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的墙
《雪白的墙》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雪白的墙》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雪白的墙》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课文《雪白的墙》的作者和相关背景信息。
讨论墙壁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墙壁的存在和影响。
2.2 课文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转折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墙壁的象征意义,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墙壁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影响。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并进行小组讨论。
3.3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墙壁的短文,可以是故事、日记或议论文的形式。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提供反馈和建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
学生写作的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
4.2 评价方法: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进行评价,提供分数或评语。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讨论,共同提高。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雪白的墙》提供课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相关背景资料:提供关于作者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3 写作材料:提供写作纸张和文具,供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6.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活动。
分配任务,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参与,共同完成任务。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雪白的墙》4

《雪白的墙》教案昭通学院附属中学执教人李盛静教学目标:(1)寻找理解本诗意象(自主)(2)体悟明确本诗主旨(合作)(3)归纳诗歌阅读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1)寻找理解本诗意象(2)归纳诗歌阅读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体悟明确本诗主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教案,t,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主持人董卿说过这样一段话:“读诗让我很快乐,假如我几天不读诗,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同学们喜欢她吗?当然,所谓伊人,才貌双全啊!那同学们喜欢读诗吗?那就投你所好,送给大家一首诗——《雪白的墙》梁小斌,同时希望诸位能够达成三个目标,请哪个小组为我们朗读一遍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呈现)(师板书课题)(学案呈现文本)二、自主学习不是说爱读诗吗?光说不练假把式,爱读诗就请大声读出来,2分钟勾画出诗中意象。
1、先请同学们自读一遍学案上的诗歌文本,一边读一边用波浪线勾画诗中意象。
(2分钟)读书之声渐小,心中意象渐明,哪位同学来回答本诗意象有?举手!……(师板书)非常好,请问还有补充吗?感谢!那么这些都是意象吗?请问什么是意象啊?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物象。
那按照这种标准是不是该擦去一些不是意象的呢?(请生来答)最终明确:(1)意象:雪白的墙,肮脏的墙,牛奶,梦,地平线,温和的晴空……2、那么,这些平凡而又普通的意象有没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呢?你能理解这道雪白的墙之于这个小孩的意义吗?也许我们可以模糊的感觉出,雪白的墙之于他是欣喜、肮脏的墙之于他是痛苦,妈妈曾经泪流满面过,爸爸永远地不在了……可是若要我们再读出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三、合作交流大多数同学都是很想摇头的吧!那老师稍稍提示一下,本诗所在的单元主题——“苦难的琴音”,那么这首诗里应该有什么?对,有苦难。
可是是什么苦难呢?还是摇头,那我再追问这样四个问题:此诗是谁写的?写在哪一年?写的又是什么年代?你对这个年代有印象吗?也许苦难就在这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你对此诗的背景有什么印象?可参看学案背景链接。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5.2《老马》《憎恨》《雪白的墙》等ppt课件

(4)光明的憧憬 ——《雪白的墙》 本诗写于 1980 年,浩劫已经过去,诗人想到一个时代已经结束, 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 诗人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经历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的过程。梁小斌与其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长的作家一样,也有一 种强烈的“伤痕”意识,这在该诗中有着具体而明确的表现。这首诗 以刚刚结束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为背景,叙述者以儿童的身份出 现,表达了对光明的憧憬。
《老马》就是对这样的生活态度的诠释:当前的磨难就是你的对 手,用尽气力去和它苦斗。臧克家能严肃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 难,“从棘针尖上去认识人生”。他能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锋棱 地去迎接磨难。
(2)压抑不住的社会憎恨 ——《憎恨》 《憎恨》写于 1941 年,后收集在桂林希望社出版的诗集《童话》 中。 《童话》可以视为绿原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他的诗风比较 柔和、清纯,多少有点儿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的色彩,其中也有一些 诗“童话的气氛很浓,也渗着一些忧郁的抒情情调”。但是诗人又是 在山河破碎的抗日战争中亲近诗神的,这就注定了他“童话”之梦的 转瞬即逝。即使他用灵动之笔去亲近春天的风和流水,去描绘“神话 的夜”,也有时代的“忧郁”袭来,也有压抑不住的对当时社会现状 的“憎恨”。
(3)特殊年代的 “特殊离别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一首表现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家园,奔赴乡野边陲 时的离别诗。 作为上山下乡队伍中的一员,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 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 眷恋, 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 凡是经历过那种场面的人, 都会永世不忘。远离父母、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对刚刚步入人生的 十几岁的青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惶恐、希求与别离的痛苦之中,当 时的北京火车站告别的泪雨与声浪如海潮般有卷走车站的力量。这不 是一般的分离,也许就是永别,也许这就是他们“最后的北京”。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雪白的墙》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雪白的墙》诗歌鉴赏正像《春天的故事》那首歌里所唱到的,"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春风涤荡了神州大地层层的阴霾。
但人们不会忘记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神州大地变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不会忘记那个让人心灵阻隔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怀疑和猜测;不会忘记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人们的心灵被涂抹的肮脏不堪,整个社会充满了污浊、暗淡。
诗人梁小斌写于1980年《雪白的墙》是对经历十年浩劫人们心灵的一次真切呼唤。
文革之后,人们从劫后余生的创痛中复苏,开始憧憬美好的生活,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作者从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他看到一个工人在粉刷那个曾经脏乱不堪的围墙,虽然他工作很吃力,但面带微笑,因为它遮盖了那些污言秽语。
那个曾经在梦中出现的洁白的墙如今就出现的眼前,它比牛奶还要洁白。
我要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不要再在上面涂抹,永远让它洁白。
这是发自儿童内心的呼唤,发自心灵深处的爱。
作者以通晓明白的语言,深邃的象征,去唤醒人们的曾经麻木的心灵。
生活中人们易于忽略一些小的事情,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然而正是这些易于被人们忽略的事情往往能够唤起人们的真爱。
对于诗歌创作,梁小斌认为,"意义重大不是由所谓重大政治事件来表现的。
一块蓝手绢从晒台上落下,同样也是意义重大的。
"因此,他在艺术实践中致力于从日常生活撷取平凡的意象,以表现某种深刻的寓意。
本诗中,作者选择了"洁白的墙"这个尺方之地,显现了神州大地的全貌,以小见大,避免了大而空洞的说教。
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这个深刻的主题。
"洁白的墙"象征了纯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
"粗鲁的字"象征了对人们心灵所遭受的毒害。
"蜡笔"本来是可以画出美丽图画的工具,但在这里却变成了制造黑暗和污浊的帮凶。
"工人"象征了和诗人一样心怀天下,以真诚和爱心去关爱他人,去唤醒他人的拯救者。
《雪白的墙》教学设计

《雪白的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诵读、理解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探究,让学生理解“墙”这一意象的象征含义,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对“文革”的沉痛记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墙”这一意象的象征含义,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文革”的沉痛记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鉴赏设计说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的选修教材,《雪白的墙》是其中诗歌鉴赏部分的第五单元的第五首诗。
第五单元导读标题是“苦难的琴音”,诗人通过自我感受与个性的张扬概括民族、时代的苦难。
鉴于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在诵读的基础上,把体会诗人的强烈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同时将这个问题作为小组合作探究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以期达到更好地鉴赏目的。
语文课标明确了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必要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播放两组图片,一组是雪白的墙,一组是“文革”时期的贴满大字报的墙面,创设情境,询问学生感受。
我们大家都喜欢洁白的墙面,整洁干净,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随处可见,可是有的人从小就被这些肮脏的墙面包围着,当他们有一天突然看见了一面雪白的墙,他们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梁小斌的《雪白的墙》,感悟作者的情怀。
二、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梁小斌,1954年生,山东荣成人。
1972年毕业于合肥市第32中学。
同年开始创作诗歌。
1976年参加工作,在合肥制药厂做工人、秘书,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婚育》杂志编辑部主任,珠海市石虎诗会会长。
1979年经诗人公刘介绍到北京参加诗刊社举办的首届“青春诗会”。
同年10月,《诗刊》发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作品,它们后来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
《雪白的墙》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雪白的墙》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雪白的墙》,使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亲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亲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感悟。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情感,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文章情感。
3. 检查反馈: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了解学生理解程度。
4. 精讲细读:针对课文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 分享感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作者情感。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谈谈自己对家庭、亲情的看法。
9.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10. 板书设计:《雪白的墙》作者:怀念亲情内容:童年时光家人关爱人物:亲人自己情感:温馨感动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理解程度。
2.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表现,以及分享感悟的深度。
3.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1. 课后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雪白的墙》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雪白的墙》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雪白的墙》,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掌握相关语文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掌握语文知识。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教材等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雪白的墙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墙的意义,导入《雪白的墙》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讲解课文中的语文知识。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课文内容。
2. 写一篇关于《雪白的墙》的读后感,联系实际生活,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评估学生的思考深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雪白的墙》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雪白的墙》教案名称:《雪白的墙》社会活动教案适用年龄:幼儿园大班(4-5岁)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3.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4. 帮助幼儿了解不同颜色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活动准备材料:1. 一块白色画布或大张白纸;2. 色彩丰富的可水洗涂鸦笔,如蜡笔或油画棒;3. 擦除布或湿巾。
活动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询问他们最喜欢的颜色,并询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个颜色。
2. 引入故事《雪白的墙》。
简要讲述故事情节:有一堵雪白的墙,但大家觉得太无聊了,于是决定一起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墙面。
步骤二:互动讨论(15分钟)1. 询问幼儿对墙面创作有什么想法或建议。
2. 引导幼儿讨论不同颜色的特点和意义,例如红色代表爱,绿色代表希望等。
3. 提醒幼儿他们需要共同合作,让每个人的创意都能得到尊重和实现。
步骤三:创作墙面(30分钟)1. 将白色画布或大张纸张贴在墙上或桌子上。
2. 将各种色彩丰富的可水洗涂鸦笔散放在幼儿面前。
3. 鼓励幼儿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地在画布或纸张上涂鸦、作画或写字。
4. 鼓励幼儿进行合作,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意和作品。
步骤四:欣赏和分享(10分钟)1. 让每个幼儿依次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作品的意义和创意。
2. 鼓励幼儿互相赞赏和表达喜爱的作品,并提出问题或建议。
3. 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活动过程,让幼儿回忆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2. 引导幼儿总结墙面创作的意义和价值,明确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3. 提醒幼儿可以在生活中多加利用自己的创造力,创造美丽的事物。
活动延伸:1. 在课后,教师可以利用幼儿作品制作一个社区展览,展示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2. 教师可与幼儿讨论更多有关色彩和创意的话题,引导他们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诗歌诵读
雪白的墙 梁小斌
妈妈,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早晨, 我上街去买蜡笔, 看见一位工人 费了很大的力气, 在为长长的围墙粉刷。
二、诗歌诵读
他回头向我微笑, 他叫我 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 以后不要在这墙上乱画。
妈妈,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这上面曾经那么肮脏, 写有很多粗暴的字。 妈妈,你也哭过, 就为那些辱骂的缘故, 爸爸不在了, 永远地不在了。
雪白的墙
教学目标
• 理解本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 理解“雪白的墙”的具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 理解诗歌中使用意象的作用。 • 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借诗
歌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新课导入
《雪白的墙》是梁小斌写的一首典型的象征主义 诗。诗写于1980年,那时候中国文革刚刚结束,十年 的动荡,十年的血雨腥风,使大地变得千疮百孔,人 被折磨得身心疲惫,人与人冷淡无情充满怀疑。而作 者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者,在1979年一阵“春风”洗 涤了祖国大地之后,他用诗直接映射了当时那个污浊、 阴霾的时代和那个时代人的心理。诗歌以“雪白的墙” 为起点展开全诗,通过孩子天真纯净的眼光用质朴的 语言叙述,看似写墙,事实上句句都在表达自己内心 的真实想法,唤醒人们沉睡的麻木的心灵,写出对幸 福生活、人间关、真爱的渴望。
课堂练习
• 诗中三次出现“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这 一句,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
• “雪白的墙”与“肮脏的墙”分别象征什么?
谢谢!Biblioteka 二、诗歌诵读比我喝的牛奶还要洁白, 还要洁白的墙, 一直闪现在我的梦中, 它还站在地平线上, 在白天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我爱洁白的墙。
二、诗歌诵读
永远地不会在这墙上乱画, 不会的, 像妈妈一样温和的晴空啊, 你听到了吗?
妈妈,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三、课堂交流
《城市》、《纪念碑》、《阳光中的向日 葵》和《雪白的墙》的内涵都与祖国及其历史、 文化有关系,但各自的切入点又有所不同,这 些不同体现在什么地方?
一、作者简介
梁小斌安徽合肥人,1954年生,朦胧诗代表 诗人。自1984年被工厂除名后,一直靠阶段性的 打工为生。他前后曾从事过车间操作工、绿化工、 电台编辑、杂志编辑、计划生育宣传干部、广告 公司策划等多种职业。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他 的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被列 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诗作。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 协会。诗作被选入高中教材。2005年中央电视台 新年新诗会上,梁小斌被评为年度推荐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