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87-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民俗学概论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00141032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
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
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此表仅供参考使用,具体详见各科目考试大纲

2012 年版。
语言学理论
参考书目:
1)叶蜚声、徐通锵:《语 言学纲要(修订版)》,北京 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①社会语言学 ②汉语史 参考书目: 1)刘宝俊:《社会语言 学》,科学出版社,2016 年版。 2)王力:《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2003 年版。
说明: 1.用▲标注的,为全国统考或联考科目。 2.第一单元考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为“▲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3.第二单元考试科目为 204-英语二,(法律硕士(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为 201-英语一,翻译硕士各领域为 211 翻译硕士)。
2008 年。
论》(第六版),复旦大 告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年。
2)高卫华:《新闻传播学导论》,武
学出版社,2018 年。
2018 年。
3)谢新洲:《媒介经 汉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营与管理》,北京大
学出版社,2011 年。
新闻传播史+媒介理
论与实务
620 新闻与传播理论
832 传播实务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 2020 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复试科目设置及参考书目一览表
此表仅供参考使用,具体详见各科目考试大纲
所属学 院
一级学科名称
0303 社会学
005 文 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 (027678428
12)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名称及研 究方向
030304 民俗学 01 民俗社会学 02 民俗艺术学 03 民间文学
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 年。
2)程曼丽:《外国新 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李良荣:《新闻学概
民俗学含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民俗学(含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研究型)一、专业简介民俗学专业(含民间文学)是中央民族大学富有鲜明特色的传统优势学科,着重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
本专业于199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现设有四个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少数民族口承文学研究、民俗文化创意与开发应用研究。
导师组成员有:林继富教授、苏日娜教授、朱雄全副教授、王卫华副教授。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养良好,治学态度严谨,系统掌握民俗学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查阅民俗文献和田野调查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民俗学教学与研究,以及行政机关、文化宣传、旅游行业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1.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3. 少数民族口承文学研究4. 民俗文化创意与开发应用研究四、培养方式课堂讲授与研讨相结合;文献查阅与田野考察相结合,撰写论文与调查报告相结合。
五、学习年限与学分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短学习年限可提前至2年,最长学习年限可延长至4年。
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课程修习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2门(6学分)、公共选修课1门(1学分)、专业必修课程7门(19学分)、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门(8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见课程设置)港澳台研究生、外国留学生之学分要求,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六、课程设置七、其他必修环节1.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阅读专业文献,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不少于8千字)。
论文开题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完成,但不得迟于第四学期。
开题未通过者可延期1-3个月再次开题。
2.学术活动:每年至少参加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组织的4次学术讲座, 至少参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或学院以上级别学术交流2次,不计学分。
第一讲 民俗学绪论

• 民间文学说: • 在德国、意大利、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的学者大 多是将民俗的范围主要限定在民间口头文学的范 围之内。 •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厄特利(F· Utley)将民俗 L· 定义为“口头传承的文学艺术”。 • 前苏联民俗仅指“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 在我国,过去研究的较多的民俗现象也主要是民 间文学。
• 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结合 • 战后,日本广泛吸收了德国、法国等民俗 学研究成果,对folklore的范畴赋予了新的 内容“初期的民俗学似乎只是以开化民族 的生活事项中所看到的,稍稍奇异的文化 残存为研究对象……今天则扩大到庶民生 活的整个领域,其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形态 都作为研究对象”
3、古代学——现代学
•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坪井正五郎为中心的东京人类学 会成立,他们的宗旨是“土俗研究”,1890年,坪井提出 “土俗学”等同于民俗学;并预示将来民俗学将作为正式 的学术名称。 • 19世纪末柳田国男在著作中广为运用“民俗学”,成为日 本民俗学界通用的名称。 • 中国——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发刊 词》中第一次出现作为学科专业名称的“民俗学”。 • 1927年11月,中山大学成立我国第一个“民俗学会”, 第二年出刊《民俗周刊》之后,“民俗学”这个名称才逐 步得到国内学术界的承认和广泛运用。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民俗学英文名称:Folklore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总学时:60 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先修课程:民间文学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概括地说,本课程是介绍民俗学学科原理,练习民俗事象认识方法。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学科体系中,民俗学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方向。
本课程定位于社科知识的扩展,主要介绍:1.民俗学基础原理;2.现实生活中各种民间文化事象;3.民俗学学科的文化意义。
其中,文化事象的介绍与学科文化意义将作为重点。
前者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本专业的学生认识、理解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文化现象,促进作为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作品欣赏与分析能力。
后者是思维锻炼的极佳途径,通过与其他文艺学课程的配合,可以传授给本专业学生解决人文学科领域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文化原则。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民俗学概论》的学习,要求学习者掌握基本民俗学理论知识,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知识,并能综合运用主要的民俗调查方法,理解历史的、当下的民俗学学科文化立场。
开设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民俗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外来学科本土化、学科理念演进等文化样本事件,最终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学科特征,承认并致力维护文化多样性,努力探索体现文化主体意识的途径,这与学校教育理念、与社会和谐发展导向是相通的。
本课程将在具体学科知识、方法的传授中强调这一理念,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本课程计划理论讲授课时10课时;要求完成4-6次课堂实践,合计2课时;并根据情况进行一次课外实践。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讲授一个学期,分为《民俗学原理》、《中国民俗事象》和《民俗田野调查》三部分。
本课程重点是学习民俗学学科知识;掌握学科基本原理,培养正确的学科观念;难点是训练学科原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民俗学原理》的重点章节是第二章。
难点章节是第四章。
民俗学概论

第一讲 概说——民间、民俗、民俗学
第 一 讲
概 民说 俗 学民
间 、 民 俗 、
——
推荐阅读书目
董晓萍, 《现代民俗学讲演录》, 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 论与方法》
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 叶涛,《民俗学导论》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中国民俗史》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
中国的民俗学——启蒙与救 亡
近代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
主张利用民俗作为工具,开化民智、救 治时弊 ,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
黄遵宪:中国民俗学的先驱 民俗具有难 以改变性和可以变异性的特征,初步形 成较为系统的民俗学理论
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现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表现
在创作革命童谣和弹词 ,章炳麟的《逐 满歌》,陈天华的《猛回头》和秋瑾的 《精卫石》;
民俗学对人类学的依附关系形成。
运一 动、 对民 民族 俗主 学义 兴和 起民了民俗 学:
俄苏的民俗学——争霸世界的需要
俄国的民俗学 :前期受到格林的理论影响, 后来接受了进化论。
苏联民俗学继承了俄国民俗学:接受了古 典进化论。
苏联民俗学与早期古典英美民俗学的相似 之处: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面纱下重述了帝 国主义的中心观。
西方世界的民间
德国(民俗学产生的摇篮)的民
二
间
、
对应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时
民
也指分层社会中人口基数最大的一 部分
间
赫德尔首先是从民族精神开始入手
的
寻找民族精神的载体 ,由此他找到 民歌,民歌的创造者既是下层人民,
基本贡献——
将人类学理论中国化,力图创造一个中国 的神话系统,同时以文学研究吸纳人类学 理论。
重文献分析,在抗战期间于西南地区开始 注重收集口头文学。
(最新整理)《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1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1的全部内容。
课程编号:01024345《民俗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An Introduction to Folklore Studies)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总学时:34(其中理论34学时)学分:2制定单位:中文系执笔者:李丹审核人:卢太康编写日期:2013年9月1日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民俗学”是我校本科生的选修课。
开设本课程旨在在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拓宽专业知识面;同时也为有相关研究兴趣,毕业后准备继续在此方向深造或者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同学铺垫基础,培养他们的研究热情,引导他们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探索研究.(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方法,以及主要的民俗文化知识。
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
理解今天人们为什么还要遵循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普及民俗知识,推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民间文化的认识,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各族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及多样性的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对本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课程任务这里所展示的民俗学概论计划,旨在使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民俗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民俗学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尤其是了解和掌握吉祥民俗艺术在中国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所讲授的相关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社会经济发展,为发扬光大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在今后社会经济生活中,强化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储备必要的知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赣南师范学院民俗学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民俗学概论》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一、考试方法:闭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二、试题类型:名词解释、问答题、分析题、论述题
三、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民俗与民俗学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四、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农业民俗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三、工匠民俗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一、饮食民俗
二、服饰民俗
三、居住建筑民俗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一、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
二、宗族组织民俗
三、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
二、岁时节日民俗的活动及特点
第六章人生仪礼
一、人生仪礼的性质
二、诞生仪礼
三、成年仪礼
四、婚姻仪礼
五、丧葬仪礼
第七章民俗信仰
一、信仰对象
二、信仰媒介
三、信仰表现形式
四、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民间口头文学
一、口头散言语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二、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流传和演变
三、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讲述和功能
四、民间诗歌的起源与传播
五、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
六、民间诗歌的体式、表现手法与功能
七、歌节、歌俗与歌手
第九章民间语言
一、民间语言的性质
二、常用型民间熟语
三、特用型民间熟语
第十章民间艺术
一、民间音乐
二、民间舞蹈
三、民间戏曲
四、民间工艺美术
第十一章民间游戏娱乐
一、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特征、功能与分类
二、民间游戏
三、民间竞技
四、民间杂艺
第十二章民俗学研究方法
一、主要民俗学流派及其方法
二、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三、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考试书目: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