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关税壁垒案例

合集下载

非关税壁垒案例

非关税壁垒案例

非关税壁垒案例印度申诉土耳其对纺织品与服装的限制违背了非歧视原则案例介绍根据土耳其及欧盟成立关税同盟的协议,土耳其在纺织品与服装产品上与欧盟一样实行“大体上相同”的贸易政策。

欧盟根据《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对包括印度在内的部分国家的纺织品及服装产品实施了进口数量限制。

作为与欧盟建立关税同盟,在纺织品与服装上实行与欧盟“大体上相同”的政策结果,土耳其对印度的19个种类的纺织品与服装实行了数量限制。

印度因此向WTO争端解决机构(DSB)申诉土耳其,请求成立专家小组来调查此案。

1998年3月13日,DSB成立专家小组对此案进行调查。

泰国和美国等以第三方身份参加。

印度认为,土耳其实施的数量限制违背了1994年GATT第11条“普遍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第13条“非歧视数量限制原则”和《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第2条第4款的规定。

土耳其则争辩说,它在成立关税同盟时实施的数量限制符合1994年GATT 第24条的规定。

专家小组经过调查后,在1999年5月31日分发的报告中裁定,土耳其对印度纺织品与服装实施的数量限制不符合1994年GATT第11条“普遍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第13条“非歧视数量限制原则”和《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第2条第4款的规定。

专家小组否决了土耳其关于1994年GATT第24条授予它在与欧盟成立关税同盟后可以违背1994年GATT及(纺织品与服装协议》有关规定实行数量限制的辩护。

1999年7月26日,土耳其通知DSB,对专家小组在法律解释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上诉。

土耳其没有上诉专家小组关于其数量限制措施不符合1994年GATT第11条、第13条和《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第2条第4款不一致的裁定,只上诉专家小组裁定它不能依据1994年GATT 第24条规定实施的数量限制措施是合理的。

上诉机构维持专家小组的裁定:在此案中,不能根据1994年GATT第24条来判决土耳其的数量限制措施是合理的。

然而,上诉机构推翻了专家小组对1994年GATT第24条作出的解释。

非关税壁垒案例

非关税壁垒案例

非关税壁垒案例非关税壁垒是指除了关税之外的其他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它们包括配额、补贴、进口配销制度、质量标准、标签、包装、健康和安全要求、环境保护要求、反倾销措施、技术壁垒等。

非关税壁垒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们对国际贸易的限制作用不亚于关税。

下面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说明非关税壁垒的具体表现。

首先,美国对中国进口钢铁产品实施的“双反”措施。

美国对中国进口的钢铁产品实施了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这导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钢铁产品受到了严重限制。

美国通过对中国钢铁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使得中国钢铁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降低,这就是一种非关税壁垒的典型案例。

其次,欧盟对美国进口基因改良食品实施的技术壁垒。

欧盟对美国进口的基因改良食品实施了严格的技术标准,要求食品必须标注基因改良成分,并且通过严格的检测程序。

这些技术壁垒使得美国的基因改良食品很难进入欧盟市场,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贸易壁垒手段。

再次,日本对外国汽车实施的质量标准壁垒。

日本对外国汽车的进口实施了非常严格的质量标准,要求汽车必须符合日本特定的安全和环保标准。

这些标准对外国汽车的进入日本市场构成了重重限制,从而形成了一种非关税壁垒。

最后,中国对外国进口食品实施的健康和安全要求壁垒。

中国对外国进口的食品实施了严格的健康和安全要求,要求进口食品必须符合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并且通过严格的检测程序。

这些健康和安全要求使得外国食品很难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一种非关税壁垒的表现。

综上所述,非关税壁垒是国际贸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贸易壁垒形式,它们以各种形式对国际贸易产生限制作用。

各国政府应该在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的前提下,合理使用非关税壁垒,避免滥用非关税壁垒对其他国家的产品进行限制,从而保障公平贸易环境的形成。

非关税措施案例

非关税措施案例

非关税措施案例非关税措施是指各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产业,而不是通过征收关税的方式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或者监管的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配额、进口许可证、反倾销措施、技术壁垒、标准和认证要求等。

非关税措施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的出口和进口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下面将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说明非关税措施对企业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配额的案例。

某国政府针对进口纺织品实施了配额措施,对于超出配额的进口纺织品征收高额关税。

这一措施导致了进口商在进口纺织品时面临更高的成本,从而影响了国际贸易。

对于纺织品生产企业来说,由于进口成本的增加,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甚至需要调整生产布局或者寻找新的出口市场。

因此,配额措施对于国际贸易中的企业和市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反倾销措施的案例。

某国政府对于一种进口钢铁产品实施了反倾销措施,征收高额关税以保护本国钢铁产业。

这一措施导致了进口钢铁产品的价格上涨,影响了国内相关行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力。

对于进口商来说,他们需要面对更高的进口成本,甚至可能需要寻找替代产品。

而对于本国钢铁产业来说,他们可能会在短期内受益于这一措施,但在长期内也可能面临着技术更新和市场竞争的挑战。

因此,反倾销措施对于国际贸易中的企业和市场都带来了不确定性和影响。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技术壁垒的案例。

某国政府对于一种特定的电子产品实施了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认证要求,以限制进口和保护本国产业。

这一措施导致了进口商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成本来满足这些技术要求,甚至可能需要调整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

对于本国相关产业来说,他们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这一措施,但也需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技术更新。

因此,技术壁垒对于国际贸易中的企业和市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非关税措施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和市场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各国政府在制定和实施非关税措施时需要充分考虑国际贸易的平衡和公平,避免对其他国家和企业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非关税壁垒案例

非关税壁垒案例

非关税壁垒案例非关税壁垒是指各种非关税措施,如技术壁垒、贸易壁垒等,它们对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和影响。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具体了解非关税壁垒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技术壁垒的案例。

某国家出口商品到另一个国家时,由于目的国的技术标准要求较高,导致出口商品无法满足目的国的技术要求,从而形成了技术壁垒。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出口国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生产工艺、加强技术研发等方式来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以满足目的国的技术标准要求,从而消除技术壁垒,实现商品顺利出口。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关于贸易壁垒的案例。

某国家出口商品到另一个国家时,由于目的国对进口商品征收了高额的反倾销税,导致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竞争力下降,形成了贸易壁垒。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出口国可以通过加强与目的国的贸易谈判,争取降低反倾销税率,或者寻求其他市场,减少对目的国市场的依赖,从而规避贸易壁垒,保持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环境壁垒的案例。

某国家出口商品到另一个国家时,由于目的国对进口商品的环境标准要求较高,导致出口商品无法满足目的国的环境要求,形成了环境壁垒。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出口国可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排放,提升产品的环保性能,以满足目的国的环境标准要求,消除环境壁垒,实现商品顺利出口。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非关税壁垒的影响也变得更加显著。

因此,各国企业和政府部门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非关税壁垒,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总之,非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企业和国家来说,了解非关税壁垒的影响和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合作,才能够消除非关税壁垒的影响,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希望各国能够共同努力,打破非关税壁垒,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非关税壁垒案例

非关税壁垒案例

非关税壁垒案例在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是一种常见的贸易壁垒形式,但除了关税壁垒外,非关税壁垒也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非关税壁垒是指除了关税以外的各种贸易壁垒,包括配额、补贴、贸易限制措施等,这些措施对国际贸易同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具体说明非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

首先,以美国对中国进口钢铁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为例。

美国对中国钢铁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导致中国钢铁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降低。

这种非关税壁垒措施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引发了国际贸易摩擦。

这个案例表明,非关税壁垒措施对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也给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以欧盟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贸易限制为例。

欧盟对转基因农产品实施了严格的贸易限制措施,要求进口转基因农产品必须进行严格的标识和审批程序。

这种非关税壁垒措施对美国和其他转基因农产品出口国的农业产品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受到了限制,也导致了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摩擦。

再次,以日本对进口汽车实施的技术标准限制为例。

日本对进口汽车实施了严格的技术标准限制,要求进口汽车必须符合日本特定的技术标准才能进入日本市场。

这种非关税壁垒措施对外国汽车制造商的进入日本市场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也限制了国际贸易中汽车产品的自由流通。

最后,以印度对进口手机征收高额关税为例。

印度对进口手机征收了高额关税,导致进口手机在印度市场上的价格大幅上涨。

这种非关税壁垒措施对国外手机制造商在印度市场上的竞争力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引发了国际贸易摩擦。

综上所述,非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措施都可能对国际贸易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引发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

因此,各国应该通过对话协商和多边贸易谈判等方式,共同努力消除非关税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技术性贸易壁垒案例

技术性贸易壁垒案例

技术性贸易壁垒案例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采取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通过技术标准、认证、检验等手段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从而保护本国产品。

这种壁垒不仅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也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实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案例。

首先,美国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限制了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的销售。

美国以中国光伏产品的价格倾销和补贴为由,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这导致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受到了限制,对中国光伏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欧盟对进口汽车的技术标准要求较高,限制了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汽车产品在欧盟市场的销售。

欧盟对汽车产品的排放标准、安全标准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使得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汽车产品很难进入欧盟市场,对这些国家的汽车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再者,中国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标准较为严格,限制了一些国家的食品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对进口食品的卫生标准、质量标准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一些国家的食品产品很难符合中国的标准,导致这些国家的食品产品难以进入中国市场,对这些国家的食品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印度对进口电子产品的认证要求较为严格,限制了一些国家的电子产品进入印度市场。

印度对进口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认证要求,一些国家的电子产品很难通过印度的认证,导致这些国家的电子产品难以进入印度市场,对这些国家的电子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各国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制定公平合理的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动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的挑战。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够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非关税壁垒的案例

非关税壁垒的案例

非关税壁垒的案例【篇一:非关税壁垒的案例】我国遭遇的非关税壁垒的实例 09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3 班 0940331林小燕案例一:遭遇欧洲非关税壁垒中国市场红牛销售仍旺 2004年 2 月 10 日信报讯(记者朱伟东)近日外电报道称,欧盟已同意一项由法国提出的在法国本国禁售红牛饮料的申请。

昨天,记者与中国红牛公司取得联系,该公司有关高层表示,目前无法得到欧洲的确切消息,并不排除红牛在欧盟遭遇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可能,但是并不会影响到红牛在中国市场的销售。

昨天,中国红牛公司行政常务副总监张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红牛公司在前天晚上获悉这件事后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正在积极联系远在欧洲奥地利的欧洲红牛公司以了解事态进展,力求向中国的消费者提供此事件的真相。

他向记者表态说:这次欧盟针对法国的裁定,与红牛饮料的品质无关,可以理解为欧盟内部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问题,本来是产品的标准方面的差异,结果转化为非关税的技术壁垒,使在其他国家完全可以销售的产品不能进入这个市场,比如法国,几年来就一直只允许在药店销售红牛,现在禁止,说明是技术壁垒上的升级。

红牛已经得到 70 多个国家健康管理部门的批准,并且在欧洲销售了15 年时间,在许多国家都被许可,法国没有理由不允许红牛销售。

张磊向记者表示,目前在市场销售最多的就是净含量 250 毫升的红牛饮料,其 100 毫升功效成分含量咖啡因在 20 毫克左右,也就是说,一罐红牛中的咖啡因含量还不如一杯淡咖啡的含量多,根本不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

当谈到红牛法国遭禁是否会影响中国市场时,张磊表示:红牛在法国遭禁并不会影响中国市场,相反我们从 1995 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仅仅是去年我们的销售额就突破了 10 亿元,三年后的目标就是达到 20 亿元。

红牛进入中国市场都经过卫生部门严格审核批准,而且在中国境内制造和销售,每一关都要经过卫生部门的抽查,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饮用的。

非关税壁垒案例

非关税壁垒案例

印度申诉土耳其对纺织品与服装的限制违背了非歧视原则案例介绍根据土耳其及欧盟成立关税同盟的协议,土耳其在纺织品与服装产品上与欧盟一样实行“大体上相同”的贸易政策。

欧盟根据《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对包括印度在内的部分国家的纺织品及服装产品实施了进口数量限制。

作为与欧盟建立关税同盟,在纺织品与服装上实行与欧盟“大体上相同”的政策结果,土耳其对印度的19个种类的纺织品与服装实行了数量限制。

印度因此向WTO争端解决机构(DSB)申诉土耳其,请求成立专家小组来调查此案。

1998年3月13日,DSB成立专家小组对此案进行调查。

泰国和美国等以第三方身份参加。

印度认为,土耳其实施的数量限制违背了1994年GATT第11条“普遍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第13条“非歧视数量限制原则”和《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第2条第4款的规定。

土耳其则争辩说,它在成立关税同盟时实施的数量限制符合1994年GATT第24条的规定。

专家小组经过调查后,在1999年5月31日分发的报告中裁定,土耳其对印度纺织品与服装实施的数量限制不符合1994年GATT第11条“普遍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第13条“非歧视数量限制原则”和《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第2条第4款的规定。

专家小组否决了土耳其关于 1994年GATT第24条授予它在与欧盟成立关税同盟后可以违背1994年GATT及(纺织品与服装协议》有关规定实行数量限制的辩护。

1999年7月26日,土耳其通知DSB,对专家小组在法律解释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上诉。

土耳其没有上诉专家小组关于其数量限制措施不符合1994年GATT第11条、第13条和《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第2条第4款不一致的裁定,只上诉专家小组裁定它不能依据1994年GATT 第24条规定实施的数量限制措施是合理的。

上诉机构维持专家小组的裁定:在此案中,不能根据1994年GATT第24条来判决土耳其的数量限制措施是合理的。

然而,上诉机构推翻了专家小组对1994年GATT第24条作出的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紧急限制进口措施内容
品种 大葱 进口配额 5383吨 超过配额关税率 256%
香菇
灯心草
8003吨
7949吨
266%
106%
凡事有因
日本实施紧急限制进口措施根本原因: 日本农业政策与国内政治因素依然; 日本蔬菜产业缺乏竞争力。
(一)日本农业政策与国内政治因素使然。从 农业政策方面来看,日本虽然是农产品依赖进口 的国家,其粮食自给率在1999年为40%(以能量 为基础计算),但国内大米处于生产过剩的情况。 为此,70年代以来,日本都实施一定的生产补贴 措施,让农户把水田改种旱地作物(如蔬菜、灯 心草、饲料作物等)的减反政策。而且大葱是日 本蔬菜安定制度中的指定蔬菜,如果蔬菜价格低 于基准价格,则蔬菜供给安定基金补贴其差额的 90%(获此补贴必须事先申请加入)。
生产成本 日本 中国
550 1410 1130 1000 430 50
种子费用(元 /亩)
肥料费用(元/亩) 农药费用(元/亩)
农机具、水利费、设施费、电热费(元/亩) 4428
劳动费用(元/亩) 总计(元/亩) 每亩大葱产量(公斤/亩) 大葱生产成本(含劳动成本)
500
12781 2000 20500 3980 2001 10.2 2500 1.6
(二)改变低质量出口战略,向高质量和 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方向发展 要逐步转变以低价促出口为以高质量和 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方式,特别是对保鲜 蔬菜的出口应该加强等级规格管理,从强 调量大向重质适量方向发展。 从价格上分 析,出口蔬菜的年平均价格从1996年到 1999年3年时间下降了26%。其中,保鲜蔬 菜出口价格下降幅度最大,达到了41.4%, 脱水蔬菜下降了21.1%,调理加工蔬菜下降 了18.1%,冷冻蔬菜下降了5.4%。
此外,中国种子费用高于日本,其原因是中国种 植出口大葱的种子基本上是从日本进口,由此可 见日本种子商社从对中国出口所赚取的利润。据 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情报部资料,日本国内生产 大葱的流通环节包括生产者——统一销售组织— —批发市场批发商——中间批发商——零售店铺, 1998年零售价格与生产者价格之比为2.88,从 生产者到批发市场批发商之间的价格差为55日元 /公斤。而我国大葱出口费用(运费、保险费、 仓储费)仅为15日元/公斤左右。
因此,大葱进口与日本国内大葱产业遭受 损失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事件影响
本次贸易战的发生,短期内将会影响中国保鲜蔬 菜的出口增长,特别是会对中国的菜农、农产品 加工企业(其中不乏众多日资企业)在很大程度 上造成损失,其影响的区域主要是山东、福建、 浙江、江苏等沿海种植大葱、香菇以及灯心草的 地区。不仅如此,还可能会影响到其它蔬菜品种, 特别是中国保鲜蔬菜对日出口超过2万吨以上的品 种。这些品种产地的日本农民、农协和地方政府 也会采用同样办法,要求日本中央政府对这些品 种采取措施。不仅蔬菜产品,从中国对日出口的 鳗鱼、木材、海带等也可能面临此命运。因为日 本国内对于上述产品采取紧急进口限制措施的呼 声正在升高。

除上述原因之外,日元升值使得日本食 品企业向海外转移,特别是在中国投资的 绝大部分企业是从日本引进品种,收购种 植后的产品,进行加工后返销日本,这也 促进了中国对口蔬菜出口的增加。
质疑
日本此次发动紧急限制进口措施是依据 WTO协议第19条和日本关税率法,即下述 3个条件:第一是由于国外价格低以及其它 未能预见的事件而导致的进口增加。第二 是进口增加导致国内产业遭到重大损失, 并能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三是 国民经济面临紧迫性。

同时,中美蔬菜对日出口均呈递增趋势, 从1991年开始中国蔬菜对日出口超过美国, 并一直居日本蔬菜进口国首位。美国对口 蔬菜出口从1994年至1999年一直在每年60 万一70万吨之间波动,在2000年又降至 62.5万吨。由此可见,日本对中国蔬菜进 口采取紧急限制进口措施并非偶然,而是 迟早都会发生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在日本很难提高机械化水平的劳 动密集型蔬菜产业中,那些需要强壮劳动力的根 茎类蔬菜、瓜果类蔬菜,在国内供给不能完全满 足需求的情况下,必然走向依赖进口之路。日本 种植蔬菜的土地较分散、经营规模也较小,这样 就进一步加大了日本蔬菜的生产成本,同时也是 导致日本蔬菜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而 且正是由于日本农户蔬菜经营规模小,也常常很 难满足日本超市连锁店、餐饮业等的定时定量定 价格的需求。随着中国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品 质的提高以及确实能够保证定时定量定价供给的 情况下,就使得连锁店和餐饮业乐于进口中国蔬 菜,从而也使日本消费者逐渐接受了中国蔬菜。
(二)日本蔬菜产业缺乏竞争力。中日蔬菜贸易 战的背后是日本蔬菜产业缺乏竞争力,而我国蔬 菜对日出口在成本优势上占绝对优势。日本大葱 生产成本远远高于中国大葱生产成本,在考虑劳 动力成本的情况下,日本比中国高8.7元/公斤; 在不包括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比中国高出3.1 元/公斤。在中日大葱成本中,两者拉开差距的 部分是农机具费用、水利费用、设施费用、电热 费以及劳动费用,特别是劳动费用的差距竟然相 差10781元/亩(见表)。
从中长期看,造成日本蔬菜产业缺乏竞争力的根 本原因在于日本农业劳动力后继无人,而且现有 劳动力日趋老龄化,以及种植蔬菜的农户拥有的 土地分散而且蔬菜经营规模较小。日本农业基本 从业人员从1985年的367.6万人减少到1998年 的240.8万人,老龄率从36%上升到62%,男性 从业人员从186.1万人减少到129.3万人,男性 老龄率从43%上升到67%,而且据预测,到2010 年日本农业基本从业人员数将下降到140.4万人, 老龄率将达到60%(见表4)。
从2000年开始,日本又开始对条件不利地区实施 收入补贴政策,以确保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但 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山区,其农户收入中依靠生 产香菇的农户比重又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日本农林水产省为进一步推动其农业生产政策的 实施就必然稳固政策实施基础,再加上蔬菜产地 的农民、农协、地方政府的强烈要求,对进口大 葱、香菇、灯心草实施紧急限制进口措施也就成 为日本政府解决农业政策问题的一项政策选择。 当然,2001年7月份的众议院选举对于素有农民 党之称的执政党自民党来说,如何争取农民的选 票也成为其自然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过去10年中,中国蔬菜对日出口呈明显上升趋 势,且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对日出口从以腌 制蔬菜为主转变为以保鲜蔬菜与冷冻蔬菜为主; 二是从1998年开始,中国保鲜蔬菜对日出口呈现 成倍增长,在1999年达到31.8万吨。据日本海 关最新统计数据,2000年中国对日蔬菜出口总量 为104.2万吨,保鲜蔬菜为31.2万吨。其中 1999年出口量达到2万吨以上的保鲜蔬菜有牛蒡、 洋葱、生姜、香菇、卷心菜类、葱、大蒜、胡萝 卜类等。
1、日本对中国实施的是什么紧急保证措施, 解释一下这种措施。 2、中日蔬菜贸易摩擦的原因是什么? 3、中日蔬菜贸易摩擦给我们什么启示?
对策:
(一)加紧蔬菜产业升级转型 我国蔬菜生产总量现已经出现严重过剩的局面, 中国有1/10的土地在生产蔬菜,蔬菜的人均占 有量比美国、日本都要高,日本人均蔬菜占有量 为110公斤左右,意大利人均蔬菜占有量世界最 多,也不过140公斤,而中国人均蔬菜占有量却 为253公斤。盲目扩大的供给在需求变化不大的 情况下会导致价格的下降,形成恶劣的市场竞争。 可以说数量规模型的蔬菜生产已经走到了尽头, 应当加速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进一步发 挥我国蔬菜产业的优势,同时发展蔬菜产品的精 深加工,促进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技术的提 高。
不仅如此,尽管日本大葱从收获到批发市 场大概是2天时间,中国大葱到批发市场大 概需5天左右,但由于日本进口商提供日本 标签和包装,再加上预冷和恒温运输,使 大葱保存时间相对较长,到消费者手中时 基本与日本产大葱没有区别。所以说无论 是生产成本上,还是流通环节上,中国大 葱都占据绝对优势。
中日大葱生产成本比较
因此,这次贸易战对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发 展来说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也是 日本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表现。从中长期 角度来讲,中日农产品贸易战还可能会更 频繁发生。贸易战不仅给中国带来严重损 失,对于日本进口企业,消费者和在华农 产品投资者而言,也会受到巨大的损失, 而且更有可能给日本物价带来较大波动, 使得日本经济复苏更加艰难。

结果
作为反击,同年6月21日,中国政府有关部 门决定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机和车载 无限电话和空气调节器三种产品加征特别 关税,税率为100%。之后两国有关部门就 中日之间的贸易争端进行了多次磋商,最 终于同年12月21日双方就贸易争端问题达 成了协议,日方不启动对中国三种农产品 的进口限制,中方则撤销对日方三种产品 加征特别关税,至此,为其300天的贸易摩 擦降下帷幕。

由此可见,越是深加工的蔬菜产品, 它的出口价格下降速度越慢;越是初 级产品,它的出口价格下降速度越快。 所以,改变蔬菜出口低附加值,向高 附加值方向发展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关 键。
(三)努力拓展蔬菜出口新渠道 应该重视对日、韩等国周边市场以及欧 洲市场的开拓。对日本和韩国等周边国家 的蔬菜贸易,应该加强政府间关于蔬菜信 息的交流,争取建立稳定的贸易关系,另 一方面,要加大从日本引进品种、引进栽 培技术以及推广品种的力度,重视蔬菜种 植前的国际市场预测,改变蔬菜出口经营 方式,实行订单种植,将风险降低。

对于第一个条件而言,以大葱为例, 从1998年开始的剧增,是因为1997年日本 发生异常气候灾害,日本进口商紧急从中 国进口所导致的结果。对于第二、第三个 条件而言,从中国进口的大葱只占日本大 葱市场8.2%的份额,据日本农林水产省 统计,日本蔬菜自给率是83%,也就是说, 国外蔬菜仅占日本蔬菜市场份额的17%, 日本的进口大葱尚未达到这个水平。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2001年3月23日公布的有关发 动限制进口措施调查表中所提供的数据,1996年 到2000年,日本市场大葱价格分别为252、278、 340、300、222日元/公斤,虽然2000年日本市 场大葱价格确实比1998年下降26%,但1998年日 本市场大葱价格上升的原因是由于1997年气候原 因而导致的歉收,2000年价格下降的原因之中也 有当年日本产大葱产量提高、统一销售组织的销 售量增加,以及国内不景气带来的通货紧缩等原 因,从一定意义上讲,日本市场大葱价格可以说 是向1997年以前的价格回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