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维

众所周知,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正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就努力改变传统数学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病而言,这一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更为深入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在此则又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应当如何去处理“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即使就最为初等的数学内容而言,我们也可清楚地看到数学的抽象特点,而这就已包括了由“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的重要过渡。

也正由于数学的直接研究对象是抽象的模式而非特殊的现实情景,这就为相应的“纯数学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例如,就以上所提及的加减法运算而言,由于其中涉及三个不同的量(两个加数与它们的和,或被减数、减数与它们的差),因此,从纯数学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完全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即如何依据其中的任意两个量去求取第三个量。例如,就“量的比较”而言,除去两个已知数的直接比较以外,我们显然也可提出:“两个数的差是3,其中

较小的数是4,问另一个数是几?”或者“两个数的差是3,其中较大的数是4,问另一个数是几?”我们在此事实上已由“具有明显现实意义的量化模式”过渡到了“可能的量化模式”。

综上可见,即使就正整数的加减法此类十分初等的题材而言,就已十分清楚地体现了数学思维的一些重要特点,特别是体现了在现实意义与纯数学研究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辩证关系。当然,从理论的角度看,我们在此又应考虑这样的问题,即应当如何去认识所说的纯数学研究的意义。特别是,我们是否应当明确肯定由“日常数学”过渡到“学校数学”的必要性,或是应当唯一地坚持立足于现实生活。

总的来说,这就应当被看成“数学化”这一思维方式的完整表述,即其不仅直接涉及如何由现实原型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概念或问题,而且也包括了对于数量关系的纯数学研究,以及由数学知识向现实生活的“复归”。另外,相对于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而言,我们应当更加注意如何帮助学生很好地去掌握“数学化”的思想,我们应当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情境设置”与“纯数学研究”的意义。这正如弗赖登塔尔所指出的:“数学化……是一条保证实现数学整体结构的广阔途径……情境和模型,问题与求解这些活动作为必不可少的局部手段是重要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于总的方法。”

一、凝聚:算术思维的基本形式

由以下关于算术思维基本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思维的分析相对于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而言并非某种外加的成分,而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具体地说,这正是现代关于数学思维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即指明了所谓的“凝聚”,也即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化构成了算术以及代数思维的基本形式,这也就是说,在数学特别是算术和代数中有不少概念在最初是作为一个过程得到引进的,但最终却又转化成了一个对象──对此我们不仅可以具体地研究它们的性质,也可以此为直接对象去施行进一步的运算。

例如,加减法在最初都是作为一种过程得到引进的,即代表了这样的“输入―输出”过程:由两个加数(被减数与减数)我们就可求得相应的和(差);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些运算又逐渐获得了新的意义:它们已不再仅仅被看成一个过程,而且也被认为是一个特定的数学对象,我们可具体地去指明它们所具有的各种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从而,就其心理表征而言,就已经历了一个“凝聚”的过程,即由一个包含多个步骤的运作过程凝聚成了单一的数学对象。再如,有很多教师认为,分数应当定义为“两个整数相除的值”而不是“两个整数的比”,这事实上也可被看成包括了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变,这就是说,就分数的掌握而

言我们不应停留于整数的除法这样一种运算,而应将其直接看成一种数,我们可以此为对象去实施加减乘除等运算。

二、互补与整合: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以上关于“过程―对象性思维”的论述显然已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互补与整合这一思维形式对于数学的特殊重要性。以下再以有理数的学习为例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我们应注意同一概念的不同解释间的互补与整合。

具体地说,与加减法一样,有理数的概念也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商,算子或函数,度量,等等;但是,正如人们所已普遍认识到了的,就有理数的理解而言,关键恰又在于不应停留于某种特定的解释,更不能将各种解释看成互不相关、彼此独立的;而应对有理数的各种解释(或者说,相应的心理建构)很好地加以整合,也即应当将所有这些解释都看成同一概念的不同侧面,并能根据情况与需要在这些解释之间灵活地作出必要的转换。

其次,我们应清楚地看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及其互补关系。

众所周知,大力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也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当然,

中小学数学衔接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落实,中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的脱节现象日益严重,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新知识的增加引发了许多的变化,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的改变致使一部分刚步入初中门槛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导致成绩一时明显下降。按照思维发展规律,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缩短这个过程?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课题的界定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是指从小学阶段过渡到初中阶段时,为保证过渡的自然与正常,在初中阶段应该做到的对小学阶段涉及内容、性质与方法的适当引用与延伸。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处理措施,包括内容与方法。为了让学生很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正迁移,这就得研究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有机衔接,从而找到一种能有效过渡的教学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通过“实践--切磋—再实践”的过程,将现实中偏离我们数学教学的问题得到的效的解决、从教法与学法的沟通入手,实现小学与初中两学段之间的有效过渡,把学生上初中后的数学教学与小学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预计达到的目标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一数学教材内容可分为三大块:一是数(有理数),二是代数式(整式、分式),

三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四是几何(包含一些立体几何)。在“有理数”这一章,由于数的扩充引入了负数、有理数、绝对值、相反数等新的概念,并要准确理解,就会使那些认为“数学就是计算的数”的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应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有关内容,尽可能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识。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我紧紧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机的过渡。 1、进行“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从小学到初中,数的概念在“算术数”的基础上扩充到有理数,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四则运算引入了乘方、幂的运算。因此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要在算术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理清正负数的概念,真正理解负数的意义;二是要加强对符号法则的教学。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错误的计算,要反复加强巩固练习,使学生尽快掌握并熟练地运用。 2、进行“数”与“式”的过渡。小学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初一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知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如何使学生适应呢?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对整式与整数、分式与分数、有理式与有理数、等式与方程、不等式与方程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 3、进行解答方法上的过渡。用算术方法与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它们的基本关系式不变,但它们的思维方法各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做到:一是引导学生复习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是着眼启发学生寻找等量关系,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代数法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逐步从算术方法中解脱出来。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学生学完新课后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真正做到了少讲多练;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

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维 众所周知,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正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就努力改变传统数学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病而言,这一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更为深入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在此则又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应当如何去处理“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即使就最为初等的数学内容而言,我们也可清楚地看到数学的抽象特点,而这就已包括了由“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的重要过渡。 也正由于数学的直接研究对象是抽象的模式而非特殊的现实情景,这就为相应的“纯数学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例如,就以上所提及的加减法运算而言,由于其中涉及三个不同的量(两个加数与它们的和,或被减数、减数与它们的差),因此,从纯数学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完全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即如何依据其中的任意两个量去求取第三个量。例如,就“量的比较”而言,除去两个已知数的直接比较以外,我们显然也可提出:“两个数的差是3,其中

较小的数是4,问另一个数是几?”或者“两个数的差是3,其中较大的数是4,问另一个数是几?”我们在此事实上已由“具有明显现实意义的量化模式”过渡到了“可能的量化模式”。 综上可见,即使就正整数的加减法此类十分初等的题材而言,就已十分清楚地体现了数学思维的一些重要特点,特别是体现了在现实意义与纯数学研究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辩证关系。当然,从理论的角度看,我们在此又应考虑这样的问题,即应当如何去认识所说的纯数学研究的意义。特别是,我们是否应当明确肯定由“日常数学”过渡到“学校数学”的必要性,或是应当唯一地坚持立足于现实生活。 总的来说,这就应当被看成“数学化”这一思维方式的完整表述,即其不仅直接涉及如何由现实原型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概念或问题,而且也包括了对于数量关系的纯数学研究,以及由数学知识向现实生活的“复归”。另外,相对于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而言,我们应当更加注意如何帮助学生很好地去掌握“数学化”的思想,我们应当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情境设置”与“纯数学研究”的意义。这正如弗赖登塔尔所指出的:“数学化……是一条保证实现数学整体结构的广阔途径……情境和模型,问题与求解这些活动作为必不可少的局部手段是重要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于总的方法。”

幼小衔接数学

幼小衔接语文----拼音、魔法玩字 面临问题 1. 拼音读音节、声调、拼音规则; 2. 空间知觉、汉字结构书写、书写笔顺、执笔姿势、运笔力度; 3. 分辨形近字; 4. 听辨同音字; 5. 对画面、书面符号的理解; 6. 偏旁部首的辨别归类; 7. 按口头指令行动。 迅阳课程 《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小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迈向科学高峰的阶梯。学会拼音就能让孩子自己认读课本中的生字,并流畅的读下来。 学会6个单韵母,9个复韵母,5个前鼻韵母,4个后鼻韵母,23个声母,做到读准音、认清形,会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学会声母和韵母组成的音节,会带调拼读音节。学会16个整体认读音节,掌握音节的拼读,发音准确,为认识汉字、早期阅读打好坚实的基础。 《魔法玩字》 《魔法玩字》是目前早教领域唯一敢于量化教学承诺的识字方法,能让3—7岁的孩子在玩乐中认识2500个汉字,既能有效的培养孩子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又能尽早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主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让孩子触摸科学学习方法。 增加识字量、培养阅读兴趣、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开发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孩子注意力、提高语言表达。

幼小衔接数学----思维训练 面临问题 1. 对10以内加减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有困难; 2. 学习数学的智力准备不足(表现在需要运用简单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等方面能力欠缺); 3. 粗心大意,答题时经常看错题目、甚至漏题; 4. 没有真正理解题目要求,就急着动手答题; 5. 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不肯动脑筋。 迅阳课程 《思维训练》 在分析数学学科结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和大班幼儿数学认知的特点,迅阳数学自编教材,内容上包括数数(顺数与倒数)、定位(前后左右上下)、正逆排序、对应、分类(整体与部分)、比较、图形建构、时间、货币、推理、数感等。 在教法上,注重直观的图示运算向抽象的数学运算的过渡,从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过渡,帮助儿童入学以后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较好的过渡和适应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应给他们做好“搭桥”、“铺路”的工作。在幼儿园数学的基础上略有提高,面向小学,突出衔接。 课程优势 1、科学性:根据大班幼儿特点设计教材,符合该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 2、系统性:自编教材,小步骤、渐进性的思维训练; 3、丰富性:情景化主题,认知学习和能力培养兼容; 4、自主性:自主操作,充分调动孩子独立思考的兴趣,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跳绳》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8个同学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8由几和几组成,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师还可以问: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8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 二、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夺红旗"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基于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76634370.html, 基于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 作者:卢西英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14期 【摘要】中小学数学课程在内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适的方式提升两类课程的衔接性,优化中小学数学衔接过程的完成质量是必要的。当前的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未能根据学生在学习思维上的发展设计课程教学规划,缺乏对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过程的正确认识。本文就如何建立基于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模式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思维发展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设计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134-01 引言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数学课程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来优化不同阶段数学教学,实现不同课程的衔接是当前教师应当进行研究的问题。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课程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教学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建设需求和学生的思维变化对衔接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一、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价值 实现中小学数学课程的衔接设计是国家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中的现实性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重视,优化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方案设计。针对教学课程衔接进行研究可以促进不同教学阶段教学质量的提升,优化数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实现课程的健康发展。在未来的教学建设过程中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来设计课程衔接方式,对优化课程教学质量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我国义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完成对学生正确学习思维的培养,因此,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来完成中小学数学课程的衔接,设计新式的课程内容推进结构,对于促进教学课程的完善,优化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二、当前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就当前的教学发展来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过程的质量仍然不高,由于课程内容上的差异以及思维发展,部分小学生在进入中学进行学习之后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中学课程的教学注重对知识的扩展性学习,小学固有的学习方式无法满足中学的学习需求,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造成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不当的主要原因包括如下的几个方面。

如何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如何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培训心得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J.D.Novak)博士根据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了思维导图这一概念,并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思维导图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丰富,研究内容涉及思维导图的内涵、结构和特征、分类及其编制过程、评价标准等诸多方面。我国目前还处于介绍引进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对思维导图的专题研究还不多见,中文版的思维导图软件较少,本文将从思维导图的内涵,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制图的策略、应用的注意事项几方面做初步探究。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思维导图能够构造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学习者对整个知识结构的掌握,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设计的工具 思维导图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支持与帮助,通过思维导图教师能够更清晰地呈现知识的框架结构,更加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将教学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简明扼要地表达概念的逻辑关系,呈现概念的地位以及相关性,以便学生发现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造思维的工具 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学生拥有较为宽泛的想象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符合条件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思考,会在头脑中萌发各种新的想法,且学生在构建成自己的思维导图之后与他人的作品比较时还会有新的想法出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过五年级上册小数这一节内容时,通过与同学交流构建出这样一个思维导图。 (三)知识整合的工具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在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表面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数学思想与方法”。融人了思维导图的教学让学生从散杂、片断的机械式学习提升为注重关系并充满主动探究活力的有意义学习。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涉及的概念很多,如周长、面积以及六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等。如何给学生讲述这些概念?怎样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怎样获得学生对这些内容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复习内容,明确了复习的任务:(1)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表示的意义?(2)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3)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4)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将以上内容整理成思维导图,并且能让人一眼就看出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反思的工具

小学数学幼小衔接的知识点

做好小学数学“幼小衔接”培养幼小生良好学习习惯 从一个鲜活的案例引发的思考…… 要无缝隙“衔接” 案例:丁爷爷的孙子今年3岁,从今年起,丁爷爷就开始培养孙子独立吃饭的习惯,虽然孩子吃饭速度慢些,衣服会弄脏,但丁爷爷坚持不懈。但每次去外婆家,外婆总是自告奋勇地喂小外孙吃饭,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吃饭习惯处在进两步退一步的境地。 分析:孩子的外婆与爷爷由于在客观上存在差异,导致教育下一代的不同方式。但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两亲家不能各行其是,只有多沟通、交流,多理解、尊重,达成一致,在科学养育的前提下,做到无缝隙“衔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思考:由此而想到了,我们的幼儿、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根基。学前班与小学环境建设、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虽然不能做到无缝隙“衔接”,但是我们能降低幼小衔接中的坡度,不但在教法、学法上,在学习内容上也要搞好衔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使学前班的儿童入小学而能较快地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使之过渡衔接做到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过摸索、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促进注意力延续。 心理学指出:5-6 岁儿童主动注意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 分钟。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进行有规律的学习,上课注意

持续时间短,注意力易分散。而且数学学科本身学习起来就是枯燥无味的,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有三点做法: 1、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姿体语言作用,以饱满的激情来吸引 学生,以无声的手势来调动学生,抑扬顿挫的声音来带动学生,唤醒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倾听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课。主要采取鼓励的方法,听课特别好的学生,点名表扬。而对待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眼神加以提醒,或者让他起来重复讲解的内容。一年级学生想受到表扬,因此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会更好一些。 3、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幻灯片等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故事、谜语开头,创设情景;加强动手操作,加深理解;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数学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分散注意力。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 二、养成说的习惯。用数学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 生语言的发展。数学课学生发言需要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达出来,幼儿园这方面要求低。所以学生发言要求大声、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课堂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99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摘要:为了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然后具体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包括针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工作;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信息技术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首先,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陈旧,与现代教学方式方法脱轨。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还维持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一刀切”的原则,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小学数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已经与时代发展相背离,不仅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不符合时代的潮流趋势[1]。其次,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角度来看教师队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古语道,名师才能出高徒。同样的,有一位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是,目前还有很多的小学数学教师不是师范专业出身。这就造成了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由于教师缺乏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缺乏教育资源上的共享与沟通,导致数学教学很难做到与时俱进。 二、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一)针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创新 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摒弃落后的、不合理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通过教学研讨和教学反思来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提示型的教学方法,如叙述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用情境教学法、小组互动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学。例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或顾客进行买卖交易。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且注重趣味性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工作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6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幼小衔接教案 数学

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从幼儿园步入小学课堂,融入小学学习生活的重要阶段,对于儿童往后的学习生涯起着重要作用。本教材在新课改背景下,以一年级数学教材为研究对象,从幼小衔接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各版本教材内容、难度和编排的进行分析整合,多方位考虑,承前启后,进一步为丰富幼儿的数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1、根据幼儿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幼儿熟悉的情景,帮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幼儿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选取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幼儿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通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 通过提供充分的条件,创设各种数学情景来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数与数的相互联系,从而初步发展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材数学教学的主要分类有:10以内数的读写,以及相对应的加减法;20以内数的认识和意义,以及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简单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两位数比较大小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大小、多少、高矮等关系;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有关日历以及钟表的的粗浅知识;以及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等。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颜海萍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发展不断认识与思考 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已完成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的一种重要教研形式,教师要对教学工作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回顾、分析、思考,并把它简要地记录下来。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一、设计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时,笔者放了一段录像:“一位小朋友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的场景,各种物品的 价格历历在目,‘10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这样的生活情景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学生的兴趣极高,这样为探索新课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达到了预先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 力相结合。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 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的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 养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 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师生互动。 二、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 是良好的课程资源。例如,在“克和千克的认识初步”这节 课中,有一道题问什么大约重一千克。我想,如果直接给学 生几种答案,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一千克 到底有多重。于是我让学生从家带来两袋盐,让他们用手掂 一掂,告诉他们这就是一千克,让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形成感 观认识,然后拿称去称一称,实现了他们对重量单位的理解 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三、关于课堂练习的思考 从听课中笔者发现我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检测反馈 阶段存在“一多一少”的问题。 (1)重视说理训练,但有点超过“度”。注重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不仅能做,而且会说理,这是贯彻落实新理念,提高数学课堂实效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在练习中,教师要

小学数学的思维方法和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的思维方法和教学方法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英]贝尔纳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很多老师都会觉得有困难,但这里面其实有许多方法可以适用,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知识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小学数学思维方法 一、形象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方法是指人们用形象思维来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思维基础是具体形象,并从具体形象展开来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是实物、图形、表格和典型等形象材料。它的认识特点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始终保留着对事物的直观性。它的思维过程表现为表象、类比、联想、想象。它的思维品质表现为对直观材料进行积极想象,对表象进行加工、提炼进而提示出本质、规律,或求出对象。它的思维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当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

力。 1、实物演示法 页 1 第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再如,在一个圆形(方形)水塘周围栽树问题,如果能进行一个实际操作,效果要好得多。 二年级数学教材中,“三个小朋友见面握手,每两人握一次,共要握几次手”与“用三张不同的数字卡片摆成两位数,共可以摆成多少个两位数”。像这样的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实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实物演示,小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认识、圆柱的体积等的学习,都依赖于实物演示作思维的基础。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制作一些数学教(学)具,而且这些教(学)具用过后要好好保存,可以重复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免费专享-幼小衔接数学思维训练题

一、找规律填数 把一些数排队,让我们在后面接着再写几个数,有的看一眼就能填出来,有的则要仔细观察, 找准了规律,才能准确地接着填数。 一起做 【例1】先找出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 提示:把这些数一个挨一个比较,发现: (1)题中的数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 )。 (2)题中的数是从大到小排列的,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少( )。 【例2】根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在空格里填数。 提示:隔一个数一看,很容易发现数的变化规律了。 20 18 16 6 9 1 2 15 5 19 17 ( ) 21 10 15 ( ) 12 14 16 18 ( ) 5 5 5 5 ( )

【例3】空格里应该填几? 提示:把前面相邻的两个数连加,很容易发现规律。 【例4】找出规律,把图形中的数补充完整。 (1) (2) 提示:把每个图中的数按所在的位置,相加或相减,就会发现数的排列规律了。 我能行 1.找规律填数。 12 14 5 7 19 13 12 6 15 8 4 13 17 2 3 5 8 2 2 4 6

⑴ 4,5,6,7,8,9,( )。 ⑵ 1,3,5,7,9,( ),13。 ⑶ 20,18,16,14,12,( )。 ⑷ 1,3,6,10,15,( )。 ⑸ 15,10,13,10,11,10,( ),( )。 ⑹ 1,13,2,14,3,15,( ),( )。 ⑺ 1,4,7,10,13,16,( )。 ⑻ 10,20,11,19,12,18,( ),( )。 ⑼ 1,5,9,13,17,( )。 ⑽ 1,47,2,46,3,45,4,44,( ),( )。 2.找出规律,在“?”处填上合适的数。 3.根据图中已知数的规律,填出空格里的数。 4.找出规律,在空格处填上合适的数。 14 2 7 5 13 3 6 4 ? 2 5 8 17 3 6 ? 2 5 1 6 2 6 2 7 3 2 6 4 ? 5 2 ? 7 5 8 4 2 8 10 6 13 15 25 27 11 13 20 22 ? 12 25 16 9 ? ? 11

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_0

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 考 摘要:新一轮的课改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新的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教师教学方式变的更加丰富,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也变得生动起来。但是表面的鲜活、生动,并不代表新课改本质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82-01 新一轮的课改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新的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教师教学方式变的更加丰富,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也变得生动起来。但是表面的鲜活、生动,并不代表新课改本质的实现。笔者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意愿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无法脱离既定的教案是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教师在上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准备课件、准备测量工具等等。但是由于教师教学太顾及教案要求,就无法按照课堂上发生的情景进

行及时的调整,忽略了学生是教学主体这一问题。 2、教学探索流于形式 如今大多数课程在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比如说探索合作化学习以及探索性学习,但这些活动大多流于形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能彻底的改变教学效果低效的状况。 3、问题设置枯燥简单 在授课的时候教师为了增加师生间的互动经常不厌其烦的向学生追问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有逻辑性,师生的双向交互和非常积极。但仔细琢磨,实质上这样的提问方式没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来提问,提问的大多数问题基本是“对不对”、“是样吗”之类的问题,这种问题给学生带来思考的空间不大,学生仅是机械的作答,算是对教师提问的一种回应。 4、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合理 低效教学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不合理。虽然目前小学数学课都采用这种法师进行课堂授课,但盲目的使用课件进行教学并没有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课件的使用反而与课堂教学情境想背离,造成教学效果的降低。 二、小学数学课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1、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找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所以反思在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的应用题时,先出示题目: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几个瓶?再让学生读题,分析解题思路。当学生回答出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就是看2.5千克里有几个0.4千克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需要几个瓶,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算出结果为6.25,我问学生:“按‘四舍无入’法我们准备6个瓶子可以吗?”学生回答说“不可以。” 我又问:“为什么?”学生都知道需要再准备一个瓶子装剩下的0.1千克油,所以需要准备7个瓶子才行。最后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老师并告诉:这种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方法叫“进一法”。随后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了“去尾法”。由于这些例题都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这样也引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

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2100字

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2100字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培养孩子的智商。因此,小学数学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教学的重任和测试教学质量的关建。本文提到了数学思维的概念,讲到了小学数学教育要具备的基本功和通过学习数学要养成的思想方法。/3/view-13030732.htm 数学思维小学数学基本功 思维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应和概括,同时还夹杂着自己的主观意识。从数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作数学思维。而数学本身是对模式的一种研究,是一种抽象化的过程。数学将具体的问题普遍化、抽象化为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并通过抽象的模式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讲,以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具?w事物为依据,逐步开始以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分析。 一、数学思维的概念 数学思维是一种有条件的,按部就班的,循序渐进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判断、推理等概念性的思维形式为主要依据,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体现。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儿童时期是逻辑思维和数学概念形成的初期。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所以孩子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思考可以锻炼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开发大脑潜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与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之一?D?D数学语言运用准确。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具备讲数学语言的能力。数学教师在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教学的时候,尽量要做到思路清晰、表述准确、语言简洁。把复杂话变简单,把简单的话变成容易让学生听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比如,一些数学老师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15这个数字”,其实这是一个技术性的错误,数字只有0~9这十个,而15是个数,并非数字。如果老师在讲课中不强调清楚,就会给学生留下一个错误的概念,不能准确的区分,数和数字的差别。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之二?D?D会写,会画。板书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以及绘制的图表。一个完整的板书可以反映教师的许多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应重视板书的设计,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数学教学板书不是单一的,有很多内容往往要用图形来表达。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具备绘画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之三?D?D会制作教具。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在小学,可以提供一些教具,但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当我们找不到合适的教具时,教师不得不自己动手,以达到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会制作教具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之四?D?D制作试卷。对于一些信息闭塞的山村学校来说,教师的这项基本功就变的更加重要。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试卷,来测试学生的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以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 三、小学数学教学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看待问题 事实证明,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有些学生确实学不好数学,可能怎么教都学不好!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也不必强求,可以换一种思维去对待。我们可以这样看待,他数学学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