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瓜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干热河谷牛角瓜根茎叶的解剖结构

干热河谷牛角瓜根茎叶的解剖结构作者:唐军荣葛娈马焕成刘惠民郑元罗明灿来源:《南方农业学报》2016年第02期摘要:【目的】解剖观察干热河谷地区牛角瓜根、茎及叶的结构,为干热河谷地区合理利用抗旱植物进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使用常规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技术解剖观察牛角瓜根、茎和叶结构,分析其适应干旱的机理。
【结果】牛角瓜为典型耐旱性植物,其根解剖结构表现高度木质化,木质部面积占根面积的(18.16±10.77)%;茎表现高度肉质化,髓面积占茎面积的(34.21±2.79)%;叶片厚度580.01±6.14 μm,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CTR(23.33±1.77)%。
【结论】牛角瓜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在干热河谷地区可作为植被恢复极端困难地段的先锋树种进行推广种植。
关键词:牛角瓜;根、茎、叶解剖结构;适应干旱机理;干热河谷中图分类号: S718.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191(2016)02-0251-050 引言【研究意义】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 L.)为萝藦科(Asclepiadaceae)牛角瓜属(Calotropis)直立灌木(中国植物志编委会,1977),是典型的阳性植物,对高温强光具有较强耐性,在干热河谷地区均有分布,在野生群落中生长良好且能进行天然更新(高柱等,2013)。
牛角瓜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可作为能源植物进行多次割茬利用;其纤维适合生产中高档针织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李瑞等,2007;方国平和胡惠民,2014)。
云南是我国干热河谷集中分布地区,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盘江和澜沧江等河流深邃的河谷是云南省典型的干热河谷区,地处北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区,干燥度≥1.6(赵琳等,2009)。
长期以来,干热河谷地区的树种选择,特别是乡土树种的选择及其适应机理一直是该区域研究热点之一。
牛角瓜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的乡土树种之一(范建成等,2013),一年四季均能开花结果特性与其根、茎、叶能适应干旱环境的特殊结构有关,但目前对其结构了解甚少。
牛角瓜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牛角瓜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作者:费魏鹤胡惠民李璇李卫东来源:《中国纤检》2011年第07期摘要:采用SEM、FT-IR、XRD和TG分析研究了牛角瓜纤维的形态、微观结构、结晶结构和热稳定性能,测定了其机械性能、含水率、回潮率,分析了其溶解性能,并与棉纤维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牛角瓜纤维;微观结构;热稳定性能;机械性能牛角瓜(见图1)是近年来发现的有利用潜力的能源植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等地,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非洲等干旱、半干旱及盐碱地区。
牛角瓜属(Calotropis R.Br.),隶属于萝摩科牛角瓜属植物,该属约有6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我国盛产其中的两种,一种为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 L.),又名断肠草、五狗卧花,分布于海南、广东、四川和云南,另一种为白花牛角瓜( Calotropis procera L.) ,在广东、广西、云南有零星分布[1−3]。
图1牛角瓜照片牛角瓜在民间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其根、茎、叶、果及各部位的白色汁液均可药用,具有抗菌、消炎、驱虫、化痰、解毒等作用,用于哮喘、咳嗽、麻风病、溃疡、痔疮、肿瘤等疾病的治疗[4-7]。
牛角瓜汁液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可用来开发液体燃料和有用化学品[8-9]。
以甲苯提取白花牛角瓜,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物得率为8%~18%,用红外光谱和核磁谱等检测提取物含有烷烃,但未报道其含量[10-11]。
对印度东北部产的白花牛角瓜研究表明,整株植物中油脂的含量为4.7%左右,热值与原煤接近[12]。
牛角瓜纤维(akund)[13]是从牛角瓜的种子上生长出来的,属天然植物纤维,其成分基本上由纤维素组成,与现在大量种植和使用的原料纤维——棉同属天然植物种子纤维,与逐步应用于家纺填充原料的木棉纤维同属,是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天然纤维。
初步研究表明,牛角瓜纤维有足够的潜力用于纺织面料或作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替代原料[14-15]。
“全能灌木”牛角瓜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Re s e a r c h Ho t S p o t a n d Tr e n d o f De v e l o p me n t a b o u t t h e
’ ’ Ve r s at i l e Bu s h” Ca l ot r o pi s gi g a nt e a L.
b u s h w i h t m e d i c i a l , t e x t i l e , e n e r g y , d i s e se a r e i s t a n c e , nd a o t h e r e c o n o m i c v a l u e . E s p e c i a l l y he t C lo a t r o p i s ̄ g a n t e a L . h a d g o o d a d a p t -
牛角瓜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20 0 9年 2月
河南大学学报 ( 学版) 医
J u n l f He a i e st ( e ia ce c ) o r a n n Un v r i o y M d c l in e S
Vo _ 8 No 1 I2 .
Fe . 2 09 b 0
国 家 发 明 专 利 1 申 0项 ; 编 《 南 药 用 植 物 现 代 研 究 》 主 海 、
《 天然产 物现 代分 离技 术 》 黎 族 药 志 》 和《 三部 著 作 。获 2 0 0 7年 第七 届 海 南 省 青年 科技
奖。
一 见 心苷 强
g 1 I 。 t { N 1
.
牛角瓜 属 强 心 苷 类 的苷 元 以 卡 罗 托 苷 元 (a— cl
d ca ) 该属 约有 6种 , 泛分 布 于亚 洲 和非 洲 的热 orp g nn 2 ) 主 , a ee , 广 to a e i ,2 为 并且 苷元 的 2 3位羟 基通 常与 , ,一 2酮 如 带亚 热带地 区。我 国盛产 其 中的两 种 , 种为 牛角 瓜 4 6二 去氧一一 己醛糖 双缩合 形成 二氧 六环 结构 , 一 ( a orp s ia t ) 分 布 于 海 南 、 东 、 川 牛角 瓜 苷 ( aor pn 4 、 牛 角 瓜 苷 ( aat , ) C lto i gg ne I , a . 广 四 clto i , ) 异 clci 5 n 和云 南 , 一 种 为 白 花 牛 角 瓜 ( aorp sp oea 等l ] 另 C lto i rcr 3 。其 中化合 物 1 ~1 “ 7 9在 糖 的 3位上 还 形 成 了 L ) 在广 东 、 西 、 ., 广 云南 有 零 星 分 布【 。牛 角瓜 属植 含 有 N 和 S的 杂 环 l ] 】 j 5 。其 他 苷 元 还 有 克 罗 苷 元 物 , 民间具 有广 泛 的药用 价值 , 在 其根 、 、 、 及各 (oo 1u ie i, ) ( zr iie 1 ) 通 过 3位 羟 茎 叶 果 c r ga c nn 9 和 uai nn , 2 , g g 部位 的 白色 汁液 均 可 药用 , 具有 抗 菌 、 消炎 、 虫 、 驱 化 基 与 葡萄糖 等糖 基 形 成 单糖 苷 或 者 双糖 苷 『 4
牛角瓜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牛角瓜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本文在综述萝藦科及萝藦科牛角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文献基础之上,重点关注强心苷类的抗肿瘤活性,选择牛角瓜为材料,主要研究了其化学成分、抑菌活性和抗肿瘤细胞活性。
课题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1、从牛角瓜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四个强心苷,经过核磁共振谱(NMR)、HR-ESI-MS质谱等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并选择了BEL-7402人肝癌细胞、SGC-7901人胃癌细胞、K562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Hela人宫颈癌细胞和A549人肺腺癌细胞五种肿瘤细胞,采用MTT方法,对其中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研究。
结果表明,强心苷类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对A549人肺腺癌细胞具有最好的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sub>50</sub>为0.122 ug/m L,化合物3对BEL-7402人肝癌细胞表现出最优的抗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
IC<sub>50</sub>为0.155 ug/mL。
非强心苷类具有较弱或无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2、牛角瓜的不同部位,根、茎、花、果,每个部位均分别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甲醇)进行索氏提取,并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对所得粗提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牛角瓜各个部位的石油醚粗提物均分别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且根和茎部位粗提物的抑菌活性优于花和果部位粗提物的抑菌活性。
广西维都林场牛角瓜引种栽培试验初探

广西维都林场牛角瓜引种栽培试验初探作者:李元强谢红艳李一民来源:《种子科技》2020年第11期摘要:试验研究了广西维都林场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主干修剪处理下牛角瓜生长及抗寒性差异。
结果表明:定植密度为1 m×1 m的植株生长最优,抗寒性最好;主干修剪保留高度为60 cm的植株结果率及保存率最高;牛角瓜生长易受寒害影响,引种栽培需遵循适地适树原则。
关键词:牛角瓜;引种;栽培试验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 L.)为萝藦科(Asclepiadaceae)常绿灌木,又名羊浸树、五狗卧花心、树棉等[1]。
牛角瓜在水土保持及防风固沙[2]、医药[3]、棉纺[4]、生物能源[5]等领域表现出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其在干热河谷地带自然植被群落中生长良好[6],但进行人工集约栽培,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7],因此开展牛角瓜的引种栽培研究逐步引起重视。
目前,国内外对牛角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繁育技术[8]、能源热值[9]、纤维成分与性能[10]、光合生理[11]、成分与药理[12]等领域,而对牛角瓜的栽培及抗寒性研究少见报道。
本试验在广西中部低山丘陵地区开展不同造林密度和不同截干处理对牛角瓜生长或抗寒性的差异研究,为牛角瓜引种栽培提供参考。
1 试验地概况试验点位于广西来宾市兴宾区维都林场(东经109°24′、北纬23°76′),属丘陵地貌,坡度15°,海拔70 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干旱,日照充足,年均气温20.7 ℃,年均日照时数1 750.4 h,年均降水量1 370.9 mm,年均蒸发量1 711.6 mm。
林地土壤主要是砂岩、砂页岩发育而成的砖红性红壤,以沙质酸性土壤为主,肥力中等,土壤厚度约80 cm。
2 材料与方法2.1 供试材料试验用苗由上海魔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供应。
2.2 试验方法2015年5月设计1 m×1 m、1 m×1.5 m和1.5 m×1.5 m 3种密度进行定植,研究3种定植密度下牛角瓜植株生长及耐寒性差异;2016年3月对植株主干进行修剪,设计4种不同修剪保留高度100 cm、60 cm、30 cm、0 cm,研究不同修剪保留高度对牛角瓜生长的影响。
牛角瓜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摘要: 目的
分 离牛 角瓜 ( C a l o t r o p i s g i g a n t e a L . ) 中的化 学成分并评价其体外抗肿 瘤活性 , 为确 定牛角瓜 中的抗肿 瘤有效成分
牛 角瓜 全 株 用体 积 分 数 9 5 % 乙醇 溶 液加 热 回 流提 取 , 减 压 回 收 乙醇 , 浓缩液加 水稀释后 经石油醚 、 三 氯 甲
Yu a n . h u ( 1 .T h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C h e m i s t r y f o r N a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s f o G u & h o u P r o i n c e a n d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G u i y a n g 5 5 0 0 0 2 , C h i n a ; 2 .T h e P h a r m a c y c o l l e g e f o G u i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G u i y a n g 5 5 0 0 2 5 , C h i n a )
提供 基 础 。 方 法
烷萃取 , 三氯甲烷 萃取物利 用正相硅胶、 反相 R p 一 1 8 、 微孔吸 附树脂 C H P2 0 P 、 S e p h a d e x L H一 2 0等柱 色谱 方法分 离纯化 , 通过理
化性质和光谱 数据进行 结构鉴定。结果 从牛 角瓜 中分 离鉴定 了 1 3个化合物 , 分别为 : 钉 头果苷 ( 1 ) ,鸟沙苷元 ( 2 ) ,阿江榄 仁酸( 3 ) , 3 ∈ 一 ( 1 毛 一 h y d r o x y e t h y 1 ) - 7 - h y d r o x y - 1 一 i s o b e n z o f u r a n o n e ( 4 ) , 胡 萝 卜苷 ( 5 ) , 丁香 脂素 ( 6 ) ,1 2 一 O — b e n z o y l — d e a c y l m e t a p l e x i g e n i n ( 7 ) , 3 - 羟基4一 甲氧基苯 甲酸 ( 8 ) ,齐墩果酸( 9 ) , 一 谷 甾醇( 1 0 ) , 1 一 萘 乙酸 甲酯( 1 1 ) , 对羟基苯 甲酸丁酯( 1 2 ) , — D — o l e a n — d r o p y r a n o s i d e ( 1 3 ) 。其 中化合物 2— 4 、 6~ 9 、 1 1~ 1 3为首 次从该植物 中分 离得到。体 外活性检 测显 示, 只有化合 物 1 、 2对肿瘤 H L E、 K 5 6 2 、 R P M1 8 2 2 6 、 MC F 7 、 MD A、 WM 9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 , 对肿瘤 K 5 6 2 、 R P MI 8 2 2 6细胞株 的增 殖抑制 活性尤 为显著 。结论 初步确定牛角瓜 中的抗肿瘤有效成 分为强心苷类化合物钉 头果苷及乌沙苷元。
两种中草药牛角瓜和麻风树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两种中草药牛角瓜和麻风树的次级代谢产物探究引言:中草药一直以来都是中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疾病。
牛角瓜和麻风树作为两种常见的中草药,其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鉴于其疗效和潜在的药物开发价值,本文对牛角瓜和麻风树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探究。
1. 牛角瓜的次级代谢产物探究牛角瓜,中草药学名为Acanthopanax senticosus,具有抗疲惫、免疫调整、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
近年来,探究人员对牛角瓜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广泛的探究。
通过分离和鉴定,发现了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包括黄酮类、三萜类、苯丙烷类、酚酸类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而苯丙烷类化合物则具有神经保卫和抗抑郁作用。
这些次级代谢产物不仅为牛角瓜的药用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新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有价值的药物前体。
2. 麻风树的次级代谢产物探究麻风树,中草药学名为Ailanthus altissima,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
近年来,探究人员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深度的探究。
通过分离和鉴定,发现了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包括苯酮类、三萜类、生物碱类、黄酮类等。
其中,苯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活性,而三萜类化合物则具有抗肿瘤和抗炎活性。
这些次级代谢产物为麻风树的药用效果提供了合理的诠释,并为开发新的自然药物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3. 牛角瓜和麻风树次级代谢产物的共同特点尽管牛角瓜和麻风树属于不同植物家族,但其次级代谢产物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起首,两者都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其次,在苯丙烷类化合物方面,牛角瓜和麻风树都含有一定量的具有神经保卫作用的化合物。
最后,在三萜类化合物方面,两者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有抗炎和抗肿瘤作用。
结论:牛角瓜和麻风树都是重要的中草药,其次级代谢产物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
牛角瓜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以及苯丙烷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神经保卫活性,而麻风树中的苯酮类化合物和三萜类化合物则具有广泛的抗菌和抗炎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
化合物名称
1
19-nor-10一hydrocalactinic acid methyl ester
2
1 8.20一epoxycalotropin
3
乌沙背元uzarigenin
4
牛角瓜苷calotropin
5
异牛角瓜苷calacroxycaiotropin
7
来源部位
C.gigantea C.procera Le
Le
I.e
i
小k
k k k
1.e、La、R Le,La、R
R
St、Se
R
St、Se
R一
St
一
St
一
St
St
st
La、R La、R
R La Le、La Le、I盘 Se
文献
3 3 3
、6
、
3 、5 6 3 3 3
47 8 47 8
4 8 8 8 9
calotoxin
卡罗托苷元calotropagenin
克罗毒苷元eorotoxigenin
玎鸺均加幻毖髂孔
proceragenin
衢
(19S)一3|19,19一Epoxy-2a,3J9,14fl-trihydroxy-19一methoxy一5a-card-20
(22)一enolide
Le-Leaves;La-I。atex;R—ROOtS;Se-Seeds;St-Stems.
4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第28卷第1期
caI《Jl∞p¨r、a曙I ac明a增
caloln巾l r湖clo'lyl a∞m吣
矗
b
proc雠eml Rt瓤.‘)H.p}{R2。(S)‘j2115
isorhamnetin
GIc
Fig.2
图2其他主要化合物结构 Structures of some other compounds
9
5、6 6
瓦6
8 8钆6 8 K)
万方数据
戴好富,等:牛角瓜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3
O
q一。 6.
l R=
RkOH R”=H
3 R=o}1.RkH。R”=CItO 0
I,R。
RbOH.R”==:Cl{O
4 R=OH,R’=H.R”==Il 5 R:一H.R’==Ott.R”一二}{ 6 R=OH,R’=H.R”一O}l
牛角瓜属强心苷类的苷元以卡罗托苷元(cal— otropagenin,22)为主,并且苷元的2,3位羟基通常与 4,6一二去氧一2一酮己醛糖双缩合形成二氧六环结构,如 牛角瓜苷(calotropin,4)、异牛角瓜苷(calactin,5) 等[3“]。其中化合物17~19在糖的3位上还形成了 含有N和S的杂环[5店]。其他苷元还有克罗苷元 (coroglaucigenin,9)和(uzariginine,12),通过3位羟 基与葡萄糖等糖基形成单糖苷或者双糖苷[4’7’8’。而 从牛角瓜叶中得到的化合物1,7,8,其糖基则为4,6一 二去氧呋喃糖[3]。化合物25是从白花牛角瓜中分离 得到的一个人工产物,被认为是从卡罗托苷元转变而 来的[7]。前人对白花牛角瓜(C.procera)的乳汁、 根、茎、叶和种子中的强心苷均有所研究,而牛角瓜 (C.gigantea)只有叶和根中的强心苷有所报道。目 前发现同时存在于两个种类中的强心苷只有牛角瓜
有口一香树脂醇(口一amyrin)、伊香树脂醇(p-amyrin)、蒲 公英甾醇(taraxaster01)、少蒲公英甾醇少taraxaster— 01)、羽扇豆醇(1upe01)以及它们的乙酸酯(acetate)
见图2。 从牛角瓜(C.gigantea)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黄 酮苷calotropiside、isorhamnetin一3一O-rutinoside和
验,提取物对由角叉胶诱导的小鼠爪子水肿可减轻 37%,发烧症状可减轻40%,而对扭体反应只有微弱 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显著抑制 作用,还观察到对前列腺素的释放具有剂量依赖性作 用【z川。牛角瓜花的乙醇提取物经口服对醋酸引起的 小鼠扭体反应和热板法试验均产生明显的镇痛作
voruscharin对5种人肿瘤细胞株均显示细胞毒活 用‘2引。 性,并且通过从uscharin和2”一oxovoruscharin半合 2.4肝保护作用
收稿日期:2008—12—12
万方数据
2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第28卷第1期
苷、异牛角瓜苷、弗如糖苷(frugoside)、克罗苷元等。 1.2 甾体类
A、gigantursenyl acetate B[1“,从其地上部分分离得 到taraxasteryl acetate[1 7。。从白花牛角瓜(C.pro—
2药理活性研究
2.1抗肿瘤活性 Kiuchi等采用MTT法体外测试了从牛角瓜根
中分离得到的3种强心苷calotropin、frugoside和4’一 。哥胁glucopyranosylfrugoside对20种人肿瘤细胞 株和5种小鼠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结果3种强 心苷对20种人肿瘤细胞株均显示活性,其中ca卜
deglucouzarin n圪璩M坫 乌札拉苷uzarin
:2 3一[p-(4-O-一D-glucopyranosyl-fl-D-6一desoxyallo-pyranosyl)oxy]
uzarigenin
uscharin
voruscharin
2"-oxovoruseharin 牛角瓜素uscharidin
见图2。 C2l甾体类化合物calotroposideA~G为从牛角 瓜的根中分离到的氧化孕搿烷寡聚糖苷,其糖链部分 由3个~5个加拿大麻糖或夹竹桃糖组成‘¨,lzJ。C:。 甾体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萝蘼科马利筋族植物 中u 31。此外,从白花牛角瓜(C.procera)新鲜的花中 分离得到甾体类化合物procesterol[j4J。 1.3 三萜类 见图2。 对牛角瓜(cf gigantea)的乳汁提取物进行GI,C 和GC-MS分析以及与标准品对照,结果表明其中含
牛角瓜(C.gigantea)的根中分离得到calotroplupe— (C.procera)的根皮中分离得到一个酯类化合物cal-
nyl acetate A、lupeol acetate B、gigantursenyl acetate otropterpeny|ester[19J。
表1强心苷及其苷元 Table 1 Cardiac glycosides and their aglycomesin
中图分类号:R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606(2009101—0001一07
1 牛角瓜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L 1见霎:鼍,。
牛角瓜属(Calotropis)隶属于萝蘑科(Asclepia— daceae),该属约有6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的热 带亚热带地区。我国盛产其中的两种,一种为牛角瓜 (Calotropisgigantea L.),分布于海南、广东、四川 和云南,另一种为白花牛角瓜(Calotropis procera L.),在广东、广西、云南有零星分布[1]。牛角瓜属植 物,在民间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其根、茎、叶、果及各 部位的白色汁液均可药用,具有抗菌、消炎、驱虫、化 痰、解毒等作用,用于哮喘、咳嗽、麻疯病、溃疡、痔疮、 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国外学者对该属植物中的 两个种类即牛角瓜(C.gigantea)和白花牛角瓜(C. procera)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已经分 离鉴定了20多种强心苷,这些强心苷大多显示强抗 肿瘤活性。此外还分离鉴定了C。。甾体、三萜、黄酮 等成分。
ealactinic acid methyl ester
8
1 9一carboxyicaiactinic acid methyl ester
9
克罗苷元coroglaucigenin
m 弗如糖苷frugoside
4’一(卜pI二卜glucopyranosylfrugoside
uzarigenine
uzarigenone
牛角瓜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戴好富1,王茂媛1’2,梅文莉1,王祝年2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口571101;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儋州571737)
摘要:牛角瓜属(Calotropis)隶属于萝蘑科(Asclepiadaceae)。该属约有6种。我国产的为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 I。.)和白花牛角瓜(Calotropis procera I,.),其作为传统药用植物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着悠久的药用历 史。它的根、茎、叶、果及各部位的白色汁液均可药用,具有抗茵、消炎、驱虫、化痰、解毒等作用,用于哮喘、咳嗽、麻 疯病、溃疡、痔疮、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国外学者从上述两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强心苷类、c2,甾体类、三萜类以及黄酮 类等多种类型的化合物,其中强心苷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其他化合物具有抗茼和昆虫拒食等生理活性。本 文将对迄今为止从牛角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各类化学成分进行整理分类,同时对其药理活性,尤其是强心苷类 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构效关系进行综述。 关键词:萝摹科;牛角瓜属;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强心苷
成一系列衍生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的构效关系研究,结 果表明,C一10位具有甲醛基或者羟烷基而14位具 有伊羟基的强心苷活性最好[5]。Lhinhatrakool和
cera)的花中分离得到calotropenyl acetate[18],从其 根皮中分离得到calotropursenyl acetate和cal— otropfriedelenyl acetate[19],从其茎中分离得到3一D 口一L-rhamnopyranosyl(1—2)一pD-glucopyranosyl一3一 hydroxyolean-1 2—·en—-28 oic acid-—28—-O-fl-D-xylopyr—- anoside(a)、3-O-a—L—rhamnopyranosyl(1·2)廿胁 xylopyranosyl(1·2)-fl-D-glucopyranosyl(1—6)—伊 D-glucopyranosyl(1_3)-fl-D-glucopyranoside一3phy— droxy olean一12-ene-oic acid(b)和3-hydroxyolean一 12一ene-28一oic acid一28一o-#D-glucopyranoside(c)[20’21】。 1.4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