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程序gai
植物化学课件第二章

药物分子设计(Molecular drug design):通过科学 的构思和理性的策略,构建具有预期药理活性的新化学实 体的分子操作。 创制一个全新药物并上市需耗时13年,耗资约3亿美圆。 Petsko G.A. Nature, 1996, 384: supp., 7-9
3、植物化学分类学知识 4、植物化学成分信息 5、偶然的信息和意外的发现
6、在已有的植物化学、医药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文献检索确定研究对象
1975年,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研制专用于分析、归纳、 选题的数据库Napralert (Nature Production Alert 天 然产物数据库)问世。该数据库主要收录了1975 年以来 有关天然产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的信息,是世 界上目前较大的天然产物数据库。该数据库有大约20% 的文献是收录了1975 年以前的研究成果,其更新速度 为每月大约600 篇文献。可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提出申 请,请数据库管理人员帮助查找有关数据。电子邮件地 址为:quinn@。 研究文献:115000篇 化学物质:129000个 植物、动物、海洋生物、微生物:48000种
第五节 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改造与构效关系 新药的创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和领域:分 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药物化学、计算机科学、药物分 析化学、药理学、毒理学、药剂学、制药工艺学等。 药物的基本属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控性 药物的基本属性由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构建药物的 化学结构是创制新药的起点。药物分子设计(Molecular drug design)是实现新药创制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5)、水提取:水溶性成分(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2、已知成分和化学结构类型
压榨脱油脂——石油醚、汽油或苯脱油脂——提取
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

提取溶剂的选择原则
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薄膜蒸发连续提取法
提取方法
常压过滤(折叠滤纸) 减压过滤——布氏漏斗接抽滤装置
提取液过滤
蒸发 蒸馏:⑴常压蒸馏 ⑵减压蒸馏
第三节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原理:
渗透率极强、提取效率高、 提取速度快、不破坏物质结构、 能实现选择性提取。
优点:
溶剂:CO2
第四节 超声技术提取法
原理 利用超声波产生的强烈振动和空化效应加速植物细胞内物质的释放、扩散并溶解进入溶剂中,并保持被提取物质的结构和生物活性不发生变化。 优点 缩短提取时间、消耗溶剂低、浸出率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提取液的浓缩
第二节 水蒸气蒸馏法
意义 水蒸气蒸馏是用来提纯或分离有机物的一种方法。 基本原理 二组分混合的液体,在一定温度下时每种液体都有其各自的蒸气压,其蒸气压的大小与每种液体单独存在时蒸气压力一样。
水蒸气蒸馏法 适用于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植物成分的提取,这些化合物与水不相混溶或仅相微溶,且约在100C时有一定的蒸气压。如大蒜素 、丹皮酚 、麻黄碱的提取。 分馏法:沸点不同进行分馏,然后精制纯化 减压蒸馏:降低沸点,减少分解和增加分馏效果,也称真空蒸馏。 注意事项(略)。
第二章 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
提取分离是研究天然产物的起点。 提取分离即去粗存精 ,根据化学指标、生物指标追踪分离有效成分(生理活性成分)。
第一节 溶剂提取法
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其它成分溶解度小。
不与有效成分起化学反应。
第五节 微波辅助提取法
原理
植物样品在微波场中吸收大量的能量,使细胞内部的物质直接与相对冷的萃取剂接触,强化提取过程。
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研究

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研究植物化学成分是指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学物质,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生物碱等。
其中,植物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往往是复杂的天然产物,这些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常用于中药和保健品的研发制造。
因此,如何高效分离和鉴定植物化学成分,成为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植物样品处理植物样品处理是植物化学成分分离和鉴定的先决条件。
在样品制备过程中,需要采取科学、恰当的方法,以避免样品的受污染、降解和丢失。
对于在野外直接采集的植物,通常需要先将其洗净、晾干后再打粉末。
而在实验室中,可以将采集的植物鲜品(如叶片、根茎、果实等)经过切碎和研磨后制成粉末,以便于后续化学分析和鉴定。
二、提取方法提取是植物化学成分分离的核心步骤之一,直接影响到后续分离和鉴定的效果和质量。
传统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乙醇提、乙酸乙酯提、正己烷提等。
其中,水提法通常用于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的提取,而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则主要用于提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黄酮类、苯丙素等)。
近年来,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超临界流体是介于气态和液态状态之间的物质,具有较小的粘度和表面张力,能够高效地提取植物中的有效成分。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具有环保、高效、快速、无损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三、分离方法植物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通常是复杂的混合物,需要使用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以保证后续的鉴定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传统的分离方法包括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反相柱层析、离子交换柱层析等。
这些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化合物的性质、极性、分子量和分配系数等因素。
近年来,液相色谱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成为植物化学成分分离的主要手段。
HPLC技术基于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作用力差异,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对植物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四、鉴定方法植物化学成分鉴定是研究植物药理活性的重要环节,它需要发现并鉴定植物化合物,解析其结构,明确其化学特性、物理性质和药学作用。
《两种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两种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一、引言植物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形式之一,其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和独特的药理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植物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研究其化学成分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两种植物A和B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分析其各自含有的化学物质和可能的药理作用。
二、植物A的化学成分研究1. 实验材料与方法本部分实验采用植物A的干燥根茎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分离、纯化等步骤,对植物A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和鉴定。
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如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2.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发现植物A中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萜类化合物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A中占据主要地位,如异槲皮素、金丝桃苷等。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多种未知的化学成分,这为进一步的药理研究提供了可能。
3. 结果讨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因此,植物A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能具有类似的药理作用。
此外,生物碱和萜类化合物也可能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这些化学成分的发现为植物A的药理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植物B的化学成分研究1. 实验材料与方法本部分实验以植物B的叶片为研究对象,同样采用提取、分离、纯化等步骤,对植物B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和鉴定。
我们采用了与植物A相同的现代分析技术。
2.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植物B中主要含有酚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和多种微量元素。
其中,酚类化合物是植物B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如黄酮醇和酚酸等。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具有独特结构的化合物。
3. 结果讨论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因此,植物B的化学成分研究为其在医学和保健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我们发现的具有独特结构的化合物可能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候选物质。
四、结论通过对两种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我们发现在不同的植物中存在丰富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植物资源学——植物化学知识

3.溶解性 游离生物碱极性较小,不溶或难溶于水,溶于氯 仿、二氯乙烷、乙醚、乙醇、丙酮、苯等有机溶 剂,在稀酸水溶液中溶解而成盐。 生物碱的盐类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醇,不溶或 难溶于苯、氯仿、乙醚等;与游离生物碱相反。 例外,季铵碱如小檗碱、酰胺型生物碱和一些极 性基团较多的生物碱则一般能溶于水,习惯上常 将能溶于水的生物碱叫做水溶性生物碱。 中性生物碱难溶于酸。 含羧基、酚羟基或含内酯环的生物碱等能溶于稀 碱溶液中。某些生物碱的盐类如盐酸小檗碱则难 溶于水,少数生物碱的盐酸盐能溶于氯仿中。 溶解性对提取、分离和精制生物碱十分重要。
同一种生物碱也可分布于不同科中,如在毛 莨科、小檗科、防已科与芸香科的一些植物 中都有小檗碱。
生物碱可存在于植物体内各个器官中,同 种植物中所含生物碱常不止一种,有的可 含数种至数十种。 如罂粟约含25种生物碱 长春花中含70余种生物碱。 生物碱在植物体内各部分中分布是不相等 的,往往集中于某一器官或某一部分中。 如乌头(根)、黄连(根茎)、黄柏(树皮)、颠 茄(叶)、麻黄(地上茎)、洋地黄(花)、吴茱 萸(果实)、马钱子(种子)等。 在同一植物的不同部分,不但生物碱的含 量有差异,而且生物碱的种类也可能不同。
(一)糖类及甙类
糖类(suger,saccharides)又称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s),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 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初生产物。糖类不仅是 植物体内的贮藏养料,而且是生物合成其 他有机化合物的前体。 按照组成糖类成分的糖基个数,可将糖类 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三类。
糖 类(suger,saccharides)
(五)生物碱
植物化学成分结构研究方法PPT学习教案

O
EtO
R
H
OH
O
O
R
OEt
H
OH
O
第38页/共65页
HMQC
第39页/共65页
作用:
用于确定分子量;
求算分子式; 提供其他的结构信息;
特点:பைடு நூலகம்
适宜测定极性偏小和中等极性的化合物;
常规质谱仪价格比较便宜,一些特殊质谱仪很昂贵;
样品用量少(只需5~10 μg)
第40页/共65页
合物碱性功能基或酸性功能基的存在以及有无内 酯、内酰胺结构。
第6页/共65页
● 化学降解法
将复杂分子通过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
降解为几个结构比较简单又稳定的小分子化合 物,通过对降解产物的结构鉴定,再按降解机 理合理地推导出原来可能的化学结构式。
第7页/共65页
● 特点:
需用化合物量大; 反应剧烈; 主要产物得率少又费时;
质 谱 仪
第13页/共65页
测定范围:波数200~400nm 之间 作用: 提供基本骨架信息; 样品中杂质的测定 定量分析 特点:
液态样品才能测定;
常规紫外光谱仪价格低廉;
) 样品用量少(只需5-10 μg
第14页/共65页
生色团 产生紫外吸收的不饱和基团,如 C=C, C=O, O=N=O等;
测量方法: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发生 能级跃迁时,核磁矩方向改变产生 感应电流来测定核磁共振信号。
特点:比测透过率法灵敏度高。
第22页/共65页
23
1、化学位移定义 化学位移:同种核由于在分子中的化学环
境不同而在不同共振磁场显示吸收峰的 现象。(化学位移值是外磁场强度的百 万分之几) 化学环境:指核外电子以及邻近的其它原 子核的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
植物化学第二章---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程序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Journal of Natural Remedies Pharmaceutical Biology Journal of Essential Oil Research Phytochemical Reviews Phytomedicine Phytotherapy Research Carbohydrate Research
2012-3-27
12
主要刊登天然产物研究方面的热点 研究领域综述性文章, 在 左右 研究领域综述性文章,IF在9.0左右
主要刊登植物化学、 主要刊登植物化学、植物分子生物 学等研究的原始论文
2012-3-27 13
主要刊登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原始论 文,由巴基斯坦主办
主要刊登植物化学在医学上应用相关 的原始论文, 的原始论文,由德国药用植物学会主 办
2012-3-27
37
糖 氨基酸、 氨基酸、蛋白质和酶 有机酸 无机成分
2012-3-27
26
另外,植物化学研究工作中,特别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工作 中,需要定向的寻找某类化学成分,要进行某类化学成分的 单项预试验。
例如:为寻找合成甾体激素的原料甾体皂苷及其苷元,就要建立简便 的甾体皂苷及其苷元的预试验方法。
2012-3-27
27
在做预试验之前,应了解植物的产地、生物学特性和分类学 鉴定,以及借助外观、色、嗅、味等对植物样品所含成分作 初步观察,以提供进一步检查的参考。
2012-3-27
23
美国专利及商标局的政府网站
可查阅1976年以来的美国专利,且能看全文,但没有化 学结构式和图表; 网址:
化学信息网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化学研究室建立,收载并链接了包括 中国在内的世界数十个国家专利局的网站及所有目前常 用的专利查询服务器网址,还链接了一些重要的化学数 据库、化学软件、网上化学期刊及化学化工信息网站。 网址: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四大谱

则:O元素的含量=(100-79.35-10.21)%=10.44%
三种元素在分子结构只含所占的比例: C: 79.35/12=6.61 H: 10.21/1=10.21 O:10.44/16=0.65
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原子个数比为: 6.61:10.21:0.65=10.16:15.58:1≈10:16:1
该化合物实验式:C10H16O 分子式(C10H16O)n n=1,2,3…
确定分子量
• 质谱法
采用电子轰击质谱(EI-MS)测得上述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为456。
则:MC10H16O = 152
n= 456/152 = 3
推出分子式(C10H16O)3 即C30H48O3
为刺果甘草皂苷元
高分辨质谱(HR-MS) M = 164
2.未知化合物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
初步推断 化合物类型 测定分子式, 计算不饱和度 确定官能团、 结构片断、骨架 推断平面结构 确定立体结构
1.观察样品在提取、分离过程中的行为 2.测定理化常数,如溶解度、色谱行为、定性反应等 3.结合文献调研 1.高分辨质谱(HR-MS) 2.元素分析(EA)+分子量测定 3.同位丰度比法
应用
推断骨架,如含共轭体系(不饱和双键、芳香化合物) UV相同的化合物,不能确定为同一个化合物
3.结构研究的主要方法
红外光谱(IR)
定义
分子的振动-转动(即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吸收红外 区域(4000-500cm-1)的光引起能级跃迁,测得的图谱为红外光 谱。 红外光谱是分子光谱,反映功能团与波长的关系。 如未知物与已知物IR完全一样,即可确定为此化合物。
定义
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电磁波的辐射,有磁距的1H原子核 吸收一定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 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氢同位素中,1H丰度最大,信 号灵敏,1H-NMR易测,应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部位提取物 各部分均有活性, 但活性均不强
活性筛选指标 最好采用 体内的方法 等剂量不等强度原则 活性部位 色谱或其他方法 进行分离 前体 药物
活性筛选和评价
失败
化学结构 理化性质 波谱数据
有效单体
活性测试
各种组分
量较少,采用 体外方法
作业
请 简要叙述分析某药物中有效成分的研究程序?
第二节 文献资料查阅和信息收集
• • • • • 主要专著和教科书 主要工具书和检索工具 期刊杂志 网上查阅文献资料(文献查阅网站、专利) 其他有用信息
第三节 植物化学成分的预实验
在分离活性成分前,先用几种不同极性的溶 剂分别进行提取,进行生物活性筛选,确定 哪一个溶剂提取部位有效后,再对该部位进 行各类化学成分的预试验,从而缩小预实验 的范围。
31号黄柴胡 (柴胡皂苷 )
人 猴七 【主要成分】 三七皂苷、三七皂苷乙
人参皂苷-Rh2
3、 糖和苷
(1)斐林试剂:+硫酸铜、酒石酸钾钠 —— 砖红色沉淀(还原 糖) (—)+1%HCl +NaOH 沉淀(苷元) △30min 上清液(+)(多糖) (2)Molish反应:+α-萘酚-浓硫酸 →紫红色环(多糖或苷) (3)银镜反应:+0.1N硝酸银、5N氨水 →银褐色(还原糖) (4)薄层层析检查::吸附剂——硅胶G或纤维素 展开剂—— n-BuOH:Pd:H2O;15%HAc 显色剂—— 苯胺-邻苯二甲酸
一、 预试溶液的制备 1、 水提取液——糖、多糖、有机酸、皂苷、酚类、 鞣质、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2、 乙醇提取液——酚类、鞣质、有机酸、香豆素、 强心苷、黄酮、蒽醌、甾体 3、 5%HCl-乙醇提取液——生物碱 4、 石油醚提取液——甾体、萜类、脂肪油……
灵芝
预试验的注意事项
1.根据各种成分的不同性质,选用适宜的溶剂提取, 以保证有效成分能被提取出来。 2.试验提取液的浓度应足以达到各该反应的灵敏 度。 3.试验提取液的酸碱度(pH)值应不致影响鉴别 反应中所需要的pH值。相差甚大时应事先调节。 4.提取液较深时,容易影响观察鉴别反应的效果, 此时可适当稀释,或进一步提纯。
冬虫夏草
• 各类化学成分均具有一定的特性,一般可由植物 的外观、色、嗅、味等作为初步检查判断的手段 之一。 • 如植物样品折断后,断面不油点或挤压后有油迹 者,多含油脂或挥发油;
• 有粉层的Leabharlann 含淀粉、糖类;• 嗅之有特殊气味者,大多含有挥发油、香豆精、 内酯; • 有甜味者多含糖类;味苦者大多含生物碱、甙类、 苦味质;味酸者含有有机酸;味涩者多含有鞣质 等等。
正式生产
Content
1. 2. 3. 4. 5. 研究对象的确定 文献资料查阅和信息收集 植物化学成分的预实验 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改造和构效关系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
• 1. 2. 3. 4. 5. 6. 依据: 古代医学典籍、民族医学资料或民间经验 当地植物样品随机抽取 植物化学分类学知识 植物化学成分信息 偶然的信息和意外的发现 检索工具(internet)
2、 皂苷
(1)泡末试验:振摇 →大量持续性泡末 +0.1M HCl 二管泡末高度相同(三 萜皂苷) +0.1M NaOH 碱管高于酸管(甾体皂 苷) (2)溶血试验:+2%红血球悬浮液 →溶血 (3)Lieberman—Burchard反应:+醋酐-浓 硫酸—— 紫红色(三萜皂苷) 黄-红-紫-污绿(甾体皂苷)
5.黄酮及其甙类
• (1)盐酸-镁粉反应:+HCl-Mg →红色 • (2)三氯化铝反应:+AlCl3 →黄色 • (3)浓氨水反应:+NH3 →亮黄或橙色
含罗汉果甙,另含果糖、 氨基酸、黄酮等
6、 生物碱
(1)沉淀反应——碘化汞钾试剂 →白色或浅黄色沉淀 碘化铋钾试剂 →橘红色沉淀 碘—碘化钾试剂 →浅棕或暗棕色沉淀 硅钨酸试剂 →浅黄或黄棕色沉淀 磷钨酸试剂 →浅黄色沉淀 磷钼酸试剂 →白色或淡黄色沉淀 苦味酸试剂 →黄色结晶或非结晶形沉淀 鞣酸试剂 →棕黄色沉淀 氯化金试剂 →黄色结晶 氯化铂试剂 →白色结晶 雷氏铵盐 →红色无定形沉淀 (2)薄层层析检查:吸附剂——碱性氧化铝(Ⅲ级,干法铺板) 硅胶G(稀碱湿法铺板) 展开剂——氯仿:甲醇 显色——UV;碘化铋钾
预试验的要求: 1. 预试验之前,了解植物的产地、生物学特性和分类 学鉴定,以及借助外观、色、嗅、味等对植物样 品所含成分作初步观察,以提供进一步检查的参 考。 如:甜味 可能含糖类 苷类 味酸 可能含柠檬酸 苹果酸等羟基酸 味苦 可能含有生物碱 苷类 苦味质 2. 简便快捷且尽量正确 一般试管试验 也可用纸片法 纸色谱或薄层色谱
10、强心苷
(1)Kedde试剂:+3,5-二硝基苯甲酸试液 →紫红色 (2)Baljet试剂:+碱性苦味酸试液 →橙或橙红色 (3)Legal试剂:+亚硝酰铁氰化钠试液 →紫红色 (4)K-K反应:+FeCl3/冰HAc、浓H2SO4→ 上层绿~蓝色 (2-去氧糖) 界面红棕色 (5)薄层层析检查:吸附剂——硅胶G 或中性氧化铝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即 去粗取精
研究植物化学成分不外乎两种情况: a. 对活性成分的性质一无所知 b. 提取已知的成分或已知的化学结构类型 (黄柏中提取 生物碱黄连素)
a. 对于活性成分一无所知的情况: 在临床或药理试验配合下,经不同溶剂提 取,确定有效部位,然后再逐步划分,追踪 活性成分最集中的部位,最后分得单体。 b. 对于已知成分或已知化学结构的情况: 查阅资料 得到较好的提取方法
展开剂—— n-BuOH:HAc:H2O(4:1:5) 显色剂—— 碱性3,5-二硝基苯甲酸试液→紫红色 碱性苦味酸试液 →橙红色
11、挥发油、油脂
(1)油斑检查:油斑挥发 →挥发油; 油斑 不消失→油脂或类脂 (2)磷钼酸反应:喷洒5%磷钼酸试液 → 蓝色(油脂、三萜、甾醇)
第四节 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和 结构鉴定 提取分离的过程:
预试验主要分两类: 一、单向预试法 仅为了测定某一特定成分。主要用水提取液、 醇提取液和石油醚提取液来进行某类成分的 检验。 二、系统预试法 对植物中的各类成分进行比较全面的定性检 查。常用递增极性的方法,依次用石油醚、 乙醚、乙醇和水等进行抽提。
• 植物的化学成分较复杂,有些成分是植物所 共有的,如纤维素、蛋白质、油脂、淀粉、 糖类、色素等。有些成分仅是某些植物所特 有的,如生物碱类、甙类、挥发油、有机酸、 鞣质等。
五味子
8、甾体
(1)Lieberman—Burchard反应:+醋酐-浓硫酸 →黄-红-紫 -污绿 (2)氯仿-浓硫酸反应:+氯仿-浓硫酸 氯仿层→红或青色 硫酸层→绿色荧光 (3)五氯化锑或三氯化锑反应:+SbCl3或SbCl5 →红色 (4)薄层层析检查: 吸附剂——中性氧化铝或硅胶G 展开剂—— C6H6-MeOH;CHCl3-MeOH 显色剂—— 10%磷钼酸 →蓝-蓝紫色 5%三氯化锑试液 →红、棕红或绿色
5.鉴别反应时应注意防止多类成分的相互干扰,以免出现 假阳性,或颜色不正等情况。最好在化学鉴别的同时,做空 白试验和对照试验(用已知含某类成分的中草药或纯品做阳 性对照)。 6.在鉴别试验中,如果某一类成分的几个鉴别反应结果不 一致时(即有的呈阳性反应,有的呈阴性)则应进行全面分 析。首先应注意呈阳性反应的试验是否属于该类成分的专一 反应,否则应检查其他类成分能否产生该反应,从多方面加 以判断。但也应注意,某些反应只能对某一类成分中的某个 化学基团呈性反应,如检查黄酮类的盐酸――镁粉试验,它 只对黄酮类中的羟基黄酮类(黄酮醇类)反应明显,其余类 的黄酮类则不甚明显,但也不能轻易否定不是黄酮类,为了 避免孤立和片面的下结论,一定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
第二章 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程序
COOH O
OH
O
O
OH
OH
HO OH O
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
Procedure 选定研究对象 收集原料、 品种鉴定 筛选活性
有活性
动物实验
申报临床研究
(Ⅰ期临床、 Ⅱ期临床)
制剂工业化研究
申报新药证书及生产批准文号
试生产
Ⅲ期临床实验(安全性考察)
文献调研、 成分预实验、 提取
重楼──云南重楼 化学成分 含多种甾体皂甙
小米辣: 化学成分:辣椒定是A,B,C三种甾体的混合物 ,有抑菌作用
9、香豆素、内酯
(1)开闭环反应:+1%NaOH→澄清 +2%HCl→混浊 (2)异羟污酸铁反应:+7%盐酸羟胺、10%KOH △ +稀HCl、1%FeCl3 →红色 (3)重氮盐试剂:+对硝基苯胺、亚硝酸钠 →红色 (4)薄层层析检查: 吸附剂——酸性硅胶G或硅胶G 或酸性氧化铝 展开剂—— 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4:1) 显色剂—— UV→蓝色荧光 异羟污酸铁试液 →红色
二、鉴别方法 1、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1)加热沉淀试验:加热煮沸 →混浊或沉淀 (蛋白质) +5%H2SO4(不加热)→混浊或沉淀 (2)双缩脲反应:+40%NaOH,1%CuSO4 →紫色、红色或 紫红色(多肽、蛋白质) (3)茚三酮反应:+0.2%茚三酮试液 →蓝或蓝紫色(氨基酸、 多肽、蛋白质) (4)吲哚醌反应:+吲哚醌试液 →各种颜色(氨基酸) (5)Millon反应:+Hg,H2NO2 →红色(蛋白质分子中有酪 氨酸组成) (6)Hopkins-Cole反应:+乙醛酸,浓硫酸 →各色(蛋白质分 子中有色氨酸组成) (7)氨基酸的薄层层析检查: 吸附剂——硅胶 展开剂—— n-BuOH,n-BuOH:HAc:H2O 显色剂——0.25%茚三酮试液 →紫红色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