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演说号召保卫民主令敌方坦克倒戈

合集下载

一九九一年苏联“八·一九”事件始末

一九九一年苏联“八·一九”事件始末

作者: 述弢
作者机构:
出版物刊名: 学习月刊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 1991年8月19日,苏联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即日起在部分地区实行紧急状态,并声称戈尔巴乔夫健康状况欠佳,由副总统亚纳耶夫代行总统职务。

消息传来,举世震惊。

这就是所谓的"八·一九"事件。

四个月后,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冰冻一尺,非一日之寒。

我们来回顾一下十年前的那段历史。

1991年7月10日,俄罗斯联邦民选总统叶利钦进行总统宣誓。

时任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也在场。

两人之间的政治对抗已经持续了四个年头。

叶利钦正如日中天。

1990年年底,苏联国内情况极其复杂。

苏联正在分崩离析。

一些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纷纷脱离莫斯科。

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主权宣言。

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在空前激烈却毫无成果的争议中闭幕,并造成苏共事实上的分裂。

以叶利钦、波波夫、索布恰克等人为首的"民主反对派"离党而去,单独成立了俄罗斯共产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波洛兹科。

六上语文二单元”点面结合“专项训练阅读题

六上语文二单元”点面结合“专项训练阅读题

1、挥手之间方纪①一辆延安人都熟悉的带篷子的中型汽车正转过山嘴,朝飞机场驶来。

立刻,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

接着,又停下来;正当汽车站住,车门打开的时候,机场上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②主席走下车来。

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蓝布制服,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

整个装束,完全是像出门做客一样。

这立刻引起了人们一种深切的不安和离别的情绪;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

如今,主席穿上做客的衣服,要离我们远去了,他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为民族,亲自去重庆谈判。

③一霎时,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

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

主席在汽车边站定,目光平视,望着全体送行的人,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好像所有在场的人,他都看到了。

他眼睛里露出一种亲切的、坚定的微笑,向人们点了点头。

④站在前面的中央的同志们,迎上前去。

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

主席的脸色是严肃的,从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

然后,他又停下来,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朝停在前面的飞机一直走去。

⑤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形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飞机,一步一步踏上了飞机的梯子。

⑥这一会儿时间好长啊!人们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地望着主席的一举手,一投足,直到他停住脚步,回转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

⑦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

主席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

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蓦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主席。

⑧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

一点一点地,一点一点地,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⑨飞机的发动机响了,螺旋桨转动起来。

随着这声音,人们的心猛烈地跳动,人们的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这架就要起飞的飞机,任凭螺旋桨卷起了盖地的尘沙,遮住了人们的眼睛。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顺口溜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顺口溜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一切皆因他们的背叛。

首先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开放却引发了混乱。

他的政策缺乏稳定性,经济崩溃成了现实。

接下来是叶利钦,民主化路上走得太远。

他的改革过于激进,导致国家分崩离析。

还有一位是柯托夫,政变失败带来动荡。

他企图恢复苏联统一,却引发了内战之殇。

这三人共同造成苏联沉沦,帝国的辉煌不再存在。

虽然解体带来自由与和平,但也让国家走向了衰败。

历史无法改变过去的事实,我们只能从中吸取教训。

珍惜现在,铭记过去,祖国团结才能永远强盛。

向日葵苏联语录

向日葵苏联语录

向日葵苏联语录向日葵苏联语录是指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二战期间发表的一系列演讲、文章、谈话等,主要是关于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的战斗精神、战略策略、军事原则等内容。

以下是向日葵苏联语录的相关参考内容:1. 斯大林的英勇呼声:“我们必须以无比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保卫我们的祖国!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打败德国法西斯侵略者,使他们付出惨痛的代价!无论如何,我们绝不允许祖国受到任何损害!”2. 斯大林的决战宣言:“现在是与德国法西斯展开决战的时刻!我们将以钢铁般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彻底摧毁敌人的进攻,并将战争的烈火烧到他们的领土上!我们绝不让步!”3. 斯大林的军事原则:“战争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科学原理指导我们的作战行动。

我们要善于利用火力、机动、掩护等各种战术手段,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4. 斯大林的战略思想:“我们要善于运用正面战役和侧翼包围战术,迅速消灭敌人的主力部队,并迫使其撤退。

战争是一个持久战,我们要善于稳定战场局势,逐渐消耗敌人的力量。

”5. 斯大林的组织原则:“我们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红军,加强指挥系统,保证作战行动的顺利进行。

我们要充分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提高国防能力,为保卫祖国做好充分准备。

”6. 斯大林的人民意识:“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全国人民的团结和支持。

我们要加强对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提高士兵的战斗意志和忠诚度。

同时,我们要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和管理,确保人民的生活稳定与发展。

”7. 斯大林的国际主义精神:“我们的战斗精神不仅仅是为了保卫祖国,也是为了全世界的正义事业。

我们要与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力量合作,互相支持,共同抵抗侵略者的侵略行为。

”以上是向日葵苏联语录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这些语录体现了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在二战中的坚定决心、英勇斗志和战略原则,对于了解二战史和苏联战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1956:苏联坦克两战布达佩斯(二)

1956:苏联坦克两战布达佩斯(二)

1956:苏联坦克两战布达佩斯(二)作者:罗山爱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20年第11期罗山爱失控的部队第一批进入布达佩斯的苏军并不多,包括军人6 000余名、坦克自行火炮290辆、装甲输送车120辆、牵引火炮156门,而布达佩斯有200万居民,武装分子手中已经掌握有10万余支枪,特别是夺取了全国最大的兰帕尔特兵工厂,军官学校和城郊有些兵营的武器库也被打开,充足的武器弹药提高了武装分子的士气。

很显然,维持秩序的苏军在人数方面并不占优势,只能以主要兵力保护布达佩斯重要设施(例如苏联大使馆、匈共中央、国防部、内务部、国家保安局驻地和几座多瑙河大桥),坦克部队主力则集结在市东北部的人民公园林区内。

10月24日早晨,匈牙利政府电台两次广播纳吉政府的法令后,于9时又发布如下公告:“政府各机构向根据华约规定驻在匈牙利的苏联军队请求援助。

应政府的吁请,苏联军队将协助恢复秩序。

”10月25日,苏联特别代表米高扬、苏斯洛夫、谢罗夫从莫斯科飞抵布达佩斯,他们与苏联驻匈牙利大使安德罗波夫一致认为:“匈牙利已经出现一个巨大的阴谋,如果苏联不进行武力帮助的话,匈牙利将会成为反革命政变和北约入侵的牺牲品”。

为加强实力,10月25日,苏军又有两个师进入布达佩斯,这就是近卫第33、128机械化师,师长分别为G.I·奥巴图罗夫少将(1979年2月19日因帮助越南抵抗中国进攻而被授予大将军衔)和N.A·戈尔布诺夫上校。

这些部队在开进过程中遭到暴乱分子攻击,双方在市区内展开巷战。

其中,近卫第33师是在25日18时进入布达佩斯,天已经黑了,部队行进较慢,特别是坦克与重型自行火炮(即坦克歼击车)因视野受限,在市区内开得很困难。

需要指出的是,布达佩斯在二战中受损严重,战后经历重建和不断扩大的过程,而苏军指挥员手中拿的却是1944年围攻布达佩斯的地图,有些街道名都对不上了,包括师长在内的大部分指挥员根本没来过布达佩斯。

叶利钦与克林顿谈话解密:你给我借点儿钱

叶利钦与克林顿谈话解密:你给我借点儿钱

叶利钦与克林顿谈话解密:你给我借点儿钱作者: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37期在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大变局时代,美国和俄罗斯这两大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竟然常常如老友般“煲电话粥”。

最新解密的电话谈话记录显示,叶利钦亲自选定普京作为接班人,并提前将这一安排告诉了克林顿。

近日,美国克林顿总统图书馆解密了一批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电话谈话记录。

这批文件从1993年1月一直持续到1999年12月,其中许多文件内容涉及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两位大国领导人在其中的态度和作用,足以刷新人们许多认识。

从挑选普京为接班人,到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从这些解密文件中人们可以发现,在当时风云诡谲的国际局势下,叶利钦和克林顿竟然保持着一种近乎亲密的关系,至少表面看来如此。

而在叶利钦与克林顿的谈话中,人们多少也能捕捉到此后美俄关系发展到今天的一些最初迹象。

叶利钦盛赞普京:我终于遇上他了克林顿总统图书馆解密的这批文件将近600页,披露了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与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之间18次会谈及56次通话内容,时间跨度从克林顿当选的1993年1月至叶利钦宣布辞职的1999年12月。

其中引起彭博社和英国《每日电讯报》等许多媒体关注的是,文件内容显示叶利钦亲自选定普京作为接班人,并提前将这一安排告诉了克林顿。

“我终于遇上他了”,在1999年9月8日的一次通话中叶利钦告诉克林顿,自己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这样一位候选人。

一个月前的8月9日,叶利钦刚刚任命普京担任政府第一副总理。

叶利钦说,自己研究了普京的履历、关系网和兴趣爱好。

叶利钦将普京描述为一个可靠的人,“对很多事了如指掌”。

除了坚强有力,普京还善于交际,很容易与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

此外,叶利钦还打算让克林顿先见一见普京,“就在接下来的这几天里”。

1999年11月18日,叶利钦和克林顿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首脑峰会上再次谈起普京,并将普京描绘成“民主派”。

二战苏联霸气名言

二战苏联霸气名言

1.“我们将用铁和血的意志保卫祖国,不论敌人来自何方。

”2.“胜利属于勇敢的人民,而不是强大的军队。

”3.“苏联的力量源于团结一致,我们将共同战胜一切困难。

”4.“我们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国家,我们将捍卫我们的土地直到最后一滴鲜血。

”5.“敌人可能会摧毁城市,但他们无法摧毁我们的意志和决心。

”6.“对于侵略者来说,苏联将成为他们最大的噩梦。

”7.“在战争中,胜利属于那些能够承受最多痛苦和牺牲的人。

”8.“我们要向世界证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低估苏联人民的力量。

”9.“自由并不是免费赠送的礼物,它需要用血和汗水来换取。

”10.“战争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团结,更有信心。

”11.“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并从失败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进。

”12.“我们将向敌人展示苏联人民的不屈不挠精神,让他们知道我们永不退缩。

”13.“没有困难可以阻挡我们的前进,没有敌人可以击败我们的意志。

”14.“战争是一场考验,只有最坚定的人才能够经受住它的考验。

”15.“我们将用我们的胜利来铸造一个更加强大和繁荣的苏联。

”16.“团结是我们最强大的武器,它使我们无坚不摧。

”17.“在战争中,勇敢和决心胜过任何武器和技术。

”18.“即使面对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也绝不会丧失希望和信心。

”19.“胜利需要付出代价,但这个代价是值得的,因为它将给予我们自由和尊严。

”20.“无论敌人如何强大,苏联将永远屹立不倒,并战胜一切挑战。

”。

失控的勃列日涅夫

失控的勃列日涅夫

失控的勃列日涅夫苏联晚期流传的一则笑话: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乘坐火车出门。

开着开着,火车突然停了。

斯大林把头伸出车窗外,怒吼道:“枪毙火车司机!”可是车还是没有动。

接着赫鲁晓夫说:“给火车司机恢复名誉!”车仍然没有动。

勃列日涅夫说:“同志们,不如拉上窗帘,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1966年3月29日,乌克兰人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在苏共23大上正式当选为新一届苏共第一书记。

这位二战时乌克兰第四方面军的政治部主任,1964年10月参与了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随后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意外继任苏联最高领导人。

其在位18年间,苏联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同时国内的福利也有很大的发展。

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他推行有限主权论,祭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并以与东德领导人昂纳克的亲吻照“惊艳”后世。

执政后期,他的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老人政治,苏联经济陷于停滞。

这段时间内,苏联GDP增速从1966年至1970年的年均21%,到后期的9%。

苏联经济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出口。

勃列日涅夫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赫鲁晓夫的权力,但并没有把改革推进到一个新时期,而是力图再造斯大林模式,重现斯大林的个人集权。

这就加剧了苏联社会固有的矛盾。

整个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的许多州委书记、边疆区委书记、中央委员都卷入了肮脏勾当。

高级领导人彼此勾结,滥用权力、贪污受贿的案件层出不穷。

除个别案例外,绝大多数腐败案件都是在勃氏去世后才被揭露出来。

勃氏个人的贪婪,在这场腐败盛宴中起到了强烈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因心脏病卒于莫斯科,终年76岁。

安德罗波夫继任后开始清算他的党羽,但一年多后病逝;勃列日涅夫亲自栽培的契尔年科当上了总书记;又一年后,契尔年科病逝,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起初也想走集权维稳之路,发现走不通后,才调头推行“公开性”、“新思维”,最终释放出了叶利钦这头“民主猛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利钦演说号召保卫民主令敌方坦克倒戈
2011年04月08日10:59四川在线盛世良
[导读]坦克上怎么插了白蓝红三色旗?坦克炮怎么不对向“白宫”而对着“白宫”外?坦克手和守街垒的苏联小伙子告诉我,这些坦克已投到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麾下,加入了保卫“白宫”的队伍。

转播到腾讯微博
“八一九”事件中,叶利钦站在坦克上发表演说
原载《百年潮》盛世良/文
我曾先后三次在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当记者,经历了中苏关系恶化、关系正常化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三个时期。

但最使我难忘的是1991年报道“八一九”事件。

记者比坦克先到红场1991年8月19日星期一清晨,新华社莫斯科分社社长唐修哲把全体记者从睡梦中叫醒,开“飞行集会”。

新华社总社从北京来长途电话告知,苏联发生政变。

老唐迅速分配了任务。

5分钟后,竺承军和我各开一辆车,到莫斯科市中心观察形势。

我们的车没开出1公里,只见前面路边停了一列装甲车和满载士兵的军用卡车,领头的指挥车里坐着一位上校。

“上校同志,您好!到莫斯科来干吗?”“执行任务。

”上校说完就扭头不再理我了。

奇怪的是我的车前方再也见不到军车。

一路上别说军人,连行人也很少见。

红场到了,跟往常一样宁静,游人不多。

我们问了几个人,都是外地来的,还没听广播,更不知“紧急状态”为何物。

几分钟后,我开车来到“白宫”(俄罗斯政府和议会所在地)。

我的车一直开到正门,守门的民警都懒得看我一眼,一问三不知。

我决定到陆军总司令部楼前采访和观察动静。

很失望,门口连小轿车都不到10辆。

国防部前也很平静。

这时已经是上午10点钟了。

我来到普希金广场,这里是传统的群众集会和议政的场所。

一出地下过街道口,我就遇见一个挂勋章的退伍军人。

我问:“听说戈尔巴乔夫被扣起来了,您怎么看?”“早该把这个祸国殃民的家伙拉下台了……”话音未落,身旁一个年轻人喊道:“老头儿,欢迎军政府?该揍!”我又问了三四十人,无一表示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

广场上有人传言,军车已到克里姆林宫。

我又赶到克里姆林宫旁同红场相接的练马厅广场。

广场上扬声器里传出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副总统鲁茨科伊、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和总理西拉耶夫的联合号召人民“反对军事政变,保卫民主政权”。

“轰”,一声巨响从练马厅广场南端传来,人们争先恐后地涌过去。

这时我才看清有几十辆装甲车被市民拦在广场南口外。

那声巨响是吉普车胎“放炮”。

盖住装甲车车号的复印纸被市民揭下,扔得满地都是。

市民分头围住一辆辆军车,打听、争论、叫骂。

一名少校跳上装甲车顶,对人群大声说:“我们是来维持首都秩序的,不是来镇压人民的!看,我的枪里没有子弹,我们的步兵战车里没有炮弹!”军车被市民围住,干脆关了发动机相对峙。

这时,广场上扬声器报告“白宫”吃紧,呼吁年轻人保卫“白宫”。

“白宫”附近已经用街心花园的铁栏杆、长椅、水泥块、钢筋和卡车筑起了乱糟糟的路障。

傍晚,我在回分社的路上看到克里姆林宫旁、要道上和桥梁旁已停了不少坦克和装甲车。

形势风云突变8月20日上午,我又驱车到市中心采访和了解动向。

库图佐夫大街尽头通往“白宫”的桥头已被路障挡死。

“白宫”上空飘着一只炸弹形的硕大气球,气球下挂着俄罗斯联邦国旗。

路障外是7辆塔曼摩步师的T-72坦克。

当时见到这种情形,我心里觉得很是奇怪,坦克上怎么插了白蓝红三色旗?坦克炮怎么不对向“白宫”而对着“白宫”外?坦克手和守街垒的苏联小伙子告诉我,这些坦克已投到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麾下,加入了保卫“白宫”的队伍。

我过桥走到“白宫”。

只见四周有数辆坦克、几十辆步兵战车、装甲车和军用卡车。

战车炮口上插了鲜花。

不断有外国人和小企业主给军人送香烟、冰激淋和当时还很稀少的外国啤酒。

一名中年女教师从战车上跳下来告诉我:“昨晚10点钟,阿加耶夫少校率5辆坦克投到俄罗斯总统一边。

今晨6点,塔曼师有50辆战车倒戈。

列别德少将的空降兵团也在我们这边。

”当时没有军官在场。

我问了几名坦克兵,他们证实了上述情况。

分社值班的同志认为这一情况同国内的预计相反,拿不定主意是否发。

我觉得,既然这是记者现场观察到的真实情况,就应如实报回,如何发,由总社定。

事后我得知,这是最早发回的有关“八一九”行动受挫的消息。

随后我开车到红场附近继续观察。

通往红场、克里姆林宫和练马厅广场的路口都已封锁,红场南出口被铁栏杆和警车挡住,100米外的莫斯科河桥头,停着7辆T-80坦克,还有弹药车和油罐车各一辆。

一打听是坎提米罗夫精锐坦克师的一部。

高尔基大街通往练马厅广场的路口由克格勃部队的军用卡车、装甲车和军人三层防卫,士兵都板着脸背着自动枪。

与克格勃不一样的是国防军军人,他们接过市民递去的叶利钦和莫斯科市长波波夫的声明阅读,并与市民交谈。

我又走到高尔基大街上的莫斯科市政府前,上千人在附近冒雨探听新情况。

楼里不断送出影印的波波夫发表的“反紧急状态声明”和被禁止出版的小报。

大街两侧楼墙上和电线杆上东一张西一张地贴着被禁报纸影印件,号召“无限期罢工罢市直到军政府垮台”,散布部队倒戈、外国谴责紧急状态委员会等传闻。

普希金广场上全市只此一家的麦当劳快餐店门前,食客同往日一样排了二三百米长的队。

食品店里顾客比平时多,人们大量地购买面粉、鸡蛋。

晚上21时的新闻联播节目中,苏军政治部副主任为部队倒戈辟谣。

其实,此时“紧急状态”行动失败的大局已定。

不久,“八一九”行动流产,部队撤回驻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