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人教版小学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原文及赏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原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去世了,许多人来悼念他。
我望着来来往往的吊唁的人,想到我从此就失去了这样一位亲人,心里十分悲痛。
记得有一天黄昏,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伯父家。
在伯父家门口,我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他的脚被玻璃片扎破了,血流不止。
伯父走过去,弯下腰,仔细地查看了他的伤口,然后沉思了一会儿,果断地说:“这伤势不轻,得赶紧去医院治疗。
”接着,他掏出一些钱给了黄包车夫,让他去医院看病,并嘱咐他在家好好休息。
回到家里,我问伯父:“伯父,您为什么对那个黄包车夫那么好呢?”伯父严肃地回答:“我们都是人,应该互相帮助。
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那么社会就会变得冷漠无情。
我们应当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这就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爱心,要有社会责任感。
赏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亲眼目睹伯父鲁迅先生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事件,展现了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和人道主义精神。
课文首先以鲁迅先生的去世为引子,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悲痛之情,也引起了读者对鲁迅先生的好奇和敬仰。
接着,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件,描绘了鲁迅先生的善良和热心肠。
他对受伤的黄包车夫的关心和帮助,表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深同情。
在与作者的对话中,鲁迅先生的话更是深入人心。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指出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情节生动感人,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读者深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伟大人格,同时也启示我们要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五单元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教材阅读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
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
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
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
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
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
“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
教学时,可每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
②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③“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
六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新课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本课时,我以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学会关爱他人,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我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期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5.作业小结:我布置了一道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练习。作业布置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型,使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次日课堂开始时,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作业汇报和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指导。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感状态下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这些亮点也是我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
(三)小组合作
1.在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分析

小组合作,读书释疑:
1、“我”是谁?“我”的伯父是谁? 既然是“伯父”,那为什么还称他是 “先生”? 2、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故事来回忆鲁 迅先生的?
1、“我”是谁?“我”的伯父是谁? 既然是“伯父”,为什么还称他是“先生”? 为什么不直接以“我的伯父”为题呢?
“我”是谁?(周晔,鲁迅的侄女。) “我”的伯父是谁? (鲁迅先生) 在本课课题中,“伯父”在前,是侄女对鲁 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在后,是对鲁迅的 崇多
这个疑问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巧设悬念,用“我”的疑问引领 下文,下文的几件事具体写出了伯父 受到爱戴的原因,回答了我的疑问。
想想鲁迅是个怎样的的人?在文 中画出该问题的句子。 的确,伯父就
是这样一个人,他
为自己想得少,为 别人想得多。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心 里非常悲痛。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 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 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 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三更半夜
囫囵吞枣 北风怒号
追悼:
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失声痛哭: 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哀悼死者的对联。 挽联: 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吊唁: 囫囵吞枣: 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不加分析 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 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了。 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饱经风霜: 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重点朗读以下文段 注意其中动词的使用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
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 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 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 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 好绷带。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 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深入理解
•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 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 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在保存着。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送书是伯父对“我”的关心,保存书是 “我”对伯父的怀念。
3、笑谈“碰壁”
深入理解
•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 了。" • 这句话写出了鲁迅的什么? • “把鼻子碰扁了”暗示鲁迅受到国民党反动 势力的迫害。“几次”说明他多次受到残酷 迫害。从幽默的语言中透出鲁迅先生的顽强 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
认识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 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 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 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 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 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 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 朽杰作。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原文

24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③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 (hàn )》。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④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 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 一点不像。”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①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 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 殡(bìn)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dào)他,向他致敬, 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 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 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 往往吊唁(yàn)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 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⑤“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 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六年级上册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我们从鲁迅笔下认识了一个见多识广,天真活泼的闰土。
这节课,我们要从别人的笔下了解鲁迅先生。
齐读课题。
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是侄女;为什么还要喊伯父为“鲁迅先生”?)师:称“先生”是对别人的礼貌和尊敬。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称呼鲁迅先生的。
周桦也是从大家的角度,称伯父为“鲁迅先生”。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去了解鲁迅先生。
2、学习生字:(1)自由读生字。
(2)齐读生字。
(3)齐读词语。
3、谈难读句子:(1)第85页第2自然段“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指名再读;齐读。
(2)第82页第1自然段:“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指名帮助读;齐读。
4、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1)请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看看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生前哪几件事,它们与第1自然段有什么联系?(2)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生前几件事?(四件事——第一件事:伯父教育我读书要认真;第二件事:我问伯父鼻子为什么又扁又平,大家哈哈笑起来;第三件事:伯父车夫包扎伤口;第四件事:对女佣阿三很关心。
)(3)这四件事与课文第1自然段有什么关系?(时间倒着;前面写伯父受人爱戴,是结果,后面写为什么受人爱戴,是原因。
)师:也可以看作是果因关系。
像这样,把果写在前,把因写在(4)大家再看,我们以前的自然段都是一个自然段连着一个自然段的,今天这篇课文的自然段有什么特点?(中间空开几行)师:这也是课文的一个特点,四件事独立成段,独立完整,看上去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与课文第1自然段有紧密联系。
5、再读这四件事,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给这四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笑谈水浒;趣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师:我们在概括小标题的时候,应该抓住事件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把小标题写在相应的内容前面或旁边。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
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
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
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
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写有“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通过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课和主要训练点。
2.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及文中内容)对。
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3.在预习中发现了哪些不懂得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了记号。
三.初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我”为什么惊异?(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感到惊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
(他的遗体……格式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伤到极点)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读了后面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第五段。
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
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
我是怎么读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伯父是怎么说的?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着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
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此方法自学。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么谈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4.鲁迅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段讲的是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
)
鲁迅是怎样帮助他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板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碰壁
帮助黄包车车夫
关心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