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与歌舞伎
中国京剧与日本歌舞伎的角色比较研究——以“男旦”和“女形”为中心

作 恰如 其分 地展 示 了杨贵 妃 的妩媚 ,也展 现 了演 员 的演
女 角 融 入 自身 。
京 剧演 员要 求掌 握“ 唱念 做打 ” 四项基 本技 能 。男 旦 尤 其擅 长 “ 唱” , 通过 演员 的 唱法 , 声腔 和发 声 的不 同来 展
现 各 自的 风 格 和 特 征 。 例如 , “ 梅派” 的 唱 腔 是 在 中 文 音 节 的基础 上创 立 的 , 重视“ 字” 的表现 力 。 强化 “ 字” 的 音 乐 性
不 单 是 男 扮 女装 , 为 了看 起 来 比女人 还 女 人 . 需 要 用 心
这样歌、 舞、 演、 剧 浑 然一 体 的歌 舞 伎形 态 。到 了元 禄 时 期 ,以坂 田藤 十郎为 首 的年轻 男演员 成 为歌 舞伎 的主 要
演员 , 女 形 的表 演形 态逐 渐成 熟起 来 。 由此 可 知 ,二 者 的形 成和 发展与 当时的背 景 以及 社 会 发展 状 态密 不可分 。相 对而 言 , 女形 的历 史会 更短 些 。 男旦虽 有着 较 长 的历 史 , 但从 女 演员被 禁止 上 台之后 , 才 渐 渐迎 来 了全盛 时期 。
中 国 的京 剧 与 日本 的歌 舞 伎 是 两 国最 具 代 表 性 的 传 统戏 剧 。本 文从 角色 角度 选取 二者 最具代 表 性 的角色 “ 男旦 ” 和“ 女形 ” 进 行研 究 。京剧 的男旦 和歌 舞伎 的女形 都 是 男扮 女 装来 出演 女性 角 色 ,二者 有 相 当 的可 比性 。 笔者从历史渊源 , 表演 技 法 , 审 美 以 及 现状 等 方 面 来 比 较, 分 析 二 者 现 阶段 发 展 所 面 临 的 问题 , 进 而探 寻 京 剧 和 歌舞 伎未 来 的发展 道路 。
浅析日本歌舞伎“隈取”与京剧“脸谱”

浅析日本歌舞伎“隈取”与京剧“脸谱”作者:李斐吕俊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7期摘要:日本歌舞伎的“隈取”与中国京剧的“脸谱”都是戏剧舞台上具有自己民族特性的戏剧表现艺术,二者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比较的意义在于了解对方特点的同时可以更进一步的认清自己。
关键词:歌舞伎;隈取;京剧;脸谱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33-02在东方戏剧艺术中,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国的京剧分别作为最能代表本国民众艺术水准的戏剧,在东方戏剧舞台上散发着各自的魅力,而二者有一相似之处:为了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把角色人物做为载体,通过显而易见的视觉符号向观众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种视觉符号就是歌舞伎的“隈取”与京剧脸谱。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两者的异同。
一、形成(一)“隈取”歌舞伎是日本四大古典艺能之一,四大古典“艺能”就是指“傀儡戏(伎乐)”、“能”、“人形净琉璃”、“歌舞伎”。
歌舞伎形成的最晚,所以其包容性也是最强的,吸收了其他三种艺能的优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质。
这是歌舞伎具有大众性的缘由,也是最能反映日本民族独特的性质和审美观。
“隈取”是指歌舞伎中用于特殊类型的人物的面部化妆的化妆术语。
具体画法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渲染:用水白粉底加红、蓝、褐等颜色渲染,或者用油性染料加以渲染。
“隈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面具。
而且事实上,歌舞伎以前的艺能也都可以称之为面具戏剧,“傀儡戏”、“舞乐”、“能”都使用面具。
歌舞伎,其自身革命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摆脱了面具的制约。
“隈取”基本上都是演员自行勾勒,这就像中国京剧演员自己画脸谱一样。
日本著名戏剧理论家郡司正胜先生,曾经说过日本歌舞伎“隈取”化妆的方法,是从中国戏曲“脸谱”的化妆手法启示而来的,我们姑且不去探讨这种说法的真实性。
发明日本“隈取”化装术的人,被认为是创造武戏的第一代市川团十郎(1660-1704年)。
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

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戏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通过演员表演、台词对白、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来表现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阐述社会问题的艺术形式。
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戏剧文化,而其中有一些更是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探讨一些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分析其特点和魅力。
中国京剧中国京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代表性艺术形式,由于其宏伟的舞台场面、富有表现力的唱腔和丰富的戏曲剧情而备受瞩目。
京剧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演员在舞台上快速转换着表情、动作和台词,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与深刻。
而中国京剧不同于其他戏曲形式的一大特点在于“花脸”,即演员们在脸上化着浓艳的彩妆,通过不同的颜色和图案来代表不同的角色和性格特征,它使得观众一眼就能辨别出角色的身份。
中国京剧独具魅力的嗓音、服饰、化妆和表演形式,使得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吸引着无数人投入其中。
印度歌舞剧印度歌舞剧是印度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音乐、歌舞和服饰而著称。
印度歌舞剧源于古代梵文文化,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
歌舞剧中的舞蹈表现力极强,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在极富节奏感和动感的音乐中跳跃、旋转,以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印度歌舞剧还以其独特的故事题材和表演风格闻名,其中充满了印度神话传统和宗教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宗教和民族特色。
印度歌舞剧的表演形式、音乐和故事主题都极具独特魅力,吸引着全球观众的目光。
日本歌舞伎日本歌舞伎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服装和化妆而闻名于世。
歌舞伎表演以男性演员扮演女性角色为特色,其表演形式严格而规范,包括特殊的服装、头饰和面具等,演员的化妆也十分繁复。
歌舞伎的舞台布景、音乐和道具也是别具一格,多以日本传统的题材和风格为主,而且注重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和表达。
歌舞伎舞台上的舞蹈和表演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尤其是那些绚丽多彩的服饰和妆容,散发出强烈的异域风情。
京剧和歌舞伎的历史比较

京剧和歌舞伎的历史比较作者:张玉婧来源:《教育界》2012年第31期【摘要】京剧和歌舞伎作为中日两国的国粹经常会被比较,本文以京剧和歌舞伎的历史为切入点,从比较的依据入手,比较两者出现的时间,以确定其历史长短。
比较的前提和依据不同京剧和歌舞伎的历史会有很大差别。
【关键词】京剧歌舞伎整体要素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京剧和歌舞伎都是两国文化中璀璨的瑰宝,是东方传统艺术中的奇葩。
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歌舞伎的历史竟然比京剧早200多年,京剧应该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什么它的出现会晚于歌舞伎呢?为解开这个疑问,本文将对京剧和歌舞伎的具体形成过程加以比较,以明确两者出现的先后顺序。
一、京剧的起源京剧的形成是一个融合了再融合、变化了再变化的复杂过程。
她的萌芽从清代康熙末年“花部”滋生繁盛就开始了,而徽班则是她的直接摇篮。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州的商人组织戏班进京参加清乾隆皇帝八十寿辰的庆祝演出。
之后,又有一些徽戏的班社相继进京,以“四喜”“春台”“和春”最为著名,加上“三庆班”,合称为当时轰动京城的“四大徽班”。
经过五六十年的衍变,在1828年左右,汉剧进入北京和徽班合并,并且将北京话作为舞台语言,这样,一个独特的戏曲种类——京剧诞生了。
二、歌舞伎的起源要弄清歌舞伎的起源就必须先弄清楚“かぶき者”这个概念。
“かぶき”是从“傾(かぶ)く”这个词衍变而来的,用来形容异于常人的奇怪的行为。
在战国时代末期到江户时代初期的由战乱转向和平的时代,从室町时代到战国时代一直流行的“下克上”的风潮也逐渐退去。
武士们生活在和平的时代,感觉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开始怀念“下克上”的乱世,于是他们开始穿奇装异服,过起了放荡的生活。
人们把这些人叫做“かぶき者”。
1603年(庆长八年),出云大社的巫女阿国在北野天满宫的庆典上和着当时的流行乐曲,表演了当时很流行的叫做“ややこ踊り”的奇特舞蹈。
阿国当时身着男装,还在表演中加入了“かぶき者”的元素,创造了当时最先进的表演方式。
日本歌舞伎“隈取”与京剧“脸谱”

浅析日本歌舞伎“隈取”与京剧“脸谱”摘要:日本歌舞伎的“隈取”与中国京剧的“脸谱”都是戏剧舞台上具有自己民族特性的戏剧表现艺术,二者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比较的意义在于了解对方特点的同时可以更进一步的认清自己。
关键词:歌舞伎;隈取;京剧;脸谱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33-02在东方戏剧艺术中,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国的京剧分别作为最能代表本国民众艺术水准的戏剧,在东方戏剧舞台上散发着各自的魅力,而二者有一相似之处:为了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把角色人物做为载体,通过显而易见的视觉符号向观众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种视觉符号就是歌舞伎的“隈取”与京剧脸谱。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两者的异同。
一、形成(一)“隈取”歌舞伎是日本四大古典艺能之一,四大古典“艺能”就是指“傀儡戏(伎乐)”、“能”、“人形净琉璃”、“歌舞伎”。
歌舞伎形成的最晚,所以其包容性也是最强的,吸收了其他三种艺能的优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质。
这是歌舞伎具有大众性的缘由,也是最能反映日本民族独特的性质和审美观。
“隈取”是指歌舞伎中用于特殊类型的人物的面部化妆的化妆术语。
具体画法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渲染:用水白粉底加红、蓝、褐等颜色渲染,或者用油性染料加以渲染。
“隈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面具。
而且事实上,歌舞伎以前的艺能也都可以称之为面具戏剧,“傀儡戏”、“舞乐”、“能”都使用面具。
歌舞伎,其自身革命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摆脱了面具的制约。
“隈取”基本上都是演员自行勾勒,这就像中国京剧演员自己画脸谱一样。
日本著名戏剧理论家郡司正胜先生,曾经说过日本歌舞伎“隈取”化妆的方法,是从中国戏曲“脸谱”的化妆手法启示而来的,我们姑且不去探讨这种说法的真实性。
发明日本“隈取”化装术的人,被认为是创造武戏的第一代市川团十郎(1660-1704年)。
他最初“隈取”的画法,是在扮演金太郎时,把整个面部涂成鲜红色,然后再用黑墨描画出两道浓眉。
歌舞伎与京剧比较研究论文[推荐5篇]
![歌舞伎与京剧比较研究论文[推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63810e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14.png)
歌舞伎与京剧比较研究论文[推荐5篇]第一篇:歌舞伎与京剧比较研究论文进入20世纪,歌舞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不断进行创新,吸收先进文化要素,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活力。
比如,把历史剧、音乐剧和西洋的作曲技术融合在一起,还吸收了中国京剧艺术来进行创作。
京剧是形成于北京的戏曲,也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五十五年,享誉江南的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乾隆帝八旬万寿祝寿。
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著名的还有四喜、春台、和春,与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
乾隆末年,一批汉剧演员也陆续进京。
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两剧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合,又吸取昆曲、京腔之所长,最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京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得以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如今,京剧也已作为中国戏剧的代表活跃于国际舞台上。
同样都是本国文化精髓,歌舞伎和京剧在艺术上的地位是相同的,可是在艺术表现上确实有着不同的文化感觉。
以下试从音乐性、角色设置及舞台构造上进行二者之间的比较,以窥端倪。
(一)音乐性的区别京剧的音乐性则是通过打击乐来表现,通过节拍来控制整个戏台的节奏,达到演出的舞台效果。
歌舞伎原本起源于念佛舞蹈,这也使得歌舞伎必然拥有与音乐融于一体的特质。
特别是在日本江户时代的中期,受人形净琉璃的影响而形成的“丸本物”作品中,“义太夫节”音乐伴唱是表现剧中情节和人物心理行动的重要手段。
另外,由于歌舞伎的台词一部分是采用“七五”字的诗体,这种跟京剧念白类似的台词往往需要音乐的伴奏。
1558—1570年这段时间成为日本戏剧史上的变革期,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将“三味线”日本本土化。
之后“三味线”在歌舞伎表演中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伴奏音乐。
京剧属于板腔体,主要有二黄、西皮两个唱腔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在京剧“唱、念、做、打”的四大基本功中唱功排第一,各大名家、名派也是以其独具风格的唱腔形成各自流派的。
中日传统戏剧文化考察

中日传统戏剧文化考察戏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的重要文化传承者,在传统戏剧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色和深厚的底蕴。
本文将从中国京剧和日本歌舞伎这两种代表性传统戏剧形式入手,对中日传统戏剧文化进行深入考察,探讨其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剧种发展和对当代文化的影响,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中国京剧中国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其历史可追溯到两百多年前的清代。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念做打、武打表演和五官齐活的表演风格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国粹”,对中国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京剧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唱戏、念白、做功、打板、武戏等技艺,多才多艺的表演形式给京剧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京剧剧种繁多,有历史剧、戏剧、传奇、武戏等多种类型。
以梅派、荀派、派、文派、花旦和刀马旦等表演形式最为典型。
每种表演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表演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形式多样的生动表现。
京剧在表演风格上非常注重细节和肢体语言的表现,表演艺术在音乐、服装、化妆、动作等方面都有着精心的设计和构思,使得京剧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戏曲艺术形式。
二、日本歌舞伎歌舞伎是日本传统戏剧的代表,起源于17世纪初期的日本江户时代。
歌舞伎与中国京剧一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日本人民的热爱和重视。
歌舞伎的表演形式包括舞蹈、歌唱、念白和扮相等,其中扮相是歌舞伎的重要特色之一,演员们经过精心的化妆和服装设计,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形象。
歌舞伎的剧目多样,包括历史剧、恋爱故事、神话传说等,形式丰富多样。
歌舞伎舞台上的动作和表演非常夸张和夺目,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形体语言,展现出戏剧性的魅力,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和掌声。
歌舞伎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深远,不仅是一种戏曲艺术形式,更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歌舞伎的表演形式和剧情设定充分展现了日本人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对日本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摘要 在戏剧舞台上 中国的京剧与日本的歌舞伎这两种传统戏剧的舞台形式

摘要在戏剧舞台上中国的京剧与日本的歌舞伎这两种传统戏剧的舞台形式,及反映了亚洲文化共性的一面,又体现着各自文化的个性精髓。
通过比较其风格特征,从异同中寻找艺术发展的规律,是戏剧比较学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程式融合性花道受容性虚拟在亚洲国家的传统戏剧中,中国的京剧和日本的歌舞伎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还是表现理念上都有十分相似之处。
本文就两种戏剧的艺术特征及舞台结构形式的差异谈谈浅见。
一,京剧与歌舞伎的艺术特征1.多种艺术要素的综合中国京剧是融诗,歌,舞。
剧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京剧博采昆。
汉。
徽等地方剧肿之长,吸取杂技,曲艺等多种艺术要素,形成了以唱,念、做。
打为表现手段来演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
被称为日本三大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的歌舞伎,它继承了能乐,狂言,人形净琉璃(文乐)的艺术之长,又融入民谣,曲艺杂耍的要素,使之成为音乐,舞,诗,剧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这种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综合性表现形态,我认为首先是两方戏剧的特征,也是两者的相似之点。
我们说任何艺术作品都存在着可以观察到的结构形态,京剧与歌舞伎传统的结构表现形态的形成过程,我想应该把它们放在各自传统艺术文化的系统中去探讨,才能更好的解释它们之间的异同。
京剧虽然仅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中国戏曲的形成却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
中国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因素的综合现象,可追溯到中国的封建社会早期。
从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虽然那只是一种自发状态下的混合,但却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汉代的“角抵戏”是最初尝试用舞蹈来表现情节的话,唐代的“踏谣浪”,“参军戏”却证明了中国戏曲在雏形时已具备了歌,舞,言语(念)和动作(做)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了。
到了宋元时期,随着都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勾栏瓦舍的兴起,为各种艺术因素相互间的交流,吸收、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说唱艺术的广泛流传,不仅为戏曲提供了大量的反映各阶层生活的内容,而且促使音乐,舞蹈,散说,武术杂技等手段相融合并迅速走向戏剧化、成熟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的艺术特点
3、京剧脸谱 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 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 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と仮面剧に由来するもので、色には赤、白、黒、黄 色、绿などがあり、豪杰役や道化役あるいは动物役が 颜に施すもの。隈取りによって、人物の性格をあらわ します。知っておくとが演技や役割がわかりやすくな ります。(もちろん、これは原则で、例外もありま す。) 红:正义感、気骨のある人物。忠臣など。紫:温和な 人物で忠臣など。黒:谨厳実直で勇猛な人物。白:邪 悪で危険な人物。黄:策略家、凶悪。青:短気で気性 が激しい人物。绿:强暴で邪悪。金・银:神や仏、妖 怪など、人间にはない力を持っている。
京剧的艺术特点
1、表现手法 2、行当分类 3、京剧脸谱 4、唱腔分类 5、发音技巧 6、板式分类 7、伴奏乐器
1、表现手法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 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 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 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 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 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 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 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 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 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简介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 京劇の前身は徽調 (徽调)、漢劇(楚調)、昆 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 曲、秦腔、京腔を民間俗曲の影響のを见な 粹。 がら、公演芸术が一堂に集まり,その輝が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 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 やきを放つのである。 京調はペキンに形 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 成された戏曲伝统劇の一つである、これま 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 で計近くは百もの歴史でもある。それは、 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徽調和汉シーンの土台の上で、秦腔昆曲を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 吸収した戯曲伝统劇などの一部の長所と特 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 技と化しによって形成された。 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京剧的艺术特点
生
2、行当分类 京剧后来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但每个大类 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所以实际上是把汉剧十种行当 都包括在内了。不仅包括在内,而且更为细密严谨。唯 一不同的是汉剧虽然有了生行,可他的主要行当是末, 净 而不是生。发展到京剧,生行就成为主要行当。 生:老生:男性。ひげの色で年齢を表す。 武生:アク ション(立ち回り)を専门とする男性。 小生:若い男 性。色男役。娃娃生:いわゆる子役。少年や子供を演 じる。 红生:関羽。 旦:青衣:しとやかな女性。 老旦:老女。 旦 丑 花旦:溌剌 とした若い女性。 武旦:アクション(立ち回り)を専 门とする女性。 净(Jing、ヂン) 正净:正义を象徴する男性。黒色系 の隈取りが特徴。 副净:男性役。 丑(Chou、チョウ):道化役。颜の中央を白く涂るの が特徴。 文丑、武丑に分かれる。
京剧的艺术特点
4、唱腔分类 京剧の音楽に属している板弁体として、主に2つ西皮二 黄节、システムを用意しており、京剧も「皮黄」だっ た。そして南梆子京剧常用节、四平调)、高不抜子と吹 腔だった。 常见剧目中,有《四郎探母》,杨延辉唱的“未开言不 由人泪流满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导板”,铁镜公主唱 的“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导板”。 西皮导板用来起头大量的唱段,比较常用。诸如此类的 还有该剧中杨宗保唱的“杨宗保在马上传将令”是小生 的西皮导板,《铡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龙图打坐在开 封府”是净行的西皮导板,《打龙袍》中国太唱的“龙 驹凤辇进皇城”则是老旦的西皮导板。西皮导板种类虽 然繁多,可过门基本类似,只要听熟了过门就知道演员 要开唱什么板式了。如果同一出戏中导板太多,琴师会 多用不同的花过门伴奏,以免产生听觉疲劳。
京剧与歌舞伎
组员:侯学梅 林琳 黄莹 马思梦 韦庆福 关培 吴唯铭 许海兰
目录
1、京剧简介 2、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3、京剧的艺术特点 4、京剧流派划分及剧目介绍 5、京剧的舞台照片欣赏 6、影响评价 1、歌舞伎序论 2、「歌舞伎」语源 3、歌舞伎的分类 4、歌舞伎的来源 5、歌舞伎的发展 6、歌舞伎的舞台与道具 7、总结:京剧与歌舞伎对比
孕育期 京剧的起源发展 徽秦合流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 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 一统京城舞台。 梅蘭芳氏は、中国の傑出した京劇・昆曲の花 徽汉合流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 旦役の芸術家であり、世界でも有名な中国演 戏有着血缘关大破铜网阵 白玉堂系。徽、汉二剧在进京 劇界の大御所である。梅蘭芳氏は50余年の舞 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 形成期 台演出生涯の中で、多くの美しい女性のイメ ージを作り、大量の優秀な劇を累積させ、京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 劇の花旦役の表演芸術を発展させ、その上に 腔、汉调的水墨京剧人物(张砚钧作品) (11张) 京劇界で独特の芸術流派「梅派」を形成した 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梅蘭芳氏は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の三人 成熟期 と共に、世間では「四大名旦」と呼ばれ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 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鼎盛期 京剧四大名旦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 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 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 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 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四大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