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创新运动课程设计说明书

合集下载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引言机构运动是指由几个刚性连杆组成的机械系统,通过合理设计和控制,能够实现复杂的运动轨迹。

机构运动在机械设计、工程控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机械臂、自动化装置和生物仿生机器人等。

为了不断推动机构运动技术的创新发展,本文将介绍一项针对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创新设计机构运动方案,探索新的机构构型和运动控制方法,提高机械系统的性能和运动精度。

通过开展该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并为机构运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内容本实验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1. **机构运动方案设计**:根据给定的运动任务,设计适合的机构运动方案。

可以考虑传动机构、杆件长度比例、驱动方式等因素,以满足运动要求。

2. **模型建立与分析**: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设计的机构运动方案进行建模和分析。

通过解析方法或数值模拟,预测机构运动的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等性能指标。

3. **运动控制方案设计**:根据机构运动方案的特点和要求,设计相应的运动控制方案。

可以采用经典的控制方法,如PID控制器,或者使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如神经网络控制或模糊控制等。

4. **系统搭建与实验验证**:根据设计的机构运动方案和控制方案,搭建机械系统实验平台。

通过实际实验验证运动性能和控制效果,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

实验步骤1. **确定运动任务**:在实验前确定机构运动的具体任务要求,包括运动轨迹、速度要求和精度要求等。

2. **机构运动方案设计**:根据运动任务要求,采用创新的思维设计机构运动方案。

可以参考已有的机构构型,也可以探索新的构型。

3. **模型建立与分析**: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建立机构运动方案的数学模型。

通过解析方法或数值模拟,对机构运动性能进行分析和预测。

4. **运动控制方案设计**:根据机构运动方案的特点和要求,设计相应的运动控制方案。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作为一种重要的健康保障方式,运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机构运动方案的设计对于推动运动的开展和促进健康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探讨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其效果。

一、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缺乏运动的时间和机会。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种机构纷纷推出运动方案,希望可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运动,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二、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1. 制定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制定运动方案的目标,例如提高员工的体能水平、减轻工作压力、增进团队合作等。

2. 设计内容: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运动内容,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伸展放松等,同时要考虑员工的实际情况和健康状况。

3. 创新亮点:在设计运动方案时,可以加入一些创新的元素,如团体比赛、健身挑战赛、健康讲座等,以吸引员工的参与度。

4. 引入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健身APP、智能手环等,来监测员工的运动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指导。

三、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为了验证机构运动方案的效果,我们在某公司进行了实验。

实验组实施了创新设计的运动方案,对照组则继续采用传统的运动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和比对,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实验组员工的运动积极性更高,参与度更大,整体健康水平有所提升。

2. 实验组的团队合作能力明显增强,员工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3. 实验组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工作压力得到缓解,工作满意度有所提升。

创新设计的机构运动方案在提高员工健康水平、促进团队合作、缓解工作压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创新设计的机构运动方案对于提升员工的整体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运动方案设计,为员工的健康和幸福贡献力量。

愿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共同迈向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一、引言在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下,机构运动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机构运动是指通过构建一系列架构、链接和驱动来实现物体的特定运动方式。

本实验旨在开发一种创新的机构运动设计方案,以提高机构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二、实验目标1. 设计一种能够实现特定运动方式的机构系统,并验证其效果。

2. 通过对机构系统的优化,提高其运动效率和性能。

3. 分析机构系统的运动原理和特点,探讨其应用前景。

三、实验方法1. 设计和构建机构系统:基于机械原理和运动学知识,设计并构建一种机构系统,以实现特定的运动方式。

2. 制作实验样本:使用3D打印技术或其他材料制作出机构系统的实验样本。

3. 进行运动实验:通过施加外力或输入动力,观察机构系统的运动过程,并记录关键参数。

4. 优化机构系统:根据实验结果,对机构系统的结构和驱动方式进行优化,提高其运动效率和性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多次实验和优化,我们得到了一种创新的机构运动设计方案。

通过调整机构系统的结构和驱动方式,我们成功实现了特定的运动方式,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实验观察和参数记录,我们得到了机构系统的运动特点和性能。

与传统的机构运动方式相比,我们的设计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 精确度和稳定性:通过优化机构结构和驱动方式,我们的设计方案能够实现更精确和稳定的运动,减小误差和波动。

2. 高效性:通过改进机构系统的传动和驱动机制,我们的设计方案能够提高运动效率,减少能量损失。

3. 可控性和可调节性:我们的设计方案允许用户对运动参数进行调整和控制,以满足不同场景和需求的运动要求。

4. 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基于我们的设计方案,可以进一步扩展和改进机构系统,以适应更复杂和多样化的运动需求。

五、结论和展望本实验成功设计并优化了一种创新的机构运动方案,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效果和性能。

我们的设计方案在精确度、稳定性、高效性、可控性和可扩展性方面具有优势,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指导书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指导书

目录一、实验目的 (1)二、实验任务 (1)三、实验原理 (1)四、实验设备 (2)五、实验内容 (3)1、牛头刨床机构 (3)2、内燃机机构 (4)3、精压机机构 (4)4、两齿轮-曲柄摇杆机构 (5)5、两齿轮-曲柄摆块机构 (6)6、喷气织机开口机构 (6)7、双滑块机构 (7)8、冲压机构 (8)9、插床机构 (8)10、筛料机构 (9)11、凸轮-连杆组合机构 (9)12、凸轮-五连杆机构 (10)13、行程放大机构 (11)14、冲压机构 (11)15、双摆杆摆角放大机构 (12)六、实验方法与步骤 (12)一、实验目的1、机构创新设计与运动分析实验是综合性实验,在掌握机构组成原理、基本机构的类型、结构、设计知识的基础上,以ZBS-C机构创意设计实验台作为操作平台,进行机构创新设计实验;2、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方法,遵循机械设计的基本法则,对机构运动系统方案进行设计与研究。

以期通过实验使学生创新意识、综合设计能力得到加强,实验技能得到提高。

二、实验任务1、选用工程机械中各种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在ZBS-C机构创新设计实验台搭接、运行,满足机构运动要求。

2、根据设计机构创新方案、画出机构运动简图,在ZBS-C机构创新设计实验台搭接、运行,满足机构设计要求。

三、实验原理1、杆组的概念由于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机构的原动件数目与机构的自由度数相等,因此机构由机架、原动件和自由度为零的从动件系统通过运动副联接而成。

将从动件系统拆成若干个不可再分的自由度为零的运动链,称为基本杆组,简称杆组。

根据杆组的定义,组成平面机构杆组的条件是:F=3n-2pL-pH=0其中构件数n,高副数PH和低副数PL都必需是整数。

由此可以获得各种类型的杆组。

当n=1,PL=1,PH=1 时即可获得单构件高副杆组,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图 3-1 单构件高副杆组因此满足上式的构件数和运动副数的组合为:n=2,4,6……,PL=3,6,9……。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

三、实验设备及工具
1.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台组件一套。主要包括:凸轮、齿轮、轴、
滑块、带轮、槽轮及不同长度的连杆;小型驱动电机;若干不同尺寸的螺
栓等连接件。
2.为本次实验研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3.工具一套。包括活动搬手、圆头内六角搬手、钢皮尺、螺丝刀等。
实验原理
四、实验原理
根据机构组成原理,任何机构都是由自由度为零的若干杆组依次连接到原 动件(或已形成的简单机构)和机架上的方法所组成。因此,我们就可以对 已有机构进行拆分或用杆件等拼接一个新的机构。
1.在为本次实验研制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结合工程实践与现有主
机架和主要零部件,已收入十多种工程实际机构和二十多种所学的典型机
构运动模式,借鉴这些机构,确定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运动学尺寸后,任选一到两个机构
运动方案进行拼装和拆分实验。
2.按照自己的设计思想,设计一套机构运动创新方案,在主机架上完成拼
接搭建。
实验设备及工具
实验方法与步骤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
1.认知本次实验中所要用到的连杆、滑块、轴等零部件及其功用。 2.认知并学会主机架与各主要零部件的装拆过程。 3、认知并学会主要零部件间通过各种运动副的装拆过程。 4.选择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所提供的机构运动方案一到两个作为拼接机
构的模式,选定机构运动学尺寸后进行拼装及拆分练习。
5.根据自己的创新思想,自拟机构运动方案进行实际拼装。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内容 三、实验设备及工具
四、实验原理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目的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doc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doc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篇一: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培养学生对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设计及工程实践动手能力;2、通过机构的拼接,可以发现一些基本机构及机械设计中的典型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对运动方案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融会贯通,对机构系统的运动特性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3、加深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机构运动方案构型的各种创新设计方法。

二、实验设备机架、各种零部件、连杆、复合铰链、移动副、转动副等。

三、实验步骤1、掌握平面机构组成原理。

2、熟悉本实验中的实验设备,各零部件功用和安装、拆卸工具。

3、自拟平面机构运动方案,形成拼接实验内容,将平面机构运动方案正确拆分成基本杆组。

4、正确拼接各基本杆组。

5、将基本杆组按运动传递规律顺序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

四、实验内容(1)按比例绘制实际拼装的机构运动简图,并要求符号规范。

标出活动构件、原动件、转动(2) 进行机构分析:杆组化分,并简要说明机构杆组的拆组过程,并画出所拆机构的杆组简图。

(3) 根据拆分的杆组,按不同的顺序排列杆组,可能组合的机构运动方案有哪几种?要求用机构运动简图表示出来,就运动传递情况作方案比较,并简要说明之。

(4) 利用不同的杆组进行机构拼接,可得到哪一些有创意的机构运动方案?用简图说明篇二: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十三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同组人:成绩:一.实验目的二.绘制实际拼装的机构运动方案简图,并在简图中标注实测所得的机构运动学尺寸三.简要说明机构感组的拆组过程,并画出所拆杆组的简图四.根据你所拆开的杆组,按不同的顺序进行排列,可能组合的机构运动方案有哪些?要求用简图表示出来。

就运动传递情况作方案比较,并简要说明之篇三:实验(四)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实验课程: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年月日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设备及工具四、实验原理五、实验方法与步骤2六、实验结果1、所拼接的机构运动简图2、进行机构的结构分析,并分析其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3。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PPT 51页)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PPT 51页)
15
另外一种形成移动副的拼接方式如图所示。选用两根轴 (6#或8#),将轴固定在机架上,仍后再将连杆11#的长 槽插入两轴的扁平轴颈上,旋入带垫片螺栓15#,则连杆 在两轴的支撑下相对机架作往复移动。
提示:根据实际拼接的需要,若选用的轴颈较长,此时需选用相应的运动构 件层面限位套17#对构件的运动层面进行限位。
如图所示拼接,连杆11#与齿轮2#形成转动副。视所选用盘杆 转动轴19#的轴颈长度不同,决定是否需用运动构件层面限位 套17#。
19
若选用轴颈长度L=35mm的盘杆转动轴19#,则可组成双联齿 轮,并与连杆形成转动副,参见图所示;若选用L=45mm的盘 杆转动轴19#,同样可以组成双联齿轮,与前者不同的是要在 盘杆转动轴19#上加装一个运动构件层面限位套17#。
2
二、实验目的
1
加深对平面机构组成原理、结构组成的认识, 熟悉杆组概念,了解机构运动特点
利用若干不同的杆组,拼接各种不同的平面机
2
构,以培养机构创新设计能力及综合设计能力
通过对实际机械结构的拼接,增强工程实践动
3
手能力。
3
三、实验原理
任何机构都是由若干个基本杆组依次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 上而构成的。
工作特点:滑块3、7作往复运动并有急回特性。适当选取机构运动学 尺寸,可使两滑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满足协调配合的工作要求。
应用举例:蒸汽机的活塞运动及阀门启闭机构。
29
2、自动车床送料机构
结构说明:如图所示,由平底直动从动件盘状凸轮机构与连杆机构组 成。当凸轮转动时,推动杆5往复移动,通过连杆4与摆杆3及滑块2带 动从动件1(推料杆)作周期性往复直线运动。
下列实例的机构运动简图中所标注的数字编号的意义为:横杠 前面的数字代表构件编号,横杠后面的数字为建议该构件所占 据的运动层面。运动层面数的第1层是指机架的拼接起始参考面, 层面数越大距离第1层越远。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一、方案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导致身体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机构为了关爱员工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综合素质,需要设计一种创新的运动方案。

二、方案目标1. 提高员工身体素质和免疫力;2. 缓解员工压力,改善心理健康;3. 增强员工团队合作意识和凝聚力;4. 提高员工自我管理能力。

三、方案内容1. 晨间瑜伽晨间瑜伽是一种非常适合上班族的运动方式。

机构可以在公司场地或者室内空间设置专门的瑜伽区域,每天早晨定时开展晨间瑜伽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缓解员工上班前的紧张情绪和身体僵硬感。

2. 午间跑步午间跑步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锻炼方式。

机构可以安排午餐时间后,在公司周围或者附近公园开展集体跑步活动。

通过跑步可以消耗多余脂肪和增强心肺功能。

3. 晚间舞蹈晚间舞蹈是一种有趣的运动方式,可以提高员工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机构可以在公司场地或者室内空间设置专门的舞蹈区域,每天晚上定时开展晚间舞蹈活动。

通过跳舞可以缓解员工一天的疲劳和紧张情绪。

4. 健身房健身房是一种综合性的运动方式,可以满足员工不同类型的锻炼需求。

机构可以在公司内部或者附近租赁场地建立健身房,提供器械、瑜伽、有氧等多种锻炼方式。

四、方案实施1. 制定详细计划根据机构实际情况和员工需求制定详细计划,包括运动时间、地点、内容等方面。

2. 建立专门小组建立专门小组负责运动方案实施和管理,包括人员安排、场地布置等方面。

3. 宣传推广通过内部通知、宣传海报等方式宣传推广运动方案,鼓励员工积极参与。

4. 监督评估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运动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五、方案效果1. 提高员工身体素质和免疫力;2. 缓解员工压力,改善心理健康;3. 增强员工团队合作意识和凝聚力;4. 提高员工自我管理能力。

六、总结通过创新的运动方案设计,可以提高员工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员工团队合作意识和凝聚力,促进机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姓名:XXXX 学号:20113190XXX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班级: XXX题目: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指导教师:苏天一职称: 2015 年 1 月8日目录一、绪论 1二、课程设计目的 1三、课程设计要求和内容 1四、原始数据及技术参数 2五、设计原理及设备 2六、机构简图及自由度计算 3七、机构动力分析与计算 4八、机构运动分析与计算 6十、参考文献 8一、概述:机械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学技术成果(含理论、方法、技术原理等),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机构或机械产品(装置)的一种实践活动。

它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改进完善生产或生活中现有机械产品的技术性能、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等;二是创造设计出新机器、新产品,以满足新的生产或生活的需要。

而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是各类复杂机械设计中决定性的一步,机构的设计选型一般先通过作图和计算来进行,一般比较复杂的机构都有多个方案,需要制作模型来试验和验证,多次改进后才能得到最佳的方案和参数。

本实验所用搭接试验台能够任意选择平面机构类型,组装调整机构尺寸等功能,能够比较直观、方便的搭接、验证、调试、改进、确定设计方案,较好地改善了在校学生对平面机构的学习和设计一般只停留在理论基础上这一现象。

二、课程设计目的:(1)通过此次课程设计,既培养对机械系统的整体方案认识,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背景的训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设计及工程实践动手能力;(2)通过机构的拼接,在培养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可以发现一些基本机构及机械设计中的典型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对运动方案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融会贯通,对机构系统的运动特性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3)加深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组成结构的认识,了解平面机构组成及运动特性,进一步掌握机构运动方案的各种创新设计方法。

三、课程设计要求和内容:(1)设计要求:a.程中应保证,机构的自由度数等于原动件数;b.根据拟定的设计方案,选择所需的零件,利用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台将零件按机构运动的传递顺序进行连接;c.分清机构中各构件所占据的运动平面,避免各运动构件发生运动干涉;d.实物连接完成后,需检验机构的自由度是否合理,机构是否能满足要求,完成预定运动,之后才可以连接电机,进行仿真运动。

(2)设计内容和步骤:a.掌握本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b.熟悉CQJP-D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拼接及仿真实验台的使用方法;c.确定本组的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根据所设计的方案连接实物;d.画出结构简图,正确计算机构自由度,并对所设计的机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四、原始数据及技术参数:(1)原始数据:CQJP-D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拼接及仿真实验台,YY系列电机一台,皮带轮和皮带各一个,主动轴一个,转动副轴三个,齿轮两个,连杆1一个,连杆2一个,连杆3三个,紧联接螺钉若干,松连接螺钉若干,六角扳手和活动扳手。

(2)主要技术参数:电机的技术参数为:P=60W ,U=220V ,I=0.95A ,n=1350r/min , i0=50齿轮1:d=88mm , z=42齿轮2:d=120mm , z=56连杆1:L=120mm , 数量为1连杆2:L=260mm , 数量为1连杆3:L=350mm , 数量为3五、设计原理及设备:(1)课程设计所需设备:CQJP-D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拼接及仿真实验台(2)实验原理:本组的设计方案是在基于曲柄摇杆和曲柄滑块的机构特性基础上,将其与齿轮传动的特点相结合而成的。

此机构由电动机输出动能,由皮带带动小齿轮转动,小齿轮与大齿轮啮合,动能经大齿轮后,能够输出较低的速度;杆1固定在大齿轮上,相当于曲柄,与杆1相连的杆2相当于连杆,与杆2相连的杆3相当于摇杆,杆3随杆1的转动可以实现在一定角度内往复摆动,杆4首端与杆2、杆3末端相连,组成复合铰链,杆4末端连接滑块,当杆3摆动时,杆4拖动滑块做直线往复运动,实现将圆周转动转变为摇杆摆动,进而转化为滑块的往复直线运动的功能。

图1 机构实物样品图六、机构运动简图及其自由度计算自由度的计算公式为:F=3n-2Pl-Ph (Pl为低副,Ph为高副)由图2可知:此机构中共有7个转动副和一个移动副;还有一个平面高副。

则,可知:n=6 , Pl=8 , Ph=1即,自由度数F为:F=3×6-2×8-1=1由机构简图可知,此机构中只有一个原动件,而成机构的自由度也为1,故,所设计的机构能够稳定运行。

图2 机构运动简图七、机构运动分析与计算(1)由电机铭牌可知:P2=60w , n 0=1350r/min ,i0=50由减速器传动比为:i0=50 ,可知:n1=n0/i0=1350/50=27r/min由公式1221z z n n =和n1=27r/min ,可知: n2=211z z n ⨯=27×42/56=20r/min 则 n2=20r/min 由W2=2πn=2π×n2 和 V=WR ,可知:大齿轮的线速度为:V2=2πn ×R2=2×3.14×20×60=0.126m/s因为杆1与大齿轮固定在一起,故杆1的速度与大齿轮线速度相同。

(2)杆1与杆2的运动速度分析利用速度合成法,由图3可知:Va=W ×R=0.126m/stan θ=25050 , 即θ=arctan0.2=12.6° 则α=60°+12.6°=72.6°由正弦定理,可知:OBA AO AB ∠=sin sin α 可得αsin sin ⨯=∠AB AO OBA =︒⨯6.72sin 260120=0.42 则 ︒==∠6.2742.0arcsin OBA由正弦定理,可知:αθsin sin sin v v v ababOBA =∠='则,可得: s m v v a b /078.06.27sin sin =︒⨯=α由︒='∠+∠+∠180θαOBA ,可知:︒=︒-︒-︒='∠8.796.726.27180θ 图3 杆1、2速度分析图 由θα'=sin sin v v aba,可知:131.091.095.0126.0=⨯=v ab 由l v ab ab w =,可知: s rad l v w abab ab /5.0==(3)对杆2与杆4进行分析如图4所示,利用速度瞬心法,图中C '速度瞬心,则,可知:w v bc b C B ⨯'=即 C B v w b bc '= ,则有滑块速度为:w v bc c C C ⨯'=即 C B C C v v b c '⨯'=杆4与滑块运行轨迹的夹角为θ,则有v v b c ⨯-︒︒+=)90sin()30sin(θθ=0.078×)90sin()30sin(θθ-︒︒+ 当θ=0°时,v c =0.078×0.5=0.039m/s当θ=15°时,v c =0.078×0.702=0.055m/s当θ=30°时,v c =0.078m/s可得,滑块速度v c 随夹角θ的变化曲线图,如图5所示图4 滑块速度分析图 图5 速度变化曲线八、机构动力分析与计算(1)由 P=UI,可知:P1=U1×I1=220V ×0.95A=209w由 Tn=9550×P1/n 0 ,可知:Tn =9550×209/1350=1.5N ·m由减速器的传动比为 i0=50,可知:n1=n0/i0=1350/50=27r/min由公式1221z z n n =和n1=27r/min ,可知: n2=211z z n ⨯=27×42/56=20r/min 则大齿轮的转速: n2=20r/min由P2=60w ,可知:大齿轮的转矩T=9.55=np 2228.7N.m (2)对杆1进行受力分析, 由T=9.55=n p 2228.7N.m由T=FL ,可知:L F ABab T ==110.4N(3)对复合铰链B 点进行受力分析由图6可知:θθcos 4.110cos ⨯==F F ab bd即负载F 为θsin F ab F ==110.4θsin 图6 B 点受力分析图则,可知负载随夹角的变化而变化,即:当夹角变大时,F 变小。

(4)由机构运动分析可知,杆3的角速度为:W3=0.5rad/s则杆3的转动角度θ=20°,如图7所示:图7 杆3转角范围九、心得体会:通过这一周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设计,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宽所学的知识;并且通过设计实践,树立了正确的设计思想,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机构设计的一般规律,也培养了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自己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机构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从开始的结构总体设计及传动方案的拟定中,让我清楚的了解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很好的锻炼了自己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在机构所需零件的选择及机构运动分析过程中,不但考验了自己计算过程中的细心程度,还提高了自己快速查阅资料的一种能力;在最后的结构简图绘制过程中,再次锻炼并提高了自己手工绘图的能力。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自己曾焦虑、烦恼,但是最后在大家的一起努力之下还是解决了。

才发现当我们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也是不同的,这当然也会影响我们的结果.很多时候问题的出现所期待我们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心态,而不是看我们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到底有多强,那是一种态度的端正和目的的明确,只有这样把自己身置于具体的问题之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此次课程设计能亲自动手操作,见识了各种齿轮,连杆等机械机构,并且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物组装及仿真运动;另外,在此次课程设计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在实物连接过程中,连杆不能顺利运动,齿轮啮合不成功等,不过,最终我们还是克服困难,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连接出实物模型,并且仿真成功。

此次课程设计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让我们在机械的道路上更好的成长。

十、参考文献:[1]孙桓,陈作模 . 机械原理[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孟宪源 . 现代机构手册[M]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3]郁明山 . 现代机械传动手册[M]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4]邹慧君 . 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 .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5]张春林 . 机械创新设计[M]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