

程门立雪的故事及寓意程门立雪是一个中国古代的成语,它源于文学经典《庄子·逍遥游》。

故事的主人公是魏国的一位官员,名叫程颐,他为了向自己所敬仰的大师孔子表达自己的敬意,就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在孔子的家门前顿时跪伏,站了三天三夜。

这个故事至今被人们奉为忠诚、敬业和礼仪之楷模,其寓意深刻、感人至深。

程颐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当时的各个国家都在互相攻打、争夺地盘和资源,天下大乱,社会风气十分浮躁。

而程颐却胸怀民族大义,认为文化深厚才能兴邦立国,因此他对孔子所传统思想和道德伦理律令非常崇敬,深信只有向孔子一样践行助人为乐,才能为民族繁荣强盛而努力,而自己立志做一个好官员。

因此,在途中路过孔子的墓园时,他就毫不犹豫地跪倒在门前,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忠诚。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程颐的品德和为人处世的哲学思想,他信仰孔子思想,秉持着忠诚、正义、执着和自我奉献的信条。

他对孔子的思想十分崇拜,认为只有信守孔子的道德准则,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为国民造福。

在寒风中,程颐立雪跪拜三天,表达对孔子的敬仰,也说明了他对自己信仰的坚定与虔诚。

这样的奉献态度和精神,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这个故事所蕴含的寓意很深,就是要做一个爱国心强、忠诚正直、勤勉努力的人。

程颐能够行矢忠之道,奉献自我,赢得了人们的敬仰,说明了忠诚和勤奋是人们所需要的。

因此这个故事被视为对美德和正义的赞美,强调了道德道德高尚、爱国至诚和纯洁无比的人性美德。

更进一步,程门立雪还寓意着对于品德高尚的人应该如何予以坚持的信仰。

跪拜的过程就象征着人在困境面临痛苦和考验时,选择的不是投降和放弃,而是自强不息、奋发向前的无私情感和卓越能力。

让我们通过这个故事,感受一个真正的安徽人,“博雅好古、奉献国家、勇攀历史高峰,永不放弃”,也明白坚信自己的信仰与唯一的为民服务为荣的信仰,都是作为一名公务员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总而言之,“程门立雪”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不仅是读书人品德及从政的信仰经典,也是现代人实践尊敬爱护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奋发向前的示范案例。

程门立雪的故事和含义

程门立雪的故事和含义

程门立雪的故事和含义程门立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源自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中讲到,孟子曾经去拜访荀卿,当时下着大雪,但荀卿却没有出来迎接。

孟子问门卫为什么不通知主人,门卫回答说,“主人正在屋里听琴。

”孟子说,“是吗?在家听琴就不必出来迎客了吗?”于是孟子就离开了。

后来,孟子对人说,“程门立雪,是对礼节的尊重。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程门立雪是一种对待客人的礼节。

在中国古代,尊重客人是非常重要的,而程门立雪就是一种体现尊重的行为。

无论天气如何,主人都应该出来迎接客人,这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尊重。

程门立雪的含义不仅仅是对客人的尊重,更是一种品德修养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程门立雪的精神也同样重要。

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别人的时间和劳动。

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我们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也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尊重他人,要有礼貌,要懂得感恩。

尊重他人,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只有内外兼修,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忽略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礼貌,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

我们应该从程门立雪的故事中汲取教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感恩,学会待人以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我们,尊重他人是一种品德,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礼仪。

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感恩,学会待人以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也才能建立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门立雪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塑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男孩、钉子与篱笆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总是莫名其妙发很大的脾气。

一天,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如果到圣诞节还剩下一半钉子,圣诞老人就会给他带来他想要的礼物。

第一天,那男孩就在篱笆上钉了37根钉子。

后面的几天,他慢慢地尝试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到篱笆上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

他由此发现,原来控制自己的脾气,实在比在篱笆上钉钉子要容易的多。

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说:“从今天起,如果你有一整天都没有发脾气,那么就可以从篱笆上拔下一根钉子。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最后,那些被男孩钉到篱笆上的钉子又全都被他拔光了。

父亲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

就像你和别人吵架,动手打人,你伤害了别人,就在别人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些钉子洞一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