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城市空间重塑城市格局_刘园

合集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与演变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与演变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与演变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城市空间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重构与演变。

全球化给城市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不断凸显。

首先,全球化给城市带来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全球化加速了资源、资金和技术的流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活动。

这使得一些城市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经济资源。

例如,中国的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中心。

这种发展过程导致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城市中心逐渐向外扩展,新的商业区、金融区和科技园区相继涌现。

其次,全球化也带来了城市功能的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不再是简单地提供居住和生产的场所,而是承担着更加多样化的功能。

一方面,全球化使得城市成为了国际交往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成为了文化、艺术和娱乐产业的中心。

例如,纽约因其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氛围而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城市之一。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推动了城市内部功能的细分和专业化发展。

不同职能的区域如商业区、办公区、居住区等逐渐分隔开来,形成了多中心城市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使得城市更加充满活力和多样性。

此外,全球化还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社会差异和空间分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全球化使得城市内部的社会差距愈发明显,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中的富人越来越富裕,而贫困人口仍然陷入贫困的困境。

这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和社会的不平等。

另一方面,全球化加速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化。

一些高科技产业区和高端住宅区集聚了城市的精英人群,而一些传统工业区和贫民窟则成为了边缘化的地区。

这使得城市空间分布的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最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重构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城市的扩张和功能分化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

例如,城市中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健康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城市必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动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城市发展与社会空间重构

城市发展与社会空间重构

城市发展与社会空间重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的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增长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还包括对社会空间的重构和再造。

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空间的重构息息相关,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发展与社会空间重构的关系。

首先,城市发展对社会空间的重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并形成了多个功能区域,如商业中心、住宅区、工业园区等。

这些区域的出现使得城市的社会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商业中心的兴起使得城市的商业活动集中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

住宅区的建设则使得城市的居民分布更为合理,人口密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控。

工业园区的建设则为城市带来了工业发展和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这些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丰富了城市的功能和魅力,也使城市的社会空间得到了有序的重构。

其次,社会空间的重构对城市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以吸引更多的人、资本和资源。

而社会空间的重构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通过改善城市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居住条件,增加公园、广场和文化设施的建设等,城市的品质得到了提升,进而吸引了更多的人进来生活、工作和投资。

例如,许多城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打造绿色空间,建设公园和湿地公园,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也增加了市民的休闲娱乐空间,使城市变得更加宜居。

通过对社会空间的重构,城市的吸引力不断提升,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此外,城市发展和社会空间重构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城市发展对社会空间的影响不够平衡。

在一些发展中的城市中,由于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城市的社会空间被忽略和破坏。

例如,在一些旧城区,为了建设新的商业中心或住宅区,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被拆除,导致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丧失。

同时,城市化的进程还带来了社会空间的不平等问题。

多尺度沿边开发开放政策对中国边境城镇空间结构的重塑--以凭祥市为例

多尺度沿边开发开放政策对中国边境城镇空间结构的重塑--以凭祥市为例

多尺度沿边开发开放政策对中国边境城镇空间结构的重塑--以
凭祥市为例
李红;雷云雁
【期刊名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1(43)6
【摘要】克服边界效应和沿边发展困难,建设物流与人流集聚、加工贸易和口岸经济活跃的边境城镇,是中国从国家到边境地方多尺度、指向性沿边开发开放与睦邻
友好合作及兴边富民政策的重要一环。

近30年中越边境广西凭祥市的城镇演化,集中体现了不同尺度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之间的差异与协调及其对边城空间建构的重塑效应,正呈现出边城中心城区与口岸城区、综合服务与跨境商贸区的“双核-多组团”空间结构。

完善多尺度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作用机制,对后疫情时期广大边境地区形
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有多重政策启示。

【总页数】8页(P70-77)
【作者】李红;雷云雁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经济学院;广西大学边疆经济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F291
【相关文献】
1.中越边境口岸城镇化:模式演进、原始动力与推进策略——以凭祥市为例
2.信息
技术在边境教育扶贫中的应用——崇左凭祥市实施沿边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探索3.
面向区域协同的边境城镇更新框架与策略——以凭祥市浦寨边贸区为例4.产城互构:“一带一路”进程中的节点城镇建设研究——以中越边境凭祥市红木城为例5.产城互构:"一带一路"进程中的节点城镇建设研究——以中越边境凭祥市红木城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城市规划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探讨

基于城市规划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探讨

第60卷第2期2024年3月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EXPLORATIONVol. 60 No. 2March,2024基于城市规划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探讨易荣1,阎浩1,祁民1,张征1,董子源1,王悦2,江媛3,曾娇3,贾开国4(1.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北京101300;2.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北京100053;3.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北京100088;4.中冶一局城市安全与地下空间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1100)[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但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未能与城市规划要求充分对接,亟须构建面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评价体系。

本文阐述了城市规划与地下空间开发间的关系,提出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的城市类型,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探测技术,评价地质、环境、资源和技术经济等方面,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开发适宜性等级。

研究认为,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运用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地下空间的有序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地下空间地质探测适宜性评价[中图分类号]TU9;P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95-5331(2024)02-0339-09Yi Rong, Yan Hao, Qi Min, Zhang Zheng, Dong Ziyuan, Wang Yue, Jiang Yuan, Zeng Jiao, Jia Kaiguo.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based on urban planning[J].Geology and Exploration, 2024, 60(2): 0339-0347.0 引言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密集度增加,地上空间越来越紧张(程光华等,2013a)。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城市空间结构一直以各种形式发生着演变。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交往等各种活动,其空间结构的演变不仅反映着城市发展的历程,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环境。

本文将从城市扩张、功能分布和人流动态三个方面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一、城市扩张的演变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在城市发展早期,城市扩张主要以向外延伸的方式进行。

这种扩张模式使得城市呈现放射状或环状的形态,如古代的罗马城和伦敦城。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开始向垂直方向发展。

高楼大厦的出现和立体化城市规划的实施,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愈发复杂多样,如现代的纽约和上海。

而在当今时代,城市向各个方向不断扩张,形成了多个圈层结构。

城市核心区作为商业和行政中心,拥有密集的建筑、繁华的商业街和文化名胜;城市边缘区则以住宅和产业园区为主,居住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好;而中间地带则是过渡区域,既包括郊区住宅区和商务区,也有一些新兴产业聚集地。

这种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空间结构既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也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功能分布的演变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还体现在城市功能分布的调整上。

在早期发展阶段,城市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往往集中在核心区。

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交通和通信的不便,使得人们更愿意将重要的社会活动集中在一处,便于管理和交流。

然而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城市功能逐渐分散。

特定的产业集群出现在城市的不同地区,不再局限于核心区。

例如,伦敦金融城专注金融业务,柏林科技园区聚集科研和创业资源。

这种功能分布更加合理,使得城市的整体效益提高,并加强了城市间的合作和联动。

另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还呈现出功能多样性的特点。

城市不再仅仅是人们工作和居住的地方,还承担起休闲娱乐、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等多种功能。

购物中心、公园和文化场所等社会设施组成了城市的生活圈,使得城市成为一个宜居的空间。

景观园林案例分析

景观园林案例分析

4、知识之“窗”

苏州园林中的漏窗 漏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 窗洞中装饰着各种镂空花纹,用以装饰墙面和点缀园林 景色。苏州园林精致小巧,厅堂等建筑多以曲廊相连, 廊墙上开设漏窗,既增加了墙面的明快和灵巧效果,又 通风采光,一举两得。如沧浪亭的一百零八式漏窗,留 园长廊的三十多种漏窗,名闻天下。 漏窗中部的窗 芯弯曲变化繁多、姿态繁复,不下数百种。漏窗本身有 景,再加上窗下栽植的南天竹、石竹、罗汉松,四季常 绿,与粉墙漏窗相配,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隔墙 的山水亭台、花草树木,透过漏窗,或隐约可见,或明 朗入目,倘移步看景,则画面更是变化多端,目不暇接。 漏窗构筑内容多为花卉、鸟兽、山水或几何图形,也有 以传奇小说、戏曲及佛、道故事的某些场面为题材,如 狮子林的“四雅”漏窗,即琴、棋、书、画四漏窗,四 个不同形状的漏窗中,依次塑有古琴、围棋棋盘、函装 线书、画卷,指的是古代文人所喜爱的琴、棋、书、画 四桩雅事。
二、留园设计风格
在苏州的园林中,很多人都去过留园 和艺圃。踏入一扇黑漆大门,就是留园, 正中屏门上镶嵌的缀玉留园全景图、花岗 岩的“世界遗产”标识,都是后人的造作, 它以前的主人盛宣怀断断不会如此布臵。 顺着一段晦暗而曲折的长廊步行,先看到 一扇长方形空窗,中间是一丛绿叶。穿过 门洞,前面的粉墙上有六扇花窗,若隐若 现,透出园内的青竹、太湖石、樱花、柳 条、海棠、楼阁和人声来,恰是“庭院深 深深几许”的意味。留园的好,在峰轩北 墙的三扇窗外,一堵粉墙,数竿青竹,几 点湖石,投在墙上淡蓝色的影子,组成一 幅写意画。从曲溪楼看出去,窗户框出的 景色满是浓浓的绿色,映得可亭、池水、 经幢都没有清幽的感觉了。北方的春还没 展开,南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臵 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并称中国四大名园。一九六一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 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优化评估测度方法研究与实践探索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优化评估测度方法研究与实践探索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优化评估测度方法研究与实践探索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优化的重要性及其评估测度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模拟模型,进行多情景下的国土空间发展模拟,分析不同情景对国土空间格局的影响,为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实践路径的选择依据及策略,以及政策支持与保障机制在优化过程中的作用。

文章还分析了国内外成功案例,提炼了成功因素及其对城市空间优化的启示意义。

针对不同区域和产业,文章提出了差异化发展策略,旨在实现高效利用国土空间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外,文章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与共享在城市空间优化中的重要性,确保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文章展望了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优化评估测度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认为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和政策导向的明确,评估测度方法将更加精准、智能,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拓展,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

目录第一章国土空间格局现状与问题分析 (1)一、国土空间格局概述 (1)二、现有格局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2)三、面临问题与挑战 (3)四、优化需求与紧迫性 (4)第二章评估测度方法体系构建 (5)一、评估测度目标与原则 (5)二、指标体系设计思路及框架 (6)三、关键指标筛选与权重分配 (7)四、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8)第三章定量评估模型建立与应用 (9)一、定量评估模型选择依据 (9)二、模型构建步骤及参数设置 (10)三、实证分析:以某区域为例 (11)四、结果解读与策略建议 (12)第四章优化方案设计与实践路径探索 (13)一、针对性优化方案制定 (13)二、多情景模拟分析与比较 (13)三、实践路径选择依据及策略 (14)四、政策支持与保障机制 (15)第五章案例研究 (16)一、国内外成功案例剖析 (16)二、成功因素提炼及启示意义 (17)三、差异化发展策略提 (18)四、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思考 (19)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20)一、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20)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21)三、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2)第一章国土空间格局现状与问题分析一、国土空间格局概述国土空间格局,作为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战略性展现,呈现出了丰富多彩且高度系统化的结构和发展态势。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285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格局以及影响因素变得越来越引人关注。

本文以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中国新型城镇化呈现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阶段性特征,并受到政策、经济周期、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影响因素,面板数据,空间计量经济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his paper takes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s the basis and uses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methods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influenced by policy, economic cycle,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other factors.Keywords: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spatial pattern, influencing factors, panel data, spatial econometrics引言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城市空间重塑城市格局刘园摘要:从5首都计划6中干道规划制定背景出发,探讨了中外城市规划实践和理论的影响,分析了干道规划的内外动因,通过剖析5首都计划6干道规划的特点,总结规划实施情况,进而归纳出该规划对于南京老城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首都计划,干道规划,城市格局,影响中图分类号:T U984文献标识码:A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宣布建都南京。

1928年6月北伐战争完成后,国民政府开始着手推广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的国家重建运动。

同年,由孙科负责的首都建设委员会成立,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0,推动国都规划建设。

1929年12月,一本名为5首都计划6的都市计划报告书制定完成。

国民政府南京5首都计划6共分为28章,从整体架构上来说分为调查统计、规划编制和执行计划三部分。

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其中的干道规划对于南京老城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

1干道规划制定背景1.1西方规划思潮的影响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社会的城市规划有了很大的发展,其间也不乏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规划实践探索,比如巴黎改建、伦敦重建等,都通过城市规划手法对城市肌理进行了重构,使城市格局更加清晰,城市意象更加便于识别。

而干道规划更是这个时期规划的主要特征之一。

城市规划史上的经典案例深刻影响了中国的都市计划发展。

1919年,孙科发表了题为5都市规划论6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所主张的城市规划思想,反映了当时欧美时兴的/都市计划0思潮。

1.2近代中国干道规划的探索)))以广州为例1911年,广州仅有长堤一条可以行车的马路。

政府首先大举拆城墙,填平濠沟,然后是拆房筑路。

拆除旧城墙约10.5km,市内平濠筑路,拆除房屋3000栋。

先后在老城墙基上施工修建了万福路、泰康路、一德路、太平路、丰宁路、大德路、越秀路、文明路、长庚路等路段,建起了约26km长的水泥柏油马路,主要街道(包括人行道)拓宽了2.4m~4.6m。

2干道规划的动因2.1城市发展对干道系统改良的需求19世纪以后,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其所引发的世界经济体系变革所需,城市干道系统的改良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输工具改良引发的城市街道系统规模改变。

2)道路拓宽成为改良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

3)通过大规模的破坏和重建来展示政府权威。

2.2南京城市扩张的内在动力1899年,随着下关地区正式开放为商埠区,南京西北角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初期开埠区域主要位于沿江一带,清廷在下关设置了金陵关。

在此因素刺激下,下关成为南京地区人口成长最为迅速的地区,同时下关地区成为了南京城主要的贸易窗口,清政府的招商局、外商的各大洋行等都在江边新建码头,下关的大马路、二马路和永宁街一带也形成了兴盛的商业区。

与此同时,城西北、城东的大片区域伴随着明初的迁都和历次的战火而逐步荒废,到民国时期,城市中无屋可住的低收入市民则逐步占据了城北、城东的空地,以芦草筑成/棚屋0借以栖身。

35首都计划6干道规划1)因地制宜的处理方法)))/旧有改良0与/完全新辟0相结合。

5首都计划6中的道路系统组织原则分为/完全新辟0和/旧有改良0两种,基本以鼓楼为分界。

即城中城南地区采取改良为主的规划手段,将原有街道改良为网格状;同时着手建立旧城区与西北侧浦口下关贸易区的联系,对城东城北地区的道路网进行重新规划,呈现出理想城市规划的思路。

从路网设置角度来看,城西北地区依中山路方向呈网格状,仅在西侧与山体地形相接的地段辅以因地制宜的街道;城东则采用网格放射混合式,在规整的方格网形式基础上强调十字交叉的绿化主轴线。

2)道路分级提高城市可识别性。

5首都计划6中采用了西方城市规划中常用的道路分级方法,将城市道路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干道(28m)、次要道路(22m~12m)、环城大道、林荫大道和内街(6m)。

道路分级机制可以增加道路驾驭等级的层次,从而使具备城市轴线功能的道路意向性增强,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清晰和便于理解。

3)道路节点的环形化改造。

在干道交汇处的重要节点设置中心广场,形成周边环路,中心景观的布局。

4)改良旧城墙为环城大道,具有创新意味。

环城大道的设置利用旧有城防设施,旨在缓解城内交通、充分展示景观资源,同时在空间结构上能够进一步强化原有的环状的空间格局。

4规划实施情况1)结构性干道基本实施。

虽然首都计划没有完全实现,但其中关于城东城北地区新开辟的具有结构性的干道已经基本形成。

同时,城南地区基本保留了旧有的主要干道,部分道路得到了拓宽整治。

2)三大城市广场相继形成。

逐步在中山大道沿线的道路节点处形成了新街口、鼓楼和山西路三个环形广场。

道路广场的形成一方面解决了交通问题,同时也形成了停留的心理暗示,有利于人群向周边的辐射,这些广场逐步成为南京人心目中的城市标志地段。

3)理想规划带来的实施难度。

一方面城东、城北地区新规划的城市路网在/随意规划,了无障碍0的认知前提下,基本没有考虑原有的道路肌理:规划道路与现状道路都呈现45b的夹角,导致规划支路网没有形成。

另一方面由于环城大道的构思过于理想化,缺乏对古城墙结构的勘测,后发现由于其年代久远,已经不能承载汽车之重量,故环城大道的规划思想最终流于形式。

5规划影响解析1)拓展城市界限,建立新区路网结构,提高交通可达性,引导城市发展重心北迁。

城市路网结构变化引发城市空间北向发展。

通过与明朝时期的城市路网相比较,首都计划实施后,城中、城北浅议城市高层住宅的户型设计何杭摘要:讲述了高层住宅户型设计追求的目标以及一些制约因素,通过对目前高层住宅的主要户型进行分析,探讨了高层住宅户型设计的重点以及设计思路,以期在满足业主现实和将来的居住需求的同时推动建筑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高层住宅,户型,功能,设计中图分类号:T U972文献标识码:A目前,国家城镇化的进程不可逆转,住宅小区建设方兴未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住宅适用性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住宅的商品化也促进自住型业主对户型理想化的更高追求。

由于土地的稀有和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开发企业的利益诉求,高层住宅已成为城市住宅的主流,因此,探讨高层住宅的设计思路、设计理念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户型设计追求的目标可概括为一句话:满足业主现实和将来的居住需求。

1高层住宅户型设计的制约因素1.1市场的要求1)要迎合不同消费层次、文化层次的业主。

2)要考虑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业主购房的内在成因。

3)要与开发商沟通开发的整体思路和销售策略。

4)要符合所面对的潜在客户的经济承受力和生活习俗。

5)要与开发地块的面积、形状和周边环境相适应。

1.2消防的要求1)消防规范关于防火分区、消防电梯、楼梯和楼梯前室、疏散距离、疏散口数量等直接限制住宅的层数、平面形式和功能分区的要求。

2)消防规范关于消火栓、消防报警、自动灭火系统等消防系统中设备和系统控制的要求。

3)消防规范关于建筑材料耐火极限、适用范围、使用方式的要求。

4)消防规范关于住宅小区总体布局的要求。

1.3节能的要求1)对建筑材质的节能要求。

2)对体形系数和窗墙比、窗型的要求。

3)对采暖系统的采暖范围、分户控制和设计温度的要求。

1.4成本的要求1)户内、外装修标准和设施配备标准。

2)结构形式。

3)层数及住宅区与商业区、办公区的结合形式。

2目前高层住宅的主要户型分析2.1户型分类地区的交通可达性有了显著的提高,由于城市交通发展是城市扩张的基础,交通的北扩一方面便捷了下关地区与老城南地区的联系,同时也为城市功能的北向扩张提供了原动力。

2)干道实施奠定南京城市轴线格局。

城南道路的拓宽改造进一步强化了旧有的轴线;城中、城西北地区则通过中山大道、子午线大道和中山大道东段西延的建设,建立了新的轴线秩序;城东地区虽然保留了明朝的南北向主轴线,但中山大道东段并没有选择在明朝皇城东西向轴线基础上拓宽改造,而是向北偏移,重新开辟了新的城市轴线。

3)节点环形化改造形成新的城市中心。

城市广场的环形化改造一方面解决了交通问题,同时也形成区域的中心和人群的聚集,逐步形成了以日用百货为特色的商业街区。

参考文献:[1][明]陈沂.金陵古今图考[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2][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首都计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3]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7.[4]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10.[5]荆其敏,张丽安.城市艺匠)))图解外国名城[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8.[6][明]礼部.洪武京城图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7]刘先觉.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8]卢海鸣.南京民国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利用[J].科技与经济,2002(28):15.[9]卢海鸣,杨新华.南京民国建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汪德华.中国城市规划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11]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8.[12]张燕.南京民国建筑艺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13]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8.On the expension of the urban spac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planningLIU YuanAbstract:T he disquisitio n starts from the background and the causation of road planning in Cap ital Planning.T he influence of the urban planning.s practice and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 is ex plor ed.By analy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 oad planning in Cap ital Planning and how it putting in practice,the autho r sums up how the planning influence the pattern of Nanjing.Key words:Cap ital Planning,ro ad planning,the pattern of city,influe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