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和圆锥的认识青岛版教案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青岛版教案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青岛版教案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5页---1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更好的发展数学思维,增强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信息窗1中的冰激凌盒子。

提问:大家看这是什么?还是我们认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吗?

请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生1:这些物体什么形状?

生2:这些形状的物体各具有什么特征?

三、合作探究

1.谈话:圆柱和圆锥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你感觉他们最明显的不一样在哪儿呢?(从整体先来把握两个图形,明确研究方向。)

生1:圆锥是尖尖的,有一个尖顶,而圆柱没有。)

生2:圆柱是上下一样粗细的,而圆锥是一头大,一头小。)

生3:圆柱有2个圆面,而圆锥只有一个圆面。)

生4:圆柱从正面看过去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而圆锥从正面看是三角形。)

看来圆柱和圆锥在很多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把握他们,认识它们,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比较。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就先来认识圆柱,行吗?

2.认识圆柱的特征

(1)其实圆柱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电脑演示:)

很多张光碟叠放在一起的形状、圆柱形状的卫星、航天火箭的一部分、可乐罐子的形状、可乐瓶盖子以及贴商标的一部分、牙膏口的形状、想象挤出来的一部分牙膏的形状、同学收集的盒子……

并将有代表性的物体逐步抽象成圆柱直观图。

(2)大家桌上都有圆柱,找到它,看一看、摸一摸、你可以想想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时候是怎样研究的,从顶点、面、棱(长、宽、高)也可以再和圆锥比一比,我想你会发现很多?将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3)集体交流:(学生交流时语言可能不严密,教师随时正确引导)

谁来汇报你的发现。学生交流,教师系统整理。

(上下两个面:两个相等的圆。)

(侧面:一个曲面。)

(高:有无数条都相等)

这仅仅是他们组的发现,到底对不对,需要我们验证、修改、完善。

对于第一个发现,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1:我们认识圆,圆柱上下两个面确实是圆。但一定是两个相等的圆我还没有验证过。

生2:我验证过了,比画手中的茶叶桶盖和桶底能完全重合。

生3:对!我量了这个圆柱上下两个圆面的直径都是13厘米,这两个圆是相等的。

生4:我把圆柱的上下两个圆面描在纸上,这两个圆确实能重合,是相等的。

圆柱上下两个面是两个相等的圆,都叫圆柱的底面。(修改板书,并在直观图上介绍)对于第二个发现,也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1:圆柱的侧面确实是曲面,在桌面上是沿直线滚动的。

生2:如果也像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可能会是个长方形。

对于第三个发现,想说点什么吗?

生1:和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有高,将圆柱放平在桌面上,将尺垂直圆柱底面就能量出高了。

生2:两个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生3:只要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都是圆柱的高。因此高应该有无数条。

大家很了不起,自己通过探索,把握住了圆柱的重要特征,从而进一步认识了圆柱。

3.认识圆锥的特征

(1)如果这是一个圆柱,那它的一个底面的圆心应该在这儿,(演示动画:将圆柱一个底面的圆心闪一闪,)如果将圆柱的这个底面逐渐缩小到底面圆心这个点,会形成什么图形。是圆锥吗?注意观察。(动画演示)

这个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生1:圆柱变成了圆锥。

生2:圆锥就只有一个底面了。这个底面还是一个圆,形状没变,而另一个变成了一个点。

生3:圆锥的高度尽管没变,但高只有一条了,应该就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生4:侧面也变了,虽然还是曲面,但和原来的曲面肯定不一样。

老师建议大家将圆柱滚一滚,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1:和滚动圆柱不一样了,圆锥是以顶点为中心滚动,不是沿直线滚动的。

生2:我补充一下,圆锥以顶点为中心滚动,在桌面上的滚动轨迹是圆。

生3:我想到,如果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就是滚动轨迹圆的一部分,应该会是个扇形。教师整理:

一个顶点

底面:一个圆

侧面:一个曲面

高:一条

谁能完整的说一说圆锥有哪些特征?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圆锥形状的物体。(电脑演示……)三、巩固练习

P17页1、2、3题。

四、板书设计

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

底面是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

同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

圆锥是有一个顶点、一个底面和一个曲面。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面,侧面是一个面。

一个圆锥只有一条高。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青岛版教案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5页---1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更好的发展数学思维,增强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信息窗1中的冰激凌盒子。 提问:大家看这是什么?还是我们认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吗? 请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生1:这些物体什么形状? 生2:这些形状的物体各具有什么特征?

三、合作探究 1.谈话:圆柱和圆锥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你感觉他们最明显的不一样在哪儿呢?(从整体先来把握两个图形,明确研究方向。) 生1:圆锥是尖尖的,有一个尖顶,而圆柱没有。) 生2:圆柱是上下一样粗细的,而圆锥是一头大,一头小。) 生3:圆柱有2个圆面,而圆锥只有一个圆面。) 生4:圆柱从正面看过去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而圆锥从正面看是三角形。) 看来圆柱和圆锥在很多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把握他们,认识它们,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比较。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就先来认识圆柱,行吗? 2.认识圆柱的特征 (1)其实圆柱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电脑演示:) 很多张光碟叠放在一起的形状、圆柱形状的卫星、航天火箭的一部分、可乐罐子的形状、可乐瓶盖子以及贴商标的一部分、牙膏口的形状、想象挤出来的一部分牙膏的形状、同学收集的盒子…… 并将有代表性的物体逐步抽象成圆柱直观图。 (2)大家桌上都有圆柱,找到它,看一看、摸一摸、你可以想想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时候是怎样研究的,从顶点、面、棱(长、宽、高)也可以再和圆锥比一比,我想你会发现很多?将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3)集体交流:(学生交流时语言可能不严密,教师随时正确引导) 谁来汇报你的发现。学生交流,教师系统整理。 (上下两个面:两个相等的圆。) (侧面:一个曲面。) (高:有无数条都相等) 这仅仅是他们组的发现,到底对不对,需要我们验证、修改、完善。 对于第一个发现,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1:我们认识圆,圆柱上下两个面确实是圆。但一定是两个相等的圆我还没有验证过。 生2:我验证过了,比画手中的茶叶桶盖和桶底能完全重合。 生3:对!我量了这个圆柱上下两个圆面的直径都是13厘米,这两个圆是相等的。 生4:我把圆柱的上下两个圆面描在纸上,这两个圆确实能重合,是相等的。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小学教科书十二册《圆锥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知识技能:创设情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自主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ppt演示:出示一张有不同形状的几何体的幻灯片。 教师问:大家看这是什么形状的?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征吗?这个是什么形状的的? 生:是球体、正方体、······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形状的几何体,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 课堂上准备铅笔。用转笔刀削铅笔,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问:这还是圆柱体吗?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呢? 生:不是。是圆锥体。 师揭示课题: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所学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探究 1、列举,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你都看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你也可以把课下收集的圆锥形物体拿出来给大家看 生1:冰激凌外壳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2:有的帽子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漏斗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4: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Ppt展示生活中的圆锥图片。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你能发现圆锥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一猜你能发现什么? 生: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师:把你观察到的,感觉到的告诉给你小组的同学,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哪组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 生汇报: A、圆锥的特征。 ①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行_青岛版

第一课时、认识平行 教学内容:课本信息窗1、66--69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学会用合适的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 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的概念,建立平行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等作图工具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与相交 1. 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大家手里都有两根小棒,如果我 们把这两根小棒看成是两条直线,那么,请你摆一摆,看看这两条直线会存在 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请同桌两人合作摆一摆,并把它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 学生同桌合作,边摆边画。教师把学生所画的位置关系画到黑板上。预设如下 几种情况: [设计意图: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让学生用小棒代替两条直线,摆一摆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使抽象的认识 具体化了。教师把学生的摆法全部罗列出来,为后面的分类感知提供丰富的感 性材料。] 2. 分类感知,初步认识平行与相交。 谈话:我们摆出了这么多种位置关系,同学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你说 出理由。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 根据两根小棒是否靠在一起分类,把(1)、(3)、(5)、(6)、(7)分为一类;(2)和(4)分为一类。

根据两根小棒所摆成的图形来分类,把(1)、(5)分为一类,两根小棒 组成了几个角;(2)、(4)分为一类, 两根小棒不靠在一起;(3)、(6)、(7)分为一类,两根小棒都形成了一个角。 根据两根小棒代替的是直线,直线是可以延长的,把(1)、(2)、(3)、(5)、(6)、(7)分为一类,它们延长之后是交叉在一起的;(4)分为一类,它们延长之后是不会交叉在一起的。 学生交流各自的分法,对出现的不同分法暂时不予评价。 反思:刚才我们说把两根小棒看作两条直线,也就是每个图中的两条线都 应看作是——直线。直线有什么特点? 提问:如果把每个图中的两条直线都向两端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把 图中的直线两端延长)追问:现在再让你来分类,你会怎样分?(分为两类, 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小结:像图(1)、(2)、(3)、(5)、(6)、(7)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们是两条相交的直线。像图(4)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们是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板书:不相交)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板书: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提问:那么你能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吗?(教师给两条直线写上字母:a和b) 指名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观察、探索、 想象、归纳等活动对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在数学教学领 域已经达成了共识。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进行分类,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理解相交与平行的概念。先要求学生自 主给它们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发现,因为小棒代替的是直线,而直线是可以无 限延长的,因此,把这些直线都延长以后,它们的位置关系实际上只有两种, 一种是相交,另一种是不相交,并由此引出“平行”的概念。这样,引导学生 把自己在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纷繁的位置关系进行归类,有利于学生从真正 意义上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平行与相交的本质区别。]3.联系生活,找出实例。

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教案 苏教版

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教具: 钉子板一个。 简要提示: 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江苏教育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9~21页的“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本课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和相互合作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流程1:认识三角形 ↓ 流程2:认识平行四边形 ↓ 流程3:完成“试一试” ↓ 流程4:判断练习 ↓ 流程5: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 流程6: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 流程7: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 流程8: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 流程9: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 流程10:课堂总结 流程1:认识三角形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折纸吗?(出示例题要求: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正方形纸,按上面的要求折一折,看看你折成了两个什么图形? 暂停。 师:小朋友都折完了,有的小朋友是这样折的:(点击出来折长方形的动画。)还有的小朋友是这样折的:(动态显示折三角形的过程) 师:象这样折,折成的是两个什么图形呢?(点击出来名称)。小朋友跟我一起来说一说,这是三角形。(板书部分课题:三角形) 流程2:认识平行四边形 (点击出示例2) 师:请小朋友拿出两个一样的三角形试着拼一拼,再认一认拼成的各是什么图形? 暂停。 师:小朋友都拼完了,我们一起来认一认。(点击出来三角形和长方形名称及问题:“这是什么图形呢?”有的小朋友可能认识这种新图形(点击出来名称)。跟这老师一起来说一说:平行四边形。板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 濮阳市油田皇甫中学:郭泽伟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也就是课本42页到44页的内容。本节课我想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信息窗1让学生结合实物分别提出有关圆柱和圆锥的问题及特征。教材分两小段安排,第一小段,安排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圆柱。第二层次,认识圆柱的直观图、侧面和高。第二小段,引导学生探索圆锥的特征。例题后的练一练,要求学生看图说出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和圆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并理解圆柱和圆锥的高。 (四)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准备利用直观教具,采用引导探究、观察演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自主构建知识。 学法方面,我准备让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进行学习。【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导入新知 1、出示一个长方形小旗:它是什么图形?如果以这条边所在的直线为轴,让它飞快地旋转,想象一下,会形成什么形体?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1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形模型、一块平板,一把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圆柱体了,谁能说一说圆柱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二、探求新知 (一)、认识圆锥的特征 1、引出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课件)观察这些非物体的形状 质疑:①孩子堆成的沙堆是什么形状? ②小丑的帽顶什么形状?

③建筑用的铅锤是什么形状? ④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2)通过课件了解圆锥的形状 课件展示:蓝色圆锥形积木,圆锥形沙堆,铅垂。(仔细观察他们的形状)移走实物剩下轮廓,抽象出圆锥形的几何图形。 (3)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4)列举生活中的圆锥 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物体? (锥形漏斗、锥形吊灯、铅笔笔尖) 看来圆锥形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我们只有对它的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利用它。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锥。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2、圆锥的基本特征 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锥形,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课件展示:闪烁的两个点是圆锥的顶点和圆锥底面的圆心用字母0表示,闪烁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想象一下,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

苏教版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建立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 的特性。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以及特性。 教学难点:在操作活动中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四根小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框架,信封(内装4组小棒和表格)。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一套。 设计理念: 教学中,要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课的结构上,以活动为学习主线,以操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形式,以使学 生亲身体会知识,自主实践获得经验,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生活激趣,引入新课。 1.课件呈现一组图片。 师: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我们生活周围,也正在进行着城市建设,你在建筑框架上、吊车上看到最多的 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的确,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生:红领巾、流动红旗、屋顶、自行车。 师:课件展示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电视接收塔上的三角形、铁塔上的三角形、交通标志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等。 3.导入新课。 师: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那么三角形是怎样形成的呢?究竟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具有怎样的特征和特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教师予以板书)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框架、吊车的图片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赏含有三角形的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三角形,唤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也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二、合作探究,体验感悟。 活动一: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做三角形。 师:如果让大家用小棒做一个三角形至少需要几根? 生:三根。 师:请你用准备好的三根小棒做一个三角形。(活动)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生1:我把三根小棒围起来就是一个三角形。 生2:把三根小棒首尾相连就形成了三角形。

2015春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并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 使学生理解除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还要从数量的角度来研究几何图形,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 通过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建议 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充分关注操作与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时安排:9 课时

1.圆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圆柱的认识,教材P17—20 页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 间的关系教具、学具准备:圆柱体、硬纸、剪刀、直尺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旧知,渗透学习方法。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二)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17 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入板书课题,明确目标 (三)自学提示 1.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一个圆柱形的物体,由几部分组成?它们有什么特征? 3.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在什么情况下展开图是正方形。 (四)学生自学 二、展示交流 (一)学生对子交流,小组讨论。 (二)学生展示 (三)老师按自学提示组织反馈全班交流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 学重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教学难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 的空间观念。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自学指导一: 1、让生回忆圆柱体实物各部分名称和特征是怎样的? 2、小实验:让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 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形体? 自学指导二: 1、生举例感知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是 圆锥体或近似圆锥体的? 2、生自学课本第23,24页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的内容。 ①什么叫圆锥的高。 ②引导学生归纳圆锥高的概念。(重点词:顶点、圆心) ③圆锥的高我们看得见吗?怎样才能看见圆锥的高呢? ④圆锥的高有几条呢?让生学会测量圆锥的高。 (1)学生看书自学,说出测量高的步骤。 (2)电脑显示测量高的方法。

(3)学生练习测量圆锥的高。同桌互相检查、交流。 (4)问:测量圆锥的高时应注意什么? 尺子放平、零刻度的处理 3、生自学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1)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图形呢? (2)学生动手把圆锥的侧面展开。 (3)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扇形) 4、学画圆锥的立体图形。 (1)指导学生画图。 (2)指出图中的底面、高、顶点。 当堂练习: 1、课本练习九2 2、判断 (1)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因为圆柱有无数条高,所以圆锥也有无数条高。()(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3、说一说下面形体的特征

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3)你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利用硬纸做一个圆锥 板书设计: 顶点(1个) 圆锥的认识面:底面、侧面(曲面) 高(1条)

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平行线)教案

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 第8课时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平行线)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地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借助三角尺、直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 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认识平行线 1、认识相交与不相交 谈话:同学们,生活处处皆数学。下面这些设施里你能找出哪些可以看作直的线? 出示书上情景图(电线塔架、铁轨、双杠)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画出三组直线。 提问:这三组直线是什么关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在全班交流。 活动发现:左边一组直线延长后会相交,右边两组直线无论怎样延长也不会相交。 2、认识互相平行 联系第二、三组直线说明互相平行。 像第二组直线这样的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3、练一练第1题。 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为什么? 闭上眼睛想一想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是什么样的。 4、回归生活,提问:你能举一些生活里见到的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提问:谁能用手势比划出两条直线的相交或平行。

5、小结: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就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二、画平行线 1、探索画平行线。 谈话:刚刚我们一起认识了平行线(板书课题),那你能利用一些材料和直尺,想办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吗? 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展示所画的一组平行线,交流自己是怎么画的。 2、教学平行线的画法 结合学生介绍的方法,提出问题:如果要画一组更宽、更窄的平行线,该怎么办?设置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难以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看多媒体展示是怎样画平行线的。 师生交流,教师示范画平行线的步骤、方法。 提炼方法:一、画(线)二、靠(直尺)三、平移(三角尺)四、再画(线) 学生用这种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再给同桌说说画的方法。 3、完成“练一练”第2、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判断,再说说是怎样判断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段的。 2、练习十五第7题。 学生按要求操作。 交流: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2015苏教版四年级认识三角形教案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 页例1 和“试一试”,76 页例2、“试一试” 和随后的“练一练”, 完成练习十二1,2 题。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且对三角形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教学例 1 时选择从生活中的场景入手,通过让学生画三角形、说三角形特点,逐步总结出三角形概念及基本特征。教学例 2 ,也是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测量人字梁高度,感知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由此抽象出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从实例到抽象概念,使学生获得正确而清晰的表象。 【学情分析】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的认识和初步的感知,这种感知往往 来自于生活,所以教学时例题的选择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抽象。画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和已有知识进行练习,在比较中区分,从而正确的对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和建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发展空间

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三角形概念。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课时安排】安排 1 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直角三角尺,学生每人一张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徐州和平大桥夜景,提问:同学们,有出去旅游的吗?老师去了,这是我拍的照片,你知道这是哪里的夜景吗?你能用数学的眼光从这幅图中看到什么?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教师手中的三角形,黑板上的三角形。 揭题:今天老师老师就要带领大家一起去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 (从我们生活的城市中选取情境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且选取的情境图比较有代 表性,通过举例和观看生活中的三角形,能够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已有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三角形概念、特征 1.回忆认识三角形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并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画三角形。 现在谁能告诉我你对三角形已经知道或掌握了那些知识?请学生回答? 2.展示交流,抽象概念 在黑板的三角形上标出三角形的角、顶点点、边。 白板展示,并介绍所画三角形特点。学生齐总结三角形组成。教师带领学生用手比划三角形。 画三角形时要注意什么? 请学生回答。 (1)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师追问这三条边是什么线?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2)出示反例,心,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吗?这三条线段应该是什么关系?板书:围成 (3)三条线段围在一起就是三角形了吗?出示反例,。这三条线段应该怎样围在一起呢?板书:首尾相接 抽象概念:根据我们刚才的交流不难发现,这些是三角形共同的特点。所以, 我们把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完整。 师:同位之间看着手中的图形互相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3?自学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师:你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学书本75页。 组织交流:这是三角形的什么(边)?有几条边?顶点(有几个顶点)?角, 有几个角? 4.试一■试 提问:如果给你顶点让你画出一个三角形,你能画出来嘛? 出示题目,自行阅读理解题目意思。学生绘制。 交流展示,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所画的三角形? 提问:任选3个作为顶点,都能画一个三角形吗?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下面3个点不能画出一个三角形。交流(找2名学生说)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三维重难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辅助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 2、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 3、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习 1、讨论“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 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四、作业 做练习五第4题:剪下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并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再计算出它们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教学设计圆锥的认识人教版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圆锥的认识 教材分析◆ .认识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及其特征。首先,教材借助圆锥几何模型,引导学1例生观察认识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给出这些概念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其次,着重介绍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并指出测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地,在这个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亲手操作实践,并展开交流讨论,以获得测量高的基本活动经验使学生加深对圆锥高的认识。最后,与圆柱的认识编排相似,为加深对圆锥的认识,安排了一个快速转动自制的“三角形”,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与圆柱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学会测量圆锥的高,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合作学习、合理猜想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 生的数学意识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圆锥高的测量教学难点◆ 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 圆锥体模型;垫板;直尺、大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电脑显示砂堆、陀螺、漏斗等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看到这样形状的物体 (1 )。物。根据实物图抽象成立体模型图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你想为什 2、问题情境三(板)么取名叫圆锥?(引导学生认识到底面是圆的,头上像锥子一样尖尖的,就叫圆锥。书课题:圆锥)对于圆锥你想了解些什么?(板书:面、高、体积;)3、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圆锥。二、探索研究:(一)圆锥形状的认识。、引导观察特征1取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问题情境四(1 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面:侧面(曲面)个顶点:1 2 个底面(圆)

认识平行线及画法教案

认识平行及画法 认识平行线及画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例9和例10,主要解决平 行和相交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材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特性打下基础。教材通过一组图片联系生活情景,抽象出平行和相交的两条直线,弓I出相交和不相交的概念,在识别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探索画一组平行线的方法,学会画平行线。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考 虑到四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2?培养创新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会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理解“在同一个平面内”,建立平行线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一激起学习欲望 出示书中六幅图:你熟悉这六幅图片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1)你能从中找到直的线吗? (2)动画演示:从图中抽象出直线。 (2)直线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一体验成功喜悦。 1.认识相交。 师:昨天我们已经对第92页到底93页的知识进行了预习,你已经把这三组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了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预:相交和不相交 你对相交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第三幅图片的这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 课件演示:两条直线的两头无限延长,至相交。 2.认识平行。 师:图(2)中的这两条直线真的不会相交吗? 课件演示:直线无限延长,这两条直线慢慢地延长,再延长。 那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叫它们为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平行线,研究平行线。(板书补充课题:认识平行线)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为学生呈现丰富的画面,借助学生关注的生活情境, 从图中抽象出直线,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逐步感悟出平行线的意义。】 3.你是怎样理解平行线的?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小组合作: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很重要?或者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小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案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本课以学生基础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成长为宗旨,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技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国标本四下的内容,是学生在已接触并初步认识三角形基础上学习的。本课教材提供了2个例题,通过例1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通过例2让学生感悟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

几何图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成若干个三角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而且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因此,本课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 1 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丰富的例子力求使学生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逐步获得对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画图等学习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重点难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玉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1、圆柱和圆锥的实物和模型。 2、多媒体演示课件。 学具准备:自己带的圆柱和圆锥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那些平面图形? 2、出示一些平面图形,认识它们吗?你眼睛看到的是不是一定正确呢? 3、电脑演示,将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平面图形变成了立体图形了呢?是无眠眼睛出错了吗? 4、认识这些图形吗?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柱和圆锥。 二、新授 1、拿出圆柱和圆锥,说说它门的特点。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 3、现在无眠首先来研究圆柱。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桌上的圆柱,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提示:从面、棱、顶点和高这几方面来研究。) (2)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3)老师现在有问题要问大家:圆柱上下两个圆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 (4)我们称这两个圆为圆柱的底面,也就是说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5)圆柱的高指什么?你有办法测量吗?说明圆柱有多少条高,长度有说明关系? (6)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圆柱的特征。 4、下面我们来认识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 (1)你有办法将一个圆柱变成一个圆锥吗? (2)下面我们还是小组来研究圆锥的特点。 (3)你能找到圆柱的高吗?怎样测量?有几条?为什么? (4)滚一滚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5)你能比较完整的说一下圆锥的特征吗? 三、巩固练习 1、课本19页练一练。 2、分别出示钢管、压路机和玻璃台面(电脑出示),找出它的底面和高。 3、练习十五第2题。 4、转一转。电脑演示,小旗旋转一周所成的形状。并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圆锥有什么关系。 四、作业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认识》公开课教案_14

圆锥的认识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1—32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建立圆锥的几何模型,能明确指出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能准确测量圆锥的高,发挥动手操作的能力,逐步形成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3、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图形和旋转实验,直观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 建立圆锥的几何模型,能明确指出圆锥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四、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圆锥的高。 五、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圆锥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圆锥的模型,尺子等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回忆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圆柱特征的?它的特征是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2)收集生活中圆锥形的物体,并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大家已经收集一些圆锥形的物体,谁来展示一下? 找1—2名学生展示。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大家欣赏。我收集的与你们收集的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课件出示圆锥立体图)

这节我们一起来认识圆锥。板书课题。 2.问题探究 (1)圆锥的特征 ①迁移类比,引发思考 师:我们在认识圆柱的时候,是从哪些方面认识它的? 独立思考后,自由发言。 引导小结:从底面、侧面、高和侧面展开图。 师:现在认识圆锥,它与圆柱有没有相像的地方?你想从哪方面来认识它? 预设:底面、侧面、侧面展开、高等(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②观察操作,认识特征 师:现在借助手中的圆锥实物来认识它? 同桌两人合作。 ③汇报展示,归纳小结 预设1:圆锥的面 生汇报交流。 引导小结: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圆锥有一个顶点。 预设2:圆锥高的认识 师:高在哪里?谁愿意指给大家看? 引导学生评价。 师: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长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 学生评价判断。 师:那什么是圆锥的高呢?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引导小结: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师: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 小结: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课件演示画高,标上字母h。 预设3: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认识平行教学设计教案

认识平行 瓯北五小陈安娜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64认识平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像,交流,体验两条直线相交与不相交位置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经历实物到实图再到抽象图的过程,理解同一平面内涵;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3、探索画一组平行线加深由平行的形象感知到本质的内化过程。 4、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感受到一些数学乐趣。 教学重点:以观察和想像为依托,深刻理解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概念的本质属性。 课前谈话: 1、与学生接触时候的谈话 (1)初次见面我要不要自我介绍一下,不介绍你们能够知道什么?(你很会观察,其他人很会听懂别人的意思) (2)邓老师待会要和同学们在很多老师面前一起学习一节数学课,你觉得邓老师会喜欢和什么样的孩子一起上课。 (3)带上一把直尺,一把三角板,一支铅笔,我发的两张纸,这是工具要求;在课堂上如果需要同学们画的,画好后马上放下坐好,如果有同学回答问题,就要认真倾听,听出别人发言好在哪里。(4)学习之前要先来解决一个问题:这是一条线段,数学上还有一种直直的线叫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有时候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可以任意延长,它是没有端点的,当然了,如果我们画在纸上并不需要把整张纸画到,行吗?还有,延长和移动不一样(小棒演示),延长过程中直直延长,不转弯的,明白了吗?大家好好聪明哦! (5)让学生画一条直线 2、会场时候的谈话 (1)同学们,今天邓老师来到泰顺育才小学我很开心,我很高兴,我很喜欢,我喜欢泰顺这个名字:国泰民安,人心归顺,育才小学取得更好,培育英才。 (2)小英才们,今天上课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下面的老师从温州、苍南、平阳、文成、瑞安等地辛苦地赶过来就是为了听我们上课,我们要不要跟他们打个招呼啊(指名两个说下),能用泰顺话欢迎一下吗?我们还是用普通话吧! (3)今天上课和平时有什么一样呢? (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节四年级的课,大家有没有信心呢?有信心是件挺好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画图感知(2—3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