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科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区域划分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
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
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
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治未病科建设与指南

治未病科建设与指南中医医院需要建设和管理“治未病”科,以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根据相关文件,本指南在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
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采用中医“治未病”方法进行健康服务,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未病先防”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证“治未病”服务质量。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六条:中医医院应该在“治未病”科中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和辅助区域。
这些区域应该布局合理,工作流程便捷,并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健康检查(体检)区域应满足设备和功能需要,并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
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主要用于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应相对独立,每间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
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应相对独立。
若因条件限制,也可与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合用,但区域面积应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健康干预区域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应相对独立,区域面积应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各种干预方法的服务区域应相互隔开,服务环境的私密性能有效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服务管理以及特需服务等,区域面积应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确定第四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确定第四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2.01.16•【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函[2012]7号•【施行日期】2012.01.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医疗安全与血液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确定第四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函〔2012〕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扩大“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试点范围,探索医疗保健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方法、途径、机制和模式,我局开展了第四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遴选工作,根据各地报送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及实施方案,经过审核,现确定北京市延庆县中医医院等70家单位为第四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
各试点单位要根据我局“治未病”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等文件精神,积极探索,不断总结,认真做好试点工作。
试点单位所在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掌握试点单位的工作情况并切实加强指导,对试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积极沟通,加强协调,帮助解决,给予支持。
第四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名单北京市延庆县中医医院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乡镇卫生院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河北省曲周县中医院河北省迁安市妇幼保健院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张三营镇卫生院山西省太原市中医院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中医院山西省平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省大同市城区西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西省平定县冠山镇中心卫生院辽宁省东港市中医医院吉林省前郭县中医院吉林省松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太平镇中心卫生院吉林省舒兰市平安镇中心卫生院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所上海市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中经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江苏省丹阳市中医院江苏省南通市和平桥街道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省温岭市中医院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霞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中心卫生院浙江省杭州市五云山疗养院浙江西湖国医馆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医院安徽省太和县中医院安徽省铜陵市妇幼保健院安徽省泾县汀溪乡卫生院山东省博兴县妇幼保健站山东省宁阳县葛石镇中心卫生院河南省嵩县中医院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七里园乡卫生院湖北省襄樊市疾控中心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妇幼保健院湖南省湘乡市中医医院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中医院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医院广东扶元堂医疗康复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罗锦中心卫生院海南省三亚市中医医院四川省泸州市中医医院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重庆市永川区板桥镇卫生院贵州省遵义县虾子镇中心卫生院云南省大理市中医医院云南省景洪市普文镇卫生院西藏自治区藏医医院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藏医医院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中心卫生院甘肃省甘南州藏医药研究院附属藏医院甘肃省镇原县妇幼保健站青海省藏医院青海省西宁市中医院青海省海西州蒙藏医医院青海省湟中县上新庄中心卫生院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中医医院宁夏汤瓶八珍保健按摩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维吾尔医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霍城县中医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妇幼保健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霍城县水定镇卫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奎屯中医院二○一二年一月十六日。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
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
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
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设计一、引言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治未病理念也成为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
中医养生理论提倡以预防为主,注重先发制人,防患于未然。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民众,提升中医院的影响力和服务质量,我们提出了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的建设方案。
二、目标1.提供全面的治未病知识:通过平台,为用户提供全面、详细的治未病知识,包括中医养生、饮食调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提高用户对健康的认知水平。
2.提供个性化的养生方案:根据用户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将中医理论与个人实际相结合,使用户能够有针对性地调理自己的身体。
4.打造养生社区:在平台上建立养生社区,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养生经验和心得,交流养生知识,促进用户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三、平台功能设计1.治未病知识库:将中医养生、饮食调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整理成库,包括文章、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或浏览分类来获取相关知识。
2.养生方案生成器:用户填写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体质等,平台根据中医理论生成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并提供针灸、艾灸、按摩等小技巧的视频指导,帮助用户实施方案。
4.养生社区:建立用户注册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注册成为平台会员,发布养生心得、分享养生经验,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和讨论,平台会根据用户的活跃度、贡献度等给予相应的积分和奖励。
5.数据分析与报告:平台对用户的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如血压、血糖、体重等,生成用户健康报告,并提供个性化的养生建议和推荐,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四、平台建设与推广1.技术支持:与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平台的网站和移动应用,确保平台的流畅运行和用户友好的界面设计。
2.内容策划与撰写:组建专业的内容团队,负责平台中相关知识的整理、策划和撰写,确保平台提供的内容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4.推广与运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平台的推广,如线上线下宣传、社交媒体推广等,吸引用户注册和使用平台,同时加强对平台的运营和维护,不断提高用户体验。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和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和管理指南[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0783b68bd63186bdebbc33.png)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
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
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
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疗需求的多样化,传统中医医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需要。
因此,建立一套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是迫切需要的。
二、项目目标1.整合中医资源:将各个中医机构、中医师傅的资源进行整合,提供全面、多样化的中医医疗服务。
2.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每个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健康状况,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中医保健建议和医疗方案。
4.提升中医医疗水平:通过平台的建设,推动中医医疗技术的发展,并促进中医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三、项目实施方案2.资源整合:与各地的中医机构合作,将其资源整合到平台上,包括中医师傅的专业知识、诊所的空闲时间等。
3.医疗团队建设:组建一支专业的中医医疗团队,包括中医师傅、健康管理师等,为用户提供专业的中医服务。
4.个性化服务:通过用户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为其提供定制化的中医保健建议和医疗方案。
6.支持系统建设:建立一个完善的预约、挂号、支付等支持系统,提高用户的就医便利性和平台的运营效率。
7.数据分析和挖掘: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发掘出潜在的健康问题和疾病趋势,为用户提供更准确的医疗建议。
四、项目效益评估1.提供优质医疗服务:通过整合中医资源和建立专业的医疗团队,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中医医疗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
2.促进中医发展:通过平台的建设,可以推广和发展中医医疗技术,提升中医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提高健康意识和素养:通过提供中医养生知识和医疗建议,提高用户的健康意识和素养,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4.数据支持决策: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和疾病趋势,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提供决策支持。
五、项目推进计划1.前期准备:明确项目目标和建设方案,组建项目组织和团队。
2.平台建设:进行网站和APP的开发,建立用户数据库和支持系统。
3.资源整合:与各地的中医机构进行合作,整合其资源到平台上。
4.医疗团队建设:招募和培训中医师傅、健康管理师等,建立一支专业的中医医疗团队。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一、背景分析未病之病,防治之策。
现代人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生活方式也逐渐趋向不规律、不健康,加上心理压力大,导致身体健康逐渐受到威胁。
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是人们现代生活的追求。
因此,中医保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健康选择。
二、建设目标1.构建一整套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便捷实用;2.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好的中医护理服务,提高医疗质量;3.降低人们接受中医治疗的门槛,更好的普及中医保健知识;4.全民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全民的健康保障。
三、建设步骤1.设计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包括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2.招聘具备中医背景的医生,并建立与系统的信息沟通平台;3.系统设置智能机器人,提供中医问诊与路线指导等服务,并设置完善的知识库;4.开展中医预约活动,接收市民预约请求,并严格把控医生的问诊质量;5.开展全民健康宣传教育推广活动,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建议,并举办中医康复体验活动等;四、解决方案1.建立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包括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方便市民选择,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方式向客户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中医保健治疗服务;2.招聘专业中医师,提供线上普及中医健康知识及线下问诊、诊断、治疗以及康复服务,保护和传承中医文化;3.系统设置智能机器人,为客户提供诊断时的指导,并根据客户健康状况向其推荐保健方案;4.对接医院实体诊所,引导客户进行进一步的治疗;5.举办中医康复体验活动,为市民提供系统的中医康复体验、康复训练及自我保健指导。
五、收益分析1.为市民提供全方位更好的中医保健及诊疗解决方案;2.推动中医文化保护及传承工作;3.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产品可信度,增加潜在患者收益;4.制定全民健康计划,将中医保健服务及知识推向全民,推动全社会健康水平提升。
六、存在问题及建议1.中医保健服务和市民的接受程度有差异,此平台建设起来对于提升市民对中医的认可度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因此建议多做宣传;2.会存在信息积累不够丰富,推广难度大等问题,因此经验累积、合作中医机构的搭建等也需要同步进行;3.平台信息安全及私人信息保护等问题也要引起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未病科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区域划分
为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规范化建设,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要求,决定将治未病科划分出几个明确的区域。
(一)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
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
包含健康检查(体检)区域。
(二)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
主要用于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
(三)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
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
(四)健康干预区域。
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
(五)辅助区域。
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服务管理以及特需服务等。
治未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