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有效性和行为金融理论
4市场有效性与行为金融

4
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最早起源于肯德尔的发现:股 票价格具有随机游走(random walk)的特点。 他认为,股价变动没有任何可预测的模式,根据 历史信息不能做出预测。 • 马尔基尔(1970)认为股价运动是不可预测的, 完全是随机的,就像通过掷硬币来决定股价升跌 一样。(模型的胜算概率大于硬币?) • 值得注意的是,有效市场假说或随机漫步理论并 不认为股价变动是无目的、对基本信息的变化反 应是不敏感的,相反,他们认为,股票市场效率 如此之高,以致于无人能始终如一地相当迅速地 买进卖出从而获利。
8
根据三种有效市场假说的特点,对它们的评价是:
– 有效市场假说把股价运动描述成毫无规律、随机的运 动,这既不科学也不符合事实。事物总是有联系的, 不可能完全随机。 – 弱式有效认为技术分析毫无用处是片面的,股价具有 一定的趋势性和重现性。 – 半强式有效认为基本分析也无用是错误的,股市是经 济的“晴雨表”。 – 强式有效认为“内幕消息”无用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现实中就存在利用内幕消息牟取暴利的案例。
14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恩曼(Daniel Kahneman)和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Vernon L. Smith). • 大多数的经济学研究依赖于各种合理的假设,这些假设在 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今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 始尝试用试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修改和验证各种基本 的经济学假设,这使得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实 验和各种数据的搜集,从而变得更加可信。这些研究大多 数扎根于两个有着明显区分但目前却融汇在一起的领域, 即认知心理学家有关人为判断和决策的分析和实验经济学 家对经济学理论的实验性测试。
金融投资的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研究比较

金融投资的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研究比较在金融市场上,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其中,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价格信息是快速和准确地反映在市场上的,而行为金融学则研究了人类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对金融决策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这两种理论对于金融投资的影响。
一、理论假设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的信息是全面公开的,每个投资者都能够准确获取到市场信息,并且将其分析后做出理性、客观的投资决策。
而行为金融学则研究投资者实际操作和证券价格行为间的不一致性,即人们受到情感、认知和行为偏见的影响,做出理性以外的决策。
这两种理论的假设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地方,有效市场假说假设市场是理性的,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市场存在大量的非理性行为。
二、市场行为表现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的假设,市场价格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公司的价值。
而在行为金融学中,价格行为则被视为是市场中情感和认知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
在实际的金融投资中,我们可以看到股票市场中的价格波动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基于公司基本面的变化,而是受到投资者情感波动的影响。
三、市场反应速度有效市场假说假设市场的反应速度非常快,并且市场价格能够在瞬间反映出所有可用的信息。
然而,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做出不理性的决策,导致市场反应缓慢或不理性。
实际上,市场反应速度的变化取决于市场情绪和周围信息的变化。
因此,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研究需要有更加详细的实证分析。
四、风险和收益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价格的反应速度非常快,因此股票价格存在随机行为,同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智慧型投资策略”,即不存在可以从中获得超额收益的可靠方法。
而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存在的非理性行为会导致股票价格出现偏差,因此存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性。
然而,行为金融学中所讨论的行为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更加困难的是如何针对这些因素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投资。
五、长期表现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假设,市场的长期表现是符合市场均衡的,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长期表现存在不确定性,并且受到市场非理性行为的影响。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碰撞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碰撞有效市场假设与行为金融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它们在金融领域的碰撞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有效市场假设是指市场上的信息是充分的,投资者能够理性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并在市场上形成公允的价格。
行为金融学则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投资者的决策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是受到情绪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就有效市场假设和行为金融学的碰撞进行探讨。
我们来介绍一下有效市场假设。
有效市场假设是由尤金·法马提出的,它认为市场上的价格充分反映了各种公开信息,并且投资者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后,能够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
有效市场假设包括三种形式:弱式有效市场假设、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和强式有效市场假设。
弱式有效市场假设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过去的所有信息,因此技术分析无法获得超额利润;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则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公开的信息,包括公司的财务报表等,因此基本面分析也无法获得超额利润;强式有效市场假设则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的信息,包括公司的内幕消息等,因此任何形式的分析都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行为金融学家认为,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可能会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出现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的情绪,导致他们高估了某些股票的价值;他们还可能会出现保守偏误,导致他们低估了某些股票的价值。
投资者还可能会受到情绪偏误的影响,例如因为恐惧而出现“卖出低谷”和因为贪婪而出现“买进高峰”的情况。
投资者还可能会出现羊群效应的情况,即他们会跟随其他投资者的行为而做出决策,而不是通过理性的分析。
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对有效市场假设提出了挑战,因为它表明了市场上的价格并不总是充分反映了所有的信息。
事实上,行为金融学家已经提出了很多关于市场价格形成的行为学证据,来表明投资者的行为并不总是理性的。
他们发现市场上的股票价格有时会出现明显的过度波动,这些波动并不能通过已知的信息来解释。
他们还发现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会出现明显的不连续性,即股票价格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的变化,这些变化同样也不能通过已知的信息来解释。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碰撞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碰撞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是现代金融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理论。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金融市场是有效的,即市场上所有公开信息都已被纳入各个资产的价格。
行为金融学则关注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的行为偏差,认为金融市场并非完全有效。
尽管有效市场假说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学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之一,但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在这个领域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是因为,行为金融学提供了一种更加复杂和深入的观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投资者的行为及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有效市场假说中的关键性假设是,市场上的交易者都是理性和信息充足的,所有交易都是基于公开信息的。
根据这个假设,任何人都无法获利,因为股票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信息,而且没有任何投资策略可以打败市场。
然而,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不总是理性和充分信息的。
他们可能因为个人情感和认知偏差而做出不明智的投资决策。
例如,过度自信、追逐热门投资、过度乐观或悲观,都可能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因此,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并且可能存在价格泡沫和价格失真的情况。
人们可能会过度买入或卖出某些资产,导致市场出现不合理的价格变化。
这在实践中已被证实,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情况。
同时,行为金融学还研究了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这意味着有些交易者可能比其他人更多地了解某些信息,因此对市场有影响力。
这些信息可能是公司内部信息、政策变化、地缘政治风险等,这些信息会影响到公司的估值和股票价格。
因此,投资者应该更加重视信息的来源和可靠性。
行为金融学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是“情感代价”。
情感代价是指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所需要承担的心理代价。
例如,一个投资者宁愿避免亏损而不是获得收益,那么他会做出保守主义的决策。
情感代价还涉及到人们对损失和收益的不同反应,例如人们可能更强烈地感受到亏损而不是同等程度的收益。
总体而言,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视角来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是有效的,而行为金融学则更注重投资者的行为。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理论

(二)国外的另外一些实证研究结果——异常现象
尽管许多实证研究对有效市场假说做出了肯定,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 一部分实证研究的结果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质疑。以下是几个著名 的有悖于有效市场假说的市场异常现象(anomalies):
关于有效市场假说的实证研究
(一)国外早期的实证研究结果
自从20世纪60年代法玛提出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以来,众多 金融经济学家运用各种方法、技术和手段对三种形式的有 效市场假说进行了全面的实证研究。例如,运用自相关、 操作试验、过滤法则和相对强度检验等不同手段对证券价 格时间序列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从而验证市场的弱式有效; 运用事件研究方法对半强式有效市场进行检验;对内部人 员的股票交易和专业投资机构的股票交易的盈利状况进行 分析从而检验市场的强式有效。从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来 看,早期的研究对弱式有效市场和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给 予了较充分的肯定,但对强式有效市场假设的支持则明显 不足。
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和分类
• 有效市场假说(EMH)所认为的“价格已经完全 反映所有可得信息,市场价格代表着证券的真实 价值”的论断,其理论基础是由三个逐渐弱化的 假设组成的:第一,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因此 投资者可以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第二,即使有 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他们的交易随机产 生,其交易会相互抵消,而不至于影响资产的价 格;第三,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并非随机而 是具有相关性,他们在市场中将遇到理性的套利 者,后者将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
3. 强式(strong form)有效市场
这是最大程度的市场效率概念,在这种形式 的假设下,证券价格已经完全反映了所有 的有关信息,不仅包括历史交易资料信息 和所有公开可用的信息,而且包括仅为公 司内部人掌握的内幕信息(即第Ⅰ类信 息)。
行为金融理论与有效市场理论比较

一、有效市场理论及异常现象 ( 一) 有效市场理论的理论基础 Sh le ife r 认为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基础由三个逐渐弱化的假设组成: 第一, 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 可以理性评估资产价格。 第二, 即使某些投资者不 是理性的, 但由于 其交易具有 随机性, 可以相互抵消, 不至于影响资产的价格。 第三, 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并非随机而具有相关性, 市场中 的理性套利者也会通过无风险套利消除这种影响。 ( 二) 有效市场的实证检验 有效市场假说提出后, 早期经济学家在实证上得到的证据大体上 对该理论支持。在弱有效市场的检验上, 股票价格大体遵循随机游走规 律, 而半强有效市场的检验上, 也大体支持有效市场假说。 然而该理论自 20 世纪 80 年代来受到许多质疑, 在实证上表现为: 价格的过度反应; 价格惯性; 小公司效应; 市净率效应; 价格在无信息 时也会反应。且大量实证发现越来越多与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相悖的现 象。大致 可分为以下几类: 过 度交 易量异象; 红利 之谜 ; 股权 溢价之 谜; 封闭式基金之谜; IPO 折价之谜; 规模效应等。这些异象对有效市 场理论提出质疑, 许多学者从而将心理学和行为理论与金融学结合, 以 对这些异象进行解释。 二、行为金融学理论 ( 一) 行为金融学对决策者最基本的假设 决策者偏好倾向多样化且可变, 这种偏好常仅仅在决策过程中才 形成; 决策者是应变的, 他们根据决策的性质和决策环境的不同选择过 程或技术; 决策者追求满意方案而非最优方案。 ( 二) 行为金融理论的主要内容 1) 金融市场的异象研究。对金融市场数据的研究, 探求传统金融 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2)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研究。行为金融学认为投 资者并不满足理性人假设, 他们在决策中并不遵循叶贝斯法则, 而会产 生各种各样的偏误。3) 投资者群体行为研究。行为金融理论研究表明, 投资者行为是相互影响的, 会出现“羊群效应”, “聚集行为”, 这样证 券价格就会出现系统性偏差。 ( 三) 行为金融理论对完全理性的反思 1. 投资者的认知偏差 第一, 代表性。指当人们进行判断时, 将所得信息与头脑中已存 在的类似某种原型的概念进行比较, 当偏差较小时, 个体便迅速判断该 信息很可能代表原型概念。第二, 易得性。指人们往往根据一个客体或 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易得程度来评估其出现概率, 而不是根据所有信 息做出判断。第三, 过度自信。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对未来预期的能 力表现出过度的自信。第四, 框定依赖。指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所 面临的决策问题的表述形式, 即尽管问题的本质相同但表述形式的差异 也会导致做出不同的决策。第五, 后悔厌恶。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犯 错误后都会感到后悔, 而且后悔带来的痛苦可能比决策错误引来损失带 来的痛苦程度更重。 2. 预期效用理论与实际决策行为存在偏差 第一, 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不一样。处于获利时, 投资者属于风 险厌恶型; 处于亏损时, 投资者属于风险偏好型。同时研究表明, 在可 以计算的大多数情况下, 人们对所损失的东西的价值估算高出得到相同 价值的两倍。第二, 决策者关心的并非决策者的财富水平, 而是相对于
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对比

总结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观点对比一、起源1、有效市场:有效市场假说源于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路易斯巴舍利关于股票收益率的统计发现——其波动的数学期望值总为零。
更进一步,1964年奥斯本提出了“随机漫步”理论,认为股票价格变化类似化学中的分子“布朗运动”——随机而无序永不停息的运动,也就是说股票价格的变化路径无法预测。
法玛也认为股票收益率序列在统计上不惧有“记忆性”,投资者无法根据历史价格来预测未来的走势。
196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尤金法玛教授发表题为“股票市场价格行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成为现代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到了Efficient Market的概念:有效市场是这样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投资者,他们积极参与竞争,每一个人都试图预测单个股票未来的市场价格,每一个人都能轻易获得当前的重要信息。
在一个有效市场上,众多精明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导致这样一种状况:在任何时候,单个股票的市场价格都反映了已经发生的和尚未发生、但市场预期会发生的事情。
1970年,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其定义是: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
2、行为金融学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
阿罗和德布鲁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现代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
这个范式也成为现代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
1952年马克威茨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elect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
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行为金融理论与有效市场理论

行为金融理论与有效市场理论提要有效市场假说(EMH)作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石曾被作为主流的金融市场理论而广为传授,但它在受到追捧的同时,对它的检验也是最多的,而行为金融理论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最具有解释价值的理论之一。
一、有效市场理论评述有效市场理论作为金融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自提出之日起,经济理论界学者对它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这些发展和争论不仅使得有效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不断完善,还促进了许多其他学科的蓬勃发展,所以,该理论也就成为了现代证券市场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
尽管如此,该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即使像欧美等成熟的证券市场也远远没有达到有效市场的标准。
所以,该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有诸多局限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有效市场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篇讨论市场有效性问题的著述是Gibson于1889年曾描述过这一理论的大致思想。
最早描述和检验随机游走模型的是法国经济学家Bachelier。
他认为,价格行为的基本原则应是公平博弈,投机者的期望利润应为零。
Kendall在《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第一篇:价格》一文中研究了19种英国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和纽约、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棉花、小麦的即期价格周期变化规律,在做了大量序列相关分析后,发现这些序列就像在随机漫步一样,下一周的价格是前一周价格加上一个随机数构成。
实际上,Kendall 的结论已在1934年由Working提出过,只是Working的论述缺乏像Kendall那样有力的实证研究证据。
1959年Roberts揭示了这些股票市场研究和金融分析的结论所隐含的意义。
但他们并没有对这些假设进行合理的经济学解释。
直到1965年、1966年Samuelson和Mandelbrot在仔细研究了随机游走理论后,才揭示了有效市场理论期望收益模型中的“公平博弈”原则。
市场有效性的确立是以Fama发表的《有效资本市场:对理论和实证工作的评价》一文为标志的。
他对EMH的研究做了系统的总结,还提出了研究EMH 的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