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两难选择
詹晓东:救人比拍照要紧

纵深・人物中华新闻报/2005年/03月/16日/第D01版/詹晓东:救人比拍照要紧本报记者王锡松 今年36岁的詹晓东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今日早报》摄影部主任,这个在工作生活中非常朴实、只会用“镜头”说话的人,2004年成为一个新闻人物,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先后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浙江省记协还专门组织召开了詹晓东先进事迹报告会。
当习惯于把镜头瞄向别人、却突然间被媒体的镜头和话筒包围的时候,詹晓东有点不知所措,他说:其实,我做的工作就是尽到了一个记者的本分。
詹晓东为什么会引起媒体的关注?俗话说,一滴水见太阳。
如果非要给这问题作出回答,那就是作为一个摄影记者,当遇到一个让自己一举成名的机会时,他的手没有去按动快门,而是果断沉着地救人于危难,把手伸向需要救助的遇难群众,他用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证明了一个记者的社会责任和良知。
救人比拍照更要紧2004年5月7日,刚刚过完五一长假的詹晓东驾车从江西乐平老家赶回杭州上班。
当车辆行驶至杭金衢高速公路龙游段时,八九辆车子忽然一齐停了下来。
詹晓东一打听才知道,前方发生车祸,有一辆大客车刚刚翻倒,并滑出了几十米。
出于职业敏感,他立即带上相机直奔百多米外的车祸现场。
詹晓东见过很多车祸,但记忆中那天的场面是最惨的:大客车侧翻后,在路上还滚了两圈,在公路上划出一道刺目的印痕,车身已经变了型。
一些乘客从车窗抛到车外坠落在公路上,还有一些一半身子在窗外,一半在车里,被车压着不能动,举着沾了血和土的手在呼救挣扎着。
当时天下着大雨,雨水混着血水从车底流出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血腥的味道,遇难的群众微弱地呼喊“救命啊,救命啊。
”长期以来,在新闻摄影界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在灾难现场,摄影记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记录事实,拍照永远是第一位的。
在摄影圈有一幅人所众知的也饱受争议的作品,这幅记录了非洲大陆上一个因饥饿而濒临死亡的女童跪倒在地、她身后就是一只等待她死去后吃她尸体的秃鹰,照片后来获得了大奖,而图片中那个可怜儿童的生命早已消失。
“反转新闻”与网络时代新闻标准的嬗变

33“反转新闻”与网络时代新闻标准的嬗变王瑞旭,张 芹(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摘 要:随着传媒的发展与变革,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网络时代的新闻标准也正在发生着嬗变,反转新闻频频出现。
我们不难发现“反转新闻”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引起公众关注的并非新闻事件本身,而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反转和公众态度的转变。
本文借助“反转新闻”对选择标准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新闻媒体在两难困境中的博弈与平衡,从而理性地看待反转背后的媒体责任和全民媒介素养。
关键词:“反转新闻”;网络时代;新闻标准;嬗变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33-02收稿日期:2016-12-22作者简介:王瑞旭,女,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媒介与文化研究;张芹,女,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媒介与文化研究。
“反转新闻”是网络时代出现在公共领域的新现象,是指公众态度的转变和新闻事件的走向变化,例如一则新闻刚出现时,舆论会一边倒地攻击某一方,但是随着新闻细节的呈现,事件走向发生大反转,舆论立刻又情绪化地转向相反面”[1]。
近年来“反转新闻”越来越多,反转速度也越来越快。
2015年5月,“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随着行车记录仪的曝光,女司机瞬间从舆论的拥护者沦为声讨者;2015年6月,“僵尸肉事件”中记者李丹与洪广玉的多次交锋使得舆论走向两度反转;2016年江苏女教师监考中猝死事件、上海女逃离江苏农村事件等,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中导致这些“反转”的罪魁祸首,其实可能是舆论场中的任何民众。
一、真与假:反转新闻的舆论走向与网络时代媒体报道标准1.反转新闻的舆论走向 “僵尸肉”是2015年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个热点新闻事件,百度新闻检索可以查到26400篇相关报道。
该报道一波三折,舆论走向几经反转,本文将其作为重点案例,分析如下: (1)初始阶段:“僵尸肉”报道带来热议和担忧,新闻媒体纷纷转载与追踪 2015年6月23日,新华网记者李丹以“私运‘僵尸肉’流向餐桌,谁的过错?”为主题对打击走私冻肉专项行动进行了报道。
新闻稿件

北约三枚导弹来自不同方向 南官员认为这是“有意识”而为 法新社贝尔格莱德电 在北约6个星期空中打击以来对 这个城市进行的最为猛烈的轰炸中,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 使馆被北约导弹击中,有消息说,至少3人死亡。其中一 人是新华社记者邵云环。 美联社贝尔格莱德电 北约飞机今天早些时候轰炸了 位于该市新贝尔格莱德区的中国大使馆,使馆的两层楼起 火。南斯拉夫主管部部长戈兰马蒂奇说:“现在我想看看 北约怎么为此事进行辩解。这是有意识地将中国大使馆作 为目标。现在是结束这种疯狂行为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必 须坐下来谈。”
毛泽东曾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 看不下去就不看了。” 【理论武装,思想认识水平问题】
通讯员稿件案例
红寺堡锁定精品目标全力打好农建战役
红寺堡区今秋农田水利建设调动千军万马和数百台大 型机械,集中连片,大规模作战。采取“五加二”、“白 加黑”,巧打“1+8”组合拳,在全区上下轰轰烈烈打响了 秋季农田水利建设战役,以实际行动勇夺“黄河杯”大奖。 红寺堡区今秋农田水利建设9月初启动以来,以打造 精品为目标,按照“沟要通、渠要直、田成方、林成行、 路平直、村整洁”的要求,紧锣密鼓,大规模、高标准, 全面铺开。 连日来,在洪沟滩、东源、黄羊滩等4个万亩以上的 农田水利建设精品点上,每天广袤的田野上人机结合,万 民参与,挥锹舞镐,机械轰隆,清沟挖渠,平田整地,打 破乡与乡、村与村的界限,统一规划,重点实施以沟、渠、 田、林、路综合整治及玉米秸杆还田和精品样板田的建设, 倾力打造重点突出、亮点醒目的样板工程、品牌工 程。……
前总统袁世凯去世
前总统袁世凯已于昨日去世矣去世者一瞑不 返虽有功罪只余后世之评论而已于今日之时局不 能再有所损益也 【申报1916年6月7日】
电力通讯员稿件
灾难报道请恪守_最小伤害_原则_陈昌凤

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对媒体能力和水平的重大考验。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记者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他们通过“媒介事件”,亲身参与了一场“历史的现场直播”。
但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灾难报道的社会功能与记者的角色认同灾难事件是突发性的公共危机,需要及时和公开的信息,媒体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功能。
从传媒与社会的关联角度来说,媒体至少可以发挥以下功能:告知准确的信息,消除人们因为信息不确定性造成的恐惧和不安,亦可避免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流传,从而起到“安定社会”的作用;设置灾难事件的呈现议程,让更多的受众关注灾害、伸出援助之手,从而起到“动员社会”的作用;传播必要的抗灾救灾知识,增强人们应对灾害的能力,起到“组织社会”的作用;在社会大情境中呈现受灾个体、个案事件,让社会个体都能感受到集体环境和群体力量,并汇聚民智、集思广益,从而起到“整合社会”的作用。
5・12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媒体乃至世界媒体,都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
从民众的关注度和广泛度、及时援助的热情以及各方面的深入讨论,都可以看出此次媒体在社会动员方面的强大效果。
媒体充分、广泛地报道了令人揪心的灾情、艰苦而有效的救援及许多感人肺腑的灾区故事,电视、网络、通讯社、报刊联合参与,各以独特的手段和形式加以呈现,从而有效地发挥了其社会功能。
在发挥媒体的社会作用方面,记者一直都存在一个“角色认同”的问题。
记者是新闻职业工作者,同时又是一个个普通的人,这种身份的差异,会带来不少问题,包括民众在网上声讨或争论的一些现象。
比如有的网帖列举了一些记者的不恰当行为:电视台主持人为了镜头耽误营救进程;记者拉着已经消毒、正准备做手术的医生采访,被医生怒斥“你弄脏了我” ; 当一位受难者 100 多小时后被救援人员抬出来时,电视直播的现场画外音中,有人对着受难者喊:“招招手,招招手!”作为职业新闻人,记者需要客观、冷静、有职业道德;而作为普通人,在死伤无数的悲惨情景之中,在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中,记者难以摆脱主观、感性和冲动。
数据新闻案例分析

数据新闻案例分析案例名称:三峡-水库及鱼和水的故事案例分析姓名:秦奇学号:20142312320022班级:广告学一班指导教师:蒋锐2016 年5 月25 日三峡—水库及鱼和水的故事案例分析一、研究理由目前,在大数据新闻制作上已经积累了经验的国际媒体有《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BBC、CNN等。
作为第一家采用数据新闻的传统媒体,早在2010年7月,《卫报》对维基解密的报道使得数据新闻这一新兴概念名声大噪,而《纽约时报》的《雪崩》等优秀数据新闻作品让业界惊叹。
相比于西方主流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我国媒体在此方面的尝试稍为滞后,少见传统媒体的身影,主要是门户网站和一些新兴的网络媒体进行了相关探索.2013年9月,一群热衷于数据新闻报道形式的新闻从业人员开设了研究数据新闻的中文网“数据新闻网",该网站经常介绍国际优秀媒体数据新闻的最新动态,也有部分国内作品.网站主页上设有案例库,由于英文水平的限制,很多英文案例无法选择,于是转而关注少数的中文案例。
三峡水库修建以后对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人有切身体会),我对三峡这个新闻话题也很有兴趣,于是便选择了此案例。
二、案例背景三峡大坝曾被中国誉为20世纪的建筑奇迹之一,但现在这个大坝却成为了长江生态环境的巨大威胁。
三峡工程兴建以后,大量植被被破坏,局部气候出现异常,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加剧,一些鱼类也因为繁殖受到影响而濒临灭绝.正如案例开头所说:一个大坝如同一个放大器,会把原本分散在河流各处的风险集中到一处,从支流到干流,风险将逐级放大。
这是一种系统性的风险。
三、案例特征1、揭示大坝修建后对环境造成的种种负面影响,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服务公众利益"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媒体作为社会的第四权力,对公权进行监督是其责任。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流入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水量减少,而随着泥沙含量较低的水流冲刷河道,导致湖口地区的河道变深,出湖水量增加。
《道德两难问题》课件

德性伦理
关注个体品质和道德修 养,认为个体应该追求
至善。
指导意义
根据不同伦理学理论, 可以提供解决道德两难 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
个人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的平衡
个人价值观
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信 仰和情感形成的价值观。
普世价值观
普遍认可的、适用于所有 人的基本价值观,如人权 、平等、自由等。
平衡点
总结词
解决道德两难问题需要我们具备较高的道德判断力,能够在复杂情境中坚守原则 ,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决策。
详细描述
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判断力,有助于在面对道德两难问 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原则。同时,我们还需要勇于抵制不道德的行为 和观念,维护正义和公平。
勇于承担责任,做出决策
法律与道德的矛盾是指法律规定和道 德准则之间的不一致。
例如,法律规定一个人可以合法地为 自己的利益撒谎,但道德上认为诚实 是重要的,这时个人面临法律与道德 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需要权衡法律和 道德,并做出符合道德和良心的选择 。
个人良知与行为准则的不一致
个人良知与行为准则的不一致 是指个人的内心信仰和行为准 则之间的矛盾。
道德绝对主义
主张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 准则,这些准则独立于任 何文化、社会和个人价值 观。
争议焦点
道德标准的普遍性和相对 性,如何平衡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道德观念。
伦理学理论对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的指导意义
功利主义
以行为带来的总体幸福 或快乐为准则,最大化
幸福和最小化痛苦。
义务伦理
强调行为本身的正当性 ,即使结果并不理想, 行为本身也应该是正确
《道德两难问题》PPT 课件
“道德两难故事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运用

“道德两难故事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运用
道德两难故事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有广泛的应用。
这种教学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道德两难故事通常由一个特别困难的情境或场景组成,使人们陷入两难境地,需要做出困难的选择。
通过这个故事,老师可以向学生传授道德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1. 增强学生对基本道德价值观念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道德两难故事,学生可以根据故事情境进行思考和分析,理解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内涵,如诚信、尊重、公正和公平等。
2.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道德两难故事要求学生评估各种选择、权衡利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故事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广度。
3.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道德两难故事中的决策涉及到社会责任问题,学生们可以通过分析电影、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等实际情况,反思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发现自己在社会责任方面面临的挑战,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4. 促进学生的情感沟通。
道德两难故事涉及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通过这些故事可以触发学生的共鸣,建立起情感沟通和互动,帮助学生增强彼此了解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技巧。
卢武铉自杀的心理学分析及其反思和启示

卢武铉自杀的心理学分析及其反思和启示摘要:卢武铉是韩国的前任总统,他在2009年的五月下旬在自己的老家跳崖自杀。
这位韩国的前任总统为什么要自杀呢?韩国的检查局追查了大半年也没有给公众一个明确的答复,至今没有公布调查结果。
本文将对其选择了自杀进行相关的行为分析。
关键词:卢武铉,自杀,韩国,行为分析卢武铉――这个名字第一次被我们记住是因为他被当选为韩国的总统。
这个名字被我们重新记住是因为他的自杀。
他在2009年的五月下旬在自己的老家跳崖自杀。
卢武铉,这位韩国的前任总统为什么要自杀呢?这就要从一则很震惊的新闻说起。
自从卢武铉卸任后,有关媒体就报道了卢武铉的妻子权良淑在2007年从韩国制鞋企业老板朴渊次那里收取过100万美金,卢武铉的侄女婿延哲浩从朴渊次那里收取过500万美元。
真是无风不起浪,卢武铉再次成为焦点人物。
这个事件也被称为“贪污门事件”。
虽然事后这位韩国前总统表示其不知情,但是即便如此,这也成为了其无法擦掉的污点。
韩国的检查局追查了大半年也没有给公众一个明确的答复,至今没有公布调查结果。
跟过去的几位韩国前总统贪污金额相比较卢武铉的这点钱不算什么也就是小巫见大巫罢了,但是他的这个举动是和他的头衔所不相衬的。
这在世界范围内是罕见的。
一个总统竟然想到了自杀,而且实施了其目的这是不可思议的。
卢武铉为什么会自杀呢?这就要从他的个人的经历和他的心理来分析了。
先来介绍一下这位自杀总统的成长经历。
卢武铉是历届总统中学历最低的一个,他的最高学历是釜山法律商业高中毕业,就相当于高中学历。
他没有政治背景,从一个律师慢慢成长成为了一个政治家甚至成为了韩国的总统,这是多么的不容易。
他是个贡献良多的贫民政治家,出身贫寒、自学成才,支援弱者;在其执政期间特别是促成了南北朝鲜的和解的“阳光政策”他被人们亲切的称为“草根总统”。
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正面的形象,走的是亲民路线,在人们的心目中他的形象是阳光的、健康的。
可是这个丑闻报道后他的阳光的、健康的形象顷刻间被摧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道德与道德新闻---新闻的‚两难‛选择(吕霓周立新华北科技学院北京东燕郊065201)内容摘要: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但是并非所有的事实都可以成为新闻,新闻故事承载着新闻人的社会责任和思考与受众交流,也承载着新闻人的态度和情感解剖着自己的灵魂;当事实本身是犯罪、是反人性的罪恶、是受害人的耻辱时,写真式的报道无异于为满足新闻本身的充实而毫无顾忌地消费当事人的痛苦;事实的呈现方式是一种新闻人对待事件、对待当事人的态度和心灵的契合程度;态度来源于起码的是非标准和道德感,也来源于新闻人的对人性的自觉;当道德感内化为新闻人的道德自律时,必将产生保护传播生态环境的植被作用;当新闻中的道德诉求与受众的向善心理产生共振时,用事实说话的力量也被放大了。
关键词:事实隐私权新闻职业道德2003年12月中旬,某省电视台播出了这样一条新闻:某县有关部门在一所农村小学举行特别仪式,欢迎一位辍学两年的14岁女生重新回到课堂。
新闻里介绍说,这位女学生两年前不幸被歹徒强暴,由于年幼不懂事,怀了孕也不知道,后来不得不生下了一个孩子,因此辍学。
在这条电视新闻里,县教育局的领导、电视台的记者等等一起涌到了这个乡村小学,在坐满学生的教室里,老师告诉大家要多关心这位新来的同学,尔后电视摄象机的镜头便死死地对准了那个不幸的女孩。
我们在画面里看到,那个坐在教室中间的女孩一直把头伏在课桌上,不停地哭泣!而教室外面围满了参加仪式的官员、老师和学生。
‚敬业‛的记者还跑到不幸女孩的家里,专门拍摄了这个‚少女妈妈‛和她的孩子在一起的画面。
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但并非所有的事实都可以成为新闻,包括那些作为有利证据的事实。
受害人与自己孩子在一起的画面,无疑展示的是道德沦丧者施暴的直接物化后果,是真实的罪证。
当然记者展现罪证说明了报道的客观真实性,然而这种真实同时是对受害人的再次伤害,这种伤害是由犯罪嫌疑人留下的、深隐在受害人精神世界内的个人隐私,由于记者的采访、由于媒体的报道被无情地袒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记者似乎代表社会正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谴责犯罪嫌疑人的道德沦丧,然而新的恶也由此产生。
1、个人隐私与新闻职业道德是为了赚取媒体的收视(听)率或点击率而迎合窥视欲,还是以生命至上而避开敏感的自尊伤害,最能反映媒体新闻职业道德的标示性形象,莫过于对待个人隐私的兴奋度。
本是社会良知、社会海洋中为大众守望平安的了望者,当生命遭到重创后,‚用事实说话‛引起社会对犯罪嫌疑人的公愤是必要的,但是事实同时也将受害人的尊严剥得无处藏身。
如此,则有悖于新闻传播的职业道德,使受害人及其家庭和亲属不能有尊严地立足与社会,使生命不能有尊严地活着。
法学家和司法界认为,隐私权是人格权,其性质是绝对权,任何人相对于他人的隐私权都是义务人,都负有不得伤害的义务。
然而,当社会弱势群体的隐私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成为具有相当传播能量的新闻人穷追不舍的新闻‚亮点‛(所以亮的抢眼是由于极端)和‚有分量的事实‛时,被害人的家丑无疑被放大了,新闻职业道德也因此平面成纯业务层面的‚冷酷‛,失去了从人的角度做新闻的道德情怀。
美国新闻界对待公民隐私权尤其是强奸和性犯罪,传统的做法是除非受害者是知名人士或受害者已经被杀害,一般拒绝透漏强奸受害者的身份。
理由是受害者可能受到双重的不幸。
2新闻人以为民众伸张正义、为社会清道为己任,媒体要激浊扬清传正声、要反映事实和客观报道,民众对事关自身利益的事情有知情权等,此为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衍生了记者的采访权和优先发表的话语权。
然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真相是,记者行使自己的职业权利时,有时会无情地侵害了当事人维护个人自尊和名誉的权利——媒体对个人隐私毫无掩饰的报道,侵犯了报道对象的名誉。
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背景中,女性的名誉被视为第二生命。
因此对待事关个人隐私的事实的把握,关涉着道德选择问题:事实是可以揭露丑恶也可以伤害良知的矛盾体。
对待事实的把握不仅是新闻人对术语的认知,更是关涉到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操守。
能够以场的赋存状态传达立体化信息的电视传播技术手段,给了电视媒体无限的‚说话‛空间和表现张力,正如美联社著名记者卡蓬所说:‚当画面从豪华别墅的镀金扶手摇向风雨中的茅草屋,镜头就可以说话了‛。
相信大部分受众的思考能力和接受品位,富有思想张力、能调动他们联想和思考的画面,完全可以不抹杀新闻人的正义和敬业精神。
2、用事实说话的底限事实确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快餐。
而传播者寓理于事的理性传达更能引导受众的理性接收,更能调动受众的反省、反思的咀嚼能力,更能给人以深入思考的启示。
当事实本身是犯罪,是反人性的罪恶、是受害人的耻辱时,人之常情的思考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境况,而不是事实本身。
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能优先观照受害人今后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质量以及可能的生存环境。
尊重当事人,怜惜无辜生命,而不是让受害人在事实面前再次蒙羞。
如此移情观照,怜惜每一个生命,新闻人的‚重己‛也必在‚尊人‛之中。
当道德感内化为新闻人的道德自律时,必将产生保护传播生态环境的植被作用:它植根于受众的土壤中,以呵护土壤的能产性回馈衣食父母;使报道既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又为社会主张正义,成为凝聚社会心理的舆论力量。
每当大事发生,媒体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深‛等等捕捉新闻和抢新闻的竞争压力,成了记者抢发独家新闻的动力。
然而处于正在更加人性化的社会中,放弃事实中具有很高新闻价值的亮点,自然对独家新闻的优势,少了一些轰动或震撼,却能使新闻当事人得到一些宁静和细微的呵护。
2003年11月16日6时07分当神州5号成功着陆时,全国人民和媒体都被强大的民族自豪力量鼓舞着,激励着,杨立伟成为了中国航天使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雄。
英雄的风采、英雄的声音是全国新闻记者最想抢到的新闻亮点。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冀惠彦在着陆现场距机舱最近的位置上首先拍摄了中国航天人走出仓门的历史画面。
他在最佳拍摄位置也是最佳的采访距离条件下,仅仅拍了打开仓门和英雄走出仓门的画面。
所有的记者‚都想在最近的距离、第一时间采访一下我们的航天员‛,冀惠彦说,‚航天员从空中返回地面后,由失重的环境回到地球重力的这种环境,他必须有十几分钟的适应时间‛,‚我本想问问他‘立伟……’,但是我憋了半天没有问,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航天员还有个适应阶段,我一定让他在这个时间里头很好地把身体恢复一下,完了精神抖擞地走出仓门”。
前一条电视新闻却将事实‚拿来展示‛,为满足新闻本身的充实而毫无顾忌地消费当事人的痛苦。
被害人被强暴是事实,同时也是刑事犯罪案件,造成的后果是罪证,可以提供给警方和律师。
如果新闻报道能提示警方破案、抓获元凶,是新闻报道的正当功能。
而仅仅佐证新闻报道的真实、记者采访的深入,则不啻置媒体为报道而报道的功利于受害人的尊严之上。
当呈现受害人与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的画面时,新闻是否该接受真知的监视,信守‚己所不欲、误施于人‛这最起码的道德信条呢?报道时对事实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并非量的意义上、事实的完整不完整,其度量是具有普世意义的社会道德,其定位基准权衡在新闻人‚自我炒作还是社会责任‛的自我约束的修正之中,考虑在人性关怀与生命至上的道德自律之中。
有关‚上海家化‛欺骗消费者的一期《焦点访谈》节目,陈耀文在‚给自己扬腕‛、‚以局外人的身份去追求我们自己的轰动‛与‚通过有效的途径推动一下本来就很难的国有企业‛的权衡上,将价值砝码加在了拟报道对象一边,在节目已编出了7分多钟时,朝自己开枪,放弃了一期火暴新闻。
3对此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思考充分体现了中国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很多观众视我们为青天,因为我们疾恶如仇。
一旦我们的记者发现该打该整之事,必欲将其‘整死’而后快。
但是‘上海家化’却被‘轻轻’放过了。
陈耀文的‘自杀’,反映了我部同仁执着地追求新闻时的另一更深更远的追求:‘轰动’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的一切辛劳不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光明一些吗?‘轰动’是为了光明,‘自杀’也是为了光明。
‛3 P139这种职业态度权将新闻工作赋予新闻人的诸种话语优势视为为社会所用、为民众所用的公器,该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内涵。
用事实说话应以善意的、保护新闻事实当事人(至少是不伤害)的个人权益为底限,只要当事人不是批评对象。
3、用事实说话与引导社会用事实说话、报道真相是客观报道的手段,引导社会是目的;事实和真相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才是事实要‚说‛的‚话‛,事实是新闻的生命活水。
事实本身并不直面社会说话,观察、捕捉和采访事实的镜头和聆听的耳朵——把关人用事实组织起传播的话语,结构新闻故事,承载着新闻人的社会责任和思考与受众交流,也承载着新闻人的态度和情感解剖着自己的灵魂。
因此,如何呈现事实的方式是一种新闻人对待事件、对待当事人的态度和心灵的契合程度。
态度来源于起码的是非标准和道德感,也来源于新闻人的对人性的自觉。
对于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这种态度是一种职业态度,更是一种道德情怀的外化。
现代传播科技使新闻人的话语优先权具有工具理性的无限方便,当新闻中的道德诉求与受众的向善心理产生共振时,用事实说话的力量也被放大了。
1李春华电视不该再揭“少女妈妈”的伤疤[J]. 中国记者,2004,03: 272夏伟荣. 美国新闻传播与公民隐私[J]. 中国记者,2002,05: 66~673孙克文. 焦点外的时空[M]. 北京:三联书店, 1997. 136~139Professional ethics of News and moral news in the dilemma Abstract: The origin of the news is a fact, but not all facts can become news. The attitude to the person’s privacy can most reflect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level of the media. Speak with the facts should base on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rty , The news story bear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inking of news reporters has shown to the audience and the attitude and the emotion of news reporters are dissecting their own souls. The way of news presentationis a kind of combination of the attitude of news reporters towards the fact, towards the party and their own souls. Attitude stem from the standards of the right and wrong , as well as the moral sense and also from their conscientiousness to human nature . When the moral appeal in the news and the mercy of audiences give resonance, the power of speaking with the fact has been aggrandized accordingly.Key words: fact, privacy, news, professional et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