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海派文学共25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

文学批评实践
04
CHAPTER
文学与社会文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常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风貌。
文学的政治倾向
许多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揭示社会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文学的政治批判
一些作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政治立场和诉求,对政治决策产生影响。
05
CHAPTER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与展望
1
2
3
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视角,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提供了不同于西方文学的叙事和表达方式。
丰富世界文学的多样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国际传播和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学的互动和碰撞,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推动世界文学的交流与互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独特主题、风格和叙事方式,为全球作家提供了新的文学创作灵感,启发了跨文化、跨领域的文学创新。
提供新的文学创作灵感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03
培养了新一代读者群体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思考,培养了新一代具有独立思考和审美品味的读者群体。
01
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元素,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文学流派
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思潮
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先锋小说等。
文学流派与思潮
02
CHAPTER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和《阿Q正传》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

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

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并在北京、广州、宁波等地设立分会。

“五卅”以后该会活动减少,1931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2、《文学改良刍议》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3、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4、自叙抒情小说以创造社作家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兴起,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产物,是五四时代发现自我,认识个人的具体表征,他们受到了西方近代主观哲学思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西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日本私小说等多方面影响。

在小说创作中,他们运用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性心理分析等多种创作方法或技巧,侧重表现自我、主观、内心的欲望要求等,多写青年的性苦闷和经济苦闷等身边题材,宣泄或抒发具有反抗性的甚至变态的情绪,在20年代形成了一个以情绪表现为核心的小说体式和作家群体。

5、京派文学所谓“京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

海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海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海派,文学流派,主要指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文化形态。

海派文学的第一种理解,是在中国通俗文学发展背景下被提出的,带有贬义意味。

这类文学作品“极度渲染都市中人们的各种欲望、畸形的生命以及生存的艰辛”,以“玩味、艳羡、调侃、嘲讽甚至挖苦”的态度来描写都市生活,以“写实”的手法来塑造“畸形”的人物形象。

海派文学的第二种理解,是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审视都市生活,是一种独特的都市文化形态。

这类文学作品“把现代都市中的人间烟火、世相百态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用艺术的方式去探索都市生活的本质内涵,去追寻都市人们的精神家园”,作品以“都市人的心态写都市,表现都市人复杂的人生世相”。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23303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英文名称: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5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编导播音主持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校编导播音主持专业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为背景,以代表性作家的12篇经典作品为中心进行文本细读,通过运用叙事学、小说理论、诗歌理论、戏剧散文理论等,由点及面,通过文本细读,兼顾宏观思考,进一步把握作家的创作风格和特色,使学生对现代汉语文学的“文学性”有感性认识和理性把握,并通过掌握一定的理论和阅读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把现代文学的作品和当代文学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同学们认识到20世纪上半部分中国所受到的屈辱和人民的苦难,从而更加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其爱国爱民的思想,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a public course in whole school. By the course, we will introduce to students the contemporary classical literature works. We will evaluate them to see from some new angles of view, train the students to have higher ability to appreciate works, to absorb its literature essence, and to increase its humanities cultivated manners. Our target is to give our students the methods to read and analyze works. and train the students to develop individual thoughts to the writers, works,literature ideas and phenomena.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大学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正确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过程,历史、科学地分析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代表作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上册)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文学,又称“左联”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①文学创作的题材扩大了,很多作家注重反映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②反帝反封建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③表现农民的苦难遭遇,着力描写农民的思想觉醒和英勇斗争。

④注重展示帝国主义势力对农村的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文学,又称全面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中重要特点是民族战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章鲁迅的小说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1898年取名为周树人。

《狂人日记》收入于《呐喊》,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起使用的笔名。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和建构者,《呐喊》、《彷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完成。

现代小说的建构:①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和对“人”的思考②悲剧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悲剧观念的确立③小说重心由重故事情节向重人物性格刻画转移,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构架④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性,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单一的格局(鲁迅小说大多采用作者直接介入作品,更多的是选取内视角和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或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换叙事)《阿Q正传》收入于《呐喊》,《呐喊》是鲁迅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两种基本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表现农民苦难,表现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表现一种“梦醒之后无路可以走”的痛苦和悲哀。

两大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和“离去-归来-离去”“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以虚幻的精神优胜取代现实中劣败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思维方式。

其具体表现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我安慰、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等,是核心是不正视现实。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章 京派与海派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章 京派与海派

二、京派




“京派”:指三十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 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萧乾、废名、朱光潜、凌叔华、 李健吾、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 创作阵地:《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 《骆驼草》、《文学月刊》和《水星》等等。 共性: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从容节制 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3.穆时英
(1912~1940),浙江慈溪县人, 1929年开始写小说,作品有短篇小 说集《南北极》、《公墓》和《白金 的女体塑像》。1939年为汪精卫伪 政权主办文艺报纸,1940年遭国民党特工人员 暗杀。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 代表小说《上海的狐步舞》




儿子凑在母亲的耳朵旁说,有许多话一定要跳着 华尔兹才能说的,你是顶好的舞伴,可是蓉珠, 我爱着你呢。觉得在轻轻地吻着鬓角,母亲躲在 儿子的怀里,低低的笑。 一个冒充法国绅士的比利时珠宝商凑在电影明星 殷芙蓉的耳朵旁说,你嘴上的笑是会使天下的女 子嫉妒的,可是我爱你呢。觉得轻轻地在吻着鬓 角,便躲在怀里低低地笑,忽然看见手指上多了 一个钻戒。 珠宝商凑在刘颜容珠的耳朵旁,悄悄地说,你嘴 上的笑是会使天下的女子嫉妒的,可是我爱你呢。 觉得轻轻地在吻着鬓角,便躲在怀里低低地笑。 小德凑在殷芙蓉的耳朵旁,悄悄地说:“有许多 话一定要跳着华尔兹才能说得,你是顶好的舞伴, 可是芙蓉,我爱着你呢。觉得在轻轻地吻着鬓角, 便躲在怀里低低地笑。
第十章 “京派”与“海派”
一、“京派”与“海派”概念的 由来
沈从文与上海作家的论争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批评上海的作家 缺乏尊严感。 《论海派》:“海派”“妨碍新文学健康发 展”。 苏汶(杜衡)《文人在上海》:上海气是现 代的都市气 鲁迅《“京派”与“海派”》:京派是官的 帮忙,海派是商的帮闲。

中国现当代文学海派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海派文学

白的胸脯儿和白的小腹;跳着,白的和黑的一堆……白的和黑的一堆,
全场的人全害了疟疾,疟疾的音乐啊,非洲的林莽里是有毒蚊子的。
施蛰存(1905-2003)
是新感觉派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第一个短篇集《上元灯》,主要用怀旧情绪
来表达少男少女初恋的诗意和小市民生活。
1932年主编《现代》杂志后,开始同穆时英 的新感觉派部分地合流,表现出较强的现代 意识。出版了小说集《将军的头》《梅雨之 夕》《善女人行品》等。
1929年开始小说创作,初期的作品收在《南北极》中, 反映流浪汉的生活状态,手法基本属于写实。
从1932年起,穆时英完全显示出了他的现代派品格。 作品结集为《公墓》 《白金的女体塑像》 《圣处女 的感情》等。其中的代表作有《上海的狐步舞》、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公墓》、《第二恋》等。
穆时英的小说特点
可以看出:上海在30年代是非常现代的。
在生活层面,有宏伟的外滩建筑,闪耀着霓虹灯 的南京路,人群如涌的四大百货公司,著名的百乐门 歌舞厅、光明电影院……
在文化层面,也孕育和产生了一种新型文化—都 市文化。表现在出版、服装、电影等领域。
在都市文化氛围的笼罩下,一切都显得生气勃勃。 新的生活,不同于传统乡土的生活;新的心态,充满 感性欲望、梦想以及失落的心态,都在这里汇聚 。
三、“新感觉派小说”
刘呐鸥(1900-1939)
原名刘灿波,台湾台南人,在日本长大,他 是介绍日本新感觉派的第一个人。
1928年,翻译了片冈铁兵等人的小说合集 《色情文化》,同一年在《无轨列车》发表 了意识流小说,并于1930年出版了短篇小说 集《都市风景线》,这是他唯一的小说集。
刘纳鸥“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操着他的特 殊的手腕,把这电影、飞机、摩天楼、色情 狂、长型汽车的高速度大量生产的现代生活, 下着锐利的解剖刀” 。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

“大河小说”
“大河小说” (法文romance-fleave), 是近代法国小说的重要体式,其特征是以 多卷体连续小说的形式表现时代历史的社 会生活全貌。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等都是大河小说。
第二节 丁玲、张天翼
一、丁玲 (一)作家生平 (二)早期作品:承袭“五四”精神的苦闷 1、《梦珂》 2、《莎菲女士的日记》及“莎菲”的形象 (三)左联时期 1、知识分子题材:《韦护》 2、工农题材:《阿毛姑娘》、《田家冲》、 《水》
艾芜(1904—1992)
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 代表作《南行记》(包括《人生哲学的一课》、《山
峡中》等八篇)、《丰饶的原野》等。
吴组缃(1908—1994年)
原名吴祖襄,安徽泾县人。 代表作《樊家铺》、《一千八百担》、《箓竹山 房》等。
李劼人(1891-1962)
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 代表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大河小说”的探索者
3、出色的艺术才能
①散文化的小说结构,无完整的故事情节, 却韵味深长。 ②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 茅盾在《〈呼兰河传〉序》里说,“它是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 婉的歌谣。”
那是一个初春,正月的早晨,乡村的土 场上,孩子们群集着,天空里飘起颜色鲜 明风筝,三个五个,近处飘着大的风筝, 远处飘着小的风筝,孩子们在拍手,在笑。 老人——刘成的父亲也在土场上依着拐杖 同孩子们看风筝。就是这个时候消息来了! ——《看风筝的人》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 。以 193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有《生死场》、《手》、 《牛车上》、《商市街》等小说和散文。后期作品有《鲁迅先 生散记》、《小城三月》、《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呼兰河 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