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孔留矿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浅孔留矿采矿法

浅孔留矿采矿法

一、浅孔留矿采矿法(一)方法特点浅孔留矿采矿法的特点是将阶段分成矿块,矿块再分为矿房和矿柱二次回采。

矿房自上而下分层开采,每次崩落的矿石放出二分之一左右,其余的贮存于矿房中作为继续上采的工作台,待矿房采完以后再放出,矿房采完后回采矿柱和处理采空区。

(二)适用条件浅孔留矿采矿法主要用来开采矿石和围岩稳固的矿体,一般适用于中厚、薄或仍薄矿体,矿体倾角在薄矿脉中一般要求不小于60°,在中厚矿体中一般要求不小于55°。

倾角越小,放矿越困难,粉矿损失和平场工作量越大。

由于矿房中贮存有大量矿石,因此矿石和围岩不能具有自燃性、氧化性和结块性。

(三)构成要素矿体厚度小于15m时,矿块沿走向布置,矿体厚度大于15m时,矿块垂直走向布置。

将矿块划分为矿房和矿柱,先采矿房后采矿柱。

矿块长度40~50m,高度40~50m。

顶柱高度4m,底柱高度6m,间柱宽度6m,联络道间距5.5~6.0m。

(四)采准切割采准切割工作主要包括掘进中段运输巷道、天井、天井联络道,在底柱上掘进拉底平巷和每隔5~7m掘进漏斗颈,并切割拉底、劈漏形成开采自由面。

采准切割工作,平巷掘进采用7655型气腿式凿岩机,天井掘进采用YSP45型凿岩机。

采准切割巷道一般不支护,局部不稳定地段采用木支护,极不稳固地带采用混凝土加强支护。

(五)回采工作1、回采顺序:回采工作主要包括凿岩、爆破、通风、局部放矿、撬顶平场、大量放矿等工作。

因采工作从拉底水平开始自下而上分层进行,分层高度一般为2.0~2.5m。

采场使用7655型气腿式凿岩机钻凿上向微前倾炮孔落矿,凿岩爆破参数为:最小抵抗线1.0~1.2m,炮孔间距0.8~1.0m,孔深1.8~2.2m,前后排炮孔交错布置,采用硝铵类炸药人工装药,毫秒非电导爆管起爆。

新鲜风流由中段运输巷道经矿房一侧的天井、天井联络道进入采场工作面,污风经矿房另一侧的天井联络道、天井进入上中段运输(回风)巷道排出。

浅孔留矿法采矿

浅孔留矿法采矿

左拔坑口浅孔留矿法采矿有关事项采场结构参数采场布置长度(一般为两勘探线之间,特殊情况40-60米)、高度(40米)、采幅(1.2-4米)、顶柱(3-5米)、底柱(2.7-3.5米)、间柱(4-6米)、漏斗间距(4-6米)采准和切割①运输巷道(沿脉巷道):断面形状(三心拱)、规格(2.4×2.8㎡)②天井天井布置、天井断面形状(长方形)和规格(通风天井1.4×3㎡、顺路天井1.2×2㎡)天井掘进方法:普通法掘进天井③小斗小斗布置小斗断面形状(正方形)、规格(1.5×1.5×4.5m3)小斗掘进方法④切割拉底巷道断面形状(长方形)、规格(1.2×1.8㎡) 漏斗规格(1.5×1.5×4.5 m3)拉底、扩漏方法回采①凿岩:钻机型号YSP-45钻、孔径(0.38mm~0.42 mm)_、孔深(1.8-2.0m)、炮孔布置(排距(0.8-1.0m)、孔距(0.6-0.8m))、钻孔倾角(75°-80°)等②爆破:炸药、装药、起爆、爆破③通风:通风方式、通风线路、风机型号④局部放矿:放矿量40%⑤采场准备:平场、处理松石、破碎大块和架设顺路天井等做法4、空区处理空区处理方式充填井断面形状(矩形)、规格(1.5×2㎡) 充填井间距(15-20m) 一个采场充填井数量(3-4个)充填井掘进方法(采用上掘切割漏斗方法)5、采场回采顺序、回采作业循环、进度计划①采场回采顺序一个采场作业回采顺序:前进式,先取矿脉密集品位高处于地压活动中心部位的矿脉为开采起点线,回采工作面向东西两翼推进,先采上盘,后采下盘。

②回采作业循环回采作业循环图表③进度计划一个采场采准、切割、回采时间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采场生产能力(t/d)台班效率(t/台班)63/台工作面工效(t/工班)9/工班采矿贫化率(%)采矿损失率(5%)炸药消耗量(0.7㎏/t)坑木消耗量(m3/t)。

浅孔留矿法采矿方法设计

浅孔留矿法采矿方法设计

浅孔留矿法采矿方法设计浅孔留矿法是一种常用的采矿方法,适用于矿床埋藏较浅、矿石品位较高的情况下。

该方法主要通过开凿浅孔进行矿石开采,并留置一定量的矿石在地下以利于后续的开采利用。

以下是针对浅孔留矿法的采矿方法设计的一个示例:1.采场选址:根据矿床的地质分布、矿石品位、地质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合的采场位置。

一般情况下,选择地势较低、水文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利于水的集中排放和采矿作业的进行。

2.开挖浅孔:根据矿床的埋藏深度、宽度和长度等因素,确定开挖浅孔的尺寸和形状。

一般情况下,浅孔宽度约为3-5米,深度约为10-20米。

3.设计矿石留置空间:根据矿石品位、开采周期、开采效率等因素,确定每个浅孔留置的矿石量。

一般情况下,留置空间约为总采矿量的20-30%。

4.进行开采作业:根据初始的开采目标,确定每个浅孔的开采量,进行相应的开采作业。

采用适当的爆破技术和挖掘设备,提高开采效率和安全性。

5.矿石存储和处理:将开采出的矿石送至存储区域进行暂时存放。

对于高品位矿石,可以进行洗选等预处理;对于低品位矿石,可以进行破碎、研磨等进一步处理。

6.矿石回填:在每个浅孔开采结束后,将预留的部分矿石进行回填,填充在已经开采的矿体底部,以保持采场的整体稳定性。

回填可以采用机械灌填等技术,确保矿石的均匀填充和最佳密实度。

7.后续开采:当所有浅孔都开采完毕并进行了矿石回填后,可以开始进行后续的矿石开采。

这时,可以通过开挖下一个更深的浅孔来放置新的留置矿石,不断延伸采矿作业。

浅孔留矿法

浅孔留矿法

浅孔留矿法
⑴、适用条件:矿石和顶板围岩中等稳固和稳固,矿体倾角陡倾斜,矿体厚度<5m。

⑵、采场布置及结构参数:采场沿矿体走向布置,长度50m,中段高度60m,阶段矿柱6m,上底柱5m,间柱6m,采用电耙底部结构。

⑶、采准切割:采准天井沿矿体倾斜布置在采场间柱中,沿天井每隔4~5m 布置联络道,作为行人和通风的通道。

在采场下部沿运输平巷一侧每隔6~7m,开凿放矿漏斗,在漏斗口上方沿矿体开凿拉底平巷于回采时切割拉底。

⑷、回采:矿房回采自拉底水平由下而上分梯段进行回采,分段联络道高度2m。

凿岩采用YTP-26型浅孔凿岩机。

⑸、采场通风:新鲜风流由沿脉或穿脉经人行材料井进入采场电耙联道和各分层凿岩联道,清洗工作面后由人行材料井至上中段回风平巷。

如采场内通风效果不好时安装局扇辅助通风。

留矿法

留矿法

(一)浅孔留矿法特点(1)它是空场法的一种,具有空场法的共同特点。

它也是将矿块划分为矿房和矿柱两步骤回采。

先采矿房,后采矿柱。

(2)这种采矿方法工人可以直接在矿房中大暴露面下工作。

(3)浅孔留矿法是自下而上分层回采矿房,使用浅孔崩薄矿石。

主要特点:(4)每次采下的矿石,靠矿石自重从漏斗放出1/3左右,留下2/3矿石作为下次凿岩爆破工作的临时工作台。

当矿房全部采空后,再将留下的2/3的矿石全部放出(这叫大量放矿)。

暂留下的矿石并不能作为地压管理的主要手段。

(5)凿岩工人是站在留矿堆上进行作业的。

(二)浅孔留矿目前使用情况(1)有些书中将留矿法不列为空场采矿法的一种,而是专门列为一类与空场法平行。

又将留矿法分为浅孔留矿法和深孔留矿法二类。

实际上,深孔留矿法在矿块结构上,在回采工艺等方面,与阶段矿房法基本相同,回采矿房时,工人并不在采场中作业,对放矿量没有严格要求,可以全部放出,也可以暂时留一部分,以调节出矿量,无必要单列一类。

留矿法就应指的是浅孔留矿法,留矿的作用就是起临时工作台作用,并不起支撑围岩的作用。

因而留矿法应该属空场法一种。

(2)当矿石和围岩稳固矿体厚度小于5~8米的急倾斜矿体,在我国广泛地采用浅孔留矿法开采。

二、浅孔留矿法典型方案(一)构成要素(1)阶段高度——一般为30~60米,以30~50米居多。

影响阶段高度的主要因素有:①矿床勘探类型(探采结合)一般情况下,矿床的勘探类型越高,坑探网度就越密,抗探阶段的高度越小。

为了充分利用坑探巷道作为采矿巷道,原则上应当使采矿阶段与坑探阶段高度一致起来。

因此,矿床的勘探类型越高,阶段高度越小。

根据我国的经验,用留矿法开采第四类型的矿床,宜采用40~50米的阶段高度。

②围岩的稳固程度一般地说,当围岩的稳固性好,可以采用较高的阶段高度;当围岩的稳固性不太稳固时,则应采用较小的阶段高度,这是因为:矿房上盘岩石的暴露面积不宜太大,暴露的时间不宜太长,因此应采用较低的阶段高度。

采矿学课件第04章 采矿方法

采矿学课件第04章 采矿方法

2020/2/9
8
4.1.2 房柱采矿法
在矿块或采区内矿房和矿柱交替布置,回采矿房时留连续或间断的规 则矿柱,以维护顶板。因此,矿石和围岩均稳固的水平或缓倾斜矿体 是房柱采矿法应用的基本条件。 (1)结构和参数 矿房沿矿体倾斜面布置,矿房的长度取决于运搬设备的有效距离,用 电耙运搬时,一般为40~60m;矿房的宽度,根据矿体的厚度和顶板的 稳固性确定,一般为8~20m;矿柱尺寸:直径3~7m,间距5~8m。 分区的宽度为80~300m,分区矿柱一般为连续的,其宽度与开采深度和 矿体厚度有关。一般为10~30m。
2020/2/9
13
(1)结构和参数 水平和微倾斜矿体(倾角小于5°)时,将井田划分为盘区,工作面沿 盘区的全宽和其长轴方向推进。盘区宽度取200~300m(用自行设备运 搬)或80~150m(电耙运搬)。盘区间留间柱,其宽度为10~15m到 30~40m。 缓倾斜矿体,将井田划分为阶段。阶段高度为15~30m,阶段斜长为
2020/2/9
6
局部放矿:(为什么?)采用重力放矿。放矿时放矿工与准备工要密切 联系,注意留矿堆中是否有空洞。如发现有空洞应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并及时处理。方法有:①爆破震动法;②高压水冲洗;③土火箭弹消除 法;④在空洞两侧漏斗放矿。 出放方式有:电耙出矿、装岩机出矿、铲运机出矿、振动放矿机。 撬毛平场:局部放矿后,接下来就是对采场工作面洒水,敲帮问顶,然 后将局部放矿所形成的凹凸不平的工作面扒平。同时进行二次破碎。 大量放矿(最终放矿):上述几步为留矿法回采作业的一个循环,待矿 房内的矿采完后,撒出采场内的人员及设备,把矿房内的矿石全部放出。
全面法优缺点:工艺简单,采准和切割工作量小,生产率较高,成本低。 矿石损失率在10%~15%以上,顶板曝露面大。顶板管理要求高。

浅谈铅锌矿浅孔留矿采矿法

浅谈铅锌矿浅孔留矿采矿法

浅谈铅锌矿浅孔留矿采矿法1.浅孔留矿采矿法的适用条件浅孔留矿采矿法是留矿采矿法的一种,适用于自0.5~1.0m的薄矿脉,至6~8m 的中厚矿体,矿石、围岩具有中等以上稳固性、破碎后矿石不结块、不自燃的急倾斜矿体。

2.矿块的构成要素2.1阶段高度目前浅孔留矿法的阶段高度通常为40~60m。

在围岩不太稳固的矿体中,或矿脉产状有突变现象时,应适当降低阶段高度(30-40m),以免采准、回采时间过长,围岩发生片落,造成放矿困难,增加矿石的损失和贫化。

2.2矿块长度矿块长度主要取决于围岩的稳固性和矿脉赋存条件,如矿脉的分支复合、尖灭再现、断层构造的影响、矿体厚度的变化等。

其次如通风防尘要求和回采工作组织也影响矿块的尺寸。

通常薄矿脉矿块长度取40~50m,对围岩不稳固、埋藏条件复杂的矿体,应缩短矿块长度,可为25-30m,以便加快回采速度,减少围岩暴露面积和暴露时间,减少和防止矿石的损失、贫化,保证集中放矿工作的正常进行。

反之,围岩稳固性好,埋藏条件稳定,矿块尺寸可加大到60-80m,以减小采准工程量,提高技术经济效果。

2.3矿柱尺寸使用浅孔留矿法开采薄或极薄矿脉时,以不留或少留矿柱为宜,这对高品位及贵重矿物的回采更为重要,也是改善浅孔留矿法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措施。

对低品位工业价值较小的矿床,则须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是否留有矿柱。

在开采中厚矿体时,以及底部平巷须作为下阶段回风巷时,由于维护时间较长,则经常保留底柱。

3.采准方案布置用浅孔留矿法开采薄和中厚矿体时,矿房通常沿走向布置,其采准方案可按采准工程的类型和特征划分类别。

3.1按矿块天井的类型和数目分类(1)在矿块两端各布置一个先进天井,天井两侧或一侧留有安全矿柱,矿柱宽2~2.5m。

当矿石较贵重、品位较高、而且围岩又较稳固时,可一侧留矿柱或全不留矿柱。

(2)在矿块中央布置一个先进天井,两端各设一个顺路天井。

此方案的优点是可利用中央天井作为回采自由面,材料由上风巷向下运输较方便,缺点是多开一个顺路天井。

浅孔留矿法采矿方法设计

浅孔留矿法采矿方法设计

摘要本设计针对山东某矿山进行开采毕业设计,主要是针对该矿山V-1矿体和V-4矿体的开采方法设计。

根据矿体的地质和赋存条件选择竖井开拓作为本设计的开拓方案;采矿方法选用浅孔留矿法;通风系统为抽出式通风,新鲜风流从阶段运输巷道经人行天井及联络道进入采场内部到达上回风平巷排出地表。

关键词:竖井开拓;浅孔留矿法;抽出式通风AbstractThis design for a mine in Shandong mining graduation, mainly designed for the mine mining methods V-1 and V-4 orebodies orebody. Select shaft development as a pioneering progra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sign of geological and ore occurrence conditions; mining method selection shrinkage stoping method, divided along strike rule room and pillar mining, room and pillar mining arranged alternately; ventilation system exhaust ventilation, fresh air flow from the stage by the people's Bank of haulage access road into the interior patio and stope reaches back to the wind drift on the surface discharge.Keywords: shaft development, shrinkage stoping method, exhaust ventil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1. 矿山概况.. (1)1.1. 矿区的位置、交通及气候条件、隶属关系及企业性质 (1)1.2.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1)1.3. 设计范围 (1)1.4. 建设条件 (2)1.5. 地区地质 (2)1.6. 地质储量 (2)1.7. 地质条件 (3)1.8. 开采技术条件 (3)2. 开拓设计 (4)2.1. 开拓方案选择的原则 (4)2.2. 开拓方案选择的要求 (4)2.3. 开拓方法的分类 (5)2.4. 开拓方法初选 (6)2.5. 开拓方法初选 (7)2.5.1. 中段 (8)2.5.2. 提升 (8)2.5.3. 运输 (8)2.6. 本章小结 (8)3. 采矿方法(专题) (9)3.1.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9)3.2. 选择采矿方法的准则 (9)3.3. 采矿方法初选及确定 (10)3.3.1. 浅孔留矿法: (11)3.3.2.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 (12)3.3.3. 初选采矿方法具体综合对比 (13)3.3.4. 采矿方法确定 (17)3.4. 浅孔留矿法 (17)3.4.1. 浅孔留矿法结构参数 (17)3.5. 采准切割 (18)3.5.1. 采准切割工程 (19)3.5.2. 工程量 (20)3.5.3. 采准切割时间安排 (20)3.5.4. 矿块中的可采工业储量 (20)3.5.5. 矿房回采出矿石量 (21)3.5.6. 千吨采切比 (21)3.5.7. 采矿方法三视图 (22)3.6. 回采 (22)3.6.1. 凿岩爆破 (22)3.6.2. 装药爆破 (23)3.6.3. 矿石的搬运设备和放矿 (24)3.6.4. 采场顶板管理 (25)3.6.5. 采场通风 (26)3.6.6. 回采作业组织和时间表安排 (27)3.6.7.采矿方法技术经济指标 (28)3.7. 本章小结 (28)4. 通风系统 (29)4.1. 拟定矿井通风系统方案的基本要求 (29)4.2. 拟定矿井通风系统进回风方案 (29)4.3. 风量的确定 (29)4.4. 主扇安装 (30)4.5. 通风设备 (30)4.6. 通风制度 (30)5. 矿山三废处理 (31)5.1. 废水 (31)5.2. 固体废弃物 (31)5.3. 粉尘及废气 (31)5.4. 噪声 (32)5.5. 绿化 (33)5.6. 环境影响评价 (33)总结: (34)参考文献: (35)附图 (36)Ⅰ上向水平分层干式充填法 (36)Ⅱ浅孔留矿法 (36)Ⅲ通风设计图 (36)致谢1.矿山概况1.1. 矿区的位置、交通及气候条件、隶属关系及企业性质本金矿位于山东省某市下一村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留矿采矿方法
❖ 优点: ❖ -结构及生产工艺简单,管理方便; ❖ -可利用矿石自重放矿; ❖ -采准工程量小。 缺点: ❖ -留矿法开采中厚以上矿体,矿柱矿量损失贫化大; ❖ -工人在较大暴露面下作业,安全性差; ❖ -平场工作繁重,难于实现机械化; ❖ -积压大量矿石,影响资金周转。 因此,在中厚以上矿体中,多不采用留矿法。
图B1:溜井、耙道. 式
1、耙道 2、溜井 3、切巷 4、斗川斗颈 5、脉外运输巷 6、顺路 7、探矿川
10
三、浅孔留矿法的底部结构:
3、平底式电耙巷道: 耙矿巷道与运输巷道 布置在同一水平,耙 运的矿石经溜井放至 下一阶段运输巷道集 中出矿。
1上 中 段 运 输 巷2耙 矿 巷 道
3 矿 体
4 溜 井
装岩机出矿的平底出矿穿底部结构几种型式 2、弯道出矿穿式 :
这种形式是运输巷与矿体稍远,在原有探矿穿之间,插入设计 出矿穿。出矿时是人工将矿车推进出矿穿,由装岩机装满矿 后,再由人工推车至脉外巷联车,最后由电机车运出。
图C1:弯道出矿川式
1、脉外运输巷 2、设计出矿川 3、原探矿川
4、切巷
5、.脉内顺路 6、脉外顺路
5 下 中 段 运 输 巷6 切 割 巷
.
11
浅孔留矿法的底部结构:
装岩机出矿的平底出矿穿式
❖ 特点:从采场采下的矿石,借自重溜放到装车巷 道内,用 装岩机装入下盘沿脉平巷的列车内。随 着装岩机不断装载,矿房内存留的矿石跟随自重 溜放。其采切工作是距脉内沿脉巷道侧帮5~6米 掘下盘沿脉巷道,沿此巷道每隔5~6米掘装载巷 道横穿脉内沿脉巷道。脉内沿脉巷道作为拉底层 ,可直接向上回采。
4、探矿沿脉 5、脉. 内顺路 6、脉外顺路
15
浅孔留矿采矿法
❖ 留矿采矿法结构参数及采准、切割
1、结构参数:阶段高度30~50m(围岩稳固时取大值 );矿块长度40~60m(主要考虑围岩的稳固程度, 围岩稳固时达80~100m);矿柱尺寸:开采薄矿脉时 ,间柱宽2-6m,顶柱厚2-3m,底柱高4-6m;中厚以 上矿体,间柱宽6-8m,顶柱高3-6m,底柱高5-12m ;底部结构可用电耙出矿结构和平底出矿结构。
电耙道底部结构的几种型式
1、电耙运搬直接装车式:
电耙巷道直接布置在运输巷道顶板上,耙运的矿石经装车平 台直接装入矿车中。
637线剖面
图B2:装矿平台式耙道出矿.结构
1、耙道 2、斗川斗颈 3、切巷
4、顺路 5、沿脉运输巷 6、探矿川
9
浅孔留矿法的底部结构:
2、电耙运搬至溜井后装车:
电耙运搬的矿石流入溜井中,使耙矿与运输工作互不干扰。
❖ 结构参数:电耙巷道一般布置在运输巷道上部3~6 米,漏斗间距5~7米,漏斗颈和斗穿的规格 1.8×1.8㎡或2×2㎡。
❖ 优点:构造简单,设备费用少、移动方便、坚固耐 用、修理费用低和适用范围广。
❖ 缺点:①运矿工作间断 ,钢丝绳磨损很大;②电能
消耗较多,耙运距离增加时生产率急剧下降。
.
8
浅孔留矿法的底部结构:
14
三、浅孔留矿法的底部结构:
装岩机出矿的平底出矿穿底部结构几种型式
3、复合出矿穿式 :
这种形式是脉外运输巷离矿体较远,在原有探矿穿的基础上, 补打类“丁”字型出矿穿。出矿时,由装岩机在出矿穿内装车, 人工推到脉外运输巷联车,由电机车运出。
图C3:复合出矿川式
1、脉外运输巷 2、设计出矿川 3、原探矿川
❖ 优点:①工艺、结构简单,工程量少;②不需运搬 设备。
❖ 缺点:①支护漏斗耗用木材量大,成本高;②二次 破碎时极易崩塌漏斗,维护量大,相应的二次消耗 木材,二次破碎极不方便,从而导致出矿效率低下, 生产能力较低;③如果该工程以里还须机车运输, 则必须设复线,这样加大了顶板暴露面积,不安全。
.
6
浅孔留矿法的底部结构:
.
4
浅孔留矿法的底部结构:
普通木漏斗式
顺路
漏斗
切巷
顺路 沿脉运输巷
图A:木漏斗底部结构
.
5
浅孔留矿法的底部结构:
普通木漏斗式
❖ 特点:从采场采下的矿石,借自重经漏斗及放矿闸 门直接装入沿脉运输平巷的矿车中运出。其采切工 作是直接从沿脉巷上掘漏斗、扩漏,拉开切巷。
❖ 结构参数:切巷底板至沿脉运输巷顶板为3~5米, 漏斗间距5~6米,漏斗规格1.5×1.8米。
❖ 优点:①不留底柱,资源利用率高;②放矿口断 面大,矿石不易堵塞,出矿效率高;③ 底部结构 尤为简化;④二次破碎方便,人员作业安全。
❖ 缺点:①使用装岩机出矿,设备成本较高;②施
工装载巷道(出矿穿)时,工人劳动强度较大。
.
12
浅孔留矿法的底部结构:
装岩机出矿的平底出矿穿底部结构几种型式 1、“丁”字型出矿穿式
留矿采矿方法
主要内容: ❖ 1、特点及适用条件; ❖ 2、底部结构介绍; ❖ 3、采矿工艺。
.
1
❖ 特点:
留矿采矿方法
❖ -工人直接在矿房暴露面下的留矿堆上作业,自下而上 分层回采;
❖ -每次采下的矿石靠自重放出1/3左右,其余暂留在矿 房中作为继续上采的工作台(不用来管理地压,见下 页注);
❖ -矿房全部回采后,暂留在矿房中的矿石再行大量放出。
这种形式是脉外运输巷是新设计的。垂直脉外运输平巷向矿体 掘进装矿巷道(出矿穿),装岩机在此装载后将矿石卸入矿车, 电机车直接牵引一列矿车在脉外巷上移动,整个列车不需解 体,所以不用人工倒车。
图C2:“丁”字型出矿川式
1、原运输巷 2、设计出矿川 3、设计脉外巷
4、探矿沿脉 5、脉.内顺路
13
三、浅孔留矿法的底部结构:
电耙道式
联络小井 溜孔 切巷 进路
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天井 耙道 沿脉运输巷
图B1-1:利用原探矿天井作溜井
.
7
三、浅孔留矿法的底部结构:
电耙道式
❖ 特点:从采场采下的矿石,借自重经受矿巷道,流 入耙矿巷道,而后由电耙耙运,可将矿石耙至溜井 中或经装车平台直接耙入矿车中。然后由电机车运 往卸载地点。其采切工作是沿矿体下盘施工电耙道, 受矿巷道,扩漏,拉开切巷。
适用条件:
❖ -矿石和围岩稳固(最好是矿石很稳固);
❖ -矿石无自燃性、无结块性(破碎后不易再行结块);
❖ -急倾斜矿床;
❖ -薄和中厚以下的脉状矿体(多适用于5米以下的薄矿 脉)。
.
2
留矿采矿方法
❖ 留矿不能作为地压管理的主要手段:
在回采矿房过程暂留的矿石经常移动, 不能作为地压管理的主要手段。当围 岩不稳固时,留矿不能防止围岩片落, 特别是在大量放矿时,围岩的暴露面 逐渐增大,往往引起围岩大量片落而 增大矿石贫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