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学成分结构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植物化学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

植物化学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

植物化学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植物化学是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的学科。

通过分析植物的化学成分,我们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以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时,植物化学还可以应用于药物开发、食品科学和农业生产等领域。

一、植物化学成分植物化学成分是指植物体内存在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等。

植物的化学成分非常多样化,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主要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等;二是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鞣质和挥发性油等;三是微量元素,如铁、锌和锰等。

不同的植物含有不同组成和含量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决定了植物的生理功能和用途。

二、植物化学反应植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和转化反应等。

植物通过这些化学反应实现自身的生长和发育,并对外界环境做出相应的响应。

合成反应是指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合成新的化学物质,如植物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分解反应是指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经过酶催化反应分解为较简单的物质,如植物分解脂类的过程。

转化反应是指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如植物中的某些成分在提取或处理过程中发生转化。

三、植物化学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植物化学在药物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药物的活性成分来自于植物中的化学物质。

通过从植物中分离和提取活性成分,并进行结构分析和药理学研究,可以发现新的药物候选物。

例如,从中草药中提取的化合物中发现了抗癌药物紫杉醇。

因此,植物化学的研究对新药物的发现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四、植物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植物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成分的研究中。

植物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可以用作天然食品添加剂,改善食品的口感、保鲜性和色泽等。

同时,植物化学的研究还可以揭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抗氧化物质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机制,为食品的营养价值评价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五、植物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农药和肥料的研发方面。

三种秦岭植物中萜类化学成分的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三种秦岭植物中萜类化学成分的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三种秦岭植物中萜类化学成分的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三种秦岭植物中萜类化学成分的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研究1. 引言秦岭地区作为中国著名的山岭之一,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植物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其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对于药物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萜类化合物是植物中一类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本文通过对三种秦岭植物中萜类化学成分的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旨在探究这些植物的药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2. 材料与方法选取秦岭地区的三种植物,包括雪莲花、秦岭乌头和华盖菌。

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植物中的挥发油和醇提物。

采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得到单一成分,并应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技术对其化学结构进行研究。

利用多种生物活性实验方法对萜类化学成分的药理活性进行评价。

3. 结果与讨论3.1 结构鉴定通过对三种植物中提取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发现其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

其中雪莲花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雪莲花醇、雪莲花酮等;秦岭乌头中主要包含乌头酮、乌头醇等成分;华盖菌中的化合物主要为萜类物质、甾体成分等。

这些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呈现出多样性,具有活性基团和独特的分子骨架。

3.2 生物活性评价通过生物活性实验对这些化合物的药理活性进行评价发现,这些萜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药用活性。

其中,雪莲花中的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有助于清除体内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秦岭乌头中的乌头酮具有抗炎、镇痛和抗菌等活性,对一些炎症相关疾病具有潜在治疗作用。

华盖菌中的萜类物质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对某些肿瘤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4.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秦岭地区三种植物中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植物具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其中萜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这些化合物在抗氧化、抗炎、抗菌和抗肿瘤等方面展现出潜在的药用价值。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化合物的药理机制和临床应用前景,为药物研发和药物应用提供更多有益信息,并为秦岭地区植物资源的保护提供实质性的支持综上所述,秦岭地区的雪莲花、秦岭乌头和华盖菌中提取得到的萜类化合物具有多样性的化学结构和丰富的生物活性。

第三章 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纯化

第三章  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纯化

30
第三节
一、理化检识
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检识方法
理化检识主要是利用物理方法或化学反应来鉴定天然产 物中是否含有某一种或某一类化学成分。常用化学反应来达 到检识的目的,其转属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易行。根 据反应产生的结果分为以下两种: 1)沉淀反应 某些成分的溶液中加入某种试剂后,能产生难溶性的沉 淀,以沉淀的产生为阳性反应结果。 2)呈色反应 天然产物中许多成分能与某种试剂反应,产生特定颜色 或颜色变化,如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加碱液购显红色或红紫色 等等。 31
7
(三)沉淀法
是在提取液中加入某种试剂使产生沉淀,以获得有 效成分或除去杂质的方法。依据加入试剂或溶剂的不 同,可分为以下四种方法:
1、溶剂沉淀法:指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 混合溶剂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实现 分离。 水提醇沉法:可使多糖、蛋白质沉淀 醇提水沉法:可沉淀亲脂性成分
3、吸附原理: 1)吸附性:大孔吸附树脂本身具有吸附性,是由范德华 力或氢键吸附的结果。
2)筛性原理:是由大孔吸附树脂本身的多孔性所决定的。
4、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效果的因素: 1)化合物极性的大小:极性大的化合物适于在极性的大孔 树脂上分离;而极性小的化合物则适于在非极性的大孔树脂 上分离。 2)化合物体积的大小: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物体积越大, 吸附力越强。 27
聚酰胺 吸附剂 适用于极性吸附剂, 而非极性吸附剂则相反
22

离子交换色谱法 离子交换色谱法是利用各种离子性成分与离子交换树脂进 行离子交换反应时,因交换平衡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主要适合分离离子型化合物,如:生物碱、有机酸、氨基酸、 肽类和黄酮类。 1、离子交换树脂的类型:
强酸型 阳离子交换树脂 弱酸型 阴离子交换树脂 弱碱型 强碱型

地锦草化学成分研究

地锦草化学成分研究

地锦草化学成分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地锦草的化学成分。

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和 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确定结构。

结果:从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得8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ⅱ)、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ⅲ)、槲皮素(ⅳ)、短叶苏木酚(ⅴ)、槲皮素-7-o-β-d -葡萄糖苷(ⅵ)、紫云黄芪苷-6″-o-没食子酸酯(ⅶ)、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半乳糖苷(ⅷ)。

结论:化合物ⅲ,ⅵ,ⅶ和ⅷ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地锦草;化学成分;黄酮;短叶苏木酚【中图分类号】r6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298-02地锦草为地锦euporbia humifusa willd或斑地锦euporbia maculata l..的干燥全草。

地锦草分布广泛,资源丰富。

历版《中国药典》均收载地锦草,其味辛,性平,归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效。

药理研究表明地锦草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止泻、抗氧化、保肝、抑制肾功能损伤、抗肿瘤、抗焦虑和镇痛等作用[1]。

已报道的文献中关于地锦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较少,为探寻其有效成分,本文对地锦草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从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得到了8个化合物(ⅰ~ⅷ),其中化合物ⅲ,ⅵ,ⅶ和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 仪器与材料yanaco mp-s3显微熔点测定仪;hitachi 200-2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bruker arx-300型核磁共振仪(tms为内标,dmso-d6为溶剂);shimadzu 2010型质谱仪。

柱色谱用硅胶及薄层色谱用硅胶g (青岛海洋化工厂);柱色谱用聚酰胺及薄层色谱用聚酰胺(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sephadex lh-20(pharmacia公司)。

植物化学成分分析

植物化学成分分析

植物化学成分分析植物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多糖、挥发油、黄酮类物质、酚类物质、酮类物质、酚酸类物质、甾体类物质等。

这些成分在植物体内存在不同的比例,而且对植物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分析植物的化学成分对于了解植物的性质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碱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

其中许多生物碱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因此在药物开发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多糖是植物中另一类重要的化学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血糖、降脂等多种保健功效。

挥发油则是植物中产生特殊气味的物质,常常用于制作香精、香水和调味剂。

黄酮类物质是植物中的一种类黄酮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清除自由基,减缓衰老过程。

酚类物质和酮类物质则是植物的营养成分之一,例如顶果酚可以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脑酮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

酚酸类物质是植物中的另一种重要成分,例如咖啡酸、酪酸等,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可以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甾体类物质是植物中的一类类固醇物质,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炎、调节内分泌等多种生理作用。

为了进行植物化学成分的分析,可以使用多种技术和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色谱法、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法等。

色谱法可以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以便进一步的分析和鉴定。

质谱法则可以利用质谱仪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测量样品中不同质荷比的离子来鉴定样品的化学成分。

核磁共振法则可以通过测量样品中原子核的共振现象来分析样品的化学结构。

总的来说,植物化学成分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揭示植物的药用价值、毒性、食物营养价值以及其他生物活性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植物化学成分的分析,可以为药物的发现和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也可以为食品工业和农业生产提供有益的指导。

第五章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第五章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第五章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植物化学成分是植物的一部分,可以被用来促进植物健康和成长,所以了解其结构鉴定对于植物生命学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本文介绍了常用的植物化学成分结构鉴定方法。

一、经典植物化学成分鉴定方法
1.植物柱色谱分析:植物柱色谱是植物化学成分结构鉴定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出一种特定的植物化学成分。

它通过将植物样品加入一定的溶剂,将植物物质进行精细离子化,并使其在柱上进行分离,从而得到不同植物化学成分在柱上的分布情况。

2.吸收波长法:吸收波长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植物化学成分结构鉴定方法。

它可以根据植物化学成分吸收的特定波长进行鉴定。

它的优点是快速准确,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准确鉴定出植物中的各种植物化学成分,但它的缺点是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3.植物紫外发射谱法:植物紫外发射谱法是利用植物一些特定光谱线的发射强度来鉴定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的一种方法。

它的优点是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快速准确鉴定出植物物质的结构特征,但缺点是需要高精度仪器设备和技术。

二、质谱法
质谱法在植物学上被广泛用于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植物原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研究

植物原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研究

植物原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研究植物是自然界的宝库,不仅是人类的食物来源,还是药用、香料、染料、建材等的重要原材料。

随着人们对天然生态环境的重视,植物原料在各种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介绍植物原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研究。

一、植物化学成分1.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植物体内最主要的有机物质之一,包括单糖、双糖、多糖等等。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用于能量和生长的需要。

2.脂类脂类是植物体内的重要储能物质,包括甘油三酯、磷脂、皂质等。

磷脂在细胞膜中起到重要的结构和功能作用,同时也是传递许多生物分子的媒介。

3.蛋白质蛋白质是组成植物体内各种细胞器的重要物质,储存着丰富的氮元素。

植物体内的蛋白质可分为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两类,前者主要构成细胞壁和支持组织结构,后者则是酶、激素等功能分子。

4.生物碱生物碱是植物体内含氮的生物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癌、镇痛、麻醉等。

常见的生物碱有吗啡、莨菪碱、阿托品等。

5.酚类酚类是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消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茶多酚、黄酮、类黄酮等是常见的酚类。

二、植物原料的应用研究1.药物植物药物是治疗各种病症的重要来源。

中草药活性成分的提取、纯化、结构分析和药效评价是植物药物研究的关键问题。

当前,对中药材中活性成分的分离、提纯和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香料植物香料是豆蔻、肉桂、丁香等植物中含有芳香成分的部分,它们在食品加工、药用、香水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香料成分的提取和分离也是植物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3.染料植物染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染料,通常用于染织物、纸张、皮革等的染色。

与合成染料相比,植物染料有天然纯净、色泽鲜艳、不含有害物质等优点。

4.食品添加剂植物原料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广泛应用是近年来的热门研究领域。

天然色素、天然香料、植物纤维等成分在各类食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5.环境治理植物原料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植物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植物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植物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植物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是研究植物中不同成分的组成和化学性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植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植物的生理活性物质、药物活性成分以及营养价值等方面的信息。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植物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一、色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和测定植物中化学成分的方法。

常见的色谱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等。

气相色谱常用于分离挥发性成分,如香气物质和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

液相色谱则可以用于分离非挥发性成分,如植物中的多种类生物碱和多酚类物质。

二、光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对电磁波的吸收、发射或散射等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常见的光谱分析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质谱分析等。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可以用于检测植物中的花色素和生物碱等成分;红外光谱分析能够提供植物中功能性基团的信息,并可以检测有机物的结构;质谱分析则可以测定分子的分子量和分子结构等。

三、质量测定法质量测定是通过测量物质的质量或质量变化,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常见的质量测定方法包括荧光法、比色法和重量法等。

荧光法可用于测定植物中的荧光素、酚类物质等;比色法可用于测定植物样品中的多酚类物质,如茶多酚和花青素等;重量法则通过称量样品的质量差异来确定其中的化学成分。

四、核磁共振核磁共振(NMR)技术是利用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发生能级跃迁,产生特定频率的电磁辐射,进而对物质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研究植物中复杂物质的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等。

核磁共振技术在确定植物中的有机物质和天然产物结构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五、微生物学方法微生物学方法是通过诱导并利用微生物的特异代谢来对植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例如,利用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对植物样品进行发酵,可以产生特定代谢产物,通过对代谢产物的分离和分析,可以揭示植物中的特定成分。

综上所述,植物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磁共振:
氢核磁共振(1H-NMR)谱 碳核磁共振(13C-NMR)谱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以有机物为主,分子结构中必然有C、H原子, 它们的结合类型、化学环境不同,均可用NMR测定,是天然化合 物结构测定的重要手段。
.
测量方法: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发生 能级跃迁时,核磁矩方向改变产生 感应电流来测定核磁共振信号。
多的现象。
.
31
自旋偶合的原因:自旋质子产生的一个小 磁场可通过成键电子的传递,对邻近的 质子产生影响。
远程偶合:相隔三个键以上的偶合。远程 偶合只发生在中间插入双键或三键的两 个质子。
偶合常数J:裂分峰之间共振吸收之差。
.
32
化学等价:指化学位移相同的自旋核。 磁等价:一组化学位移相同的自旋核,若
.
11
紫外光谱 用波长在200~400nm之间的连续光 扫描记录下来的图谱,吸收带比较宽;
红外光谱 用波长在800nm~20μm之间的连续 光扫描记录下来的图谱,谱线比较尖锐;
.
岛津 2450/2550PC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核 磁 共 振 仪
质 谱 仪
.
紫外光谱(Ultra-Violet, UV)
特点:比测透过率法灵敏度高。
.
23
1、化学位移定义
化学位移:同种核由于在分子中的化学环 境不同而在不同共振磁场显示吸收峰的 现象。(化学位移值是外磁场强度的百 万分之几)
化学环境:指核外电子以及邻近的其它原 子核的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
.
24
屏蔽效应 局部屏蔽效应 远程屏蔽效应
局部屏蔽效应:核外成键电子对核产生 的屏蔽作用。
.
人工合成进行确认
波谱、化学方法 推测出结构式
分子量分子式的确定
推测母体结构类型 功能基情况
纯度鉴定
.
纯度确定--最基本的条件
检查纯度的方法:
外观、颜色、形态是否均一; 测定各种物理常数,如熔点、沸点、比旋光度、
折光率等,这些物理常数都反映了化合物的纯 度。 如果可能是已知物,用已知结构的对照品进行 对照测定或测定它们的共熔点等; 也可对照文献报导值(注意各种测定条件的一 致性) 薄层层析(三种展开系统和三种显色方法) 高效液相层析;
第四节 植物化学成分结构研究方 法
.
1
一、结构研究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1.推断化合物结构类型 注意观察样品在提取、分离过程中的行为—测定有关物理化学性质,如不同 pH、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及层析行为、化学定性反应等—结合文献调研 2.测定分子式及计算不饱和度 (1)元素定量分析和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2)高分辨质谱(high resolution mass spetrometry, HR-MS)法 不饱和度(degree of unsaturation): Ω=C+1-H/2-X/2+N/2 C:化合物中C原子的数目
.
5.可将天然药物水提液中的亲水性成分萃取出来的溶剂是( )
A. 乙醚
B. 醋酸乙脂
C. 丙酮
D. 正丁醇
E. 乙醇
6.红外光谱的单位是( )
A. cm-1
B. nm
C. m/z
D. mm
E. δ
7.在水液中不能被乙醇沉淀的是( )
远程屏蔽效应:分子中其它原子和基团 的核外电子对核产生的屏蔽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5
2、化学位移的表示 采用 相对数值表示法。
δ/ppm(1 ppm=10-6)
规定四甲基硅烷(TMS,(CH3)4Si)吸收 峰的δ值为0,其右边峰的δ值为负,左 边为正。
.
26
3、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电负性 •各向异性效应 •氢键的去屏蔽效应 •溶剂效应
现在较少应用,仅保留一些比较简单规律性又
较强的降解反应
● 衍生物制备-用化学方法研究结构的一 种常用手段,对结构推定有一定意义。
.
UV
NMR
IR
MS

波 谱 方 法 主
.
光谱法的特点: * 样品用量少(几微克-几十毫克),除质谱
外多数能回收; * 对结构复杂的天然化合物在较短的时间内,
就能完成结构的测定,且不改变混合体系的组 成; * 对构象、构型、异构体判别等方面的研究已 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灵敏、准确、重现性好。
深色位移:由于基团取代或溶剂效应,最大 吸收波长变长,也叫红移(red shift);
浅色位移:由于基团取代或溶剂效应,最大 吸收波长变短,也叫蓝移(blue shift);
.
具有相同基本骨架化合物的UV光谱相同,但并 非是同一化合物;
.
红外光谱(Infra-Red, IR)
测定范围 波数600~4000cm -1之间,其中1600cm-1以上为化
要素:化学位移(ppm)
灵敏度较低,样品用量较多(5~20 mg),测 试时间长
.
.
C=C
C=O
C=C-O
溶剂 CH2
.
适用范围:信号过于复杂、重叠严重时,而对结
构推断产生困难时,可以简化谱图,有助判断;
特点:
对测试仪器要求比较高(超导核磁共振仪); 谱图测试价格比较贵; 测试时间长,样品用量比较多(只需5~20 mg)
(ESI-MS) :用于糖苷、肽、核酸类、可确定分子量。
.
46
5. 旋光谱和圆二色散光谱(ORD and CD)
旋光谱(optical rotatoty dispersion,ORD)和圆二色谱 (circular dichroism,CD,需对紫外可见光有吸收):
解决手性中心附近有生色团(含通过化学转换可变成生色团的 化合物,如-OH、C=O)的化合物的绝对构型或优势构象的。
B. 分配系数不同
C.
D. 萃取常数不同
E. 介电常数不同
2.原理为氢键吸附的色谱是( )
A. 离子交换色谱
B. 凝胶滤过色谱
C.
聚酰胺色谱
D. 硅胶色谱
E. 氧化铝色谱
3.分馏法分离适用于( )
A. 极性大成分
B. 极性小成分
C.
升华性成分
D. 挥发性成分
E. 内脂类成分
4.聚酰胺薄层色谱,下列展开剂中展开能力最强的是()
测定范围:波数200~400nm 之间
作用:
提供基本骨架信息;
样品中杂质的测定
定量分析
特点:
液态样品才能测定;
常规紫外光谱仪价格低廉;
样品用量少(只需5-10 μg)
.
生色团 产生紫外吸收的不饱和基团,如 C=C, C=O, O=N=O等;
助色团:其本身是饱和基团(常含有杂原 子),它连到生色团上时,能使后者吸收波 长变长或吸收强度增加,如-OH, -NH2, -Cl 等;
合物碱性功能基或酸性功能基的存在以及有无内 酯、内酰胺结构。
.
● 化学降解法
将复杂分子通过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 降解为几个结构比较简单又稳定的小分子化合 物,通过对降解产物的结构鉴定,再按降解机 理合理地推导出原来可能的化学结构式。
.
● 特点:
需用化合物量大; 反应剧烈; 主要产物得率少又费时;
与组外其它核的自旋偶合彼此之间也相 同,则该组核为磁等价核。如:
ClCH2CH3 BrCH=CH2
.
33
NMR的应用
质子谱(1H-NMR)
化学位移: (用于判断H的化学环境 chemical shift);
偶合常数: J (Hz) 用于判断H与H的关系 coupling constant)
积分强度(积分面积): 确定H的数目 碳谱(13C-NMR)
质谱(MS):有机化合物分子在电子 流的轰击下,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离子再在电场和磁场的综合作用下, 按照质量和电荷之比(质荷比m/z) 的大小顺序记录下来的图谱。
.
43
质谱中常见的几种离子峰
分子离子峰 M + e- → M+ + 2 e-
碎片离子峰 同位素离子峰
.
44
裂解的一般规律 1、产生碳正离子的裂解 2、产生氮、氧、卤正离子的裂解 3、重排裂解(脱去中性分子的裂解)
为结构解析提供各种官能团的信息。
IR相同者为同一化合物。
如: 芳香环: 1600-1480cm-1,
OH: >3000 cm-1,
C=O : 1700 cm-1.
.
19
三要素:位置、强度、峰形
特征基团区
.
指纹区
● 如果被测定物是已知物,只要和已知对 照品做一张共红外光谱图,二者红外光谱完 全一致则为同一物质;
注:各向异性对δ影响是通过空间位置起 作用的,它产生的屏蔽效应属于远程屏 蔽效应。
.
29
氢键的去屏蔽效应 使δ值移向低
场。羧酸的δ值≈10-12
溶剂效应
.
30
四、自旋-自旋偶合
-CH3
-CHO
-CH3 -CHO
乙醛的低分辨核磁共振谱 乙醛的高分辨核磁共振谱
自旋-自旋偶合:自旋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旋-自旋裂分:因自旋偶合而引起谱线增
化学位移:碳处的化学环境
峰高或峰面积:一般不与碳数成正比
.
34
• ● 氢核磁共振(1H-NMR)谱:
化学位移范围:在0~20 ppm
三大要素:化学位移(ppm)、偶合常数(J)及峰
面积。 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1~5 mg),测试时
间短
●碳核磁共振(13C-NMR)谱:
化学位移范围:在0~250 ppm
.
27
电负性 电负性大的原子或基团 (产生-I效应)使δ增大(屏蔽作 用减小,去屏蔽作用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