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民航安全员、空警必学知识国际三大民航公约案例集锦
民航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8月,原告李某与被告某航空公司签订了一份国内航班机票购买合同,约定原告于2018年8月20日乘坐被告航班从北京飞往上海。
然而,由于被告原因,航班延误了8小时。
原告认为被告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正常航班服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支付延误赔偿金。
二、案件事实1. 航班延误情况2018年8月20日,原告李某按照航班时刻表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办理了登机手续。
然而,由于被告某航空公司的原因,航班延误了8小时。
在此期间,原告未能得到被告提供的合理食宿和交通服务。
2. 原告索赔要求原告认为,被告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正常航班服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根据《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旅客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有权要求航空公司支付延误赔偿金。
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延误赔偿金人民币1000元。
三、法院审理1. 被告辩称被告某航空公司辩称,航班延误是由于天气原因造成的,属于不可抗力因素。
根据《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因不可抗力导致航班延误的,航空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被告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2. 法院审理意见法院认为,被告某航空公司作为承运人,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有义务为旅客提供必要的食宿和交通服务。
根据《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旅客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有权要求航空公司支付延误赔偿金。
被告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正常航班服务,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法院认为,本案中,航班延误是由于被告某航空公司的原因造成的,不属于不可抗力因素。
因此,被告应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法院判决被告某航空公司支付原告李某延误赔偿金人民币1000元。
四、案件启示1. 航班延误赔偿制度的重要性本案中,原告李某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体现了航班延误赔偿制度的重要性。
航空公司作为承运人,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应按照法律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保障旅客的合法权益。
报考航空乘务员、安全员、空警必学知识之国际机场出入境

某航空公司在莫斯科的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D候机楼运营后机组进出D候机楼的流程
说明:1、在候机楼D离港和到港机组与旅客一样办理行李托运、提取和通关手续;
2、按照2014年边检新规定,办事处和代理Bohemia Avia的工作人员均严禁从廊桥进入候机楼接送任何人员和物品。
因此机组成员务必确认自己没有携带和交运违禁品,液体类和锐器类物品必须在值机柜台交运。
3、根据谢列梅捷沃机场联检单位联合发文<外国航空公司机组按照旅客运动流程办理手续的临时规定>,机组成员必须一起通过边检检查,因此在莫斯科办事处机务经理不在莫斯科的情况下,飞机维修工程部和飞机维修公司派遣机务跟班人员放行两个航班的情况需要航空公司做出解释,因为没法做到该机务人员与其它机组成员一起离开飞机,但同时规定如果多次这样做,将被视为违规行为,取消航空公司机组按照该程序通行的资格。
建议对莫斯科航线航班取消机务跟班人员放行两个航班的惯常做法。
民航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4月,原告李某乘坐被告某航空公司(以下简称“航空公司”)的航班从北京飞往上海。
航班计划起飞时间为当日下午2点,但由于飞机机械故障,航班延误至晚上8点。
原告在机场等待过程中,航空公司并未提供合理的补偿措施,原告因此遭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
事后,原告向航空公司提出赔偿请求,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原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航空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二、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在于:航空公司是否应当对航班延误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赔偿金额如何确定?三、法院审理1. 航空公司是否存在过错法院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航空运输承运人应当保证航班按照约定的时刻起飞。
由于飞机机械故障导致航班延误,航空公司未能按照约定时刻起飞,存在过错。
2. 航空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航空运输承运人未按照约定的时刻起飞,造成旅客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航空公司应当对航班延误承担赔偿责任。
3. 赔偿金额的确定关于赔偿金额,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赔偿金额应当根据旅客的实际损失确定。
本案中,原告因航班延误遭受了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法院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确定赔偿金额:(1)原告在机场等待的时间为6小时,根据航空公司提供的餐饮服务记录,原告实际消费金额为200元。
(2)原告因航班延误导致行程延误,造成经济损失,经核实,原告实际经济损失为500元。
(3)原告在机场等待过程中,因航空公司未能提供合理的补偿措施,导致精神痛苦。
根据相关规定,精神损害赔偿金额为1000元。
综上所述,法院判决航空公司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共计1700元。
四、判决结果法院判决航空公司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共计1700元。
五、案例分析本案中,航空公司因飞机机械故障导致航班延误,未能按照约定时刻起飞,存在过错。
近年民航法律法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5月,某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800型客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前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飞机起飞后不久,突然遭遇机械故障,紧急返航。
飞机在返航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导致旅客严重受伤。
事故发生后,航空公司被相关部门调查,旅客家属要求航空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二、案例分析1. 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1)民航法律法规适用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规定,民用航空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空内飞行,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
本案中,航空公司飞机在我国领空内飞行,应适用我国民航法律法规。
(2)旅客权益保护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规定,民用航空运输企业应当保障旅客的人身安全,对旅客在运输过程中的人身伤亡、行李物品的毁损或者灭失,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旅客在飞行过程中受伤,航空公司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事故调查处理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规定,民用航空器发生事故,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查明原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本案中,事故发生后,航空公司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原因。
2. 案件处理结果(1)事故调查事故发生后,民航局等部门立即组成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
经调查,发现事故原因是飞机在起飞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导致机械故障。
航空公司对事故原因表示承认,并承诺改进飞行操作。
(2)旅客赔偿航空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规定,对受伤旅客进行了赔偿。
赔偿金额包括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赔偿等。
(3)法律后果航空公司因违反民航法律法规,被民航局处以罚款。
同时,航空公司对飞行操作进行了整改,提高了飞行安全水平。
三、案例启示1. 民航法律法规是保障飞行安全、维护旅客权益的重要依据。
航空公司、飞行员等从业人员应严格遵守民航法律法规,确保飞行安全。
2. 旅客在乘坐飞机时,应了解自己的权益,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向航空公司或相关部门反映,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航空领域内的国际公约

航空领域内的国际公约为使大家对航空领域内的国际公约有个整体上的认识,笔者试对航空领域内的主要的国际公约进行归纳总结,并主要介绍一下航空私法领域内的国际公约。
航空领域内的国际公约可以分为三个序列:一.确定一般航空法律制度的公约以1944年芝加哥《国际民用航空公约》为主体,该公约是民用航空的宪章性文件,对国际法在航空领域的具体适用作了整体性规定。
包括国家领空主权原则,航空器及其国际原则,统一规则与方便航行等内容。
现有成员国150多个,中国于1974年加入。
各国之间通过签订双边协定来确定航权、航路、运力和运价等方面的内容。
二.航空私法体系航空私法体系主要涉及航空运输责任制度和对航空器的权利等方面的内容。
包括三个子体系:1.新旧华沙体系,即1929年的华沙公约及其之后的一系列修订性文件构成的旧华沙体系和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形成的新华沙体系。
华沙体系是当前调整和规范国际民用航空运输活动的最重要的法律,核心内容是运输凭证和承运人的民事责任制度两大方面。
旧华沙体系由下列几个部分构成:(1)1929年华沙公约;(2)1955年在海牙签订的《修改1929年10月12日在华沙签订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的议定书》(简称《海牙议定书》);(3)1961年在瓜达拉哈拉签订的《统一非缔约承运人所办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以补充华沙公约的公约》(简称《瓜达拉哈拉公约》);以上三个公约中国加入前两个。
(4)1971年在危地马拉城签订的《修改经1955年海牙议定书修正的1929年10月12日在华沙签订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的议定书》(简称《危地马拉议定书》),至今未生效;(5)1975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订的《修改1929年10月12日在华沙签订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的第一、二、三、四号附加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第一、二、三、四号议定书》),除三号议定书未生效外其余均生效。
另外一般把两个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并得到了广泛适用或认可的承运人间的两个特别协议也看做是华沙体系的一部分:(1)1966年以美国民用航空委员会为一方、以各国航空公司为另一方签订的《蒙特利尔〈临时〉协议》(简称《蒙特利尔协议》),该协议约束所有进出美国的航班;(2)1995年10月由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在吉隆坡的年会上通过的、各国航空公司签订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关于旅客责任的承运人之间的协议》(简称《吉隆坡协议》)及其后以实施该协议为目的的《关于实施〈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关于旅客责任的承运人之间的协议〉的措施的协议》(简称《实施措施协议》),我国三大航空公司已经加入此协议,但是由于三大航空公司并未将协议内容并入其运输条件,因此旅客不能据此协议主张权利。
关于民航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李某,男,30岁,某市居民被告:某航空公司第三人:某机场管理有限公司2019年8月15日,李某通过某航空公司购买了从某市飞往北京的机票,机票价格为2000元。
在办理登机手续时,李某的行李超重,需支付行李超重费。
李某对行李超重费产生异议,与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发生争执。
随后,李某将航空公司及机场管理有限公司诉至法院,要求退还行李超重费。
二、争议焦点1. 航空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行李超重费;2. 机场管理有限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行李超重费;3. 航空公司及机场管理有限公司是否应当退还李某行李超重费。
三、法院审理1. 法院审理认为,根据《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第二十二条规定:“旅客携带的行李,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每件行李的重量不得超过50公斤;(二)每件行李的体积不得超过100×60×100厘米;(三)每名旅客的行李件数不得超过两件。
”李某的行李超出了规定重量,应当承担行李超重费。
2. 法院审理认为,根据《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第二十三条规定:“旅客携带的行李超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收取行李超重费:(一)每公斤收取人民币50元;(二)不足一公斤的,按一公斤计算。
”航空公司根据规定收取李某行李超重费并无不当。
3. 法院审理认为,机场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机场运营方,对旅客的行李托运、安检、登机等环节负有管理责任。
然而,机场管理有限公司在李某行李超重的情况下,并未对李某进行有效提醒和制止,存在一定过错。
但考虑到李某的行李超重是主要原因,机场管理有限公司的过错相对较小。
4. 法院审理认为,李某要求退还行李超重费缺乏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李某与航空公司之间的行李运输合同已经成立并生效,李某应当履行支付行李超重费的义务。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航空公司收取李某行李超重费并无不当,机场管理有限公司虽然存在一定过错,但李某的行李超重是主要原因,故李某要求退还行李超重费缺乏法律依据。
民航法律法规实时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8月,某航空公司一架由北京飞往上海的航班上,一名旅客在安检过程中被查出携带了违禁品。
经调查,该旅客携带的违禁品为管制刀具。
此事件引起了民航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对该旅客进行了处罚,并对航空公司进行了调查。
二、法律法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禁止旅客携带易燃、易爆、有毒、有放射性、腐蚀性、感染性、有毒害性等危险品及其他可能危及航空安全的物品进入民用航空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民航旅客携带危险品,应当按照民航局的规定办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携带管制刀具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三、案件处理过程1.安检发现违禁品在安检过程中,安检人员发现该旅客携带的行李中有一把管制刀具。
安检人员立即将刀具收缴,并向航空公司报告。
2.航空公司调查航空公司接到报告后,立即对旅客进行询问,并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经调查,该旅客承认携带管制刀具是为了自卫,并表示愿意接受处罚。
3.民航管理部门处罚民航管理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该旅客进行了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对旅客处以五日拘留。
4.航空公司内部调查航空公司对此次事件进行了内部调查,发现安检人员在此次事件中存在工作失误。
经调查,安检人员未按照规定进行细致检查,导致旅客携带违禁品登机。
航空公司对安检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并对其进行了处罚。
四、案例分析1.旅客携带违禁品的原因分析此事件,旅客携带违禁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旅客对民航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对携带违禁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2)旅客为了自卫或其他原因,携带管制刀具。
2.航空公司及民航管理部门的责任(1)航空公司应加强对旅客的宣传教育,提高旅客对民航法律法规的认识。
(2)航空公司应加强对安检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安检质量。
民航法律案例事件(3篇)

第1篇一、事件背景2019年7月20日,某航空公司一架由北京飞往广州的航班在起飞前,安检人员发现一名旅客携带的行李中藏有大量烟花爆竹。
该旅客在安检时并未主动申报,且在安检人员发现后,该旅客对携带违禁品的行为矢口否认。
此事件引发了旅客、航空公司和机场等多方面的关注。
二、事件经过1. 旅客违规携带违禁品根据旅客提供的信息,该旅客声称其携带的烟花爆竹是用于个人消遣,且在出发前已经征得航空公司同意。
然而,在安检过程中,安检人员发现旅客行李中的违禁品,且旅客无法提供相关证明。
安检人员立即将情况报告给航空公司和机场相关部门。
2. 旅客被阻止登机在确认旅客违规携带违禁品后,航空公司和机场相关部门决定阻止该旅客登机。
同时,机场警方介入调查,对旅客进行询问。
在调查过程中,旅客承认其违规携带违禁品,但声称自己并非故意,而是误以为携带少量烟花爆竹不会受到处罚。
3. 旅客被拘留由于旅客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的相关规定,机场警方依法对其进行了拘留。
同时,航空公司对该旅客进行了罚款,并取消了其乘坐该公司航班的资格。
4. 旅客提出上诉在拘留期间,旅客对机场警方和航空公司的处罚提出了上诉。
其律师认为,旅客的行为虽然违规,但并未对航班安全造成实际威胁,且在事发后能够积极配合调查。
因此,律师请求法院对旅客从轻处罚。
5. 法院审理法院审理认为,旅客违规携带违禁品,虽未对航班安全造成实际威胁,但其行为已违反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的规定,法院判决旅客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三、事件反思1. 旅客安全意识不足此事件反映出旅客安全意识不足的问题。
旅客在出行前,应充分了解民航安全规定,避免违规携带违禁品。
2. 民航安检工作需加强航空公司和机场应加强安检工作,提高安检效率,确保旅客出行安全。
3. 民航法律法规需完善我国民航法律法规在部分方面仍存在不足,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维护旅客和航空公司的合法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公约案例集
1、劳文斯廷案
1928年,比利时银行家劳文斯廷乘坐自己的私人飞机(在比利时登记),从英国的克罗伊登机场起飞,到法国巴黎附近的勒波尔热机场降落。
在飞行中,他忽然失踪了。
经调查,最后在英吉利海峡发现了他的尸体,证明他是在英国领空坠机的。
作为发生在英国领水上空的事件,按照属地管辖原则,英国当局有权审理此案。
作为飞机降落地国法国,也支持这一观点。
但比利时当局也提出了管辖权利,比利时当局宣称,死者为比利时公民,只有比利时才有权审理此案,反对英国的裁决。
围绕此案的管辖权问题,出现了争议。
2、美国诉科多瓦案
1948年8月2日,美国一家航空公司的飞机从波多黎各的胡安飞往纽约。
当飞机飞行于公海上空时,旅客科多瓦与桑塔诺两个人发生争吵。
乘务员进行劝解,两人非但不听劝阻,反而大打出手。
其他旅客也纷纷拥向后机舱围观。
由于重心忽然后移,使飞机陡然失去平衡,机长紧急采取措施,才使飞机得到控制。
机长把操纵飞机的权利交给另一名驾驶员,走进客舱来制止这起事件。
桑塔诺听从机长劝阻罢手不打了,而科多瓦却反过来欧打机长和乘务员,并把女乘务员打成重伤。
众旅客上前将其制服。
飞机降落后,向纽约南区法院提起诉讼。
纽约南区法院虽然完全相信科多瓦犯有暴力行为的证据,应当裁定他有罪,但却做不出定罪的判决。
因为该犯罪是发生在公海上空,美国法律缺乏惩治该犯罪的管辖权。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只好把在押的科多瓦释放了。
3、英王诉马丁案
1955年,在英国登记的一架民航飞机在从波斯湾的巴林飞往新加坡的途中,发现机组人员马丁携带贩运鸦片。
当该飞机返回英国本土后,检察官将马丁逮捕并起诉,其罪名是贩运鸦片违犯了英国《危险毒品条例》所规定的贩运毒品罪,并根据1949年英国《民用航空法》第六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在英国飞机上发生的任何犯罪,为赋予管辖权的目的,均应视为发生的犯罪人当时所在地的犯罪”。
于是,将其提交英国法院。
被告律师抗辩称,马丁没有在英国犯罪,应该由其在飞行中被发现贩运鸦片的当地法院来判断贩运鸦片是否构成犯
罪?英国公诉人依据的英国《危害毒品条约》只能对英国本土有效,没有域外效力。
经过反复辩论,法院不得不驳回起诉,因为英国法中的成文法规定的犯罪,不适用于在英国境外的在英国登记的飞机上。
而1949年的英国《民用航空法》第六十二条,并没有规定犯罪,仅对普通法或成文法规所定犯罪申明英国的管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